练习书法最大的忌讳是什么?

书法影响力


练习书法最大的忌讳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回答透彻的话恐怕书法技术也会突飞猛进了。这是个宏观的“识”的问题,着眼点应该是涉及学习者的学书目的,专业路径,及最后的臻于化境等相关问题。如非这样,对一个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像阿Q的生活一样“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就算是练习便练习,休息便休息也大无不可,修身养心,陶养性情,锻炼身体,以玩的心态来面对也就最好不过了。



如果涉及到以此为业,最终做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或者开宗立派的大师,那么最大的忌讳的说法就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这最大的忌讳可以多峰并峙,你很难说哪个才是最忌讳的事。反过来说,最应该践行的你不去践行就最大的忌讳了。

第一、忌讳不选帖而跟随江湖书家瞎折腾


这个可以说是非常致命的。很多专业老师宁愿教一个零基础的学生也不愿教一个跟随江湖人士瞎折腾的半调子。因为纠正错误比新学东西更难。选择不正确,方向便错了,用功越勤离题越远,南辕北辙,还怎么学,所谓走火入魔是也。

第二、忌讳不坚持

坚持是建立在选择正确的基础上,路子正,方法对头就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持之以恒。勤奋努力是弥补天分不足的唯一良策,多写写“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持之以恒”之类的箴言来鞭策自己坚持下去。用功力度自己掌握,你想进步快收获大就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气与决心。因为年青时候不学习,我曾经被我的姐姐鞭挞过,她说你要努力学习不要怕勤奋努力会要了命,世界上还没有哪个人因为太用功读书死了的。 话很粗糙但有足够的催促和鼓励作用。我真试了一试,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背单词,居然真没死掉。第一天很难熬,饿得前胸贴后背,晚上熬夜睁不开眼,第二天就开始适应了,凌晨以后更加的清醒,第三天精神更加振奋。我试过后就第四天吃饭了。得出的结论是不要怕,努力读书死不了人,努力练字也死不了人。

第三、忌讳只练技术不读书

书法是个文化含量极高的艺术活儿,你整天练技术也有收获,但终究会遇到瓶颈,练到一定时候真的无法进步无法突破。腹有诗书气自华,想突破就有了资本。很多人取得一点成就又整天应酬喝酒,最后泯然众人,想要突破又没有突破口,于是“丑书”来了。 你看看他们的书论文章就知道了,思辨没思辨、辩证没辩证,要么失之宏观,要么失之深刻,枉称大家,被人商榷反驳又不知悔改,自以为是,一句话怼死所有人————你们不懂艺术!


情棋书画


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自2014年起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跟随求泉斋王斌老师学习书法。在此之前,我曾经自学过几年书法,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有幸找到明师指点,终于走上正途。

根据我自己的坎坷经历,我认为书法学习最忌讳的是方法不正确,尤其是笔法不正确,临帖时不是用正确的笔法将字写出来,而是涂描成帖中的样子。

如果笔法不正确,就好比你往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练得越多,错的越深。将来即使遇到明师传授正确的笔法,也要花时间先改掉之前的坏习惯。反之,如果方法正确,即使进步慢一些,那也是在前进。

所以,我真心希望每位热爱书法,或对书法有倾慕之心想要亲近的朋友,都可以掌握正确的笔法,因为这是对你所投入的练习时间的最大公平和回报。


Karen的书法世界


练习书法,我从个人的学习过程来谈谈个人的体会。


最大的忌讳是打基础的时候,换临摹字体,不能定心。练习书法最大的忌讳是在最基础的楷书练习时,没有完全领会精髓的时候,变换临摹的字帖。


我开始小学五年级正式学习毛笔书法的时候,参考了欧体、颜体、赵体、柳体,最后我决定选择柳体作为我的基础练习临摹,大概坚持了2年多,上了初中的时候,看到一个同学写的字很好看。经了解,他练习的是庞中华的硬笔书法(钢笔字),那个时候庞中华的字是非常的火。


我受到了动摇,但练习庞中华的字是不可能,我就又分别练习了颜体、欧体、赵体,这样,我的字根就没有扎稳。以后因为读书和工作的原因,没有在坚持练习书法。


现在我的字体,还是有柳体的影子在里面。工作的时候,又不断的学习了卢中南、田英章。


建议,练习书法,选定名家字体,扎根基础,练习至少5年以上。在有了深厚的楷书基础,可以同步练习隶书、篆书。扎根之后,在练习行书、行草。


成长新视点


我可以回答个真实想法吗?我觉得最忌讳的就是没有耐心,因为我爸还有我哥的书法都特别好,但是的话我就很没有耐心去练习和学习这一块。我觉得书法跟钓鱼很像,但需要一个人很静下心来,然后去感受每一个细节,这样的话才能真正的有情感的写出好东西,所以像我这种没有耐心的人的话,就很难有在这一块的突破


湘歌舞小白龙


练习书法有三大忌讳,这三大忌讳是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都会碰到的,这三大忌讳分别是:临摹不系统;只临帖不读帖;忽视书法史和理论的学习。具体情况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临摹不系统

不临古帖,自己瞎写。或者是今天看到李某某的一幅大字觉得很好,回家就照猫画虎写一通;明天看到赵某某的几个字写的不错,回家又练一通;大后天又看到张某的行草书不错,回家就跟着人家又开始写了起来。心里没有一个清晰的归化,我先学谁的,再学谁的,是临摹今人的还是古人的,心中没有一点谱,太随意了。

不会选帖,人云亦云。很多人不懂临帖一定要去学习古人的法帖,而是看网上谁出名就去学习谁的字帖。或者是对一个名家缺乏了解,不懂该选哪本字帖,例如赵孟頫的楷书字帖很多,代表作有《胆巴碑》、《妙严寺记》、《三门记》等,那么要学赵字就要学他最成熟的代表作,这样一来《胆巴碑》和《妙严寺记》就优于《三门记》。

不懂临摹,只临不摹。很多初学书法的都看不上“摹”,“摹”就是把比较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描着写。但很多人觉得“摹”有点太LOW,所以只是临帖。其实如果把“摹”和“临”学习的时候结合起来练习,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急于求成,只是抄帖。很多人学习书法临帖好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觉得我对照着写一遍就算是临完了。其实这只是抄帖,不能算是临帖。临帖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过关,一个字直到临的逼真了才算完成,再临下一个,而不是从头到尾抄一遍,也不管写的像不像。

过于求稳,不求上进。有的人练书法,听到人说“书无百日功”,于是就认为学习书法要“慢慢来”,于是就不着急不着慌的慢慢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每天临帖的时候临一遍要总结一次,写一字要进一步,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前进,打破那种“慢慢来”的思想。树立一种“日日有所进,字字有所进”的信念,才能用较少的时间换取较大的进步和收获。

临帖不读帖

临帖不读帖,到老一场空。古人学习书法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把先贤的字帖张挂于墙壁间,先看。观察琢磨它的用笔、结构、取势、章法等等。


古往今来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读帖。学会了读帖,就等于得到了开启书法之门的钥匙。宋朝书法家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三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提出:

“先能察,后能拟。察进一分,拟近一分,终身不复止。”

读帖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我们在临帖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读帖、理解、摹仿,再读帖、理解、摹仿……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器官所得到的形象是比较具体、确定、深刻的。因而充分运用视觉的作用,对于学习书法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在读帖的时候,虽然手中无笔,但眼和心中却在挥毫。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临帖之前要对帖有一个清晰而周详的了解,在思想上要对字帖先“临”上几遍,在脑海里留下印象,再来临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下笔不慌。

忽视书法史和理论的学习

学习书法,不是仅仅就临摹个字帖那么简单,要让自己拥有点书法文化,这种书法文化的熏陶可以放大你的视野,提升你的格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我们学习一些书法史的知识和古代一些名家的书法理论。

通过学习书法史使人能够从历史的高度考察书法的演进与流变,同时了解各代各家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当今发展的动态,广收博取,避免偏狭与盲目。

例如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对书史就有深湛的造诣,故能通古察今,卓然成家。我们在欣赏沙孟海的书法时,就能发现黄山谷的笔法、王铎的墨法、黄道周的结体与吴昌硕的气势,加之篆隶意味与章草情态,使他的书法内涵丰富,气势磅礴。

书法理论对书法的实践起指导性作用,理论上不去,书艺亦难臻佳境。

例如明代董其昌的书论《画禅室随笔》中他谈论到用笔: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谈论到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礱肥,肥则大恶道矣。”

论神采:

“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他的理论见解与他清相秀骨空灵淡远的书风互为表里、浑为一体。

以上学习书法的三大忌讳,在书法的不同阶段,重要性也不同,希望我们学习书法者,真正把书法当作门学问用心去学习。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播正统书法文化,感谢您的关注。

翰墨今香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宁静致远;让人延年益寿、精神焕发、广见博识。



练习书法最大的忌讳是什么呢?笔者从30多年的学书经历中,总结出了几个要点,归结如下:



一,只重读帖,不重临摹。

二、读帖不够细,没有真正领悟古人的用笔。



三、临摹不刻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四、临摹不重视比对,往往“差之毫里,谬之千里”。



五、用笔不够丰富,表现在藏锋、露锋、侧锋、中锋、偏锋、回峰、大小、粗细、长短、正斜、俯仰、向背、浓淡、扁圆、枯涩等方面的处理。

六、行气不够贯通,点画的呼应不够生动。



七、楷书要行化,行草书要楷化,力求生动不呆板!

八、楷书没学好,就急于学行草书,以致于点画、线条的力度不够,缺少神韵和质感!



九、临摹的范本太多,一家没吃透,就临另一家,最后变得事倍功半!

十、重用笔不重结字,或重结字不重用笔。



十一、字体不够规范,“闭门造字”。更有甚者把丑书当成艺术,认为越是别人看不懂的字体,越是高水平的创作!

十二、重实践不重理论,不向古人学习经验。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不致于偏离方向。



十三、不重视选笔。练习书法一般选择尖、圆、健、挺的善琏湖笔,而且选用狼羊兼毫的毛笔最好!

十四、只重视坐着写小字,不重视站着写大字!

十五、行、草书连笔过多,“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十六、墨色变化不够丰富,加水过多,或者中途蘸墨的次数太多。

十七、收笔过快,点画笔力没有送到位。

十八、只重视字内功夫,不重视字外功夫。字内功夫指的就是书写的技法方面。字外功夫指的是审美能力、道德修养、文学水平等等……



综上所述,练习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耐得住寂寞,多向古人学习,才能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广州廖成文


说到书法的忌讳,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忌讳,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要避免四个弊端。


1、甜

甜者,媚而无骨,腻而不清,纤而无力,柔而佻浮。学赵孟頫的字,若不得其法,就易写得甜俗,乾隆就是一例,将赵字写成了馆阁体。

2、邪

邪者,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信手涂鸦,学道入魔。那些江湖书法家就是如此,不临帖,不学习,信笔而书,完全背离书法。



3、熟

熟者,依样描画,但求形似,庸俗板滞,不能变化。熟是书法大家容易出现的问题,即使是董其昌,在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中,也因过快过熟而表现出一些问题。


4、赖

赖者,胸无主见,依傍他人,臃肿秽浊,绝无意致。现在书坛的展览体大行其道就是如此,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追逐流行写法,全无主见。

这四种弊端,都缺少内在美,需要在书法学习中努力克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一忌拜错师

跟了一个有点小名气但没有真才实学的书法老师,不光浪费时间而且他会把你引入歧途。比如他会教你如何投机取巧,教你如何包装自己,如何炒作。

二忌选错帖

一些人放着晋唐大家的法帖不学,非要学赵孟頫,非要学苏东坡,非要学白蕉。更可气的是竟然有人学还活着的那些所谓书法家的字。起步错了,方向错了,一定会在书法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三忌搞专业

有些人写字写出了一点小成绩就弄个书法工作室把自己关起来,从此只写字,不工作,不问世事。一般情况下,走这个路线的基本都会进入死胡同。世间的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书法也不例外,书法无法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王羲之如果不如参加朋友聚会,哪里来的《兰亭集序》。

四忌不读书

面对学问的海洋,我们都是白痴。古往今来的大家,没有几个文化底蕴差的。书法艺术的提高很多一部分程度来自审美意识的提高。那些把“龙”字的尾巴写的很长的人,那些把“马”字写的像一匹马的人,肯定不知道“象形”是文字的原始阶段,也是审美的低级阶段,一点都不高尚。


水滴国学


有三,一是见异思迁,二是抄帖,三是临摹过程不比较分析。



书法发展至今有今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着华夏深厚的文化和高度成熟的技法,要想专注的临摹练习一家书法,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如果因各种原因见异思迁,其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学习书法,对书法技法的锻炼,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到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有无我到有我的过程。切忌临摹一家的过程中见异思迁,畏难而退,一定要坚持不懈,待对书法技法理解了,消化吸收了,成为自己的法,书法自然是水到渠成。然后才能遍阅百家。以免邯郸学步。

二是抄帖问题。学习书法通过临摹经典作品就是要把经典作品的技法变成自己书法的法。临摹练习过程中如果抄题,反复重复自己的错误,那就不是在练字。或许有一些大书法家临摹练习有抄写的情况,他们的做法和我们初学者的基础不同,有经验的书法家的读帖能力不是我们初学者能够做到。他们一眼获得了书法信息量要丰富得多。而我们读帖能力不够,甚至还没有学会读帖。如果看着字帖抄上面的字而不是临摹学习范字的技法和字形。这样的做法就不是临摹学习书法的做法。一天抄一千个字也没有一天通过读帖临摹一个字收效大。因为关注点不同。



三就是临摹过程中不进行比较分析。临摹学习过程中虽然我们临摹前已经通过读帖做了临摹前的准备工作。但在临摹中,由于心手皆生,包括心理环境,笔墨纸砚的不同,或其他原因,往往临摹结果和自己读帖结果乃至原帖范字有非常大的区别甚至错误。这就需要我们在临摹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比较分析。当然这是针对初学者在临摹单字是采取的办法。如果到了通临阶段,即便如此,在临摹后也要与原帖进行比较分析。这种做法要一致达到形神俱似惟妙惟肖,并能够背临,然后就可以由入帖到出帖的自由境地了。就是这时候,也不能中段对经典书法作品的临摹。就像吴昌硕,到了晚年,临摹书法过程还有临摹石鼓文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遍有一遍有的境界的认识。何况我们初学者。




翰墨书道


学习书法最忌讳什么?其实最忌讳的无非也就是下面几个方面。

一、学习书法不习传统,直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致来,自己倒是书写的痛快了,但是反观作品,一点传统的东西都没有,这样的作品经常被我们称之为:江湖体。有些人要说了,我不临习古人的法帖难道就不能直接创作吗?这个问题很好,首先作为书法,是门艺术,它是有生命的、有规则可言的,并非随便涂上几笔就是书法了。如果这么简单,那么艺术到处都是了。古人的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证明古人的书法有过硬的东西在里面包含、是有技术、优秀的笔法、结体及章法的。所以这些优秀的东西我们都不了解,都不知道,那么我们从何谈起创作?

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很多初学者一时兴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临帖时断时续,学习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搞一下,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特别是书法,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书写、临摹等。慢慢的增加我们手上的功夫,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长期坚持,而且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陪伴我们学书的整个过程。

三、学习书法一定边学专业知识,边进修我们的文化知识。很多人认为书法就是简单的把字写好,殊不知书法和我们的文化素养有着很大的关联。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就是书法摄取营养的巨大水池。当水池枯竭的时候,我们的书法也很难再上升一个台阶,所以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四、学习书法不能杀鸡取卵、急于求成。当代社会,很多初学者为把艺术快速的转化为名和利,急于求成、杀鸡取卵。殊不知,这样的作品没有过硬的基础做支撑,便很快是昙花一现。所以,我们学习书法还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稳步前进。这样我们会在书法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攀登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