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希特勒为何放走了在敦刻尔克的盟军?

苏健朋


敦刻尔克,一个法国北部名不见经传的港口小镇,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撤退行动而举世皆知。作为二战发起人的德军元首希特勒,曾经发出过一道决定敦刻尔克命运的命令,而这道命令的直接后果,就是把本已吃到嘴里的肉又吐了出来,最终成为令敌我双方都诟病的命令。

1939年9月1日凌晨,在英、法等国企图将德国这个祸水东引后,德军以“闪电战”迅速征服了波兰。

就在英、法等国暗自庆幸的时候,打得正在兴头上的德军将士,在企图征服世界的德国元首希特勒的指挥下,于1940年5月10日,转身挥师进攻西欧各国。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联军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其实力与德国的进攻兵力相当。从纸面上分析,这仗还有的打,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战争中的攻防两端,防守一方总是具备着一定的优势,况且他们还有被誉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做战略支撑。

然而,精明的德军却没有直接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占了防守薄弱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然后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攻入法国。

如果将这次战斗,称为一边倒的战斗绝不为过,不知是德军的战力过于强悍,还英、法联军不堪一战。总之,从战争发起的1940年5月10日至5月24日,在短短的十天里,德军便横扫西欧各国,几乎是跑着跑着,就直接冲进了靠近英吉利海峡的敦刻尔克,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这个法国北部小镇。敦刻尔克是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由于该镇地势低洼,,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的持续攻击,如果这四十万人不能迅速从这个港口撤出,在德军猛烈炮火的打击下,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和海军,动员了一切能动员的力量,来营救这支已经落入德军虎口的军队。

平心而论,其实英国政府对这次营救行动并没抱多大希望,因为他们当初的计划是力争撤出三万人。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英法联军打仗不咋地,但若是论跑绝对是行家里手,因为他们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里,居然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是原计划的十倍还多,可以说,英国人在陆地上被德军打的望风而逃之后,总算是在海上找回了些足以自慰的颜面。

虽然如此,英法联军的损失仍是惨不忍睹。

因为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多人被俘,2.8万余人阵亡,在英国共动员的861艘各型船只中,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

当时德军的装甲部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已对敦刻尔克已经形成了包围之势,德军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有10英里了,而等待这四十万英法联军的命运,除了做战俘就是被赶进英吉利海峡里喂鱼。

但在1940年的5月24日,德军前线指挥官,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古德里安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在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这一命令在后来引起了无数人的争论,也被很多军事学家确认为,这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中一个最愚蠢的命令,也是令德军输掉整个战争的命令。

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否真的很愚蠢?这其中或许有他的苦衷和无奈。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的这道命令是有意而为之,他想通过以放这些英法军队一条生路为契机,作为德国迫使英国投降的砝码。然而事实上完全是大错特错,我们可以从希特勒的性格上入手,希特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希特勒最崇拜的人是俾斯麦,他信奉的是“铁和血”,只有征服才能满足他的成就感,况且武装入侵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已在实施当中了,即便是在1945年德国行将败亡的时候,希特勒仍就血战到底,要流尽最后一滴血,你侬我侬不是他的风格,因此,这种观点无法成立。

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入手分析了。

第一:军备的供给问题

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发起进攻,至于5月24日,德军便从欧洲中部的德法边境攻至欧洲西部,即便是军事演习恐怕也没这种速度,因此,德军装甲部队的燃料和弹药供给及协同作战的步兵,已被远远的甩在了背后。5月24日,希特勒曾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他们的战争日志上明确记载了伦斯德司令向希特勒提出的建议,装甲部队应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换句话说,希特勒的这道命令,也是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意愿。

第二:地形及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

当时法国北部的战局已经趋于明朗,但法国南部和欧洲大部尚未征服,希特勒作为一位统帅,他所要考虑的是战争全局,而不是一场局部战役的得失。据资料显示,在战争的初期,德军的装甲部队只有十一个师,而这十一个装甲师无疑是希特勒胆敢发起二战的底气,这从他任命爱将隆美尔为第七装甲师指挥官上就可以看出。隆美尔作为他大本营的卫戍司令,又在波兰战役中立下了大功,也是在隆美尔多次请求下,希特勒才让他指挥了一个坦克师。况且自战争开始后,德军的坦克已经有了一些损毁,如果在敦刻尔克在损失一部分坦克,那么今后的战斗还打不打?那什么打?

第三:德国的海军其实不敢恭维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陆军、空军无疑是最优秀的,他们完全可以吊打世界上的任何军队。然而德国的海军却始终是德军的短板,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U形潜艇了,但在面对以海军起家的英国人时,退避三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这大概就是“水桶原理“吧,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这个水桶最短的那块板,而德军最短的那块板就是海军。试想一下,如果德军的坦克过分的逼近敦刻尔克港口,那么英国大口径的海军舰炮,将会把德军坦克炸成零件,这应该是希特勒最大的苦衷和无奈。


王铭苇


当年希特勒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放走英军?我认为这决不是希特勒头脑发昏做出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希特勒放过敦刻尔克的英军的目的是不想与英国结怨太深,因为希特勒想与英国谈和。

当时德军占绝对优势,如果想全歼敦刻尔克的英军易如反掌,这决不是后世某些人说的是空军元帅戈林无能,更不是希特勒心疼他的装甲部队,在希特勒看来,敦刻尔克的那几十万残军败将被消灭与否已经无关大局。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德国极其有利,德军闪电战天下无敌,德军已经横扫西欧,在当时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峡,估计英国也在劫难逃,但是海战德国不占优势,所以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迫使英国谈和,然后在全力对付苏联,而要让英国接受谈和,就要给英国人留点面子,所以权衡利弊,希特勒放了敦刻尔克英军一马。

对希特勒这样的人物来说,在战场上是绝对不会心慈手软的,放走敦刻尔克的英军在当时是没错的,当然了希特勒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希特勒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人,那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邱吉尔和他一样,目光看的很远,邱吉尔信奉一句名言,那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邱吉尔知道一旦英国和德国谈和,那德国就无后顾之忧,等德国打败苏联,那英国也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邱吉尔坚决不与德国谈和,希特勒的目的也没达到。

但邱吉尔对敦刻尔克的评价却是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这句话很中肯,这是对敦刻尔克撤退很好的评价。


天宇的文史情怀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装备强大的军事力量,绕过马其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当德国军队以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6千米,眼看着敦刻尔克就唾手可得,一举就可攻下时,德军却被命令停止前进!

从5月26日到6月4日,英法水兵和船员冒着德机的轰炸和炮火的轰击,把残兵败将一批又一批地运过海峡。经过9昼夜的苦战,33.8万英法和其他盟军逃离了法国,渡过海峡,进入英国。

这次大撤退对于保存英军实力,重新武装,重整旗鼓,以利再战不是没有意义的。撤退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希特勒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这样英法联军便取得了3天时间修筑防御工事,掩护退却。

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有他的考虑:

第一: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不想再做无畏的牺牲。

第二: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在实际空袭中,却因为种种天气恶劣和对空军实力误判的原因,导致联军撤退。

第三: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再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

以上就是希特勒的考虑,最终上演了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奇迹。


历史长流水


希特勒是“不小心”放走的。

当时德国横扫西北欧,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方向突破英法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一路追击,把英法联军38万的军队压缩在敦刻尔克地区。


但是,德国的装甲部队进攻速度过快,后勤一时难以保障,希特勒担心孤军深入会中了英法军队的圈套,下令装甲部队暂停追击,等待后续部队的到来。

而正是这一命令的下达,给英法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赢得了时间,当希特勒获知英法军队的真实情况后,命令部队继续追击,并命令空军对正在撤退的英法联军进行打击,但是为时已晚,最后英法联军三十多万人成功从敦刻尔克撤退。



津城沐雨


就在英法联军已成瓮中之鳖几乎要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德军突然接到命令,要他们停止进攻。几乎后世所有的军事史家,都认为这一命令是二战希特勒最大的昏招。如果德军一举拿下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38万联军,二战的历史会改写。

事实上,希特勒有他自己的考虑。一是在前面的闪电战中,德军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重武器装备也损失严重,如各部队坦克的损失量,就高达30-50%。战争才开始,希特勒要保存攻击实力。二是,希特勒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自己的真正敌人。事实上,他一直希望和英国和谈。始于1940年9月的伦敦大轰炸,希特勒也不过是想把英国逼到谈判桌上来。他的真正敌人是苏联,原因在此不述。德军保存实力,也是为了打苏联。在德国的战争形势图上,东线远比西线重要。第三,敦刻尔克的沼泽地带,不利于德军的坦克行进。第四,戈林曾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空军可以轻易摧毁敦刻尔克的联军。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所有元帅将军们都认为,英国人逃回岛上后,再也不会回到大陆上来了。

敦刻尔克的故事,说白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对丘吉尔的个性,对英国人战时状态下的全民心理,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一直对英国人抱着和谈的希望,也许丘吉尔之前英国的绥靖政策,也给了他们这样的错觉。


世界真的很大


他认为仅靠德国强大的空军就可消灭聚集在敦刻尔克沙滩上的英军部队。另外希魔决定抽调向敦刻尔克进发的前锋装甲突击部向南转向去攻取巴黎。所以后来人们说的希魔“放”走了英军是胡说的。


duh23333


一种说法是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的抢功。戈林极力向元首希特勒保证,无需动用陆军,仅凭他的空军就可以完全歼灭40万盟军。

其二,是出于军事角度。40万英法联军已经成为困兽之斗,德军若全面进攻,势必会造成巨大损失。

其三,最重要的原因,是希特勒出于政治角度的考量。希特勒作为一个政治家,深知征服英国希望不大,所以希特勒更倾向于和英国媾和,以便全力入侵苏联。


社会我亮哥


放走英法联军。的确和希特勒有关,

希特勒对于龙德施泰特非常尊重,在德军26个元帅中,龙德施泰特是惟一,敢不摘手套与希特勒握手的人。所以,希特勒很快与龙德施泰特交换了意见,最后下命令让古德里安的部队停止前进。由戈林空军部队进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