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对关羽和张飞心怀怨恨吗,为什么他们死后没有被追封谥号?

跋山摄水


先说一下关羽为什么没有被追封谥号?

这主要和关羽最后的所作所为有关,当时的刘备刚刚攻取了汉中,打败了曹操,自立为汉中王。按照当时刘备的发展,很有可能成为三国头号军事大国。但刘备没有想到关羽突然发动了襄樊之战,攻打樊城,虽然关羽前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不料却被东吴偷袭,荆州丢失,关羽自己也斩杀。关羽完全打乱了刘备的作战计划。

因为襄樊之战并没有得到刘备的许可,是关羽自己发动的战役。并且发动襄樊之战前关羽也没有和刘备联系,导致后来关羽被围攻时没有人去救他。可以说因为关羽,刘备损失惨重,隆中对中的战略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了。如果要说刘备对关羽没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

在得到关羽被围攻的时候,刘备并没有第一时间率军去攻打东吴,而是先做了称王这件事,在关羽死后的一年,刘备才率大军东征伐吴。如果刘备真的把关羽当作自己的兄弟,怎么可能不第一时间就做伐吴的打算,只因为关羽给蜀汉带来不可计量的损失,这让刘备非常生气。

再说一说张飞,张飞性格暴躁,经常喝完酒喜欢鞭打手下,在关羽被杀以后,他更加经常把怨言发泄在士兵身上,刘备经常劝他,让他收敛一点,但张飞都当作了耳旁风。最终在起兵东征前,被手下偷袭所杀。

张飞的死直接让刘备又损失了一员大将,当时蜀汉刚刚建立,很多大将都要防守北方的曹魏,能随刘备东征的根本没有几个,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必须要留守蜀汉。如果当时张飞没有被杀死,刘备的东征估计就会有很好的结果,虽然张飞比较暴躁但他也算是三国的猛将。

正是因为这两个的间接行为,直接导致了蜀汉的国力衰退,甚至从三国中最强变成了最弱,刘备兵败逃回白帝城之后,临死也没有追封张飞和关羽谥号,而法正是一个跟随刘备还没多长时间的人,却被刘备追封谥号。可见最终刘备内心对关羽和张飞还是有怨言的。


公元前


大家都知道刘关张情同手足,但是为什么死后没有追封谥号呢,因为刘备在心里对他的两个兄弟是心怀怨恨责备的。一个证据就可以证明,刘备在世的时候,如果都不追封谥号,那还说的过去,但是却偏偏追封了一个,法证,

关羽因为骄傲自大,在没有通知刘备,没有详细计划,部署的情况下发动了襄樊之战,最后战败,丢了荆州,大家知道在《隆中对》就指出了荆州的重要性,荆州的丢失,使刘备实际上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对刘备集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张飞喜欢喝酒,喝醉就鞭打士卒,刘备多次劝说不听,最后被部下所杀,除了防守蜀地的将领,本来能东征的将领就不多,如果身经百战,能征善战的张飞没有死,可能东征结果会不一样吧

由于这两人间接的行为,使的蜀汉国力衰弱,成为三国最弱的一个,刘备怎么能不心怀怨恨


聊聊古代历史


我是小趣,我来回答

在三国之中,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非常好,情同亲兄弟一般。但是为什么最终却在死后没有被追封谥号呢?如果都没有追封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刘备生前却追封了一个人谥号,法正。那么关羽和张飞因何缘故没有谥号呢?

首先来说一下关羽为什么没有被追封谥号,这要和最后关羽的作为有关,当时的刘备刚得到汉中,打败曹操,自立为汉中王。势力一跃有成为三国第一大国的念头。但是这个时候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攻打樊城,虽然前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是最终被东吴偷袭,荆州被夺,自己也被害。这完全打乱了刘备的计划。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完全没有得到刘备的许可,是关羽自己发起的。而且因为之前没有和刘备联系,导致最终也没有人救援和配合出击。刘备损失惨重,隆中对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在这上面,刘备如果没有对关羽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

而且在得到消息以后,刘备没有第一时间去率军攻打东吴,而是先做了称帝这件事,大概在关羽死后一年才开始东征伐吴。如果真的是兄弟,怎么可能不第一时间就做伐吴的打算,只因为关羽给蜀汉带来的损失太大,让刘备也非常生气。

再来说一说张飞,张飞这个人性子爆烈如火,喝完酒喜欢鞭打士卒,而关羽被杀以后,他更经常把怨言发泄在士兵身上,刘备经常劝他,但都被他当作了耳旁风。最终在起兵东征前,被手下偷袭所杀。

张飞这一死直接让刘备损失了一个大将,当时蜀汉大将因为要防守蜀地,能去的本来就不多,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都要留守。如果张飞没有死的话,东征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毕竟他是身经百战的猛将,而且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却失败了。

正是因为这两个的间接行为,导致了蜀汉的国力衰退,最终又变成了三国中最弱的存在,刘备在逃回白帝城以后,到死也没有追封张飞和关羽谥号,而法正一个跟随刘备没多长时间的却是唯一一个被追封谥号的。可见最终刘备还是内心责怪关羽和张飞的。





小趣作品


第一点,刘备当时没有建国,他还是以汉献帝为尊的。就凭一个汉中王,给自己手下的将领加谥号,只有法正例外,以为刘备和法正的关系好的不可言表。而且当时刘备刚登位汉中王正要立威的时候。而关羽张飞死的时候,刘备正在筹备登基,他不会因为这些小事给别人留下把柄。

第二点,大规模赐谥号是建国后的事情了。后主刘禅景耀三年追谥为壮缪侯、关羽的谥号“壮缪--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缪“有武力但名不副实,说关羽在领军方面能打,但没有表现最好,不算好谥。蜀汉在占领西川和汉中后,本来已具备能够统一天下的能力!但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在后来,刘备为关羽报仇发动的夷陵之战又致大败,关羽之败对蜀汉恢复汉室的事业应该是最致命的失误。不能不说,在内心里,刘禅对关二叔有些看法,所以后主追谥关羽的时候给他“壮缪”的谥号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也算有一点差评。张飞的谥号是“桓候”,“辟屠服远曰桓,辟土兼国曰桓”,主要在攻城略地的功绩加大对张飞的表彰,这里面还有一个暗示,性情急躁,大总体来讲,“桓“字评价很高,再加上张飞是刘禅的老丈人,也有看在媳妇的面子上的原因,算相当的狂点赞。

总之,刘备对关张的看法肯定是有一些的,但是他们三位的关系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不是兄弟,但恩如兄弟。


如烟入幻


有一件事情,很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就是刘备直到临死都对关羽、张飞心怀怨恨责怪。

一个证据可以证明一切。

刘备生前只给法正一个人追封了谥号,关羽、张飞都没有获得追封谥号。关羽擅自作战,丢掉刘备半边江山

大家都知道刘备创业不易,早年被人打的东奔西跑,颠沛流离,还多次寄人篱下。

赤壁之战后,刘备人生突然转折,先是取得荆州南部四郡,再是攻取刘璋的益州,最后连曹操都被撵出了汉中,刘封、孟达还拿下了上庸三郡。219年7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他的势力和声望都达到了人生顶峰。

可惜刘备在顶峰享受的时间实在太短。

219年7月,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起初战局顺利,震动许都,但最终孙权偷袭,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丢失。荆州一失,刘备实际已经丧失争霸天下的可能。

襄樊之战在刘备集团内部事先没有周密计划、没有整体部署,是由关羽擅自发动的。证据很明显,益州、汉中的部队没有配合荆州战事的动作,上庸的刘封、孟达也没有配合关羽出兵。

丢失荆州,关羽要负主要责任,对刘备集团造成的损失不可挽回。

张飞不听劝诫丧命,严重影响蜀军战斗力

张飞历来有虐待士卒的坏毛病,刘备常常劝诫他,你天天鞭打刑罚部下,然后又把他们留在身边,这样真是会惹祸的。

张飞听了还是不改。二哥挂了,俺也一样……去送死。221年,刘备起兵攻吴,张飞本来是刘备重要的依靠力量。

张飞在阆中的部队有一万人,大概相当于刘备伐吴总兵力的1/8,而且张飞本人军事能力强、军事经验丰富。刘备伐吴的阵容中,诸葛亮、赵云没来,魏延留守汉中,黄忠已死,马超不能用,基本都没什么强兵宿将了。

张飞的意外死亡,严重影响了攻吴蜀军的战斗力。

刘备夷陵战败,可能也把一部分的责任归咎在张飞不停劝诫临阵丧命上。刘备生前只给了法正追封谥号

夷陵战败之后,诸葛亮说,如果法正在的话,只有他能劝住主公;就算劝不住,也不至于如此惨败。

很多后人认为,诸葛亮说这话是推卸责任,其实诸葛亮说的是真话。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的角色更多的是后勤部长的角色,参谋军事、前敌指挥更多是法正给刘备出主意,法正也最得刘备的宠爱。

拿下益州后,法正因为性格的原因,睚眦必报,对很多过去得罪过他的人穿小鞋,秋后算账。有人向诸葛亮报告,即使如诸葛亮这样爱憎分明、推崇依法治国的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去禁止法正。

法正作为带路党,为刘备取得了益州(西川),又作为军师帮助刘备拿下了汉中《三国志》记载,连曹操都说,刘备大破夏侯渊,肯定不是刘备自己的计谋,而是别人教的。这个别人就是法正。

正因为法正功劳大、贡献大。

220年法正去世时,刘备非常悲痛,连续哭了好几天(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追封谥号为翼侯,取“如虎添翼”的意思。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庞统、赵云都是等到260年,后主刘禅才追封了谥号。关羽谥号为“壮缪侯”,张飞谥号为“桓侯”,黄忠谥号为“刚侯”,马超谥号为“威侯”,庞统谥号为“靖侯”、赵云谥号为“顺平侯”。

这些人中除了赵云,都死在刘备生前。以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关系,刘备在生前都没有追封他们谥号,看来刘备直到临死对这两位兄弟确实还心怀怨恨责怪。









梦里都想瘦的小胖


以下纯属个人胡编乱造 这问题吧 最先得从刘备这个人说起 刘备一开始是个很充满正能力量和义气之人 能屈能不能申可是到后来就是不太相信关羽他们 为什么这么说 从关羽被曹操抓住 在曹操那里有吃有喝 曹想劝关跟他着干 可是关羽是个非常重情义之人不管曹操怎么说给什么好处都不为所动 曹操一看没办法了 曹也不想杀关羽 觉得关羽有才能又非常重情义就做了个好人把关羽又毫发无伤的送回去给刘备了 可刘备不这么想 觉得自己兄弟被抓就算是不死也得被曹操打的脱层皮啊 可是能居然还点伤没有 刘备觉得他们做了某种交易才能这样一点伤害都没有 要是没有刘备也相信啊 到后来两军交战关羽为了还曹操当年不杀之恩多少有点放水吧 刘备能看不出来吗 虽说后来刘备面上没有怎么关羽 可是人存戒心了 后来关羽也打了很多胜仗 面上也加封了 可是都不很大的官 在到最后关羽被围很多天等着刘来营救 到死也没有等到救兵 我想就是故意不救的 到死关羽也没明白为什么等了那么多天没有一个救兵 生前都不信了 死后不追封也不是情里之中 真替关老爷不值一心为刘 没落个好下场 以上纯属个人胡说八道




始终如一日6


刘备对关羽、张飞没有产生怨恨的理由。关羽、张飞为了帮助刘备复兴汉室而东征西讨,拼命厮杀,唯刘备马首是瞻,且忠心无二。所以,刘备对关羽、张飞不会心生怨恨。至于关羽、张飞死后,刘备为什么不给封谥号,这一点我也不清楚。最好请罗贯中回答。


We7667深山居士


众所周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成为后世江湖兄弟结拜的典范。当然,在真实历史上,桃园三结义并不存在。但有一点依然可以肯定,即: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确情如兄弟!

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在《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

显然,在真实历史上,刘关张三人虽然没有桃园三结义,但的确“恩若兄弟”!那么,既然如此,为何刘备称帝之后,成了蜀国的皇帝,却为何不给关羽张飞封王呢?

刘备称帝前后,张飞关羽是什么爵位呢?说起来还真不高!关羽是“汉寿亭侯”,张飞是“新亭侯”,后来又封为“西乡侯”!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即:亭、乡,范围都很小!

需要说明的是,汉代侯爵分为两种,(1)关内侯,(2)列候!其中,关内侯是“侯爵”的入门,此后才能列候!列候又分三个等级,即:(1)一等为县侯,(2)二等是乡候,(3)三等是亭候!

因此,当时关羽张飞两人的侯爵很低,属于列候中的第三等。那么,问题来了,221年刘备称帝之后,为何不封关羽张飞为王呢?刘备称帝前,关羽遇害,刘备称帝后不久,张飞被杀。

既然这两人都死了,为何刘备大方一些,直接给两个兄弟封王呢?这样岂不是成全双方的一段友谊?然而,刘备不仅没有给他们封王,而且也没给他们什么追封!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刘邦当年留下一句话,即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所以,汉朝异姓大臣封县侯就到顶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给关羽张飞封王,(1)破坏封赏体系,如何封其他人?其他人怎么会服气?(2)关张后人的爵位起点就太高了!所以,刘备不给他们封王,是很深思熟虑的!

第二,为何刘备称帝之后,不给关羽、张飞追封呢?原因很简单,刘备这是把人情交给刘禅来做!后来,刘禅追封关羽为壮缪侯,追封张飞为桓侯!关于这一点,古代很多人都善于此道,老皇帝临死之前,经常将某个有潜力的大臣贬职,然后让新皇帝重新启用,这就形成了一个恩情!

第三,刘备给予部下的爵位,基本上都是慢慢给,不会一下子太高!因为如果给的太高,那么就会面临两个问题,(1)以后再立新功怎么封赏?(2)爵位太高了,就会让大臣没了前进的动力!所以,诸葛亮死时也只是武乡侯,赵云最高只是永昌亭侯等。大家爵位都不高,蜀国基本上没人混到“县侯”这一级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关羽死后被刘禅封为“壮缪侯”,却让很多人费解。“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壮缪侯说的是关羽领军方面有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武而不遂),有些名不符实(名与实爽),虽然不是什么恶评,但也不是什么好评!

或许,因为关羽的原因,导致失去战略要地荆州,引发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而惨遭失败等,让刘禅等怪罪与他,所以给了关羽一个不好不坏的评价!相反,张飞得到的“桓侯”,所谓“桓”,即:最擅开疆拓土、威震敌国之人,始能以“桓”为谥!一叶知秋、管中窥豹,张飞得到的是超级好评!



不吃猫的鱼1128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咱们尝试着从史学资料对其三人"基情"的描写中分析下,三人是如何由"相识" "相爱"到英雄迟暮时又是否心怀怨恨。


相识"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咱们看下正史里,对三人相识时的描写

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节选《蜀书.关羽传》“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节选《三国志·先主传》

原文大意是说,刘备获得了一笔风投,招聘过程中有同行闹事,两个小混混路见不平一生吼,而后三人一见如故、形(mei)影(xiu)不(mei)离(sao),终齐心协力使得公司得已在"三国"上市。由此可见,此时三人使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的。


相爱"长坂坡前一生喝" "身在曹营心在汉"

时间来到了,公元208年秋,曹操在身边谋士劝说下,越发感觉放刘备归山必又大患,遂既谴将前去追击刘备一众人马,来到新野,咱们看下刘备此时已经被追的丢盔卸甲、妻离子散。而后派遣张飞带一小众兵马留下来断后,自己则和诸葛亮一同策马奔腾了溜之大吉了……张飞内心怎么os的咱们不得而知哈心虚是一定的。张飞遂兵分两路,一路骑兵绕到后面树林当做疑兵之计,另一路人马随自己来到当阳桥时,对面已是曹兵追来。遂大喝已壮士气,尔等想要过去除非从我们身上踏过去。曹兵见身后马蹄声不绝入耳,丛林中浓烟滚滚,怀疑有埋伏随机鸣金收兵。

咱们看下书中对此断的描写,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节选《蜀书.张飞传》由此可见张飞也并非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那般粗鄙。

咱们再说关羽,又是刘备投奔袁绍而起,导致曹操报复追兵杀来,关羽被生擒。然曹操见关羽勇猛异常,异于常人遂想招安为自己所用,关羽以刘备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推辞,并表明自己此生只愿追随刘哥哥一人。曹操看强扭的话不甜,就没在强迫关羽了。而后关羽也趁机溜了。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节选《蜀书.关羽传》

由此可见,关羽张飞二人还是一片赤胆忠心的,也是真心实意把刘备当哥哥看待的。那么刘备是否把关、张二人当弟弟看呢,两点分析:一是封关羽张飞为五虎上将,二则其实三国志里面对关、张二人被害时刘备的描写非常生动,感人肺腑。三人相识于草莽,一起出生入死几十载的感情自然异于他人。那么说,其中有没有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张飞"嗜酒、重刑"导致身首异处不得善终的怨恨呢?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怨恨倒不如说是对兴复汉室、壮志未酬的愤懑。


最后一个问题,刘备生前的确是没有对二位贤弟进行谥号封赏的。蜀国真正对张飞 关羽死后进行追封的是刘禅。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人讲究师出有名,反观张、羽二人,关羽死于轻敌大意自命清高,张飞更是死于自己人的手里。二是实则蜀汉谥号敕封极为苛刻,刘备在世时也仅追封一人。再者作为兄长在无数和促膝长谈的夜晚,兄弟三人推心置腹刘备清楚的知道两位弟弟内心所想的是开拓霸业,而今壮志未酬因为在我认为刘备此时是在等一个机会,待到兴复汉室事业有成、待到山花烂漫时三位老友把酒言欢。因此刘备深知追封什么的并非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