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说了多遍打人不对,为啥不管用?分清“攻击性”行为是关键

相信许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情况,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因为生气去打别的小朋友。父母也会反复告诉孩子,打人这个举动是不对的,但孩子仍旧会被情绪所左右,想要出手的时候就不会手软。就算是有些家长用语言威胁的方法来制止还是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用处。

我的同事小于的孩子就是个暴脾气,小时候还算是乖乖巧巧的,用他妈妈的话来讲,幼儿园的时候脾气还是挺好的,也没听老师说过有在学校打人的“丰功伟绩”。这到了小学可就不得了了,三天两头有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找上门来告状。

对此,我也是哭笑不得。但既然有问题出现,我们就需要去解决。《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孩子打人的这个举动被归结于“攻击性行为”里面的一种。

攻击性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对他人的生理与心理上造成伤害的一种举动。比如抓、掐、踢、咬人、威胁、羞辱、贬损、辱骂他人和毁坏物品等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哪些举动也属于攻击性行为的范畴之内的呢?

第一、情绪不稳定

有些孩子的性子非常敏感,遇到了一点事情就喜欢流眼泪,哭起来的架势连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有些孩子还会非常情绪化,喜怒无常,脾气暴躁,这其实就说明你的孩子已经徘徊在攻击性行为的边缘了,如果再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第二、喜欢摔东西

有些孩子表达不满的方式也会比较偏激,脾气上来的时候还会不管不顾地把家里的东西给砸了,甚至还会以离家出走来威胁父母。这些表现其实也说明了孩子存在攻击性行为的极大可能性。


那么为什么原本情绪平和的孩子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

第一、生理原因

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攻击行为的频率会大大增加,尤其是男孩子,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这些攻击性行为恰好就是自身魅力的体现,他们更喜欢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认可。此外,曾经有个研究表明,有些孩子生来就比其他同龄人对待外界困扰有更强烈的情绪,对于事情的反应也就会更强烈,一旦出现激烈的情绪就很难平复。而在这种急躁的情绪之下,孩子就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第二、缺少陪伴

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环境,就会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身边教养。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也会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减少。隔代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年老的长辈过于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对孩子交际等方面能力不够重视,这也是孩子容易用动手打人的方式来宣示主权的原因之一。

第三、缺少知识和技能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采取攻击性行为,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当自己的想法被否定时,当自己被小团体的人排挤时,只能通过身体的力量来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



那么如果出现攻击性的行为,会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交

在每个班级里,我们会发现最受欢迎的学生要么就是脾气火爆的“黑老大”,要么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是后者。但是如果孩子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话,便是两头都不讨好。因为脾气不够硬,容易被欺负,但又因为脾气也不算太好,也就没有多少同学喜欢亲近他,这样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社交。

第二、影响心理健康

孩子之所以会动手打人,很有可能是因为心里没有安全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惴惴不安,内心烦躁的状态是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的。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这种坏习惯,作为家长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来引导孩子,走回正轨呢?

第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如果身处于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当中,那么也就会减少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在所有孩子的心理,没有一个地方会比家更让人觉得值得依赖。所有,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多么重要。比如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经常陪伴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等等。这些实质性的行为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满满的爱意。

第二、用爱好发泄孩子多余的精力

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宣泄情绪的窗口,这样孩子才不会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培养孩子拥有一个爱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做法,比如说画画、踢足球等等,画画可以安神,踢足球可以收获运动的快乐。在运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让遇到的一些困扰随风远去。



第三、及时鼓励孩子取得的小进步

著名的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没法生存。”当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渐渐学会用非攻击性行为解决遇到的问题时,父母需要及时地鼓励孩子,不妨这样跟他说:“今天宝宝真棒,懂得把玩具让给弟弟玩了,也没有因为抢不到玩具就去打其他的小朋友,真是越来越厉害啦,妈妈给你点赞!”孩子在接收到爸爸妈妈的鼓励讯号之后,也就能慢慢转变过来了。

第四、排查生活中的“暴力原型”

有些孩子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很有可能是他们从一些传播暴力思想的电视上学来的。这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千万不要让孩子接触到这类含有暴力血腥因素的电视或者电影。平时给孩子观看的视频也要经过爸爸妈妈的检查,多看一些有益身心的电视节目比较好,比如动物纪录片,益智答题类的节目等等。



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及时识别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引导孩子正确发泄情绪,这样才能让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