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如何做到举一反三记住学习内容?

千千千里马


联系我多年的学书经验,我认为,能夠在学习书法上做到举一反三,它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做到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学书经年的人;无论你是学篆隶,还是学行草;无论你是书法创作,还是书法理论研究,只要对所学内容做到正确的理解,找出它内在的规律,才能分门别类,在你立足的一点上联系到另一点,再从另一点联系到更多的点。

具体到书法学习,你理解了中锋用笔的要求,通过举一反三,就能明白笔法中侧锋、偏锋与中锋运笔的不同要求。再比如,你掌握了某一楷书的结字方法,既使是所学之帖里没有的字,只要你按照它结构的上中下、左中右的结字规律 ,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把它写出来,而且能写得恰如其分。再比如你已掌握了某一书体的横式书写章法,既使你没有尝试过其它形式,只要你运用类比方法,其它不同形式的章法也照样能很快地把它写出来。

学书中举一反三的运用,我们不只看重学习对象中的相同点,更重要的是对其生发开来的不同之处要能认真地鉴别。把其中的不同点签别清楚了,我们在学书过程中就能把每一个问题理解地更深刻更到位,从而为我们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探索和总结出一个个更快捷更有效地好方法。

学习书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只有正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加之理解后的勤苦训练和实践,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快速学好书法。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及诗词楹联等方面同学习,多交流,共进步!





晉風


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人经过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实践,才终于在不惑之年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资格,总结我的书法学习道路,我目前主持有国展冲刺班,己有多人通过全国书法大赛,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2019年10月,我被聘为河北美术学院书法教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本科生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院的特别嘉奖!针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有充分的经验和体会加以回复,请认真聆听!首先,学书法不可急于求成。也就是不可练几天楷书就烦燥,立即又去练行书或其它书体,初学要专一。其次,学书法要懂得书法历史。要知道书法是从何而来的,要追本潮源从根学起,而不是人云亦云从颜柳欧楷学起。其三,要有名师指导,最忌今日拜这个,明日拜那个,到头来弄成邯郸学步,什么也学不成!这三点是大方面的总概括,其中第二点就是你所提问题的要害部分,即抓住了源头就有了举一反三的资本。那么什么是书法的源头呢?当然是篆书!所以说篆书是一切书体的根本,学习篆书是为了领悟“用笔千古不移”的中锋运笔规则,而这一规则正是举一反三的千古定律!好了!本文就讲到这里吧!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人人都有领悟的灵气的,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实践,经过对各种字体的临习才能融会贯通的!











墨花飞舞王永森


一是更加努力的学习古帖,二是要多多的观摩和阅读相关的书籍,三是再多加以思考和感悟。

一:更加努力的学习包括了求师寻道。虽然学习过了两年,其中的错误,难题,迷茫等等一直积蓄着,不能解决,有些可能还不自知。寻到一个高水准的老师,多少会帮助你走出迷茫懵懂。

同时临帖学习也要加强,学习到一定的阶段,会有平台整固期,在某一个层次上徘徊不前,停滞不前。在这个门槛面前需要坚持,需要努把力,才有可能向前向上突破。

二:要多多的观摩一些高水平的展览,高水准的作品。也要多多的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书籍,看更多一些的字帖,不同风格的字帖。不同的字帖不一定在这个阶段去临习,但是多看多学习不同的字帖也是很有益的。

相应的理论可以指导你的方向,也有着丰富的不同的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合适的老师,更需要书籍这个老师来破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就是多做些思考,多多的感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感悟可以帮助自己的学习更有成效。老师的教导,也需要思考和感悟才能化为自己的心得。读的书本知识也只有通过思考感悟,才能举一反三,结合到书法学习的实践中去。





范特西特别稀


首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接下来谈谈我自己的一观点吧!1.先说扎实的基本功。书法即书写之法(更高层次便是书写艺术)。学习书最基本的应该学会简单的基本笔法、基本的间架结构、章法神韵。当你都能熟练掌握这基本功后,这些知识,技法都能被你快速正确引用和及重新组合,运用到日常的书写练习当中来,说明得到法了。2.再说勤和悟的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说明学和思的重要性。勤,及勤临摹。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对初学者来说摹是第一阶段,以薄纸蒙于碑帖上,依其形迹而不断的摹,摹到每一笔画都接近碑帖的笔迹。接下来就是临帖了,临帖就是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间架结构、章法进行书写,做到古人“墨池”,“笔冢”的勤奋练字。这样才能做到位置准确,又能强化记忆。悟及悟性。我们时常在说练字要做到三到:手到、眼到、心到。手到就是勤,眼到就是观察,心到即是悟。只有经常思考,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书法来就不会费劲。以上是我学习书法过程中一些拙见,待大家相互指正,相互学习。




菜鸟的变形计


学习关键是在于得法

有人学习写字,写了几十年还是写不好,根本原因是路子不对,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会方法的学习,写得时间越长情况越糟糕。不得法的学习,就只能在原地转圈,像遇到了'鬼打墙',虽然走了不少路,劳神费力,徒费了时光,最后还是走不出来。不得法的学习很可怕!

学习书法如何提高效率

书法关键是学习方法。要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回报,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楷在这里是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点画分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宜于初学。

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说:'学书须先楷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对于初学者来说,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就会因为忽视了楷书的基本点画、结构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所以唐孙过庭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明代汪砢玉也说:'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立而欲走,盖可笑也。'

综上所言,中心意思是:学习楷书是手段,从中学来方法才是目的。从楷书入门书法殿堂是明智的选择,这是'康庄'大门。

清ㄠ敧贞《书学捷要》中云: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故细察六要,吾以为'得法'最重要,气质再好,天资再高,如不'得法',就会走弯路,再'用功'也无济于事。气质不好,天资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会学好书法。

入门首先要选一个明师

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做事情很得法,就是说他行事进退有余,分寸拿捏得很好,给人一种做事从容老练的感觉,那么在书法学习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间运笔自如、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

特别是刚刚起步学习阶段尤为重要;古之学者必有师,只是许多后人只记住了成名的学生而忘了老师,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了解卫夫人一样,这从中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青出于蓝但可胜于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有了老师,可以告诉你什么样是正确的写字方法,包括坐姿、执笔、临帖,继之,可以告诉学生如何结体,如何用笔,如何体会古人的笔法等等,如果没有老师,单靠自己闭门造车,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才能体会到各种笔法技巧。学习别人的经验就是延长生命,缩短到达成功的道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老师,学生还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出现的的疑问,通过教学互动,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

书法的学习在于心悟手悟,心到笔到,即所谓得之于心应之与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书法作为一种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无非快慢而已。临帖就是向不会说话的老师学习,用功就是不断的学,不断的体会,不断的感悟,日久渐积,所习诸家之形质必了然于心胸,性情奔然于腕下,心手相称,游刃自若。

择师也好,用功临帖也好,其实是一回事,一个是现在会说话的老师,一个是古代不会说话的老师,一个是教你,一个是你去学。作为学习的主体,有了老师之后,重点是用功,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径通成功,学海无涯苦作舟,舟达彼岸。对于初学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为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必要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从任何字体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谓殊途同归。但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所走路程的远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径庭了。

为什么建议从楷书入手

楷书从汉朝就已有其雏形,魏、晋大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学者学习哪一朝代的为好呢?我认为从唐楷入手学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唐楷法度森严,学习时容易被那严格的规矩所束缚,而提出初学应从魏晋入手,说这样可以把字写得天真烂漫,自由放纵。

我认为要把字写得或古拙,或俊俏,或庄重,或飘逸,或丰伟,或潇洒,或肃穆,或飞动,总之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学者却应力求结构的工整规矩。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学不学平正,字就会歪斜无仪;但过于平正,又将呆板而无生气,所以又必须追求险绝;险绝过甚,便会狂怪无态,因此又要归于平正。这就是学书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以平正论,唐楷当之无愧。清人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先学法度森严的还是先学自由放纵的,唐徐浩《论书》云:'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这话很有见地。我赞成先从点画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洁净,结构精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书《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欧书险劲的风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欧体字中最清晰、神气最完足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朴厚凝重而又挺拔劲健,结体平稳中追求险峻。欧字极受推崇,'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清朝杨守敬说:'欧阳信本之醴泉铭,赵子固推为楷法极则,人无异议。'初学者学此二碑,可避免结构松散的毛病。

颜真卿的《勤礼碑》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富于立体感,结构方整严谨,宜于初学。颜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笔画丰满雄强,结体宽舒,往往追求天真烂漫,返朴归真的意趣,初学易失于臃肿丑怪,不宜作为入门途径。

晚唐书家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点画清劲,有如铮铮铁骨,结体中心紧聚,四外舒展,学之能够得到瘦硬的笔画与严谨的结构。以上所举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学者持之以恒,在半年至一年内'入帖'是不成问题的。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执笔问题并不怎么玄奥。人们拿东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执笔也是用这个部分。执笔时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着笔管,用无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顶住笔管,小指自然地附着在无名指下—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执笔法。

执笔的要领可以用'指实、掌虚、腕平、掌竖、身正、足安'来概括。指实是执笔要松紧适当,过紧会僵死,又容易疲劳、抖动,过松写出的点画又可能软弱无力掌虚是手指与手掌之间、拇指与食指之间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指实掌虚的要求,就好比手里攥着一只小鸟,攥得太紧,鸟就会被攥死;太松了,鸟又会飞掉。也就是说要松紧适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两个骨节之间的平面与桌面大致平行,并且要腕低于掌,这样掌也就竖起来了。写字是讲究腕力的,坐着写字,以肘着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竖,写出的点画就可能软弱无力。腕平,指的是执笔时要接近平,但运笔时却不需总是这样。执笔在于手,运笔在于腕,执笔要实,运腕要活。运笔时手腕的左右两个骨节是在不停地上下转换着运动的,否则写字时就变成了胳膊机械地平行移动了。

在执笔问题上,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我国汉字的构造及写法都是适合右手执笔的。如果用左手执笔,书写时多有不便,如写横时就必须由左至右推着笔运行,这样就显得笨拙。汉字下笔顺序有先左后右的原则,所以提倡初学者用右手执笔。

身正就是写字时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并与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书写时左手按在纸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写字时如果低头曲背,不但字写不好,日久天长,视力和脊柱都会受影响。足安就是写字时两脚微开,与肩同宽,平放地上,以保持身体安稳。

了解必备的运腕窍门

执笔在指间,指连于腕,腕连于肘,要想运笔灵活,必须指。腕、肘互相配合,而关键在于腕的运动。赠送给别人的书法作品,上款有时题'某某正腕',就包含着请受书者指正腕的运用是否灵活或腕力是否雄强的意思。运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后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纵笔锋,写出合乎要求的点画。

书写时因手腕与桌面的距离不同而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着腕:即手腕贴在桌面上写字。着腕法因腕与桌面接触,妨碍笔的运动,写小楷时可用,写稍大的字就不适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以身体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提腕:即用肘部支撑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来,这是坐着写中字最多见的腕法。

悬腕:写字时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悬腕。写大字必须悬腕,只有悬腕,才能力从肩臂出而达于纸上,而且由于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笔的纵横牵掣、上下提顿随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灵活的方法。

有的初学者问我:写蝇头小楷为什么不必悬腕?写盈尺大字为什么腕与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说:写小楷实无必要,写大字非悬不可。蝇头小楷笔画短、字小,只需运指就足以应付,何必要悬起整个手臂?而且楷书在点画、结构等方面要求极严,手臂全悬既不稳定,又不会持久,很难写好,为什么说写大字肘部非离开桌面不可呢?大字笔画长,手臂不离开桌面,笔的挥运就不自如,以写长横为例,假如以肘着案,如同以肘为圆心,以小臂为半径循规作圆,这样写出的长横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写字,岂能写好?

另外从字体方面看,篆书、隶书、楷书在点画、结构等方面比起行、草书来,要求比较严格,用笔较为规矩,腕与桌面的距离就要近些。行、草书则比较放纵飞动,腕与桌面的距离就要远些。所以我认为腕肘离开桌面与否、离开桌面的远近,要根据字的大小和字体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千万要搞懂'中锋与偏锋'

历代书法家在讲用笔时都强调中锋行笔,什么叫中锋行笔呢?毛笔笔头的尖端部分叫笔锋,又叫笔心,四外较短的毛叫副毫。中锋行笔是经典笔法。就是在写字时,笔心必须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

偏锋是典型的笔病。偏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侧锋行笔,起笔处易见棱角,但点画往往缺乏立体感,而且由于没有顺着笔毛的方向用笔而是横着刷,容易出现笔画一边整齐,另一边不整齐的现象。

我国历史上擅长楷书的书家众多,他们的书法作品各具风格,初学楷书的同志,应该先学习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点画的写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帖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出的点画和结构就能逐渐接近所临的碑帖。


Sa宝手绘头像


学习书法个人感觉不仅要动手也要动脑,我们说多看多临,说的就是眼到手到,这里的眼到不仅要看准,更要通过眼观传递给大脑,让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占格布局以及书写节奏都能在脑海里呈现,为手上的书写做准备。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节奏上的变化,那就是控制好笔尖在纸上轻重缓急的书写。开始学习多临规范字帖,看一笔写一笔,不看不写,多写多思,熟能生巧。



品茗赏石轩


学书法要快速记住学习的内容,有几点心得,供书友指正:一是读懂笔法,在临贴时不要急于落笔,首先要在读贴时,读出一个字的起行收转折的笔法,简单点说就是要明了一个字的笔画的写法,在基本明了时再去临募;二是掌握字法,就是一个字的外形轮廓、空间疏密、笔画轻重以及行笔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可以比较一下不同书家对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在对比中加强记忆;三是找出同类,在对一本字贴基本熟悉的基础上,可以按偏旁部首分类找出一一揣摩,从中琢磨所临法贴的特点,比如苏轼的柳刀撇,横折撇中的刀刻折,竖钩的平移出钩法,掌握了这些特点后,熟练后就自然成为自己的书写特征。所以,只要得法,学书还是能够快速提高的!



黎明时期


学习关键在于得法

有人学习写字,写了几十年还是写不好,根本原因是路子不对,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会方法的学习,写得时间越长情况越糟糕。不得法的学习,就只能在原地转圈,像遇到了“鬼打墙”,虽然走了不少路,劳神费力,徒费了时光,最后还是走不出来。

书法关键是学习方法。要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回报,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清ㄠ敧贞《书学捷要》中云: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故细察六要,吾以为“得法”最重要,气质再好,天资再高,如不“得法”,就会走弯路,再“用功”也无济于事。气质不好,天资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会学好书法。

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做事情很得法,就是说他行事进退有余,分寸拿捏得很好,给人一种做事从容老练的感觉,那么在书法学习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间运笔自如、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

选一个好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只是许多后人只记住了成名的学生而忘了老师,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了解卫夫人一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有了老师,可以告诉你什么样是正确的写字方法,包括坐姿、执笔、 临帖,继之,可以告诉学生如何结体,如何用笔,如何体会古人的笔法等等。

临帖,是向不会说话的老师学习。日久渐积的临摹,所习诸家之形质必了然于心胸,性情奔然于腕下,心手相称,游刃自若。心悟手悟,心到笔到,即所谓得之于心应之与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书法作为一种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无非快慢而已。

择师也好,用功临帖也好,其实是一回事。一个是现在会说话的老师,一个是古代不会说话的老师。有人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从任何字体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谓殊途同归。但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所走路程的远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径庭了。



圈子的生活


学习书法除了临贴外,如何做到高效则必须反复练习,把节奏放慢下来每天2~3个汉字的掌握汉字书体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把相似字对比区分并加以重复练习,以加深对字体的认知并熟记于胸以便创作时做到胸有成竹!



8914291520356山虎


学习书法如何做到举一反三,记住学习内容?这个问题很好,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试着分享一下个人理解。

书法是最简单的。每个人的一生,不知道要写多少字,每个字也就是这么多笔画。所以极简。谁都会。从这个角度说,书法极简。

书法是最难的。仅仅几个笔画,任何人都写,但是从形成文字至今,出现过多少文人墨客,真正的好书法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它能成为中国十大国粹之首,看来是很有研究头,书法极难。

书法为何要举一反三?就是要大量学习,临习,体会,感悟,并从中领会到它的内在规律,从起笔到收笔,从笔画到结体,从单字到整篇布局,从结构扎实到气韵生动,从而找到书法的内在,达到出神入化,一气呵成。

非常感谢大家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