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属名词罗列,为啥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雅欣雅致


中国人不论是吟诗还是赋词都是喜欢省略的,遣词造句时对于文字的应用能省则省、能删则删,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如果写成一篇散文,应该是这样: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作者在这里用了极简的语言,只用了九个名词就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这里使用的九个词描述的全都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或场景,不论是枯藤、老树,还是小桥、流水,亦或古道、瘦马,都是大家马上能想到的事物,当我们看到这些名词时,一副栩栩如生的图画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当这一副副图画连接在一起时,整个悠远的意境也就油然而生了。

元代白朴也有一首曲《天净沙·秋》跟这首也很相似。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曲也全部都是名词的罗列,为我们呈现了一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还有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有两句,也是名词罗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播种火焰的青牛


这是首元曲出自元代作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半部分十八个字,全是名词和形容词,却是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名词也可以营造悠远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整首曲全部是由众多名词构成,简单通俗易懂。其实这种手法就是诗人常用的一种作词手法叫做:“白描”也就是说马致远通过自己在生活上的体验和感受,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情景,提炼精炼后写下了这首元曲。

名词与形容词的巧妙结合。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马致远将这些名词和形容词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架构在一起,但是每个人所体会的意境却全然不一样需要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来把握这些名词带给我我们的意境架构。

密集形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作者最擅长的就是用意象来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比如说“

残阳”,一般表达形单影只或者是离别之情。而且在中国古代诗中往往含有多种意象交叉表达。很显然这首曲马致远几乎全部用意象来表达,在前十八个字中马致远“懒得用”动词加以强调。马致远用九组名词来表达他的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这样以环境物象来烘托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用物与情的交融,此时没有感情的物被作者人格化之后,就有了作者的惆怅情怀。

寄情于景,景情交融

。马致远采用了众多诗人都采用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能否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就是情与景能否巧妙结合。这首小曲的情与景完美结合,这些名词所表现的游子的悲哀忧愁情怀。面对秋景,人自然而然会流露出一幅悲愁情感。残阳,西风,瘦马更是体现出凄凉的感觉。这些名词很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自带属性。

马致远这首元曲虽然这些意象不新颖,但是精炼简单,运用古代诗人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游子悲愁的情怀,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影视君cool


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马致远是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释译

   傍晚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水哗啦啦流着,旁边散落着几户农家。在长满枯草的古道上,秋风瑟瑟,行人骑着一匹瘦骨潾洵的马在赶路。太阳慢慢西下,天已黄昏,忧郁成伤的人还旅途上漂泊着,茫无涯迹。

这首诗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曾热衷于仕途,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悲苦、字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 满。饱学之士,百无一用。失意、落泊,痛苦、凄凉、孤独,衷肠诉于谁,留作纸行间

人与景结合,通过枯,老,昏,古,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苍凉的暗淡的深秋农家乡野跃然于画面上,也不失一种幽静,幽静中的孤独寂寞,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却不知何方是自己的归宿,无尽的惆怅,无尽的落寞,路之坎坷,漫漫如人生,没有希望还在寻求希望,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与情怀,感之落目,悲之痛哭,情与景互化,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表现了孤身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看字如画景,画景融于字。应景生情,由情生景





无为6777599135


题主说的好轻松啊!纯属名词的罗列,那请您也给我罗列一句试试,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吧?因为简单的名词并不能完整的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


通常情况下,只有构筑在动词之间的名词才可以表达一个完整而生动的句子。比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一“击”字,一“翔”字使得整个句子都升华了,雄鹰更加生动,由于更加灵活。再比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一动词“潜”更赋予了春夜之雨鲜活的生命,使其具有强烈的动态感,喜悦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不胜枚举。

然而用动词特别是典型动词连对整个句子而显示的方法虽然很生动,但说实话,这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一个句子或者一联诗歌当中,不用一个动词而连接整个句子,进而表达出完整的意境和内涵,这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被人称道,其原因就在于此。

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九个清一色的名词连缀成一个句子组成了一幅乐景哀情图,没有任何可空隙之感。表现了作者高度凝练的抒情叙事功底。除了马志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之外,还有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也是完全由清一色的名词连缀,而不用一个动词,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独特的边境意向整合,表现出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气脉冲贯于诗句之中,这种效果是用任何一个动词都表现不出来的。

所以不要小瞧名词连缀的效果,因为不是任何人都能将几个名词连缀的恰到好处而表达只有用动词连接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的。


旧事旧人历史说


路过看到此问题,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创作意境确实别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来自然而然的容易被词中的意境和画面所感染。

——这首小令是以十三个名词,自然的组合,一词一景,一景一画。而且都是些凄凉的语调衬托出夕阳夕下,断肠人还在天涯孤独飘零的无助和无奈!确实让人寻味!


张秉荣


先看看这首诗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3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张继劳


马致远这三句最成功之处唯四字而已:身临其境!

1.用字凝练。

用凝练的字营造出恰到好处的意境,以抒发凄凉伤感之情。

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在黄“昏”中。三个景物就营造出黄昏中万籁归寂的情景氛围。

没有跨江大桥,不过是个“小”桥,而桥下水在“流动”,平添徐徐生机。远处有三五人家,这黄昏夜色的寂静中又多了几许温情。

道路是“古”的,不知走过多少羁旅行人;风从“西”而来,带着些凉薄之意;马都“瘦”了,走了多远的路?吃了多少苦呢?乘马之人想必也瘦骨嶙峋了吧。

再联想后面两句“夕阳西下”,那个流浪天涯的人,怎能不“断肠”?

2.笔力苍劲。

曲之不同于诗还在于音韵至美。三句唯有9个名词,读起来有苍劲的骨感,硬朗而掷地有声。

枯藤缠绕在老树上,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流水,水流旁有三五人家。

古道上西风阵阵,西风中走来一匹瘦马。

夕阳的余晖中伫立着一个人影,那断肠人正奔走天涯。

如果将名词之间加上一些衔接,就变成了上面这段话。读起来更流畅,更哀婉,却少了些硬气的风骨,少了“断肠”那种撕裂的痛感。

其实,每个人都对文字有天然的审美基因,你读起来是好的,那就是它最恰到好处的表达,最完美的表达。

#头条公开课繁星计划#

(我是弦小闲,很喜欢这首诗,一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晓闲读书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话中共有9个名词,却能给人意境悠远之感,为什么?

首先从诗句分析,9个名词出现9个意象,每3个意象可组成一副图景,然后3副图景再共同组成更大的一副图景,就像一副画。我们看第一幅图景:傍晚,烟火气的市井,古藤缠绕的老树上,立着数只乌鸦,偶尔还能听到呱呱的鸣叫。树旁一座石桥,桥下河水潺潺,沿着河水两岸,依次排列着庄户人家的房子,炊烟断续,要开饭的节奏。西风吹起,河边古道上,一匹瘦马低头啃完草,正探头在河中饮水。秋天万物萧瑟,青黄不接,路边草本不多,也被其他牲口食尽,这口水真够瘦马呛的。

能够想象到,在落寞的黄昏时光,路边一棵大树,乌鸦归巢,有几只却呆立枝头,似乎还没有吃饱,要趁着最后的昏光,觅些食物,哀叫得令人心烦。而瘦马同样黄昏乏食。只有人家中,似乎正在烹食晚饭。

两副寂寞的动物图景,一副人家图景,但却未曾看到人,那么在秋天特别的黄昏,这些寂寞、萧瑟、冷静的意象,就非常协调地串联成整副图画。

其次,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全曲共五句话,这头三句之后,还有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前面9个意象的铺垫,最后又加上两个意象、十个字,揭出主题,将前面的情绪升华到最后的断肠人。人出现了,但是“肠断了”,让读者不禁为作者的凄厉远游发出幽哀的共鸣。

所以,由众多意象名词组成之景,点出唯一一人,这人一定足够孤单,先景后人,借景抒怀,就使人感到悠悠不尽的落幕意境。


文字手艺人


一,不仅仅是名词的罗列,枯干的“藤”、衰老的“树”、黄昏凄鸣的“鸦”、古寂的“道”、冷西的“风”、羸瘦的“马”,这些经过作者修饰之后的“物”,也就带上了孤寂惆怅的情感;二,关键在末句的点睛之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情此景,天涯孤旅,游子的那种凄凉、惨然的心情就可想而知。这叫触景生情,状物抒情,没有前面的静“物”,尾句的抒情就无所依托,没有尾句的抒情之笔,前面的静“物”,也就真成了毫无意义的物了。



我说无名


此句出自“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一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文辞凝练,情思幽远,广为传诵,被誉为“秋思”之祖。也替无数漂泊游子倾诉了思乡情绪的凄楚心声,并被初中语文教科书所收录。像这样贴切自然、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状物图景所构成的诗画意境,既不晦涩难懂,又能轻而易举地解读与背诵,简直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福音。同样大家也觉得无非就是数十种意象名词的罗列,何以达到意境悠远呢?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朴实意象,奠定悲凉基调

作者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却终壮志难酬,四处漂泊不定,在旅途中作此小令。主题秋之思念,但全诗无一“秋”字,却构成了一幅难得的秋景图。诗中选择了特有的物象,藤、树、桥、水、人家、道、马等,又进行了气氛渲染与独具秋之色彩的物象修饰。枯、老、昏、古、瘦等,将颓败的生命,瞬间赋予了凄楚悲凉的色彩,每一个物象都成为了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原作中,作者删去了一些无助于情感表露的多余景致描写:“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其实秋天,不只有萧瑟,还有美景与收获。在作者孤苦惆怅的情思中,眼前所见的这些生命自然现象,皆以悲凉之态而存在;又或是这些景致,正是作者凄苦情思的投射,是内心驱使而有选择地纳入视野。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由现实的图景而构架内心的情怀。景物罗列,实则气氛意境娓娓道来。也正因这些平实舒缓的铺垫,才成就了最后“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景统摄、画龙点睛之笔。

2. 意象层叠,极致渲染

如上所说,先细致的景物渲染,再到最后一刻人与情思同出画面、豁然展现,便是此小令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艺术风格。而它不同于其他诗词中的情绪表达,景致状物,交织着往事的记忆或情节的描述,而是将情思直抒于景。那么,意象叠加,增强了大幅悲秋景物所渲染的气氛凄凉程度,也使作者的内心悲情得以极致体现。

3. 三组图景,全然不同的意义指向

即便我们不从审美角度,去谈论其组合顺序与描写方式。而这些景物名词,除了合力构建了一幅秋郊远行图渲染悲秋悲情的主题外,其实细细剖析,三组不同的局部图景,正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三个不可或缺的支撑点。第一幅图:“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缠绕着老树母体,黄昏归巢的乌鸦安然栖息在家。瞬间触发了作者这个思乡游子的惆怅与悲哀,也流露着其对回归故里、亲人团聚场景的一种羡慕与无奈。第二幅图:“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还坐落着几户人家。多么惬意自在的生活环境,如今自己却只身在外,漂泊不定,何时才能回归这样安逸舒适的家园?这幅美好的生活图景,既引发了作者对自身孤苦漂泊处境的反思,也蕴含着一种心系美好故园的慰藉。第三幅图:“古道西风瘦马”。便是自己真实境况的写照了。在荒凉古旧的道路上,伴着瑟瑟秋风,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默然前行。三幅图分别刻呈现了自我的情感投影、家园的美好场景和真实处境中的自己。丰满而立体,方达到寓情于景的深远境界。

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调,浅显简短,却寓意丰满。将景致精妙别致地贯穿与提炼,达到极致渲染,又充分地赋予情感。哪怕意象堆积罗列,又怎失其意韵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