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与救赎——疫情下的电商“大起底”

“曾经的互联网,那是一个伊甸园的时代。到处是飞禽走兽,到处是食物。大量的人口正在涌入互联网,那个时代用流量思维,也还合理;但随着流量越来越贵,我们不得不走出伊甸园,那种伸伸手就能在树上摘果子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2018年的跨年演讲中,罗振宇这样形容互联网流量的演化。


2019年人人哀叹互联网红利消失、流量日渐枯竭,京东、天猫、拼多多、网易严选、苏宁易购……各大电商平台在价格战、营销战中疲惫不堪。


然而,眼下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把大家都“软禁”在家中,超市门可罗雀,电商平台却热闹非凡,抢口罩、囤蔬菜成了这个春节家家户户的常态。2019已显露颓势的电商行业,在2020似乎迎来新生。灾难之下,电商行业能否迎来救赎?『数字品牌榜』监测了疫情下电商品牌的数字价值变化,一起来看看它们在此次“战疫”中的表现吧!


淘宝——口号喊得早,落实不到位

———

2003年,非典肆虐,阿里巴巴500名员工被隔离,诞生于危难的淘宝以一己之力成就了如今的阿里巴巴,“非典”过后,淘宝“中国第一电商”的品牌形象在大众心中树立起来。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阿里巴巴转换角色,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1月25日,在武汉宣布“封城”,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全民视野的两天后,阿里巴巴宣布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海外直采医疗物资驰援武汉。与此同时,作为阿里巴巴经济体内的最受关注的平台——淘宝也及时响应发布公告表示平台口罩货源充足、绝不涨价。这一公告在发出时赢得了一致好评。

然而,随着疫情发展,口罩供应日渐短缺,淘宝平台的实际情况却与公告所言大相庭径,商家大幅涨价、销售假口罩、拖延发货、一“罩”难求的情况被许多用户吐槽。

尽管用户对于淘宝的吐槽多集中在商家身上“淘宝是好淘宝,但商家不一定是好商家”上,但淘宝的运营模式主要依托于各个大小商家,商家的行为也必然影响到用户对于淘宝平台的评价,从淘宝的数字品牌价值走势上看,其品牌的各项数据在疫情期间明显走低。

■ 检测窗口:2019年11月1日-2020年2月4日

过去三个月,淘宝凭借“双十一”DB总值,在2019年11月12日达到最高34亿DB,而在1月20日疫情加剧后大幅下跌,截止2020年2月4日已跌至28亿DB。

■ 检测窗口:2019年11月1日-2020年2月4日

从数字品牌榜监测的口碑舆情图中可以看出,1月20日后淘宝品牌的口碑舆情密集出现,主要集中在微博平台,淘宝的正面评价内容占比57.89%,负面评价内容占比22.84%。而此时的全网的正面口碑舆情均值为68.64%,负面口碑舆情均值为17.56%。淘宝品牌也处于劣势。


从目前来看,淘宝虽然在政策上响应及时,但在对商家的监管上仍需加强。此次疫情让淘宝平台存在的中小商家庞杂、监管不力、品商品良莠不齐等问题一一浮出水面。随着淘宝监管力度的加强、物流逐渐恢复、口罩供应增多,加之依托阿里巴巴的口碑基础,我们期待其在疫情后期能打个翻身仗。


京东——凭借硬实力逆转口碑

———

对于电商而言,除了价格和商品质量,物流是另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平日里各家物流看不出明显差距,而这次疫情赶上春节,快递员多返乡过年、交通管制也阻碍了物流速度,重重困境下,却突显出了京东在物流上的优势。


1月24日

京东火速集齐100万只医用口罩和6万件医疗物资,第一时间送达武汉各医院

1月25日

京东物流用时17个小时,把1万盒药品从广州送到了武汉第四人民医院

1月26日

京东物流用时11个小时,把一批医药用品从江苏发往武汉第四人民医院


截至目前,京东物流累计运送了超过700吨、数百万件防疫物资。毫无疑问,京东物流的社会效应已经发挥出优势了。

同时,京东超市、京东到家在春节期间不打烊,保证了疫情封锁下许多家庭的生活供给,获得了一致好评。众所周知,过去一年因为受到“刘强东”事件影响的京东,其品牌好感度持续低迷,负面评论一度高涨。而经过疫情的考验,从数字品牌榜监测的口碑舆情图中可以看出,京东品牌的负面评论明显减少,其在微博平台的好感度明显高于其他平台。

■ 检测窗口:2019年11月1日-2020年2月4日

京东正面评价占比72.25%,负面评价占比11.08%,此时的全网正面口碑均值为68.64%,负面口碑均值为17.56%。毫无疑问,在用户层面,京东也实现了口碑的逆转。


京东在物流上的投资比任何电商品牌都要吃重,12年间,京东在物流上的投入超过千亿,大手笔的投入和多年的亏损一直都质疑不断。然而京东2019年Q2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京东物流目前已实现盈亏平衡。数据显示,2019年,京东物流已经做到了全国88%的乡镇24小时送达。


此次疫情的爆发,更让我们看到京东在物流速度上交出了令人惊艳的答卷。


除了速度,京东物流更在技术上占有碾压优势。2月2日,随着深圳一名外卖骑手被确诊,物流末端配送问题再度引发了讨论。2月5日,为降低配送员被感染的风险,京东物流向武汉输送了第一批智能配送机器人。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京东物流团队已经基本完成了地位信息的采集和机器人测试工作。下一阶段,物资的末端配送很大部分将由机器人代替。在河北、陕西等农村地区,京东物流甚至已经通过无人机配送隔离区的生活物资。

在这一次灾难下,京东把物流的强大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次的新需求爆发时,京东更有能力满足用户甚至国家的需求,我们相信经此一役,在电商行业下半场的角逐中,京东强大的物流优势将是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拼多多——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

在疫情初期,互联网品牌纷纷出钱出力,拼多多也紧随步伐。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当日,拼多多就正式上线了“抗疫情专用频道”,通过“百亿补贴”对抵御疫情相关的医疗卫生用品和药品进行全面覆盖,以确保包括口罩、体温计、抗病毒冲剂在内的应急商品,均以全网低价维持足量供给。动作可谓快人一步。


然而,随着疫情加剧,国内的口罩供应日趋紧张。拼多多既没有阿里全球购那样充足的国外供货链,也没有京东那样强大的物流系统。一方面平台缺货供应不足,另一方面物流受困发货延迟。拼多多1月17日-2月10日期间的大多数订单发货时限延长至2月12日,并未能及时满足疫情下消费者的生活需求。

■ 检测窗口:2019年11月1日-2020年2月4日

从数字品牌榜监测的三维曲线图中可以看到,在拼多多上线“抗疫情专用频道”的次日,1月24日拼多多的品牌传播度达到近期峰值,而后开始下滑,可见此举对拼多多的品牌价值提升作用收效甚微。


作为“拥有超过5亿买家的电商平台”和以“下沉市场”为主要阵地的拼多多,显然忘记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农产品。


拼多多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根据2019年3月4日拼多多对外发布的“扶贫助农年报”显示,2018年度拼多多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到653亿元,同比增长233%,拼多多在中国农村电商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


疫情下,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猛增,拼多多数据显示,自1月以来,平台的食品生鲜需求持续旺盛。以苹果、脐橙、草莓、樱桃、猕猴桃为代表的水果,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涨幅超过120%,米面粮油、肉禽蛋类和新鲜蔬菜的订单量,则均较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40%。另一方面,受交通管制和物流配送影响,许多农产品无法异地销售,果蔬大量烂在地里的情况频发,农户苦不堪言。


拼多多作为以农产品为主要品类的电商平台,此时最应该解决的是现实产销对接,保障特殊时期的农产品供应。直到2月10日,拼多多才正式上线“抗疫农货”专区,而此前一周淘宝就已推出了“吃货助农”专区,瓜分了大量用户。

拼多多目前的“抗疫农货”已覆盖全国近400个农产区包括2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近28万个商品。针对专区商品,拼多多设置了5亿元的专项商品补贴,同时,每单农产品快递还将享有2元的特殊物流补贴。拼多多虽在行动上落后一步,但其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产品供应渠道和价格优势或许能够在下一阶段凸显。


跨境电商——突出重围,再回公众视野

———

随着天猫国际并购网易考拉,巨头涉足跨境电商,许多独立跨境电商品牌的市场份额受到侵占。而此次疫情爆发后,国内口罩供应不足,许多人纷纷把目标瞄向了海外渠道,使得一些跨境电商品牌重回公众视野。


近三年来由于巨头入场,原本排名行业第五的洋码头,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从5.9%降到了如今不足1.5%。

■ 2019年Q3与2017年Q3跨境电商市场份额对比

针对此次疫情,洋码头旗下的贝海国际开通“抗击疫情专属免费国际直邮物流通道”。洋码头全球买手、海外厂商及供应商可通过贝海国际将海外采购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防护用品免费直送到武汉及全国各地。


洋码头也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号召海外买手商户组织疫情所需医疗必需品并备好库存,同时平台严控价格并官方补贴,从各方面确保消费者及时买到价格实惠的正品口罩,目前平台N95口罩等防护必需品供应稳定。


洋码头此举,让独立跨境电商品牌重回公众视野,加之2019年1月洋码头刚刚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为新浪微博。此次获投洋码头将获得微博的流量扶持,借助微博的社交媒体属性增加曝光度,加之此次疫情的契机,洋码头有望领跑跨境电商下半场。

■ 检测窗口:2019年11月1日-2020年2月4日

从数字品牌榜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到,受融资和疫情影响,洋码头在1月15日后的数字品牌价值大幅上涨,其中微博和而微信平台对其数字品牌价值的增长贡献突出。

■ 检测窗口:2020年1月10日

■ 检测窗口:2020年2月10日

从数字品牌榜监测的KOL参与情况也能够看出,近一个月内洋码头在微博的讨论度明显增多,一般微博用户和KOL的参与度都变化明显。可见微博的流量扶持和其疫情中积累的口碑舆情已经发挥出品牌传播效用。


跨境电商平台豌豆公主也在此次疫情下表现亮眼,1月27日,豌豆公主向湖北支援了5万片口罩。1月30日,豌豆公主又联合日本SUGI杉药局,为武汉市民捐赠口罩、除菌湿巾等医疗防护物资。就在今年1月,豌豆公主也同样刚刚完成融资,金额为53亿日元融资。

进入2020年,独立跨境电商品牌开始崭露头角,在资本寒冬下屡获投资足可见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加之疫情使跨境电商品牌重回赛道,有望在电商竞争的下半场重新从巨头手中抢夺一部分市场份额。


结语

———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各个电商品牌的优势和劣势迅速暴露在大众面前。拥有强大物流基础、稳定供应链、优秀调度能力的品牌们脱颖而出,赢得好评,收获用户心智,甚至扭转品牌口碑。同时,在电商竞争陷入白热化的时候,疫情也如一面镜子,照亮了下半场的赛点。


正如17年前,非典带来的机遇,让电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必定会对电商产生不小的影响。疫情催化了配送到家各种相关业务的快速增长;长期隔离在家,线下需求转到线上后,也有助于培养起70/60后的互联网消费习惯,春节后随着快送配送人员到岗,配送到家各业务将进一步增长电商或将存在新的增长点。


在疫情导致的抢购潮考验下,那些供应链、配送服务更完善的平台凸显出竞争优势;足不出户,使得以直播为主要获客渠道的平台短时间内获得一批用户;娱乐渠道减少,社交电商也有望得到发展。但疫情结束后,许多平台也将会面临由短期的获客到长期的转化、运营、留存考验……对企业来说,综合能力和后续服务将是能否持续获得用户的关键。


*本文所使用的统计理论、技术、算法和内容版权归北京数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引用均须注明来源于『数字品牌榜』。『数字品牌榜』名称及图形商标权利归北京数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了解公司详情请扫描文末底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