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刘骠


在努尔哈赤成立后金政权之前,满洲政权其实更像一个部落联合体。努尔哈赤这一支不过是女真人里势力比较大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些部落经过整合,转变成了八旗制度,而原来的部落手里,取而代之的是各旗旗主。

各旗的旗主权力有多大?要知道清朝中前期对爱新觉罗家族皇权造成主要威胁的,除了写反清复明的汉人之外,就是各个旗的权力了。甚至,旗权对于皇权的威胁要比"造反"的汉人还大,毕竟自己内部捅刀子才真的疼。

清朝中前期的历史大主要脉络就是八旗贵族分权逐渐向皇帝中央集权过渡。

可以说从皇太极开始,皇权就已经开始和八旗贵族争夺权力,一直到雍正年间,才基本完成中央集权。

熟悉清朝历史和朋友,可以想一下从皇太极争夺皇位,到皇太极死了之后,正黄旗和镶黄旗之间内斗,直到皇太极的小儿子涪爱新觉罗福临继承皇位;到摄政王多尔衮专权;再到爱新觉罗福临去世之后,上三旗联合辅政;再到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除以鳌拜为代表的八旗贵族集团势力。这其中一直伴随着皇权和旗权的斗争。

到康熙时期,清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已经确定了,但是把其制度建立以来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也就是小说中的八王议政)传统仍然是很难消除的。

到康熙末年,康熙的儿子们各个结党营私,在最高权力更迭的时候,夺嫡之争中,也有旗权参和在其中。

所以到了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削弱旗权就成了一个重要任务,当然雍正皇帝采取铁腕手段,最大限度了,加强了皇权的中央集权削弱了八旗贵族权利。


一盘拉条子


权势大不大先不说,威风那是必须的,影视剧中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过一段:和珅在兰州府城下馆子,遇上了“金大烟袋”,起初,和珅不服气,也正常,毕竟和珅也算是皇亲,且任清王朝关键要职,位极人臣!不过镜头一转,和珅向金大烟袋下跪磕头,后来金大烟袋又在皇帝面前要求和珅要老实听话。

这就厉害了,剧中可能虚构,但至少反映了清代旗主的地位。金大烟袋自称正红旗老旗主,而和珅为满洲正红旗,所以见到旗主那是必然要下跪请安的,且是毕恭毕敬!下面来详细说说。

八旗是清代的一种制度,起初为黄、白、红、蓝4色旗,后又增4旗,八旗之制确立。清太宗皇太极七年,八旗汉军编制完成。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全部编成,八旗制度得于完善!

其军队本身就有极强的战斗力,再加上明末衰败,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八旗子弟获得了巨大战争利益。努尔哈赤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予不同官衔,并赐赏土地财宝,供其享用,且实行世袭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着特殊待遇。

至十八世纪中期,八旗营兵已完成全国军事要地的分布,实行永久性的驻扎,是清王朝中前期国家重要军事武装,军事支柱!

说到权势,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是相当大的,且地位甚高,仅次于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单独的一种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员都没旗主的地位高。这些制度都是由努尔哈赤所立!从八旗角度看,当时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为旗主,清朝早期的军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不能独断,且也没有这种特权。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旗主的权力太大、地位甚高,这个时候经常和皇权贵臣发生冲突,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种手段削弱旗主的权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很明显的,这需要时间,经过几代皇帝的前期努力,最后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几乎被架空,原本属于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各旗主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旗主依然是旗主,也就是说所处地位、所享待遇丝毫不受影响。剧中有这么一段:我们就不要掺合国家之事了,朝廷每年给我们银两财宝,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享乐!确实,八旗贵族日夜花天酒地。

和珅见到金大烟袋,被训斥到:老人没有给你说过旗里的事?见到主子该怎么着?都忘了?

这里能看到八旗的规矩,即使你是再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恭恭敬敬下跪请安,哪怕旗主衰败成要饭的,旗人见到一样行规矩。这也是八旗制度的弊端,八旗子弟是清朝前期攻明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清朝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


行走者believe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在清朝初期,八旗的旗主权利是非常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人,是不是很厉害。但是既然八旗旗主权利这么大,那么后来的君主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削弱甚至收回他们的权利,所以清朝中期以后,旗主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利了,旗主的身份基本上只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而已。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是一个枭雄,他以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创立了八旗制度,最终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军事力量。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也就是说大家一起去打猎,打完了东西一起分。努尔哈赤就用满族人的这种习惯把满族人分为若干个牛录,每个牛录大约三百人左右。大家平时为民,丁壮战时皆兵,这样的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一开始起兵以黑旗为旗帜,统领各个牛录,这时候其实努尔哈赤就一个旗的人马。后来由于努尔哈赤不断的征战,手底下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不断的增加新旗。并且由于夜间作战时,黑旗不容易辨认,就取消了黑旗。再加上新增加的旗,一共八个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正红旗和镶红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正蓝旗和镶蓝旗。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是旗主,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利,负责管理本旗的军事和民政。努尔哈赤为两黄旗的旗主,剩下的旗由努尔哈赤的儿子和侄子统领。所以旗主一般是由皇帝和王公担任,权利大是必然的。

从此以后,八旗旗主几乎参与了清初的很多国家大事,就连皇位的归属,八旗旗主都可以左右。就像皇太极死后,其皇位之争就源于八旗旗主之争。当时多尔衮和豪格都拥有两旗人马,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一点权势没有的福临继承了皇位。其实这就是因为各旗势力妥协的产物。


等到顺治帝亲政时,他为了加强皇权,就把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到自己手中,并且规定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多铎后裔。


后来清朝统一全国,把下五旗的一半人马分别驻守全国的重要城市,上三旗和剩下的五旗则负责京师的守卫。

八旗旗主权利的衰退

八旗旗主在清朝建国之初确实权利很大,但是后来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的努力,基本上旗主的权利被削弱殆尽。

先是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都统是从一品的高官。都统负责整个旗的训练、器械和民政等工作,实际权力非常大。这些工作原本是八旗旗主王爷的工作,八旗都统负责各个旗的实际工作以后,旗主王爷被逐步架空。


再加上下五旗一半人马已经到全国各地驻防,旗主早就无法控制本旗的士兵,而皇帝却有上三旗人马,所以这时候皇帝已经基本上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了,旗主有的权利只是一些封建宗法特权。康熙皇帝还在下五旗继续安插自己的人出任左岭,甚至还让自己儿子到下五旗担任小旗主,更是把最后一点点旗主的权利给收回了。

雍正皇帝又设立了军机处用来加强皇权,议政王制度(由八旗旗主王公组成的会议)已经名存实亡了。到了乾隆年间议政王制度直接被废除了。所以乾隆之后,八旗旗主和贵族就不怎么参与朝政了。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诸王、贝勒,旗人被旗主欺负,还可以理解,能承受。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旗主与皇帝的血缘已经很远了,在朝廷里的地位也很低了,他们却照样在旗人面前颐指气使,甚至故意让他们难堪,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叫人家是旗主来。

就比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金大烟袋让和珅下跪一样,这个金大烟袋应该是正红旗旗主,也就是代善的后人,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让和珅下跪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现实中,一般是没人这样不给和珅面子的,毕竟和珅是皇帝的红人,谁离权利忠心近谁就厉害的,和珅当时的权势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金大烟袋即使真是旗主,也不会得罪和珅的。


其实如果旗人升官后,或者家里有人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皇亲,要想摆脱旗主的欺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抬旗,抬入上三旗,毕竟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给皇帝下跪肯定没什么好说的啊!慈禧太后曾经就把自己娘家抬入了三三旗,这样慈禧的家人就不会被旗主欺负了。


楚风说历史


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旗人一日为奴,终生都是奴。旗人即便在外面混的再好,其与旗主的主奴关系是不会变的。至于为什么旗主与旗人是主奴关系,这要从清初的制度开始说起。



清朝有个特点,就是没有“裂土”制度。入关前是这样,入关后也是这样。

所有的功臣,所有的皇室子弟,即便是皇帝的亲儿子,皇帝也不会封地。

皇帝不封地,那就有一个问题了——皇帝该如何体现皇室子弟身份的高贵性呢?该如此拉拢人心呢?

赏赐金银珠宝,赏赐爵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两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毕竟商人、土财主也有钱,只靠金钱和空头爵位还远远不能体现皇子身份的高贵性。

所以清朝皇帝就以“赏赐人头”的办法,退而求其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赏赐人头,就是皇帝赏赐给皇子或有功宗室的“属人”,并使这些“属人”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就连皇帝也不能轻易剥夺他们对这些“属人”的所有权。

比如,代善立了功,努尔哈赤就让他统领正红旗的旗人,于是正红旗的旗丁就变成了代善的私有财产。

还比如皇太极当了皇帝,为了扩充实力,同时也为了给大儿子豪格铺路,他把正蓝旗赏赐给了豪格。于是正蓝旗的旗丁就变成了豪格的私有财产。

别人都没“属人”,就只这一小撮人有。于是皇族子弟的高贵性和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

PS:这里只是拿代善和豪格和举例子,清朝旗主、领主与旗人的附属关系经常在变,到了清朝后期,正红旗和正蓝旗的旗人也不完全是代善和豪格后裔的附庸了。清末具体的旗属关系见下面这张图。


由于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于是新的现象就产生了——旗主变成了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上到行军打仗,下到男女婚配,都要旗主同意才行,而皇帝管不着。旗主和旗人变成了实际上的小圈子内的“君臣关系”。

通俗的说,就是皇帝只能管旗主,而各旗主管理的旗人,皇帝管不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皇太极是皇帝,他能管多尔衮,但皇太极无法插手两白旗的事务,两白旗的旗人在没有多尔衮的授意下,不会听从皇太极的指令。

堂堂皇帝连各旗的旗人都管不了,皇帝能善罢甘休?万一旗主造反了怎么办?旗人又不能忤逆旗主。


所以从顺治、康熙开始,皇帝就开始插手各旗的旗务。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插手旗务的手段,就是剥夺旗主对各旗的事务的管理权,将管理权交给新设立的“都统”负责。

都统只是流官,由皇帝任命,而且都统对旗人也没有所有权,只有管理权。因而由都统管理各旗,皇帝很放心。

当然,皇帝也不能太过分。毕竟旗人与旗主的关系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就确认了的。所以顺康两朝,旗主仍然是旗人的主子。其二者的主奴关系不变。

也就是说,入关之前,旗主不仅有地位,而且还有军政大权。入关之后,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了,交由都统负责,旗主不再负责本旗的军政事务,但主奴关系还在。

到了雍正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之前各旗的都统必须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对都统仍然有影响力。但从雍正时期开始,都统都是跨旗出任,比如正红旗的某位旗人出任正蓝旗的都统,他与正蓝旗主没有主奴关系。

于是,各旗的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所谓的“空筒子王爷”。

又没有封地,又没有权力,如果旗主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普通的王爷。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

PS: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中后期,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旗主和旗人的统属关系也就没有清朝中前期那么严格了。

当然,具体情况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朝后期,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等铁帽子王出任军机揆首,手握实权,他们对各自掌握的旗人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三位都是领主,也就是小旗主)



总的来说。清朝早期,旗主和旗人是一种实质上的君臣关系。旗人见了旗主,就像臣子见了皇帝一样。但从顺治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之后的康雍乾三代连续打压旗主,因而旗主在乾隆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其与旗人的主奴关系虽然还在,但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旗主地位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


Mer86


满洲八旗制度其实属于一种带有奴隶制色彩的军事体制,及其讲究等级尊卑,效忠和服从,特别是尊卑方面,几乎完全是绝对化的——单纯看出身,你生在什么旗籍,就决定了你在八旗圈子里的终身地位。即便通过后天努力,你飞黄腾达了,官至庙堂之上,遇到旗籍比你高的人,哪怕他就是个拉洋车的,表面上,你也得毕恭毕敬的把他当大爷;同理,如果遇见同旗的旗主,哪怕他是已经沦落成要饭的,你也得给他下跪请安。

虽说这传统一直在逐渐淡化,但即便到了20世纪初,旗人的圈子里,规矩还是相当多的。

清末的一篇随笔里就生动的描述过这种非常“奇葩”的现象。

随笔作者汉族师爷出身,当时正给知府儿女当家庭教师,某日,见证了一次在汉族人看来,特别尴尬的午餐。

参加午餐的是知府夫人和某个佐官夫人(下属基层官员)。知府官位从四品,而这个不知名的佐官属于最垫底的九品。然而,佐官夫人进来以后,一直摆出一副老大的姿态,让都不让,直接坐正坐,而知府夫人竟然没有直接入座,而是在一旁侍立,亲自端茶倒水。

直到佐官夫人坐好,整理了衣服,吃了两口茶,才跟知府夫人说到:“姐姐您也坐吧”。知府夫人才诚惶诚恐的侧坐在桌旁,仅占了椅子的二分之一位置,像仆人伺候主子一样,继续非常恭敬地侍奉佐官夫人吃饭。

对于这种上级家属毕恭毕敬伺候下级家属的尴尬场面,知府家的旗人保姆却不以为然——因为知府夫人是下五旗出身(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而佐官夫人来自于上三旗家族(镶黄、正黄、正白只有满蒙,没有汉军旗),这两种地位,类似于奴才和主子的关系。因此,尊卑的沟壑,并没有被自己老公的官位弥合掉。

再比如,当年的慈禧太后由兰贵人晋封懿嫔的时候,就先进行了“抬旗”活动,把她从镶蓝旗(下五旗),抬入了排名NO.2的镶黄旗,这才凑齐了晋级的资格。

那么,如果是同一旗的旗主,规矩就更多了。

早年,上三旗旗主都是皇帝的近亲,下五旗旗主虽说血缘稍远但也全属于跟皇室沾亲带故的关系,都是皇族成员,官位和血统很高的。所以刚开始的那一百多年,跪旗主,也没啥解释不通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旗主的家族开始没落(旗主头衔为世袭性质)。根据相关规定,除了几个世袭亲王外(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其余的几十位亲王,他们的后代在没有军功嘉奖的情形下,从袭贝勒,然后再降级从贝子,再往后就没品级了。

后代的不断降级,导致其家族享受的国家政策补贴和各类特权阶级的待遇也跟着降级,排除一些旗主的后代通过个人奋斗,维系或者重振家族外,大部分都难免走向落寞,甚至落魄的贫困潦倒。这么多年,一代又一代下去,虽然他们离早年的皇家血统“越来越远”,但主子老大的身份和祖传的“谱儿”却得坚持“摆下去”。

(真正的旗人闺蜜们聚会,画风是这样的)

而其他的旗籍人员,即便通过各种运作或者个人奋斗,当上了权倾朝野的大领导,成了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遇到旗主,还得摆出一副奴才伺候主子的姿态,磕头下跪自然不在话下。

此情此景下,即便是心态超好的人,尴尬必定是自然的。

当然,这些都属于带有奴隶色彩的陈规旧习,大清国时,也仅仅流行于旗人群体中,跟普通汉族老百姓生活距离很远。到了民国时代,满族的旗人把姓都改了(真正的爱新觉罗一族都改姓“金”,比如溥仪亲妹妹们。现在一些网红“爱新觉罗”后代,山寨成分可疑),而这些所谓的“祖制”也就逐渐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只不过随着近年来“清宫戏”的潮流,又被翻出来“蹭热度”罢了。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主要就是靠着八旗军队能征善战。因此在清朝统一天下后,八旗子弟都被特殊照顾,即使不参加生产劳动,也能够领取到一笔丰厚的俸禄。作为八旗的主要负责人,八旗的旗主都是皇室宗亲,他们的地位普遍比较高。虽然在清朝中后期旗主已经没有兵权,但是大部分旗主的后代都挂着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封号,不管是朝廷里面多么大的官员,见到他们都需要下跪。

清朝八旗旗主的地位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清朝(后金)早期的八旗贵族议事制度。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没有安排下专门的继承人,后金的军国大事都要交给八旗贵族们共同商议决定。

皇太极刚刚继位的时候,手中只有一个旗的兵力,为了避免八旗贵族起兵造反,皇太极发誓不会削弱任何一个旗的兵权。一直到了皇太极统治中后期,皇太极才在八旗贵族中拥有兵力优势,不过当时的多尔衮和代善都兵强马壮,皇太极始终没能将八旗兵权集中起来。

皇太极去世之后,豪格没能继承皇太极的皇位,清朝的统治权再次落到八旗贵族手中。顺治皇帝统治时期,多尔衮击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朝开始入主中原。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八旗的各个旗主都出了不少力气,清朝的天下实际上是八旗贵族共同打下来的。

顺治皇帝掌权之后,清朝的军政大权逐渐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不过顺治皇帝并没有大杀功臣,而是给了八旗旗主后代铁帽子王的称号,让他们能够世代继承爵位,永远保留贵族的称号。

除了继承铁帽子王的人之外,旗主的其他后代也能够获得一些专属于皇族的封号。清朝时期官员按照民族可以分为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两种,一般满族官员的官职都比较高,汉族官员做到从一品就已经是位极人臣。

而清朝的满族官员都是自称“奴才”,汉族官员都是自称“臣”,“奴才”的称号没有任何贬义,只有八旗出身的人才有资格自称“奴才”。因为八旗出身的官员都是旗主的“旗奴”,所以只要八旗出身的官员见到旗主的后人,哪怕旗主的后人再落魄也要下跪。

在清朝中后期,旗主已经没有多少实权,旗主的后人很多都沦落为普通人,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权势。不过由于清朝的八旗制度等级观念森严,即使是和珅这样的“二皇帝”,见到正红旗代善的后人,哪怕代善的后人在乞讨,和珅知道身份后也要下跪。


史海泛舟摆渡人


八旗的旗主权势到底有多大?

在清朝初期,八旗旗主共八人,一旗一人。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立,八旗共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各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相当于奴隶制度,各个旗主是最大的奴隶主,对手下的旗人有生杀与夺的大权。旗人得罪旗主将会有各种惩罚临到,甚至丧掉性命,被灭族。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诸王、贝勒,开国大臣,是世袭制,他们有声望有实力,朝廷高官见了他们都得下跪。就算旗人在朝中当了最大的官,而旗主成了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这个权倾朝野的官员见了叫花子旗主,也必须下跪行礼。

因为清朝祖制规定一日为奴,终身为奴、世代为奴,无论旗人以后的身份有多么尊贵,他永远是旗主的奴隶。



电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出身的和珅,他的旗主是金大烟袋金爷,金爷一语道出了旗主到底有多牛:“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给我磕头!”,其实这说的也是现实版的旗主。



皇帝以外的旗主相当于二皇帝,皇帝临到一些国家大事还需要众旗主点头才能裁决,单凭皇帝一人说了不算。

有实力的旗主敢逼大妃殉葬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的两黄旗分别赐给阿巴亥的两个儿子阿济格、多铎,并准备另赐一旗给她的另一个儿子多尔衮。但是努尔哈赤突然离世,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在其他旗主的拥护下夺取了王位,逼大妃阿巴亥殉了葬。多尔衮三兄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殉葬,却无能为力。


旗主敢对高官家属为所欲为

镶白旗旗主多铎(原镶黄旗旗主)侮辱并占有了他旗下大臣范文程的妻子。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努尔哈赤的开国元勋,皇太极的重臣,新手皇太极的信赖,国内外的一些决策都有他参与决定。就这样的一位重臣,被旗主戴了绿帽,还得必须忍气吞声。

最后不知谁透露了消息,让皇太极知道了,因为皇太极早就想整治多铎,这才罚了他银子万两,并夺走镶白旗所属牛录三分之一,而多铎本人依然活得潇洒。



非常时期,旗主有权决定皇位的继承人

皇太极猝死后,八旗旗主在满清的历史上做了一项重大决策。 当时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一场内战一触即发。最后在众旗主的决策下,让皇太极的九儿子,六岁的福临(顺治帝)继承了皇位,这才平息了战争。

在顺治时,旗主的权势更突出。

顺治时旗主的权利甚至超过了皇帝,导致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顺治帝继位后,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为摄政王,把持朝政,他可以对皇帝不行跪拜之礼,还令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随时使用,他所用仪仗的种类也与皇帝等同。



后来顺治帝把多尔衮的正白旗给收了过来,正黄旗和镶黄旗也全部归皇帝管理,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已经形成。

由于旗主的权力随时都能威胁到皇权,所以清朝统治者都在想方设法削弱旗主的权利,到了清朝后期,原本属于各旗旗主的权力都收回到皇帝一人手中。乾隆之后,旗主的昔日辉煌已不在,剩下的也只仅仅一个称号而已。

为何官员升官后怕见旗主?

官员升官后怕见旗主,主要说的是清朝后期。

清朝前期旗主的身份个个牛掰,旗人跪拜旗主很自然。而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制度几乎不复存在,世袭好几代的旗主和皇帝的血缘已经很淡。有些旗主过惯了不思进取的生活,现已落魄到流浪街头的境地,而有些旗人凭着真凭实学和能力,在朝中身为要职,身份尊贵显赫。那些落魄的旗主,也许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也许是想找回昔日的荣耀,他们对自己旗下的旗人想法刁难。拿着老祖宗的规矩当招牌,对旗人吆五喝六。



“旗主每有贫无聊赖,执贱役以餬口,若途遇其奴之高车驷马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役。”——《清稗类钞》

道光皇帝时,他的军机大臣松筠属于正蓝旗旗人,正蓝旗旗主家死人了,旗主命令他为其家人奔丧,松筠只好放弃朝廷事务,慌忙去了。旗主让他穿一身白袍,腰间一鼓,见有人来就敲鼓。一个国家的军机大臣,就像是被人耍猴似的,整日敲敲打打,滑稽搞笑,也让朝廷的颜面扫地,一连好几天,天天如此。他无暇顾及朝中大事,面对道光的呼召,他也只能回复两个字:“没空”。道光皇帝了解后,下旨将松筠抬旗进入“上三旗”,松筠的旗主就变成了道光本人,这才摆脱为正蓝旗旗主服丧的尴尬局面。

“道光朝,大学士松文清筠秉政,宣宗甚倚重之。忽请假数日不至,异也。次日,军机召见,奏对毕,上忽问曰:‘松筠何事请假?’一满军机对曰:‘因该旗主家有白事,松筠照例前往当差。’上曰:‘汝往视之,如无甚要事,可命其早日销假。’满军机衔命往,至则见松筠摘缨冠,身白袍,坐大门外司鼓。”——《清稗类钞》

身份显赫的官员,亦属于被众人跪拜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给落魄的旗主下跪,或者遭旗主戏弄,这场面不仅让其颜面扫地,更让朝廷颜面扫地。所以这些官员们怕见到旗主,能躲则躲,但是实在躲不掉就会面临被奚落的局面。而被皇帝抬入皇帝的旗下为奴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给皇帝下跪总好过给落魄的旗主下跪。


小姐姐讲史


都知道清王朝是满人治天下,作为清朝八旗的旗主,他们(包括他们的祖先)为清朝建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这些旗主的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优越感和特殊身份是无人能及的,毕竟是和皇亲国戚沾边,骄傲,自豪,隐形的炫富!



所以在当时不管朝廷官员(汉臣)的官位有多么高,能力有多么出众,在八旗旗主面前都低人一等,甚至还会有被羞辱,自讨没趣的情况出现,这也是朝廷官员不喜欢见各旗主的原因。

在清朝八旗旗主全部都是由满人担当,他们在清朝政治中八旗旗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在清朝创立之初,朝廷的任何决策都需要争取八旗旗主的意见,只有得到八旗旗主的赞成和拥戴,清朝皇帝才能巩固自己的根基。而且清朝满族特殊的制度,八旗旗主可以世袭祖先的功劳,加上天生拥有满族户口,既便是芝麻大的官,在身份信息上也是高人一等。


清朝初期时候,八旗旗主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子嗣担任,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强大势力,背后都统领着一支军队,在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这些将领的后代就坐享其成享受祖父辈的功劳,领导着本族的族人过日子,在他们本族内旗主可以随意处罚下人,而且朝廷的官员对此还不能发表意见,如果一不小心就可能惹怒了他们,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在清朝每个旗主手下的奴才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

就像雍正与年羹尧似的,无论年羹尧立下多少战功,为雍正付出多少,他永远都是雍正的家奴,而且是世世代代传下去,直到这个朝代不复存在,这就是清朝八旗的特殊制度。


一个旗主只需要管理好旗内的事物,他们就是这个组织最大的人物,在当时很多的官员都是畏惧他们手中的权力,而且每个旗主都是个体,和其他旗主之间基本也没过多联系,他们之间不是隶属关系,他们直接受皇帝统领管理,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由于他们是个特殊的体系,当时很多的大清官员对他们是敬而远之。

正是因为八旗特殊的制度,八旗旗主除了帝王之外很多的官员对他们也束手无策,既便是他们犯了杀人放火的事,也只有帝王能处罚,所以这种制度也是间接对他们的庇护。他们作为清朝战乱时战时保家卫国的官兵,付出的代价是最大的享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这种庇护也使得很多的八旗子弟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很多的官员在身份都没他们尊贵,所以他们不敢和八旗旗主争长论短,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平衡。



微风之语


满清入关后有八旗兵,这些旗主的作用自然是节制手下的士兵,当初努尔哈赤为了能够更好的笼络这些人的心,因此只好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利,可这些权利常常与皇权冲突,可见其权利之大,只要是八旗子弟不论官做到什么地步,见到要饭的旗主也要下跪,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实权比较大的官员都不喜欢看到落魄的旗主。


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初期,这些旗主的权力非常大,地位仅次于皇帝。事实上,当时的皇帝本人也是旗主,只是最大的旗主而已。满清早期的军国大事都需要皇帝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并没有乾纲独断的特权。

八旗下属的基本组织单位叫牛录(汉语译为“佐领”),每个牛录有三百人。牛录越多的旗,实力就越强,旗主地位自然越高。比如最强的正黄旗拥有四十五个牛录,最弱的镶白旗只有十五个牛录。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是相当大的,且地位甚高,仅次于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单独的一种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员都没旗主的地位高。这些制度都是由努尔哈赤所立!


从八旗角度看,当时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为旗主,清朝早期的军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不能独断,且也没有这种特权。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旗主的权力太大、地位甚高,这个时候经常和皇权贵臣发生冲突,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种手段削弱旗主的权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很明显的,这需要时间,最后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几乎被架空,原本属于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八旗旗主依然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由于旗主的权力经常和皇权产生冲突,所以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削弱旗主的权力。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终于把原本属于各旗旗主的权力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的手中。

到了乾隆朝之后,旗主的身份基本上只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所以清朝中后期也就没有明确的旗主说法了。


历史红尘


因为归根结底,八旗制度从设立的那一刻起,其本质便是一种奴隶制度。

像素记得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么一幕:权和珅在兰州遇到自己本旗旗主(正红旗)金大烟袋。金大烟袋也是丝毫不给面子说到:“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要跪下磕头。”另一边和珅听了也只能磕头说是。

虽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也反映出一个史实:“旗主是所有本旗旗人的主子,而旗人也只是旗主的奴隶。”

作为八旗旗主可以随意处置旗奴的生命、财产。所以对于下五旗的旗人来说,他们除了要听命于皇帝之外还得绝对服从于本旗的旗主(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属于皇帝亲军)。以和珅为例,彼时的和珅虽贵为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更是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就算他权势滔天,作为一个旗奴,在自己旗主的面前依旧如同一只蝼蚁。

至于题主所说的情况,是由于旗主在朝中落魄的心理落差所形成的。

若说满清入关之初,当时的旗主们不是皇帝就是亲王、贝勒们,旗人被旗主欺负,也算是无可厚非。

但是其实到了清朝中后期,因为旗主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已经较为疏远,在朝中的地位也跟着变低了,他的旗人们,一个个都混的比他们好,作为旗主自然存在心理的不平衡那么就会出现题主说说的情况,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旗主们还会故意让旗人难堪,以刷自己的存在感!

毕竟有祖制在,旗主与旗奴们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用金大烟袋的话说,那就是他毕竟和当今的皇上“血浓于水”,任凭旗主在落魄也比那些达官贵族们地位高得多,而且也不之时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他们什么时候都害怕见到自己的旗主。特别是清朝中后期,这些落魄的旗主,看到你升官发财,心里面不知道多痒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