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去世时,皇太极逼迫阿巴亥殉葬,多尔衮为何不反抗?

小末末末


一代枭雄奴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

一众王爷来到努尔哈赤37岁的大妃阿巴亥面前,向她宣布老汗王的遗言旨:“俟吾终,必令之殉。”

我们都知道多尔衮在清朝权倾天下,他为什么不保护母亲呢?

原因有三。

第一,有努尔哈赤的遗旨,多尔衮兄弟不能违抗。

《太祖武皇帝实录》: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是老汗王要求阿巴亥死,阿巴亥不能不死,而她的三个儿子也不能反抗。

阿巴亥说:“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

阿巴亥的请求得到了在场王爷的同意,他们答应阿巴亥照顾多尔衮和多铎。

于是阿巴亥盛装而死。

古代人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因此即使在后来,多尔衮成为皇太极倚重的贝勒,他也没有因为母亲殉葬而怨恨皇太极。多尔衮对皇太极比较忠诚。

第二,阿巴亥的儿子年幼,没有实权。

阿济格22岁,已经成年。但是多尔衮只有15岁,多铎只有13岁。虽然三兄弟都是贝勒,但是他们对部队的控制权不强。不足以和四大贝勒抗衡,一旦起冲突,多尔衮三兄弟必死无疑。

阿济格虽然已经成年,但是他有勇无谋,想不到母亲殉葬也许是哥哥们假传圣旨。根本没想过反抗。

三,如果三兄弟造反,那么阿巴亥就白死了。

阿巴亥毅然赴死,就是为了保全两个年幼的儿子多尔衮和多铎。如果多尔衮三兄弟和皇太极对抗,那么阿巴亥就白牺牲自己了。


润杨阆苑


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他的大妃便是阿巴亥,在清朝大妃就相当于皇后的意思,阿巴亥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继承人是皇太极,皇太极是他的第八子母亲为赫纳拉氏,在皇太极的安排之下,他要求阿巴亥殉葬而死,根据很多野史的说法和推测,其实阿巴亥是被皇太极逼死的,或许努尔哈赤并没有要她殉葬。

清朝虽然也有殉葬的传统,但殉葬的都是那些没有生育的嫔妃。

阿巴亥生了三个儿子,而且又是大妃,从来没有让皇后殉葬的道理,所以面对此情此景,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阻止皇太极,反对母亲为父亲殉葬呢?

年岁上小

努尔哈赤去世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就算多尔衮和多铎比较小,但阿济格已经22岁了,完全可以反抗啊,其实在古代一般男子15岁就成亲了,女子12岁就嫁人了,所以这三个儿子都不算小了,为什么他们都不为母亲争取活下去的权力呢?



没有兵权 无法叫板

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这三兄弟都没有权力,当时后金的八旗中,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都有兵权,而且还是旗主,手中没了兵权,自然说话不硬气,也就敢跟皇太极把事情闹僵。

先皇指定殉葬也有可能

甚至他们三兄弟认为,父亲努尔哈赤真的让母亲殉葬,因为母亲曾经跟代善有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很可能两人有染,父亲要母亲殉葬也不是不可能。



阿巴亥作为多尔衮等人的母亲,或许她自愿赴死,她不愿让三个儿子跟皇太极翻脸,而且很可能她以自身的殉葬跟皇太极达成交易,让多尔衮和多铎担任正白旗、镶白旗的旗主,后来两人果然通过努力,慢慢掌握了权力,尤其是多尔衮后来在顺治期间独掌大权,从这个角度来说,阿巴亥的殉葬也是很值得的了。

历史我们也只能猜测分析,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


历史早知道


翻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来到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上午7:00——9:00。

这个时间段是大妃阿巴亥(相当于皇后)最难过、最绝望的时刻。37岁的阿巴亥正在屋子里坐着,皇太极等众王突然冲入她的屋子,向她传达努尔哈赤的遗言:“俟吾终,必令之殉。”努尔哈赤刚刚死亡,这是众王在令她殉葬啊!



阿巴亥一张绝美的脸上写满惊诧、难过、哀怨,她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正在支支吾吾地犹豫着,诸王接着说:“先帝下了命令,不从不行。”然后命人给她换上礼服,衣服上挂满珠宝。

无奈、绝望的阿巴亥只好对诸王说,“我12岁就嫁给先帝,享尽荣华,先帝走了,我不能离开他,愿在地下陪他,我的两个小儿子多尔衮、多铎,请帮我抚养。”

说完这些,她怀着对尘世的留恋和爱子的牵挂自尽身亡(一说被用弓弦勒死)。——《太祖武皇帝实录》

当时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22岁已经成年;二儿子多尔衮15岁;小儿子多铎13岁。当皇太极逼迫阿巴亥殉葬时,不但多尔衮没有反抗,阿巴亥的其他两个儿子也没有反抗,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惨死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阿巴亥和代善的要命绯闻,让多尔衮和自己兄弟相信赐死母亲是父亲的遗言。

阿巴亥30岁时被人恶告,说她和努尔哈赤的长子、准太子代善有不同寻常的关系,说她“深夜幽会”、“眉来眼去”。努尔哈赤气的差点背过气去,他一怒找了个私藏金银的罪名将阿巴亥娘仨关进了小木屋。有了这么一件不光彩的事,多尔衮三兄弟(多尔衮和多泽年幼,阿济格缺少智慧,没脑子,性格粗暴)也相信父亲的遗言是真的。阿巴亥丰姿绰约,善妒,常惹努尔哈赤生气。再加上她很不安分,努尔哈赤担心留下她会危害国家,因此努尔哈赤就对诸位王公贝勒留下遗嘱:“我死后,一定要让她殉葬。 ”

《太祖武皇帝实录》: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

二、多尔衮和兄弟无法和皇太极的团队抗衡

逼死阿巴亥的代善集团、阿敏、老五莽古尔泰、老八皇太极已经组团,政权在握,兵强马壮。因阿巴亥性格太强势又爱妒忌,肯定得罪人众多,遭到大家记恨,这次他们抓住机会,不弄死阿巴亥绝不罢休。而此时的阿巴亥和她的儿子们权利弱小,如果和这些人斗就是鸡蛋碰石头,自身难保。35岁的皇太极既然敢带领一班人闯入后宫,说明早已经布置好了一切,多尔衮和他的兄弟根本无法摆平他们。



三、阿巴该护犊情深,为了保全儿子选择了殉葬,不让儿子反抗

阿巴亥不仅“丰姿貌美”而且“机变”,她深知,如果反抗必死无疑,不但自己会死,自己的三个儿子、包括所有的亲人、心腹都会受到牵连甚至一同死亡。她为了保全儿子,尤其是保全幼子:多尔衮和多铎,她说:“我的两个小儿子多尔衮、多铎,请帮我抚养”,阿巴亥对皇太极一等人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自己可以体面地去殉葬,但是你们一定要保全我的儿子。皇太极诸王泣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要我殉葬就要保全我的儿子”,可见这就是阿巴亥和皇太极等人的一个交易,交易达成。多尔衮和他的兄弟如果反抗阿巴亥自然会阻止的。


就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阿巴亥挣扎无效香消玉损,但她保全了她的儿子,后来多尔衮担任正白旗主,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辅佐皇太极的九子福临,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掌控着整个大清。

多泽担任镶白旗的旗主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小姐姐讲史


在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为了能够继承大汗之位,逼迫阿巴亥殉葬,之后又打压代善,扫清了所有的政敌。


此时的多尔衮说话没有份量

阿巴亥此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有二十二岁,刚刚被封为贝勒,二儿子多尔衮有十五岁,三儿子多铎有十三岁。

但不论是阿济格,还是多尔衮,这时候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与皇太极抗衡,他们在此之前刚刚执掌两黄旗,但却没有实际的掌控权,兵权还是在努尔哈赤手中。

没有兵权导致他们说话没有份量,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他们甚至自己的性命都无法自保,这样又如何能够反抗。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拿出了努尔哈赤的遗诏,以阿巴亥曾和代善私通为由,逼迫她殉葬,顺便也打击了代善。


阿巴亥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多尔衮和多铎的安全

此时的皇太极已经初步掌控了局面,阿巴亥深知此事已经无力回天,因此她提出了一个请求,要求照顾好她的儿子,这是她用自己的生命做出的交换。

“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那些亲王贝勒已经达成了共识,阿巴亥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没有得到其他掌权者的支持,她只能接受殉葬。

而且此时的多尔衮根本无力反抗,甚至连参与议事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被迫的接受现实。


之后多尔衮受封贝勒,并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可以说极受重用,这其中也有阿巴亥的功劳。


东方大史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走在马路上,被一辆路过的车撞死了,他的儿女会不会对机械动力的所有车辆产生仇恨,要求政府全面禁止汽车通行?不会有这样的可能吧?

如果一个人受到台风、地震、火山喷发的伤害,丢掉了性命,他的儿女会不会起来反抗政府:都是政府的不作为,才导致我家的人员伤亡?有这样的可能,但是很微吧?

如果某国家的一个公民,母亲犯罪被处死刑,她的孩子会因此仇恨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从此走上恐怖主义道路吗?也有这样的可能,但是很少吧?

在女真人建立政权初期,他们的文化还相当落后,还没有人权、民本的思想。殉葬,在中国明代中期被废除的制度,在少数民族政权中却死灰重燃起来。别说努尔哈赤这样的君主,就是一般的王公大臣死后,用奴仆、妻妾来殡葬,也是非常常见的。

在多尔衮、在皇太极、在任何一个满清人的心目中,作为努尔哈赤的宠妃,阿巴亥为丈夫殉葬,都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不殉葬,是新君主的人情;要求她必须殉葬,也是本分。决定她的生死,是他作为新君王的天赋权利,任何人都必须认同。

就像我们不能理解古代节妇动不动就自杀一样,我们也不能理解皇太极逼迫阿巴亥殉葬的残酷。但是,不理解只是不理解,不能证明它不存在。

残忍的殉葬制度是存在的,不管它有多么不人道。当时的人,也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虽然万分伤心。


栖鸿看红楼


阿巴亥,乌拉那拉氏,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是多尔衮的生母,史书记载,阿巴亥丰姿貌美,富有机变,颇得努尔哈赤的欢心。

但是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年轻的阿巴亥在努尔哈赤死后不久便为其殉葬而死。

时至今日,阿巴亥殉葬的原因一直都是史学界的一个谜,虽然那个时候女真人有“殉葬”的旧俗,但与汉人之前的传统殉葬相同的是,为君主殉葬者几乎都是地位低下且没有留下子嗣的庶妃,例如与阿巴亥一同殉葬的德因泽与阿济根便是如此。而阿巴亥生前就已经是努尔哈赤的正妻,位居大妃,地位等同于皇后,且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也都非常的优秀,尤其是多尔衮,曾一度成为大清王朝的摄政王,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既然如此,当初究竟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阿巴亥的死,而多尔衮面对母亲的死又为何没有作出任何的反抗呢?

关于阿巴亥的死,《太祖武皇帝实录》里明确记载道: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

这里面将阿巴亥的死归结为她嫉妒心重,努尔哈赤怕自己死后阿巴亥乱国,这才留下遗言令其殉葬。

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理由看似合理,其实经不住推敲。

首先,如果努尔哈赤担心阿巴亥在自己死后乱国,那为何没有生前处死她以绝后患,而非要等到死后令其殉葬呢(此处可以参考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

其次,阿巴亥此前曾因被传与大贝勒代善有染而被努尔哈赤放逐,但是仅过了一年多,阿巴亥便又被努尔哈赤召回,地位一如之前,除此之外,努尔哈赤重伤之际也是连夜召阿巴亥前来,但至于两人谈了什么便不得而知了。但从中也能看出,努尔哈赤生前如此宠爱阿巴亥又怎会忍心令她殉葬?

最后就是,努尔哈赤生前已经让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掌管两旗军政,要知道,身为一个女人,阿巴亥若真有乱国的想法,那她的三个儿子将会是她最大的靠山,既然如此,努尔哈赤又何苦这么安排来壮大阿巴亥的实力,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所以,阿巴亥的死绝对不是努尔哈赤的决定,而是皇太极等人的阴谋,那么皇太极为何要逼死阿巴亥?这就牵涉到一个早期满洲女真人的旧俗,即父亲死后,儿子可以续娶继母。

阿巴亥与努尔哈赤相差三十多岁,努尔哈赤死时,阿巴亥只有三十六岁,对于自己死后阿巴亥的归宿,努尔哈赤早就做过安排,他也曾说过要让代善续娶阿巴亥并教导她的三个儿子。虽然后期曾出现了阿巴亥与代善私通一事,但笔者并不相信秉性纯良的代善会做出这种事,要知道当时揭发此事的是德因泽,德因泽是努尔哈赤的庶妃且无儿无女,阿巴亥与代善的失势对她来讲没有任何利益可图,她甚至都不能因此而免除殉葬这一悲惨下场,所以笔者认为德因泽诋毁阿巴亥与代善极有可能是借刀杀人,而借她这把刀的人便是皇太极。

当初努尔哈赤曾定下后金实行八贝勒议政制度,这里有一个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元旦由八贝勒在八角殿向努尔哈赤叩拜的记载,出自《满文老档》:

辰时出御八角殿,大贝勒先叩头,其次恩德格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硕托阿哥。第十抚顺额驸、西乌里额驸率朝鲜官员、汉官员叩头,第十一乌纳格巴克什率八旗众蒙古叩头

以上这些人都是当时后金最核心的几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后金的几大重量级贝勒都出场了,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铎,阿巴泰与杜度,岳托,硕托。

这其中岳托和硕托是代善的儿子,假如代善续娶了阿巴亥,那么阿济格与多铎自然而然也会成为代善一党,如此一来代善将得到八旗中至少四旗的支持,这种情况下,在努尔哈赤死后,便无人能够与代善争夺汗位,而这也是皇太极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所以,为了削弱代善的力量,他谋划了阿巴亥之死。

那么当皇太极等人逼迫阿巴亥殉葬时,多尔衮为何没有出面阻止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时多尔衮只有15岁难与皇太极抗衡,而且通过上面这份名单也能看出,多尔衮还不是一旗之主,论实力更是不及皇太极,在那种情况下,多尔衮能保住性命已然不错了,他又有什么能力去挽救自己的母亲呢?


咸鱼闲聊


这件事情在史书里也就寥寥几行字的记录,故而留下了诸多疑点,但回首一虑,阿巴亥殉葬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当时的多尔衮年仅14,虽然算是女真传统里的成年人,但对比四大贝勒的政治影响力以及胸中城府,他还远远不能左右母亲的命运,更何况四大贝勒一致搬出了努尔哈赤遗命的王牌,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阿巴亥的长子阿济格,也无力挽回!


阿巴亥结局的必然性

身份与性格

阿巴亥是乌拉部人,她是作为政治需求,由叔父布占泰送给努尔哈赤的礼物,嫁给努尔哈赤时只有12岁,而努尔哈赤当时已经43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碍努尔哈赤对她的喜爱,13岁就被封为了大福晋,以当时的建州女真实力来看,这个册封的政治含义并不大,可以体现出努尔哈赤还真的挺喜欢阿巴亥。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太祖武皇帝实录》

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阿巴亥是一位颇有姿色的女人,并且性格上善妒,也就是说可能常常在努尔哈赤面前撒娇,妒忌别的妃子,当努尔哈赤不高兴了,她还能非常机灵的化解,这显然是一个小女人的做派。四十多岁的努尔哈赤遇到小鸟依人,任性撒娇的阿巴亥,自然是比其他七位妻妃更得宠爱。

嫉妒任性是一个十来岁少女可爱的一面,但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所以四大贝勒在公布努尔哈赤所谓的遗命中说“留之恐后为国乱”。当时的阿巴亥已经36岁,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女性,膝下有阿齐格、多尔衮、多铎三子,当时的阿齐格已经22岁,是军中勇猛善战的将军,身为大福晋的阿巴亥,难免不会在二子、三子逐渐长大后成为后金政权的专权乱政者。所以作为后金政权的统治者,努尔哈赤若想为继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就必须从政治家角度出发,拔掉阿巴亥这棵招风的大树,因此努尔哈赤的遗命可能为真。

作风与选择

阿巴亥出现的作风问题可能是努尔哈赤欲以报复的关键。当然,这个作风问题是否因为她嫉妒心强,得罪了许多人而导致的诬告,这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个事情是由努尔哈赤的庶妃揭发,后宫那些事总有一些酸酸的味道。


事情发生在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庶妃德因泽揭发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来往密切,关系暧昧。其实这个揭发还有前奏,即大福晋曾送给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美食,只是皇太极授而未食,代善却吃的那叫个香。这说明阿巴亥是同时讨好两大贝勒,这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政治巴结,毕竟努尔哈赤已经是个糟老头子了,谁不想为以后找个靠山呢?经过这次试探也能看出,皇太极留了一手,并没有卷进大福晋的政治陷阱。而代善却成为大福晋吃定的猎物,揭发中随后指出,大福晋曾饰金佩珠,锦缎装扮,备佳肴,深夜出宫,去大贝勒府与代善幽会。

“嫁娶则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 ”——《建州闻见录》

这么一大顶绿帽子扣在努尔哈赤的头上,他当然愤怒又心痛,但家丑总得圆过去,随即努尔哈赤就以女真传统的“收婚”习俗作解释,向众人宣布自己曾做的安排,等到自己去世后,将幼子和大福晋托付给代善照顾。这只是努尔哈赤为顾忌大汗颜面的托辞,这个托辞的背后是努尔哈赤的愤怒,以及对汗位心怀觊觎者的机会。


在此之后,大福晋与大贝勒的流言蜚语层出不穷,我想这里应该也有皇太极的参与。努尔哈赤再也坐不住了,便以私藏财务的罪名定了阿巴亥的罪,并将之休弃,揭发者德因泽、阿其根皆因功获得侧妃封号。在这件事情上,最大的获利者就是两位庶妃和皇太极。而从努尔哈赤的心里看,这在表面上是给他带了绿帽子,在深层次的讲,便是大福晋的政治野心。她暴露出自己的政治站队,这对其余诸子的影响并不好,毕竟她是大福晋,努尔哈赤的枕边人,与代善暧昧,无疑是宣告了努尔哈赤传位的意向,为了避免更大的政治恶果,努尔哈赤遗命殉葬大福晋,是符合逻辑的。


多尔衮的无奈

在阿巴亥的殉葬问题上,其实皇太极并没有更多私人恩怨,但时逢努尔哈赤归天,他所要面对的是争夺汗位。

从当时的实力来看,代善虽然早就被废太子之位,但仍是四大贝勒之首,掌握着正红、镶红二旗,膝下五子岳讬、硕讬、萨哈廉、瓦克达皆是英勇善战的猛将,立下无数军功,而且岳讬、萨哈廉更是文武兼备之才。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斩后,他的儿子杜度一直跟着代善征战四方,唯其马首是瞻,手中所掌镶白旗自然也是站在代善一边。皇太极是正白旗旗主,与代善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代善要力争汗位,恐怕清朝的历史也得改写。


代善本就实力雄厚,再有国母阿巴亥的支持,这对皇太极来说是不利的,努尔哈赤早就有言在先,大福晋是要让代善收婚的。那么为了削弱代善的实力,皇太极伪造殉葬遗命也是有可能的。但此举会得罪三个人,那就是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此时的阿济格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多尔衮虽只有14岁,却也拥有十五牛录的编制,最小的多铎还是镶白旗旗主,倘若此三人记恨皇太极,站在了代善一边,形势对其更为不利。

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太祖武皇帝实录》

所以说令大福晋殉葬的遗命不太可能是皇太极伪造出来的。倘若如此,代善与大妃暧昧,又怎能坐视不管?阿巴亥三子若与代善联合,推翻皇太极的伪造遗命,这会直接葬送皇太极的汗位之争。故而这个遗命理当是真的!


既然努尔哈赤有遗命在先,多尔衮等人便无力反驳,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如果抗命,那么自身难保,毕竟实力也不允许他们拼死一搏!

综上,阿巴亥的结局是由其性格与选择而导致的,努尔哈赤尚健在之时,便红杏出墙,与大贝勒搞在一起,难免会刺痛努尔哈赤的心。而其表露出来的政治野心,更是对一个新兴政权稳定性的挑战,这是努尔哈赤临终时命其殉葬的主要原因。由于子嗣的势力弱小,尚且决定不了母亲的命运,此时的多尔衮也只能选择接受,没有更多的办法。而当初揭发阿巴亥的两位庶妃也一并列入殉葬名单,也算是对阿巴亥后人的一种安慰吧,想必努尔哈赤也想在九泉之下问清楚二人事情的真相!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皇室四谱》


棍哥观史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的去世后,皇太极经由“八和硕贝勒”的推举,成为努尔哈赤的接班人,继任后金大汗。

而就在皇太极登上汗位的同时,陪伴了努尔哈赤二十五年的大妃阿巴亥,也为努尔哈赤殉葬。

关于大妃阿巴亥到底是奉诏殉葬,还是被皇太极等人假借努尔哈赤的名义逼迫其殉葬,或者如同民间野史所记载的那样,说阿巴亥是被皇太极用弓弦直接勒死进而为努尔哈赤殉葬,历来是众说纷纭,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大“谜案”。


努尔哈赤留下遗命,让大妃阿巴亥殉葬,也不是不可能的。

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四位正室大福晋,分别是长子褚英、次子代善的生母佟佳·哈哈纳扎青,五子莽古尔泰、十子德格类的生母富察·衮代,八子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以及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的生母乌拉那拉·阿巴亥。

这其中,阿巴亥是陪伴努尔哈赤时间最长的,她服侍努尔哈赤前后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同时她也是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

在努尔哈赤晚年,阿巴亥除了非常善于“照顾一天天变老的努尔哈赤”外,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野心,而这主要体现在了她对于代善和皇太极等人的拉拢上。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德因泽向努尔哈赤揭发,说大妃阿巴亥曾向代善和皇太极送食物,代善是“授而食之”,皇太极是“授而未食”,并且阿巴亥在宴会期间打扮的非常的艳丽,还同代善眉来眼去,同时她还多次深夜出宫,去向不明。

后来努尔哈赤经过调查发现,德因泽所述事情皆属实,并且代善与阿巴亥本人也对此也是供认不讳。当然,努尔哈赤还是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只是随便找了个理由便将阿巴亥赶出了宫外,而对于代善他选择了暂时不予处分。

至于阿巴亥为何要如此行事,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

一来,努尔哈赤在确立代善为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候,曾亲口说在他百年之后将他的大妃阿巴亥以及他的幼子们全部托付给代善,阿巴亥这样做也是为了提前和代善建立密切的关系,为自己和自己儿子们的未来做着打算。

二来,当时的后金朝堂上,“开国五大臣”日已老去并相继去世,朝堂上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便是“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阿巴亥与“四大贝勒”建立联系,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庇护。

当然,如果仅仅是如此,阿巴亥可以说表现出的是身为一位母亲的用心良苦,但是从当时八旗的势力分布情况来看,阿巴亥此前的一系列举动则是颇为耐人寻味。

努尔哈赤亲领的是45个牛录的正黄旗和20个牛录的镶黄旗,在其晚年的时候,他分配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15个牛录,同时还明确表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并且在其死后,将自己剩余的20个牛录的亲兵全部划给多铎。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将会掌握两黄旗共65个牛录的人马。相比之下,当时的代善及其长子岳托统领两红旗共51个牛录,阿敏统领镶蓝旗33个牛录,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21个牛录,皇太极统领正白旗25个牛录,褚英之子杜度统领的镶白旗只有15个牛录。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兄弟坐拥着八旗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进而也就有了同“四大贝勒”一较高下的政治资本。

如果阿巴亥真的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而不断的接近代善、皇太极等人,并且希望籍此获取一定的支持亦或者达成一定的政治利益交换,从而让自己的儿子们能够更进一步,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也就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然而,倘若阿巴亥真的是有这样的想法的话, 那么最不想看到如此的人便是努尔哈赤了。

谁是后金政权的缔造者?毫无疑问是努尔哈赤。

谁又是最在乎后金政权的存亡安危以及未来发展的人?毫无疑问还是努尔哈赤。

在此之前,为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这片江山,努尔哈赤曾经是两度手刃血亲。

第一位被杀的,便是他的亲弟弟,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曾经是努尔哈赤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以及他最为信赖的战友,两个人可以说是“同成长、共患难,同战斗、共执政”,两人在朝堂上的地位不相上下,甚至努尔哈赤还公开将舒尔哈齐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之前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舒尔哈齐也在明朝的不断挑唆与策反下,与努尔哈赤分道扬镳,企图谋求自立,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而他本人也被努尔哈赤圈禁至死。

努尔哈赤杀掉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为的是维护当时建州女真政权的统一。

第二位被杀的,便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

褚英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长大后,褚英在战场上不断的建功立业,年纪轻轻便获得了“洪巴图鲁”和“广略贝勒”的称号,并且被努尔哈赤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褚英为人残暴、心胸极为狭隘,其行为遭到了“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集体抗议,而褚英在这样的情况下非但不知悔改,反而阴谋叛乱,进而被努尔哈赤圈禁在高墙内,后为努尔哈赤所杀。

努尔哈赤杀褚英,为的也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虽说是极为不忍,但是为了政权的前途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一位是与自己从小相伴长大、又并肩战斗多年的弟弟,一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嫡长子,努尔哈赤为了自己的政权与江山,都能痛下杀手。所以由此可见,如果他真的发现了阿巴亥的政治野心,并且担心在其死后,阿巴亥的行为会导致后金朝堂的危机与八旗内部的分裂,进而有可能将自己多年的心血葬送掉的时候,努尔哈赤会让阿巴亥存活于世么?答案当然是不会,弟弟和儿子都能杀,那么自己的这第四任大福晋,也一样的可以就此杀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让大妃阿巴亥殉葬,应该就是努尔哈赤的遗命,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主动要大妃阿巴亥为其殉葬的。


从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之间的君臣关系上,很难想象他们有着“杀母之仇”与“夺位之恨”。

一直以来,都流传的这样的观点,努尔哈赤临终前是想要将汗位传给多尔衮,只是多尔衮太小,所以由代善摄政。只不过后来代善家族背叛了多尔衮,进而拥立皇太极为后金大汗,而皇太极也伙同其他三大贝勒,假借“先汗遗命”,逼阿巴亥殉葬,进而坐上了汗位。

当然,关于此事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民间野史、朝鲜史料以及影视文学作品之中,其中

就包括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孝庄秘史》。

“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代善)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努尔哈赤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么?我们先暂时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看历史的实际情况。

前文中也说到了,努尔哈赤晚年的安排中,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如果其真的是喜爱多尔衮,为什么没有为多尔衮安排旗主位置呢?

况且众所周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这也就是皇太极为什么登上汗位之后迫不及待的要进行“黄白互换”的原因,为的就是尊贵与合法性。如果即便是如一些史料上所说,努尔哈赤想要让多尔衮担任镶白旗旗主,当时的镶白旗与皇太极统领的正白旗,是排在左右翼之末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地位最低的两个旗,难道这就是努尔哈赤喜爱多尔衮的表现么?

再换句话说,努尔哈赤死后将亲兵全部划拨给多铎,使得多铎至此之后所统领的旗都是八旗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所以说多铎是努尔哈赤心中最爱的儿子,努尔哈赤想要扶保多铎,这样的可能性都要比说努尔哈赤想要多尔衮继位更让人信服。对于此又该如何解释?

所以综上所述,所谓的“九王子年幼而当立”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既然皇太极多尔衮之间没有“夺位之恨”,那么“杀母之仇”呢?同样的,也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

皇太极对于多尔衮可谓是器重有加,甚至不惜罢黜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尔衮担任。并且皇太极在崇德元年(1636年)改元称帝后,更是加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其地位仅次于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排在百官的第三位,还主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如果皇太极真的与多尔衮有深仇大恨,会如此的提拔重用多尔衮么?

再来看看多尔衮三兄弟,他们是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多尔衮灭林丹汗抢回了传国玉玺,多铎在松锦大战攻灭明军生擒洪承畴,丝毫看不出一点的“杀母之仇”的意思,有的只是对皇太极以及对于大清国的忠心耿耿。

即便是多尔衮足智多谋,可以隐藏自己的心思,但是阿济格和多铎却没有多尔衮这份胆略与智慧,真是如此必然会“露出马脚”,可是他们两个完全没有表现出这样仇恨的想法。

所以,从多尔衮三兄弟在皇太极时期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大妃阿巴亥的死,与皇太极关系不大后者说没有关系,更多的还是努尔哈赤的原因,不然的话,单凭“杀母之仇”这一点,这兄弟三人不可能没有任何的表现,也不可能“隐忍不报”。


至于这一时期的多尔衮等人,能做的也是非常的有限。

“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这是努尔哈赤造在天命六年(1621年)就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同时也就此确立了在其去世之后新汗的选举办法,那就是前文中所说的,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

至于“八和硕贝勒”的组成,“四大贝勒”必然位列其中,至于剩下的“四小贝勒”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网络上,一般都是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列为“四小贝勒”。然而这样的观点完全是结合其在皇太极时期甚至是顺治朝时期的表现所决定的,并不符合努尔哈赤时期的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贝勒”,必然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甚至是孙子,也应该是掌旗或者领旗的贝勒。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多尔衮便很难入围,毕竟他并不是旗主,并且严格意义上来说,阿济格与多铎当上旗主也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了,也没有资格当选。除此之位,还应该是战功卓著,有着一定的军旅声望,而除了阿济格上过战场有过功勋外,多尔衮和多铎都没有打过仗。

因此,几乎可以断定的是,多尔衮并不在这“四小贝勒”的人选之中,这“四小贝勒”应该是在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杜度、阿济格等这一众有过战功的贝勒中选择。

而也正是因为没有位列“八和硕贝勒”之列,多尔衮并没有这样的资格参与到新汗的推举当中,更没有能力去阻止一切。况且,当时的多尔衮年仅十四岁,多铎更是只有十二岁,年纪非常的小,也无力在朝堂上发挥作用,而他也就只能目送自己的母亲为努尔哈赤殉葬了。

《清史稿》中,对于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有如下描述: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按照《清史稿》中的记载,努尔哈赤留下了让阿巴亥殉葬的遗命,而阿巴亥非常识大体的用自尽而死的方式追随努尔哈赤而去,在此之前她还将自己的两个幼子多尔衮和多铎托付给了众贝勒。

可以说尽管大妃之死是非常的悲壮,但是整个过程还是相对平静的,而这也就应该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并非其他。

即便是阿巴亥真的是被“四大贝勒”逼迫而死或者直接被弓弦勒死,那前提也应该是努尔哈赤留有了遗命,只不过阿巴亥拒绝奉诏殉葬,这才有了“四大贝勒”的“暴力执行”。也正是因为这是努尔哈赤的遗命为前提,再加上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年纪尚小,且权势、地位非常有限,进而没有阻止更是无力阻止一切的发生,同时只能接受了这样的结局。

而从多尔衮等人在皇太极时期的表现,以及皇太极对于三兄弟的照顾与重用上,丝毫看不出他们之间有着“仇恨”所在,这无疑也更加证明,阿巴亥的殉葬与皇太极以及其他三大贝勒之间,并非主要缘由,归根结底,这还是努尔哈赤的意思。


雍亲王府


明朝末年,女真各部先后崛起,并相互争雄、相互联姻。万历二十九年,乌拉部的布占泰为了结好建州女真,将年仅12岁的侄女阿巴亥亲自送到赫图阿拉,嫁给大她31岁的努尔哈赤。

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努尔哈赤已经有十几位后妃。她们的婚姻,与阿巴亥一样,都是各部落之间的政治联姻。阿巴亥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迅速赢得努尔哈赤的宠爱。

等到孟古姐姐去世,阿巴亥就被立为大妃,成了后宫之首。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对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也无比关爱,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就给实权、财富和地位。

天命十一年,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去世。由于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后金的王位归属,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的皇族中,比较有实力的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和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这些人中,阿敏与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并没有继承权;代善曾与阿巴亥闹过绯闻,威望大减,缺少竞争力;莽古尔泰连亲生母亲都不放过,名声不好,有勇无谋;剩下就是皇太极与多尔衮、阿济格、多铎。

按照努尔哈赤生前制订的“大汗共推”之说,几位大佬坐在一起商议,皇太极被推举为汗。

皇太极被内推为新汗没几个小时,急急忙忙就带着几位贝勒,找到了大妃阿巴亥,宣布一条信息:先帝早有遗命交代诸王——大妃殉葬。

阿巴亥想辩解,但是没用。努尔哈赤的几位子侄加上一句,“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反正,就是要尽快清理她。

当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后,阿巴亥没有做无谓的挣扎,但她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死确保几个儿子的平安,于是向皇太极等人说道:

“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

看到目的快要达到,阿巴亥准备就范,几位大佬也承诺:

“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于是,37岁的阿巴亥在先帝去世不到一天时,见了先帝。

皇太极已经被推上汗位,为何还迫不及待地清理阿巴亥呢?

一、阿巴亥足智多谋,之前已经展现出政治才干,参与过政治角逐,而且她所生的三个儿子智商过人,在八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皇太极等人的势力,是建立在战功的基础之上,而阿巴亥、多尔衮母子的势力主要是因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而获取,后者很难让前者心服口服。

当时,阿济格、多尔衮掌握正白旗、多铎掌握镶白旗,三兄弟所掌握的力量已经可以与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匹敌。如果他们的母亲阿巴亥再以国母之尊提供助力,那其他王公的活动空间以及利益势必受损。尤其是将来多尔衮、多铎成年,麻烦就会更大。这对与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极以及其他贝勒极其不利,因此,不管是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目的,还是避免后宫干政,必须将阿巴亥除之而后快。

二、努尔哈赤生前的最后几天,只有阿巴亥奉命陪伴在侧。这对诸贝勒联合共治的权力格局而言,就如同一柄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假如阿巴亥对汗位继承有所不满,她完全可以利用“遗命”,任意行赏、罚之权,有可能就会上演女主天下的戏剧。所以,皇太极要坐稳位置,必须抢先一步动手。

皇太极等人清理阿巴亥,多尔衮兄弟为何不站出来保护自己生母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有巨大潜力,却没足够实力。多尔衮兄弟三人,掌握着六十五个牛录的力量,占八旗兵的百分之三十。那剩下的八旗兵呢?没有一个是多尔衮兄弟的盟友,全都支持皇太极。四大贝勒,在对付阿巴亥的问题上是一致的,他们联手,多尔衮兄弟想跳也跳不起来。

在军功、威望以及才干等方面,四大贝勒都久经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而多尔衮兄弟,都是小年轻,只能算是初出茅庐,最大的阿济格也不过二十出头。一帮小孩子,在努尔哈赤去世、大佬商议大事的非常时刻,很难拥有话语权,乖一点,以后还可以从长计议;出格了,引起大佬不悦,恐怕小命都难保。

秋媚说:嫁入侯门深似海,阿巴亥终究没有顺利靠岸,成了权力争斗的“祭品”。她的去世,成全了皇太极,也保全了多尔衮。


秋媚读史


多尔衮自知实力不足,反抗不了皇太极的行为,所以只好由他去了。

阿巴亥是为努尔哈赤生有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大妃,却是皇太极的继母。因为努尔哈赤还没有称帝,只是称汗王,所以阿巴亥也就相当于王后。1626年8月,努尔哈赤突然去世,没有留下遗命让谁继承汗位。但是皇太极担心努尔哈赤留下了遗言给阿巴亥,因为努尔哈赤临死之前,只有阿巴亥陪在身边,因此阿巴亥的话,对急于继承汗位的皇太极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如果阿巴亥王后以遗命的方式宣布她的儿子继承汗位,那么皇太极继位之事就会相当困难。因为皇太极已经是四大贝勒中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人了,只是还有一个多尔衮的竞争对手。但是多尔衮还比较年轻,皇太极只要除掉阿巴亥,自己继承汗位就会比较顺利了。所以皇太极就联合了四大贝勒,以努尔哈赤遗命的形式逼迫阿巴亥殉葬。

那么多尔衮他们三兄弟为什么眼看着亲生母亲去殉葬,却没有反抗呢?

首先,实力不如皇太极

因为努尔哈赤死之前没有在众人面前指定接班人,所以由谁来继位成了众多子嗣争夺的焦点,而真正有实力地位竞争的只有8个贝勒,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以及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济尔哈朗5大贝勒,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是八个贝勒中掌握着兵权的四个大贝勒。其他的四人虽然是贝勒,但是手上毫无兵权。


四大贝勒中,虽然阿敏手握镶蓝旗,但是和济尔哈朗一样都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因此继位的希望非常渺茫;而代善为人宽厚,本来被努尔哈赤指定为接班人的,但是因为被皇太极告发说,与大妃富察氏有私通行为,所以努尔哈赤一怒之下取消了代善的继位资格,同时富察氏的儿子莽古尔泰也失去了继承权。

其次,多尔衮三兄弟知道殉葬是清朝的传统

殉葬制度是满清大量存在的一种习惯。在皇太极、代善、莽古尔泰等人矫诏扬言是努尔哈赤下旨要阿巴亥殉葬,而多尔衮三兄弟手中没有兵权,说话自然不硬气,心中还以为父亲真的让母亲殉葬,是因为母亲跟代善的私通关系而引起父亲的不满,加上本来有殉葬的传统,因此父亲要母亲殉葬也许是应该的。


第三,多尔衮三兄弟年幼

努尔哈赤去世时,阿济格才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只有阿济格算是成年人,但是他虽然骁勇善战,却是少有谋略,而且与多尔衮、多铎之间也不怎么亲密。所以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之后,多尔衮三兄弟都是无能为力。

综上种种因素,皇太极把阿巴亥逼死殉葬,多尔衮三兄弟没有反抗,让皇太极顺利继承了王位。但是,后来皇太极也许是感觉有愧于阿巴亥,所以让多尔衮和多铎担任正白旗、镶白旗的旗主,并且逐渐有了一定的权力。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