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同盟国开炮——丘吉尔“最痛苦不堪的经历”


​“向我开炮”历来是战争中的高光时刻,前不久的叙利亚战场上,俄军军官还上演了这英雄的一幕。这是小我与大我的抉择,更是军人特殊使命在特殊时刻下的特殊担当。当然,“向我开炮”有时候也可能是误伤。不过,如果排除了上述两种可能,向同盟国开炮,似乎就只剩下一种解释了,那就是蓄意的背信弃义。但是历史往往就是复杂多面的,二战中,英国人还真的向同盟国法国人开炮了。


这其实是一个痛苦的抉择。1940年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如此一来,法国装备精良的强大战舰便有了落入德国人手中的危险。此时西欧已经沦陷,皇家海军独自面对第三帝国海军尚能够确保英伦三岛的安全,但如果法国舰队也倒向希特勒,形势就将逆转了。英国希望抢先一步收编法国战舰。但奥兰的法国当局,忠于维希政府,拒绝与英国合作,英国的收编计划变得遥不可及。


无奈之下,丘吉尔下令摧毁停泊于阿尔及利亚凯比尔港海军基地停泊的法国舰队。



1940年7月,“弩炮”作战计划开始执行,决心夺取、控制或击毁驻泊各地的法国舰只。袭击奥兰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海军奉命组建“H”舰队,辖战列舰“英勇”号、“坚决”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以及巡洋舰2艘、驱逐舰11艘,由海军中将J.F.萨默维尔指挥,在直布罗陀集结待命。



7月3日凌晨,“H”舰队启航,9时30分抵达奥兰附近海面。萨默维尔向法舰队司令M.让·苏尔海军上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舰队继续对德、意作战,或在英国舰队监督下驶往英国港口,或驶往法属西印度群岛港口解除武装,或将舰船交给美国保管,如拒绝要求则应在6小时内自沉。


最后通牒由让·苏尔报告法国贝当政府,遭拒绝。17时54分,英国舰队开火,舰载机同时实施轰炸。战斗持续约30分钟。停泊港内的法战列舰“布列塔尼”号被击沉,战列舰“普罗旺斯”号、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被击伤搁浅,战列巡洋舰“斯特拉斯堡”号、水上飞机母舰“泰斯特”号和驱逐舰6艘逃往土伦。



此战,法方死亡1297人;英方无损失,基本达到预期作战目的。


丘吉尔日后在回忆录中写到,攻击前盟友的行动是“可恶的”决定,这是他有过的不由衷的、最痛苦不堪的经历。



凯比尔港的行动还对英国的战局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它消除了世界上其余国家对英国战斗决心的怀疑,特别是美国,此前对英国争取和赢得战争的疑虑一扫而空,并且给英国一个新的称呼——“无情的解决者”。丘吉尔将凯比尔港行动称为“命运指针的转折点”。它使得全世界都意识到英国人是认真的,英国人的抵抗决心不会因任何事情而改变。



当然,这一仗也打出了负面效果,一是巩固了德国和法国间的不平等“联盟”,二是让法国海军和英国结下了梁子,此后一年间,双方在地中海上不时交手。1942年11月初美英两国军队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时,形式上听命于维希傀儡政府的法军舰队还给予了猛烈还击。


不过作为沦陷国的一部分,法国舰队的命运终究是悲壮的。11月中旬,希特勒撕毁停火协议,企图夺取整个法国舰队的控制权与英国在地中海决一死战。11月27日,法国舰队选择了自沉,包括3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16艘鱼雷艇、16艘潜水艇、7艘通讯舰、3艘侦察舰以及60多艘运输舰、油船、挖泥船和拖船在内的法国舰队全部自沉,在“弩炮行动”中逃出生天的“敦刻尔克”和“斯特拉斯堡”号也在其中。


▲ 二战法国舰队的遗孤“黎塞留”号


(全文改编、摘录自《温斯顿·丘吉尔 一位政治家的成长》一书)



《温斯顿·丘吉尔 一位政治家的成长》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向你展示真实而丰富、复杂而迷人的丘吉尔——

有人说丘吉尔是英国最后一个维多利亚式政治家,也有人说他是英国di一个现代政治家;有人说丘吉尔是一位文笔非常好的畅销书作者,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厚颜无耻的自吹自擂者;有人说丘吉尔是一位优秀的海军战略家,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拙劣的陆军指挥官;有人说丘吉尔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精英统治论者,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具有平民主义色彩的保守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