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如何利用活動策劃讓流失的老客戶回頭(上)

前言:任何一家電商平臺都可能會出現上面那一幕,日活在某一特定時期迅速下降,前提是運營手法沒變,推廣渠道沒變,產品架構沒變……可是數據和用戶變了,而且是一塌糊塗。究其原因,是老用戶流失了。原因何在?與其亂變,不如用數據的方式來改變這一切!在老闆劈頭蓋臉的怒懟之後,還是先要冷靜下來思考。數據的下滑,是因為老客戶的流失,那麼挽回老客戶要比拉新更節省時間和成本,而且從質量上講,客戶更精準。方向定了,那就行動起來吧!

玩命想辦法觸達的工具

電商網站上百萬的註冊客戶,生命週期中留下了很多行為信息和數據,比如,手機號、姓名、收穫地址等信息,其實觸達他們並不難,最簡單、高效的方式就是發-短-信。

傳遞的信息,三種方式:

一、 產品促銷優惠,如:美國進口車釐子1000克,30元順豐包郵

二、贈送優惠券,如:假日來臨,送你68元網站代金券,點擊鏈接領取!

三、產品派送,如:親,太久不來,送你價值5斤贛南臍橙,快來領取!

第一種方法成本較低也很方便,一條短信費用在1分錢左右,但是轉化率很低,不適合客戶的召回。第二、三種方法的客戶接受率還可以,但作為非自營平臺,優惠券意味著很高補貼成本。對於購買需求不明確的老客戶,優惠券既不是剛需,吸引力也很有限。所以,“爆款產品免費派送”不僅能爭取更低的採購的成本,也更容易讓用戶接受。

好吧!那就用短信通知這些流失的老客戶,來領取免費的爆款產品。

告訴客戶去哪、如何領取?

我一直不建議讓客戶直接去APP,用戶幾個月沒來,卸載APP的概率已經很大了,所以,為了那點可憐的活動轉化,我還有一個方法!

首先,在電商活動策劃中,“免費領商品”並不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好方法,因為做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在用拼團、分享朋友圈、幫助好友砍價等社交玩法,通過裂變拉新來緩衝活動的採買成本。而社交裂變最好的平臺,其實就是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是微信生態圈中功能齊全,便於分享的代表。也能作為承接老客戶迴歸的一個臨時數據站點,下面來分享一下基本方式。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1、【親愛的某某】你太久不來,我們很想你,現送你價值66元的贛南臍橙,總共5斤!關注服務號輸入口令【我回來了】立刻領取,數量有限噢!

2、老客戶輸入口令以後,自動回覆彈出承載活動的小程序頁面。

3、小程序頁面顯示:只需要將此頁面轉發至三個不同的群裡,即可免費拿到價值66元的贛南臍橙

4、分享鏈接完成,可0元開團,需要再邀請兩位朋友20元參團(成本價),即可拿到臍橙

5、主動裂變發生,分享三次獲得0元參團,從而裂變成新的主態。

大家要注意,做活動的有兩個目的,一是讓用戶得到網站的優惠信息,二是要讓後臺部門拿到活動的數據,來分析客戶流失的最終原因。

這麼簡單的玩法,我就不再解釋了啊!關鍵在後面!

要開始今天的重點了

活動

活動方式和策劃都已經很清晰了,下面開始介紹一下,如何利用活動數據去評估活動帶來的效益。

數據

我們從四個維度來去評估活動的效果:

一、響應數據;二、裂變數據;三、價值追蹤;四、成本評估

這四個維度可以做成任何活動策劃最後的指標表,沒有一個固定的分析套路,因人而異。因為涉及了平臺的數據,所以我修改了一部分,同行請勿較真!

響應數據

做運營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漏斗”吧,其實就是“響應數據”。

比如,我們在騰訊新聞端投放了一則廣告,一個小時內,10000人點擊了廣告,1800人點擊後註冊了會員,100人註冊後又下載了APP,最後只有30人在APP上消費了產品。不難看出,從10000到30,貌似一個最後的購買轉化,其實就是一個漏斗。漏斗效應直接說明了活動的成效,並將成效分解到各個運營環節,為結果提供了數據依據。

大致分析一下

“輸入口令人數”比較少,可能是因為短信文案不夠誘惑,選品也沒讓客戶動心;

“分享鏈接人數”的數據還可以,說明用戶輸入CODE後,用戶順利的進入到了開團的環節,說明線上活動交互做的也不錯;

從漏斗顯示的數據上看,整個活動的數據信息都在一層層傳遞。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層級流失,我們還是進入到案例裡去分析:

影響到活動數據的第一層轉化,就是輸入“領取口令”。推測可能與文案、選品、發送時間等有關係。選品為例,盲選肯定是不行的,主要還是通過一個基礎的用戶畫像和標籤來進行,以下圖為例。

24歲以下用戶領免費的臍橙,充電器對於25~29和30~39歲用戶更實用;40歲以上的用戶則更喜歡領蘋果。

其實影響活動效果不僅是“選品”這一個變量,而是“年齡分層”和“選品”兩個變量的交叉。縱觀整個活動,影響某一環節結果的變量很多,而且還相互制約。比如,影響“輸入免費領取口令”的因素,與其說是單個因素的變量,還不如說是“選品和年齡”、“年齡和文案”這樣的變量組合。更深入一些的話,年齡、選品、文案、發送時間……等所有相關因素的最優組合。

小結一下:

漏斗的“枝幹”,就是為了尋求各個變量的最優化組合。活動過程中,變量組合後會產生指數級增長,三五個變量就可能組合出上百種情況,一一測試是不切實際的。所以,變量最優化一定要建立在業務判斷的基礎上,比如該例,從業務經驗出發,不同年齡的用戶商品需求應該不一樣,所以我們做了“年齡”與“選品”的變量測試;同樣,我們認為“選品”和“短信發送時間”並無明確關聯,所以就把“短信發送時間”作為單獨測試的變量。無論是猜想的驗證,還是洞見的挖掘,數據都一定只是業務的工具,而非業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