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文帝不采用贾谊提出的类似“推恩令”的削藩策略?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引言:

公元前127年,一个来自齐地的草民主父偃向当时汉朝的皇帝汉武帝呈上了一份奏疏,因为这封奏疏,困扰汉朝半个多世纪的诸侯国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在这卷推恩令上,主父偃痛陈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的不利,提出诸侯王在去世之后其封国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之外,还应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给其他子嗣,美其名曰“推恩”,实际上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从而强化皇权的措施,汉武帝深以为然,下令施行,自此,西汉王朝诸侯做大的问题彻底解决,而主父偃也因为这卷“推恩令”而名垂青史。

贾谊剧照

实际上,早在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之前的五十年,西汉王朝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诸侯国问题,并给予了与推恩令相似的提议,建议皇帝进行削藩,他就是西汉初期的才子——贾谊!但当时的皇帝汉文帝对这一提议并没有重视,贾谊的建议也就此搁浅,到底是为什么,让汉文帝没有选择采用贾谊的建议呢?

一.削藩——贾谊的先见之明

汉代初期讲求军功爵制,而贾谊是最早一批从平民被提拔成为中央大员的人才,因为出身民间,所以贾谊在看待问题时与当时很多大臣非常不同。贾谊曾向汉文帝先后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列侯救国”等多项意见,因而深得汉文帝器重,而削藩,也是贾谊提出的诸多意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在贾谊看来,汉高祖刘邦时期异姓诸侯王先后造反,高祖被迫宣布“非刘姓而不王”的说法,希望通过血缘纽带来维系王朝统治。但实际上,贾谊认为诸侯王造反和血缘亲属没有什么关系,只与诸侯王的实力大小有关系!

因此,贾谊在《治安策》中向汉文帝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想要让诸侯王规规矩矩的,就必须让他们的力量足够弱小,想让刘姓诸侯王避免韩信彭越等人的结局,就要让他们最终放弃做诸侯王的念头,像功臣一样做个侯爵。而现在,想要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封诸侯王,从而削弱他们的实力。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书.贾谊传》


贾谊所著《治安策》

贾谊的这一想法不仅大胆,而且非常具有先见之明,在文帝之前,刘邦刚刚进行分封没几年,那些刘姓诸侯王和皇帝的关系还没有出五服,像淮南王刘长是文帝的亲弟弟,非常亲密,贾谊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削藩建议,可惜称得上是“真的猛士”!同时,贾谊的担忧很快就实现了,文帝之子景帝即位仅仅三年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如果文帝早已听从贾谊的建议,那么这一灾祸可能会避免!

二.天时——贾谊生早了

贾谊一入仕就给汉文帝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大到削藩就国,小到更改服色,究其原因,贾谊信奉的是儒家学说,所以尤其看重君臣礼义这一套,无论贾谊的任何建议,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但是,可惜的是,老天爷让贾谊早出生了五十年,当时,汉文帝刚刚即位,距离残破的秦末年初刚刚过去了二十多年,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低下。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刘邦制定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策,自此之后,黄老无为成为汉朝的国策,上至天子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以此为根本。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贾谊这样一个儒生的治国策论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汉文帝刘恒剧照

时代背景会很大程度上左右社会发展的方向,就像汉武帝上台力改黄老学说,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约定人们的思想。曹丕上台改变父亲曹操留下的“戍族法家思想”,转而用“九品中正制”来依靠门阀大族来统治社会,这两次变革都极大程度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而贾谊,一个满怀壮志的儒生,碰到了一个自上而下皆信奉黄老学说的王朝,他的很多建议自然无法受到统治者采纳。

三.地利——诸侯王威胁尚不明显

按理说,贾谊的削藩策略说法很对,而且汉文帝刘恒自己就出身于诸侯王之中,他岂不明白诸侯王会成为汉朝皇权发展的极大阻碍吗?

但是,刘恒上台时,汉朝诸侯王的势力恰巧是最弱的一个时期,父亲刘邦在位时期把除了长沙王以外所有的异姓诸侯王全给灭了,诸侯国的势力遭到了第一次打击;其后,吕后上台,对于刘姓诸侯王吕后亮出了她的屠刀,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燕王刘建等刘姓诸侯王先后惨死在吕后手中,诸侯国的势力遭到了第二次打击;随着吕后去世,周勃陈平等人戬除诸吕,把吕后封的吕姓诸侯王杀了个干净,诸侯国实力遭到第三次打击。所以,刘恒在位初期,诸侯国的实力并没有那么强大。

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汉文帝时期诸侯王代表——淮南王刘长剧照

而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强大的诸侯王,汉文帝自己也先后解决掉了,先是以封赏不均来刺激齐王刘襄,以至于他英年早逝,随后淮南王刘长造反,最后被汉文帝逼得绝食而亡。当时最强的两个诸侯王被汉文帝收拾了,其他小诸侯国也就都老老实实的待着了。因此,在刘恒看来,诸侯国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也就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四.人和——反对势力太强大

前面曾经提到,汉初施行的是军功爵制度,朝中重臣大多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臣,而贾谊以一寒门子弟的身份登堂入室,其实质是侵犯到了那些开国功臣们的利益。

同时,贾谊所建议的“列侯就国”建议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同,文帝通过贾谊的建议把矛头指向了以周勃,灌夫等人为首的列侯功臣派,从而导致这些人组成了一只“倒贾联盟”,经常对汉文帝说贾谊的坏话,有个经典的成语叫做“三人成虎”,话说的多了,汉文帝或多或少也就信了,对贾谊也逐渐疏远了,而贾谊的建议也不再被汉文帝所采纳。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功臣派代表——周勃剧照

贾谊以一布衣之身对抗实力强大的功臣派,从而导致了自己悲剧,也让他的削藩策略无法得到皇帝的认同,可惜了。

五.皇权——汉文帝的私心

无论贾谊与功臣们之间有什么矛盾,对于贾谊的建议,最终拍板的始终是汉文帝,是汉文帝最终没有接受贾谊的建议进行削藩。而这其中,就夹杂了许多汉文帝的私心。

1.汉文帝怕重蹈覆辙:汉文帝刘恒并不是法定的继承人,而是刘姓皇族与功臣派妥协以后的结果,是周勃陈平等人把他扶上了皇位,如今,贾谊因为他的建议和功臣闹矛盾,而他又是自己的近臣,文帝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像诸吕一样被功臣们再度拿下。

2.用诸侯王压制功臣:刘恒能做皇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姓刘,因为刘姓诸侯王在关东地区仍然颇有实力(代表人物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所以才让功臣们妥协,但因为拥立刘恒,功臣们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文帝需要那些诸侯王给功臣派形成一股压力,达到制衡的作用。


西汉初期诸侯国分布图

3.文帝的名声:文帝即位后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削藩,尤其是他间接杀了淮南王刘长,民间流传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歌谣代表了民心,因为淮南王的死,自己已经被老百姓讽刺了,如果再大肆削藩的话,除了自己名声坏了以外,也会失去民心的,民心和削藩,孰重孰轻,汉文帝是分得清的。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置园复如诸侯仪。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结语:

今天,我们为贾谊感到可惜,感叹于他的生不逢时,感叹于他的英年早逝,如果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诸侯国问题早已解决,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多哭难。但历史没有如果,有的只是后人的总结与学习罢了!


相城历史小学生


虽明不声张,但已悄然实施。我们都知道“推恩令”是主父偃借鉴贾谊《治安策》策论基础上,吸取了晁错削藩主张向汉武帝提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贾谊治安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贾谊的治安策是“推恩令 ”的源头,汉文帝在位时已经悄然实施,只不过没有大肆旗鼓的实行而已,在分齐为六,分赵为二,分淮南为三等等,都可以看出。那么,为什么不能全面实施呢?

一、主父偃上奏的“推恩令”主张观点是什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偃的观点是:1、古时候的诸侯国面积不到百里,容易牵制,当今,各诸侯占地千里,易骄奢淫乱,严重威胁汉室江山;2、要吸取景帝时期晁错颁布的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不能实行“一刀切”;3、陛下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他们都会感激陛下厚待,这样每个封国的面积渐渐缩小,达到了诸侯与诸侯互相牵制的目的,再也不足与中央朝廷抗衡。

二、内忧外患,汉文帝心有余力不足

我们都知道贾谊的策论是很吸引人的,尤其是在位23年的汉文帝。贾谊上呈汉文帝《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以保证中央政府的统治。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虽然贾谊将大的诸侯国分裂成中等诸侯国,中等诸侯国分裂成小的诸侯国,“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正当汉文帝圣意,可是内有诸侯,外有匈奴、南越,内忧外患,汉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全面施展,必然造成动荡。虽然没有全面铺开,但“分封”这一粒种子已深深埋在汉文帝心中。

三、明暗相合,悄然实施了一点小手段

帝初,将齐分为二郡,一郡分给朱虚候刘璋封城阳王,另一郡分给东牟候刘兴居封济北王,后刘兴居谋反,自杀,汉文帝第一次践行了治安策理论。前元十六年,汉文帝将悼惠王刘肥的封地齐国,分为齐北、济北、济南、菑川、胶西、胶东、城阳,统统分给了刘肥的儿子。赵国也被一分为二,大的给刘友长子赵王,小的一块给次子河间王。就这样,汉文帝不动声色的,解决了宗室与功臣两大派系,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治安策》,为汉室赢得了长治久安的局面。

四、总结

贾谊的策论观点,在当时的汉王朝,不具备全面实施的条件,但汉文帝在位期间,由前期的试探到分封齐、赵、淮南,可见贾谊的超前眼光以及汉文帝的深谋大略,为“推恩令”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和指引作用。


左小炏


最重要的原因是形势不容许,条件不成熟。

一、当时诸侯王、功臣的势力极大,汉文帝根基太浅

汉文帝实在平定吕氏叛乱后由大臣接来即皇帝位的,之所以选择他便是因为是他势力弱小的代王。

汉文帝即位后,诸侯王的势力很大,朝中的那些功臣在京城也有很大的势力。如建议建议列侯各回封地,但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不得已汉文帝免了绛侯周勃的丞相职务,周勃等人才陆续离开,而这些人都无不怨恨贾谊。

贾谊因此得罪了很多权贵。

而对于那些盘踞在各自封地刘氏诸侯王,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要知道建议这个建议只针对那些强大的诸侯王提出的,这也从侧面看出当时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对于这个建议汉文帝没有采纳,一是因为自己势力并不稳定,诸侯王势力太强,而是因为汉文帝的性格,他是“专务以德化民”,并不是宗室骨肉相残。

二、贾谊死后,汉文帝开始实施建议

“文帝思贾生之言,乃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

贾谊死后第四年,“齐文王薨,亡子”汉文帝便用贾谊的建议,将齐国一分为六各自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诸侯国的势力仍旧是很强大的。

汉景帝时期,分出来的四个齐王与吴、楚、赵“合从举兵”,向京师进犯,是为“七国之乱”。

武帝时期,两个淮南王爷参与谋反。

汉文帝时期,中央政府并没有足够力量控制地方,削藩条件还不够成熟,汉文帝只能一心发展生产,“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

到汉景帝时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便可以全力推行“推恩令”了。


微史春秋


汉文帝时,异姓王的威胁早已解除(在刘邦时),吕氏的擅权也已消除,除了北方的匈奴,作为外在隐患,王朝的内部看似已经安定。包括文帝在内,朝中的大臣们都认为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但是,当时的士大夫 “ 贾谊 ” 不这么认为。汉文帝时,异姓王的威胁早已解除(在刘邦时),吕氏的擅权也已消除,除了北方的匈奴,作为外在隐患,王朝的内部看似已经安定。包括文帝在内,朝中的大臣们都认为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但是,当时的士大夫 “ 贾谊 ” 不这么认为。因此,贾谊 多次上疏《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大体上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威胁 等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其中,尤其对诸侯王的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开创性的解决方式与策略。

贾谊在多次给汉文帝上书的 《治安策》中提出————如今天下不再有异姓王,朝廷最大的威胁自然就是地盘广阔、手握实权的各大同姓诸侯王。虽然现在天下还比较安定,但那是因为各大诸侯国王的年纪还小,朝廷安置在那的太傅、丞相等,还掌握着政事。等这些诸侯国王长大成人了,朝廷的委派官员老了,那时再想求得天下安宁就难了。

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是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国土小、势力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陛下不妨把齐、赵、楚三个王国分成若干侯国,让齐王、赵王、楚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尽为止。对燕、梁等其他王国也是这样。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确定,宗室子孙没有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的,都会要求与兄弟均分土地。这样一来,臣子没有背叛的念头,皇帝没有讨伐的想法。天下才会安宁。

仔细一想,贾谊给汉文帝出的这一招,其实就是 “推恩令” 啊!但可惜,汉文帝出于当时的政局考虑,并未采纳贾谊的这一妙策。直到40多年后,汉武帝时期,主父偃 在 《治安策》的基础上整合出了“推恩令” ,并获得了汉武帝的采纳,在全国颁布施行。西汉政府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


桃霞落雁


朋友们,大家明天就过元宵佳节了,因为病毒这一事,小生我今天聊一下大汉王朝的历史。就个人为,最喜欢的四个朝代,秦朝,汉朝,唐朝,还有明朝。大家等下就问了,难道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个都不喜欢吗。这么说吧,少数民族建立的比较有名气的,契丹,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天龙八部里的萧峰的故国大辽,第二个,金朝,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的大金国,南宋名将岳飞抗金,还有个倚天屠龙记里提到的元朝,最后一个,清朝,简称大清。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啥在很多人眼里提不起多喜欢。那是因为我们多是以汉族组成的过国家,这四个政权在历史长河中给汉族带来了很多人为人性种族迫害的灾难抛开种族歧视与偏见,四个政权里,清朝的国运最久,前期的清朝是非常不错的,奠定了现在的中国版图,这是大清的一个大贡献。题外话就不多说了,我们一起回到我们的大汉时代。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传承到他儿子惠帝,文帝时期,汉朝休养生息了三十多年,国力慢慢恢复,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汉中央的政策大多是黄老学,即老子的无为学,到了汉文帝时期,镇守边疆的诸侯国暂时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跟中央对抗的实力。统治阶级的根基暂时还没有受到威胁,皇帝也在想办法收回地方诸侯的权力,但不能操之过急,一切以国力休养为主,发展国力,因为北边还有一个比汉朝更为强大的匈奴。边镇诸侯还有拱卫大汉疆土的义务与价值共存。皇帝的权力暂时没有受到任何一个诸侯的挑战,再加上汉文帝皇帝本人崇尚节约,仁慈,不愿把诸侯逼急,万一逼急了,狗还会跳墙了,诸侯联合造反,打战打的是钱与国力,受伤也是老百姓,得不偿失。但这也给汉朝留下了尾大不掉的隐患,到汉文帝的儿子景帝七国之乱平叛,到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北方匈奴衰落,皇帝就可以开始着手清楚这个威胁中央集权的安全隐患,推恩令不失为最好的办法,也许汉文帝早已预测他的子孙后代可以完成,在他这一代只是时机未到。嘿嘿,大家觉得呢




福行天下


为何汉文帝刘恒不采用贾谊提出的类似“推恩令”的削藩策略?先解释下何为“推恩令”。

推恩令下,诸侯王不用把偌大的土地全传给一个人比如长子,而是把土地分给所有的儿子。看似这种政策对诸侯王儿子们很公平,实际上对朝廷才是最有利的,这样一分,各个诸侯国越分越小,最后彻底丧失了能跟朝廷叫板的能力,皇帝收益最大,诸侯王自然是很排斥这种政策。



汉文帝时期,刘恒是作为一个毫无寸功的皇四子继位的,真正在诛吕过程中功劳最大的刘章、刘襄和刘长都只是当了个诸侯王,这让功劳大的人非常气愤。刘恒自然知道,自己的皇位并不稳固,如果这个时候再去得罪诸侯王,天下迟早又会掀起一场政斗,所以贾谊版“推恩令”他只是笑笑表示不错,但不会去用。


刘恒的隐忍换来的是很成功的局面,汉朝稳定了,富裕了。到他儿子平定七国之乱后,皇权基本固若金汤,于是他孙子刘彻才有把握去实施“推恩令”。那时“推恩令”一下,众诸侯心知肚明要被削了,但都束手无策,只能任刘彻宰割。


如史如画


汉文帝是从边陲代王的身份而意外登上皇位;

他是很有谋略才干的明君,在当时的世态中,


老闲同志


个人觉得两点原因:

一是历史局限性。当时汉从春秋战国、秦朝演化过来,治国策略还需要时间更加成熟;

二是当时中央政府外有匈奴强敌、内部各诸侯实力强大,军队、财政大权各自在手,推恩令这种软刀子的方式依然会带来反抗。

还需要注意:但是中央政府势力还需要积累,这个是主因


陆九条


汉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各地方诸侯实力较强,贸然削藩,天下大乱,极可能危及中央政权


历史的星空李


一个政策的出台是需要政治土壤的,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比在前或后提出,更来的容易推行,当国家机器需要时就会稳定的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