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萨送着”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龙百晓生


在农村生活能听到很多民缪,这些民缪大多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很多都是老辈人的经验之谈。这不昨晚在村口的大树下乘凉又听到一句老话,叫作“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萨送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跟梅子一起来看看吧。

省着省着,窟窿等着

这句话从字面上好理解,意思也就是一个人太省得话,前面指不定有什么窟窿等着呢。就像昨晚大爷讲的一个例子,主人公也是我们村里人,但现在不在了。这个人有好几兄弟后来讨了老婆分家后生了一个独子,而这个人在村里没有什么本事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因此他就举家搬迁到另一个镇上生活。

他为了使家里的生活更好,不再受到别人的欺负,在生活上非常的省,平时不舍得花一分钱,经常用盐来当菜,就一碗干饭一点盐巴就着吃。在穿的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他和他老婆平时帮人打零工,就这样省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儿子娶了媳妇,儿媳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噩耗传来了,这个人得了胃癌,而且还是晚期,这种病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给他治病花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最终还是没能救回。很多人都在议论他的病就是省出来的,如果生活上不那么省也许就不会得这个病,现在真的是得不偿失,一个家从此就失去了主心骨。

用着用着,菩萨送着

有些人花钱的如流水,他还是照样有钱花,同时还能办成其他人办不成的事情,跟上面的例子正好相反。就好比我一个远方亲戚,他是做工程的,在以前做工程的收益都还不错,他也赚了不少的钱,但是他花钱的速度快赶生了赚钱的速度,到头来也没有存到什么钱,但也没欠钱就是。

因为当时有钱所以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是蛮不错的,小孩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进入了不错的大学,毕业后他儿子还应他朋友的介绍找了不错的工作,现在他儿子已为人父,儿媳的家境也是蛮好的,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这个亲戚的一生没有省多少钱,有多少就用多少,但他的人生活得很精彩。

总结:虽然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什么事情都应有一个度,也不是说要死命的去花钱,而是一件事情做到了极限,那么必会反噬。比如一生省了很多钱,而到头来没有命去用,一生用了很多钱没有一个度,而到头来也是一场空,因此省和用都应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

以上仅是梅子的个人观点,如表达有误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如有喜欢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您的认可就是我的动力,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乡辣梅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发现这种现象,有的人舍不得吃这吃那,舍不得穿新衣服,舍不得用电视、手机,骑摩托车、电动车,却日子过得不怎么样富裕,连朋友都少。好像身体经常有病一样。

有的人不管以后生活怎么样了,却花钱挺大方,穿名牌衣服,卖高档手机,开豪华汽车,在酒桌上大把大把的往外掏钱,却心情好,朋友多,身体好,干什么工作都非常走运,好像有什么神灵保佑一样。

生活开支方面是要节省,看是节省在什么地方,我村农民郑永明,今年50多岁了,按理说50多岁的人照目前的生活方式,不算太老,可是看上去他的面相却像是近60多岁的样子,为什么是这样呢,原因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吃的饭菜里面只有少里的油脂,更舍不得吃鸡蛋,是他家没有油菜去粒榨油吗?是没养鸡吗?都不是,其实郑永明每年务着一亩油菜子、养着10来母鸡,抽空他还去附近的砖瓦厂打工,为了节省钱,就是舍不得吃得好一样,他把地里赚下油菜子拿到市场上挽回钱、把家里的鸡蛋也挽成了钱,然后就存在家里。他以为这样就把钱节约下了,结果由于营养不良,一家三口人经常有病,不是这个吃药就要那个吃药,村里人时不时的见到郑永明不是手里提着药,就是去药店卖药,一件衣服就穿好几年,到现在还未改变家庭的

生活状况。

相反的与郑永明形成鲜明对照的他的堂哥郑光明,却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郑光明夫妻俩靠卖凉粉(地方小吃)起家,起初他夫妻俩是拉着架子车去赶集市,戏场、庙会去卖凉粉,后来闲架子拉上速度慢,就借钱买了一辆三转拖拉机,加快了赶集市的速度,今天到这个集市去卖、朋天又到那个集市去卖,总之那里有庙会戏场,就赶到那里,经过几年的拼搏,把拖拉机挽成农用双排座汽车,现在郑光明家不仅盖起了别墅,还自己出钱给庙会请来了大戏演出过好几场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各种公益活动捐款,因为他们明白这样的道理,一颗良好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诚恳、忠厚、宽恕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笔财富,这种小小的施舍,也许就会给你带来自信千倍,或更多的利益。


用户自知自爱WWW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钱该花的时候必须得花,该省的时候还得省,有些人却是该花的时候不花,该省的时候不省,有些必须用的东西那就得买,有时候踫上商店打折的商品就一顿狂买,结果买回来发现,很多东西都没什么用,白花了冤枉钱。而有用的东西却舍不得花钱买。时间长了心理就容易得病,从而导致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这就是省着省着窟窿等。


红日286692612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越省钱越没有钱,越用越有钱。为什么越省钱会越没有钱,花钱反而能变得更有钱呢?

这句俗语的前半句“省着,省着,窟窿等着”,告诉我们不去开源,无论如何节流,能省下来的钱都是不多,遇到生活中的突发状况,例如生大病,需要支付一大笔钱的时候,往往会掏空积蓄。

所以,光省钱,抗风险的能力低,并不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突发状况。

那么“花着花着,菩萨送着”,并不是要我们有一点钱就可劲花,花完了菩萨会自动送钱来。

题目中“花着花着,菩萨送着”的意思是生活中该花的钱,要舍得花,能够帮助打开赚钱的路子,最后钱越赚越多,就像有菩萨送钱一样。

为什么花钱能够有助于赚越来越多的钱呢?

一、舍得花钱能激发赚钱潜能。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类的欲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假设一个人需要花一笔钱得到某样东西,为了得到这笔钱,他需要开动脑筋,积极展开行动。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这个人的财富,还提升了他赚钱的能力。

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花钱的需求,一味克制自己欲望,思维会变得懒惰,行动力变差,那么不但错过了财富增长的机会,还错失了锻炼的机会。

所以舍得去花钱满足自己的欲望,能够逼迫自己不停去想办法赚钱,赚钱能力增强,变得越来越有钱。

二、舍得花钱提升自己、花钱维护人际关系能够拓宽赚钱渠道。

用来提升自己的钱要舍得花。花钱去学习,提升工作技能,拓宽眼界,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做准备。

一个人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光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所以,舍得花钱用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去拓宽人脉是很重要的。

据以上分析,农村老话“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萨送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正所谓“物极必反”,一味省钱和毫无节制地花钱都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有智慧地去对钱怎么花做好计划,才能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拥更多的主导权。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萨送着"。主要是说人们对待消费的心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待金钱和财富的价值观。

省着省着,窟窿等着

在日常生活中,节省当然很重要,但是该花的钱是不能节省的,,否则以后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有些老人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生活,只知道攒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喝,到最后亏了的还是自己的身体,生小病的时候不舍得花钱去看,到最后小病拖成大病,这不就是数不尽的窟窿等着填吗?

用着用着,菩萨送着

当初有些农民舍得在农业机械上投入,结果比手工作业的人大大提升了劳动效率,反而赚到了更多的钱。有些人舍得在社交上花一些钱,对于一些偶尔困难的朋友也是积极帮助。这些人接触的人员越来越广,得到的赚钱机会也越来越多。只有舍得花钱,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就像“菩萨送”一样。

如果你守着手中的一杯水,那么只能越来越少,最后渴死。只有你舍得先把这杯水倒进水泵里,才能抽出无穷无尽的水来。


希望以上解答对您有所帮助。


夕荣Siron


一老人省吃俭用一辈子,省了几十年,钱不存银行,放床下压着,临终也不过大几千。曾经一毛一块省下来的钱,而今不过是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几十年前,普通人一个月收入不过几十块钱。

省吃俭用固然好,但若省钱的目的,只为放床底发霉,那真的很悲剧。因为他不知道钱永远在贬值,2000年前后,商品房刚兴起,体制内靠熬年头,指着单位分福利房的大多数,实在没勇气去付个首付,再欠一大笔银行贷款。因为,大多数省吃俭用惯了的人们,确实无法忍受一觉醒来欠着银行一大笔贷款,而且还要被银行吃掉一大笔利息。从不过度消费,从不跟银行借钱,用钱全靠自己跟亲朋好友,这是上一辈人的消费观念。

结果,跟银行借钱买房的,熬过几年困难期,迎来了工资猛涨,房价也猛涨的好时期。不少人成了炒房客,用第一套房作抵押,贷款买了第二套,眼光和胆量也愈来愈大,三倒二倒,一不小心倒成富翁。没买房的,几年过去,发现自己依然买不起房,依然要跟银行贷款,依然是穷人。

事实上,收入基本相同的两个人,对金钱的支配观念,完全决定两个人未来的走向。没有人赞同“月光族”,但也不赞同让钱躺着睡大觉,若每月有稳定收入,大可留少量应急的钱,其余大部分完全可以去投资,让钱生钱,即使失败,也涨了见识。



无聊而无谓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到有点宿命论的感觉。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有些人拼命挣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拼命的给后代存钱。可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自己的后代不争气,自己依然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另外有些人大吃大喝,花钱如流水,每天活的很潇洒。这种人说干就干,说吃就吃。看上的就买,从来不委屈自己。他们有句口头禅“人生一世,吃穿二字,吃了落了。”这种人身体强壮,红光满面的,确实是很爱惜自己。正如人们所说的——

古人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我们普通老百姓,来钱不容易。爱子心切,望子成龙心更切。自己不吃不喝,省吃俭用的给孩子们留着,无论做什么都是那么抠门。这样一来,苦了自己的肚子,伤了自己的身体,坏了自己名誉。让人指指点点的说自己是小气鬼。这种人时时刻刻都在为以后着想,为后代着想。这种人真的让他们如愿以偿了吗?确实,这样的人不如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的人过得好。

有些事情确实应验了这句农村老话,“省着省着,窟窿等着;花着花着,菩萨送着。”


草根的情感世界


农村这句老话‘’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萨送着"。农村这句老话挺有意思的,它从一个事情的侧面说明了人们花钱的心里状态。反映了人们对消费观念的不同。


世人追求财富的方法不同,而花钱用钱也是各有心状,有的捂住钱袋子省省省,抠抠抠,铁公鸡一毛不拔。而有的人花钱如流水,大手大脚,心里坦荡荡。而什么事情也能毫不费力办成。光说空话难以让观众心服,我就从我们村几位实际例子,真人真事给大家聊一下。有一位自称是一辈没有和银行信用社打过交道,就连信用社的门子在那里我都不知道。挣一个,花一个。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存款二字。事实也真如他说的那样。手里一有钱,心里就痒痒,什么时候把它花出去了,心里就好像踏实了,没有负担了。在农村要是有个儿子,成家立业时,老爸老妈给儿子挣钱存钱结婚买房买车,累个半死不活的。还落不下个好。可他和普众不一样,告诉儿子我一辈子没有给你挣下钱,可也没有给你拉下饥荒(外债的意思),这就是你爹没有给你带来还债的压力,也是送给你的财富。真是有心之人天不帮,无心之人天作美。不知他前辈那里修来的福,修来的德。也许是他这样做,促使儿子有了发奋图强的动力。儿子亳不毫力结了婚娶了媳妇,买了楼房买了车,进了县城生活。老爸不帮儿有福,这不就是花着花着,菩萨送着。


另外还有一家用钱的态度和前面的截然不同,钱袋子捂的相当紧,恨不得把一张人民币分成两张花。平时省吃俭用,晚上看电视不开电灯怕费电。别人吃粗粮玉米面,早上少掺点,他吃玉米面,早晚两顿吃,全都是玉米面,美其名曰:我养生,搞保健。到县城别人坐车骑摩托,他怕花钱,别人说他,他还振振有词,我有ll号,舒服的很。就这样用心攒钱,折磨自已,苍天也没有眷顾他,而是在前方早已给他控下了大坑,只等他走到时掉进去。这不"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妻子得病,早登天堂,丈夫想妻心切,没隔几年,追妻而去。这也许是苍天发了慈悲心,看见他们在人间活的太累,太可悲,早日收他们到天堂享福去吧。这就是‘’省着省着,窟窿等着。"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发揚光大,代代传承。但是凡事有度,钱是为自己服务的,该用的地方,我们不抠门,该省的时候,我们不乱花。挣钱花钱,我们有方法有动力。攒钱存钱,我们有低线,有计划。农村这句老话是经过多少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有它一定道理和意义的。


手机用户王竹清


在农村俗语中,有许多是关于钱方面的,过去农村人对钱看得是特别重,恨不得一分钱掰开来当二分钱使用。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萨送着”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

农村人很朴实,总想着省钱省出财富来,可是后来他们发现钱越省越少,而且人越活越累。更极端的情况是,省钱省出一身病,最后还得买药吃,越省窟窿越大。而那些实实在在用钱的人怎么样呢?身体好,生活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连菩萨都羡慕。

这就是一种对于金钱的态度,不得不承认,过去农民确实很抠,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赚钱太难了。而他们又希望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一点财富,所以只能靠省。可是钱真的不是省出来的,钱是赚来的,会用才会赚。

现在那么多机会,包括银行都有很多的理财产品,其实都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钱生钱的机会。你要大胆去花,享受生活,有了更好的生活,才会有更大的意愿去赚钱,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农民却用了几十年才想通。

和中国农民相对应的是,现在城市里很多人倒是不再省钱了,可是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借钱消费。正规的渠道借不来,就到网上各种借贷平台去借,为此不惜欠下巨额的债务。

超前消费爽是爽,可是到还债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还不起,或者是落入了别人设计的“套路贷”的陷阱当中。所以对于金钱的态度,我们确实要好好的反省自己,既不能毫无原则的去省钱,从而坑害了自己的身体。更不能超出底线的去借贷,搞得家破人亡。

善用金钱,让金钱成为我们的奴隶,而不是把自己变成金钱的奴隶。现在很多农民也富了,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愿意把钱拿出来,要么就投资实业,要么就投资教育,更有的修桥补路,造福一方。和旧时农村相比,拼命省钱的情况确实少了很多,因为这几年农村城镇化建设,很多农民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可以不离开家乡,但是又能找到赚钱的机会。钱用着用着,他们会发现,机会多了起来。比如你投资把家乡的环境弄好了,别人愿意来投资了,或者游客来了,这不是赚钱的机会吗?

省下的钱是死钱,而花出去的钱是活钱,死钱放在哪里,永远是一个定数。而活钱投出去,可能带来的就是无限商机。说得再深刻一点,这就是一个舍得舍不得的问题,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出去,就得不到。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毫无节制的花钱如流水,甚至背负高利贷。真正的钱是用在刀刃上的,你看看那些大富豪,那个是省钱省出来的呢?

“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萨送着”这句俗语放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它提示我们,对于金钱,要有一个正确态度,要量力而为,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为金钱所累。


小小嬴政


关于这个谚语,常常有听人讲。特别是在农村里面,因为彼此的了解,同在一个村子里,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大家都会略知一二,谁家生活比较富裕,谁家收入比较高,谁家过日子比较节省,谁家比较小气等等;都会在闲聊的时候抖出来 然后,就会针对这一现象议论起来,对某些生活习惯进行品头论足,特别是农村里左邻右舍之间,最容易产生嫉妒心理,针对部分富裕家庭还比较节省的现象有点看不习惯,有些不务正业,心思较多的人,见不得别人好,就整一些顺口溜出来对人家进行挖苦,讽刺,甚至是咒骂;或者是进行不利得引导。而后就有了这句谚语。所以,在这里,这句谚语是具有贬义性质的。

另外一种解释是,在以前的传统社会,受到很多道德上的约束,很多行为都不能公开化,或者是公开去引导一些风气,但作为商人,他们要做生意,要进行谋生,就必须要扩大消费!但又不能大张旗鼓的说,你们来我这消费吧!这是有损道德的,再加上普通老百姓本来就钱少,哪还能胡乱消费呢?这个时候,商家毕竟是聪明的,利用普通老百姓的共性,编出一些谚语,想着利用一些谚语来进行消费引导,提升他们的生意。

当然,正常情况下,农村老一辈人过日子都还是比较节省的,这是由于传统观念和当时的物质条件导致的。但节省来节省去,最终大部分人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那是因为生活物资的缺乏,当时的省,是为了能保证温饱!但即便是省,也未必能保证温饱,所以才有一句“省着省着,窟窿等着”。但是,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农村也是一样的,明显消费力已经增长起来了,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已舍得消费了,并且日子也越过越好,所以,又有了下半句“用着,用着,菩萨送着”。

其实社会发展到了现在,不管是哪一种消费观,都有其道理的。但最终我们还是要量入为出,切不可过度消费,入不敷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