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长江没有关系的浙江为什么会纳入长江三角洲?

tinghao1316


浙江并不是和长江没有关系,长江三角洲发展至今的格局与浙江的命运紧密相连。长江三角洲的地区范围分化并不是以是否和长江有关系为“入场证”,一个国际性城市群一定会有

明确的城市分工和鲜明的城市特点,所以浙江省在长三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浙江省与长三角水系上的“纠缠不清”

从地表上看,长江与浙江是“擦肩而过”,其实他们私底下“暗潮涌动”。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长江流域默认指长江干流,不包括支流水洗。浙江省内第一大平原——杭嘉湖平原属于太湖流域水系,太湖流域水系是属于长江一级水系的流域。

浙江省与长江三角洲的历史“纠葛”细数兴衰

明清时期:长三角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制造业中心湖州;商业中心上海(元代始设县)。

鸦片战争后(1842~1949):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长三角开始大力发展新兴现代商业城市群;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已成为工商业大都市,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依托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成为一级城市;而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牌城市因为京杭大运河的衰落而地位下降。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长三角的各个城市功能趋于相同,发展速度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重新依托自身条件重新分工,各有侧重,而浙江省也在探索中找到了自身独有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作用篇之——经济 的独特之处

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中包括:浙江省内的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舟山、台州、温州共10个城市。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要求我们打破各地的行政边界局限,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圈定重点的空间由于开发保护,促进产业创新的合理分工与融合。

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是长三角发展密度、高度、强度均最大的城市连绵地带,是长三角最重要、最显著的创新服务中枢走廊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绿茶、毛竹产量占中国第一,蚕茧产量占中国第二,杭嘉湖平原是中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是长三角中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心浙江省内以杭州依托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发展软件、通信、微电子、电子商务产业中心。

(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图)

旅游产业规划:长三角的整体空间布局是“一核五城七带” 其中的“五城”就是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无座城市为节点 ,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水上旅游等特色品牌。

(长三角旅游产业规划图)

作用篇之——交通枢纽

浙江省作为一个沿海大省,在公路、铁路、空运、航运方面都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连接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可以有效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地理方面,还是从浙江省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看,浙江省理所应当该属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以上仅个人观点,欢迎指正,欢迎讨论。


小杨说地球


的确,从地理位置来看,长江根本就没有流经浙江,而且浙江大部分区域甚至还不处于长江流域范围之内,但浙江为何会纳入长江三角洲?

其实,长三角已经不是简单的地理范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一带区域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区域内各市经济联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三角早已超出了地理范畴,而是成为了一个经济概念,提到长三角,大家想到更多的是经济发达的有关方面,而很少扯上地理范围。“长三角”只不过一个称呼而已,当初还叫沪宁杭工业基地呢!再举个例子,成渝城市群,大家会不会想当然的想到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但作为城市群,它却不只有成都、重庆两个城市,还有部分城市也加入到这个城市群当中,只是我们管它叫“成渝城市群”而已。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早在1992年就已经成立了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此后在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00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实自合作区成立以来,长三角从来就没停止过扩容,“朋友圈”越变越大,随着最近安徽黄山等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协调会成员单位已达41个,涵盖了江苏、浙江、安徽全省以及上海市。


锦绣中源


单纯从地理上看,浙江省内的河流流域主要是指钱塘江、富春江等,钱塘江虽然与长江距离很近,但确实没有直接的流域关系,但此问题主要探讨的是长江经济三角洲而并非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的名字来源与长江本身虽然是直接关系,但长江三角洲当前更多是指经济三角洲,而不是地理上形成的三角洲格局。长江流域的入海口在上海,而我国经济走在最前沿的长江经济带也是以上海为龙头,这充分显示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良好格局,而浙江恰恰是上海协同的最前沿。

另外,虽然长江不从浙江境内径流,但三角洲的定义可不仅仅是指河流,更多是指河流沿岸的城市,而浙江北部城市恰恰是长江南岸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因为省份区划上没有包含在内而已,但这不影响区域之间的经济分工配合。而且沿着整个长江流域,浙江商人构建了很多沿岸经济基地。
最后,如果细致追溯起长江流域的历史,下游地区整个太湖、杭嘉湖平原当年都属于长江流域,历史上长江入海口在镇江、南京附近,涨潮时最远都可到达安徽安庆,只不过后来因为长江携带泥沙淤积,最终形成了大面积三角洲平原,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海、杭嘉湖平原几乎没有高山,因为这里最初都是海,所以浙江北部理应属于长江流域的一份子,划在长江三角洲并没有任何不妥。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首先,浙江北部地区也是长江流域范围,不能说浙江和长江没有任何关系。太湖流域本身就是长江流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浙江北部的嘉兴和湖州都是太湖流域的城市。黄浦江发源于浙江,在上海汇入长江,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相关地区自然也是长江流域的。

其次,长三角的概念,最早实际上是源于江南。狭义江南的概念,也就是所谓江南核心区的概念,大体上就是现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再加上上海以及浙江的嘉兴和湖州和杭州北部地区。而最早成立的长三角经济协作区一共15个城市,使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江苏的其他沿江城市以及浙江杭州湾南岸的三个城市。从这个概念来看,可以说是狭义江南概念的小范围推广。

后来长三角协作区,经历了一系列的扩展。先是吸纳了浙江台州,后来又顺势把江浙两省的其他城市吸收进来。现在又吸收了安徽的全部城市。就目前的涵盖范围来看,其实已经突破了长江流域的概念。向北扩展到了淮河流域,向南已经推进到了江西和福建边界。

最后,长三角协作机制的形成,在最初的时候确实是主要依托两个原因,一个是文化上的相近相亲,另外一个是在历史上江浙两地和上海之间的人员往来互动。从文化上,三地之间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从历史上看,上海开埠以后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就是周边的江浙两地,其中又以苏南和浙北为主。这种人缘上的羁绊,是改革开放以后,苏南和浙北地区开展乡镇企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就使得上海和这两地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所以才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长三角协作机制。无论如何浙北地区是三角关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被去除。

但随着这样一个协作机制的逐步扩展,并且已经单纯从一个地方的协作层面转化成了中央发展战略,因此中央政府对于长三角协作机制的希望,实际上就不仅仅是进行自身内部发展。而是希望能够借助其目前积累的经济优势,将相关资源扩散从而助推周边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因此才有了安徽的加入。


用户4325101516


如果跟长江没有关系的浙江也只是钱塘江不入长江,从水系特征来看,浙江属于钱塘江水系,而与周边几个省,如安徽、江西、江苏都属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的几个省份,江苏纳入到长江三角洲区域。那么浙江该不该纳入长江三角洲呢?

如果我们展开想象的空间,长江入海口不断延长,长到一定程度,钱塘江水系就会投入了长江的怀抱,很显然,长江没有了充分发育的空间和时间,沿海的河流钱塘江直接入海,导致它成为了独立水系。

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钱塘江没入长江之外,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航运、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浙江与长江三角洲息息相关。

从地形上来说,浙江地形向由南向北倾斜,南部是一片起伏连绵的丘陵,北部沉降形成了钱塘江湾,地形又决定着交通趋向,古代没有我们的今天的高铁、航空,人们的出行陆地上局限于马车、沿河走水运,对于浙江这种地形、水运,人们的商贸往来,只能向北出钱塘江湾,与长江三角洲紧紧相连,逆长江而上或伸入到更远的区域。

从气候来说,浙江与长江三角洲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少雨或雪,夏季湿润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与长江三角洲一样,每年6月同进入梅雨季,而梅雨就是长江流域气候特征。每年7、8月都会有台风从这里登陆,去年利奇马台风从浙江上岸,向北移动,经过长江三角洲,江苏、山东,最后消失在渤海湾,就是台风也会把浙江与长江三角洲紧紧连在一起。

前面我们只是讨论了自然环境,浙江与长江三角洲的趋同,我们再说说说区位优势,地理学上讲的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地区位置,与周边事物的空间联系,包括:经济发展、交通、人口分布、城市吸引等。

对于浙江来说,杭州、宁波、舟山、绍兴、嘉兴等钱塘江湾沿岸城市,又通过钱塘江与金华、衢州、丽江等构成内河运输网络,沿海温州、台州、宁波、舟山等又与钱塘江湾的城市通过港口,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运输构成了四通入达的交通网络,与长江三角洲紧紧相连。

从经济发展来说,浙江、江苏与上海构成长三角经济区,其中上海为中心,2019年全国GDP产值前五名,长三角里的江苏、浙江占二名,浙江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牛气的省份,而且潜力非常大,不依托长三角,不会取得这么靓丽的成绩。在长三角的五圈经济规划中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各占两位。

正是浙江发挥的区位优势,浙江的经济、文化、人们的收入都走在我们国家前列,这与长三角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分不开的,所以说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交通、人口分布等区位优势来看,浙江纳入长江三角洲,非常适宜。


地理纵横


长三角泛指:长江下游沿线区域、以及长江出海口冲击带覆盖区域。因此所组成部分基本就是,其区域范围内及周边城市。

如图所示,浙江虽然和长江不沾边,但杭州湾却是受长江出海影响最大的海湾。整个弯曲全部都是长江水的颜色,大量泥沙礁石从长江出海口涌出之后,因向案海浪的冲击力受阻而顺着岸边流径上海两翼,其中杭州湾就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个,杭州和宁波作为沿海城市,水质却像拥有盐分的长江一样。此区域甚至覆盖到了台州、温州一带,直至福建北部才有所好转。北边的南通、盐城海岸线也是类似情况,只不过泥沙面积没那么大而已。

所以图示沿海区域都处于长江出海口冲击带,称为长江三角洲并无不妥。反倒是安徽几乎全境都划入到了新的长三角区划当中,这其中到是有很多城市既不属于长江流域城市,也不属于长江出海冲击带城市。整体划入长三角可能真的和地理层面无关。


城市发展报告


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地理概念,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却是一个经济社会概念。虽然浙北平原不属于长江流域,但它的形成和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有很大的关系。在本质上湖州、嘉兴的地质条件和苏州、上海没有任何区别。因此,一直以来浙北平原都纳入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现在说到长三角,更重要的不是指地理概念,而是指经济社会概念。现在长三角城市群的面积非常广阔,超过了20万平方公里。北至江苏盐城,南到浙江台州,西至安徽合肥。

在地理概念上,安徽的合肥,滁州和长江三角洲,一点关系都没有。合肥到上海都有好几百公里的距离,但是在经济社会上,它们和上海、南京、苏州交流已经非常密切,因此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今天长三角城市群范围)

说回浙江。就拿临近上海的嘉兴来说,他的地理条件和苏州级别相似,都是和上海接壤。苏州位于的上海的正西方向,嘉兴位于上海的西南方向。两者在地质构造上没有差别,都是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在经济上,嘉兴和苏州一样,都是上海的卫星城。

乃至根本不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的舟山市被纳入了长三角城市群。舟山有众多岛屿组成,不是冲击平原。但因为在海上距离和上海特别接近,所以两者的经济交往非常频繁。上海的洋山港实际上就是位于舟山市的海岛上。


从长江三角洲这个经济概念提出之后,他就一直在扩容。最初主要是包括上海、苏南和浙北一些城市。然后扩张到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南通等城市。经济规模的再次扩大和交往的密切,长三角城市群再度往南和向西扩张,所以今天安徽东南部好几个城市都被纳入了长三角城市群。


财经知识局


历史孕育了江南地区:山水相依、人民相亲、习俗相近、人文共辉的区域整体形象。


江浙沪一带同属长江中下游流域,特别是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与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和上海同属太湖流域,是传统吴语区,要比省内其它地方更易融合在一起。太湖流域的最基本特征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浙北地区属长江下游流域范围内。

而江苏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地离长江更远,属淮河流域范围内。其实在浙江的宁波、台州、绍兴、舟山等地也同属长江下游流域范围内,最初的长三角有上海及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南通、泰州、扬州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共有16个城市组成。


首次扩容后的长三角又增加了江苏的盐城及浙江的金华及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10个城市,共有26城市组成。

刚刚最新扩容后的长三角则包括上海、江苏全域13个市、浙江全域11个市、安徽全域16个市,共有41个城市组成。


经天纬地安邦定国


学过地理的都知道,浙北就是正宗的长江三角洲地理。传统长三角就是上海加江苏一部分和浙江一部分。现在的长三角,已经不单纯是地理概念,有点政治性的了


北斗星9179


长三角,是指长江三角州,而浙北就在三角州上,倒是安徽其实跟长三角州没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