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无根树花正孤


大家伙,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朱元璋应该是不知道朱棣的野心的,同时作为朱元璋第二喜欢的儿子,朱元璋也不可能杀掉他为朱允炆铺路,朱元璋的身后事虽然是仓促之间安排的,但是还是给建文帝留下能臣武将的。

朱元璋并不知道朱棣的野心

第一阶段,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

兴宗孝康皇朱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授经。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

朱元璋的家教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其中关于继承权是采用最传统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说在朱元璋称王的时候,朱标就是世子,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朱标就是太子,而且朱标本人也相当的精明能干,朝中的事务都可以应付自如,同时朱标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所以在军队中也有一定的威信。

如果说以上能说明朱标是一个好太子的话,那么朱标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保护自己的弟弟,也因此成为众多皇子的好哥哥。所以说在当时朱标还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朱棣完全没有当皇帝的想法,毕竟朱棣也是按照传统教育出来的孩子,这么好的大哥拥护还来不及呢!

第二阶段,朱标已死

如果说朱标没有死的时候,朱棣一点当皇帝的想法都没有的话,朱标死后作为朱元璋最有本事的儿子,朱棣开始有想要当皇帝的幻想。但还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话,朱棣排行老四,前面还有两个哥哥,所以说自己也没什么机会。就在此时朱元璋也开始纠结了,到底是立贤还是立长呢?最后朱元璋因为心存对太子的内疚之情,传位给他的长子朱允炆。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棣不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这也就直接将朱棣派出在皇位继承人的序列中。同时朱允炆作为太子的长子,在太子朱标生病的时候日夜照顾父亲,由于对朱标的喜爱,朱元璋直接将原来的感情延续到朱允炆的身上。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允炆比较仁义,如果说开疆拓土的时候需要一个勇猛的皇帝,需要严刑峻法,纳闷守城的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胸怀天下,所以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很合适。

以上是朱允炆的优势,同时也是朱棣的劣势。朱棣本人虽然跟随徐达将军南征北战累积了很多军功,也的到来朱元璋的认可,但还是朱棣本人还是知道父亲的厉害,所以说朱元璋认定的皇帝他也会极力的去拥护,毕竟朱元璋对于朱氏的子孙可是能很强大的威慑能力的,所以在这一阶段朱棣可能会产生当皇帝的想法,但是还是迫于朱元璋的威严放弃了。

虎毒不食子,不可能莫名其妙的上儿子

题主说道为什么不杀儿子给孙子扫除障碍,首先朱元璋虽然对外姓的开国将领是相当的冷酷,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朱元璋还是相当的信任的。从分封诸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为藩王,所以由此看来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是相当疼爱的。同时燕王朱棣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轨的行为,无缘无故只是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像自己,或者说能打仗,有军功,真的是不太有这种可能性的,所以说朱元璋也不能因为想要帮助孙子稳定皇位而杀掉自己的儿子。

朱棣还是当时比较受到朱元璋喜爱的儿子,虽然说诸侯没有让朱棣继承大统,但是对于这样以为骁勇善战的儿子还是相当喜爱的。而且朱元璋对于朱棣还是委以重任的,将朱棣封为燕王,王府位于现在的北京城,直接工位南京政权,北拒蒙元。所以说在朱元璋看来这个儿子绝对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北京的位置相较于南京的位置更容易抗击蒙元。朱元璋也告诫朱允炆不要削藩,要善待自己的叔叔们,共同进攻蒙古人。所以充保护朱允炆的角度来讲,朱元璋更加不可能杀掉燕王朱棣。

官逼民反,靖难之役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一改往日的仁义,在一年之内将自己的无为叔叔或贬为庶人,或降罪发配没收领土。导致所有的藩王人心惶惶,其中作为但是用兵几万能征善战的朱棣,朱允炆更是派去大量的间谍予以监督,朱棣最后被逼的装疯卖傻,生活在猪圈里面,最后不得已造反,毕竟先在已经到不反抗就要被杀掉的情形了。于是朱棣从北京起兵,率兵直接南下,在一路上受到多位藩王的帮助直接杀向南京城,最后南京城城破,朱棣顺利登上皇位,可以说朱棣本来并不太可能会造反的,毕竟在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所以说朱棣在恒大程度上是被逼的。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五次出兵攻打蒙古,稳定了边疆,同时还派郑和下西洋,散播欢笑散播爱。可以说是将明朝的威望带到了顶峰,大力发展经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也为明朝之后的仁宣之治创造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外部环境,功在千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些许帮助,谢谢!


夏目爱看书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即位铺路?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其一,朱标在时朱棣没有表露野心

朱标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当然,而且朱标能力也不弱,治国理政都很不错。

所以,朱标在时朱棣并没有表露野心。

直到后来朱标先朱元璋去世,太子之位空缺,朱棣才有了当储君的可能,于是野心渐露。

朱元璋为了防止藩王出乱,还在《皇明祖训》中专门对藩王进行约束,希望祖祖孙孙都能自我约束。

但他却忽略了一点,人的贪欲是无限的,只要有点可能,谁都想当皇帝。



其二,朱元璋的亲亲政策

朱元璋由农民出身,小时候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日子让他记忆犹深,他希望自己的子孙都能衣食无忧。

所以朱元璋众建藩王,并给他们很大的权利和福利待遇,让整个大明王朝豢养朱家子孙。

朱元璋的意念里,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家自己人的王朝,他认为只有外人威胁江山朝廷,对自己的子孙却很是信任,这从朱元璋不顾西汉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仍然分封藩王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自私的,对自己的子孙也是放心的。

所以,即使后来朱棣表露了野心,朱元璋只是对其进行了斥责和约束,而不是狠下决心防患于未然。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仅仅四年,朱棣就推翻了朱允炆。


老朱为了皇孙能顺利登上皇位,大肆诛杀功臣,却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儿子颠倒了朝廷,简直就是对他的讽刺。


津城沐雨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此后这个出身贫贱的帝王,在其执政的三十一年里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维系王朝统治、加强皇权的措施。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这一系列明初大案的发生,无不是朱元璋为后来者、为大明朝对官僚、官僚体系、权臣、贪腐的整肃。而对外之上,朱元璋更是建立了九王塞边体系,分封诸子,以藩为屏,拱卫中央。

这其中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被敕封为燕王,藩属北平;与秦王朱樉(藩属西安)、晋王朱棡(藩属太原)、宁王朱权(藩属大宁)等人身居重镇,兼领军权,位高权重。

但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由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倚重(甚至以他为监国),加之朱标太子宽厚仁德、颇得人心,包括朱棣在内对于皇权、皇储之位并未存在觊觎或者说未敢存觊觎之心。可惜的是,也正是这年太子朱标在巡视西安返京之后,身染病患,不久便薨逝。

皇储之位空悬,自然也让人趋之若鹜。嫡二子秦王朱樉与次妃邓氏,更是有了纹绣龙袍等僭越之举,但朱元璋很快便确立了朱允炆的承祚地位,立其为皇长孙。

事实上,朱允炆虽然被册立为皇长孙,但由于与父亲朱标一般仁德更兼之年轻、缺少政治经验,朱元璋对于长孙朱允炆的继位,也是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蓝玉案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的产物,藉由此案蓝玉、傅友德、冯胜等手握大权之人尽皆被诛戮。

而就在蓝玉案发后的第二年,洪武二十八年朱棣在一桩“索马事件”之中,也已经彰显了他的野心。

是年, 朝鲜使臣前往大明朝贡,而在途径北京之时,朱棣对于朝鲜上贡大明的骏马十分喜爱,便向朝鲜使团索取马匹。为了讨好这位手握大权的实权王爷,朝鲜使臣自然识趣的将马匹馈送给了朱棣。

此事后,朱棣的心路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从最开始的喜悦到联想到父亲设置的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不安,直至自己坦白自首,父亲朱元璋留下了一句“朝鲜王何得私交?”

这样的重话之下,朱元璋显然已经对朱棣有所怀疑,并在洪武三十一年病情沉重之时,连下两道敕书,以挟制朱棣。

两道敕书一道是给予武定侯郭英,另一道则是给予都督杨文。其内容如下:

“朕有天下,胡虏远遁久矣。然萌孽未殄,不可不防。今命尔为总兵,都督刘真、宋晟为之副,启辽王知之,以辽东都司并护卫各卫所步军,除守城马军及留原一百存守斥候,余皆选拣精锐,统领随辽王至开平迤北,择险要屯驻提备。一切号令悉听辽王节制。”“朕子燕王在北平,北平中国之门户,今以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燕王,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随辽王往开平替备。一切号令,皆出自辽王,尔奉而行之。大小军官悉听节制。慎毋贰心且有疑志也。”

在这两份敕书之中,朱元璋将号令之权委于辽王,而非朱棣。临死之前,朱元璋更是留下遗言“燕王不可不虑!”作为一个出类拔萃,从社会底层依靠屠龙而成为恶龙的政治家,这不仅是朱元璋对于孙子朱允炆安稳承位所做的努力,更是对政治、政局、儿子的敏锐感知。而之所以不去杀朱棣,一则是虎毒不食子,更遑论朱棣还是一员久经沙场的骁勇之将,对威慑、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有着重要作用;另一则便是他对于自己安排的信心,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敕令足以挟制野心勃勃的儿子,自己遗留下的政治遗产(一如托孤驸马梅殷)足以让孙子朱允炆作稳帝位。

但是很遗憾,再优秀的谋划也是靠人来实现的。而朱允炆,显然是“粪土之墙”一般,昏招尽出也成就了叔叔朱棣的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上位的传奇。


清风明月客


朱棣有被逼反的部分因素存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谋嫡”的主观意愿的。洪武9年,17岁的朱棣就已经就藩北平了。

在藩王中,朱棣的能力是相当突出的,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也是朱元璋造就的。


因为洪武后期的北伐,大明北境的安危,加强对大明北方军队的影响。这些朱元璋即便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也不放心,这些事情都要交给自己的儿子们来实现。所以为什么要让朱棣娶徐达的女儿,而不是让朱标娶徐达女儿。因为每个儿子身上担负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也很高。就藩之前,先上政治课。出去就藩,实际上相当于重新打江山。要谦恭慎行,不能骄躁,饮食穿着要节约,要懂民生艰苦。你们的任务就是去跟掌握军权的大明良将们去学习打仗,建立功勋,逐步替代这些人,成为大明皇室真正的守护神。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朱元璋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有没有考虑到藩王膨胀呢?实际上是考虑到的。

首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断绝了各路藩王“谋嫡”的想法。大明朝是唯一一个明确了皇帝必须嫡长子继承的朝代;

其次,依据古制,藩王虽然因为守边,有一定的兵权。但是论实力,无论如何都无法和中央抗衡的。也就是说按照朱元璋设计的这一套,诸侯发展得可以和中央抗衡,至少夜是几百年后的事情;


再次,藩王之间“搞平衡”,然后不断去敲打,防止某方坐大。而朱标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和事佬。恶人朱元璋自己去做,把好人留给朱标。但是后来朱标、朱樉、朱棡等人的接连死去,实际上打破了这方面的平衡。使得朱棣凸显了出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几个藩王中被打压最厉害的恰恰不是朱棣。

所以应该说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应该时根本没有意识朱棣会和朱允炆之间出现如此结局的。

另外朱元璋一辈子杀过很多人,有与自己为敌的、有自己过命的伙伴、也有无辜的人,但是唯独没有杀过姓朱的。


唯一与朱元璋有间接关系的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

朱元璋也是用鞭子一顿抽,然后圈禁起来,最终郁郁而终。这让朱元璋也非常愧疚,最终作为补偿,在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将朱文正8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也是朱元璋侄孙辈唯一的藩王。

鲁荒王朱檀干的那些荒诞事,令人发指。竟然捕小孩炼仙丹。朱元璋也不过只是杀了他的老婆汤氏,而对朱檀用了髡刑而已,并没有杀他。颇有点“本来朱檀是该死的,但是因为是朱元璋的儿子,所以以发代首”的意思。


明朝的皇帝当中,明确有证据杀过姓朱的,只有朱瞻基杀了朱高煦,还有就是崇祯自杀。没有证据朱棣杀了建文。


炒米视角


明太祖朱元璋对最高权力的掌控能力在历代皇帝中绝对是首屈一指,他是中国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也是唯一敢完全废除丞相职务与宰相制度的皇帝,朱元璋具备一眼看透人心的能力。而且朱元璋心狠手辣下手果断,总是能把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谓知子莫若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四儿子朱棣的野心,朱棣的性格能力最像朱元璋,可以说是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朱元璋再心狠手辣,他怎么可能自毁长城,舍得杀死自己最优秀的亲生儿子朱棣?


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对朱元璋来说,选择皇位接班人就成了一道难题,如果要选“长君”,那么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都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生的嫡子,怎么说也轮不到老四燕王朱棣,按照这种立长的继承制度来看,如果朱元璋强行立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老四朱棣为储君,那么将来朱棣面临的同样可能是一场皇位的争夺战,也许西汉的“七国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会在明朝重演,得不偿失,因此朱元璋干脆跳过儿子辈,直接选择嫡长子朱标的儿子即孙子辈为自己皇位的接班人。


而且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朱元璋为了能让皇太子朱标顺利继位,整整培养了朱标25年,为他扶植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

如果因为皇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就要彻底推翻掉先前他为朱标扶植的太子党,重新再构建一个新的太子党,这个工作量,明显不是已经65岁高龄,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标的儿子中选择,让自己的嫡孙接朱标的班,继承皇太子朱标原有的太子党。这是比较稳定的方案。

不过皇太子朱标有几个儿子,并不是只有朱允炆一个儿子。朱元璋在四个太孙当中选择了朱允炆,也有他的考虑。


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本来可以作为皇太孙的他于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八岁,比朱标还早死了十年。

朱标去世的时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岁,老五朱允熙只有1岁,年纪太小,因此朱元璋只能在15岁的老二朱允炆与14岁的老三朱允熥之间选择皇太孙。

本来老三朱允熥是朱标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朱允熥的运气不太好,他刚刚出生母亲常妃就去世了,年仅23岁,应该是难产而死。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死后,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成为继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变成了嫡子,与朱允熥平起平坐。

老二朱允炆更会做人,因此祖父朱元璋更喜欢朱允炆。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朱允炆14岁时,父亲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朱元璋朱标父子因此都喜欢孝顺懂事的朱允炆。

正因为朱允炆因为孝顺父亲朱标得到祖父朱元璋的欢心,公元1392年,在朱标病死以后,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心疼地安慰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当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也不仅是因为他聪明孝顺,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女,另一位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是常妃的亲舅舅。

朱元璋担心传位给朱允熥,将来候常、蓝两个开国名将兼外戚集团会尾大不掉,重蹈历代的外戚权臣干政甚至王莽曹丕杨坚等外戚篡位的覆辙,威胁明朝的天下。

另外,朱允熥的外祖母即开国名将蓝玉的姐姐蓝夫人据说因为妒悍,她砍下朱元璋送给常遇春的美女双手而被朱元璋杀害,开国名将常遇春也因妻子被朱元璋残杀而郁郁而终。朱元璋因此与蓝玉、常家、朱允熥都结下了冤仇。

因此,朱元璋就没有选择根正苗红的原嫡孙朱允熥作为皇太孙。

相比于老三朱允熥老二朱允炆不存在这个问题。朱允炆的生母吕妃并不是明朝开国名将的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威胁明朝的统治。 于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选中,变成了大明的继承人。

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以后,朱元璋制造了“蓝玉大案”,杀害了蓝玉和常升(常遇春儿子),继而又杀掉了很多与蓝玉关系密切的明朝开国功臣。

蓝玉等开国名将都属于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的太子党。但由于蓝玉等太子党又都跟朱允熥的外戚,为了给了皇太孙朱允炆铲除障碍,朱元璋只能狠心把这些开国名将全杀了。

朱元璋大兴冤狱,给蓝玉等开国名将编造了“谋反”的罪名。但众所周知,蓝玉等开国名将死的非常冤,他们只是因为妨碍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才被朱元璋罗织罪名杀害。

正因为朱元璋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大肆屠杀蓝玉为首的太子党及开国名将,客观上让老四燕王朱棣渔翁得利,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清除了很多障碍。 至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朱允炆的皇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应该是有所预料的。

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朱元璋明知道朱棣有可能会篡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可能对亲生儿子朱棣痛下杀手。

无论朱元璋多么喜欢孙子朱允炆,但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还是亲生儿子朱棣比孙子朱允炆更近,因此朱元璋即使预料到朱棣有可能篡夺朱允炆的皇位,也不可能打压甚至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

在朱元璋看来,无论是孙子朱允炆的皇位长治久安,还是儿子朱棣篡夺朱允炆的皇位另起炉灶,都是他朱元璋的后代做皇帝,都是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都稳赚不赔。

何况朱元璋把朱棣等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就是为了防御外敌稳定地方,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大明王朝长治久安,而不是为了巩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并不特别在意有没有靖难之役的发生,无论有没有靖难之役,都是朱元璋的后代在做江山,都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至于孙子朱允炆能不能守住皇位,儿子朱棣会不会篡夺皇位,朱元璋并不是特别介意。

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只是为了确保大明江山不会落到蓝玉等外姓人的手中,至于孙子朱允炆儿子朱棣,对朱元璋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他都不会刻意打压,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因此可以说朱元璋是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


事实证明,朱元璋没有杀害最像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为孙子朱允炆继位铺路是正确的,朱棣治国安邦的才能远远强于朱允炆,朱棣虽然发动了靖难之役,但并没有使明朝的国力受到削弱,反而开创了文治武功“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使明朝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厚德载物49847


趣谈答案:知子莫若父,朱元璋肯定是知道朱棣的野心的,只不过他实在是舍不得杀掉朱棣。

朱元璋的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在讲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讲一讲那个悲惨的月份。

大家都知道明帝国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是个乞丐,那么他在当乞丐之前是有着一个相当完美的家庭的,只不过这个家庭在某一年某1月,因为突然遭到灾荒,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都死绝了,只剩下自己和哥哥两个人。

就这么一个家庭独苗,就导致朱元璋心里面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点的畸形,而绝大多数的所谓的畸形,更多的是倾向于朱元璋疼爱自己的子嗣,为了自己的子嗣可以做很多很多无法想象的事情。

比如朱元璋就曾经发布过命令,自己的儿子,自己儿子的儿子,自己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但凡是和朱家有一点点血缘关系的人,他们都不需要去劳作,每天每月每年去领朝廷的俸禄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就导致朱元璋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就跟滚雪球一样,到了崇祯年间,估计已经有百万人口了。

从这个状态就能够看得出来,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孩子是极为宽容的,宽容到为他们想到了未来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以后的事情。

朱元璋的宠溺之心

其实在明史当中,我们就已经能够见到朱棣对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平衡。

比如在明朝历史当中,朱棣曾经走到朱允炆的身后,毫无征兆的拍了拍他的后脑勺,说道,没有想到你这个小兔崽子也有今天。

而朱棣说这句话的时候,朱允炆刚刚被册封成为了皇太子,也就是说朱棣正在用这样的一种语气和未来的皇帝说话。

这件事情史官都知道,朱元璋自然也会知道,但是朱元璋知道归知道,实在是没有办法,谁让朱棣也是自己的儿子呢,手心手背都是肉,舍不得。

但历史终究会给朱元璋上一课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舍不得也不想但是终究是需要做出一个抉择来,尤其是当朱允炆拿起屠刀站在了朱棣的面前,朱棣不踹他一脚,都对不起自己刚买的皮鞋。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朱棣以前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至少在朱标死之前朱棣都没有想过,因为想了也是白想。朱标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从小接受特殊的教育,而且朱标也很争气,各方面表现优秀,是一个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朱棣即便在打仗方面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但是他非嫡非长,史书记载他是马皇后所生,但事实应该是他继位以后篡改了史书,以求名正言顺。而且就综合素质而言,他也比不了朱标,这一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

即便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传位給太孙朱允炆,也是合乎礼法,朱棣可能也就失落一下,并不会表现出有任何委屈和不甘,至少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不敢轻举妄动。

朱元璋死后,毫不意外的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这时候朱棣有反意,但不坚决。反倒是朱允炆的削藩举措刺激到了朱棣,因为朱允炆对几个叔叔也是痛下杀手,将朱棣同母弟弟周王废为庶人,赶到云南蛮夷之地生活。其他几位王爷齐王、湘王、代王、珉王都遭受同等待遇,其中湘王被逼自焚而死。

应该说朱允炆比较绝情,那么以朱棣的性格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不想落得其他王爷一样的下场,所以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

也可以说建文帝自己引火上身,然后用人不当,经验不足,最后导致失败。

回到问题中来,朱棣有反叛的野心,但是朱元璋不一定看到,即使看到了,他也未必能下得去手杀朱棣。皇帝的儿子哪一个不想继位,实乃人之常情,朱元璋再狠毒,他可以杀功臣,但绝不会对亲儿子下手。





小睿史话


主要是燕王朱棣是个伪装的高手,朱元璋在世时,他特别的低调,很少与其他王子联系。

明太祖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皇叔,眼看皇位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服气。


朱允炆有个伴读的老师叫黄子澄,看到他整天苦眉愁脸的,心事重重。便问原因,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叔手里都有兵权,将来如何管理*?

黄子澄便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来安慰他。朱允炆是心里敞亮点了。

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就是明惠帝,历史上也称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大街小巷谣传,说藩王们串通一起,要造反。朱允炆听到民间的探子的汇报,是非常的害怕,就找来黄子澄商量办法。

黄子澄把朱允炆的另一个宠信的大臣齐泰找来商量。齐泰认为各个藩王之中,燕王是最有实力的,是兵多将广,首先把燕王的权力削掉。黄子澄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拿他开刀,容易发生兵变。于是建文帝决定先从其它几个藩王下手。

燕王早就做准备了,暗中招兵买马,好随时起兵。为了疑惑建文帝,他又开始演戏了,整天胡说八道,疯疯癫癫的。黄子澄等建文帝身边的人都不相信,他们就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都抓起来,又暗中派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去抓燕王,还诱惑燕王府的一部分官员做内应。但是张信是燕王的人,把这个消息通知了燕王。

燕王是聪明过人,知道建文帝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名声不好。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历史上称*靖难之变*(靖难就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这场内乱,打了近4年时间。到了1402年,燕王的军队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南军的低挡,战斗非常的激烈。有些将领建议燕王撤兵,燕王坚持必须打到最后。后来,燕王派出小股的精兵把南军运粮的通道给截断了,南军一下就大乱了。燕王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应天城下。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燕王领军进城,只见皇宫火光冲天。燕王派兵把大火扑灭时,已经烧死不少人。他询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建立帝下令放火烧宫,建立帝和皇后都跳进大火里自焚了。

随后,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隐者康司马


自己的亲儿子怎么能说杀就杀?朱元璋再怎么心狠,那朱棣也是他儿子。

客观原因,朱棣不能杀

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为了给孙子朱允文铺路,将功臣宿将杀了个精光,边关重地,为防御外侮,他只能依靠自己分封的藩王,也就是他的儿子们替他守国门。北地外敌虎视眈眈,在燕王朱棣就藩的燕京:

他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并曾生擒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棣是北方抗敌的重要力量,杀了他,亲者痛仇者快,北地无人驻守,对外敌失去威慑力,鞑虏岂不是长驱直入?

所以从政治上考虑,朱棣杀不得。

主观情感上,杀朱棣,舍不得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高皇后马氏,也就是孝慈高皇后生的5个孩子当中,太子朱标、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棢(晋王)先后去世,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有人说燕王朱棣生母存疑,周王与其一母同胞,生母也存疑),再杀他们,嫡子都要死光了,其余的儿子们实力又没有那么强,留下他,正常情况下,他还可以辅佐嫡孙朱允文坐稳这个皇位。

哪承想,朱允文对藩王势大很是忌讳,自己无战功在身,又年纪轻轻,根基不稳,将燕王为首的各路藩王视为大敌,朱元璋在,尚且能制衡局面,朱元璋一驾崩,他担心局面失控,于是开始着手削藩的事,又因为朱元璋杀光了功臣宿将,手底下无能臣可用,对削藩操之过急,杀了自己的叔伯,给燕王朱棣造成了强烈的危机感,如此一来,燕王造反,发起“靖难之役”,一路畅通无阻,攻下了应天府,夺了皇位。

朱元璋杀功臣,本意是怕这些功臣不听从朱允文派遣,可曾想过如此一来,他孙子朱允文无人可用,朝廷青黄不接?

朱允文削藩,本意是加强中央集权,可曾想过杀了藩王,自身根基尚浅,手下无能臣干将,外地侵入谁来替他守国门?又曾想过物极必反?

朱棣称帝,决定削藩,效果截然相反

朱棣因为建文帝朱允文削藩的举措起兵造反,但他自己称帝后,也认为藩王势力过大会危及中央政权,也决定削藩。可他的情况与建文帝不同,朱棣重兵在手,实力雄厚,他将众藩王的封地有的迁到南方,有的藩王贬为庶人,逐渐解除藩王兵权,循序渐进,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并使其直接归属于明中央政府。

削藩效果显著。

又营建了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重修万里长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历史众说纷纭,谁又能透过时间的长河,看透这些纷纷扰扰呢?


史一下没事儿


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孙子,你总不可能双面标准吧!

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为什么朱元璋一直坚持把位子传到朱允炆的手里,而不是朱棣!

朱元璋又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这江山来之不易,之所以一直寄希望于朱标以及他的儿子身上,是因为朱元璋的大儿子朱彪一直都是以勤政爱民这样一个形象出现的,所以朱元璋也寄希望于自己大儿子这一盘能够给自己未来的江山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去治理好经过近几十年战争创伤荼毒的中原大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朱允炆的年号叫做建文,而朱元璋的年号叫做洪武,两个人的年号抵触这么大,朱允炆那个乖乖孩子怎么可能会干出这种事儿的?唯一有可能的是朱元璋临终之前嘱咐他这么干,所以他才这么做的,而注意我呢,性格较为懦弱,做事情的有几份他父亲的影子,所以朱元璋才会一直坚定不移的立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因为朱允炆能够做到他所不能够做到的事情!

这并不代表朱元璋会把所有的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因为这个江山是自己来之不易得过来的,不可能说留给一个没有出息的儿子或者子嗣,最后把这江山给败坏掉,那朱元璋是最火冒了!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讲,无论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孙子,(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只要能够帮他守好这块江山,那他基本上都可以好好的对待她,毕竟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儿子已被那可是出了名的爱护,因为朱元璋的儿子或者是他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免费的从大明王朝的国库里面领到一份给养,这个就是很多朝代都比不了的!

朱允炆性格懦弱,勤政爱民,有他父亲的影子,而朱棣呢则是另外一个极端,这个人早些年就创立了军工,而且一直镇守北方,以军事见长!朱元璋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他的人选,只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未来大明王朝肯定是以平稳发展为主,像猪弟这样的天天喊着搞事搞事的口号的君王,他是绝对不赞成的,所以他不会允许朱棣去继承位子,因为大明王朝在他眼里经不起折腾,但事实上后来名称祖朱棣干的也不错,无论是七下西洋修建《永乐大典》还是北上攻打蒙古人都干得漂亮,这就需要大气运以及大魄力才能做的出来,而这一点可能是朱元璋一直没有吧。他考虑到的事情他没得办法,朱元璋年纪大了,她的才华和智慧用在农民起义军那段阶段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你也不至于苛求一个人一辈子都英明神武吧,这个是神仙,谁都办不到。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朱元璋才会选择朱允炆,而对于朱元璋来讲,它并不是讨厌朱棣,所以才不让他继承皇位,不是说明成祖朱棣的出身有一点点受人猜疑,所以才不穿给他,重要的是国策国策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因为自己的国策去选择对自己的孩子下手,这一点朱元璋可下不去手!尤其还要针对马皇后的儿子下手,这个朱元璋可没有脸回到地下去见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大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