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縣:鄉間“音符”共同譜寫最美戰“疫”歌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白衣戰士中,鐵嶺縣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生在鄉間,揹著藥箱,用雙腳丈量著山區和村落,用初心堅守著鄉村防疫的"最後一公里",他們有個共同的稱呼——鄉村醫生。為了防止疫情的蔓延,他們每天走街串巷,用最樸素的信仰守護著村民的健康,如同一個個鏗鏘有力的音符,共同譜寫出一首最美戰"疫"歌。

今年45歲的盧金剛,負責雞冠山鄉下峪村和雞冠山村的所有此次新冠疫情中監測人員、密切接觸者的排查、體溫監測、預防性消毒、防疫知識宣傳等工作。在他的車內每天都會備上體溫槍、手套、棉籤、消毒液等防護物資,分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兩次,上門為監測對象檢測體溫,一手拿著體溫槍,一手拿著手機,測體溫、做記錄,再耐心詢問村民身體狀況。由於雞冠山鄉地處偏遠,道路曲折,每完成一次檢測至少需要一個小時。面對群眾對疫情的恐慌,面對反覆排查的個別不理解,盧金剛挨家挨戶利用電話、微信做工作,安撫焦慮的村民,自己掏錢為村民們免費發放體溫47個,口罩5包,義務為30餘戶村民進行預防性消毒,同時自費打印400餘份疫情防控宣傳知識宣傳單發放給村民,有效發揮了農村醫療衛生防疫戰線第一道“堡壘”作用。

從醫44年的吳萬福和從醫18年的吳堯春是白旗鄉的一對父子,他們同為村醫,也是戰友,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中他們曾並肩作戰,那時每天至少工作13個小時以上,工作強度之大難以想象。而如今再次面對突如其來的又一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他們依然無所畏懼,迎難而上,用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積極行走在防控疫情一線,堅守崗位,電話24小時開機,隨打隨接,隨叫隨到。在得知村裡有從外省返回人員,他立即聯絡溝通,每天定時去家裡測體溫,反覆交代給他們各種注意事項。他們堅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戰“疫”,當年非典那麼難都平安度過了,這次我們的春天也不會太遠。

周洪峰07年從錦州醫科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基層衛生所工作,在應對疫情中,他通過建立詳細的個人信息臺賬,展開對文家溝村的疫情排查工作,為了方便工作,他主動發起建成了由包片民警、包村幹部、村醫、村包保責任人等組成的文家溝村疫情人員監測管理微信群,實時溝通協調進行動態監管,以此實時掌握返鄉人員動的動態信息。周洪峰每天都會關注新聞報道,時時刻刻在學習,把自己領悟到的最新鮮、最實用的疫情防控知識講解給村民,全天候隨時解答群眾諮詢的任何相關問題。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共有20人,村內共懸掛宣傳條幅12條,發放宣傳畫冊、海報、宣傳單500張,用微信轉發權威信息、通告、通知等20次,關閉麻將社5家,勸阻村民不聚集、不聚餐10次,為村民免費發放3M口罩220個,普通醫用口罩70個。


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開展以來,行醫44年的鐵嶺縣平頂堡鎮團山溝村村醫馬鳳華始終堅守在一線,他的醫德醫術村民們有口皆碑,服務和保障村民的健康一直是他的初衷,堅守職責從未改變。在疫情瘋狂傳播期間,勇於承擔保護村民防護工作,每日堅持在崗執勤。截至目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共排查人員800餘人,因工作忙碌無法與家人團聚,常常是在崗前站著吃完一碗泡麵後又匆匆投入工作。每每看著大家都平安健康,他認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