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六国都流失了哪些著名的人才?

资深人士说文史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分封诸侯,自此战国七雄并立,秦齐楚燕赵魏韩纵横捭阖,互相征伐,纷纷扰扰几百年,秦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原因何在?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六国之败,根源在于空有宝物而不知用,致使大才纷纷流往秦国,此消彼长,自掘坟墓。那么六国到底流失了哪些重要人才呢?

一、商鞅,公孙氏,卫国人,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本是魏国丞相公叔痤手下小吏,太史公称其“少好刑名之学”“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但魏王不重人才,任由商鞅西行入秦。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励行变法,改革户籍军制,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建立新军,收复河西,使秦国从偏处一隅而东出,因此可以说,秦国强大始于商鞅,这也是六国流失的第一个顶级人才。

二、张仪,魏国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09年,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政治家和外交家。

张仪本是魏国人,早年求学鬼谷子,下山后在六国受辱,西行入秦,任相国,为打破苏秦合纵态势,东出游说六国与秦连横,促使各国亲善秦国,挫败六国数次合纵伐秦,以“三寸不烂之舌”搅动东方诸国,主张上兵伐交,使秦国掌握了极大的主动权,为秦国东出横扫六国提供了战略支撑。

三、范睢,魏国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55年,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范睢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被怀疑通齐卖国,几乎被鞭笞致死,被救后易名张禄,随秦使入秦,先拜客卿,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主张结好齐燕,蚕食赵魏韩楚,后任秦相。公元前262年,秦赵长平大战爆发,范睢以反间计使赵国临阵换将,才使白起大破赵军,奠定秦国一统天下根基。


一念长河


吴起

吴起(约前440—前381) 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

他在中国战史上一直以孙武并称孙吴。《吴起兵法》也和《孙子兵法》一样,是历代兵家的必读经典。

在战国时期,楚国名将吴起不仅战功赫赫,而且练兵能力也是战国第一。吴起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吴起不仅是名将,还算得上是名相。

吴起在魏国弃魏奔楚,楚悼王任命他为令尹也就是国相,并赋予了他绝对的权利。所以吴起是出将入相,不仅仅是名将而已。

吴起在魏国27年间,先后与各国诸侯大战76次,获全胜64次。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诸侯国。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商鞅推行了第一次变法令,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规定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第二,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军功爵制。

第三,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法(某人犯罪,与他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

根据《史记》的记载,商鞅在推行变法十年之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上上下下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商鞅变法,不仅为秦国最终兼并六国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社会改革,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张仪

张仪——战国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在学术方面,“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在战国后期,秦国是西方的一个大国,很多人都对他虎视眈眈,而且他是后来崛起的国家,所以南方的很多国家都不能够容下它。

最后有一位叫苏秦的人,他就提倡用合众的外交政策,让南方的国家,都能够团结起来,一起去对付秦国。但秦国也有一位口才非常好的人,他叫张怡。他主张用连横的方式,即联合在一条线的国家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南方的大国,最后是张仪胜利了。

范雎

范雎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说起战国时期的名大家最为喜欢的杀神白起,白起戎马一生,为秦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战神最后却落得个被逼死的下场。

战国时期,秦昭王发兵征讨邯郸,白起称病拒绝出征。秦昭王只能派王棱出兵,结果秦军伤亡惨重,秦昭王再次下诏让白起领兵出征,白起自称病重,迟不发兵。三个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从邯郸传来,秦昭王大怒,令白起即刻动身白起只得上路。

秦昭王问范雎,白起情况如何?范雎说。奇迹泱泱不服余言。秦昭王听后觉得白起自恃宫高,他有谋反之意,派使者赐剑令其字刎。白起一生功勋赫赫,这范雎却只用了9个字,杀人不见血,逼死了白起,可谓厚黑学的巔峰。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拜师于鬼谷子,他为人谦虚厚道。在魏王时期,魏惠王和孙膑一起聊天,魏王非常喜欢孙膑,魏惠王觉得孙膑非常有才华,便想封孙膑为副将军。正好在一旁的庞涓坐不住了,说不如先做一个军师,以后立战再做上将军也可以,魏惠王觉得也可以,孙膑也同意。


慧眼寻历史


人才的流失是可惜的,有时也是致命的。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七雄并立、争霸,最后由秦统一了天下。那是一段黑暗血腥的历史,同时也是人才辈出的历史。许多著名人物因种种原因离开自己国家,成了别国的栋梁之才。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

人物身份: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原来国籍:卫国任职国家:秦国去国原因:怀才不遇,不被重用。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了。主要事迹: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经过两次变法,使得秦国日强,领先于其他六国,为后来秦统一天下打下基础。死因:新国君秦惠王即位后,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不成又起兵,后兵败被杀,并祸及全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人物身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原来国籍:赵国投奔国家:齐国、楚国去国原因:前者为了游学,后遭人诬陷,逃到了楚国。主要事迹:对儒家思想有发展,提倡性恶论,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著作为《荀子》,《劝学》是其代表作。传世名言:“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苏秦(?-前284年)

人物身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鬼谷子学生。原来国籍:周朝洛阳(国都)投奔国家:齐国、楚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去国原因:周显王不信任他;秦惠王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主要事迹: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死因: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张仪(?-前309年)

人物身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原来国籍:魏国投奔国家:秦国去国原因:跟从鬼谷子学习帝王术,想有所作为。主要事迹: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与同学苏秦针锋相对。死因: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宠,去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

原来国籍:蔡国投奔国家:秦国去国原因: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想有一番作为,就入秦为官。主要事迹:官居左丞相,协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主张实行郡县制。死因: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 。

王鲁直


前言:战国乱世几百年,秦齐楚燕赵韩魏七雄相互攻伐,在这个乱世,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人才,秦国之所以能够灭六国而统一天下,与众多人才的辅佐是密切相关的。相反,六国之所以灭亡,与人才的流失同样密不可分,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战国初期的秦国还是个西部边陲小国,人才匮乏,资源紧张,国力薄弱,而身处函谷关以东的六国人才辈出,在战国的土地上百家争鸣,尤其是魏国堪称人才之国,但最后都是被灭国的结局,人才的流失极为关键,那么六国都有哪些著名的人才流失了呢?

一、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

商鞅本为魏国丞相公孙手下的一名谋臣,丞相公孙向魏王举荐商鞅,高度赞扬他"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但魏王并未当回事,商鞅并未在魏国得到重用,最终入秦,在秦国施行变法,让秦国的政治、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秦国从一个弱国变为一个强国,此为六国流失的顶级人才之一。

二、张仪,魏国人,秦国丞相。战国时期鬼谷弟子。

张仪出山后,在魏国时混的很不尽如人意,穷困潦倒,于是前往楚国,准备在楚国大展拳脚,然而楚国也不是善地,张仪差点把命留在了楚国。

张仪仔细分析后决定投奔秦国,秦国当时的国君秦惠文王以座上宾的礼仪来迎接张仪,张仪深受感动,在出任秦国丞相期间,以"连横"之术和能说会道的本领一步一步瓦解六国,削弱六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为六国流失的顶级人才之二。

三、范睢,魏国人,战国时秦国丞相。

曾周游列国希望得到赏识,然而上天似乎不眷顾他,没有国家愿意接纳她,于是他回到魏国准备在魏国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因家境贫寒,无法直接进入朝廷中枢所以就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须贾为魏国办事而出使齐国就带着范睢一起前往,齐襄王听说范睢能说会道就送了黄金美酒和肉给范睢,范睢一再推辞不受,须贾心胸狭窄,认为范睢叛国,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魏国丞相魏齐,魏齐听后大怒就让手下人鞭打范睢,并让喝醉人在范睢身上撒尿侮辱他。

范睢经此受辱,决定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他要为羞辱他的人付出代价,他到了秦国后深受秦昭王赏识,出人秦国丞相,以"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蚕食六国,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此三人为战国时期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若六国能够留住比三人,说不定秦国就并非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所以如《六国论》所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就是这个道理。


绝尘的时光


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人非商鞅莫属,正是他的变法,带领秦国变得强大。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珞珈山下话青史


在战国初期,魏国诞生了魏文侯这位明君。在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经过变法后,魏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先后以乐羊为将攻灭中山国,以吴起为将攻取秦国河西之地。因为率先变法,加上人才兴旺,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不过,在魏武侯之后,魏国的霸业由盛转衰。其中,这三个人才的流失,对魏国的影响最为致命。

首先,在公元前409年左右,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并迫使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尤其是在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大败秦军。但是,对于战无不胜的吴起,因为受到魏国君臣的猜忌和排挤,转而投奔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日益强大,将越国吞并,公元前381年,楚国和赵国联合大败魏国,加速了魏国的衰落进程。

其次,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但是,孙膑还是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后来,孙膑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不仅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同样重创了魏国的霸业。

再者,因为受到李悝、吴起的影响,年轻时的商鞅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并投奔到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不过,商鞅在魏国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在公叔痤病重时,曾经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是,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全面变革后,秦国在和魏国的交战中逐渐取得胜利,并最终在商鞅之后全面夺得河西之地。

最后,除了以上三位人才,张仪、范雎等人的流失,也加快了魏国的衰落和灭亡。可以这么说,魏国的强大和人才密切相关,其衰落也是因为其不能重用人才,导致周边强国获得了好处,进而在实力上和魏国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然,就战国七雄的兴衰来说,人才的任用和流失都可谓直接的影响因素。而秦国之所以能剪灭六国,统一天下,也是因为其汇聚了当时一流的人才


综合娱乐视剧


恭喜魏国获得最佳好人奖,愿意为各国输送本国高级人才。

看春秋战国中各国流失人才,不如说是看魏国都为其他国家贡献了哪些人才,在当时魏国比如一个摇篮,在孩子们长大成才后就将他们送给了其他的国家,帮助其他国家称霸。

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秦国,简直就是缺什么魏国给送什么,最终将秦国给送上了大一统。

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史中人才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各路诸侯群雄并起的时代,如果谁掌握了好的人才,提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那么很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秦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魏国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人才的输送地。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称霸的国家,魏国在当时有着绝对的分量,其首都大梁城可以说是天下的的中心,因为魏国地处中原,所以当时天下才子大多都曾在大梁城游历学习过。

从魏国大梁城走出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有几个相比更是如雷贯耳,如:商鞅、张仪、范雎、吴起等,这些人可以说是影响了六国的格局,但是这几人魏国一个都没有抓住,让他们白白地离开了大梁城离开了魏国,其实这也代表着魏国的落寞。

走出的第一人,商鞅,让秦从最弱到最强

在春秋时期秦国并不是霸主之位,甚至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国,别说抗衡六国了,就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就在最需要人才进行改革的时候,商鞅来了。

起初商鞅跟其他追梦青年一样,首选地选择的是魏国的大梁城,想要在当时最大的都城中一展才华,因为其出色的能力,在出山来到魏国后就受到了魏国宰相公叔座的邀请,在宰相府中做门客。

公叔座发现了商鞅的才能,但是当时的魏王魏惠王并不觉得此人有什么了不起,就没有把商鞅放在心上,在当时魏惠王身边有一个红人,就是鬼谷弟子庞涓,而商鞅这样的无名无派之人自然不在候选名单中。

最终公叔座劝说无用,就让魏惠王杀掉商鞅,但是魏惠王岂会在意这样的蝼蚁?随后就放任商鞅离开,并无阻拦。

走出第二人,张仪,以连横破合纵

张仪同样以大梁城作为自己的第一站,想要在这里大施拳脚,但是不同于商鞅的是,张仪的师傅传说是鬼谷子,这可相当不得了,但是在魏国跟商鞅一样,依旧得不到重要,抱着怀才不遇的心离开了魏国。

下一站张仪去了楚国,结局在魏国并无不同,反而还被诬陷偷了和氏璧,蒙受奇耻大辱的张仪自然离开了楚国,这一次他选择了秦国,不得不说,这一次他终于选对了。

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称霸战国,但是最终遭到了苏秦的连纵,联合六国对抗秦国,张仪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这种危机,用连横之术,先后说服楚国、齐国、赵国、燕国成为秦国的盟友,此后苏秦的连纵之计不攻自破,秦国开始彻底称霸。

走出第三人,范雎,统一六国做基础

商鞅和张仪在魏国最多是不受重用,但是此人就不一样了,范雎早期在魏国一个中大夫家中做门客,因为被怀疑私通齐国就被当时的魏国相国鞭挞,差点造成终身残疾。

在这次事件之后范雎就跑到了秦国,其能力受到当时的秦王亲昭襄王的赏识,决定重用范雎,因为前面有张仪的连横之计,范雎在这上面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大名鼎鼎的远交近攻,让当时的秦国和齐国交好,攻打临近的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终范雎做了秦国的宰相,于是利用秦国这强大的实力去羞辱当年在魏国羞辱自己的中大夫,并且长平之战,就是范雎用计让赵王临时将廉颇换成赵括,造成四十万人被坑杀。

特种兵的鼻祖,魏武卒的创建者,吴起

吴起在魏国的时候亲自培养出了五万的魏武卒,这五万精兵逢战必胜,可以说是魏国能够率先称霸的一个要素,但是因为魏国宰相公叔座嫉妒吴起的功劳太大,于是陷害吴起,最终让吴起逃离到楚国,可笑的是,吴起在楚国担任为相之后率领军队再次攻打魏国的军队,获得大胜。

总结

由此可见人才在历史的发展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强盛自然需要积累之前的实力,但是同时也需要更换新鲜的血液,就比如魏惠王一样,一直坚信自己的魏国最为强大,不肯更换新鲜的血液,最终向其他国家输送各种人才,成功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敢说,这些人才,如果留下一个,那么魏国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结局。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以上配图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是文青,如果觉得不错,原创不易,点赞、关注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您的观看。


文青聊史


魏国损失最大的人才是商鞅

魏国和楚国都错失张仪这个人才

还有范雎、孙膑、吴起





用户白灵鸟


这个现象从战国到现在大小战场,和局部事业体作战和建设好坏,百战大捷的结局,说明这个局势用好用对了找到了人才。相反结局不理想或老吃败仗。说明了人才这个大头等大关口关没过,用的是一群窝囊废,不知天高地厚毫无实才大作的草包、酒郎饭桶。而真正的有胆量有担当胜任的大将英雄,常胜人间豪杰志士有大作为的人。流失在各个年代朝代是都有的事。时代日新月异新欣向荣,改天换地,英雄辈出一代胜似一代,是大有人在的。


手机用户15072998904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强国,它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拥有各式各样的人才且物尽其用,人尽其责。魏文侯更是将御臣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文侯死后,后继国君开始轻视人才甚至排挤人才,吴起、商鞅、孙膑哪个不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结果他们都被魏国排斥了,人才流失,魏国岂有不衰败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被魏王排斥的孙膑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场战役中彻底摧毁了魏国的霸权,使之成为二流国家。即便这样,魏国还是执迷不悟,信陵君作为最后的希望居然被魏王排斥,这样魏国就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终被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