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要杀张廷璐为什么一定要等张廷玉的折子,张廷玉不说话就不杀了吗?

红雨说历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四阿哥胤禛经历了惊险的危机四伏的“九子夺嫡”之后,再包括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上书房大臣张廷玉以及封疆大吏年羹尧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登上了皇位,成为了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之后,惊险是过去了,但是“危机四伏”还在。并且雍正的危机比起比起他当雍亲王参与夺嫡的时候要严重的多。

在电视剧当中,雍正为了尽快的树立自己的威信,坐稳皇位,他很匆忙的推出了几件“新政”,其中就有“清理地方藩库,限期清缴”和“开科取士为自己建立人才体系”。

这两件事都是大事,都是决定雍正的皇位和天下的安定,影响朝廷政局的走向的大事。但是雍正办这两件大事的心态过于“操切”,导致这两件大事基本上都办砸了,都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隆科多推荐的诺敏被雍正任命为山西巡抚,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两年之内清缴山西藩库三百多万两的亏空,结果,诺敏为了自己的政绩,其实也是投雍正所好,勾结整个山西的大小官员用“借来的银子”在半年的时间填补了藩库的亏空,为此诺敏获得了雍正亲自授予“天下第一巡抚”的荣誉称号和亲笔手书“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

但是诺敏的欺君的把戏,被田文镜给戳穿了(当然是在李卫和邬思道的帮助下)。诺敏被押解进京。

诺敏的事还没有审理完成,雍正的新政就又出事了:他登基后的第一次恩科考试,就爆出了“考题泄露,科场舞弊”的泼天大案。由八王爷廉亲王允禩举荐的恩科主考官张廷璐出事了,这位主考夹带考生,徇私舞弊被副主考李绂揭发。

恩科的主考官张廷璐,是雍正最信任和重用的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的弟弟。

这两件案子的主犯,诺敏和张廷璐所犯的罪,应该都是属于“罪不可赦”的重罪,诺敏是典型的“为沽名钓誉而欺君之罪”,张廷璐则是“贪赃枉法,监守自盗”。这两位按惯例都是“十恶不赦”的死罪。

但是,在如何处置这两位罪臣的问题上,朝廷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保诺敏,保张廷璐的声音和要求坚决处死诺敏张廷璐的声音。

那个雍正皇帝的死对头,廉亲王允禩,通过他的八爷党的势力,纠集联络了一批大臣保诺敏包张廷璐,并且他们拉上了当初保举诺敏的雍正的舅舅隆科多一起保诺敏,保张廷璐。八王爷廉亲王允禩发动群臣保诺敏和张廷璐的用意,说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是通过保诺敏和张廷璐给雍正一个难堪——这两位本质上很优秀的“能员干吏”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你雍正的急功近利,急于树立威望,急于出政绩造成的,你雍正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

第二,力保诺明张廷璐,也是拉拢人心之举,保诺敏就是为隆科多举荐人才的“识人不明”开脱,而包张廷璐其实就是讨好张廷玉。同时也是想离间张廷玉和雍正之间的关系。

八王爷允禩组织的这一波保诺敏保张廷璐的操作,雍正的心里非常的清楚,同时他也开始在十三阿哥胤祥的帮助下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因“急功近利”而忽略了“识人和用人”的“考察”,造成眼前的局面 ,雍正自己也认为作为皇上,他是要负很大责任的,但是,他的责任并不能减少和消除诺敏和张廷璐这两个主要当事人的罪责。

雍正的主意很清楚,他自己错误可以承认,事实上他不惜为此下了“罪己诏”。但是这两位罪臣必须要最严肃的处理,按照他们所犯罪名,肯定是死罪难逃。这是绝对不会做任何的妥协。

但是,尽管张廷璐必死无疑,无论张廷玉的意见如何这个结果不会改变。但是雍正还是很在乎张廷玉的态度,在处理张廷璐的时候,雍正迟迟没有下旨,他一直在等张廷玉的奏折,也就是在等张廷玉的态度。

那么张廷玉的态度真的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在处理张廷璐的问题上张廷玉的态度非常重要。

张廷玉的态度对雍正很重要,对八王爷允禩很重要,对张廷玉自己也很重要。

首先,雍正希望他所倚重的和信任的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没有参与科场舞弊和考题泄露的大案,同时,也希望看到这位“肱骨之臣”对自己是否忠心,对新政是否拥护。

雍正心里非常清楚,张廷璐夹带考生也罢还是考题泄露也罢,最基本的判断就是“这肯定不是张廷璐一人所为”,张廷璐是有同党的,而作为哥哥的张廷玉的“嫌疑身份”还是比较重的,因为能够让张廷璐“死不开口”的就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他要保的是一个和他有这极其密切的关系的人。第二就是他被威胁必须要保的“皇上身边的人”。

所以,张廷玉的表态对于雍正来讲很重要:第一,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得到像张廷玉这样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但是有大局观的“有识之士”的支持的,张廷玉主动表态坚决支持从重处罚他的亲弟弟张廷璐,让雍正有了“理直气壮”的资本——当事人的亲哥哥都“深明大义”,其他的那些所谓的“保张廷玉”的人,就显得“居心叵测”。

果然,张廷玉表态的折子一到,那些所有保张廷璐的折子就基本作废了。

第二,张廷玉必须要表态,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江山社稷”。在张廷璐这个案子上,张廷玉最初的态度其实是想“保持沉默”,不表态。对于张廷玉来讲,表态支持处死他的亲弟弟,充感情上讲他做不到,或者说不想做——大义灭亲,并且是在很多人“为他说话而包张廷璐”的情况下大义灭亲,作为饱读“圣贤之道”的张廷玉来讲,很难。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张廷玉选择沉默,是想让雍正放过他,他想用沉默表达自己默许雍正处死张廷璐。这样他的心里会得到些许的安慰,毕竟自己还没“六亲不认”。

但是,张廷玉的这种沉默实际上对他是十分危险的,这种沉默不仅不能对缓解张廷璐的死罪起到任何作用,相反,还会引起雍正对张廷玉的“猜忌”,这种猜忌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在雍正的心里,张廷玉参与,甚至是指使张廷璐夹带考生进而泄露考题的嫌疑会不断加深。第二,张廷玉在雍正心里的地位会大大降低,雍正会对张廷玉失去信任。如此 ,张廷玉必然大祸临头。

所以,左都御史孙嘉诚会深夜坚持要求觐见,并替张廷玉拟好了给雍正的折子——孙嘉诚的说法就是:张中堂对我有知遇之恩,现在我来“救你了!”

张廷玉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孙嘉诚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朝廷“清流”的态度,作为清流领袖之一的李绂,因为是这起案子的当事人(揭发者)而必须选择回避,孙嘉诚作为另一个清流领袖觐见张廷玉,实际上是代表清流表明了态度:我们是支持处死张廷璐的,同时我们更不愿意看到的是作为清流们看好的首辅大臣张廷玉(应该说是张老师或张导师)身陷此案不能自拔。

张廷玉不敢得罪清流,实际上就连雍正也知道得罪清流的后果。所以张廷玉向雍正上了折子,请求严惩张廷璐。

其实,很关心张廷玉的表态的除了雍正和清流之外,还有一股势力也在密切关注,这就是八爷党。

八王爷允禩策划了一场保诺敏保张廷璐的闹剧,其目的就是让雍正难堪下不来台。同时也有向张廷玉示好以及离间张廷玉和雍正之间关系的用意。八王爷允禩肯定是希望他的一番苦心能够有所收获,所以在八王爷为首的八爷党看来,只要张廷玉“保持沉默”就足够了。

张廷玉的沉默,会导致雍正对张廷玉的猜忌和不满,而这种猜忌喝不慢会因为张廷玉沉默的时间推移而越来越大,并且因为沉默而导致的不满和猜忌很难消除。这一点相信很多的读者都有深刻体会,历史上的这种例子也是数不胜数。

所以,张廷玉必须表态,而雍正也必须等到张廷玉表态之后再做处死张廷璐的决定,张廷玉的这个奏折,其实是决定雍正和张廷玉今后的关系性质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 ,雍正还是对张廷玉表态有点晚,有点被动而感到了不满,在宣布所有的官员都去在执行对诺敏张廷璐死刑时“观刑”的时候,故意忘了照顾张廷玉的感受而让张廷玉现场“观刑”。这其实算是个张廷玉一个教训,但是雍正很快就做了自我批评,并安排张廷玉到最后面看不到刑场的位置上。说明他和张廷玉之间的关系性质已经是十分稳定的“铁杆关系”了。

张廷玉的折子,对他弟弟的死活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对于雍正和张廷玉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雍正等张廷玉的折子,其实是尊重张廷玉。而张廷玉最终选择了“大义灭亲”,也是选择了尊重雍正。

不管是为君还是为臣,都是需要智慧的。


步武堂


张廷璐案本来是个单纯的科场舞弊案。后来,老八利用了此案,想借此案将张廷璐、弘时和张廷玉绑上八爷党的战车。

张廷玉上折子就是向雍正表明心迹,绝不接受老八的裹挟。雍正接到折子后,心中释然,更加敬重张廷玉这位前朝老臣,成就了君臣的一番风云际会。

下面,围绕着张廷璐案,来剖析一下每位涉事者内心深处的打算。

第一,案件本身很简单







在张廷璐的案件中,考题是弘时泄露的,张廷璐本身也不干净,他私自夹带了七名考生。

因为心虚,当科场舞弊案爆发以后,张廷璐利用职权阻挠过李绂查处伯伦楼的考题贩卖者。

第二,八王爷借题发挥

老八是个嗅觉很敏感的人。案件发生以后,他觉得里面有隐情,就偷偷前往监牢探视张廷璐。

老八起先恫吓张廷璐,他说:你是主考官,你哥张廷玉是皇帝身边的重臣,那么,考题泄露必和张廷玉有关。






张廷璐害怕张廷玉受到牵连,就向老八坦白了案情的真相。

老八应变极快。他首先拿弘时逼迫张廷璐闭嘴,威胁说一旦攀咬出弘时,张家和张廷玉都会有危险。




然后,他说自古破坏国家的抡才大典,主考官必死无疑。这是告诉张廷璐,咬出弘时,你也难逃一死。

最后,他安慰张廷璐,自己会在皇帝面前尽力保全他。

那么,老八为什么费尽心机地力保弘时不漏和保全张廷璐呢?

老八的用意很深。

1,力保弘时不漏,是为了拿住他的把柄,便于日后要挟他。

2,保下张廷璐,把科场舞弊案的真相掩藏地下,一旦张廷璐起复,自然会上八王党的贼船。

3,借此卖人情给张廷玉,今后利用上了贼船的张廷璐来影响张廷玉。

第三,朝臣们舆情汹汹





以孙嘉淦为代表的清流,是主张严惩张廷璐的。他们这群人虽然人少,但态度坚决,甚至不惜用辞官来威胁。

有了科举制度以后,作为国家选官的重要渠道,考场舞弊案历来是万众注目的焦点。再加上涉案人张廷璐与朝廷重臣张廷玉的兄弟关系,清流们担心雍正不能秉公处理,商量着用各种方法来施压,最终保证案件得到公平的审理。

第四,雍正帝顾虑重重





雍正很明白当时的国情:国家表像很好,但官场贪腐、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他的措施是推行新政,并且态度坚决。推行新政得靠官员的执行,所以整肃官场势在必行。

但是,他登基不久,重臣隆科多首鼠两端,八王党蠢蠢欲动。

当时,摆在他御案上有两件大事待处理,一份是诺敏的山西亏空欺瞒案,另一份是张廷璐的科场舞弊案。

依照他的秉性,他是一定要严办这两案,以达到杀鸡骇猴、震慑官场的目的。而张廷璐,却是他的左膀右臂张廷玉的亲弟弟。

这样,雍正就犯上顾虑了。

如果后来张廷玉不上拆子明确支持他,他可能会把张廷璐案搁置一段时间,作出相应的铺垫以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从重办理。

雍正的确很顾虑张廷玉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朝局形势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张廷玉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张廷玉秉承康熙遗诏、辅佐雍正登基,同时,张廷玉谨慎为官、老成谋国。

雍正是多么希望张廷玉能够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己啊!

第五,张廷玉忠亲两难

张廷璐案东窗事发,张廷玉选择了深居避嫌。





这一招是官场的惯用手段,一方面遵循了回避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尽量少地被搅和到案件的是是非非中。

更重要的是,张廷玉躲在了案件背后进行偷偷地观察。

他是懂得雍正的决心的。因为亲情,他也希望奇迹在张廷璐身上发生。

然而,张廷璐认罪了,清流们闹腾起来了,最后,老八居然死保张廷璐。

“糟糕!”

张廷玉暗道一声。

老八和张廷玉是政敌,按照惯性思维,老八应该往死治理张廷璐。反常即妖,张廷玉似乎觉察到其中有阴谋。更坏的是,老八保全张廷璐这一举动,客观上刺激到了雍正,它成了张廷璐死亡的“催化剂”。

至此,张廷玉不能再放纵案件的恶化,否则会波及到自己。接下来,他就上了那份奏折,要求严惩张廷璐。

奏折一上,雍正那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雍正对张廷玉的表态很满意,往后就更加敬重他了。

作者心语:如果您读完到这里,就请顺手点个关注呗!


链天绝


就着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与史实无关。

本来,张廷玉在这件事上,应当回避,因为当事人是他的亲弟弟张廷璐。但是特殊情况之下,张廷玉的态度又十分重要,故,也可认为是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次考验和利用。

大家知道,雍正的即位充满了非议,尤其是在八爷党眼中,雍正简直就是篡位,在老八胤禩的暗中鼓动下,朝廷上下,有多少大员都将枪口对准雍正,总是希望雍正栽跟头,闹笑话,掌控不住朝局,这样,就能给八爷党上位制造条件。

新帝上任三把火,要是火烧不好,就有可能让八爷党的人钻空子。雍正上台后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并非是雍正朝廷真的没人可用,而是属于雍正班底的人没有,雍正急需一批自己班底的人起来,以替代八爷党这些顶着他干的旧臣。

开恩科,是雍正的主要招数。在允祥的建议下,雍正决定开元年恩科,招录新晋人才,但这事儿总得有具体的人来负责啊。张廷玉作为内阁大臣,为人持重老练,在康熙朝深受重用,在雍正朝会怎么样呢?对于雍正皇帝而言,不仅仅是张廷玉,还有很多旧臣重臣,都是他要倚重抑或考验的人,马齐、允祥、隆科多、允禩都是如此。

可能在他们当中,除了允祥之外,其他的人,以雍正刻薄多疑的性格,他都不太放心,毕竟他们都是康熙的老臣,而不属于自己的班底。选择从张廷玉开刀,只不过是他倒霉而已,其实人人都逃不过。

我们来看看雍正即位时的内阁班底。老八允禩封廉亲王,为总理王大臣。雍正将死对头允禩封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理王大臣,并非是真正看重允禩的才干和能力,而是将他拔高架空,一方面用来稳定朝内八爷党势力,以免打击太急“兔子咬人”,另一方面是让内阁其他成员将他监视起来,让他无所遁形,主要是让怡亲王允祥将他看起来。这是雍正的主要目的所在。

封老十三允祥为怡亲王,允祥当然是雍正的铁杆儿心腹,手中掌握兵权,这是雍正安插在内阁唯一获得信任的人。

马齐,是满清贵族的代表。要知道,满清王朝的政治基础就是贵族,如果内阁没有满清贵族,那么他的统治基础就会有意见,雍正就很难驾驭朝局,让马齐入阁,是要获取满清贵族的支持。

隆科多,雍正继位的“擎天保驾”之臣,也是康熙皇帝的托孤之臣,雍正刚刚继位,不可能一开始就将隆科多踢开了,将他放入内阁,也是体现雍正的知恩图报之心,也算是一种拉拢吧。

最后就是张廷玉,内阁唯一的汉臣。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身份,满清以10%的人口统治90%的汉族人口,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如果他们舍弃汉人或者汉族文化,那么,根本就不可能统治得了泱泱华夏。

虽然皇帝们口中没有“满汉之分”,但是满汉之分始终存在,无论是满清政府的官职设计还是任用,都充满了满汉之分的色彩。

张廷玉作为内阁的汉臣,在康熙朝备受重用,那么,到了雍正朝,此人是否还是可用不得而知,历史上前朝的重臣后朝“残次”的情况大有人在,况且,内阁需要一位雍正真正信得过的汉臣来笼络汉族士人的心,这成为关乎雍正统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张廷玉就是这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的。

八爷允禩为什么要推举张廷璐为主考?也并非允禩看中了张廷璐真有什么了不起的真才实学,诸位一定还记得,张廷玉大清早碰见张廷璐在弘时的带领下去校笔锋的事儿,这实际上已经透露出张廷璐已经和弘时勾连上了。

像老八这样城府极深的人,是不会轻易推举一个人的,这个人必须要能为他所用。张廷璐有个哥哥张廷玉才是允禩推举他的主要原因,而弘时自小与允禩关系要好(诸位也应该记得弘时小时候生病了,胤禛江南筹款去了,老八允禩去看望弘时,对他说:等你病好了,八叔带你去放鹰去。)。老八允禩是否已经在为以后的棋局做准备难以肯定,但是至少老八胤禩已经透露了张廷璐为主考官的信息给弘时,这是一定的。

换句话说,老八允禩推举张廷璐为主考,是因为他要同时利用弘时和张廷玉两个人,一方面,将张廷玉拉下马,让雍正失去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可能为以后逼宫,推弘时上位创造条件。张廷璐迫于弘时的身份,不得不做出搞夹带等有违法纪的事情,这样顺带让张廷玉下马,让雍正难堪,失去对汉人的信任,从而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这是朝廷的内斗,无关满汉,在老八那里,只要可以利用,便大加利用,手段倒是次要的。

从雍正皇帝的角度来看,他正好借助这件事情,一来看看这件事的深浅程度,到底是张廷璐本人的意思,还是与其他人有关,比如老八允禩,张廷玉等。二来考验张廷玉在这件事上的态度。

皇帝并不是关心张廷玉的弟弟,他关心的是如何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张廷玉是汉臣的代表,举足轻重,是大义灭亲还是维护兄长,必须在忠与孝中作选择。同时,对于汉臣的未来,张廷玉的选择也是举足轻重的,这也才有了孙嘉诚代替张廷玉写奏折,作出一番大义灭亲的举动,实则是保证了汉臣在雍正一朝的地位和形象。

无论如何,张廷玉都不好选择,因为他已经落入到老八允禩的圈套,老八允禩抓到了张廷璐的口供扬长而去。可是,张廷玉心里就算再怎么明白,也已经于事无补了。

雍正在后来杀弘时的时候说“张廷璐是受了谁的指使?当时朕就怀疑上了你,也怪朕一点爱子的私心,没有追究你。事情败露以后,张廷璐西市问斩,你整天围着朕转,连一句减刑的话都没有,还一个劲儿的劝朕将他满门抄斩......”

你瞧,雍正其实早就知道了,却还要玩转张廷玉一回,其实就是让张廷璐背锅,张廷玉作表率啊,其帝王之心何等的狠毒。

现在,你大概可以明白了,雍正皇帝位什么一定要等张廷玉的奏折来了吧?看似是关心关怀,实则是想利用一把张廷玉,考验一把张廷玉,是为了更好的驾驭汉臣,让汉臣一心为满清统治者服务。


青灯问史


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张英的第三子。他的父亲张英是雍正的老师,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二哥就是大名鼎鼎的康雍乾三朝老臣张廷玉,在雍正朝曾出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



山西巡抚诺敏是隆科多举荐的,其中意义不用多说,隆科多有拥立之功,是大清的肱骨重臣啊!而此次恩科主考是廉亲王允禩举荐的,自己的弟弟,朝廷的“八贤王”。但举荐的这个主考恰恰又是另一个有拥立之功的张廷玉的亲弟弟。



背后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雍正皇帝也是在试探张廷玉。虽然案情在审理过程中,张廷玉回避了。但在案情明了的时候,雍正皇帝还是想试探一下张廷玉的心。



雍正帝等着张廷玉对杀他弟弟张廷璐的态度,这并不是雍正帝自己决定不了,而是张廷玉的态度能证明雍正皇帝对推行新政是坚定不移的,证明雍正皇帝不是一位糊涂的帝王。张廷玉最终奏折来了,杀了诺敏与张廷璐不但震慑了大权在握的隆科多,也让以八阿哥胤禩为代表的八爷党及其贵族官僚资本感到雍正帝的治国方略坚定不移,所以张廷玉的态度意义重大。


达人饺子哥


即使张廷玉不上这个折子,他弟弟也是必杀的,在历史上的科考舞弊案很少有人能躲的过去,何况雍正皇帝正在励精图治,用张廷玉的弟弟试一试刀口对那些贪官污吏也是一个警示,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何乐不为呢,张廷玉也知道他弟弟难逃此劫,因为他知道雍正皇帝的为人,他也知道皇帝肯定在等他的折子,折子只要一递立马人头落地,但那是他亲弟弟,他写不出这个折子,这个时候孙嘉诚来了,帮了张廷玉一个忙


谁是我知心


无论张廷玉说不说话,张廷璐都是要死的。



雍正之所以杀张廷璐,并不是因为他真的犯下了杀头的罪过,而是文官集团力保张廷璐的行为触动了雍正作为君主的权威。如果这次屈从于群臣,放过了张廷璐,那么此先例一开,雍正就彻底被这种舆论所绑架了,以后无论谁犯了错,只要他能掀起舆论对皇权的反弹,就可以免死。可以设想,在这种政治生态下,群臣被惯出了毛病,肯定是这也不让碰,那也不让动,雍正又怎能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呢?而这正是八爷胤禩所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是,这么多人力保张廷璐,让雍正也着实看到了文官集团力量之大,想要处置张廷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一国之君统治万方还是要靠大大小小的官吏的。所以,他想到了文官集团的领袖、张廷璐的哥哥张廷玉。



雍正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等着张廷玉请杀亲弟弟的折子,就是在暗示张廷玉站队。因为张廷玉的背后是文官集团,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倾向,他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对文官集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说白了,大家都在看张廷玉的立场,张廷玉如果站在雍正这边,大义灭亲支持杀张廷璐,那文官集团也就支持雍正;如果张廷玉迟迟默不作声,那文官集团就会坚持原来的舆论,久而久之胤禩也就会在朝廷上占据上风,雍正的处境就会越来越不利。

于是我们看,最后杀诺敏、张廷璐的时候,雍正主动拉着张廷玉的手说,朕陪着你。这不就是在向百官表示,张廷玉是我的人,是站在我这边的。



当然,雍正一直等张廷玉上折,也是在等一个杀张廷璐的契机。你想,别人非亲非故,一个劲儿地上折子说饶张廷璐一死,结果他亲哥哥却站出来说支持皇帝大义灭亲,那些保张廷璐的人还能再说些什么呢?谁还能比得上他亲哥哥的话有分量呢?


达摩说


古语有云“阎王要你三更死,谁人敢留你到五更”,封建王朝的皇帝杀人不需要看人脸色,而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爷要杀张廷璐为什么非得等张廷雨的折子。虽然说张廷玉说不说话张廷璐都必死无疑,但是雍正希望给张廷玉台阶下挽救他的政治生命避免张廷玉受到牵连?




雍正刚当皇帝就办砸两件事

话说四爷通过多年的谋划,终于在质疑声中继承大统。雍正在大多数朝臣不看好的情况下,开始了整顿吏治,推行新政的艰难征程,最终为乾隆留下了丰厚的家底。

雍正当了皇帝后先干了两件大事,一任用隆科多举荐的诺敏追缴山西欠国库藩银,为西北用兵筹措银子。二任用张廷璐主持新朝首场恩科,为新政选拔属于自己的人才。结果前者出了诺敏藩银欺瞒案,后者出了科场舞弊案,想数立威信的两件事都搞砸了。



张廷璐只是夹带考生并不是首恶

作为雍正继位后的首场恩科,关乎自己这个皇帝的威严,所以雍正很重视这次考试。 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人才的正规途径。所以,雍正帝对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

首次恩科考试考题由他亲自书写密封和存放入金殿的柜子中,柜子的钥匙他随身携带。但就算是他亲力亲为,试题还是泄露出去了。 考官李祓在大街上碰到有人兜售考题,好奇买下结果考试开始时发现考题真的泄露。



于是李祓要求张廷璐一起上折子禀报皇上,并终止本次考试。但是张廷璐因为夹带了几名考生入场,怕上报之后考题泄露之事被自己背锅坚决不从。

李祓无奈找到三爷帮忙三爷提点李祓找进京的李卫借兵包围考场,原本可以控制的事件就这样被扩大化了。虽然张廷璐有罪,但考试题目并不是他泄露出去的,罪不至死。



为什么雍正铁了心要杀张廷璐

科场舞弊案发生后雍正爷下令调查,调查结果张廷璐和试题泄露事情无关,他察觉到可能是儿子弘时所为所以他收手了。并且这时的八爷党也蠢蠢欲动,想利用科场舞弊案大做文章保下张廷璐,控制弘时让雍正爷难堪打击他的皇帝威严。



皇位还没坐稳此时不能出现太多波折,所以雍正爷选择放大张廷璐的罪过,阻止八爷党的阴谋得逞杀鸡给猴看。山西藩银欺瞒案和科场舞弊案让雍正皇帝的威严受到打击,所以他要采取极端手段绝不姑息,以此挽回自己的威严。

其次要严惩这两个欺君的罪臣却遭到反对,要是答应了岂不是说自己默认这种行为,不利于新政推行只能通过铁腕处理。通过杀这两个自己提拔看中的人,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让反对派和八爷党掂量掂量和自己作对的后果。杀这两个人为整顿吏治和推行新政,铺路!



为什么雍正要等张廷玉的折子

需要强有说服力的支持者

面对群臣的集体反对和八爷党的步步紧逼,在杀张廷璐这件事上雍正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张廷玉差身为百官之首,更是张廷璐的哥哥他的 态度可以堵住悠悠众嘴,让那些反对派和八爷党无话可说,张廷玉都大义灭亲了外人有什么话可说,避免事态扩大化。


避免张廷玉受牵连

雍正虽然知道让张廷玉递上折子很残酷,但是政治斗争向来就是残酷的。张廷玉作为雍正的得力干将,雍正希望他可以从这件事情上全身而退。因为要是他不表明态度在朝堂之上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雍正爷不希望张廷玉引火烧身,毕竟他还希望张廷玉为他稳住朝局,保住这个支持自己的国家栋梁。



挽救张廷玉的政治生涯

在这样的乱局之下张廷玉想明哲保身是不可能了,雍正需要张廷玉向自己表态,替自己解围所谓板荡识诚臣。在雍正需要张廷玉的时候他的出手与否,决定了雍正能否对张廷玉委以重任,推行自己的新政张廷玉在保全雍正的同时也是保全了自己。



最终孙嘉诚提醒了犹豫不决的张廷玉,保住了张廷玉的政治生命。还替他草拟好了奏折,这让雍正爷很满意,更加把张廷玉当成自己人!!


阙鱼肥


自从有了科举,伴随而来就是考试作弊的不良附属效果。清朝一共有四大科举案,每一件的处理结果都是主考和副考,要么斩杀,要么流放,像罢官免职的都算是祖宗十八代烧高香了。

所以张廷璐作为主考是非死不可的,要不国法难容。至于为什么雍正要等到张廷玉的折子上了之后才下令杀张廷璐于闹市呢?

雍正之所以耐心地等到张廷玉上折子,主要是因为要看看张廷玉的意见,看看张廷玉能不能和自己一条心

当时的雍正正值改正吏治,重振朝纲的时候,对于前朝遗留下来的国库亏空和人员臃肿、办事效率低的情况,雍正采取了两大措施:追比欠款和特开恩科。

前者是为了追回之前官员所欠下的国家库银,以便能发展社会生产,后者则是为了选拔一批有志有能,而又没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污染的新秀人才,两手出击,是雍正之后实行新政的主要力量。可是欠款一事被诺敏欺上瞒下,居然拿山西等地富商的银子来骗朝廷,而恩科这一块又被张廷璐泄露了考题,将国家重器当做交易来自肥。

即使是自打嘴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上天请罪,即使冒着得罪辅政大臣隆科多、张廷玉的风险,雍正也是要杀掉诺敏和张廷璐两人。只不过不同的是,诺敏好杀,可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论亲论爱,自然比隆科多和诺敏两人要近得多。

如果没有张廷玉的首肯的话,雍正虽然也要杀张廷璐,但之后两人能不能依旧那样君臣共知,雍正还能不能信得过张廷玉,张廷玉还能不能尽心为雍正办事,甚至最后还会不会在八王议政之时力挽狂澜,就是埋藏在这对君臣心中的刺了。所以雍正必须等到张廷玉的折子上来才杀张廷璐,既给了张廷玉面子,让他得了大义灭亲的美名,又保证了自己实行新政的决心。这顺序一先一后,结局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雍正此举也要警示一下八爷党,因为当时诺敏和张廷璐被下狱之时,八爷胤禩曾动员全体朝臣上折子保奏诺敏和张廷璐,原因无他,只是为了拉拢隆科多和张廷玉而已。我们知道,雍正初期的上书房大臣有五个:八爷胤禩、十三爷胤祥、张廷玉、隆科多、马齐。

如果八爷党借这机会讨好到张廷玉和隆科多的话,那胤禩在国家权力中心就占据了三席位置,除去一个一贯中立的马齐外,三人的力量这么都要胜过十三爷胤祥一个人孤军奋战的。在百官上表保奏两人时,雍正肯定是知道推动这百官背后的那三只暗手。为了打击八爷党的气焰,所以雍正特意等到八爷党计划中的一环,也就是张廷玉上表后才斩杀诺敏和张廷璐。

其目的就是要让八爷党看到:张廷璐是他哥哥亲自要求杀的,两朝重臣张廷玉是个舍小家顾大家的人,怎么可能受你们这些人的蛊惑?最后张廷璐被杀,张廷玉虽然痛苦,但依旧站在了雍正这边,八爷党企图孤立十三爷,折断雍正臂膀的计划泡了汤。


一贰一橙


《雍正王朝》里塑造了这样几位当时权力金字塔顶端的高官,一是佟国维,二是隆科多,三是张廷玉,四是马齐。这里面佟国维早早就下台了,马齐基本是个打酱油的,隆科多和张廷玉是笔墨最多的,但二者却对比非常明显。

按理说,隆科多是除了十三阿哥,对雍正登基帮助最大的功臣,因为他受康熙遗命,宣读了传位遗诏,直接促成了雍正的登基。但其人十分圆滑,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圆滑到无底线。最早出场,是因没活干,求自己的叔叔佟国维给自己安排一个差事,佟国维看似敷衍,其实对他非常重视。给他的第一个差事是理藩院守监,官职虽小却和当时被囚禁的十三阿哥搭上了关系,也就是和“四爷党”搭上了腔,这是为自己家族铺后路,第二次更是向康熙举荐他,任命他当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而不是推荐自己的儿子。但是隆科多看出了佟国维推举八阿哥可能会失败,就出卖了对自己有恩的叔叔,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第二次,也就是剧的末尾,八爷党来拉拢他,想借他的势力向雍正逼宫,他权衡了一下觉得八爷党势力较大,就转舵投靠八爷,背叛了雍正。要说雍正对他是不错的,一是登基以后就给了他高官厚禄,虽然他后来寸功未立,二是在他推荐诺敏结果非常失败的时候也没有迁怒于他。所以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

对比张廷玉,其实张廷玉也是圆滑的,很会猜皇帝心思,尤其在第一次推举新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就他看出康熙有意将废太子复位,就没有随大流推举八阿哥,而是给康熙上了密折。佟国维指责他,既然他觉得太子不该废,那在康熙废太子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说话,后面却上密折,不是光明磊落之举,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他就是一直揣摩康熙的心思并顺着他走。

后面还有三件事,一是在雍正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张廷玉也没有说话,后来解释说怕动摇雍正整顿吏治的决心,其实也是怕得罪皇帝。二是在他的弟弟张廷璐犯罪时,他也是保持沉默,还是他扶持过的孙嘉淦(应该读gan,四声)深夜去找他,帮他写好了奏折,才有了后面的大义灭亲。三是在雍正决心废除满洲亲贵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时,他也没有说话,雍正特意把他留了下来,百般暗示,软硬皆施,连激将法都用上了,他才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帮助雍正成功推行新政。

看到这里,张廷玉给人的印象并不怎么样。一方面圆滑事故,处处揣摩皇帝心思,一方面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好像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是,在剧的后半部分,张廷玉却有两次很果决地说了话,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完全颠覆了这个形象。

第一次,是孙嘉淦被年羹尧处死,年羹尧因此犯了众怒,加上本来就目中无人,猖狂至极,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参他,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候雍正很纠结,一方面年羹尧是跟了自己几十年的奴才,一直忠心耿耿,而且还结了姻亲,怎么也是有点感情的,一方面年羹尧立了大功,如果处死他,世人会觉得他兔死狗烹,还有一方面他也觉得众大臣是利用年羹尧向自己示威,本质上是反对新政。雍正这时候问张廷玉的意见,张廷玉非常坚决地说,年羹尧的罪过无论哪一条都是死有余辜。这句话雍正听了一惊,茶水都碰翻了,可能是因为这个老臣平时都是温文尔雅,今天态度却如此坚定,他也猝不及防。然后,雍正听取了他的意见,终于下旨处死了年羹尧。

从这件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张廷玉其实是很有立场的。当时的情况,年羹尧的确是罪恶滔天,不杀他,雍正的权威会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有人造反。看到雍正还犹豫不决,他果断出面帮雍正下了决心。从这件事也能看出他在雍正心里的地位极高,后面这件事证明了雍正没有看走眼。

第二次,是在雍正最最关键的时候,也就是被八爷党逼宫的时候,张廷玉也说话了。在当时的情景下,雍正是明显落下风的,八爷党不仅话语强势,还握住了兵权,眼看就要胜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但是此时已须发尽白的张廷玉却挺身而出,慷慨陈词,给八爷党一个沉重的打击,展示了忠心耿耿的赤诚和正义凛凛的风骨,让人非常感动。这一段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堪称经典。在他大喊一声“皇上!臣,有话要说!”的时候,雍正在绝望中终于看到了希望,给了他一个殷切期待又无限欣慰甚至非常感激的眼神,这个眼神演绝了。

张廷玉也没令雍正失望,一番演说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气场宏大,句句揭穿八爷党名为社稷,实为篡位的阴谋伎俩,把被颠倒的事实一一澄清,让八爷党哑口无言,八爷最后的挣扎也被他机智地驳回。而且,在他问马齐等人是不是这样的时候,所有人都予以肯定,可见这些事情很多人都很清楚,只是不敢说而已,更衬托了张廷玉的衷心无畏。

这一番讲话,张廷玉的光辉形象得以圆满。真正的忠诚不在于主人风光时,而在于主人危难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外圆内方,有担当有底线的人,堪称官僚的楷模。

更重要的是,这一段话把整部剧的结构都串了起来,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逻辑关系和背景意义都交代清楚,不仅是说给八爷党听的,也是说给观众听的,原来整个雍正王朝,都是在对康熙朝的弊端进行变革,希望国家能够更好,雍正从当皇子起就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继位是合法的,治国是成功的,整部剧的中心思想赫然彰显。在剧中,雍正是一个比较急躁的性格,由他来讲这段话不太合适,而张廷玉一直泰然自若,老成谋国,他来讲述很有说服力,也展示了一位两朝宰相(清朝其实不设宰相,剧中说法有误)深谙政治内涵,心怀天下的气魄。

所以,张廷玉这个形象不仅本身塑造是成功的,而且对整部剧都是至关重要的。


大琦子


从职场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1.站在雍正的角度我们来分析分析,为什么一定要张廷玉上折子?

张廷玉是内阁大臣,而且是雍正心腹,雍正最器重的大臣之一,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自古以来,皇权跟相权就是不断妥协也不断斗争的过程,雍正熟读史书,加上又是皇帝,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对张廷玉器重之余,也是不断提防,毕竟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皇帝被丞相架空甚至取代的事实。

雍正是有名的暴君,最恨结党营私,现在自己丞相的亲弟弟犯了大事,而且还是关系国家根本的科场舞弊,雍正要杀了他!

在关系亲弟弟生死的关头,雍正一定非常想知道张廷玉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如果张廷玉坚定支持自己,勇于大义灭亲,那么张廷玉还可以继续信任;如果张廷玉稍有犹豫甚至为亲弟弟辩护,那么这样的人不能再用了,有可能结党,对自己统治极为不利。

2.张廷玉是极其精明的人,但是此时此刻也糊涂了,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心乱如麻。

张廷玉正面临自己当丞相以来最大的危机,关键时候,孙嘉淦救了他一命,孙嘉淦深夜拜访,拿出了自己代替他写的折子,顺利帮他度过了危机,取得了信任。

3.无论有没有折子,张廷璐都必死无疑,雍正不会为了张廷玉而有任何的手下留情!

4.尽管张廷玉的折子上了,但依然没有消除雍正的戒心和继续试探的决心,刑场上,还带上了张廷玉。皇帝做到这个份上,这是绝了。就是要让你眼睁睁看着自己亲弟弟被杀,看你的表现,如果稍有不满,立马拿下!雍正为了试探张廷玉,把事情做绝了,张廷玉勉强度过了自己的第二个危机,但依然手脚颤抖,雍正假仁假义,让他避开了。

5.做下属做到张廷玉这个份上,真难,做领导做到雍正这个份上,真是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