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春节年味越来越淡了?

肥蟹看世界


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东西不过年物质上依旧能得到满足,交通便捷了团圆的时刻也多了,好多习俗都买的到延续。而又有一些人过年压力大,被催婚,过年消费大,还会被亲戚与其他同龄人比,亲人之近越来越不交心了,所以年味淡了。


扮仙女鸭


我记得分田到户前,那时真的才叫过年。我们生产队每年从收割完晚稻交完公粮后,就己进入了过年准备状态。男的上山砍过冬的柴,女人浆洗被子和打扫卫生,小孩互相议论过年谁有新衣服,有多少压岁钱,准备买小人书还是鞭炮……生产队也开始分红和发放糯米,各家拿到糯米后就酿酒和做米糖,记忆特别深的是那时没有电视,村上几个没有结婚的小伙特喜欢来我家坐,因为我家有五个上海下放知青,二男三女。每次来了,我妈就生好火,然后用糯米红薯焖一锅糯米饭,熟了你一碗我一碗,瞬间就没有了。有时晚上熬糖,那些小伙子也会留下来帮忙,最开心的就是喝糖水了。进入腊月二十三后,各家各户轮着杀猪,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杀一头猪过年。谁家杀猪就谁家请杀猪饭,每家派一个人到杀猪的人家吃饭,那时人情浓,喝酒行大拳,不把你喝醉那叫不客气!哪象现在喝酒还要共同担责任!最热闹的就是年三十了,早上各家各户用大骨炖上一锅萝卜,下午用三牲敬祖宗和土地神,敬完土地神后,各家开始吃年饭,点蜡烛,放鞭炮。等鞭炮放完后,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那些哑炮,然后再把哑炮放平整石头上,用铁锤去砸响它。年完后,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最多时有一元,那可是巨款了。大初一一早打完出行爆竹,我们一个村的小孩全部会不约而同一起去离村六华里的镇上玩,到镇上那真的是人山人海,单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则去供销社买上一本小人书或一个苹果,钱多时也会买挂一角钱三百响的鞭炮放,中午又相约一起回家,一路有说有笑,相互交换着小人书看。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村上谁家有客人来,就相互叫着邻居吃饭,那热闹劲儿一直要到元霄才会结束!哪像现在,几乎邻居都没有什么来往,加之大多又搬城里,一年到头为生活而奔波。在一起时,问的大多是房子,车子。年轻人手机为一,麻将为二。何来的过年气氛?有的都是在暗中相互攀比。不是说东家没有赚到钱,就是说西家没有房,再就是说南家的儿子找不到媳妇……再这样下去,真的不知道会把人带向何方?


赤脚医生黄山


就像小时候盼望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有压岁钱,可以跟邻居家孩子一起放炮仗。生活在北方城市的应该都知道会有庆祝的“会”,就是划旱船踩高跷放铁炮扭秧歌等。小时候吃的也没有现在好,听以前的长辈们说以前也就过年能吃顿好的,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天天都能吃到大鱼大肉的。现在各地抓环保,基本都不让放炮仗了,所以年味更淡了。


戈戈巫


小时候过年都盼望着能拿到压岁钱,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烟花爆竹,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却是真真实实的感到快乐。而现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手机的普遍化,过年对我们来讲不过是和家人朋友吃吃饭,而且还带有一种强制性,尤其是对于未婚青年来讲,过年成为了他们一个避之不及的节日。在饭桌上,除了一些必要的寒暄,就自顾自的吃饭,晚上,连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了过去式,一家人坐在电视机看春晚的传统也不知在什么时候消失殆尽了,无聊就刷刷微博,看朋友圈,玩玩游戏。。。每年都是一样的,循环往复,年味自然就淡了。


Carol676


因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个来领红包的。因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个来领红包的。因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个来领红包的。因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个来领红包的。因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个来领红包的。因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个来领红包的。


247033381


我出生在农村,农村有年味一般体现在自写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放烟花。吃的方面有打年糕,自己酿造的土酒,自制的甜酒,杀年猪,供神供祖宗,敬财神,敬灶王府君,初一拜年这些少一不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发展,代替了一些年味。春联是买机刷的,酒是买的,鸡,鸭,鹅,猪肉都是买的,年轻人敬神敬祖宗也免了,好多年轻人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以前好吃的东西都是年夜饭才能吃到,而现在随时可以享受。这样年味就淡了许多。而手机最是年味的超级杀手。


刚回家


我是在农村里面长大的,也经过了30多个年头。说到过年越来越淡深有感触!记得我小时候是最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有很多东西吃又有红包很开心。那时外出的人比较少过年的人气也是相当的多,过一个年都要筹备一个星期。要把家里和家外搞得干干净净,用传统的手艺为年做了很多各种小吃(年货)招呼来访的朋友和亲戚,很有年的味道。而现在过年越来越淡了。家庭原因,跟着物价上涨培养小孩各方面家庭负担大,有劳动能力的人外出工作,近的广东远的浙江,越来越多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在农村里都是留守儿童跟老人在家,年底假期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外出的人都是回来匆匆忙忙过完年后全部又各东西!跟本都没有时间去准备年货,就是买、买、买、送、送、送很没有气氛。现在过年就等于是一个简单的团圆会,年的味道那里还有…


生活小圈圈


一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再也没有期盼过年换新衣、吃吃大餐的期待。过年回家少了份期待,却多了要承担的责任和父母催婚的唠叨;

二是生活越简单,快乐就越容易。80/90后年轻时,手机电脑并不是十分普及,快乐是从放炮、做游戏中得来的,小孩吵吵闹闹放炮放炮热闹。现在00/05后普遍待在自己家里玩电脑手机游戏,外面自然不是很热闹了;

三是中国新年的气氛十有八九是鞭炮,对于我来说,小时候只要闻到每条巷子都是党国的浓浓的鞭炮的味道,我就知道那是过年了,可以拿压岁钱了。现在为了空气全城禁燃放鞭炮,过年了也很安静,真的就少了那份味道了。


二丁电影


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纠起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是一名80后,老家是农村的,家里兄弟姐妹多,家中就爸爸一个劳力,生活比较困难,自小吃着玉米面馒头长大,不到逢年过节别说吃上肉了,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似乎都是很大的奢望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的情况也有所改善,直到后来,考上大学,参加工作,直到在这个城市定居,生活的越来越好,平日里鸡鸭鱼肉不断,对过年也就少了那份期待,年味也就慢慢变淡了。

其次,小时候盼着过年,是因为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现在呢,新衣服每年都不知道买了多少?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当然对过年也就少了份期待~

还有大概就是年龄的原因吧,我觉得这也是感觉年味变淡的最大原因吧。年龄越大,没到过年只能说明自己又老了一岁,孩子大了,父母老了,压力也就大了,责任也就大了,所以对过年也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我觉得,不管是不是年味越来越淡,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平凡人生1005


信息时代么,现在手机上各类app的吸引力太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比起与他人的交流,电子产品似乎更能让人沉迷,从大环境来说,文明的进步,使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过年仿佛成了一种形式,不在乎内容,敷衍了事。总而言之,过年还是与家人开开心心的最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