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過年貼錯了,容易鬧笑話

貼春聯是春節必備的民俗形式,到了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會貼門對,記得小時候,對聯都是親自手寫的,用的也是自家做的漿糊。農村的堂屋、廚房、大門,貼的順序都有講究,甚至豬圈上都要貼上“六畜興旺”,隨著時代發展,手寫春聯基本是很少了,門楣上的四字橫額多被忽略不貼,形式上都簡化了。

作為我們民族化的習俗和春節的重要符號之一,對於春聯的基本常識還是要了解一下的。那麼,春聯是怎麼來的?在貼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呢?

春聯的起源

春聯的起源,通常認為始於五代時的後蜀君主孟昶。《蜀檮杌》有載:“蜀未歸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最早有記載的對仗工整的對子,而他寫完這對子的第二年正月,宋太祖趙匡胤降服了後蜀,孟昶降宋之日,正是趙匡胤的生辰,且早在多年之前,趙匡胤就把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回過頭來再讀孟昶這句“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竟有一種宿命論的寓味了。

這段記載裡所謂的“桃符”就是春聯的別稱,或者說是雛形。春聯的前身是畫有道教門神畫像的桃木板,用以驅鬼辟邪。王安石家喻戶曉的一首詩《元日》裡有寫:“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最後一句就寫過年前人們把舊的桃符取下,把新的桃符掛上,類似於我們貼春聯的習俗。

桃符上尊奉的門神神荼和鬱壘的畫像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發展到替換成吉祥的話語,再到對偶的文字,逐步形成了咱們獨特的、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

春聯的常識

對聯在兩宋時期逐漸盛行,到了明清時更是蔚然成風,這得益於朱元璋對春聯的推行。明代陳元瞻所寫的《簪雲樓雜話》中有云:“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以為笑樂”。春聯因而從皇家貴族普及到尋常巷陌。

朱元璋還有一則軼事廣為流傳,說他微服至民間,看到一戶屠戶家沒有貼春聯,於是親自提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果真帝王出手,氣勢如虹。這屠戶驚喜惶恐,不忍對聯貼在門上風吹雨打,於是掛在了堂屋正牆,這也引來不少人效仿,概是後來的中堂掛畫對聯的雛形了。

既然對聯成為風行的文學形式,自然有一定的章法佈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字數相等,虛實相對。在此基礎上講究對仗、聲律、平仄,修辭用典可彰顯作者的文采底蘊。

對聯之美就在於韻律節奏,平仄是根本。古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上、去、入三聲歸為仄。但是我們現代普通話裡沒有入聲,只有平、上、去,而平聲裡又分作陽平和陰平。即第一聲、第二聲為平聲,第三、第四聲為仄聲。

春聯的貼法

對聯分為仄起和平起,即上聯的第二個字為仄聲就是仄起, 倘若第二個字是平聲就稱為平起。且通常上聯是平生收尾的話,那麼下聯就得以仄聲收尾。舉例:“一明分日月;五嶽共丘山。”這個對聯,第一句就是平起仄收,第二句就是仄起平收。且第一句是仄聲收尾,第二句就是以平聲收尾。

大概瞭解了平仄,就是為了理解我接下來要講的貼對聯的常識。一幅對聯放在面前,普通人怎麼區分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瞭解對聯所表達的意義。其實只要記住一句話就夠了:“仄右平左”。因為古人最開始書寫使用的是竹簡,讀過一根放在右側,如此從右向左看過來,古時候的典籍都是沿用從右向左的豎列書寫。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貼對聯要先貼右邊,再貼左邊。仄聲收尾就是上聯,平聲收尾就是下聯。我們舉例:“ 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上聯就是以“友”為仄聲的松竹梅歲寒三友,下聯即是以“家”為平聲的桃李杏春風一家。

再舉個春節最常見的對聯:“門迎百福福星照,戶納千祥祥雲開。”這是個疊字格,讀來朗朗上口韻律十足。“照”為仄,“開”為平,先在大門右側貼上門迎百福福星照,再往左側貼上戶納千祥祥雲開,仄右平左就是這個意思了。

不過還要看橫批,是從左往右寫、還是從右往左寫,畢竟隨著社會發展,書寫習慣發生了改變,很多對聯的商家也不會遵循古習,而是迎合現代人的閱讀順序。如果從左往右寫,那左邊就得貼上聯,如果是從右向左寫,那就是右側貼上聯。

對聯的一些軼事

《晚晴樓聯話》裡有記載曾國藩贈秦淮妓女春燕的一幅嵌名聯:未免有情,憶酒綠燈紅,一別竟驚春去了;誰能遣此?悵梁空泥落,何時重盼燕歸來。

曾國藩曾邀鐘山書院山長李小湖微服一起泛舟於秦淮河,聽說一個叫“春燕”的青樓名妓,“溫柔儒雅,吐屬尤佳”,曾國藩聽聞很是好奇,不料這個妓女很快被人買走,匆促一別再無相見,曾國藩心中惆悵,提筆寫了那幅對聯,聯中嵌入“春燕”二字。

梁羽生評點曾國藩這幅對聯是“有敘事,有抒情,對仗也很工麗,就聯論聯,應該說是寫得甚為精彩……比讀他的《曾文正公家書》有趣得多”,認為曾國藩這幅對聯倒是體現了他難得流露的“真性情”。

史上最短的一幅對聯只有4個字,上聯為:色難;下聯為:容易。據說是乾隆有一天在朝堂上,以論語中的“色難”出句,朝上大臣們都百思難解,唯有大學士紀曉嵐不慌不忙地對出了:“容易”。乾隆略一思索,欣然大笑。

(備註:也有一個版本是講解縉對朱棣)

《論語·為政》有言:“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意思是子女要能一直保持和顏悅色地孝順父母,是很難做到的事。西漢《非有先生論》寫道:“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今則不然,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果紛然傷於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意思是在君王面前指陳得失,不可輕易從事。

以“色”對“容”,“難”對“易”,且各有典故出處,是在是拍案叫絕的千古名對!

中國最長的對聯是“聯聖”鍾雲舫,因嘲諷貪官被構陷入獄,在獄中憤然寫下的《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全聯共計1612字,氣勢恢宏。現懸掛於成都望江公園的《錦江城樓聯》。

另外,在很多地區,家裡若有長輩過世,那麼春節貼的對聯顏色也有講究,第一年需是黃色,第二年綠色,第三年則是紫色,出了三年孝期,方可貼紅色的春聯。

小小對聯,卻承載了我們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寓,成為和我們的春節息息相關的民俗活動,大家都有哪些關於春聯的知識趣事呢?歡迎分享討論。

END.

讀書是成本最低也是最快捷感受世界的方式,一起讀書,共同成長。歡迎關注我的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