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何要入川斗马超?

吴孟龙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关羽这个人,非常有意思。说他忠义无双,没有错,但实际上他的心胸并不开阔;说他智勇双全,能独当一面,是个帅才,也对,但他的政治头脑其实比较浅薄。



关羽有两次不满,一次是针对马超,马超归附刘备后,兵取成都,立下大功,关羽表示要入川和马超较量一下武艺孰高孰低;另一次是针对黄忠,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关羽大为不满,表示自己“誓不与老卒同列”。

为什么关羽会有这些举动呢?咱们来分析一下关羽的心态,事情要从刘备入川说起。

刘备受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相邀,率兵入川,去给刘璋助拳。刘备出兵,刘璋出钱,双方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占据汉中,虎视川蜀的张鲁。但我们发现,刘备得到钱粮后,顿兵不前,并没有和张鲁发生什么冲突。

刘备光吃饭不干活,刘璋就觉得不对头。而随后,又挖出了与刘备暗中勾连,欲里应外合,夺取西川的张松这个大叛贼。事情到了这一步,刘备的野心和计划完全暴露,也就顾不得什么“勿以恶小而为之”了,借口涪关守将杨怀、高沛行刺,刘备翻脸杀人,率大军向成都进发,要向刘璋讨个说法。

刘璋糊涂,但川蜀也并非皆是无能之辈,看穿刘备的人也不在少数。大将张任、泠苞、刘璝这些人先前就觉得刘备这厮靠不住,刘璋就命令他们率兵去抵御刘备。

张任这个人非常厉害,能文能武,智勇双全,他在刘备大军的前进道路上设下了埋伏,落凤坡一战,刘备的智囊军师庞统殒命疆场,西取川蜀的战略计划受到严重的挫折。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刘备只能向荆州大本营求援。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精兵猛将入川增援,荆州就留给了关羽镇守。

这个决定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做为刘备的兄弟,关羽最早跟随刘备,资历深,功劳大,威望高,能力强,久经沙场,能攻善守,是留守荆州的不二人选。只有关羽能镇得住荆州这群骄兵悍将,虎视江东而震慑北方。


关羽镇守荆州,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重将。在当前的战略形势下,在刘备集团中,无论地位、权力还是责任,关羽都成为仅次于刘备的第二号人物。但据守荆州,关羽的地位、权力和责任虽然都提高到一个战略级别,他最重要的任务当然就是防御了,这也就意味着在当前形势下,关羽是很难建立功劳的。

与关羽不同,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甚至刘封这些武将们却得到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他们在西川这片广阔的区域攻城拔寨,跃马驰骋,在战场上充分发挥着各自的军事才华。

这段时间,关羽的内心充满了煎熬,他只能做为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别的战将们奋勇冲杀,建功立业。做为一名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如今只能做壁上观,关羽是非常焦急的。

关羽这个人性情骄傲自负,睥睨天下,目高于顶,虚荣心很强,“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他和刘备集团中那些高层同僚的关系相处得并不十分融洽。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刘备西取川蜀和攻夺汉中的这段时间里,关羽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神经极度敏感。


马超归附了刘备,率兵直取成都,在他强大的压力下,刘璋开城投降,马超这就相当于立下了灭国之功,居功至首,地位一跃而起,受到刘备的重奖厚待,甚至超过了张飞。远在荆州的关羽顿时坐卧不安,他马上写信询问马超是何等人物,居然这么厉害,我关某人很想进川去和马超较量一下武艺高低。诸葛亮对关羽的性格还是很了解的,知道他的心病,于是回信说: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表面上是夸赞关羽武艺绝伦,相貌堂堂,做为独当一面帅才,岂能和马超这种匹夫之勇一般见识。言下之意其实是让关羽放心,没有任何人能撼动他的地位。

虚荣心得到了充分满足,关羽非常高兴,他就把诸葛亮的来信展示给众人观看。大家可以看到,关羽就是这种心胸,他的思维方式比较稚嫩。

随后,夺取益州的刘备开始继续向外扩张,吹响了进军汉中的号角。在战场上,各位将领再接再厉,各立新功。 张飞兵出阆中,蒙石、瓦口关、宕渠三战曹军猛将张郃,稳固了巴中、巴西;黄忠救葭萌,退张郃,夺天荡,占对山,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一举奠定了刘备集团夺取汉中的首功;孟达、刘封攻取了房陵和上庸,建立了荆、益两州之间的纽带;赵云据汉水,袭粮道,以寡敌众,空营震慑曹军主力不敢寸进,被赞为“子龙一身都是胆”;年轻的魏延也在历次战斗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华,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

取得汉中之后,刘备进位汉中王,功臣战将都得到了封赏,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居于首位。但关羽非常尴尬,因为无论是收取益州,还是夺取汉中的这些战役中,关羽其实只是个看客,寸功未立。关羽的虚荣心很强,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敏锐的神经甚至怀疑,那群功臣猛将是否已经在交头接耳,窃窃而语,对他的地位和能力产生了质疑。

以关羽一向骄矜自负的性格,这肯定是难以忍受的。于是他要发泄不满,那目标是谁呢?肯定不能瞄准张飞,张飞是三弟,功劳也是有目共暏的;也不能瞄准马超,上次已经发泄过一次了,再纠缠不休就显得自己太小器;也不能针对赵云,赵云忠厚,已经够委屈求全了,连个爵位都没有;还不能针对魏延,提拔魏延是刘备的主意,不能打大哥的脸;更不能针对刘封,人家是刘备的干儿子。

想来想去,关羽终于瞄上了黄忠。黄忠位列四大将军,还封了侯,关羽很不高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怎么能与我相提并论呢? 其实大家完全能明白,关羽其实并不是对黄忠有什么意见,其实关羽是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很不满意。别的战将都是因功受封,唯有他是无功而居高位。

而刘备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呢?――给关羽“假节钺”。再通过费诗的话:“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这其实是刘备的一个暗示:关羽想证明自己,我给你机会,也给你调兵遣将,自专征伐的大权,你可以用战功来让众人心服口服。


但从战略上讲,关羽北征襄樊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关羽当时的兵力并不足以向北攻城掠地的同时,还能保障对江东的稳固防御。东吴绝不能坐视刘备集团拥有荆州,再取得襄樊,而占据江、汉两条水路的上游,对东吴形成巨大的威胁。只要关羽北征,东吴那是百分之百会下手的。

关羽败亡,正在于关羽过分的虚荣和自矜,刘备过分的纵容和野心。


馋嘴肥猫铲史官


关羽刚而自矜,性格使然

关羽的性格,《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过这样的评价: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

关羽的性格就是太强硬,过于骄傲自负。这样的性格,当然喜欢到处跟人比赛,与人较劲,就算不是马超,换成黄忠,关羽也有过一较高低的打算,只是后来被刘备的使者给说服了。

马超中途来投,封左将军

关羽与刘备的关系,按照魏国大臣刘晔的话来说,就是义为君臣,恩同父子。

这么铁的关系,加上关羽在刘备白手起家的时候,就誓死跟随了。可是关羽在刘备称汉中王后,被封前将军,而马超呢:

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一个左将军,一个前将军,地位不相上下,这样关羽心里就不平衡了。

关羽无病呻吟,刷存在感

关羽在得知马超被封为左将军后,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是这样说的: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关羽为什么写信给诸葛亮,不直接给刘备呢,毕竟无论是什么将军,都是刘备封的,诸葛亮并没有实权。

可以推断,关羽是想侧面提醒刘备,我虽然远在荆州,但是请大王不要忘了我这位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

而刘备同样心知肚明,在他心目中,当然是关羽的地位更好,否则也不会偌大个荆州全权交给关羽管理。所以刘备趁机假借诸葛亮之口,狠狠夸了一把关羽: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这样关羽刷存在感的目的达到了,刘备和诸葛亮想让关羽镇守荆州的目的也达到了,互利双赢,而且没有花一分钱,完美!


李杜文


很多人认为这是关羽“刚而自矜”,甚至说关羽这是好勇斗狠,或者说关羽硬刷存在,但我认为这些都有失偏颇了,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没有那么肤浅!真实的原因应该是——关羽的缓兵之计。

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赤壁之战后,刘备收了荆南四郡,又借半个南郡,公元211年,刘备入川,第二年事情败露,张松被杀,刘备正式开始攻取益州,历时3年,后来马超被李恢说降,给了成都的刘璋最后一击,刘璋投降,刘备正式取得益州。

首先要肯定的是马超是有功的,不然刘备肯定也能打下成都,只是可能还要耗一段时间,所以马超应该算是拿下成都的大功臣。同时马超早已经是一方诸侯了,

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而同一时期的刘备也只顶了一个左将军的名头。

直接导火索,关羽要比马超低二级

刘备自领益州牧,肯定要封功臣,马超因为大功被封:

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

而当时关羽的职位: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刘备领益州牧后,又给关羽加了一个:董督荆州事。

论权利来看关羽相当于一方诸侯,刘备阵营二把手,但是从官职上来看比马超低了两级。四平将军是三品靠前,而荡寇将军是五品杂号,爵位都是“亭候”级别。

矛盾就产生了。

关羽真的要去跟马超比试么?非也

如前所说,关羽绝非傻子,不说智力多么超群,但一定比大多数武将要好的多,也绝不会做出如此低级的决定,但此时却必须要做点什么,为何?

关羽自知在刘备阵营的地位绝对稳固,不要说一个刚刚投降的马超,有关羽在,诸葛亮也得往后靠,张飞赵云也没有丝毫威胁,但关羽一个人的稳固并不能代表荆州所有人的稳固,你关羽蜀汉二把手无人能撼动,但荆州下面还有一大票人呢!他们也需要立功,他们也需要升职加薪。

但荆州的当时的任务就是防御,没人来进攻,怎么来立功?但机会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入川,到益州去打仗,而关羽作为荆州的领导,一定要给手下们一个交代,关羽当然不能让手下的人都跑去益州去打仗,不然荆州要谁守,这是其一;

在这之前关羽的官职都是仅次于刘备的,那荆州这一票人跟着关羽也没啥可说的,可现在一个刚刚投降的官职都比关羽高了,领导不升职,下面的人怎么升上来?看不到希望就没有激情,士气低落是必然的,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其二;

而且当时关羽可能也真的感觉没给自己加封有点小失意,但是不可能让手下都跑去益州,那么干脆就我去吧,但荆州是一定不能离开的,那就写信,表面文章要做足,刘备诸葛亮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原委,就出现了诸葛亮的那几句话: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三国志》还特别提到了关羽看信之后的一个细节: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关羽心里一定在想大哥军师懂我啊!这样就能安抚人心了。

其实看这个不难,后来司马懿也干过这样的事,司马懿被诸葛亮百般羞辱,可自己又深知当时不能出战,而手下一帮人又吆喝着非要出战,怎么办,就请示魏明帝呗,不说一来一回路上就要十天半个月的,而且形势不利于出战,领导不同意,再急也没用。

我认为关羽之所以说要找马超比试,跟司马懿用的套路是一样的。手下人要立功,什么都不做就会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所以关羽想出一条缓兵之计,提出要跟马超比试一下,心领神会的刘备诸葛亮马上回信给关羽一顿猛夸,关羽看了再给手下一看,都好好干吧,跟着我是有前途的。而且后来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就把关羽的职位提到了刘备阵营之最,虽然荆州的一帮人也没有出战。


胡侃解密三国


关羽为何要入川斗马超?


▲关羽,生性高傲自大

生性高傲自大的关羽,听说马超归附于刘备,就写信问诸葛亮“马超与谁相比?”于是深知关羽性格的诸葛亮糊弄关羽说,马超不及美髯公您,大概是张飞差不多。于是关羽拿着诸葛亮的信,炫耀于宾客。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 《三国志》

▲诸葛亮,写信忽悠关羽

身为镇守一方的边疆大吏,有损于形象不说,此时五十多岁的关羽,真像十七八岁的小青年,争强好胜,还喜欢分你我高低,真像个长不大的任性十足的小青年。

关羽跟随刘备二三十年,且与刘备亲同手足,所以在刘氏势力集团中,说实在话,除刘备之外谁都不放在眼里,稍微对诸葛亮还是客气一点。

▲马超,曾经的割据一方的军阀

大家知道,马超曾经可是以与刘备、曹操相齐名的一方诸侯,加上其名威震天下。素以生性争强好胜的关羽,心里肯定想与马超决一高低,维护其在刘氏势力集团内的地位。

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三国志》

关羽性格高傲自大,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遣派费诗到荆州拜关羽为前将军时候,关羽听闻黄忠任命为后将军,就怒气冲冲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说明骨子里头,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其实关羽也有“亡命奔涿郡。”的暗淡日子,你凭什么瞧不起别人,只能说心里不成熟,不稳重而已。

▲黄忠,拜为后将军

“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性格,其实暴露关羽的自卑感,善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是出于自己的优越感,对于地位高的人不给好脸色看,其实就是心里上自卑而想表现自己的心态,没有优越感的表现。

你毕竟是社会人,不肯能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能搞定,若你只是在擂台上比武的选手则另当别论,身为镇守荆州的统帅,肯定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行,反之遭到失败。但以关羽性格,一副高高在上、冷眼相待、加上整天给人看黑脸、还时不时威胁人家,谁愿意跟你合作,协助你,只能孤立无还,自个儿折腾。

▲刘封,拒接关羽求救


关羽围困樊城之时,平时对糜芳、傅士仁轻慢对待而只供给军需物资,不出兵相救,于是关羽扬言“还当治之。”结果,两位同事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于东吴;此时,驻扎在上庸的刘封(刘备养子)、孟达也收到关羽救援信之后,也是托词拒接相救。

终究败走麦城,还搭上儿子性命,可想而知,关羽平时与同事们人际关系处理得多么糟糕,事到如此境界,只能算是自作自受。

▲关羽,还搭上儿子性命

伟大的毛主席曾讲过:“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

之所以,关羽想要入川斗马超是并不高明的关羽其性格使然。


叙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投了刘备后。刘备又得了西川,全军士气高昂。但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后,马上写信给刘备,说要和马超比试武艺。

那年的关羽已经有五十多岁了,按说人到了这个年龄,争强好胜之心会渐渐淡泊。但关羽却非要和小他十几岁的马超比武,可见关羽对马超是很不服气的。

而赵云投奔刘备要更早,关羽却从来没动过念头去和赵云比武。难道是赵云比马超的武艺高超,关羽看了赵云的武艺便甘拜下风了吗?笔者感觉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那时候的关羽正是武艺的巅峰时期。关羽最引以为傲的战绩,斩颜良诛文丑就是关羽巅峰时期的代表战绩。

那么处在武艺巅峰期的关羽不去和赵云比武,而到了暮年的关羽却要长途跋涉去西川找马超比武。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主要是因为马超曾经和张飞大战两百多回合,不分胜负。马超又欺张飞年长他十岁,想用夜战拖垮张飞。甚至在夜战激烈之时,还用铜锤偷袭张飞。关羽得知战况,自然心中愤懑。便想替三弟张飞出口气。

可见关羽之所以要去找马超比武,其实也并不是不服马超的武艺。而多半是关羽觉得马超的人品一般,想借着比武的机会好好教训一下马超。

所以当刘备听说关羽要和马超比武,便十分惊慌。毕竟同僚不和可不是好事情,还好诸葛亮给关羽回信,最后成功地化解了这次比武事件。


石头记演义


事情的原委大家大概是这样的:刘备攻打西川刘璋,刘璋不是对手,就向汉中张鲁求援。张鲁就派西凉投降的马超带兵入川,在葭萌关与刘备对峙。马超张飞一场大战,难解难分,最后诸葛亮用计,将马超逼得走投无路,投降了刘备。

镇守荆州的关羽听说之后,就写信给刘备。大意是:听说马超和张飞在葭萌关和张飞大战,武功高强,我关羽想去西川一趟,和马超比试一番。刘备接到信后左右为难,问计孔明,孔明回了一封信给关羽,大意说:“马超的武艺,只不过是汉朝的英布、彭越之徒,只可以和赵云、张飞一介武夫比试高低,但是怎么能够比得美髯公的英勇绝伦呢?留守荆州事大,还请将军慎重!”关羽大笑,说:“军师知我心。”然后将这封信传抄了五十遍给属下人看。

根据这件事,很多人说是关羽傲视群雄,没有把马超放在眼里,听说马超的武艺和张飞不相上下,就要与之一战。被诸葛亮夸赞为美髯公后,就心花怒放,就打消了去西川和马超比武的念头。关羽要入川斗马超是傲气使然。

其实并不尽然。关羽本意并非是要和马超一战,而是想借用自己的威名,让马超心服口服。刘邦第一次见英布的时候,是一边洗脚,一边满脸不屑的接见的;徐茂公大胜班师,李世民非但没有嘉奖他,反而借人们说他居功自傲的流言,将他当着众人的面大加申斥;汉光武刘秀每次和群臣商议军政大事,都是将最合自己心意的马援,放在最后征询意见。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目的都是一样的,怕对方骄傲自满,不能为自己所用,亦或者,功高自居,有僭越之举。

马超此时刚刚入蜀,却和刘备的头号将军张飞有一样的能耐,蜀汉阵营没有一位将军能够与之匹敌,心中难免自以为是。关羽这一个举动,就是为了让马超知道,刘备手下除了张飞、赵云之外,还有一绝伦超群的美髯公在荆州坐镇,进而让马超的骄傲之气大打折扣,对刘备言听计从。

关羽说军师知我心,并非是让诸葛亮说自己武艺超群,将自己夸奖一番。而是诸葛亮知道关羽得用意,正是要让自己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己吹捧一番,让马超听到耳风,继而对自己产生忌惮,才能对刘备效忠。

关羽之举,虽然傲气十足,但他的用心,确是忠于刘备,别有智慧。


三国风云间


关羽、张飞和刘备情深义重,在刘备早年落魄四处奔走之时,关张二人并未离弃刘备,而是一如既往的追随支持着刘备。故而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关羽、张飞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他们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也是极其重的和深受倚重的。马超本人武艺高强,在《三国演义》中,其投降刘备后,屡立战功,后来和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并称为蜀汉五虎大将。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后因需要向蜀地发展,于是刘备亲率大军,而留下他最为信任、倚重的关羽镇守荆州,毕竟荆州很重要,一旦荆州有失,那就得不偿失了。

那时刘备攻打刘璋,刘璋不能敌,于是求救于张鲁,张鲁则派马超前去相助刘璋抵抗刘备。之后马超和勇猛的张飞大战不分胜负。而刘备喜爱马超之才,想让其为己所用,于是诸葛亮就用计,最终马超无奈投降刘备。

但是镇守荆州关羽听到马超投降刘备后,又听闻马超武艺高强,张飞的武艺关羽是知道的,而马超竟能和张飞大战不分胜负,所以关羽就写信给刘备、诸葛亮,想去西川和马超比试一番。


当然关羽并没有真的去西川和马超比武,因为关羽身有重任要镇守荆州,再说了马超既然投降了刘备,就和关羽同为一个阵营的,所谓两虎相争则有一伤,所以诸葛亮就回了一封信,把关羽赞美了一番,说马超只是和张飞差不多,如英布、彭越,但虽然如此,还是不能和你美髯公关羽相比。关羽看到信后大笑,心满意足,也就打消了要去西川和马超比武的想法。

那关羽为何要入川斗马超呢?

因为,关羽性格骄傲,不过他武艺超群,其确实有傲视群雄的资本,在当时除了刘备、张飞外,能让关羽放在眼里的并不多。

而此时马超投降刘备,增加的刘备的势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马超却能和张飞战平,试想一下,武艺高强骄傲的关羽又怎么会不想和马超比试一番呢!

一则想看看他和马超到底谁强,当然在关羽心中是他自己强的。二则,若把马超打败,也可以让马超知道你武艺虽然高强,但在蜀汉阵营中还是有人能打的过你的。


再则,马超曾经也是有实力的一方军阀势力,并且其早期的势力、地位并不比刘备差。只是后来他和曹操交战失利,几经流转才投降刘备的。

就以马超本身的出身而言,不仅是出身名门,亦为一方军阀势力。如今他虽投降刘备,但其本身的资本、影响多少还是有的。这也是刘备青睐于他的原因之一。

马超有如此的身份,而主要的是刘备账下猛将,除了关羽,就是张飞和赵云。其中张飞和关羽、刘备之间的情义是深厚的。而马超却和张飞大战不分胜负。

马超有如此的战绩,又受到刘备的青睐,可能就会有些骄傲自大,看轻刘备账下诸将,甚至会有轻慢主公刘备的现象。关羽作为刘备最为信任、倚重之人,又怎么会不不想出面打一下马超的威风而去和马超比武呢!

所以关羽会想入川和马超比武。


当刘备、诸葛亮受到关羽的信后,诸葛亮就给诸葛亮回一封信,把马超和张飞相比,如英布、彭越之流。但还是不能和美髯公关羽相比。而关羽看到诸葛亮的回信非常高兴,并且还给属下传看。想必诸葛亮评论关羽、马超的这封信内容会传到西川,有可能还会传到马超那里。

诸葛亮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说的是马超只是和张飞差不多,却不能和关羽相比。退一步说,就是马超在刘备、诸葛亮心中的地位,无论如何,是不如关羽在刘备、心中重要的。


如此,一则可以提高关羽自身的威望、地位。二则可以打下马超的骄傲之心。让马超知道,刘备账下,除了张飞,还有一个武艺超群的关羽。这样就可以让马超对刘备更信服。


中孚鉴


事情的原委大家大概是这样的:刘备攻打西川刘璋,刘璋不是对手,就向汉中张鲁求援。张鲁就派西凉投降的马超带兵入川,在葭萌关与刘备对峙。马超张飞一场大战,难解难分,最后诸葛亮用计,将马超逼得走投无路,投降了刘备。镇守荆州的关羽听说之后,就写信给刘备。大意是:听说马超和张飞在葭萌关和张飞大战,武功高强,我关羽想去西川一趟,和马超比试一番。刘备接到信后左右为难,问计孔明,孔明回了一封信给关羽,大意说:“马超的武艺,只不过是汉朝的英布、彭越之徒,只可以和赵云、张飞一介武夫比试高低,但是怎么能够比得美髯公的英勇绝伦呢?留守荆州事大,还请将军慎重!”关羽大笑,说:“军师知我心。”然后将这封信传抄了五十遍给属下人看。根据这件事,很多人说是关羽傲视群雄,没有把马超放在眼里,听说马超的武艺和张飞不相上下,就要与之一战。被诸葛亮夸赞为美髯公后,就心花怒放,就打消了去西川和马超比武的念头。关羽要入川斗马超是傲气使然。

其实并不尽然。关羽本意并非是要和马超一战,而是想借用自己的威名,让马超心服口服。刘邦第一次见英布的时候,是一边洗脚,一边满脸不屑的接见的;徐茂公大胜班师,李世民非但没有嘉奖他,反而借人们说他居功自傲的流言,将他当着众人的面大加申斥;汉光武刘秀每次和群臣商议军政大事,都是将最合自己心意的马援,放在最后征询意见。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目的都是一样的,怕对方骄傲自满,不能为自己所用,亦或者,功高自居,有僭越之举。

马超此时刚刚入蜀,却和刘备的头号将军张飞有一样的能耐,蜀汉阵营没有一位将军能够与之匹敌,心中难免自以为是。关羽这一个举动,就是为了让马超知道,刘备手下除了张飞、赵云之外,还有一绝伦超群的美髯公在荆州坐镇,进而让马超的骄傲之气大打折扣,对刘备言听计从。关羽说军师知我心,并非是让诸葛亮说自己武艺超群,将自己夸奖一番。而是诸葛亮知道关羽得用意,正是要让自己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己吹捧一番,让马超听到耳风,继而对自己产生忌惮,才能对刘备效忠。

关羽之举,虽然傲气十足,但他的用心,确是忠于刘备,别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