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如果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还健在的话,清军能入关吗?

骑蜗牛走高速


明朝亡于内耗党争,亡于卫所制度,所以,戚继光和李成梁再生,最多也就是延缓明朝几年的寿命罢了


fb6628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使这个如果成立,我仅个人感觉满清根本无法入关。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甚至说戚家军具有近代化部队的雏形也不为过。戚家军成立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军队组成人员主要是义乌一带的矿工和农民,以悍不畏死著称。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作战,数十年间灭倭寇,抗蒙古,参加万历三大战,大小数百战未尝一败。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在浑河南岸以三千之众痛击数万八旗军队,终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浑河之战是戚家军最后绝唱。

浑河之战7000明军对战数万八旗军队,一方是当时号称“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八旗悍兵一方是由戚金带领的3000多江浙兵也就是一只非嫡系戚家军加上3000由女将秦良玉带领的石柱国川军。

这样一个在中国南部一个在中国内陆的两只从未相见的军队与当时近乎整个亚洲最强的战兵八旗牛录干仗,最后双方战损比近乎一样,7000军士死战不退,整个满族部落也就百万人口年轻青壮战兵最多占据人口百分之30,一战打掉他将近一万的年轻军力。这样的军队在戚继光的年代还有很多。

据朝鲜人的《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记载:

虏中言守城之善,无如清河;野战之壮,无如黑山(即浑河之战)。……以川兵六七千,当虏骑十万,虽众寡不敌,终至于尽歼,虏之死伤者亦相当,虏至今胆寒。

我们都认为是人民群众带动了历史变革,总是说没有谁谁谁,也会出现谁谁谁。但是如果那个时代戚继光还在他的军队还在。努尔哈赤的水平真不配拿鞋子。

还有个李成梁可能建州之祸离不了干系,但是别说李成梁在世时候了,就李如松在世他努尔哈赤敢反????

大明该死毋庸置疑,他已经烂了,烂到家了。但是他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他有他的荣光。

满清唯一点就是他建国近300年他没把片神州大地当作他自己的家。一直认为这片土地是他们的跑马场。最后名气两个亡国军就可以看出来了。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桀骜的小同学


没用的,清兵还是会入关的。

先看看明朝末年的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吧,袁崇焕,孙承宗,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其实说实话,这些人的军事水平一点也不差。他们比戚继光,李成梁的水平差很多吗,恐怕不见得吧。就拿袁崇焕和孙承宗举例来说吧,袁崇焕镇守的宁远清兵一直打不进来,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攻下宁远。而孙承宗构筑的辽锦防线对清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攻清。可是他们俩最终的下场呢,都被皇帝处死了。而我上述列举的其他名将下场也好不了多少,死的死,降的降。

一个朝代的灭亡并不是几个名将就能挽回的,明朝的灭亡原因很多。有天灾,有人祸。那时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朝中内斗也不少,党争不断,流民四起。而崇祯帝又太过于多疑了,刚愎自用。

总之明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了,并非几个名将能够挽回的


怜若品史


这提问也是醉了。李成梁没死奴尔哈赤敢反吗?奴尔哈赤是李成梁的养子,也是仆从。李成梁养寇自重扶植奴尔哈赤,奴尔哈赤才能有后来的势力。真以为他十三副甲起兵???


妫离


明朝灭亡,是朝廷财政崩溃、长期内忧外患、北方糜烂的情况下,仍然强硬刚猛不收敛导致急火攻心猝死的,明朝后期并不缺智勇双全的将领,就算戚继光、李成梁在世也难以扭转局面。

努尔哈赤

一、财政崩溃

明朝经济其实还不错,尤其是南方,工商业也很发达。但中央财政收入很少,每年只有白银700万两左右,官僚阶层拥有大量田地但不用交税,工商业税收也很少,交纳税收的主力是并不富裕的农民。而明朝后期,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库已经空虚,建州的努尔哈赤也正是通过参加朝鲜战役发现明朝外强中干,才下决心反明的。

明朝由于财政收入少,不得不缩减公务人员,裁撤驿站,而闯王李自成当时正是一个被裁撤的驿卒。究其原因,还是缺钱惹的祸。

民族英雄戚继光

二、内忧外患

明朝组织四路大军征讨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以及最后一次押上老本的松山之战,都因为缺钱缺粮,急于求成,不得不冒险出击导致失败的。如果财政宽裕,完全可以围而不打,困死后金。

同时由于西北连续数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被逼造反,四处劫掠。但由于明朝经济崩溃,无力赈灾。南方虽然没有受灾,经济富裕,但把持朝政的南方文官集团却不愿意大规模赈灾,导致北方局势日益恶化。

三、名将如云却无力回天

戚继光、李成梁的确是名将,但明朝后期并不缺作战勇猛的名将,包括刘挺、李如松、卢象升、曹文诏、杨嗣昌、孙传庭、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吴三桂等都是一时豪杰,可惜在急功近利而又多疑寡恩的崇祯皇帝的指挥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喊冤致死,要么失败被俘,成为满清之前驱。就算是戚继光、李成梁在世,在多疑而勤劳的崇祯皇帝的指挥下,也不会有好下场。

四、并非烂牌却打得稀烂

平心而论,崇祯皇帝接手的大明王朝,虽然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也并非不可挽救,相对蒙古、满清而言,仍有很大优势。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往往需要休养生息,养养病,说不定身体就慢慢康复了,但一味吃猛药,身体连续亢奋,看似无碍,却突然猝死。明朝后期,明明财政吃紧,无力维持长期战争,却偏偏坚持在内外两线中间作战。内战稍微消停,就把军队调到外线,导致农民军死灰复燃。内线吃紧,再从外线调军,导致外线失败,顾此失彼,疲惫不堪。在崇祯皇帝手里,盟友蒙古、朝鲜等相继投靠后金,崇祯皇帝把所有的机动部队押到松山,结果一战崩溃,实际上明朝就无力应对后期的战争了,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崇祯皇帝吊死北京景山

所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崇祯皇帝勤奋而多疑,在谋略层面上没有作为,甚至在外交层面上也不称职,一味驱赶将军在战场上战胜敌人,在一次次战争中力量被消耗殆尽。直到最后,竟然是农民军进攻北京而崇祯皇帝无兵可调,无力抵御,宁愿吊死也不愿意妥协。虽然刚毅不屈,君王死社稷,值得同情,但也把整个国家和天下带进了异族统治的时代!


郑说豫见


结论是清军还是能入关的。先了解下明末清军为什么能入关,然后这道题目的答案就跃然纸上了。


明朝与后金双方的形势发生本质转变是从万历末期萨尔浒之战开始的,这一站明朝元气大伤,不仅损失了五万多兵力更是失去了很多马匹和武器。

从这一战可以看出明末作战经费已经很短缺了,万历皇帝为了速战速决,盲目给将领下令。

不仅萨尔浒之战如此,崇祯时期的战事也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崇祯帝也盲目给洪承畴等将领下过军令。 可见明末战事失利的原因之二是经费不足和皇帝盲目指挥。


其次,当时明朝的威胁不仅有后金,还有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明朝应付后金已经很吃力了,农民起义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明末恰逢极端的气候期,天灾频发,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明朝的负担。再加上后期吴三桂降清,直接给清兵入关创造了条件。

明末清兵能入关绝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实际上当时明朝不乏优秀的将领,像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将领都是具备较高军事能力的,他们的水平并不会明显差于戚继光、李成梁两人。所以如果只是单纯换了将领这个因素,是无法改变明末清兵入关的局势。


历史守望者


因为看到很多前辈包括一些有研究的作者说,说过戚家军还存在包括李成梁将军也在的话,清军是入不了关的,这个我不是很同意,因为虽然大明王朝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是明朝末年由于万历皇帝48年未理朝政,就算崇祯帝再厉害再有骨气也难以抵挡明朝已经深入骨髓的腐烂了,崇祯帝是个好帝王,确实矜矜业业,但是他生不逢时第一点,明末时期,买官现象频发,难以控制。越好的差事价格自然越高,一些要做官的人就去借“高利贷”。这里的高利贷,跟一般的不一样,旧称“京债”,是专门给那些买官、行贿的人准备的。这种借贷,借款金额大,经手人多,扣除的手续费也很高,如果借款人借了50万,可能到手就只有25万了。而且,它的利息非常高,是本金的数倍,不仅如此,买官的人一旦买到了官位,催债的人马上就会在家门口堵着,强逼着对方将利息提高,好似威胁勒索一般。于是,当时许多买到官的人还不出债务,就开始挪用公款去抵私债。腐败是第一要因素,其次军饷不够支撑,崇祯在位时全国大面积饥荒,民不聊生,所以才有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综上所述,就算将军再厉害皇帝再明君,国家大体已经腐朽不堪,怎么和努尔哈赤的部队多尔衮的部队一战


我叫陈小刀我怕谁


有崇祯这么个垃圾统帅,就算是徐达/常遇春/复生,也同样挡不住满清入关。卢象升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不弱于戚继光/李成梁,还不是无济于事,战死殉国。


惠州永力货架设备


没用的,明朝末年,朝政腐败,东林党势大,商人通敌,都是一群自私自利为自己谋利的人。而皇帝崇祯不能说他昏庸,但他绝对不是什么贤明的君主。有再多的名将抗击清军。也会被后方的朝廷掣肘。前方筹集军饷,崇祯拿不出钱财来,要朝廷官员捐款。官员们几十几百两的捐。而有的大员自己过个大寿花费就有十几几十万两。以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破京城的时候大喊满朝文武误我!


闲闲谈文武


即使戚继光、李成梁甚至更多大将在也不能阻止清军入关。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女真的战斗力。女真为渔猎民族,同蒙古人一样擅长骑马打仗。明朝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把他们分裂成几个部落,打击强大的部落扶持弱小的部落以便防止女真统一。而在明朝成化年间,朝廷对辽东地区管理松懈,建州女真逐渐形成规模,万历四十四年更是建立后金,此时朝廷已经内忧外患无力顾及管理女真。

对比明朝和后金。明朝皇帝怠政,党羽纷争,内有农民起义,对外与荷兰海战,装备兵器老旧。后金则是建立起八旗制度,不仅团结了女真各部,还同化了蒙古和一部分汉人,铸红衣大包等。

由此可见明朝的失败已经是大势所趋,绝非一些善战的将领所能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