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清朝军队,为何放弃了金属铠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简陋的棉甲?

繁华万里


满清八旗子弟在诸多人印象中多与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相等同,殊不知他们父辈在清朝前期曾十分骁勇。清军能骑善射,战斗力极为强悍,不仅颠覆了明朝政权,还平定多次叛乱。

按理说,清军能立下如此战功,所配备的应是顶级装备,为何他们反而身披棉甲作战呢?

金属铠甲给人以刀枪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简陋不堪的棉甲的防护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诸多大将致力于普及火器,还出现了专门的研发人员。在《武备志》中光记载的火箭种类就多达几十种,更不用说其他火器。明朝时火铳及火炮的应用最为广泛,有三眼铳和四眼铳,它们可以连续释放多次,火力密集。对于骑兵而言,这种打击是致命的,而清军最大的优势便是骑兵。他们行动迅速,马上作战,几乎无往而不利。应对火铳,金属铠甲不仅因厚重影响行动,还易被火器穿透,但是棉甲则不然。

在铁甲内外缀加棉甲,加以铜钉固定才制成棉甲。缀在外层的棉甲是用多层棉片构成,极为坚固,可以最大程度卸掉敌方弓箭以及枪弹的力道,保卫士兵安全。较之金属铠甲,棉甲看似柔弱,却能以柔克刚,因此很多清军骑兵所配备的都是棉甲。

棉花在清朝时极易获取,为制作棉甲提供了便利。根据史料记载,棉花乃是在宋元之间在中国传播种植的,但是范围较小。朱元璋执政后,采取强硬手段推广棉花种植,并且颁布圣旨,凡是种植棉花,就可免收赋税。如此一来,江南的棉花产量剧增。百姓逐渐窥见棉花之益处:它的御寒能力比之丝麻有增不减,而且物美价廉。所以到清朝时,棉花种植已是非常普遍。制作棉甲比起制作金属铠甲,原料更易获取,制作过程也更为简易,也就更让人青睐。

棉甲的御寒能力比金属铠甲更加强悍。众所周知,金属的导热性能好。在夏日,身穿金属铠甲的士兵会更热,而在冬日,士兵则会更冷。棉花则不然,虽然在夏日穿会热,但是在冬日却能保温。清朝虽然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边疆仍不安稳,叛乱时有发生。战乱频发之地乃是在北方,纬度高,冬季极为严寒。入关已久的清军已适应京城气候,身体的御寒能力自然不及长期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敌人。如此一来,只能依靠外力御寒,棉甲也就成为更好的选择。

棉甲的优势远不止上述这些,还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影响战争局势的益处。棉甲制作价格低廉,能够节省军队开支。与此同时,棉甲轻便,尤其是对步兵而言,能够减少负重,在长途行军中,可以保存士兵体力,这是极为重要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军队的装备也在进化,很多看似倒退的发明仔细想来其实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清军弃铁甲选棉甲貌似十分愚钝,实则却是极为务实的明智之举。


邓海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大体如下:

第一,火器成为战场主角。

在明末时期,很多明军部队都装备了大量的火器。

一些部队火器装备量,甚至高达二分之一!

而金属铠甲,对于明军火器的防御效果很烂。

北方作战的明军,火器以发射霰弹为主,比如著名的三眼铳,都是在几十米近距离发射霰弹。

金属甲主要防御人体的重要部位,以硬质金属防御精锐的弓箭和冷兵器砍杀。

但对于这种霰弹或者鸟铳的弹丸,金属甲则挡不住。

尤其是霰弹散布范围广,一片覆盖过去,有很多缝隙的金属甲是对付不了。

而古代没有抗生素,金属霰弹射入人体很容易造成感染,导致士兵送命,威胁是非常大的。

这种情况下,棉甲就出现了。

由于棉花种植的普及,满清逐步发现棉花纤维具有很强的防弹能力。

身穿着棉袄,并且在要害部位加装金属甲片,可以有效对付火器霰弹。

这些小颗粒的霰弹,在较远距离是难以射穿棉花纤维的。

由此,棉甲就越来越盛行了。

第二,天气原因。

谁都知道,满清入关之前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作战。相比明军的进攻,寒冷同样是很大敌人。

在之前的作战中,满清冻死冻伤的军人,并不亚于作战的伤亡。

而棉甲本质也是一件棉衣,具有相当好的保暖能力,适合北方的天气。

第三,制造较为容易。

棉甲制作工艺如下:将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就是棉甲了。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棉甲上加装金属甲片,以增强防御,但会增加重量。

显然,这样的制作并不复杂,比全金属铠甲要简单得多。

有意思的是,其实棉甲也不是便宜货。在清代,棉花也是很值钱的,很多人一辈子只有一件棉衣。

所以,满清初期其实并没有装备多少棉甲。直到满清中期,棉甲才越来越多,到乾隆时代就成为主流了。

可惜,到了清末鸦片战争时期,棉甲面对洋人的燧发枪再次不堪一击,迅速淘汰了。


萨沙


棉甲并不是八旗军特有的装备,在明朝中后期,明朝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量装备棉甲。


我国最早的棉甲是由元朝军队发明的,蒙古骑兵擅长马上作战,无法使用笨重的传统铠甲,为了提高士兵的灵活度,元朝军队发明了一种用棉片装订而成的铠甲。这种铠甲在要害部位装有铁片,既能够保护士兵,又能够提升士兵的灵活度,是铠甲技术的一项进步。


因为早期的棉甲防御能力较差,元朝军队并没有大量装备棉甲。明朝中后期,明朝军队的主要对手都已经装备了火器,传统的铠甲不仅十分的笨重,而且还缺乏防御火枪攻击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军队改良了元朝时期的棉甲,在棉甲的棉片中间部装上薄铁片,增加了棉甲的防护能力,棉甲也开始大量生产,成为了明朝军队最常见的铠甲之一。

努尔哈赤刚刚起兵的时候,八旗军队只有13幅铠甲,这13副铠甲还是努尔哈赤的老祖先传下来的。在八旗军队不断壮大之后,为了抵御明军火器的攻击,八旗军队开始大规模的制造铠甲。


在选择铠甲的时候,努尔哈赤看中了明朝军队使用的棉甲,通过仿造从明朝士兵身上缴获过来的棉甲,八旗军队也开始装备了棉甲。


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棉甲作为八旗军的铠甲,主要是因为棉甲相比于传统铠甲具备三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棉甲更适合明末清初的战争需要,传统的铠甲都是由铁片拼凑组成,这些铁片非常的厚重,穿在身上影响士兵的灵活,不利于八旗士兵骑马作战。


而且传统的铠甲不能防御枪械的攻击,明末清初时期的枪械都属于散弹类的枪械,这种枪械的射程和穿透性都不大,杀伤范围却非常的广,能够打中传统铠甲鳞片之间的缝隙。


棉甲的外层和内层都由韧性很好的棉片组成,这些棉片能够抵挡住火枪的攻击。

第二个优势是造价低廉,棉花要比铁更容易获得,八旗军所处的东北地区是国内重要的棉花产地,因此八旗军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棉花供给。


而钢铁的制造成本比较高,制作过程也比较复杂,远不如棉甲更加的经济实用。棉甲的制作成本低,意味着八旗军队可以装备更多的棉甲,棉甲的质量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早期八旗军队的棉甲重量往往在20斤以上,防备刀剑的能力也丝毫不亚于钢铁铠甲。


第三点优势是棉甲能够当做棉衣使用,具备一定的御寒能力。


八旗军队早期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的寒冷,普通的铠甲都是由钢铁制成的,在冬季的时候需要穿上厚厚的棉衣御寒。


由于钢铁铠甲本身就比较笨重,再配上厚厚的棉衣,士兵的灵活性会大大下降。棉甲的内外两层都是由棉片组成的,棉花具备御寒保暖的效果,使用棉甲作为铠甲,士兵在作战的时候不仅不需要增加棉衣,而且还可以减少一两件内穿的衣物。

正是因为棉甲具备有如此多的好处,八旗军队才会放弃生产传统铠甲,换装了新式的棉甲。当然棉甲在八旗军队中存在的时间也不长,随着火枪的威力不断增强,棉甲和传统铠甲最终都被淘汰掉了。


历史总探长


棉甲不是清朝的特色,早在元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棉甲。

棉甲的制作比较容易。棉花7 斤,用布盛于夹袄内,粗线缝紧,泡入水中,之后再取出来,放在地上晒干就可以了。


元朝时期,棉甲还是小范围的运用,当时的棉甲防御力不高,但胜在轻,减轻了士兵的负担。元朝以骑射作为其主要战力,轻的棉甲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骑兵的优势。

到了明朝,棉甲就得到了改进,在棉的基础上,加入了铁片,从而增加的棉甲的防御。明朝初期,棉甲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到了明朝后期,火器这种大杀伤武器被发明了出来,冷兵器被淘汰了。棉甲和金属铠甲相比,棉甲更能抵御火器的伤害。

早期的火器是那种散弹枪,一枪下去会射出很多细小的弹珠,这种弹珠的范围很广,而且又细,一般的金属铠甲都是有缝隙的,而这些弹珠就可以通过缝隙进入士兵的身体内,从而引起士兵的死亡。


而棉甲不同于金属铠甲,首先棉甲没有金属铠甲的那种缝隙,霰弹无法通过缝隙进入人体。其次,棉花是有弹性的,远距离的霰弹是无法射穿棉甲的。因此在火器出现后,棉甲就越来越流行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明军主要在辽东一带活动,而辽东环境恶劣,气温较低。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是打算全面推广棉甲的,把棉甲作为军队的配备推广下去。奈何,当时的明朝国库空虚,根本没钱做这么多的棉甲,再加上魏忠贤和东林党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又不一致。故,棉甲在明朝军队中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一直到清朝时,棉甲才在军队全面应用。

那为何清朝军队也喜欢使用棉甲呢?

一:棉甲比较保暖,可以御寒

清军在入关之前,都是待在关外的。大家都知道关外天气比较寒冷,长期处在零下几度。寒冷的天气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就如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打苏联,前期德军是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但,当时莫斯科天气寒冷,零下十几度,德军完全不适应,再加上又没有御寒的衣服,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德军被冻死。



而在天气影响下,德军战斗力直线下降,最后被苏军大败。

军队要有战斗力,那么就一定要解决这个温度问题,只有士兵暖和了,才有力气打战了。

当时的棉甲正好解决了清军这个难题,棉花是很好的保暖衣,有了这件棉衣,自然也就解决了寒冷的这个问题。

二:棉甲制作简单,价格便宜

传统的铠甲制作是非常复杂的,就拿软甲来说,首先,需要量体裁衣,然后几个师傅就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师傅做铁丝,有的师傅做圆环,一环扣一环。一件金属铠甲至少要一周才能完工。

而棉甲只要有几斤棉花就可以做出来,同时这种棉甲可以批量生产,还能二次回收利用。

总结

棉甲这种铠甲,适用了初期的火器时代,凭借着便宜,轻巧以及良好的防弹力,在明末,清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到了清朝末年,这种棉甲在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时,又变得一无是处,很快就被淘汰了。


历史发报君


可能受影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清朝军队只穿棉甲,事实不是这样的,他们装备最多的甲具有2种,分别是棉甲、锁子甲。

观看清朝紫光阁二十五功臣像,我们就能发现有3人穿着相同制式的锁子甲,可以推断清军装备此甲的数量不会少。另外,据《清会典》记载,清军共有明甲、暗甲、棉甲、铁甲4种铠甲形制。

当然,清军里棉甲的数量占有多数,那么相比较其他朝代,为什么棉甲会占主流呢?

棉花是宋朝传入我国,自然宋朝之前就别想有棉甲,即便是宋朝也没有棉甲。因为受纺织技术的限制,宋朝的棉布一度比丝绸还要贵重,这再次验证“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宋末元初,黄道婆的纺织技术改革,直接推动中国纺织业走向成熟。这时候,军事上首次出现棉甲,它具有保暖、价廉、质轻的优点,还对早期的火药弹丸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

棉甲分为2类,一类是棉铁复合甲(清代的重量为35-40斤),它又分为暗甲、明甲,前者是用泡钉在衬里内缀铁皮、后者是以棉胆为底外裹铁片或锁甲。另一类是纯棉甲(清代的重量为15-20斤),完全由模压的棉片构成。

棉铁复合甲因为优良的实战性能,深受清朝官兵的喜爱,从入关立国到西北平叛,滚滚沙场到处闪耀着棉甲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建立后逐渐确定棉甲的形制,分为身甲、披膊、甲袖、前档、左档、甲裙、护心镜7大部分,按八旗颜色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8色。


到了清朝中期,棉铁复合甲不再受到欢迎,天下承平日久,谁也不想没事多承重。这样一来,华丽有余、防御不足的纯棉甲就受到军队的追捧,最终沦为仪式性的道具。晚晴之后,随着先进火器的大行其道,棉甲彻底走向衰落。


子屠龙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哪一个朝代,从来没有为全部的武装部队装备过铁质的盔甲。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的是养兵于民,战时披甲为战士,和平时放下刀枪,拿起锄头做农夫,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是这样的。



睡虎地秦简里的黑夫和惊的家书现显示,秦军外出打仗时所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带的,甚至秦军士兵外出打仗时,还要从家里要些钱来做体己。

“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

“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操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木兰辞》里也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装备都是自己配起来的。


在唐宋时期甚至还流行一种纸甲,就是用纸和布、绢等做成的铠甲,防护功能当然不如铁甲。而且有证据表明,一直到清代,军中仍然流行着纸甲。



即使是封建王朝的常备军,也很难都装备上好的铁甲。像正史记载中的铁浮屠,那些全副武装的重装骑兵,只有是精锐中的精锐。


明代的棉甲制作已经到达了相当的登峰造极的阶段。在明代李盘所著的《金汤借箸十二筹》中,详细记述了棉甲的制造方法:“绵甲,绵花七斤用布盛如夹袄,麤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黴黰不爛,鳥铳不能傷。”

而且棉甲应该是在部队中应用最广泛的甲胄类型,和历朝历代一样,只有高级将领以及近卫部队才可以装备造价高昂,看起来很威风的铁甲。


熟悉清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清承明制,这不仅仅是说清王朝承袭明代的政治制度,清朝又是少数民族政权,基于统治的需要服饰规制对汉文化的继承是最具代表性的,戎服也不例外。对比清代八旗棉甲标本形制、材质和工艺,与明代的文献记载相符,证明清代棉甲与明代棉甲确有明显的传承性。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武备卷》中的记载:“谨按乾隆二十一年,钦定骁骑棉甲绸表各如其色,蓝布裹缘如胄制,中敷棉,外布白铜钉,上衣下裳护肩护腋前挡左挡全。”棉甲采用上衣下裳分体式,既延续了明后期布面甲的基本形制,同时也传承满族精于骑射的民族习惯。


一开始,为了防护的需要,在棉甲里还有加上铁片做防护的,但是“铁葉甲亦僅军容而已,至于臨阵不甚裨益,宜通融辦理,不致苦累兵丁”,乾隆年间干脆剔除,直接只用棉。



改造后的棉甲更具礼仪性但缺乏实战性,这也是因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少有战事纷争,加之作战方式逐渐由冷兵器转为火器,无需再穿用沉重的铁甲,因此礼仪规制便成为棉甲形制的主要功能。


一盘拉条子


棉甲,出现在元朝中后期,明、清两朝大量装备,清朝前期棉甲除颜色外其形制基本和明朝相同。

大家要是了解历史,可以发现棉甲大面积装备的时期正好是中国火器大发展的时候——元末明初,这绝不是巧合,这正是多种因素而堆积出的结果,正是火器的大发展才造成了传统铠甲的弱势,逼迫着其向前发展。

元明清三朝的铠甲是有区别的,除了颜色外,元朝的棉甲大部分是套头式,明朝的棉甲大部分是一体的对襟式罩甲,而清朝除前期照抄明朝外,中后期以后基本都是可以分开穿戴的分离式,另外明朝的棉甲的头盔上面有小旗子,而清朝棉甲的头盔上面是针式的,也就是俗称的避雷针,带有流苏式盔缨。

大家听到棉甲这个词的时候一定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棉甲就只是棉布做的铠甲,就以为它很轻,可以随意穿戴。确实有一部分棉甲是单纯用棉花做出来的,和胖棉袄没什么区别,可以单穿也可以和其他铠甲混穿,说到底还是一种棉袄。

这种棉甲的制作方法唯:“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出自明代朱国祯著的《涌幢小品》。

不过还有一种棉甲的结构不是这样的,这种棉甲现在一般称为布面铁甲,也就是电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在清宫剧里面的那种带着避雷针(盔枪)的铠甲,这种棉甲是由复合材料做成的,又分为‘明甲’与‘暗甲’两种。

‘明甲’的是以棉胆为底,将铁甲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暗甲’则表里都是用棉布制作,但是用泡钉固定铁片作为内衬,因为甲片隐藏在棉布里,平常根本看不见,所以称为暗甲。

这类棉甲御寒、防护两不耽误,当然指望它能完全防护住火枪的射击那是不可能的,但远距离面对小口径的火器如三眼铳、鸟铳时,还是有不错的防护能力。

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大家千万别以为它叫棉甲就以为这种铠甲很轻,是个人都能穿,明朝大才子唐顺之在《武编》有一篇“边军劳苦”,里面记载了戍边将士铠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45斤,铁盔、脑盖重7斤,再加上护心铁、腰刀、弓箭等等,共计88斤,士兵们深受其苦,期望能减轻重量。

明末战争时期,面对大量装备火器的明军,后金(清朝)制作出比明军更厚实的棉甲,甚至会给负责冲阵、攻城的士兵套上两层铠甲,这样面对明军的远程火器时,才能保证士兵在中远距离的安全。

而这种棉甲也确实对火枪有防护力,比如明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中,明军指挥官李如柏的头盔被倭铳击中,幸亏盔中绵厚,才未至重伤。

上图为常见棉甲,可以看出棉甲的防护力是很惊人的,不光内衬甲片,还另有锁子甲

我是酷爱历史的夏虫欲饮冰,期待您的关注,我的主页里都是好文章哦~


夏虫欲饮冰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导语:

棉甲起源于元朝,元朝人通过在布料内人体的要害部位安装铁片来制作盔甲,这种铠甲被称作布面甲。明朝人则在布面甲的基础上内衬铁片,在外部使用铜钉固定,使得棉甲有了更好的防御力。清朝的盔甲则又在明朝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八旗甲胄。

(图片为八旗甲胄)


清朝的八旗甲胄都是非常厚实的棉甲。在制作过程中,要首先将湿棉花拍打薄片,然后将多张棉片合在一起成为厚实的棉布,再用两块棉布夹着一层厚铁片,使用铜钉固定住。所以我们看到的八旗甲胄都是在棉布上面打了很多铜钉的外观,看起来十分简陋。那么为什么清军会放弃金属铠甲,转而使用棉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棉甲的综合防御力强

唐宋时期士兵们都身披重甲,把自己包裹在铁桶里面。铁甲造价高昂,能够有效防御刀剑的伤害,但是对钝击的防御力较弱,因此很多厉害的武将都开始使用战锤作为武器。随着钝器成为战场上将士们偏好的武器,铁甲的防御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战士们反而更偏向于缓冲性能更好的棉甲。

(铁甲对钝器和火器的防御效果不理想)


而明清时期火器的快速发展使得三眼铳、鸟枪等火器大规模列装部队,棉花的“防弹”特性也被人发现。从此棉甲就开始慢慢取代铁甲成为战场上的主流。

棉甲不是棉衣,而是由两层棉布和一层铁甲组合而成。既能够有效防御刀剑攻击,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钝器攻击,还能够对火器起到较好的防御作用。综合防御力远超铁甲,更能够适应更复杂的战场环境。

(火器的兴起使得棉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抵御防寒

清朝兴起于东北苦寒之地,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季也常常会有军事行动。因此,他们在选用铠甲的时候,不但要注意防御能力,也要看重御寒的能力。棉甲有两层棉布,穿上之后能后有效地抵御严寒。在战役推进的过程中,即使后勤物资没有跟上,战士们也能够依靠自己的铠甲保暖。降低了因严寒而发生非战斗减员的可能性。

(清军在雪地发起突击)


轻便,有利于行军和战斗

八旗军非常擅长骑射,这对战马和战士的灵活性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如果身着全部用钢铁制作的重甲,马匹会丧失速度优势,并且持久力也会下降。并且铁甲甲片之间的连接比较死板,会限制士兵的动作幅度,这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为了保持自己的骑射优势,清朝选择了更加轻便灵活的棉甲作为制式装备。

(手持弓箭策马疾驰的清军,剧照)

造价低廉,制作简单,有利于批量生产

作为渔猎民族,满清兴起的时候冶铁技术并不是非常发达。并且铁是战略资源,明朝对其出口限制非常严格。在铁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为了使得更多的士兵能装备铠甲,满清只有选择耗铁量较少的棉甲。

钢铁坚硬,不能弯折,因此铁甲制作完成后对使用者的身材是有一定要求的。一副上等的铁甲往往需要量身定做,并且造价昂贵。棉甲则不然,棉花虽然也不便宜,但是价格却远远低于钢铁,并且棉甲柔韧性远超铁甲,制作完成之后对使用者没有那么高的硬性要求。这样就可以进行批量进行生产,有利于大规模列装部队。铁甲和棉甲两者相比较,在成本上棉甲是远远低于铁甲的。

(棉甲造价低廉,制作简单,有利于批量生产)

继承于明朝

满清早期毕竟只是文明比较落后的渔猎民族。像棉花种植和冶铁技术这种农耕民族的产物他们是很难快速发展的。因此在他们当时看来,明朝的一切都是先进的。明朝军队大规模的装备棉甲,清朝也就学习了过来。如果明朝还是想唐宋时期一样装备铁甲的,那么满清恐怕接触不到棉甲,也发明不出来棉甲,选择棉甲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明朝时期棉甲的普及也是清朝选择使用棉甲的重要原因。

(明朝军队大规模装备棉甲)

综上所述:

由于明朝后期棉甲的大量普及使得满清接触到了这种先进的铠甲。他们发现棉甲不但造价低廉,制作简单,并且对刀剑、钝器、火器等各种兵器都有着不俗的防御力,再加上棉甲能够抵御严寒,有利于他们在东北行军。棉甲轻便,有利于他们长途奔袭发挥骑射优势。因此满清选择了使用棉甲来装备八旗铁骑。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讨论,更多精彩,请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三维策论


清军在早期已重甲闻名,清军重甲步骑兵在对明军的战争当中,取得了极大的战功。根据明朝的记录,八旗重步兵和重骑兵都是身披重甲,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

说夸张一点,八旗军精良的盔甲,对明军简陋的火门枪和弓箭,都有很强的免疫能力。而明军的盔甲则是非常差,根据熊廷弼的报告,我兵盔甲既皆荒铁,胸背之外,有如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脇,每发必毙,谁能抵敌!

到了乾隆时期,清军出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武器变革,清军开始全面换装重型火绳枪了。当时准噶尔军队的重型火枪,不但远胜清军火枪,甚至比清军的轻型野战火炮还狠。双方的巨大差距,简直是“我子母炮(清军野战炮)击远轻便不及贼之大鸟枪(准噶尔火枪)。”

清军也开始仿造这种大威力火绳枪,由于这种火绳枪可以轻易击穿铁甲,随着数量越来越多,清军也就逐渐淘汰了重甲,只有棉甲一类的轻甲保留。

要知道乾隆20年出击,准葛尔,清军出动北路军3万,西路军2万,动员,北京八旗4000,黑龙江八旗2000,索伦巴尔虎兵2000,绥远右卫八旗2500,西安八旗2500,凉州八旗1000,宁夏八旗1000等15000八旗军。

察哈尔蒙古4000,厄鲁特蒙古4300,归化城土默特蒙古1000,阿拉善蒙古500,哲理木蒙古2000,昭乌达蒙古2000,喀尔喀蒙古3500,和托辉蒙古500等17000蒙古。还有宣大绿营炮兵1000,甘肃绿营1万人,缠头回回向导200人。

辎重,后勤28000人,张13.8万,骆驼2.2万,火枪37500支,大炮500门,弓箭2万张张。这种阵势,还要那么多铁甲干嘛?


深度军事


清朝之所以使用棉甲,主要是因为当时火器已经大量装备,逐渐成为战场的主角。

而传统金属铠甲对火器的防护性能很差,铁片连接处的防御性为几乎零。

在同明朝军队的交锋中,满族人逐渐发现看似柔软的棉花对以鸟枪为主的火器有很好的防御性。因为当时火器射程还不是很远,弹丸在远距离无法穿透层叠起来的棉花纤维。

当然棉甲并不代表全部是用棉花制成的,在棉甲的最内部还嵌有一层铁片,这使棉甲不仅能抵挡火器,还能抵挡冷兵器的伤害,这就大大提高了棉甲的防御力。

另外,由于满族兴起于东北地区,那里较为寒冷,于是棉甲的保暖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在作战中极大减轻了后勤保障压力。不过在炎热的夏季,特别是在南方、西北地区作战时,穿着棉甲就非常不爽了。

再者,棉甲的造价相比金属铠甲较为低廉,而且耗时较短。打造一副金属铠甲需要“千锤百炼”,工序非常复杂,不仅成本高,而且耗时间。而棉甲只是把棉花浸水后反复打压成薄片,然后把很多个薄棉片缝制在棉布上,在内部嵌上铁片即可,成本和耗时要比金属铠甲低很多,适合短期大规模列装。

即便如此,棉甲的造价也不是普通人就能承受起的。清朝只有八旗士兵勉强可以普及棉甲,而绿营兵则很少有人能穿得起棉甲。

不过棉甲也只是能对付鸟枪这类的火器,到清末时期,随着西方火器工艺的迅猛进展,清军的棉甲在面对列强时就毫无优势可言了,最终被西式的近现代化军服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