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代历史人物,如果把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分开评价,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渋悳


这样的历史人物很多,最有名有代表性的有两位。一位是王莽,一位是大汗奸汪精卫。王莽是西汉山东人。出身贫寒,自幼聪明好学,也接受过一定的科举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成年以后,以耕读为业,待人接物,礼贤下士,在乡邻中素有贤名,王莽自幼胸怀大志,为人非常精明世故,很想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奈何人微言轻,一直没有机会。王莽有一位姑母,名叫王政君,长得倾国倾城,聪慧贤良,又诗书兼通,文思敏捷,可谓才女。这时恰逢汉帝选妃,王政君应选入宫,汉帝和太后对王政君一见倾心,惊为天人。故选为妃嫔,王政君入宫之后,很得皇帝欢心,可谓,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专宠承欢,无人能比。不过数年,就诞下龙子。母以子贵,荣升皇后。这时王政君就向皇帝进言,擢升王莽作了郎官。王莽在工作上兢兢兢业业,对同事谦躬有礼,在同事中口碑很好。不久,王莽又获数次提拨,一直作到三公之一的大司马之位。大司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重臣。直到这时,王莽依旧待人和气,礼贤下士,他的生活丰常俭朴,穿着朴素,吃喝也是平常饮食。出门也不坐豪车,在同僚和社会上赢得了清正廉洁,贤良有材的美名。妇孺皆知。不久之后,皇帝驾崩,王政君做了太后,王政君的儿子登基接了皇位。王政君就向儿子皇帝要求进升王莽为王,儿皇帝当然对母亲的要求言听计从,王莽又当了亲王。王莽这时权倾天下,党羽遍布要津,野心澎涨,竟想学尧舜禅让之事,也想让皇帝禅位于他,过一把皇帝瘾。所以他就让手下党羽向皇帝太后上万民书。说王莽功过五帝,德配尧舜。理当继禅为帝。皇帝和太后一时也不答应。可是王莽这时巳经大权独攬,把皇帝已经架空。又威逼利诱,不得己皇帝答应了王莽禅位。待到皇帝诏告天下,王莽却又故作姿态,上表推辞,王莽又让手下上表请皇帝再下诏书,王莽又推辞。如此者三。才禅位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推辞的目的,就是怕万民不服,假意推辞,以杜绝口实,收服民心。王莽做了皇帝之后,推行改革新政,打击豪门贵族,引起了豪门贵族的仇恨,这时有正逢天灾。饿殍遍野。到了人相食的程度。百姓活不下去。以至聚众山林,攻城破府,杀富掠贵。打开粮仓,赈济饥民。豪门贵族看到复辟的时机到了,也招兵买马,加入了推翻王莽的战争。王莽调集四十万大军,在昆明一战中,被刘秀的劣势兵力所击败。自此一厥不振,只能守城自保。不久,京城被攻破,王莽被起义军擒获,夷灭九族。身死国灭。从王莽的一生可以看出,王莽在未称帝前和称帝后截然不同,他称帝前是万人敬仰的道德楷模,称帝后迅速沦为万民痛恨篡位的孤家寡人。故后人评论说,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所以,对任何人不能过早下定论,只有盖棺才能定论。

另一个例子汪峰卫大家都熟悉,他是清未广东人。早年参加同盟会,立志推翻满清。曾经孤身剌杀摄政王载沣,未成功被擒。在狱中写有绝命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可谓视死如归,俨然志士英雄。也是汪命不该绝,这时恰好武昌起义暴发,清政府来不及杀汪就被推翻。从此汪平步青云,因是老同盟会员,又有刺杀摄政王的名望。众望所归,在民国政府中的职位仅次于孙中山。孙中山死后,作到了国民政府副主席的高位,因和蒋介石争权,被蒋削权排挤出核心权力圈。一气之下,投靠日本人成立了伪南京维新民国政府。任主席。做了历史的罪人,遗臭万年的大汉奸。后于一九四四年因病死于日本。汪峰卫的一生上半生和下半生截然不同,上半生是民国伟人,万人仰慕的精英才子。下半生沦为汉奸国贼。真是集英雄小丑于一身。前荣后辱于一世。令人感慨。


艺海一粟


“人”,一字两笔。一撇诉说着前半生,一捺描绘着后半生。人,是最善变的。多少历史人物有着其截然不同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一本《红楼梦》道尽他的辛酸。

13岁前的曹雪芹,是养在富贵之家的宝贝蛋。怎么样的富贵呢?在康熙时期,曹家可谓当时南京的第一大豪门。(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都曾负责为宫里采办各种丝织品,说是皇帝的钱袋子也不为过。)又是怎么样的宝贝呢?据说,曹家虽是荣华三代,人丁却是十分不兴旺。作为独苗苗的曹雪芹,生来就倍受其家人的宠爱,想吃猪肉,绝不给鸡肉。吃穿用度,一应豪华奢靡。

可惜好景不长,雍正帝一继位就拿曹家开刀。曹家一败落,曹雪芹的生活从此从天堂落到地狱。富贵时,满耳皆为夸赞声;沦落时,进耳的尽是嘲笑。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为此更加远离官场,拒绝入仕。没有多少进账的他贫困如洗,只好艰难度日。在曹雪芹晚年的时候,不要说什么美食佳肴,有时甚至吃不上干饭,只好全家以粥求饱。一本《红楼梦》便是曹雪芹一生的写照,道尽了他下半生多年的辛酸。

从无赖到帝王,起点爽文式的人生。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从《史记•高祖本纪》中,我们了解到:发达前的刘邦,也就是前半生的刘邦,简直就是个地痞小混混。他不爱读书,也不爱劳动。他爱美人,更爱喝酒,流连酒肆更是常事。身上没钱怎么办,一个字“赊”!

这样一个“无赖”,后来竟然能够带领军队入关亡秦,击败项羽,开创大汉皇朝,成为富有天下的开国皇帝。难道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刘邦在秦都咸阳服徭役期间,有一回巧遇秦始皇出游,被其阵仗所震撼,随口就发出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

明朝奸臣严嵩,曾经也是一个正直人士。

无论是通过电视剧还是文学作品,我们了解到的严嵩往往就是一个奸臣形象。初始复官,他拼命讨好同乡夏言(当时的礼部尚书);为了固宠,迫害忠臣,连往昔恩人夏言也不放过;为了媚上,劳命伤财,更是把青词的位置放在百姓之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严嵩是一个祸国祸民的大奸臣。

可你知道吗?这么坏的严嵩,曾经也是一个正直人士。弘治十八年,严嵩考取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严嵩踌躇满志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经过再三思考,严嵩干脆辞官,回老家守孝。就这样过了三年,严嵩还是拒不做官,问其原因,他道:“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或许是经不住荣华富贵的诱惑,渐渐地严嵩从曾经的正直青年变成了人人厌之的大奸臣。

人生之路漫漫,浮浮沉沉。期间或有挫折,或有奇迹,或有诱惑。我们无法预测,亦无法防备,能做的只有:守好初心,一往无前!

END.

谢谢您的阅读,我是@历史小八卦迷。此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若您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历史小八卦迷


看到了大神@笑语千年 关于秦桧的回答后,我决心也来凑个热闹,只不过有珠玉在前,我这只是献丑罢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唐朝,因此今天来讲个隋唐时期的人物,这人叫做裴矩。

因为我除了喜欢历史外,还喜欢武侠,所以难免会想到黄易的《大唐双龙传》,里面的裴矩是邪教高手,有着邪王之称的石之轩的另一个身份外衣。

不过今天讲的不是武侠,而是历史,所以就和大家谈谈历史上的裴矩吧。

从北齐、北周再到隋朝的裴矩:从能臣到佞臣

其实裴矩早在北齐年间就已经入朝为官了,后来又到了北周,并随着隋朝大军消灭南陈。

裴矩此人其实颇有才华,在岭南豪强叛乱时,裴矩仅仅率领了三千兵马,以兵贵神速的姿态,迅速抵达叛乱区域,并且很快就消灭了叛军,一举平定了岭南的二十州。

这使得裴矩为隋文帝杨坚所喜欢,很快就平步青云,一路当上了内史侍郎,在当时大概是副丞相的位置。

隋文帝时期,裴矩基本是隋朝外交的一把手,那时候他多次访问了张掖、敦煌等地,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后来到了隋炀帝时期,裴矩经过观察,发现隋炀帝有个特点,那就是好大喜功,好高骛远。

于是他借助自己熟悉西域风土人情的优势,将西域的商人邀请到府上,听他们描述西域的山川地理,甚至写了本书,送给隋炀帝。

这本书叫做《西域图记》,隋炀帝可谓爱不释手,于是对裴矩的恩宠日渐隆盛。

然而,裴矩只是一直称赞和夸大隋炀帝的功绩,还让身边人要经常对隋炀帝歌功颂德,这一切使得隋炀帝飘飘然。

后来,裴矩还给隋炀帝出了个惨无人道的馊主意。

那时候,隋末开始天下大乱,隋炀帝龟缩在江都不敢回到京城。

可是保护隋炀帝的军队却大多是北方人,他们思乡心切,不断有人当逃兵。

为了讨好隋炀帝,裴矩就建议隋炀帝把江都大大小小的少女、寡妇等全部抓来,送给将士们当做妻妾,甚至连道姑也惨遭毒手。

唐朝的裴矩:说句忠臣,其实并不为过

在隋朝兵临灭亡之际,裴矩发挥了良禽择木而栖的精神,先是投靠了窦建德,后来又在唐朝再一次步入仕途。

这时候,裴矩似乎完全变了个样。

他变成了一个模范官员,办事可靠、知无不言、有的放矢,却不倨傲而盛气凌人。

在宣武门之变后,他和魏征等人转头唐太宗李世民麾下。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决心治理吏治腐败问题,于是就想了个主意,派人进行了钓鱼执法,让人把一匹上好的丝绸送给了守城的长官,这名长官果然收下了。

唐太宗于是准备将这个人处死。

这时候,裴矩跳了出来。

他向唐太宗说道:收受贿赂自然应该处事,但行贿同样可恶,自然也该处事。

唐太宗赶紧说:行贿的人是我派遣的,他不是真的想行贿。

裴矩又说:受贿处死理所当然,但是陛下用这样钓鱼执法的方式,可就不是守法的做法了。

唐太宗不亏是从善如流,立马醒悟到,不仅放了那个长官,还表扬了裴矩。

所以说,裴矩的上半生和下半生也是很大相径庭的。

如果说,秦桧是先忠后奸的话,那么裴矩恰恰相反,他是先奸后忠。


酒熟梅子青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讲的是家喻户晓的姜子牙用直钩在渭水垂钓,等着周文王姬昌上门的典故。据说周文王请得姜子牙出山以后,让周文王给他拉马车,一直拉了八百步之后,周文王实在拉不动了,于是姜子牙对周文王说:“你拉了我八百年,那我就保你大周八百年江山。”


文王给姜子牙拉车


当然了,这个故事纯属后人捏造,但周朝自武王始至赧王止,确实延续了八百年,姜子牙也是大周开国元勋,自唐以后被历朝历代封为武庙圣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武将的最高荣誉了。但如果把姜子牙的一生分成两半的话,后世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唯唯诺诺的前半生

姜子牙又叫姜尚、吕尚,祖上也算是贵族,但他出生时家境没落,穷困潦倒,为了谋生做了很多杂事,比如当屠夫,比如开酒店卖酒。一直到了70多岁,还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如果姜子牙就这么死了的话,那后世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祖上曾经阔过,但自己却屁本事没有的人。既没办法重拾先祖荣光,更不能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甚至史册中根本不会有这个人,因为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重拳出击的后半生

直到72岁的时候,姜子牙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知道周文王要来,于是就在渭水边垂钓。他之所以直钩、不用饵,想必就是借此行为把自己的名声传出去,让别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怪人。于是周文王来了之后,也就听说了他,两人一见面,相谈甚欢,就像刘备和诸葛亮隆中问对一样,定下了大周开国的思路。


文王渭水拜姜尚


后来,姜子牙就出山辅佐周文王,周文王死,继续辅佐周武王,最终经孟津之誓、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开大周八百年基业。周朝成立后,周公摄政,封建诸侯,姜子牙因功劳卓著,被封在齐国,齐国地位与周公封国鲁国相差仿佛,是异姓诸侯中的第一大国。

事实上,用半身来划分都不是很准确,因为姜子牙前面七十年都一事无成,但有最后十几年的辉煌,便足矣永载史册,成为中国的兵家鼻祖。


卧闻海棠


刘邦吧,前半生虽然不能说是完全不务正业 ,但是并无主要收入来源,靠"啃老"和蹭吃蹭喝为主,最高职业是泗水亭长。如果按前半生来说,这充其量就是个社会大哥找的社会关系混了个一官半职。后半生的刘邦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关中,约法三章。亲赴鸿门宴,迷惑项羽,最后大胆启用韩信,联合彭越、英布等诸侯,诛杀项羽在垓下。建立了大汉四百年天下。刘备靠围剿黄巾军起义而闻名,前半生颠沛流离,四处奔波,降而复叛。先投陶谦,后投袁绍,再投曹操,最后投奔刘表于新野。这简直就是最佳"跳槽选手" 一言不合就跑啊!就刘备的前半生而言,不过是吕布之流,早晚身首异处。后半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夺取荆州,占据益州,才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后来,更是称帝,被称为蜀汉昭烈皇帝。隋炀帝杨广,被人一直称为"暴君"。他的前半生包括当晋王、太子时期和他称帝的前半生。杨广指挥了隋朝长江灭陈之战,隋朝军队在杨广的指挥下,打过长江,覆灭陈国,且治军严明 ,当时可谓是少年勇将。在称帝的前半生,杨广为彻底打破氏族对官员的垄断,实行了科举制度。并且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沟通。就前半生而言,杨广绝不是一个亡国之君。他有着胸陶伟略,富有诗书才华,而他的后半生在三征高沟丽的征战中结束了。隋朝末年,河北知世郎王薄率先起义,其年6月,杨玄感造反,隋朝的统治基础被严重破坏 。杨广最后逃亡江都,部下宇文家族联和元礼、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杀害杨广。


普通的历史爱好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隋炀帝杨广这个人,如果我们把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分开评价,那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据史书上记载,隋炀帝杨广刚登基时,天下形势真可谓一片大好,国库充足,赋税稳定,国力强势,杨广坐在这个位置上,难免想要创造后人难以超越的伟业。所以,他特意给自己选了这样一个年号:大业,即伟大的功业!

杨广当皇帝期间,就只用了这一个年号,合计是十四年,我们以大业七年(611年),杨广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为分界线,在这一年之前的杨广,不管人们怎么评价他,那都是一代雄主的形象,完全可以比肩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毕竟,他的功业,就是可以和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在大业七年之前,杨广先是深入塞外,亲自接受突厥可汗的拜服,不战而屈人之兵;随后他远赴西域,亲自接受当地诸王拜服,被西域各国首脑尊称为天可汗;接着他还派兵征服土谷浑,把青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这都是前无古人的成就。

至于传说中的大运河,更不用说了。因为这就是前无古人的成就;时至今日,谁也得承认,这就是古代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更主要的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都是积极的。



关键是,此时大隋帝国内部经济还是一片繁荣,人口达到近900万户,是中国古代人口的第一个高峰值,比后来所谓的贞观之治还要多三倍;而且帝国内部统治又非常稳定,并没有大规模动乱的迹象。就这些成就摆出来,真心说,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会暗然失色。

不仅如此,此时杨广在官方和民间的形象,那都是典型的勤政爱民,比如杨广在营建东都洛阳时,他一再强调要从实用性出发,绝不追求奢华。杨广还告诉大家,凡追求奢华的皇帝,写在历史书上,都也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只有那些追求节俭的皇帝,才会得到世人的称颂。

总而言之,东都洛阳只要建成,许多年以后,也肯定还会屹立在那里;我希望后人看到我们修建的洛阳城时,都会发自心底的崇敬我作为一代帝王,依然会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再总而言之,我们的国家虽然已非常富足,但也不能滥用民力,总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也正因为杨广的这种不追求奢华的作风,使得东都洛阳在短短十个月内就修建完成,这完全是一种奇迹,以至于当时史书上对杨广的赞许,那是有多拉风就有多拉风。

甚至后来李世民在看到杨广留下的这些言论时,都忍不住感怅然若失,因为杨广的这治国大道理,说得比我都还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杨广的功业到此为止,他的人生绝对是完美无瑕,一生的盖棺定论,那肯定能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甚至而言,后人还难免会说,如果杨广不死,就能如何如之何。



问题是,杨广该死不死,非要再多活了七年。于是,从大业七年开始,杨广发百万之兵攻打高句丽,结果竟然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杨广又两次攻打高句丽,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再后来,杨广竟然被突厥给围困;再后来,全国各地叛乱越演愈烈,大隋帝国竟然瞬间土崩瓦解,杨广也被手下人给杀死。终于,杨广变成为了反面角色。

因为杨广的失败,他随时高呼的那些令李世民都感慨万千的治国大道理,都变成是人生苦短,必须尽快享受,怎么舒服怎么来。

比如营建东都洛阳,就变成是为了他自己享乐和残暴的铁证。因为这样宏大的工程,历时10个月就完成了,这得滥用民力到什么程度?这得死多少人啊?还有大运河,那也变成是他享乐和劳民伤财的罪状,因为这样巨大的工程,那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

甚至隋炀帝征服西域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劳民伤财的烧钱行为,而且毫无意义。因为这样打肿脸充胖子,有价值吗?无非是把中原王朝折腾得疲惫不堪,让周边国家看笑话罢了,而且它会加剧帝国的财政负担,加重民众的负担。

于是乎,如果看大业七年之后的杨广,那完全就是一个可以和历史上任何昏君暴君相提并论的皇帝。 因为,这七年里的杨广,就没做对过一件事!


我是赵帅锅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时有浅滩低回,时有高山激荡,响声震天,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风采。至于前半生和后半生评价截然不同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忠与奸

红脸和白脸,只是一个转念的差别。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在濡须口之战后,曹操受命封为魏公,加九锡,享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冀州十郡封地,正式开启了追随伊尹周公的道路。

在此之前,虽然以丞相的名义专权于汉室,但是仍然是汉朝的恩人,匡平天下,有希望挽大厦于将倾,很多忠于汉朝的人都是支持曹操的。但从此开始便有取而代之之意,刘备骂之为汉贼,至此完全坐实。曹操从汉故征西将军的旧梦中醒来,向着魏之武王进发,注定了在后世的评价为成为了白脸的奸臣。

胜与败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刘备派遣诸葛亮到江东结好孙权,孙权派周瑜、程普率水军数万,和刘备一起拒曹操于赤壁,焚烧其船,大破之,追至南郡。在此役之前,刘备的一生是败多胜少,可以称作是常败将军,颠沛流离,从燕山脚下一直流浪到汉水之畔。

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攻取荆州四郡,自立为荆州牧,又西取蜀地,北伐汉中,称汉中王,如汉高祖故事,一路走向人生巅峰,前后判若两人,从常败将军变成了常胜将军。赤壁之战时,刘备已经四十八岁,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很大了,如果像刘琦一样因病而亡,恐怕就不复有后来的成就,后世评价也必然截然不同。

明与昏

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元天宝,大赦天下,上加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这是唐玄宗人生轨迹的一个分水岭,从继位之初的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能为相,开始转变成了无心政事,专务和杨贵妃享乐游玩,长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心胸狭隘的小人为相,国家江河日下,内忧外患与日具增。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应对失措,斩将失地,将两都拱手让给叛军。自己灰溜溜地逃往蜀地,过起孤独的太上皇生活。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后半生却变成了一个昏溃不堪的老头,几乎亡国灭家,起落之大历史上所罕有。

盖棺定论

正因为人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可能相差悬殊,行事和品德都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古人早就明白了要盖棺定论,在人生前的时候无法去评价一个人,只有等到人死后才能下最终的定论。

盖棺定谥,先典成式,激扬清浊,治道明范。——《魏书·郑羲传》

就像郑羲,早年为尚书元石参预军事,受降常奇珍,平定汝阴张超,出谋画策所料皆中。田智度意图扰乱京城洛阳,他前去安抚,很快使百姓安定下来,被封为鹰扬将军。后来又和国舅李冲联姻,官路亨通,并将女儿嫁给魏孝文帝为嫔,成为名符其实的皇亲国戚。但是和皇族联姻后,郑羲却大肆受贿,吝啬成性,连怀酒也不舍得请人喝。等他死后,依据谥法,礼官认为:查古代先例,其未光耀于朝策;贪财昧货之谈,已经流播民间。建议给他追谥为文灵。


中州史话


如果说历史上那个人物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反差最大,我觉得非唐玄宗李隆基莫属了。前半生的他可谓是大唐的英雄人物,丰功伟绩不计其数;而后半生的他却是颠沛流离、饱受战乱,被贴上昏庸、荒淫、无能的标签。接下来唐宋秘史小侦探就带您一探究竟——唐玄宗李隆基的反差人生。

图.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

早年的李隆基是一个十分有抱负、有理想的大丈夫。因为不满后宫乱政、影响朝纲,他先后发动了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一举拿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从此开始书写自己的辉煌人生。

要说李隆基登帝后一生最大的功劳,那就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时代了,使唐朝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刻。当时的李隆基可谓是励精图治,在国家治理方面勤勤恳恳,夜以继日。他不仅在政治上进行改革,裁退冗官,严惩贪官;还在军事上精兵简政,开源节流。除此之外,他还善用贤臣,先后启用了姚崇、宋璟等历史名臣帮助自己打点江山。

正是因为李隆基早年的努力,才使得唐朝得以空前的发展,当时的长安才会如此的富丽堂皇。

图.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的引起者

如果李隆基能够一直勤勉于家国治理,那么唐朝肯定会再强大许多,但是李隆基在他的后半生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干出一番业绩的李隆基觉得自己功成名就是时候享享福了,被权利与赞誉蒙蔽双眼的他开始变得荒淫、昏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生活他不断派人在民间搜刮美女,期间更是连自己儿子的媳妇(杨玉环)都抢来占为己有。

图.李隆基与杨玉环

在财政上李隆基为了增加税收,他加大对百姓的赋税,这无疑是在吸老百姓的血啊,引起民间的不满。在军事上他听信奸臣之言采用节度使制度,导致各地军阀势力攀升,中央对地方控制越来越小。

最后就出现了以安禄山、史思明为代表的一类人,发起了安史之乱,使原来一个百姓安康、国家富足的时代瞬间变成了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的惨状。而作为这件事的罪魁祸首之一的李隆基也是为了躲避战火四处颠沛流离。

结语:正如唐玄宗李隆基一样,人的一生有太大的变数,可能前半生还过着受人尊敬、被人歌颂的生活,后半生就成了落魄不堪的惨状,前半生和后半生形成剧烈的反差。一个人想要善始善终,就应该努力的去做好自己,不被功名利禄所蒙蔽。

对于历史上那些前半生和后半生有剧烈反差的人你还知道有谁?欢迎留言评论。#历史#


唐宋秘史小侦探


人是善变的一种高级动物,下面方城就讲两个古代历史人物截然不同的前半生和后半生。

弃恶从善的周处

周处,三国时期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的儿子,标准的官二代。从小不喜读书,专好舞枪弄棒,走马射箭之事。父亲是太守,自己又持勇逞强,因而在鄱阳城里肆意妄为,无人敢言。气愤不已的百姓把他与南山上吃人的老虎和长桥底下祸害人的蛟龙,并称为“三害”。

有一次周处在路上闲逛,看到有一老伯坐在路边长吁短叹,便走上前去恶狠狠的问道:“现在天下太平,你坐在这里叹什么气?”老伯幽幽的说道:“现在南山上的老虎和长桥底下的蛟龙依然在祸害人,二害不除,怎么不叫人叹气。”

听罢老伯的话,一下子激起了周处那颗持勇逞强的心,他决定为民除害,风光一把。

他先是登上南山去寻找吃人的恶虎,用自己精湛的箭法射杀了老虎。然后又下到桥底去斩杀蛟龙,没想到被蛟龙拖入水中。经过几天的水中搏斗,他终于斩杀了蛟龙。等到他天黑时候精疲力尽的回到城里时,却看到人们张灯结彩,相互庆祝。

他感到十分好奇,便私下里找人打问。那人不知他就是周处,告诉他说人们正在庆祝除三害呢。至此,周处才知道人们把他与恶虎、蛟龙并称为三害,一股英雄气瞬间没了,只对自己往日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于是他下定决心,弃恶从善。拜名师学习,手不释卷,秉烛苦读。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周处因品行和才学,被推荐为官,担任东观吏丞。东吴灭亡后,他又因贤名担任了西晋广汉太守,因治理有方,被升为御史中丞。后在平定关中氐羌的反叛中战死沙场,被追封为平西将军,谥号孝。

周处从一名横行四方,飞扬跋扈的少年,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最终因功战死沙场,确实令人敬佩。

弃善从恶的钱谦益

如果说周处是历史上弃恶从善的典型,哪么钱谦益就是历史上弃善从恶的代表。

此君可以说是晚明东林党人的领袖,文学宗师,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钱谦益,字受之,江苏常熟人。少年时便因才华横溢而名动江南。二十八岁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因著《初学集》、《有学集》、《国初群雄事略》而名动天下,被誉为文学领袖,一代宗师。

钱谦益在仕途上屡遭坎坷,曾被同僚、被宦党几次构陷,丢官罢职,甚至身陷囹圄,最高官位只是当了个明朝礼部侍郎。

这对一向以东林党领袖自居的钱谦益来说,没能入阁拜相始终是个遗憾。

1641年,赋闲在家多年,已年近六旬的钱谦益命交桃花,娶了一代名妓柳如是为妾,过起了闲云野鹤、金屋藏娇的生活。

三年后清军入关,崇祯帝自尽。久居江南的钱谦益原本和众多东林党人准备拥立潞王为帝,结果宦党余孽马士英等抢先一步拥戴小福王为帝。

东林党人遭到南明政权的残酷打压,身位东林党领袖的钱谦益,见机不妙,立即换了一副嘴脸,不顾众多东林党弟子的死活,与宦党余孽暗通款曲,摇身一变成为了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

没多久,清兵南下。柳如是劝钱谦益保持名节,一同跳水殉国。钱谦益以一句“水凉凉”为借口,阻止住欲投水自尽的柳如是。

几天后,钱谦益率南明诸臣打开城门向清军主帅多铎请降。更为可耻的是,一天后钱谦益借口头皮发痒出门而去,家人已为他找篦子梳头去了。没想到此君一会转回家中,居然是一幅清人装扮,原来是剃发易服去了。

一心降清,想乘机升官的钱谦益不惜招降南明反清势力,梦想飞黄腾达。结果机关算尽,清朝只给他授了个礼部侍郎的官衔,而且没多久便将他褫职遣回原籍。

文坛宗主,东林党领袖的钱谦益,因此成为弃善从恶的代表,遗臭万年。


方城阙


这种情况就属于是前半生神话,后半生就不那么“神”了,通俗说,就是“晚节不保”。在历史上,还真的有这些人物存在。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属于是开国皇帝式的人物,按理来说,开国皇帝,都是有手段、有能力的人物,看历史上的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皆是如此人物。




那么梁武帝萧衍是什么情况呢?

他也有实力,这体现在他的执政前期,就是他刚建立梁朝的时候,不管是他选择“代齐建梁”时候的果断,还是他执政初期的广开言路、以身作则、重视吏治等方面,都是说明,这个皇帝是有水平的。

可是后期,萧衍就慢慢的“从高处坠落了”,比较著名的就是萧衍的“笃信佛教”,笃信到什么程度呢,不仅出钱装修寺庙,而且连他自己也进了寺庙出家,一位皇帝,几次出家做和尚,朝政之事,更是没那个心思去理会。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唐玄宗

说起唐玄宗李隆基,流传最广的还是他与杨玉环的事儿,包括后期的安史之乱等等,这些都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唐玄宗这位皇帝,不是那么优秀,特别是与之前唐太宗李世民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比起来,更是有很大的差距。



可是,唐玄宗这位皇帝没那么简单,初期时,他的行事风格也是十分果断的,唐玄宗李隆基,当年也是参与过政变的,他最终能够当下皇帝,也归功于“唐隆政变”。

后期,唐玄宗继位之后,不说其他,单单说“开元盛世”这个盛世局面就是在他执政时期所缔造,就足以看出,这位皇帝,不是碌碌无为之人。


可是,到执政后期,唐玄宗在他执政后期逐渐怠政,偏爱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等人,又加上后来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使得这位早期做的不错的皇帝“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