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篮球运动员协会


日本并不是没有打过对苏联的念头,只不过苏联给了日本一次深深的教训,在加上美国外部条件的存在,所以放弃陆军北上苏联而选择海军出击美国的策略。

苏联给予日本最惨痛的教训——诺门罕战役

日本关东军在出兵占领了东三省,并建立起伪满洲国后,对于日本此后是南下还是北上的战略布局日本陆军曾有非常大的的争议,而最终是日本的关东军占据上风,极力请求北上攻打苏联。

当时德国迅速闪击波兰,并对苏联虎视眈眈。因此最后关东军几乎是倾尽一切武装力量寄希望于一战打败苏联。而苏联也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所以决定对于日本关东军进行一次全面、深通的教训。由次也就有了诺门罕日本关东军惨败,关东军唯一的装甲师团覆灭,打消了日军北上的野心。


而日本海军决定对美国动手,也是由于当时美国对于日本在东亚的动作太大(当时的日本几乎快控制整个东亚),所以美国决定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要知道石油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这一招釜底抽薪也让本来对美国不满的日本军人下定论决心。

在美国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不到3个月,日本海军就对美国不宣而战,直接空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可以说,从日本海军空袭美国珍珠港的这一刻起,日本法西斯就拉开了灭亡的序幕了。


这个历史很正


积极备战是真的,但是诺门罕战役后日军根本不敢跟苏联打了,原因就是被吓破了胆。

尽管国内很多别有用心的喷子靠造谣和脑补喷苏联,说什么苏联出兵东北不是为了帮中国,苏联掠夺东北比日本都狠,什么满洲国苏联第一个跳出来承认。。。把苏联描绘的比日本侵略者都要可恶,咱也不知道这是屁股站在哪边。但是你必须承认,苏联在远东军事实力的存在把整整70万装备齐整,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关东军约束在了东北,给中国军队减轻了巨大压力。即便苏联没给过蒋介石那100个步兵团的军事物资,没出过航空支援兵帮国民政府打仗,光凭这一点,苏联对中国的抗战是有很大功劳的,客观上就是如此。

现在说说诺门罕战役对日军的震撼。历经诺门罕一战后,日本高层算是彻底认识清楚了日本和苏联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苏联在1939年时整个重心都放在即将到来的苏德战争上,但在远东依然部署了几十个师的兵力。诺门罕战斗投入战斗的苏军很多都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在作战素养上远不如日军。但在炮兵、装甲部队上则是比日本强得多。此外,后勤保障方面苏联比日本强一大截,原本是劳师袭远的苏联在物资运输方面反而比关东军都要强,比如苏军弹药消耗达到31,000吨,相当于库尔斯克战役消耗量的15%,远远超过日军。实际上日本后勤补给从海拉尔到诺门罕只有180公里,而苏联最近的铁路距离诺门罕也有750公里,但物资输送却是苏联大于日本。所以二者后勤上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诺门罕战役中的BT系列坦克

诺门罕战役后期,局势几乎变成了一边倒。苏联尽管BT坦克战损惊人(500多辆损失了280辆),但实际上都是在强攻的路上损失的,而且凭借坦克部队的快速突击,苏联在战略上获得了很大优势。战役后期苏军南北两翼在诺门罕实现合围,两个日本关东军师团(第7师团及第23师团)的主力如果再不撤退就是被包饺子了。所以表面上看双方打成平手,实际上日军处于下风,苏联只要愿意,甚至可以直接追击到东北境内。

诺门罕战役中被俘虏的日军士兵和武器

诺门罕战役中缴获的日军钢盔


诺门罕战役初期,苏军损失大于日军,整场战役下来,日军满洲国军的实际损失已经超过苏蒙军。这事以后,关东军植田谦吉辞职,23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被转为预备役,日军被俘军官遣返后均被勒令自杀。从此以后关东军只能乖乖呆在东北,甚至抗联在东北的抗日活动支撑不住后撤到了苏联,关东军也不敢有啥动作了。


纸上的宣仔


没法打!

咱们还是那句话,战争,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说打就打了的。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1939年通过诺门坎战役日本人认识到了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干不过苏联的坦克、大炮,从那时候起,他就放弃了和苏联打仗的想法。后来又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以避免和苏联交手。

日本人选择了不和苏联开战,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他也就没准备和苏联开战。因为他没准备和苏联开战,也就没建设一支能和苏联作战的军队。苏德打得激烈的时候,日本手里并没有适合与苏联作战的军队,自然就没法打苏联。

想和当年的苏联打仗,很明显,你的军队得是重型装甲集群。你得有重型坦克,厚装甲,大口径主炮。还得有大量的火炮、汽车、装甲车......

二战期间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一直保持着100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几千辆坦克,一万多们火炮,几千架战斗机。日本想打苏联,最起码,最低最低,也得拿出300万人规模的装甲部队。二战时期的日本坦克能被机枪打穿,在苏联的坦克炮前,跟纸一样薄。苏联坦克一脚油门能撞翻日本坦克。而日本坦克的主炮也根本打不动苏联坦克。日本要想和苏联打,得重新设计新式坦克,能和T34-85正面交锋的坦克。然后这种坦克得生产1万辆。大口径火炮,也得生产两万门。战斗机也得1万架。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火焰喷射器......这都得有。

造坦克说的容易,其实得从挖矿挖煤开始,钢铁厂都得新建,培训工人、设计图纸......三年五年啥成果都看不着。十年,矿山、工厂、运输、设计......都运转起来了,才能看见坦克出厂。然后还得训练部队使用,修改、量产......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凭空出来1万辆坦克,部队使用纯熟了,都得5年。

由于日本没准备和苏联打仗,他也就没建设这样一支重兵装甲集团。

当时的日军依然是一支以三八大盖、刺刀和依靠两只脚的轻装步兵部队。

开这种坦克进攻苏联,那就不如开着“玩笑”去了。瓦西里急眼了空手都能把这玩意掀翻了。

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在苏军坦克炮前面跟纸一样薄的那种坦克,总共也就在3000辆之内。问题是这些坦克他还得拿出一部分到太平洋上跟美军打,再拿出一部分到中国内地......和苏联差距太大。

日本这种轻装人肉部队如果去进攻苏联,属于典型的作死。而且即便是这种人肉部队,日本在最巅峰的时期,在日苏方向,也只有100多万。和苏联的人数不相上下。日本让自己这120万轻装关东军去进攻120万苏联西伯利亚重装坦克集团,那是疯了。

关东军一直被抽血,不断有部队被派到太平洋战场,不断的被美军消灭。最后的关东军只剩下70万老弱病残。如果他在全盛时期去进攻苏联,不论胜负,太平洋战场那边都无法坚持。要是在苏联被歼灭,两线更是都完了。

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领土广阔,真打起来,战线会非常的漫长。

德国打苏联,失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战线长,拖累了进军速度,补给跟不上。实际上要是跟日本这边比,苏德的战线短的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德军的机械化程度比日军高出2个数量级,苏德战场铁路、公路也比日苏方向,西伯利亚这边强百倍,结果战线长的问题都能拖死德国。日本这边的难度就没法算了,得是天文数字。

实际上咱么上面说的日本建设300万的装甲集团部队用来进攻苏联,远远不够用。

这种部队对后勤的依赖非常严重,汽油、弹药、维修耗材、食品药物......要源源不断的跟在后面。补给线要是断了,前面的部队也就趴窝等死了。在西伯利亚方向往苏联内地打,几千里的战线,走几百里就得建立一个后勤保障基地,建立工事,留下部队防守。要不然前面冲的兴高采烈,人家绕到后面把基地端了。

日本想进攻苏联应该是300万的装甲集群打前锋,后面还得500万的步兵分散在补给线上做保障。以日本的条件,300万装甲集群属于做梦,500万步兵还是做梦。他资源有限,虽然占领了朝鲜半岛和大部分中国,但这些地方生产力太低,导致日本根本没有实力打造一支均衡型部队。只能是有取舍,有轻重的发展。而日本最终取的是海军,舍的是陆军,重海军轻陆军。把大部分的资源都拿去打造海军,去造航母、战列舰......这就导致他陆军和其他欧美强国比,非常的弱。

就这么一堆钢铁,拿去造航母,就不能造坦克......

日本想进攻苏联,至少得提前15年做准备。第一点,就得是先把航母、战列舰、潜艇......停了、拆了。然后造坦克、大炮、战车以及铁路。15年,才能打造出这支300万人的重甲集团。但这样一来,他的海军就又不见了,也就没办法在太平洋上和美国人打了。

当时日本只能是二选一:建造陆军打苏联或者建造海军打美国。

最后他选择了后者。那他也就是自动放弃了前者。等到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初期打的非常顺利,日本再想改变策略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他最开始选择的是建设陆军,不要航母、战列舰那些东西,造出来1万辆重型坦克,等到苏德战争爆发,他在东方来个300万装甲部队+500万步兵抄苏联后路......二战历史恐怕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只不过这样一来,他没有海军了。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依然要参战,依然要跟日本打,到时候日本没有海军,美国就可以直接打到日本家门口。到时候他还是玩完。没等他打到莫斯科,东京先丢了。


锐度何老师


在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确实认真考虑过对苏开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始终没有变成现实,这让后来很多人感到奇怪。实际上,当年日本人放弃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并非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陆、海之争造成的战略性偏差。这包含了日本人对历史因素、自身情况、战略考量等多方面的深思熟虑。

实际上,日本人北上的想法由来已久,无论是张鼓峰之战还是诺门坎战役都是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但是,这两次战役都是以日军失败宣告结束,尤其是诺门坎战役,更是让日军认识到了自己与苏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当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虽然日本人很积极的备战,甚至还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关东军特别军事演习,但是此前的惨痛教训始终让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日军之所以没敢轻举妄动还主要是因为对面的苏军实力强大。尽管经过关东军特别军事演习的动员,但是关东军无论是在总人数上还是技术装备上都和对面的苏军有着不小的差距,仅仅坦克一项就是400:2700,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实际上,日军对苏开战有个前提就是德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而当苏德战场进入冬季以后,日本人已经明白这场战争已经没戏了。

另外,日军停止对苏作战准备,选择南下还有个更现实的因素。那就是北上得不到任何实际好处,只能是为德国人火中取栗。相之下,南下则可以得到日本国内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这也是日本国内南下派的主要目的。而且相对于强大的远东苏军,西方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简直不值得一提。两害相权,日本人选择哪个是显而易见的。


洗耳翁


战争是国家、民族、利益集团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它首先需满足政治、经济需求,其次才是人无穷无尽的奢望。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当然考虑过对苏联发动进攻,但思前想后下却收起放荡的心,老老实实遵守《日苏中立条约》,这是它从世界格局、国家层面和军事实力对比的考量结果。

首先应尊崇我们的先辈,是他们独抗的勇气、不投降的意志与巨大的牺牲让日本深陷战争泥潭。到1939年日本70%军费投入中国战场,但战争的结束却遥遥无期!而亚太地区日本公开与潜在的敌人——苏联、美国养精蓄锐虎视眈眈,还明里暗里提供军事经济援助,借中国之手消耗日本孱弱的国力。

要进一步扩张,或迟或早必然会与苏、美发生剧烈碰撞,无论北攻苏联还是南攻英美,日本都没充足经费完成陆军或海军的转型升级,抽调出足够的兵力。1940年3月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联席会议上,决定如果40年内不能结束中日战争,则日本应于41年初断然进行战略收缩,至43年应仅保留上海周边和平、津、蒙疆地区,以此来节约军费实现下一目标。但这仅存于幻想,日本没足够的勇气胆略付诸实施,也就只能负重蹒跚前行。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惨痛的失败(至于日军到底死了多少人,去旅游的观众们可去靖国神社查看下,超过1.8万),让日本陆军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苏军装备上的差距。这致他们认为只有驻远东苏军从30个步兵师减至15个、坦克数从2700辆减至900辆、飞机从2800架减到1000架,日本才可以发动进攻。而事与愿违,即使苏联从苏德战争爆发后的6月29日开始西调部队,但远东苏军不减反增,从70万扩充到年底的130万,拥有坦克2124辆、飞机3193架。其战争计划安排甚至包括海参葳、伯力失陷后如何开展游击战争。从7月13日日本开始对苏战争准备,关东军从35万增至85万,但坦克不过区区300余辆,飞机寥寥500余架,凭这实力,再相信意志决定论的武士道们也会犹豫再三、望而却步。

7月24日日本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后,美国要求日本撤军,28日起联合英国、荷兰冻结日本海外资产,实施包括石油在内的物资禁运。29日谈判中美国更要求日本停止扩张,从中国大陆撤军,退出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8月美国增兵菲律宾,加强夏威夷守备。

8月初,日本参谋本部二科认为德国41年内不能结束对苏战争,42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8月6日,向来水火不容的日本陆、海军统一意见:一继续作对苏战争准备,二避免开战。9日,日本陆军省决定放弃年内对苏战争,并预备南下。

10月16日近卫内阁总辞职,向来主张南下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出任首相,也就最终让北进派失去市场。


历史扒粪机


二战爆发之前,日本积极对苏备战是确有此事,但是1941年6月苏德战场打响之后,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了呢?

其实并不是日本放弃了进攻,而是人家就没打算进攻苏联!

问:那张鼓峰和诺门罕战役是怎么回事?

说白了,张鼓峰和诺门罕战役只是日本对苏联的试探性的攻击,但是结果出乎日本人所料。

诺门罕事件直接成为了日本最大的一次失败,死伤人数高达5.4万,日本举国震惊!

问:哦,这样子说日本没有趁机进攻苏联原来是被苏联战斗民族给打怕了!

如果这样子解释,未免太片面了,甚至说是错误的。

诺门罕战役日本虽然经历了一场惨败,但是日本真的就被苏联打怕了吗?

(这里不是为了抬高日本什么的,只是想做个客观分析)

说日本怕了苏联的其实是真的小看日本了。

法西斯日本和纳粹德国一样,是一种军国主义民族凝聚力相当高的国家,当时的美国何其强大,日本还不是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就连德国宣布投降后,远东的日本还曾打算搞个“一亿玉碎计划”来个不死不休,直到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丢在日本脸上才肯投降。

可见,日本并没有想得那么简单,苏德战场爆发,日本选择“南下”而不是“北上”夹击苏联是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的。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它挑起战争无非就是获取战略资源。

苏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虽然也存在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日本即便占领了那里,开采难度太大,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日本想要占领苏联远东地区至少会赔上一半以上的关东军。

这种赔本买卖它不会做。

北上无利可图,南下对日本来说却是“意义重大”。

一,在东南亚地区,那里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是日本所需要的,比如橡胶、石油、矿产等等。

二,当时西方老牌殖民帝国在东南亚有大量的殖民地,然而苏德开战之前,日本的大哥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横扫了各国,这些老牌殖民帝国根本没有力量来打理亚洲事务,绝佳时机,野心勃勃的日本岂会浪费?

三,英国本土遭受重创和压制,苏联在远东地区也保留着客官的军事力量。

四,日本虽然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但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深深牵制着日本,令日寇始终不能安定。据记载,日本前期投入了24个师团入侵中华,后来因为病例不足增加到了36个师团。虽然日本在东北有着75万关东军,但是因为八路军和国民军在华北地区的英勇斗争,生生把日本给牵制住了。

后来美国总统罗斯福都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日本将会多出100万军队进攻英美,那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苏德战场打响,日本出于战略目的选择“南下”对他们来说虽然是比较好的选择,可惜的是,他们“南下”的途中遇到了我们——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注定他们是失败的!


白衣青象


这是因为日本提倡建立的是东亚公荣圈,大概范围就是韩国,朝鲜,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缅甸等,这是其一。其二是德日两国互相默许了如何划分亚洲,德国想取得当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丰富石油,日本想取得东亚的各种丰富资源。其三日本的武器装备对于苏德两国来说相差甚远的,德国看不上,日本得罪不起,如果日本帮忙了,最后取得了胜利,那也是只能划分得苏联的东边寒冷地区,战略价值不高。


本熊视觉


苏联部署了130万兵力在远东,其实精锐都调到了西线,其实那130万人都是老弱病残,日本人的情报侦查不准确,所以放弃。


斗堰冲


答,二战时期,日本🇯🇵是一个海军和陆军不和的国家,陆军以北进作为主导思想的占多数,不过在诺门坎失败后,没有话语权。而南下派是以海军,以袭击珍珠港获胜以后!在东南亚一带战绩俱佳而获得主导权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