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玉的高古看不上中古,中古看不上明清,发明清玉被喷成不出三年的东西,您如何看?

玩古赏今


提问的不无道理。战汉古玉的确是中国玉文化的顶峰,回头再看后朝作品确实有些不够看。有位大家这样说:唐之前的玉器都是“官窖”。自宋起民俗题材入玉,佩玉不再是帝王专亨,有钱也能玩玉了。后世有这样的说法:元俗.明粗.清堆砌,很贴切的说明了近古玉的现况。这并不是说近古玉无精品,帝王级玉器是由“国企”加工而成的,自然不乏精美之作。尤其清乾龙酷爱玉器,有玉痴之名。这一时期的玉器对近现代玉器加工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何带有乾龙款的器物如今都成了天价的代名词。


爱玉者说


这个问题比较有发言权。

早年收明清玉起步,积累经验,小有所成。很快发现,想在这个范围进一步提高档次,只能拼财力,而不是比眼力。工好料好的明清玉,价格太高,玩的太费劲。好的东西很养眼,但没有精神层面的挑战性,乏味。

升级到高古玉,恰逢其时,集了些精品。但有一个原则,不收素面史前玉,挑战性太大,真假难辨。不刻意收中古玉,争议太大,断代困难,如果有,就按明清玉论价。集中精力收商、西周、春秋、战汉时期的。这几个时期工艺特征明显,对于非专业水平的藏玉之人,尚可掌控。

近几年来由于收高古玉难度加大,而明清玉明显降温,又收了一些高端明清玉。这些高端明清玉,以前买不起或舍不得买,现在终于有机会升级了。

所以说,如果看不起,就只能自己看不起自己了。反复一个来回,起码对中国玉文化的了解比较全面些。各时期的玉器都有其时代特征,是别的时期无法取代的。高古玉的内涵及韵味,明清玉无法比拟。而明清玉工精料好的较大摆件,高古玉没有。

其实明清玉和现代玉,一上手是很容易区别的。由于时间相近,工艺差别不大,晒出明清玉照片被称为不出三年的东西,难免。不过这些喷子可能根本不懂玉,不必在意。

分享几件明清老提油玉,玉质都不错。因昨天回答玉作旧的问题时不在手边,今天补上。这几件入藏至少十几年了,应该不会被喷不出三年。











卓然堂


明清+中古+战汉+高古=古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玉的老熟感是玩古玉的朋友都喜欢,是仿品无法仿造的,也是辨伪的重要手段。哪怕是上面的沁色,也是熟了的感觉,自然扩散,过渡。

熟是一种对古玉视觉感觉,温润熟旧,精光内蕴,不生硬刺眼。

熟便是玩老玉人最喜欢的感觉。

所以找到了古玉的熟,也就能准确把握古玉的味道与神韵。总之多看真品,慢慢体会古玉的熟,这也是辩别古玉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赏玉轩收藏鉴赏


玩古玉最难的是断代,现在高手太多,许多仿古玉做出来可以乱真,以至专家都难以判定。我的这块黄玉璧虽然本人把玩多年,但也确实不知是什么年代的。请方家指教。



凤谊1


这里面有个啥问题呢?

有个属于玉器的独特的矛盾。

就是一方面,中国古代玉器,加工技术和玉料与时俱进,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玉料和用工的繁复程度达到了最高。从工说——乾隆工;从玉料说,现在看明清玉,很多都白白净净的,这是羊脂白玉的思维,和今天的新玉一个价值观。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审美精神,玉走得又都是一个下坡路。文化方面,从上古神玉到后来民玉,一路下滑;从审美气质,无论红山与良渚,还是战汉的玉器,跟乾隆玉雕相应对照,乾隆玉器就像没长大的孩子,柔弱不堪。

这就是个悖论一般,一升一降,一降一升,不同的人取向不同,互有坚持,也就互相看不上了。


真相很简单












修身若竹


很正常,物以稀为贵,玉器从明清越往古数越稀少,至朝廷垄断时期尤其稀少…

诚然,高古玉远古玉…在漫长期的历史中经历战乱、自然灾害等使之大量流落民间其数量不可估…但世人自古惜之而秘存,或经年而再度湮没有之…

高古玉远古玉之稀有是一定的,一类是秘存不现世而显稀有,一类是价格高昂而显稀有…

就现状看,民间所持高古玉远古玉仿品甚多,大多藏家亦不能自知,不辨鱼目而自视甚高者有之…

就鉴识眼力而言,识辨高古玉远古玉的难度不是一般人所能突破,其维度之广大不可想当然…今所见自以为是者不在少数…数十年不能长一眼者有之,又或常走眼有之…

凡圣必有魔来成就,凡圣物必有魔效尤…入圣者鲜,入贤者稀,入俗者众…古来如此…但真圣未必轻贤亦未必鄙众…可谓佛是众生亦众生是佛…

不必究之…


謝亞鐵


最近喜欢上了高古玉,没日没夜的补脑,研究各类史书,典籍,恶补甲骨文,因为以前玩过字画,木器,行内的人认识不少,同他们交流学习,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抛砖引玉,希望共同进步![马思纯的微笑]





毛小瓏


各个时期的玉器有着时代的特点,都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喜欢哪个时期的玉器只是个人的爱好。






天水好1


前二图片,红山勾型器,材质为玛纳斯碧玉;中三,海东青擒天鹅,辽金时期,材质为和田玉;末图为清代帽花。个人感觉高古玉高高在上,为统治阶级所独有,其中上古神玉为巫师与神沟通之媒介,更是存在于传说之中。中古玉走进了官宦和商贾人家,玉工也不再仅为统治阶级服务。到了明清时期玉器才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个人一点见解,请朋友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