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羞辱纪晓岚,纪昀一句话,短短16字,为何让老太监羞愧自尽?

x819969731


一、纪晓岚其人

说起纪昀,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清朝政治家、文学家,字晓岚((1724~1805年),河北省献县人。真实的纪晓岚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主要的文学成就是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

二、纪晓岚“16字气死老太监”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机智妙对的故事可谓层出不穷,他智斗和珅,妙对乾隆,幽默风趣、才思敏捷,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纪晓岚经常进出皇宫,免不了要和宫里面的大小太监打交道。因为翰林编修实际上是一个闲职。纪晓岚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所以在闲暇之余常常被太监们缠住,让纪晓岚和他们一起对对子,讲故事。

可是,纪晓岚却常常借此嘲笑、奚落这些太监们,甚至还因此闹出“人命案”。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某一天,乾隆皇帝召纪晓岚进宫,纪晓岚心急火燎的从外面进宫去面见皇上,可是宫门外一群太监却对他却非拉住他给讲几个故事不可。

纪晓岚为了摆脱太监的纠缠,又想着乘机捉弄一下这几个小太监。开口便说:“从前皇帝身边有几个太监……。”说完转身就走。

小太监听得入神,正等着下文呢!哪肯放纪晓岚走,便一起扯着纪晓岚的衣服,急切的催促道:“下边呢?下边呢?

没想到,纪昀双手一摊,不怀好意的笑道:“下边吗?下边没有了……都是太监了,下边当然没有了。”

一众小太监受此羞辱,都气愤不过,于是找到他们的总管太监诉苦。老太监觉得纪晓岚仗着自己有几分学识,如此毒舌,实在欺人太甚。于是,决定亲自出马,教训一下纪晓岚。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纪晓岚在翰林院值班。时值冬日,大伙都穿着厚厚的冬衣,可是为了附庸风雅,纪晓岚手里还摇着一把折扇。

见此情景,老太监心中有了对策,他打量了纪晓岚一眼,说出了一道上联: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这幅对联,巧妙的嵌入了春夏秋冬四季,讽刺了纪晓岚的打扮,并质疑了纪晓岚的学问,可真是费了老太监了一番心思。

但纪晓岚是何等人物,哪甘心受此侮辱,只见他不慌不忙,再次发挥了他毒舌的特长,随口说出下联: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上联“春夏秋冬”,下联“东西南北”,老太监质疑纪的学问,纪毫不留情揭了老太监生理上的短处。不得不说,纪晓岚的确是毒舌中的典范,骂人揭短的代表。

老太监原想替小太监报被羞之仇,没想到自己反而受此羞辱,一气之下,竟然自杀。

三、“老太监自杀”背后说明了什么

纪晓岚16字气死太监的故事出自于《清稗类钞》,因为是野史稗说,是否真实,无从可考。但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呢?

①从说话见人品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说过一句话:“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纪晓岚聪明过人,但语言犀利刻薄。从他多次拿太监的生理缺陷做文章的事例中不难看出,纪晓岚打心眼里瞧不起太监,对他们缺乏同情,经常毫不留情的拿他们开玩笑,挖苦奚落他们。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纪晓岚的确心胸狭隘,缺乏对人应有的同情和悲悯。

②与高手过招,须有自知之明

老太监明明知道纪晓岚铁齿铜牙,文采和口才非同一般,非要鲁班门前搬大斧,自不量力,结果丢尽脸面,自取其辱。偏偏又气量狭小,自杀而亡。其实,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一个被他人嘲笑之后就要自杀的人,心理的脆弱程度可见一斑。

③恶毒的语言有杀人于无形的力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现实生活中,言语尖酸刻薄,侮辱他人导致当事人自杀的事例也是常有发生。“刀子嘴”的人不仅难以在社会上与他人建立良好沟通,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往往也会给家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恶毒的语言往往会像刀子一样撕裂着你的心智,折磨着你的神经,让你痛苦的说不错话来。最惨的是在她那咄咄逼人的词汇中,你竟然连回嘴的余地都没有,这也许就是老太监被气死的原因吧?

其实在生活中,对人对物我们都应该拥有的包容和悲悯之心,同时也要锻炼自己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的勇气,更多的尽量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充分发挥语言沟通的魅力,有话好好说,而不应该如纪晓岚一般,刻薄毒舌,处处戳人痛处,以免造成对他人不必要的伤害。你们认为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纪晓岚是清朝的一个大才子,他编纂了《四库全书》。

这样的一个才子,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当然有很多了。而且很多关于他的趣事,都被他给记录在了,他著写的《阅微草堂笔记》当中了。

我们列几个趣事来说一下。

先说题目上说的这件事,那时候纪晓岚刚中进士,被提拔到皇宫做官不久。

有一个太监早就听说过纪晓岚的大名了。但是,一直没有见到过纪晓岚本人。

正好那一天,那个仰慕纪晓岚的老太监,见到了纪晓岚。

不过这个老太监,也是很有学问的一个人,他就想考考纪晓岚,所以,他就出了一个如下的对子:

小翰林,穿冬衣,戴夏帽,一部春秋曾读否。

那时候正好是冬天,纪晓岚是个文人,没事就拿着一把扇子到处乱逛。所以,老太监就灵机一动,把纪晓岚当时的状态,给描写了下来。

纪晓岚那可是学富五车的人,他怎么可能被一个太监给难住呢?

所以,纪晓岚张口就来。

老太监,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不得不说纪晓岚的对子,对的很工整,太监的上联,出了一个春夏秋冬。

纪晓岚给对出来了是一个东西南北。但是,纪晓岚对的真的是够损人的。

要不说纪晓岚的人缘不好呀,当年他被乾隆给贬到新疆的时候,据说没有一个人给他求情的, 所以,纪晓岚就是坏在了一张嘴上。

再说一个关于纪晓岚小时候的事情,话说纪晓岚小的时候,他就很机灵。

也就是在他六、七岁的时候,他和伙伴一起踢球。

他们踢着踢着,就把球给踢到了,正好路过他们踢球,现场的县官的脚下。

其他的小朋友一看,他们踢到了县官,然后纷纷的吓跑了。

唯有纪晓岚没有跑,他走到了县官面前,去讨要这个球了。

县官也听说过纪晓岚的大名,所以,他就想考考纪晓岚,若是纪晓岚答出来,他就会给纪晓岚球,答不出来,那就只能没收了。

县官出的对子是:儿童六七人,唯汝狡。

没想到纪晓岚张口就来:太守两千石,唯您...。

然后纪晓岚不说了,县官纳闷了,说你最后一个字还没说出来,到底是什么呀?

纪晓岚说,您若是给我球我就说,唯您贤。您若是要不给我球,我就说唯您贪。

县官一看,如此机灵的纪晓岚,他当然把球还给纪晓岚了。

你看小小的纪晓岚,是不是就能把对联,对的很工整了。

当然了关于纪晓岚的这种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汉史趣闻


羽评郡主课堂开课啦!

一天,纪晓岚急着去见皇帝,在路上,他被几个太监拦住,要他讲个笑话。

纪晓岚边走边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他身边有一个太监,太监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纪晓岚停下来继续走,小太监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问:“太监下面呢?”纪晓岚笑着说:“太监下面没有了”。

小太监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太监,老监长很有学问,他认为纪晓岚太无礼,决定惩罚他,于是出了上联,告诉小太监。小太监再次遇到纪晓岚,便说:“纪学士是个有才华的人,我有一副对联“三才天地人”,请帮我把这副对联配对出来。

纪晓岚谦虚地说:“过奖了”,接着说:“四季夏秋冬”。

老太监又问:“四季是春、夏、秋、冬,为什么没有春呢?”

纪晓岚看了看太监的下半身,故意笑了笑,“春没了”。

未曾想自己又被纪晓岚给戏耍了,小太监告诉老太监,老太监决定亲自前往,扳回一局。

这次,纪晓岚在南书房值班,老太监走到纪晓岚面前,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纪晓岚个子很高,长得又帅又漂亮,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滑稽可笑,但看到他穿着皮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当时文人的一种优雅,很多学者都是这样的。

但在冬天,他手中的扇子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想到这一点很有趣。

他嘲笑纪晓岚,用南方口音说:“小翰林,穿冬衣,捧夏扇,一部春秋曾谈否?”

纪晓岚看了下自己的着装打扮,怪不得老太监会这样出上联,但他常常取笑别人,怎么可能让别人戏耍?

于是决定嘲笑一番,便说出了下联:“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对联是对的比较公整,也正是这16个字,老太监听后非常惭愧,回到住处便自尽了。

之所以会自尽,这也不无道理,其实明清时期皇宫内有很多太监,一般都是小时候送去的,但是真正自愿前去的又有多少,那时候本来就重男轻女,如果不是家境贫寒,连口饱饭都吃不上,谁会去阉割自己,做太监?

古时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这样做本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再加上阉割之后,自己做什么都没有信心,虽说宫内其他人不会当面嘲笑,但是他们心里始终有遗憾,而纪晓岚又当面嘲笑愚弄几次,老太监气不过,这本就是自己的生理缺陷,还被你拿来开玩笑,这哪里受得了?

加上老太监可能自尊心强,一时想不开,自尽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这些都是野史,都是一些名人典故,无非就是想要突出纪晓岚才高八斗,像纪晓岚对对联的典故可以说已经很多了,所以大家都只当是看个故事,不用计较。


猫眼观史


纪晓岚(1724~1805),乾隆时期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河北献县人。

其实不用我多介绍,亲们对纪晓岚比我懂得都多,电视剧《铁齿钢牙纪晓岚》太深入人心了,剧中纪大烟袋与和珅斗智斗嘴的桥段令人捧腹。讲真老纪就是乾隆时期的“段子手”。

当然戏说不能当历史看待。真实历史上老纪与和珅交集并不多。

老纪、和绅二人年纪相差26岁,纪晓岚中进士进入乾隆的“圈子”时,除了“玩文字”别无所长,于是被乾隆外放地方为官,出任地方上的“教育部长”。




老纪外放为官后,和珅这才崭露头角,随后火箭式上升,后来居上,和珅的仕途令老纪望尘莫及。

真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并不受乾隆的宠信,相反有点嫌弃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纪晓岚不修私德和官德。比如,纪晓岚是个纵欲狂。

纪文达公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引自《虫鸣漫录》

如此看来老纪就是典型的“一日七次郎”。私生活暂且不说,做官时他也不检点,曾被乾隆处理过。




这是乾隆三十三年的事了。老纪的亲家卢见曾从前曾任两淮盐运使,到70岁时退休了。

但是卢见曾没有平稳落地,有官员揭发他在任期间贪污,造成了江淮盐业财政亏空,朝廷要派“检查组”去查账。

当时纪晓岚是乾隆的“秘书”,他得知了这件事,想通知亲家,意思是让他赶紧把贪污的钱补上。

纪晓岚不敢明目张胆的写信通知亲家,通风报信是犯法,是要受大清律法制裁的。当时又没有手机、电报等先进通信工具,怎么办呢?

老纪不愧为一甲进士出身,他灵机一动,用空白信封装了一点盐和茶叶,然后派人送给了亲家。



卢见曾受到信后感到莫名其妙,自己在房间研究了半晌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亲家通知我,意思是:“盐引亏空,立案侦查(茶)。卢见曾连夜把贪污的钱退了回去。

尽管老纪和卢见曾做得天衣无缝,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过多久事泄,老纪被罢官发配新疆劳动改造三年。亲家卢见曾也得到了应有惩罚。

事后乾隆感慨道:“老纪把点子用歪了,否则这是个治国之才,可惜了!”

乾隆说的没错,纪晓岚才华没得说,可谓“学富五车,满腹锦绣文章”。但没有用到治国之策上,他没有和珅的能力为国开源财路。他只会嘴尖舌利讽刺人。



比如他曾经用16个字讽刺老太监,结果老太监不堪其辱上吊自尽了。活活逼死了一条人命。

其实太监才是社会底层人,想想看,有钱的人家谁送儿子去宫中伺候人呢?况且还要把“鸡鸡”切掉。

纪晓岚没有同情心也就罢了,不应该拿着人的缺陷开涮!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纪晓岚经常去宫中和乾隆吟诗作赋,久而久之就和太监们混熟了,双方都开些玩笑。

有一次,一个小太监拦住刚要进门的老纪,出了一个对子:“三元解、会、状”。对老纪开玩笑说:“答对下联就放你进去”。



原来小太监想长点知识,求老纪对下联。

(古代的连中“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三者都得了第一),所以小太监说出了上联:三元解、会、状。

老纪嘿嘿坏笑一声,随口对出下联:“四季夏、秋、冬”。说罢纪晓岚就要进去。

小太监听了下联觉得有毛病,于是拦着老纪说:“不对啊,四季咋没春呢?老纪坏笑着说道:“没鸡鸡哪来的春啊?小太监被羞的无地自容。

小太监吃了哑巴亏,回去给师傅老太监讲了这件事。老太监说,看我的,我把春、夏、秋、冬四季都说全,看他如何对?



老太监想为徒弟出口气,于是拦住了纪晓岚,非要让他对下联。

老太监马上说出了上联: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当时纪晓岚是翰林学士,老太监把“春、夏、秋、冬”都说全了。本意想难一难老纪。

谁知纪晓岚又一次嘿嘿一笑,张口对出:“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纪晓岚用东、西、南、北对仗上联的春、夏、秋、冬,同时用“东西”代表老太监裤裆里没有的“鸡鸡”,确有一语双关之妙,但意思太邪恶了。

老纪可是得意了,老太监为徒弟没挣得面子,反而被一顿奚落,回去想不开就自缢而亡了。

结语:纪晓岚不把文采用在安邦治国之上,不为振兴大清建言建策,反而用来讽刺挖苦身体有残疾的底层人,我觉得这不是光彩的事。


秉烛读春秋


那可不是短短几个字就让那老太监无地自容、羞愧难当了,人家纪晓岚可是学富五车的翰林大学士,即便知识领域再不济,对个内涵深意的对子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的。别说是一个老太监了,哪怕是乾隆帝也不过如此,但是如果真的是乾隆爷突然给纪晓岚出个对子的话,纪晓岚是不会变着法儿的讽刺他的。

关于题目中纪晓岚和老太监的“对对子”故事其实在清朝正史上是无从考证的,这个故事来源于清朝民间的“杂流野史”,也是人们饭后闲聊之时的滑稽笑话。那我们也当一次趣味野史的观众,去了解一下纪晓岚和大太监的故事吧!

话说乾隆年间冬天的一天,纪晓岚进宫面圣汇报完今年科举琐事后,便闲来无事,随手拿着一把常年随手携带着的大蒲扇扇来扇去,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纪晓岚这一“棉衣轻扇”,好不凉爽!纪晓岚只顾着抬头欣赏宫中美景,却没注意迎面径直走过来一双鬓斑白的老公公来。

这老公公早已听过纪晓岚才华横溢的名号了,老公公心中想着:如今正好有幸识得此人,不如让老朽亲自来“以对使他一他”。于是老公公面对着近在眼前的纪晓岚便脱口而出:“小翰林,穿冬衣,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纪晓岚先是一懵,心中想着“哎,你个老太监,就凭你这点儿墨水儿还想讽刺我?”于是纪晓岚思索几秒,抬头问道:“敢问公公,您可是南方人?”

老公公一听:“回纪大人的话,老奴正是南方人。”

谁曾想到,纪晓岚迅速对答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话一出口,纪晓岚先是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只见对面的老公公被纪晓岚的这16个字气的够呛,简直是听了纪晓岚的对答之后气不打一出来,瞪大眼珠快步消失在了纪晓岚眼界之内。不得不说,一个太监敢于面对学富五车的纪晓岚也是一种勇气,与此同时也是自讨没趣的一种表现,但是几百年来却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趣味儿。


纪晓岚的智慧在当时可以说是少有人能及的!这可不是凭空捏造的假象,单单凭借纪晓岚的才华,就可以从主管编撰《四库全书》这一史学巨著上看得出来,其实如果纪晓岚能够将着自己过人的智慧用在政治上,而不是空有一身斐然文采,白白浪费在了别的事儿上,那么纪晓岚是肯定会有一番政治作为的。但也正是纪晓岚没有和珅那样的阿谀奉承,没有刘罗锅那样的心存政治,纪晓岚只顾着整天自己的乐在逍遥!

也正是纪晓岚没有什么太大的政治抱负,这其实也在极大程度上阻滞了纪晓岚的升迁之路,一直没能获得乾隆的重用。说白了,纪晓岚就是乾隆养在身边的一个文伶罢了。


小镇月明


纪昀,字晓岚,清朝著名的大才子,曾经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文学才华为世人所叹服。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纪晓岚有才,却也不免有些恃才傲物。

有一年夏天,连续阴雨,宫殿内外都颇为潮湿闷热。等天气终于放晴了,负责文集典册的众官吏纷纷将殿内的藏书搬出去晾晒。唯独纪晓岚,裸着上身,躺在椅子上,拿着蒲扇晒肚皮。

其他人一看,很奇怪,就过去问,你为什么不晒书,反倒是自己在这晒起太阳了。纪昀答道:“吾晒吾之腹稿!”这自夸的,有点显摆的意味了。纪昀的意思就是说自己饱读诗书,腹中墨水多,所以,晒晒肚皮就可以了。

纪昀的这种行为,就不免让人略生厌恶之感了。再加上纪昀还喜欢跟人开玩笑,特别是喜欢讽刺别人的缺点。满朝的文武大臣,多数都被他戏弄侮辱过。所以,多有看不惯纪昀,想捉弄纪昀的人。

纪昀经常戏弄别人的缺点,他自己当然也有缺点了。

纪昀素来不喜欢吃五谷等素食,而是比较喜欢吃肉,而且每顿都能吃数斤。肉中所含的卡路里自然比米面多很多。纪昀吃完了肉,就像能量十足的小马达,需要将多余的能量释放出去。

纪昀因此也颇为好色,据说每天早起上朝前、下朝后、中午、黄昏、睡前均需行房,否则,就会“肤欲裂,而筋欲抽”。据说有一次,为了编纂《四库全书》,数日在宫内当值,竟然到了“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的地步。最后,还是乾隆赏赐了两位宫女伴宿,才帮纪昀解决了问题。

而在平时呢,纪昀为了解决燥热问题,哪怕是大冬天穿着棉袄,也是扇不离手。

有一次,纪昀急着进宫,被几个小太监拦住,非让纪昀讲笑话给他们听,才肯放纪昀过去。

纪昀见状,妆模作样的说:“从前呀,有一位皇上,他身边有一位相貌堂堂、聪明睿智、武功高强的太监……”纪昀说完“太监”二字就停下了。

小太监着急听下文呀,就问:“下面呢?”纪昀坏笑道:“没了,没了啊!太监哪有下面呀!”然后得意洋洋的走了。

这件事后来就被太监总管知道了,于是就想回击一下纪晓岚。

这位太监总管就借故来到了纪昀编纂《四库全书》的南书房。时值隆冬,而纪昀却还手握一把扇子。太监总管一看,就想借机嘲讽一下纪昀。他就走上前去,上下打量了一下纪昀,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颇为得意的说到:“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纪昀一听,立刻明白了,向来恃才傲物的他自然不会甘落下风,被人侮辱,于是随口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原本太监总管是想借机讽刺一下纪昀的,结果又被纪昀揭了自己的短处。太监总管羞愤之下,就要撞柱自尽,幸好被旁边的小太监给拉住了。

纪晓岚,因为这种事情,得罪人不少。但是,他却不敢轻易得罪三个人,一个就是乾隆,一句话就可以办了他。另外一个是对他有恩的刘统勋之子刘墉。还有一个,就是位高权重,颇受乾隆宠信的和珅。

纪晓岚跟和珅,可以说是忘年交,根本不想影视剧中那种,天天斗来斗去的。和珅大多数时间,都是纪晓岚的直接上司,纪晓岚是万万不敢得罪的。而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纪昀也只有附和的份。这也是编纂《四库全书》的众多编纂官,后来都因为文字狱获罪,难得善终,而纪晓岚虽遭数次牵连,却都可以逢凶化吉,最终得以颐享天年的原因。

纪晓岚可以肆无忌惮的嘲笑太监们的身体缺陷,但在封建统治的高压之下,他又何尝不是一位思想被阉割了的“太监”呢。


奕天读历史


小翰林,穿冬衣,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这是老太监和纪晓岚对对联把人怼死的野史故事。

在清朝,纪晓岚作为大臣,每次见乾隆都要给太监贿赂,十分烦人。这一日纪晓岚想要好好戏弄一下这个看门的小太监。

纪晓岚故意说,今天没有带门包,能不能讲故事抵偿。小太监同意了,纪晓岚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多了去了,张口变来,巴拉巴拉巴拉,一通讲下来,小太监十分兴奋。讲到关节之处,纪晓岚不讲了!小太监急的赶紧问“下面怎么了?”纪晓岚说“下面没有了!”小太监问“为啥没有了?”纪晓岚说,你问问你师父就知道了。

(后来,人们把连载小说断更的情况,一律叫做太监小说了)

小太监问师傅去,为什么下面没有了?老太监恼羞成怒,把小太监摁在地上打了一顿!

老太监吃了亏,经过精心准备高人指点,想出一个对对联戏弄纪晓岚的高招。

纪晓岚一向以诸葛孔明这样的智者自居,及时到了冬天也是羽扇纶巾,风度翩翩。老太监当着众人的面对纪晓岚说“小翰林,穿冬衣,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

纪晓岚是翰林出身,冷板凳做到40多岁才焐热,老太监那这件事开涮,把纪晓岚的脸打得生疼!这个对联最难的地方是春夏秋冬四字,必须对仗,难度不小。如果对不上来,是不是连春秋这样的入门书都没有读通呢?羽扇纶巾的行头不就成了纯粹的装13了吗?

纪晓岚不愧是风流才子,对出了下联: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小翰林对老总管,春夏秋冬,正好对上东南西北,四季对四方,十分工整。最关键的是,“下面没有了”的旧事重提,让老太监再一次受到了一万点的伤害。

老太监当众受到侮辱,颜面扫地,生了一肚子闷气,再加上年老体衰,不久后就死了。人们都说老太监是被纪晓岚气死的。

传来传去的,居然传成了老太监羞愤自尽。其实当时全国2亿多人,对对联对不过纪晓岚的最起码有2亿,老太监实在没有理由羞愤自尽。

老太监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关公门前耍大刀。关羽的手下败将那么多,也没有见那个打了败仗就自杀的啊!

我们最熟悉的对对联把人对死的,应该是《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和参谋将军对的对联了。

参谋将军出的题是数字对联,唐伯虎对的虽不十分工整,却也表现出凌厉的反击:

参谋: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华安: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参谋第二个对联是直接宣战,唐伯虎依旧小心应对:

参谋: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僮可笑可笑
华安: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参谋放出大招,叠词联,唐伯虎轻松应对

参谋: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华安: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参谋又是奇招,拆字联,这种经常用来行酒令,唐伯虎对的八目共赏有点牵强了,意境还是不错的。

参谋: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华安: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参谋终于恼羞成怒,破口大骂,唐伯虎更是毫不留情

参谋:我上等威风,显现一身虎胆
华安:你下流卑贱,露出半个龟头

参谋骂的更凶,最后两幅对联,据说只有粤语能解开:

参谋:你家坟头来种树
华安:汝家澡盆杂配鱼

广东的小伙伴,给解释一下都是什么意思?

参谋:鱼肥果熟入我肚
华安:你老娘来亲下厨


历史知事


乾隆年间的纪晓岚,可以说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不但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乃至身边的同僚,都对他有一种不知不觉的敬畏,包括他的下属,至三教九流,大多与他有谈不完的话题。他的聪明智慧和他的果敢和他的诙谐给后世留下好多忘不掉的精彩话题。(纪晓岚~影视资料图片)

如果说到纪晓岚与太监开玩笑,那是常事,因为纪晓岚经常上朝面见皇上,少不了与太监打交道,所以宫内太监与纪晓岚厮混得特别熟悉,笑话也一大堆,单独说16个字一个笑话不敢肯定,但是短平快的笑话还是有的。

一日乾隆帝单独急招纪晓岚进宫面见,十万火急!

纪晓岚得到太监传来的旨意,一刻不敢停留,急忙向内宫奔去,因为平常纪晓岚满腹笑话,寂寞乏味的宫内太监只要见到纪晓岚必定不饶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讲一个笑话再走,可今日不行,乾隆帝急招!

宫门口这三个太监,见了纪晓岚,纪大人岂能放过,定要他讲个笑话再走,纪晓岚摆脱不掉,没办法急忙说道:

从前吧;有三个人……

纪晓岚说罢这几个字,急向大内奔去,可太监扯住他就是不放;

纪大人,这三个人怎么了?下边儿呢?

太监缠住纪晓岚就是不放,一定要想知道这三个人怎么了?纪晓岚无奈的隐忍着笑说:

这三个人下边儿没了……

无脑太监还是揪住纪晓岚不放;不是说好了,从前有三个人吗?纪晓岚扔个包袱说:

去问你师傅去,你师傅知道下边儿哪儿去了!

小太监就想知道这三个人下边儿的意思,无奈,晚上问他师傅;白天纪大人讲个故事说从前有三个人,下边就没了,,,

师傅就骂小太监说:你下边还有吗?

不知道这是几个字?
(纪晓岚~影视资料)

在清朝历史上的乾隆年间,关于纪晓岚的故事太多太多,这是悟空问答提出的一个小笑话,说给朋友们来看,开心了,点个小小的赞美,本人感激不尽。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谁要想用对对子来羞辱纪大烟袋,那不是厕所里打灯笼——找屎(死)吗?

纪晓岚是著名的才子,性格恢谐,尤其喜欢对对子。 他小时候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他的老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以李商隐《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老师也不得不佩服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老纪:

纪晓岚那年进京赶考,看见京城热爱热闹,光当铺都占了一条街,他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下联被卡住了,怎么也对不上。后来返乡路过通州,灵机一动,想到了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此联对仗工整,绝妙之极。 有一年夏天,老纪陪皇上赏花,乾隆见池中荷花初放,出了个上联:

"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

纪晓岚不慌不忙,指着边的蓖麻答道:

"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

乾隆拍手称奇。 有一位脾气不好医生某日为纪晓岚看病,医生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全免,对不上就双倍诊金。纪晓岚点头应允。

医生上联为: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老纪不假思索对出下联: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这幅对联一语双关,把医生弄了个大红脸。 乾隆五十大寿的时候,满朝官员都准备了丰富的寿礼,想博乾隆的一笑,换来大好前程。


但是,纪晓岚啥都没送,只写了一副祝寿对联。

上联是: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对: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是个好大喜工的主,他缺啥?缺的就是让他爽到心底的马屁!乾隆一看此对,心里是乐开了花,认为这是50最好的寿礼,对老纪是大加夸奖。

乾隆身边有个老太监,看到皇上夸奖老纪,心里不服。老太监平日里侍侯乾隆,也耳濡目染,多少有点墨水,就想找机会压一压纪晓岚。

那年纪晓岚在修《四库全书》,老太监奉命来检查,看到腊月寒里纪晓岚虽然穿着棉衣,但忙得满头是汗,手里拿着一把扇子不停的扇。


老太监见此情景,灵机一动,操着浓浓的南方口音,对着纪晓岚呤出了一个上联:

“小书生,穿冬衣,执夏扇,一本《春秋》曾读否?”

这上联就是指名道姓的挑衅,满满的轻蔑之意。纪晓岚心里跟明镜似的,抬头看了看老太监,回道:

“老太监,生南方,走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乎?”

太监一听脸色就变了,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又发作不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老太监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想羞辱一下纪晓岚,没想到反被羞辱,自感无脸见人,回来不久就气急攻心,翘了辫子了。也有人说是羞愧难当自杀的。

纪晓岚一生急智百出,出尽风头,但也为自己的小聪明吃过亏。那年纪晓岚的亲家卢见曾在两淮盐运使任上被人揭发贪污,皇帝准备派人去查。

老纪得知消息后想给亲家通风报信,又不想留下把柄,就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用一个空信封里装了一些盐和茶叶,送到江南。


卢见曾仔细揣摩,终于明白了其中含义。急忙把贪污的洞填上,但是最后还是被查出来了。纪晓岚也因通风报信被发配到新疆。

这封信是什么意思?盐和茶代表朝廷要要查(茶)盐案了。 虽然纪晓岚很聪明,乾隆也喜欢他,但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开心果罢了。

乾隆曾对纪骂道:

“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只有小聪明的纪晓岚,哪里会明白自己在乾隆心中真实的地位呢?


刚日读史


关于纪晓岚和太监的故事主要流传于民间,非常幽默风趣。

据说纪晓岚刚入选翰林院的时候,开始为期三年的庶吉士之路。在翰林院,纪晓岚非常好学,人缘也很好,他还经常去拜访他的老师刘统勋,也就是刘墉的父亲。也就是因为纪晓岚人缘好,为人随和,于是经常有人和他开玩笑。

有一次,有位老太监看到纪晓岚大冬天穿着棉衣还拿把折扇,感觉他的书生气有点傻,便出一对联想奚落一番纪晓岚。老太监给纪晓岚出了上联:“小书生,穿冬衣,执夏扇,一本《春秋》曾读否?”纪晓岚看着眼前这位老太监,心想你今天是不是吃得太饱了?我的玩笑你也敢开?他知道这太监来自南方,于是便随口对了下联:“老太监,生南方,走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乎?”老太监被气得胡子都要长出来了,不过也不敢说什么,毕竟是自找的,只能灰溜溜的回去看《春秋》了。

这是纪晓岚与太监互相伤害的故事,其实文人最讨厌的就是别人说自己心无点墨,太监暗讽纪晓岚有没有看过《春秋》的那一刻,文人的傲气已经被激化成了怒气,于是也挑太监的短处来嘲讽,最后是两败俱伤。不过纪晓岚拿太监开玩笑不是一次二次了,一般太监没惹他,他也会拿太监来耍乐。

有一次,纪晓岚给一帮太监讲故事,他说:“从前啊,有一个太监……”

然后他就不说话了,太监们急得开始闹起来,一个劲地催纪晓岚说:“下面呢?下面怎样了?”

纪晓岚乐呵呵的说:“下面没有啦!”

等周围的太监明白过来的时候,一个个黑着脸看着纪晓岚,纪晓岚倒像没事人一样哈哈大笑。

纪晓岚就是这么一位幽默诙谐的人,他不但拿太监开玩笑,就连朝中的官员也经常被他戏耍。《雨窗消意录》对纪晓岚的评价是“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鲁迅也认为他“处世贵宽”,可见纪晓岚是一位乐观派。

不过太监也是苦命的人,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办法了才去做太监,不但要饱受身心上的痛苦,老年后更是非常凄凉和悲惨。我们看末代皇帝溥仪在大清灭亡后,从一位皇帝成为平民的过程觉得有点心酸,其实末代太监比他要苦千百倍。如今太监已经成为过去,也在历史中成为笑话的素材,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拿太监的缺陷来开玩笑,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最痛心的打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