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袭人向王夫人告的是黑状,曹雪芹为什么还赞誉她“温柔贤德桂如兰”?

Mr卡季奇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袭人的品德是否可以说“温柔贤德桂如兰”,另一个方面关于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是否告的是黑状。本文也就这两个方面展开。

袭人温柔和顺是真

第五回,宝玉玉在及虚幻境看到的袭人判词中的两句话:“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单看”温柔和顺“四字,袭人当得起。

袭人天生得一段痴病,服侍贾母心中只有一个贾母,服侍宝玉心中就只有一个宝玉,她事事尽心,无微不至,有她在宝玉屋里,贾母、王夫人都很放心。贾母看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所以拨她去照顾宝玉。



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叫一个丫头去问问情况,袭人自己走去,王夫人说,你来了谁服侍他呢?说明在怡红院中王夫人唯一信任的人就是袭人。

连李纨也说了句公道话,指着宝玉说:

“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因李嬷嬷吃了枫露茶,宝玉气得摔了杯子,贾母问是怎么了,袭人谝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是她不小心失手打了杯子。

宝玉为袭人留的酥酪让李嬷嬷吃了,袭人怕宝玉发火惹气,连忙说前儿吃的时候感觉好吃,但吃过后肚子疼,她吃了倒好,搁在这里白糟蹋了。



林黛玉初来惹宝玉摔玉,晚上林黛玉淌眼抹泪的,袭人走过来安慰黛玉说:

”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

......凡此种种,袭人配得上“温柔和顺”四个字。

作者为什么又用了修饰词”枉自“、”空云“呢?

原来在袭人”温柔和顺“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很重的心机

袭人为了自己地位的提升,为了能长长久久留在贾宝玉身边,更为了贾宝玉将来的“前程”可谓煞费苦心。

题主说的袭人是否告黑状,是指的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贾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叫一个丫头问问情况,本来王夫人的意思是随便叫一个人过去就行,但袭人想了想自己亲自去见王夫人。



王夫人无非是问宝玉疼的怎样了,再问问是否听说贾宝玉因什么挨打了?袭人故作严重地说因为贾宝玉霸占着戏子,实际上忠顺府里长官过来只是来问琪官的下落,并没有指贾宝玉霸占戏子,这里袭人自己加戏,把话说严重了,以引起王夫人的注意,好接下一句话:

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王夫人听袭人话中有话,马上把追问是否贾环告状的事情丢开了,只听袭人往下说。袭人遂剖胆沥胆地说了一大通话,然后说只想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着法子把二爷搬出大观园就好了。



王夫人听此言大吃一惊,马上想到,也问出“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见时机成熟,马上说:

“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

本来王夫人就属意“金玉良缘”,袭人也明了王夫人的意思,就趁机会说出了二爷年龄大了,里面的姑娘年龄也都大了,又很明显她把林黛玉放在前面,薛宝钗又是公认的谨言慎行之人,所以王夫人肯定不会怀疑薛宝钗,袭人拉薛宝钗也是一个陪着的,她主要是讲林黛玉,因为在白天贾宝玉刚刚向林黛玉吐露过肺腑之言,但是讲的话,但林黛玉没听到,都错讲给了袭人听,袭人很清楚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所以她非常担心贾宝玉将来娶了林黛玉对自己不利(那也只是她的小见识),所以她在想法拆散他们。



袭人还说“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这里的“我们”肯定不是袭人,而是晴雯等丫头。这个话头就种在了王夫人心里,在适当的时候,王夫人会一起给晴雯等算帐,这就引出来后来王夫人骂晴雯的话,好好的宝玉都被你们这些狐狸精勾引坏了。

其实,真正和贾宝玉作怪的是袭人她自己,在第六回时,袭人已经和贾宝玉同领了云雨情,而且在前八十回文本中,袭人是唯一和贾宝玉云雨过的人。所以袭人向王夫人进谗言,是贼喊作贼,却不动声色地栽赃到了林黛玉身上、嫁祸到了晴雯等丫头身上。



王夫人听了袭人话,马上认为袭人是有见识又稳妥的人,连喊她几声“我的儿”,又说自此把宝玉交给她了,并从自己的‘月例银子中拿出来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明确给了袭人一个准姨娘的身份。

殊不知,此时宝玉和袭人已经离心,宝玉因为记挂林黛玉,想指使一个丫头去看望黛玉可好,但他防着袭人,就先指使袭人去宝钗处拿一样东西,然后打发晴雯去看黛玉。

鉴于袭人的两面性,所以作者给袭人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说袭人很温柔和顺,但这是”枉自“,是表面的现象,其内心是阴险的。袭人姓花,她的品格表面上看像桂花、兰花一样散发着迷人的清香,但她又有做过损人利已的事情,所以作者说她“空云似桂如兰”。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袭人判词旁边有一领“破”席子,“破”即包含着对袭人的批判意味。


我就是竹韵


袭人从没有告黑状,曹雪芹评价她“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更是非常贴切。

花袭人第三十四回向王夫人“进言”,要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影射宝玉在大观园中有了“不才之事”,是不是告黑状?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贾宝玉评袭人为“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更被曹雪芹在判词中赞颂“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一个“告黑状”者为何被如此高评价?只因误解了袭人的“告黑状”。

贾宝玉被打后,袭人借机向王夫人有过一番剖肝沥胆的进言,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告黑状”,具体表达了这么几个意思。

第一,贾宝玉平时所作所为应该打。

第二,贾宝玉必须严加管教。

第三,贾宝玉年纪大了应该搬出大观园“避嫌”。

脂砚斋对袭人“告黑状”大加赞赏【蒙侧批:袭卿爱人以德,竟至如此。字字逼来,不觉令人静听。看官自省,且可阔略戒之。】

袭人“告黑状”,不能说没有私心。贾政因金钏儿之死加重打了贾宝玉。此事对袭人刺激很大。她是贾母名下丫头却与贾宝玉“偷试”,此事可大可小。真要追究起来被贾政知道,死无葬身之地不至于,撵出贾家是一定的。


王夫人喊人回话,袭人思忖半天自己亲自来,就是在权衡要不要破釜沉舟为自己搏一个出身。开弓没有回头箭,袭人从贾母处投奔王夫人,一旦王夫人不接受,她将再无立锥之地。这次“进言”冒了很大风险,也是不得不为之。

贾宝玉被打之前,还有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被袭人发现,就是第三十二回贾宝玉对林黛玉“诉肺腑”。袭人当时就吓哭了。

(第三十二回贾宝玉)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现在看来虽美,对《红楼梦》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惊世骇俗法理不容的“丑祸”和“不才之事”。袭人发现后绝不可以隐匿不报,就像现在人发现亲人违法做慈善一样,必须要报警!

袭人解决不了这么严重的事。宝黛爱情一旦传扬开去,被外人知道贾宝玉与表妹林黛玉有“私情”,林黛玉活不了,贾宝玉也会身败名裂一辈子尽毁,更会连累贾家陷入舆论漩涡。这种天大的事,袭人隐晦汇报,让王夫人裁度才是大善!

袭人虽说的隐晦,王夫人过来人一听就明白。面对王夫人的质问,袭人并没有告任何人“黑状”。

(第三十四回)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

王夫人“大吃一惊”,可见事态之严重。这种事即便贾母听闻也不同意。第五十四回,林黛玉因当众喂贾宝玉一杯酒,逼得贾母不得不“掰谎”。究其原因就是贾母支持的是“宝黛姻缘”,从来不是宝黛爱情。贾母说“我们家再没这种事”,就是告诫宝黛二人要注意。

从袭人这次“告黑状”能看出她真心为了贾宝玉,脂砚斋说她“爱人以德”,正是曹雪芹评价“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王夫人在见袭人之后,连续试探她三次。

一,贾环是不是告状了,袭人不说。

二,贾宝玉是不是和谁“作怪”了,袭人不说。

三,王夫人说别人都说袭人好,让她有什么话直说,袭人仍只说能说的,没趁机陷害任何人。


阅读袭人或者《红楼梦》中任何人,不能以结果论。比方王熙凤分明大奸大恶,但她却是好嫂子,好姐妹,好孙媳妇。袭人也一样。尽管宝黛爱情因她进言遭到打击,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与袭人无关。她委婉的汇报是她的责任,并没有直指林黛玉,也不用为宝黛悲剧负责。那个时代宝黛爱情本质上是不被接受和错误的行为。

袭人是那个时代“雷锋”一样的人,脂砚斋说她“爱人以德”,曹雪芹评价“温柔和顺,似桂如兰”实至名归。有人说不对,“温柔和顺,似桂如兰”前边有“枉自”“空云”前缀吧?其实多读即便会发现这四个字是针对贾宝玉所说,代表他与袭人得而复失的遗憾。您觉得呢?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君笺雅侃红楼


很高兴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袭人是红楼梦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丫鬟,她是贾宝玉的房里面就是权力最大和地位最高的一个丫鬟,而且因为她觉得,贾母把她送给宝玉,将来长大以后会作为陪房丫鬟的,所以呢,她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后,就和宝玉有过云雨之情了。所以袭人对于宝玉来说,是有一份特殊意义的。

袭人对宝玉非常的贴心和周到,袭人和王夫人达成统一战线,是因为她在听到了宝玉对黛玉表明心迹,令她非常的震惊,她知道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这种感情,不是一般人眼中的那种兄妹之情,这对她应该也是有所威胁,她要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所以呢,她就去给王夫人提建议,将宝玉找个机会挪出大观园。当然她说的理由很高大上——维护宝玉与王夫人的名声,防患于未然。取得了王夫人的信任,王夫人从自己的月钱里,给袭人二两银子,每个月按小妾的身份拿月钱。

王夫人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以貌取人,容易被人糊弄。她觉得长得好看的女人不可靠,不喜欢黛玉,不喜欢晴雯,其实这两个人都很单纯,并没有和宝玉怎么样。

王夫人喜欢看上去笨笨的,不那么好看的人,比如袭人,麝月那样的。其实和宝玉早已发生了关系的袭人在王夫人这里提建议,还得到信任与重用,有点讽刺。袭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可能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她觉得自己是为了宝玉好——只要宝玉好,她就会好。在宝玉心中对袭人是很感激的,袭人对自己确实照顾的是无微不至,但是,袭人和宝玉没有精神上的共鸣。

后晴雯被赶出贾府,四儿被赶出贾府,宝玉从对袭人她们的无条件信任,变成了有所保留,这时的宝玉在慢慢成熟,不再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了。可是,即使宝玉是知道袭人在王夫人那里告状了,也很无奈,一个是对自己照顾有加的丫鬟,大姐姐,一个是自己的妈妈,她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好,虽然造成的结果是自己不喜欢的。

也许在宝玉看来,袭人是在王夫人那里告了状,但是袭人并没有添油加醋,只是据实相告,决策权在于王夫人,袭人也许没有害人之心,只是为了让宝玉走上她与王夫人所认为的正路。对于宝玉袭人照顾的体贴周到,对于贾府内上下人等袭人也没有恃宠而骄,所以宝玉只能觉得,袭人确实是“温柔贤德桂如兰”吧?


江边李


袭人上升之路是在书中的第三十四回,此时她已经拿下了贾宝玉这个小领导,但遗憾的是,贾宝玉这个小领导并不直接掌管她的人事任命权。此时,袭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巴结上更大的领导——王夫人。

可王夫人高高在上,自己凭什么入王夫人的眼呢?通过细心的观察,袭人发现王夫人对贾宝玉的私生活非常重视,刚好,王夫人最讨厌的林黛玉就和贾宝玉有着不好的苗头,于是袭人找到了机会,向王夫人告了个黑状。袭人这一次告状可谓是极为冒险,因为万一王夫人并不讨厌林黛玉,而是和贾母一样对宝黛二人的婚事乐见其成,那她袭人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但袭人早已看得明明白白,王夫人心目中的儿媳妇绝对不是林黛玉,甚至,在王夫人心里,任何主动接近自己宝贝儿子的都是坏女人。所以,袭人的一番话深入王夫人的心,成功的激起了王夫人的危机感,成为了王夫人需要的心腹。至此,袭人成功摆脱了丫环的身份,成为了一位有实无名的准姨。

作为贾府的丫环,几乎每一个人的领地意识都是极强的。就算是口齿伶俐,能力不俗,连王熙凤都赞不绝口的丫环红玉,只不过伺候贾宝玉喝了一回茶、就被晴雯等一众大丫环联手打压,不得不黯然退场。而袭人的心机比晴雯更重十倍,自然更明白时刻警惕对手的道理,而毫无疑问,在丫环中,晴雯是最有威胁的,无论是容貌、女红、甚至于贾宝玉的喜爱都在她之上。还有一个芳官,初生牛犊不怕虎,最是张狂不服管教。所以,趁着检操大观园的机会,袭人狠狠的告了两人的黑状。将两人踢出局。

从此,袭人在贾宝玉的房中再也没有对手了。讽刺的是,王夫人千防万防,为了杜绝旁人勾引贾宝玉,废了多少心思,曲死了多少人命,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真正的“风流媚子”,正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看似老实贤惠的花袭人。





厦门老新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这是袭人的判词。性情“温柔和顺”,品德又“似桂如兰”那样高贵,具有这种品行的人,是合乎封建礼教要求的。“枉自”,白白地;“空云”,徒有其名。这是作者对袭人品行的否定和讽刺,不是“赞誉”!

一、袭人是够“温柔和顺”的!

“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与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宝玉“性情乖僻”,她“每每劝谏”;宝玉不听,又“着实忧郁”;宝玉要与她“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她“遂和宝玉偷试了一番”;宝玉长大了,她又担心他和“两姨姑表姊妹”“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向王夫人建议,让宝玉搬出大观园……难怪贾母“素喜”她“心地纯良,肯尽职任”;王夫人给她“二两银子月例”,暗许她准姨娘的地位;薛姨妈评价她“行事大方”;宝钗称赞她“倒有些见识”!

二、袭人表面“似桂如兰”,实则“花气袭人”!

一“袭”黛玉

袭人对宝玉照顾周到,甚至和宝玉经常“鬼鬼祟祟”地干“那事儿”,是挟裹了想做姨娘的“争荣夸耀之心”的。黛玉也看出来了,称她“嫂子”。而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袭人把“宝二奶奶”之注押在了宝钗身上。人前背后,夸宝钗“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贬黛玉爱“哭”,爱“闹”,爱生气。在王夫人面前提“君子防未然”,“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针对的是林黛玉!

二“袭”晴雯

晴雯被撵时,“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病在床上,王夫人是吃斋念佛之人,为何这样铁石心肠?宝玉问了袭人三句话:1、“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2、“咱们私自玩话,太太怎么也知道了”?3、“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如果说这里只是宝玉对袭人告密的怀疑,那么他杜撰的《芙蓉女儿诔》中“诼谣溪诟,出自屏帏”八个字,则是对袭人陷害晴雯的揭露!

晴雯也是宝玉宠爱的丫鬟,她曾在病中为宝玉补雀金裘,宝玉也曾让她撕扇子作笑,贾母也很喜欢晴雯,这些让袭人感到姨娘之位受到了威胁;晴雯还讥笑袭人像哈巴狗,说她“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这样,袭人告黑状的动机就非常迫切。当宝玉生气要回王夫人撵晴雯的时候,她怕“拔出萝卜带出泥”,使她和宝玉偷试的事情败露,就跪下劝止;而她一句“等无事中说话儿回了太太也不迟”,则暴露了她会瞅准机会告倒晴雯的心思!

王夫人撵晴雯之恨,晴雯被撵之惨,宝玉悼晴雯之痛,都是因为袭人告晴雯之狠!

袭人借刀杀人,她最终的目的达到了吗?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作者用“堪羡”、“谁知”,再次对袭人进行了讽刺和否定。蒋玉涵收了这“一床破席”,做了“剩王八”。她最终是“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


咸鱼论翻身


袭人没有向王夫人告黑状。

01

袭人被误解的原因

读者朋友们对袭人的误解大概是因为书中一句评价袭人的话:

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言外之意似乎是嘲讽她不忠心、易变节。而且袭人后来嫁给蒋玉菡,也颇被人质疑,似乎袭人就应该自己了断了才对。

这正是我国旧式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具体表现,男人可以妻妾成群朝三暮四,女人如果不从一而终就又脏又丑。

因为这点袭人被许多读者认为是向王夫人告黑状的人。

02

袭人是 一个有见识的人

贾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和袭人的一段对话能充分表明袭人真的是个“心地纯良”的人:

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不吵出来叫人知道是你说的。”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话……”

依照有些人的猜测,王夫人必是恨赵姨娘与贾环的。如此,袭人若是在王夫人面前说贾环的坏话定会讨王夫人的欢心。并且还是“房内无人”!并且王夫人保证“不吵出来叫人知道是你说的”!

在如此严密的环境下,袭人尚且不肯说贾环的一句坏话,她是害怕加剧家庭矛盾。所以袭人真的是一个“有见识”的人。

03

向王夫人告状的是王善保家的以及其他的老麻麻们

书中明写是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告的晴雯的状。

从王夫人在怡红院时的具体情景就可以判断出,向王夫人告芳官与四儿状的,就是当场指认她们的老妈妈。因为她们恨晴雯飞扬跋扈仗势欺人,恨芳官与四儿作妖,因为她们恨贾宝玉。

贾宝玉怀疑袭人告密,说袭人:

“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贾宝玉这是有多瞎啊,竟然能怀疑到他身边最尽心尽责、对他最好的那个人!

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因叹道:“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白哭一会子也无益。倒是养着精神……”宝玉冷笑道:“你不必须宽我的心……”

袭人真的是太善良了,明知贾宝玉已经不相信她了,但是还劝慰他。

对比大嘴巴子的泼辣的晴雯、谄媚造作的芳官、投机取巧的四儿还有非常厉害的麝月和秋纹,袭人就是一个谦和有礼、温柔亲切、懂事克己的好女孩儿。她在与老妈妈们和丫头们的交往过程中,真的是处处有礼有节,还常常照顾别人的情绪。

袭人是真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


十点书妆


袭人也是这样的角色,她既是贾宝玉房里的姨娘又是尽职尽责的贴身丫环,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曹雪芹才会给她如此高的赞誉。那么,她究竟有没有跟王夫人高黑状呢?

在《红楼梦》这本书当中,有很多人的行为做派都是非常矛盾的。比如说掌管荣国府经济的王熙凤,虽然心狠毒辣却对贾宝玉等人非常好,刘姥姥刚来投奔的时候虽然嫌弃却还是给了贴补钱,这才结下了刘姥姥与巧姐之间的善缘。

袭人告状时存有私心

自从与贾宝玉有了纠葛之后,袭人的心思就渐渐的多了起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首先来说她是贾母的丫鬟,因为觉得她老实忠心才派到了宝玉身边照顾,如果这样的事情被别人发现的话,她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更何况贾政为人古板迂腐,贾宝玉与袭人之间的关系是见不得光的,她必须给自己找一条出路。所以,她主动向王夫人投诚,还说了很多出格的话,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贤德,当然王夫人也没有让她的心思白费,暗中提了她的地位。

宝黛爱情于理不合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虽然很美好,但并不符合当时的世俗礼法,万一传出去的话谁都得不到好下场。就连贾母也是这样的观点,她支持木石姻缘,却不希望二人在婚前有太多瓜葛,所以才会经常找机会敲打。当袭人发现了贾宝玉对林妹妹的感情后,她吓得不知所措非常心急,这才不得不跟王夫人透露,毕竟王夫人作为长辈是绝对不会害他们的。而且宝黛二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再加上感情已深难以自持,出事的几率就越来越大,从这一点上来说袭人是没有过错的。

袭人的本性确实和顺

贾宝玉是贾府中最受宠的人,如果不是因为绝对信任,贾母是不会将袭人拨给宝玉使唤的。伺候宝玉的时候她尽心尽力不出一点差错,这样的女子绝对担得起赞誉。宝黛的爱情悲剧中她虽然有责任,但其他人亦是推手,不能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袭人的身上。

总而言之,袭人跟王夫人告状的时候确实存有私心,但更多的却是为宝玉考虑,希望他能够顺利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而且,大观园中的某些人确实行为有失需要敲打,否则也不会一下子牵连出那么多人。


浊酒话烟语


这个问题问得好。


想必很多《红楼梦》爱好者都有这个疑问,袭人这个角色,很多读者都不喜欢,觉得这个丫环表面贤惠,实则功利心太强,于是,不同性情的读者对袭人就会产生两极分化般的评价,天性善良纯洁的读者,就会将袭人所有的行为合理化,认为袭人并无恶意,她的所有行为都是正常的;而崇尚理性,喜欢以恶看人的读者,则会认为袭人所有的行为都是阴谋,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事业上的进步,甚至不惜向王夫人告密。


但大家却忽视了,《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正邪两赋的,也就是说,袭人的善良是真的,她的功利心过强也是真的,这两者构成了完整的袭人角色,不能将两者独立开来,单取一面来分析。

就以题主所问的“袭人告状”来分析,这件事情发生是有前因后果的,袭人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去王夫人处告状的,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发生,贾宝玉因为在外结交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被贾政重重地打了一顿,这一顿打才是导致袭人告密的直接原因。


在这顿打之前,袭人虽然看不惯贾宝玉流连于女儿堆中,不务正业,但是也不深劝,甚至告诉宝玉“你不喜欢读书,但在老爷跟前,你装出个爱读书的样子”,袭人此处已经作出了妥协,但这一顿打却将袭人给惊醒了,她觉得贾宝玉必须改变了,否则以后这样的打估计还少不了。


袭人会这么想既是为了贾宝玉好,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书中记载,袭人是一个有痴性的女子,她跟随贾母的时候,心中眼中就只有一个贾母,跟了宝玉之后,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所以她心心念念的一切都是为了宝玉好。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袭人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因为第六回,袭人跟贾宝玉发生了云雨之情,从此袭人便将宝二姨娘之位当作自己事业上的奋斗目标,所以她为宝玉好,就是为了自己好,在这样的心态下,袭人这才去找了王夫人“告密”,但平心而论,袭人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而且也都是为了宝玉好。


袭人是理性的,她看到了贾宝玉离经叛道的一面,并且希望贾宝玉可以改正,所有她跟王夫人所说的话才会如此理性且淡漠:“老爷也该教训二爷一顿,不然将来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事来呢。”

袭人错了吗?笔者认为,袭人完全没错,更何况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宝玉,最多其中掺杂了自己一点小心思而已,袭人的行为完全配得上“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判词,所谓的“告密”也只是说了些实话而已,目前诸多论者将袭人妖魔化,认为她是一个心机深沉,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之人,问这些论者要论据,他们也只是说出一堆自己臆想的“阴谋”而已。孰是孰非,读者自己还需要自细细思考。



红楼不红


在小说第三十二回,面对湘云关于经济仕途的劝诫之语,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湘云和袭人听后,一起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正是这句“这原是混账话”,深刻说明了“行为偏僻性乖张”的人是宝玉,而非湘云和袭人。尤其就袭人而言,她是一个被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所束缚的丫鬟,她身上有着清晰的尊卑观念。袭人平日所做所想,虽是为宝玉好,但始终也摆脱不了那种“奴性”。

理解了这一前提,袭人向王夫人告的是黑状,这一疑问就不会存在。所谓的黑状,无非有两点,一则是宝玉挨打后袭人向王夫人提出了让宝玉搬出园子的建议;二则是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听信谗言将晴雯撵出大观园而后一命呜呼,有人怀疑是袭人从中作梗。

其一,袭人向王夫人进言,于公顾及宝玉名声,于私免受责罚,并无黑状可言。

宝玉挨打,导火索之一就是因为金钏儿自杀皆因宝玉而起。明明是宝玉觊觎金钏儿的美色在先,却被王夫人说成金钏儿有勾引之举。金钏儿不堪其辱,只能自杀以证清白。有了这个前车之鉴,袭人在宝玉挨打后提出让他搬出园子的建议,的确是时机恰当。

除了金钏儿一事,宝玉挨打前对黛玉的那番真情告白,“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被赶来送扇子的袭人所无意听到。袭人听后,又惊又畏,担心“将来难免不才之事”。袭人的这种担心,符合封建社会对自由恋爱的禁锢。

本来宝玉喜欢在内帏厮混这事,就有违封建礼教制度,如今又出了金钏儿之事,袭人担心倘若有不才之事,“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不无道理。袭人也没有说出宝玉对黛玉的那番真情告白,有何“黑状”可言。

站在袭人一等丫鬟的立场上,宝玉倘若有不才之事,“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自己必会受此牵连。每次宝玉发疯发魔,袭人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贾母和王夫人知道,责怪她照顾不周。金钏儿之事,就是一个警惕。

其二,晴雯被撵一事,始作俑者是王善保家的,内在归因也是晴雯一向掐尖要强而树敌太多,与袭人无关。

抄检大观园之事,并不是王夫人本意,而是王善保家的煽风点火,挑起了这场风波。尤其王善保家的是点名道姓将晴雯单列出来说,王夫人更加怀疑晴雯有勾引宝玉之嫌。在王善保家眼里,晴雯“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王夫人一怒之下,就派人将晴雯唤来,训斥一番后打算回了贾母就将她撵走。这时间如此之短,并无他人在王夫人面前谗言,只有王善保家的一人在卖力地吆喝。袭人对此事并不知情,倘若她有谗言在先,王夫人早就把晴雯撵出去了,不可能等到现在。

晴雯的悲剧,是家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难逃自身掐尖要强而树敌太多的性格悲剧。得罪李嬷嬷,嘲笑红玉为凤姐办事是攀高枝,暗嘲袭人在王夫人前卖乖像西洋花点子哈巴儿,讽刺秋纹得了王夫人的赏赐那是别人太剩下不要的才给她,晴雯树敌太多。

晴雯的天真烂漫之姿固然令人喜爱,可一谓掐尖要强,用现代语言来说,简直是“情商太低”。如此锋芒毕露,又何须袭人去告黑状,自然有人到处给晴雯使绊子。所以绣春囊之事一出,宝玉房里最先受到牵连之人,正是“风流灵巧招人怨”的晴雯。

排除了告黑状一说,那么“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袭人,真的就没有瑕疵可言吗?当然不是,曹公笔下“温柔贤德桂如兰”的美誉,是以当时封建社会对女德的要求为标准而作出的评价。所谓的“贤袭人”、“花解语”,也无愧于脂砚斋“袭为钗副”的评价。

袭人最大的污点,在于她与宝玉有了鱼水之欢,所想所做皆有为姨娘身份之嫌。

于情于理,袭人有这层考虑,并无不妥,只要这些不建立在害人害己的立场之上。事实上袭人也并没有因此过分轻狂,一如往常温柔和顺。但悲剧的是,晴雯无辜担了这个虚名,这让很多读者难以接受,更为晴雯打抱不平。

可事实上,袭人与宝玉有云雨之情有违封建体统,但并不能掩盖其温柔和顺的美好性情。她照顾宝玉的时候,心里就只有一个宝玉;面对李嬷嬷的刁难,她宁愿把委屈往肚子里咽,也不愿说出豆腐皮包子是被李嬷嬷吃了。反观晴雯,一下子就把李嬷嬷卖了。

袭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她有晴雯身上所没有的奴性,以遵从封建礼教为先。

晴雯死后,宝玉痛苦不已,更以海棠花早开为晴雯早夭之兆。袭人对此颇为不满,“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的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她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她,想是我要死了。”

在袭人看来,晴雯的丫鬟身份不应该高于自己的一等丫鬟身份,尤其是王夫人调整了月例是对她日后抬为姨娘的默许。宝玉对晴雯如此念念不忘,越过了她的次序,在袭人看来并不符合封建礼教对她与晴雯身份高低贵贱的价值排序。

总之,袭人“温柔贤德桂如兰”的美赞,是名副其实,也并不存在袭人向王夫人告黑状一说。曹公赞的是袭人之温柔和顺,悲的却是袭人之“同流合污”,她不似晴雯这般毫无媚骨,也无黛玉这般遗世独立。她给予宝玉温柔,却无法带给宝玉共鸣,只能说那些宝玉不喜欢听的混账话。

在曹公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亦有自己难掩的瑕疵,即使是风流淫荡的尤氏姐妹,曹公都毫不吝啬同情的笔墨。就袭人而言,温柔和顺的美好掩盖不了她困于世俗的奴性,向王夫人进言,也只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顾全大局而已,并无黑状可言。


此笺


《红楼梦》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书里有缺点的人都有可爱之处。而那些没有一丝缺点的人反而有讨厌之处。

例如,对于王夫人,作者没有一句非议,即使王夫人打算处置晴雯,抄检大观园,作者还说王夫人是“天真烂漫之人”。

作者对袭人也一样,从未说过袭人一个不字,可是读者在字里行间,在袭人的一言一行中,对袭人颇有微词。大多数人认为,王夫人在怡红院的线人就是袭人。

有时候,看一个人是否纯良不仅要听她说了什么,而且要听她的言外之意。

宝玉挨打,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每一句话都没有直指某个人,可是句句针对的是黛玉。

王夫人何等聪明,袭人的言外之意,令王夫人无比中意。于是她把宝玉交给袭人。其实就是让袭人监督宝玉和黛玉。监督宝玉身边的姑娘。

为了让袭人尽职尽责,王夫人,给了袭人姨娘的待遇。袭人自然明白王夫人的用意,于是尽心竭力帮助宝钗,贬低黛玉。

袭人不负王夫人的厚望,她定时向王夫人汇报怡红院里的情况。不过袭人向王夫人汇报有一个原则,决不随意扣帽子。

例如,宝玉过生日那天晚上,大家吃酒占花名,玩到很晚,又吃了许多酒。

芳官、小燕、四儿等都东倒西歪地随便睡了。晴雯还只管叫大家各自回房睡觉。

宝玉阻止晴雯说:“不用叫了,咱们且胡乱歇一歇罢。”宝玉身子一歪,便也睡着了。

在喝酒之前,宝玉就和芳官说过你袭人姐姐有酒量。袭人果然有酒量,大家都睡熟了,只有她是清醒的。

袭人见芳官醉得很,恐闹她唾酒,只得轻轻起来,就将芳官扶在宝玉之侧,由她睡了。

自己却在对面榻上倒下。大家黑甜一觉,不知所之。

芳官喝酒喝得“两腮胭脂一般,眉稍眼角越添了许多丰韵”,她爬在袭人身上进入了梦乡。

明明是芳官挨着袭人睡下的,袭人趁芳官醉了,将她扶到宝玉旁边睡觉的。可是天亮的时候,袭人往对面床上瞧了一瞧,只见芳官依然和宝玉睡在一起,睡得正酣。

袭人先说一句起来迟了,这时候大家都醒了,然后袭人叫芳官起床,芳官酒醉不醒,倒是宝玉爬起来了。袭人又推芳官起床。这时候的动静就闹大了。

那芳官坐起来,犹发怔揉眼睛。袭人笑道:“不害羞!你吃醉了,怎么也不拣地方儿,乱挺下了?”芳官听了,瞧了一瞧,方知是和宝玉同榻,忙笑得下地来说……

芳官迷迷糊糊的起床,才发现和宝玉同榻。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吃得不知道了?”不是她自己和宝玉一起睡的,是袭人在她酒醉后,把她扶到宝玉身边的,她当然不知道了。

不久后,芳官和宝玉同榻而眠的事情就传到了王夫人耳朵里。

书里找不到袭人的错。

1.袭人把芳官扶到宝玉身边是怕芳官闹酒,主观上没有陷害芳官的目的。

2.芳官和宝玉同榻而眠是事实,不是袭人杜撰的,更不是袭人污蔑,而是事实。谁都不能说袭人陷害芳官。

类似的例子应该还有许多。

袭人无论做什么事,在主观上都没有坏心,都是正确的。因此作者给了袭人一个“贤”字,表扬她温柔贤惠。

不过,袭人的判词有一句是“空云似桂如兰。”也就是说袭人并非“似桂如兰”。

《红楼梦》的主旨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袭人的贤惠有名无实。她对宝玉的爱,并非至死不渝。

大观园中百花齐放,每个人都是一种花。妩媚温柔的花袭人就是桃花。灼灼其华,偷试云雨情,令宝玉销魂;武陵别景,桃红又是一年春,令宝玉惋惜。

袭人对宝玉的爱,也没有那么忠贞不渝。袭人最后还是离开了宝玉,和蒋玉菡过起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