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为什么只出产翡翠却不爱翡翠?

夏醉浅梦201719422


作者在缅甸生活工作了四年多,现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大家翡翠在缅甸人心中真实的位置吧!本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在此声明。

首先要说明的是,缅甸人对于出产自他们国家的翡翠是喜爱的,而且是很喜欢的。美丽的珠宝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会喜欢的,说缅甸人不喜欢翡翠那纯属是无稽之谈。刚来缅甸的时候,曼德勒交弯的珠宝市场看不到欧美人的存在,这些年经常看到欧美国家的商家前来进货了,这说明翡翠也在慢慢被西方国家认可了。缅甸人喜欢翡翠是肯定的,但是缅甸人佩戴翡翠的人为什么不多呢?

翡翠作为缅甸当地出产的玉石,绝大部分都是被中国商人采购以后运回国内了。由于缅甸当地的经济十分的落后,人民还在为温饱、医疗、基础设施苦苦挣扎,卖掉的翡翠是他们外汇一个极为重要的来源。在饭都吃不饱的缅甸,翡翠作为一种奢侈品属性的珠宝,佩戴的人少自然就有原因了。其实如果仔细接触一些缅甸富商,佩戴翡翠的比例就会明显增加了,所以并不是不佩戴,而是人民还没有到有闲钱去购买翡翠的层次。

再一个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之前的英殖民国家,缅甸人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比较被欧美国家影响的,再加上缅甸的抹谷盛产红蓝宝石,这就造成缅甸人佩戴珠宝方面有很多的选择,也分流了一部分喜爱翡翠的人群。

没有人不爱美的物品,缅甸人也一样,但是经济实力决定上层建筑,缅甸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所以还是要特殊情况特殊判断。最后,请各位翠友珍惜手中的翡翠制品,因为开采真的十分不容易,希望大自然的宝贝您能够珍惜!谢谢🙏





泽玉汇ZYH


我们很清楚,全世界的翡翠大部分出自缅甸,而一说到翡翠,肯定第一反应也就是缅甸出产地了。至于说缅甸人为什么不爱翡翠呢?个人感觉并不是不爱,毕竟在缅甸,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从事跟翡翠相关的工作。

但是缅甸人确实没有像中国人一样,对翡翠达到了痴狂的境界,个人觉得应该是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文化方面了,翡翠在中国的流行,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翡翠文化,使得翡翠并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珠宝装饰品,它被赋予了很多的美好的寓意,它更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在缅甸,并没有形成这么一种文化氛围,翡翠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种矿石罢了,就跟他们也出产的木材、石材那样,没有其他特殊的寓意。

第二个方面就是经济能力上的原因了,缅甸长期处于战乱,他们的经济能力还处于在温饱线上的挣扎,有句话说得好,满街绮罗者,不是养蚕人,他们也不是不爱翡翠,毕竟对于美得追求,并不会分国界的,只是他们还没到那种生活水平,当温饱还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谈不上其他精神上的追求了。


倾城翡翠


大家好!本人家族都是做翡翠玉石行业的,对翡翠文化深有了解,而且再缅甸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对缅甸🇲🇲的人民也深有了解。原石,成品,毛料都经常接触对翡翠有一点的见解。

缅甸人其实也有爱翡翠的,为何不表现出来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跟不上。

第一,国内政府不够稳定,平时翡翠矿区都是有武装人员看守。

第二,穷人眼里看到翡翠只知道它是可以换钱的商品。

第三,上层建筑思想决定,实际行动,解决温饱才能爱上翡翠艺术。

综上所述,我们中国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国人爱翡翠,但是也要珍惜翡翠的来之不易。下面展示翡翠的一些图片包括矿区,原石,毛料,成品的细节。








天下翡翠珠宝


首先做个自我介绍,笔者坐标云南腾冲腾越商贸城,个人店铺就在这里,前期主要是去广东拿成品,现在成立自己的雕刻工作室(瑞丽),已在翡翠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对翡翠行业还是有些认识。

回归正题,题主所问“缅甸人为什么只出产翡翠却不爱翡翠?”这个问题,让笔者想起上学时所学习到的中国古代几个故事,一个是晋惠帝的“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一个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及白居易的《卖炭翁》,建议题主可以百度搜索下这三个典故及诗词文章,看看注释翻译,然后再结合接下来笔者要写到的缅甸具体的情况,您就明白缅甸人为何不喜欢翡翠了。

首先是缅甸国家层面的问题:地方军、土匪多,战乱不断

直到2018年缅北果敢地区还在混战,在瑞丽、姐告跨过边境,到达缅甸,真的就可以体验真实的战争生活。姓名尚且不保,还怎么有心思去玩收藏?乱世黄金盛世玉,这样的国家形势下,真金白银的保障性货币,如欧元、美元以及人民币,要比翡翠来的划算,直到现在,缅甸公盘还是以欧元结算。

其次是缅甸的国民生活水平确实偏低

国家动荡,经济发展当然受挫,国民生活水平一直上不去,如何才能吃饱饭,都是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缅甸人为了寻求生计,不惜赌命去挖矿(好像无论在哪都会有这样的矿工,点到即止),每年很多缅甸人都死于矿难。想起《卖炭翁》里的那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确是一针见血。

其实主要也就是这两点原因,其余无论信仰、工艺、玉文化,都是这两点所导致的种种结果罢了。说到底,中国之所以有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以及璀璨的华夏文明,与中国的和谐安定,国力强盛是分不开的,所以啊,我们要庆幸,直到现在还传承有玉文化,直到现在还能把玩欣赏翡翠,而不是赌命挖石,为口饭钱。

寻翠阁潜心分享翡翠收藏知识、经验及故事,专注原创翡翠相关知识文章,如果您对翡翠有兴趣,但又有不解之处,不妨留言或者私信(微信号:wxll0628)探讨,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翠会友,期待您的分享与关注,更期待能与您成为朋友。


寻翠阁


看了不少回答,都没说在点子上。

首先,要搞明白,我们通常说的缅人是指缅族人。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约占百分之六十。说缅人不喜欢翡翠,主要是指缅族人不喜欢,他们主要居住在瓦城以南至海边的平原地区。

缅甸的华人华侨怎么会不喜欢呢?傣族,景颇族等北边少数民族,怎么会不喜欢呢?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老缅也不知翡翠这一说法,只知道叫玉。

我们大都知道,缅人喜欢黄金,喜欢宝石,翡翠还真不是什么心爱之物。

有朋友说是因为穷,显然太牵强,曾经的缅甸很长一段时期,可以说是东南亚首富之国。有人说因为老缅没有受天朝玉文化熏陶,这倒有几分道理。但不要忘了,缅甸的国石是红宝石哦,宝石文化还是有的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那么漂亮的翡翠,黑老缅咋就不爱呢?

大家要明白,出翡翠的地方属于克钦邦,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属于天朝的势力范围。老缅在平原上,对翡翠的认知几乎为零。

元朝以前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朝直接设土司管理,明清以来也是如此。

玉石开釆,大体上始于明朝,盛于清朝。

英国人入侵后,强行从清政府手上抢去。但玉石的开釆权仍就租给云南玉石商人开釆,没老缅什么鸟事。

其实,一直以来,翡翠都被称之为云南玉。

只是后来,缅甸政府才逐步加强了对玉石矿山的管理。

现在来说,经营翡翠仍以华人华侨、嘎拉(罗兴亚人)为主。

说到这里,为啥老缅不喜欢翡翠,明白了吧?

一是属地原因,翡翠历史上与老缅没多少关系;二是明清对下缅甸经济、文化影响力偏弱,虽然缅人称臣纳贡。

至于以后就不好说了。现在缅甸政府全面加强了翡翠的管控,不仅控制毛料,还想搞加工升级,重点出口成品。

这么美丽而又价值连城的宝石,老缅如再不爱上它,那只能说脑子里有水了,呵呵。






聊斋志玉


翡翠是一种很优雅的玉石,世界上产翡翠的地方很多,危地马拉、日本、俄罗斯、墨西哥等,但宝石级的翡翠只有缅甸出产,每年缅甸都出产大量的翡翠原石,但在缅甸国内,带翡翠的人却很少,绝大多数的翡翠原石都进入中国。

为什么原产地的缅甸,翡翠没有流行开来呢?

没有形成玉石文化

翡翠与和田玉一样,都是矿物集合体,区别与宝石的单晶体,他们属于玉石,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玉就在祭天礼地、礼仪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进入春秋战国,玉逐渐发展为人格化,玉是君子的象征,玉被儒家誉为十一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文化,不断的传播发展,传承至今。而缅甸并没有自己的玉石文化,最多也就把翡翠当做一种饰品看待,形成不了普遍共识,达不到文化的高度,只有文化才具备不断传承的能力。

没有标志性人物引领

中国的玉文化,在古代是一种贵族文化,只有皇室诸侯,享有拥有玉的权利,玉在当时是老百姓渴望而不可及的圣物,直到唐代,玉才逐渐世俗化,寻常百姓,只要能负担的起,也可以拥有玉。到了清代初年,又一种优质的玉石进入中国,它就是翡翠,翡翠的艳丽多色,通透水润,立刻就获得了国人的喜爱,这点慈禧太后表现的最为疯狂,她狂热的喜欢翡翠,生活中物品好多都是翡翠打造的,就是连死后,也带有大量的翡翠陪葬品。她是第一位引起翡翠风潮的名人,上行下效,翡翠第一次进入高潮。民国时期,又一位女性引领了翡翠时尚的潮流,她就是宋美龄,一袭旗袍,再搭配一件翡翠手镯,优雅的东方女性魅力十足,名媛潮女纷纷效仿,再一次掀起翡翠的热潮。而在缅甸缺乏这样疯狂喜爱翡翠的名人效应。

经济发展滞后

缅甸的经济发展滞后,各派武装割据,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尤其是出产翡翠的缅北地区,为了利益,战争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老百姓民不聊生,吃饭都成问题,谁会在乎翡翠的美,毕竟那不能当饭吃,甚至比不上黄金,一旦有急用,能直接变现,或者直接充当货币。

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翡翠虽然产在缅甸,但并没有在缅甸盛行的原因,作为消费国的我们,也要感谢他们的辛劳付出,为我们带来这些大自然的精灵。


御梵希珠宝


我们都知道,市面上的翡翠基本都来自于缅甸,作为玉石之王的翡翠深受我们中国人的欢迎,种水好些的翡翠更是受到热烈的追捧。可作为翡翠的产地缅甸,喜欢翡翠的人却并不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缅甸人不爱翡翠

缅甸人之所以不喜欢翡翠,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1、缅甸格局动乱

我们老祖宗有句古话叫做“乱世黄金盛世玉”,意思是在乱世中,黄金更受欢迎,因为黄金是相当于货币存在的硬通货。在乱世中能直接换到生活必需品和想要的东西,而玉石和古董之类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则很难出手。

缅甸这些年来战乱频繁发生,政局不稳定,当地人更喜欢黄金这样的硬通货以保障他们在战乱中生存,像翡翠这样不能直接变现的自然就不受他们的喜欢了。

2、缅甸的翡翠量很大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中国,翡翠都是通过商人去产地挑选、购买并加工后才最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尤其是种水好的翡翠更是数量稀少,自然非常珍贵;而缅甸本身就是翡翠的产地,翡翠的数量远大于在中国的数量,缅甸的许多寺庙甚至用翡翠原石直接砌墙、铺地,在中国人眼里,这简直是暴殄天物的行为。

被用来砌墙铺地的翡翠原石

3、缅甸玉文化缺失

我国自古就有玉文化的氛围,翡翠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仅是一件值钱的物件,更代表着一种品行和传承。我们以佩玉为美,甚至将玉当成传家宝,悉心保存后传承给下一代继续佩戴。而缅甸并不存在玉文化的氛围,自然不会觉得翡翠代表着品行和美好的事物,也就谈不上如何喜爱翡翠了。

4、缅甸翡翠加工技术落后

中国的玉商从缅甸买回来的翡翠基本都是原石,再通过国内的加工和雕刻工艺,最终才呈现出精美的翡翠饰品。而缅甸的加工技术非常落后,戒面已经是他们能加工的极限了,那些精巧绝伦的吊坠雕工他们是很难做到的,缅甸人看的最多的就是翡翠原石这种几乎没有美感的石头,肯定是提不起对翡翠的喜欢的。

5、缅甸经济条件落后

我们都知道,缅甸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很多,而在落后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首要的需求,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所以像翡翠这样主装饰和养生效果的东西对缅甸人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珠宝首饰的购买和收藏力也很弱,直到后来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的经济条件上来了,才开始把眼光瞄准到兼具装饰和收藏升值能力的玉石上来。


拍品汇


首先抛砖引玉,说一下最近缅甸原石公盘出现的网红,再来以此反思一下翡翠光鲜的背后,希望从中可以找到大家需要的答案!

网红登场,登邓等灯……

这次公盘的第一位“网红”在开盘的第一天诞生了,相信很多翠友的朋友圈都有机会看到这组图片,小编的朋友圈当晚就被刷爆了,几乎每位同行在同一时间都转发了“两小块原料不过200克重底价8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万”。

出自著名的木那场口,图片可见材料本身并不完美

打灯明显可见天然裂纹

底价88万欧元只能说明翡翠确实瑕不掩瑜

“200克”、“88万欧元”、“700多万人民币”,如此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数字组合,最适合以此借题发挥向世人宣告:翡翠价格不菲,大家且买且珍惜!小编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小编认为翡翠在商业范畴的价值,人尽皆知,不过翡翠在产业范畴的代价,却是鲜为人知。翡翠之于缅甸是商业,还是产业?

回顾2014年缅甸公盘“标王”,以底价6000万欧元成交01

回顾2014年缅甸公盘“标王”,以底价6000万欧元成交02

回顾2014年缅甸公盘“标王”,以底价6000万欧元成交03

翡翠的商业依赖于中国,它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翡翠的产业植根于缅甸,它在当地人眼中意味着“战争贫病海洛因”。先帮大家回忆一组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数字组合:2014年缅甸官方数据翡翠总产值超310亿美金,这个数额相当于缅甸当年GDP的一半,仅仅当年公盘的“标王”竞得金额6000万欧元,这笔资金就足以维持缅甸第二大自治区克钦邦的147个医疗机构运作一年。

克钦邦位于缅甸北部,外媒眼中的“金玉之乡”

如此说来,翡翠的产业应该是推动了当地的发展,为何却被小编形容得像一场灾难?!这与当地政治局势有关,缅甸长年处于内战,正是由于翡翠产业可以带来巨额财富,冲突各方都想方设法控制翡翠这个重要资源,使得翡翠绝大部分的产值都落入了军方控股的公司,成为各方政府的筹集军费的重要手段,普通百姓根本沾不到这些财富,碰到的只是冲突动荡和流离失所。

缅甸玉矿开采全景

大规模开采,植被完全破坏

高山变谷地,水资源被污染

缅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克钦邦地区的当地居民却没有耕地,此地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盛产黄金和翡翠,素有“金玉之乡”的称号,向来就是内战各方居家旅行必争之地。不可再生的有限的翡翠矿产资源,不但无限放大了翡翠带来的财富,更是无限放大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贪婪,疯狂无度地开采,以致该地区整个土地结构被破坏,山都变成了谷地,河流也被彻底污染,失去了耕地和家园的当地居民为了养家糊口,成为矿工几乎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玉矿矿工简陋恶劣的生活环境

恶劣的开采条件,山体滑波每年夺走了多少生命

玉矿开采条件极其恶劣,时有矿难发生,而且矿区里毒品横行,买海洛因跟市场买菜一样方便,矿工们饱受终日体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和抑郁,大多依赖海洛因逃离残酷的现实世界。矿工彻底沦为了当地既得利益集团的生财工具,被体活掏空身体,被毒品蚕食精神,被战争摧毁生活,他们无暇欣赏翡翠的美丽,于他们而言翡翠只是一种生存工具。

“翡翠梦”就是黑暗中那缕阳光,矿工们赖以生存的念想

海洛因竟然是矿工们最大的娱乐

逃离残酷的现实,哪怕只是瞬间

对于缅甸翡翠是如此血汗宝石,这份爱目前对缅甸的普罗群众而言还是过于沉重,况且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大部分缅甸人民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可见佛教跟黄金的密切关系,因此相对翡翠饰品,黄金饰品在当地更受追捧。

最后小编还想唠叨一些话,翡翠并不是罪恶的根源,缅甸如今的窘况并非一朝一夕,这是一个历史难题。说到底小编也是翡翠的既得利益者,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高谈阔论民生问题,而是希望向大家讲述翡翠光鲜背后人类的代价。翡翠这份美丽确实来之不易,并不只是不断刷新众人认知的高昂原石价格,更多应该是感受翡翠背后的各种辛酸故事,赋予我们手中的翡翠更多层次的意义。


翡翠哒人


看有的人说因为缅甸穷?如果仅仅是因为穷,缅甸人带黄金的也不少啊。而且缅甸穷,加工成本也低,矿主手里的石头成本,恐怕比公盘价格百分一都不到,如果流行,富人来说完全可以接受。普通人?直接去矿山捡石头就好了吧,也就是去年开始才不让散户入场的,从前,大矿主扔的石头随便捡,都会捡漏。。回来随便磨一磨就是好东西了!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缅甸的小乘佛教文化决定的。文化不同流行不同!

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信仰的是小乘佛教,看到这里恨的牙痒痒,顶着佛教的光环,尽干些龌龊的事情!原石,片料,成品造假层出不穷,染色注胶真的当事业在做,做的相当仔细,甚至不惜把假石头埋地里几年再挖出来,皮色会有自然沁色变化。

扯远了,为什么缅甸不喜欢翡翠?华人喜欢翡翠是因为背后的文化,其中,道家文化占70%,佛家文化占30%,而且是大乘佛教哈。

所以缅甸人不喜欢翡翠,因为信仰不一样。

华人戴着竹子吊坠,节节高升,在缅甸人眼中最多一句,戴竹子干嘛?我又不是熊猫!!!!

一些瑞兽,缅甸文化中根本没有,比如龙凤,貔貅,麒麟。

缅甸也不讲究十二生肖,是8生肖,按照星期的。。。。

还有什么?总不能让老缅信财神?关公?钟馗?

没有了文化的支撑,翡翠就普通了,所以缅甸富人也喜欢,但是没有那么崇拜,这就尴尬了,国内明星带翡翠,同行羡慕也要买,粉丝疯狂羡慕。缅甸呢?富商戴了,也没反应啊,内心是这样的:不就是北边山区的石头嘛,有神马好看的。。。

所以没流行起来而已。

这样的一个首饰盒,是国内每个大姑娘小媳妇的梦想,缅甸人没这个概念的。

所以说,缅甸是唯一宝石级的翡翠产地,中国又是唯一的翡翠消费大国,所以,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啊!

虽然他们不流行,难道卖石头的价格便宜了?今年8月公盘价格,整体的底价比去年都翻好几倍,真的是看到中国人疯狂了哈!

虽然他们不流行,但是,卖成品,喊价绝对不含糊!去买过的都知道!

虽然他们不流行,但是造假层出不穷,还那么耐心!试问多少老板吃过亏?

说多了都是眼泪


开云珠宝石头书


缅甸人不是不爱翡翠,只是相比翡翠 他们更喜欢宝石和黄金。(话说黄金全世界人民都喜欢的好不?)

小编给你举个例子,因为缅甸主要信仰佛教,所以也被称为“金色佛国”、“佛国净土”,所以在缅甸,可谓是“一村一寺庙,一山一浮屠” ,这大概意思就是缅甸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个寺庙,一座山就有一座佛塔。金色的佛塔和寺庙遍布全国,而且佛塔和寺庙往往是当地最好的建筑,可见佛教在缅甸的地位。

既然重要那肯定是要用心建造,所以通过看佛塔就可以知道 缅甸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当然世界观不用看都知道了。从缅甸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出,佛塔基本上都是“金色的”,而且在佛塔最顶部会有一个金顶,上面主要安置黄金和宝石,普通的以水晶作顶,重要一点的 风格就偏为豪奢 使用珍贵宝石或者是钻石。比如仰光大金塔就是一钻石为顶。一方面使用发光的宝石在顶,阳光之下可以光彩夺目,反射仰光。另一面,可以看出在缅甸人心目中宝石确实最为珍贵,放置在最为顶部,其次是黄金次之。

当然缅甸人也不是不喜欢翡翠,比如在缅甸有座比较出名的“翡翠佛塔”,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这座佛塔不仅选址和建造都是十分“殊优”,就是造价也是堪称不菲。供奉的是翡翠佛(用整块大型翡翠毛料,整体雕刻而成,十分珍贵),整个佛塔的本身,也是使用翡翠作为建筑材料砌成,许多主要部件的翡翠直接来自翡翠公盘,都是商人拍下之后,直接捐献出来作为“建材”。

前面说过,佛塔对于缅甸人民十分重要,能够用翡翠修建佛塔,不仅心诚,更是肯花费。可见翡翠也是缅甸人所喜欢的,只是没有黄金和宝石对他们的吸引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