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皇八子胤禩被人称为“八贤王”,为何引来父亲康熙的厌恶和哥哥雍正的报复?

尼采广寒宫中坐


康熙的皇八子胤禩,他其实挺努力的,为人处事都想做到最好,在康熙众多皇子中,也是最优秀的几个之一,善于交际,与王公大臣们关系和睦,做人体贴,处事细致,是个有德有才的皇子,人称“八贤王”。

胤禩,又名允禩,康熙八子,生母良妃卫氏。

但是,康熙48年一次推举皇储事件时,皇八子胤禩让康熙十分厌恶,后来甚至要断绝父子关系,胤禩直接被康熙打入谷底,再无任何争储机会。当年康熙废黜了皇太子胤礽,过后觉着后悔,想着复立胤礽太子之位,私下让太监打好招呼的情况下,结果朝臣推举的竟然是皇八子胤禩,这让康熙大感意外和气愤,当场就言明,皇八子胤禩是决不可能的,理由有三:太年轻、犯过错、出身低。

图为晚年康熙像。

康熙的理由,仔细揣摩一下,就能分析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说胤禩年轻,一点都不年轻,都快30岁了,说胤禩犯过错,这都是翻篇的事情,重提就没意义,再者康熙早都原谅了,剩下的原因是出身低,这也是康熙对胤禩印象陡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辛者库,早期为八旗的贱籍。

皇八子胤禩的母亲是卫氏,出生八旗“辛者库”,什么意思,就是贱籍,可以理解为是八旗里戴罪的家庭,身份最为低贱,当年是以宫女身份服役,年轻,容貌不错,被康熙给那啥了,生下皇八子胤禩,按理有了龙种应该给封号给地位,结果是卫氏熬了快20年,才给了个嫔的封号。

在宫里还有个跟卫氏同等命运的女子,是密妃王氏,她是汉人姑娘,给康熙生了3个皇子,可是王氏苦熬了30多年,才给了个密嫔的封号,而且这3个皇子长大成人后,都是普通的白板皇子,没有任何爵位,还是雍正登基后,才给了爵位,从以上可以看出,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其实也是有矫饰的一面,看出身,会区别对待。

图为康熙景陵妃园寝,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墓。

皇八子胤禩如果不努力,不优秀,肯定也是位默默无闻的皇子,但他知道起点低,长大后勤奋好学,让康熙刮目相看,获得贝勒封号,但依然改不了母家低贱的出身,更不可能让一位出身不干净的登上皇位,特别是为了让康熙觉得胤禩能成大气,竟然让江湖算命的,去夸赞一番,让康熙觉得实在是虚伪透顶,没摆自己的位置,产生厌恶。

图为雍正读书像。

胤禩自己夺储惨败后,并没有像三阿哥胤祉一样,退出竞争,反而继续蹚浑水,自己夺储无望,就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再一次押错宝,在雍正即位后,作为胤禵一党的重要成员,胤禩当然没逃脱雍正的打击,与胤禟、胤禵一起,列罪状四十大款,被圈禁,不久死去。


图文绘历史


平心而论,康熙爷的第八个儿子胤禩,有点冤。胤禩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杀人放火,贪污受贿,谋财害命,弑君篡权。相反他倒是亲切随和,灵活温润,自幼聪慧,并且通晓世故,在众大臣和众兄弟中广有善缘。

皇子中的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都是他的铁杆兄弟,上书房大臣中的佟国维马齐都是他的拥戴者。但就这样一位优秀的皇子,生前却被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一再的打压与压制。最后还被雍正从宗藉除名,并被改名阿齐那(大约是猪狗不如的意思)


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结合正史与野史,分别说一下,胤禩是如何得罪了两代皇帝。

1.胤禩与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的二三事,得人心者不一定得天下,但得圣心者一定得天下。

第一件:胤禩与张明德(野史)

张明德是康熙年间一个算命的。他曾经给八皇子认识,算了个命,其中包含三个内容:

(1)王上加白。张明德说胤禩身上有白气灌顶,而胤禩当时是一个王子,这王上加白就是一个皇字,暗示胤禩有当皇帝的命

(2)一人执圭。胤禩的小名中有一个叫佳字,这个佳字是一人执圭之像,圭(是古代帝王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这也暗示着意思,有可能当皇帝。

(3)八王大。胤禩的小名中还有一个美字,这个美字拆开了就是八王大(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八大王,大王八)。但张德明的解释就是八王将来会是最大的一个王,那就是皇帝。

这件事就像一根针深深的扎进了康熙老佛爷的心中。



第2件事:推举太子时的百官拥戴(正史)。

前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皇帝下了一道旨,让百官推举新太子人选。他没想到有八贤王之称的胤禩,竟然被百官异口同声的推选为新太子。

重点是异口同声这4个字,康熙帝深刻的感受到了胤禩在朝廷百官中心中的人望,已经威胁到了他这个在世的皇帝,所以他将废太子第2次复立,就是为了胤禩削减在百官心中的威望。

这件事又向另一个针深深的扎进了康熙老佛爷的心中。



第3件事:死鹰事件(正史)

《雍正王朝》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描写,就是十四王子从西北给康熙贺寿送了一块陨石,让胤禩给换成了一只死鹰。

但真正的历史是:康熙53年的时候,康熙帝热河巡视,身处北京的胤禩,给康熙帝挑选了两只上好的海冬青送给康熙。但不知为什么,这两只鸟到了康熙手里的时候,却变成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

而这被康熙看成了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随后康熙帝一怒之下说出了“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的狠话。

正是这句话,将胤禩彻底打入了尘埃,再无继位的可能。

2.我们再说说胤禩与雍正的矛盾:归根结底只因胤禩太强

雍正二年四月。雍正曾经发布了这样一道圣旨:

“尔诸大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禩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以此位,不少迟疑!”

一个帝王与一个臣子摆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比较,这本身从侧面已经说出了胤禩他的能力。

就这一条已经足够雍正杀他100次了。



在这里我引用易中天老师的话:“实际上胤禩对雍正的威胁倒不一定是有暗杀或政变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威望太高,雍正和胤禩都有资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


少校柳下惠


康熙皇帝的众多皇子中,要说最有人缘的一定要数老八胤禩,在清朝的很多典籍中,对胤禩的评价,大多都说他非常的聪慧,通晓世故,待人非常的亲切随和,所以在大臣和皇子中评价都很好,也因此得到“八贤王”这个称号。

爱新觉罗·胤禩画像

胤禩待人亲切,为人圆滑,在朝野之中很有口碑

在胤禩参与夺嫡的过程中,胤禩就坏在了这个“贤”字上,在胤禩还在年轻的时候,康熙皇帝非常的喜欢胤禩,他也是康熙皇帝的皇子中最早一批被封为贝勒的,这个时候的胤禩才十七岁,康熙皇帝就开始让他和老三胤祉一起处理政务了。

胤禩非常的圆滑,知道体贴下属们的难处,也因此很多王公贵族跟他关系都不错,换句话说就是和他在一起能得到好处,而他和自己的兄弟们相处得也很好,比如胤禟,胤䄉,胤禵,其实他和胤禛的关系也不差,但是没有胤禛那么城府深。

影视剧中的胤禩

康熙皇帝对胤禩很信任,将很多重要的事务都交给胤禩来办理,胤禩也很有才干,他的办事能力也得到了康熙皇帝和很多大臣的肯定,胤禩不只是在大臣中很有口碑,在士绅阶层中也有美名,他和当时的很多名士交往密切,其中就有很多人因为他的推举,才得以入朝为官的。

废太子事件中锋芒毕露,胤禩引发康熙皇帝的猜疑,胤禛的暗中打击

康熙皇帝和赫舍里氏感情很深,所以直接把胤礽立为皇太子,胤礽就算没有才能,只要不犯错,以后继承大位是稳稳的,但是胤礽因为出身尊贵,所以渐渐形成了骄纵,暴戾的性格,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带着皇子们出去围猎,皇十八子胤祄病逝,但是胤礽对此无动于衷,康熙皇帝十分的生气,胤礽被废。

康熙皇帝画像

至此本来暗流涌动的夺嫡之争,变成了波涛汹涌,最开始跃跃欲试的是大阿哥胤禔,他建议康熙皇帝除掉胤礽,还表示自己愿意代劳,被康熙皇帝痛斥一番。胤禔反应过来自己没戏了,但是他也不想别人好过,当时就胤禩最有希望接任太子,他能力出众,党羽众多,所以胤禔就推荐了胤禩,结果康熙皇帝本来就在气头上,听他这么一说,让康熙皇帝开始警觉起来。

不久之后,康熙皇帝召集皇子们讨论国事,就说道了胤禩党羽众多,陷害胤礽,准备将胤禩圈起来,结果胤禟和胤禵为胤禩求情,胤禵还和康熙皇帝大吵了一架,康熙皇帝气得拿刀就要砍胤祯,皇五子胤祺拼命劝阻,胤禵才跑了,但是因为这件事情,康熙皇帝和胤禩之间已经产生了隔阂。

爱新觉罗·胤禵画像

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康熙皇帝召集满朝文武推举一个皇子为新太子,结果佟国维、马齐这些重臣全都一致推举了胤禩,康熙皇帝本来是想要重新立胤礽,这个结果就让他非常的担心,康熙皇帝斥责了这些大臣们,说道胤禩本来是有罪的,他的母族身份卑微,你们还选他,这是何居心?其实到了这里胤禩的夺嫡之路就已经走到头了。

而胤禩得到那么多的大臣支持,除了让康熙皇帝开始提防他,还有另外一个人也感到了威胁,那就是胤禛,胤禛的人缘不太好,当他开始参与夺嫡之后,看到胤禩的呼声那么高,就连皇帝都会感到心惊,更何况还是竞争对手呢?所以雍正皇帝继位之后,立刻开始剪除胤禩的党羽,找各种理由处罚胤禩,革退了胤禩的爵位,最后将胤禩圈禁在宗人府内,折磨致死。

雍正皇帝画像

结语

胤禩最后以悲剧收场,说到底就是因为他太贤能了,处处都留下有德有才的美名,王公贵族,朝臣名士都卖他面子,这在皇帝看来算个什么事呢?广结党羽,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就算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胤禩就输在这一点上,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打压胤禩,臣下或者是皇子的能力,和皇帝相当,甚至比皇帝还出色,人缘也比皇帝还好,就这一条胤禩就该死了,所以太贤能未必就是好事。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胤禩看似聪明,其实很多事情他没看透。

历史上的“八贤王”,其原型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及赵光义的第八子赵元俨等人,经过小说家的艺术加工,成为《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万花楼》等书中的虚构人物。

人们希望有这样一个位高权重、正义忠诚的权贵,不惧皇权仗义执言,保护忠臣、惩处权贪。

也就是说,“八贤王”产生的土壤是朝中有奸臣,皇帝不贤明。

胤禩以“八贤王”自居,沾沾自喜于那个贤字,却没想过这样置康熙于何地?是在说康熙不贤,需要有贤王劝谏吗?还是在说朝中有奸臣,需要他去铲除?这就是对汉文化了解不深吃的亏。

而且,结党营私是康熙最忌讳的事情,胤禩却堂而皇之的结交大臣,让众大臣都心甘情愿推举他为新任皇太子,看在康熙眼里,这就是巴不得自己早死的节奏。

从这个时候起,康熙就已经在防备这个儿子了。胤禩却一点也不了解老父亲的心思,依然上窜下跳努力夺嫡,之后就发生了“毙鹰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巡视热河,胤禩本应随侍在侧,但因恰逢生母良妃两周年祭日,所以他去祭奠母亲,没能随行。

不过人虽未到,礼却到了,胤禩精心挑选了两只上等海东青,派人送去进献父皇,康熙收到时却变成了死鹰。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诅咒,发了一通火,最后绝情地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海东青是怎么死的?可能性很多,胤禩得罪的人不少。但重点是,康熙真是因为这两只死鹰生气吗?未必,他只是因为之前的诸多事情,认为胤禩的狼子野心终于露出来了。

“毙鹰事件”是果,不是因。胤禩却还没认识到自己的危机,也有可能是骑虎难下,依然参与夺嫡,自知上位无望,转而开始支持同一阵营的十四阿哥胤禵。

胤禩的名声是真的好,深受康熙信任的大臣李光地,直到此时还认为他是诸皇子中最贤明的。

但越是如此,康熙对胤禩越是厌恶,毙鹰事件的第二年又骂胤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停了胤禩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

不过,康熙对胤禩再差,至少还有着几分父子情。四阿哥胤禛上位为雍正后,胤禩的日子就难过了,最后被削了王爵除了宗籍,圈禁而死。

但站在雍正的角度,这样对待胤禩很正常。

以前夺嫡就不说了,大家都是皇子,机会一样,争一争无可厚非。可在他继位后,胤禩还没认输,伙同着九阿哥胤禟及其他对雍正不满的王公大臣,妄图颠覆政权,还把雍正的长子弘时拉为党羽。

雍正气死了,直接把弘时过继给胤禩,一同治罪。他连儿子都不放过了,当然更不会放过胤禩、胤禟等人。

总之,成王败寇,胤禩的悲剧是他自己决定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临终传大位之前,对胤禛一一点评了自己的几个儿子。其中,他对胤禩的评语是:“胤禩,处处学朕,却处处学得不像。”

因此,胤禩虽得“八贤王”之名,但却无“八贤王“之实。原因是康熙以宽仁治人、治国,但是胤禩却以宽仁邀买人心,结党营私。可以说,他以宽仁甚至纵容为筹码,笼络人心,达到其培植己党的目的,全然不顾国家和朝廷的根本。康熙因为对臣下的宽仁,使得其后期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官场一片萧条。如果胤禩继承大统,则国将不国。为了刷新吏治,康熙必会选择一位刚正不阿、意志坚定的继承者,完成他的遗愿。

胤禩和雍正的矛盾则更多来源在大统继承过程中的争斗。在皇位争夺中,雍正胜利、胤禩失败。雍正在继位之后,本不计前嫌,希望能够和胤禩兄弟联手,完成康熙临终的交代。

但是胤禩却并不甘心,他利用自己的势力,处处与雍正作对,手段卑劣残忍,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在与雍正作对的过程中,完全置祖宗江山和天下社稷于不顾,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人们口中“八贤王”实则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卑鄙小人。


不信青史尽成灰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母亲是良妃卫氏,他待人亲切随和,礼贤下士,他的诸多兄弟和朝中大臣都很称赞他,故人们戏称他为“八贤王”。那么如此贤德又多才的儿子康熙为什么很厌恶他呢?他与哥哥雍正又有什么恩怨,使得雍正登基后疯狂报复他呢?

我们先来说康熙帝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儿子,其实早年的康熙是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的。胤禩自幼便聪明懂事,平时学习诗文、骑射都是跟几个哥哥一起,他虽然是其中最小的一个,但各个方面都不比哥哥们差。所以康熙对这个优秀的儿子很喜爱,康熙三十七年给各皇子封爵时,年仅十七岁的胤禩和年长的哥哥们一块被封为贝勒。康熙为了锻炼他,让他和哥哥胤祉一块办理事务,帮助裕亲王福全料理广善库、建东岳庙,甚至在康熙帝要废太子的时候,让他署理内务府总管。但也就是从这往后,康熙渐渐地开始厌恶起这个儿子了,究其原因就是其私结朋党,图谋储位,这两点都是康熙的大忌。



在胤禩看来,自己表现的越好,越是能得各大臣的支持,自己就越可能被康熙看好,进而成为太子。这看似没什么毛病,皇帝肯定会选最优秀的儿子当继承人,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康熙一废太子时心里只有气愤,气自己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不遂自己的心,根本没有想其他的。而胤禩的积极活动图谋储君只能是火上浇油。同时他的声势浩大也引来了同样图谋储君的大哥胤禔的忌惮,于是胤禔便在康熙面前推举他,说张明德曾经给胤禩相过面,说他以后必大贵。康熙听后大怒,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这当然是没什么证据的,但他说胤禩听到了张明德的话而不报告,是怀有他心,所以革去了胤禩的贝勒。这就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了,我想无论是哪个皇子听到这话都不敢报告吧,否则不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嘛!





后来因为三阿哥胤祉的举报,知道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大阿哥胤禔,康熙圈禁了胤禔,但却并没有给胤禔恢复爵位。经过此事,胤禩如果能看透,懂得韬光养晦,那么康熙应该也不会厌恶他的。后来康熙帝几次向朝臣们暗示自己想复立太子,然后再让他们推选一位皇子做太子,康熙本想着大臣们应该能懂自己的意思,谁料这些大臣却都齐刷刷的推举胤禩当太子,这让康熙非常吃惊,胤禩的影响力居然已经大到这种程度啦!这次的百官保举结果,康熙不但没采纳,还重责了保举胤禩的大臣。后来在二立太子时,康熙虽然恢复了胤禩的贝勒爵位,但当初和他同时立为贝勒的哥哥们都已经是亲王了。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度被废,再也没有复立的可能了!此后的太子之争是愈演愈烈,胤禩虽然先前受了打击,但声望仍然很高,而且他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和十四阿哥胤禵这几位忠实粉丝的支持。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打碎了胤禩的太子梦。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前往热河巡视,胤禩因为母亲良妃的祭日没有跟随,而是派人送了两只海东青过去。给父亲送老鹰这寓义本来很好,可是不知怎的,这两只海东青送到时已经奄奄一息了(很多影视剧中都把这说成是雍正所为)。康熙大怒,认为胤禩这是在诅咒自己。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回到京都,康熙就下令停了胤禩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就连胤禩因此大病一场,康熙也表现的极其冷漠,后来父子之间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皇储之争他算是彻底出局了。



胤禩虽然很优秀,但是却没能摸透康熙的想法,这是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与之相反的胜出者胤禛就非常聪明,做事情很会迎合康熙帝。胤禛一开始就是太子党,太子在位时,他就支持太子。太子第一次被废后,胤禛搞不清状况时就不表态,与各皇子(包括胤禩)关系处的都非常好,谁都不得罪。后来看到康熙有复立太子的想法,就明确表示支持太子。太子二次被废后,各皇子争储大战不断升级,胤禛却是非常懂得韬光养晦,他研究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康熙看着他的儿子们为争储君之位争的头破血流,再看看这个不争不抢的儿子自然要舒心些,为讨康熙欢心,他还把西藏画在大清版图上,表达自己的仁孝。但暗地里他却拉拢年羹尧和隆克多,积极谋划储君之位。



胤禛和胤禩在争夺储君之位时,暗地里应该是交手过很多此,所以雍正登上皇位后才会疯狂的报复。雍正刚登基时,为稳定大局封胤禩为亲王,办理工部事务。可不到一年,雍正皇位坐稳后,就开始慢慢找茬了。雍正元年九月,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庙,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因为这个帐房是新做的,所以油漆味大,雍正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务的廉亲王胤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庙前一天一夜。可怜了工部侍郎和郎中完全就是陪罪呀!后来就是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找理由训他,而且渐渐的变本加利,派人跟随监视他,后来又休掉了他的福晋,不许两人往来。最后终于在雍正四年,革去了他的爵位,把他圈禁起来,并逼他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猪的意思),直到最后被折磨至死。



胤禩虽然贵为皇室,但是早年父亲打压,后来又是哥哥报复,一身才华没有施展,一世贤名却不得善终,实在是太令人挽惜了!


孔六十三


导语: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康熙皇帝生了不少儿子,其中正式参与夺嫡的就有九个之多。在这种情况下,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每个皇子都有各自的本事,比如说大阿哥胤褆,战功卓著,年纪最长。二阿哥胤礽,子凭母贵,生下来就是太子的命。三阿哥胤祉,文武双全,饱读诗书。四阿哥胤禛,隐忍不发,沉稳干练。

所以说八阿哥胤禩,作为夺嫡的热门人选,自然是有一套别人没有的特殊本领。那么他靠什么来夺嫡呢?我认为就是人缘。

01八阿哥出身低微,却不影响他良好的人缘。

八阿哥胤禩的出身,确实比较低微。康熙皇帝临幸时,他母亲不过是出身辛者库的一个婢女,毫无身份可言。

就算是为康熙生下了八阿哥胤禩,她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提升。一直等到胤禩九岁的时候,他母亲才被封为嫔,这个时候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妃子。

胤禩28岁的那年,48岁的母亲才被封为良妃,据说还是辛者库里唯一走出来的妃子。辛者库是包衣管领,地位比罪奴要高,可是却也比正儿八经的官员或者八旗子弟要低的多。

所以胤禩的母亲压根就没有抚养胤禩的权力,一直由康熙的四妃之首惠妃抚养。这个时候的胤禩并没有气馁,他也在暗暗发力,希望能够得到康熙的赏识。

胤禩处处都寻找康熙的特点去模仿,尤其是在对待下属方面,康熙那叫一个仁慈。所以胤禩对身边的人,也非常客气。

所以很多阿哥们都愿意跟着胤禩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以八阿哥胤禩为核心的团队八爷党。

八爷党的工作重心,那就是把八阿哥胤禩推举成为皇太子的人选,从而让他继承皇位。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

未几,上命诸大臣於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阿灵阿等私示意诸大臣举允禩。上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上释允礽,亦复允禩贝勒。四十八年正月,上召诸大臣,问倡举允禩为太子者,诸臣不敢质言。上以大学士马齐先言众欲举允禩,因谴马齐,不复深诘。---《清史稿》

除了有皇子们相助,八阿哥跟朝中的官员们相处的也十分融洽。所以官员们也会时常在康熙面前夸赞八阿哥的贤能,称他为八贤王。

02康熙讨厌八阿哥处处学他。

人可以不讨厌自己,但是一定会讨厌那个行为作风很像自己的人,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处事方式都不会很满意,康熙也绝对不会例外。

康熙对手底下人好,那是因为当年四处征战的时候,这些人都是他的战友,是他的生死弟兄。他不忍心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处罚他们,战友之间的感情,是非同一般的。

太子允礽既废,允禩谋代立。诸皇子允禟、允礻我、允昷,诸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皆附允禩。允禔言於上,谓相士张明德言允禩后必大贵,上大怒,会内务府总管凌普以附太子得罪,籍其家,允禩颇庇之,上以责允禩。---《清史稿》

而你八阿哥胤禩为什么也要对人这么好呢?你学这件事就显得有点自作聪明的意思,因为你没有参加战争,也没有所谓的战友。

就算是有,满朝文武,身边兄弟也不是你的战友。你无缘无故对这帮人这么好,康熙会怎么想呢?肯定会觉得你为了拉拢这帮人才这么做,没安好心。

虽然八阿哥胤禩是皇子,可是一旦他开始拉拢朝臣以后,性质就变了。自古以来,父子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还真的不少,难道说八阿哥胤禩想要学习唐太宗一样,架空康熙吗?

再说了,你这种老好人在现实当中,并不讨喜。因为康熙虽然善待手下人,却也有赏罚分明的一面。

八阿哥胤禩只学到了康熙的表面动作,却没有学到康熙的内在韬略。这么一来不仅显得有些愚蠢,而且更加显得做作。康熙对自己本身就不太满意,再看到一个儿子跟自己很像,他会作何感想呢?

03雍正和八阿哥胤禩,那是死对头。

既然是夺嫡关系,那么就是竞争对手。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之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斗争。

因为这两个皇子,是夺嫡希望非常大的两位。八阿哥处处笼络人心,所以众望所归。而四阿哥胤禛却丝毫没有人情味,身边的皇子和大臣少之又少。除了忠心耿耿的十三阿哥胤祥和陕甘总督年羹尧是他的人,其他人都处于中立状态。

三年二月,三年服满。以允禩任总理事务,挟私怀诈,有罪无功,不予议叙。寻因工部制祈榖坛祖宗神牌草率,阿尔泰驻兵军器粗窳,屡下诏诘责允禩;允禩议减内务府披甲,上令覆奏,又请一佐领增甲九十馀副。---《清史稿》

所以说相比较而言,胤禛的处境是相当危急的。在这种情况下,胤禛压根就没有跟胤禩斗争的资本。

尤其是在前期,胤禛忠心于太子胤礽,压根就不是八阿哥胤禩的对手,两个人不对等的情况下,胤禛当然是落了下风。

好在胤禛处事的风格,康熙非常欣赏,这就挽回了胤禛没有竞争力的局面。后来胤礽彻底倒台以后,胤禛果断填补了这个夺嫡的位置,开始正式参与夺嫡。

这个时候的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之间,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地步。皇位只有一个,这么多皇子去争,当然没有谁会把其他竞争对手当成兄弟来看待。

等到胤禛夺取了皇位以后,你认为他该怎么对待八阿哥胤禩呢?期初还是厚待胤禩了,给了他参与政事的权力,可没多久胤禛的本姓就暴露了,胤禩也只有低头吃亏的份。

总结:不管谁夺嫡成功,其他兄弟都不会有好下场。

现实中,八阿哥胤禩,在老年康熙的寿辰上,为他献寿礼的时候,居然送了一只奄奄一息的老鹰。从此胤禩失去了康熙的宠爱,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原因。

我们有理由相信,康熙的确是这么个性格,因为他当时岁数不小了,身体也不好了,看到这只奄奄一息的老鹰,认为儿子在期待自己早点报销了,当然会觉得胤禩很讨厌。

胤禛夺取皇位,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对自己的兄弟们下手也的确比较狠。三阿哥胤祉被罚去守皇陵了,八阿哥胤禩被抄家下狱,九阿哥胤禟被抄家下狱,十阿哥胤䄉被抄家圈禁。十四阿哥胤禵被罚去守皇陵。

这些都是参与夺嫡的皇子,都受到了雍正不同程度的惩罚,有些甚至惩罚致死。其实换任何一个皇子上台,其他这些皇子都不会有好下场。毕竟当初大家是竞争者,为了皇位甚至你死我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说,我们不能认为雍正在这方面有些残暴,因为没有哪个皇帝会容忍自己的兄弟跟自己争夺皇位。

《雍正王朝》

《清史稿》


江湖小晓生


九子夺嫡的大戏在各种清宫剧中都有所演绎,因此很多人对这段历史十分感兴趣,八阿哥胤禩作为夺嫡失败者,实际上在康熙生前就已有定论了,雍正即位后的清算只不过是出于对曾经政敌的打击,因此我们今天只讨论康熙为何会厌恶胤禩。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的人都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大致上都是胤禩由于结党导致势力急剧膨胀,以至于一废太子之时多数朝臣拥戴胤禩,对康熙构成了威胁,因此使得康熙对他的态度由喜欢变成了厌恶,甚至说出了“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自此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清圣祖实录》)如此剜心刺骨决绝无情的话。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今天我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

贵族政治

汉人的贵族政治在李治、武则天打击关陇集团时就基本名存实亡了;到了“安史之乱”,叛军蹂躏中原大地,将世家大族又犁扫一遍,至此贵族政治彻底退出了汉人政权。

但满清在努尔哈赤起兵时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之后发明的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等等都属于因循部落遗俗的变种。顺治时期确立皇帝领上三旗,王公贝勒分领下五旗;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才正式撤销。因此清朝初期,宗室勋贵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很重,甚至皇帝(大汗)的继承方式,都是通过推选产生(皇太极、顺治)。到了康熙时期,虽然皇权得到了加强,继承人的选择也改为了“立太子制”,但贵族政治的性质还得以保留,即康熙皇帝并不能乾纲独断,既需要考虑满清勋贵的利益,又要提防这些人侵蚀皇权。

在这种背景下,康熙早早地确立了胤礽太子之位可以看成是稳固、增加皇权的一种手段,因此康熙最初肯定对于胤礽是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顺利继位。但在贵族政治背景下,康熙立了太子就必须要分一部分权力给太子,让胤礽建立自己的班底,有自己的势力,这样才能够在勋贵的觊觎下顺利继位。但与此同时,太子一旦有了权力又会对皇帝构成潜在威胁。为了消除这种威胁,或者说政治平衡,康熙又不得不搞起了唐王朝之前十分出名的“司马炎模式”。

“司马炎模式”

所谓司马炎模式,指的就是贵族门阀政治兴起盛行、皇权衰落的情况下,皇帝为了太子顺利继位,从而给太子配置了一整套文武班底,而为了防止太子觊觎皇位提前夺权,因而设置同姓亲王,给予亲王们一定的权力来牵制太子。

司马炎立了太子司马衷(也有说是为了让司马衷之子司马遹顺利继位,而选择司马衷过渡),但又大封司马氏各种王,同时自己的皇后杨氏与司马衷的皇后贾氏两个外戚家族互相牵制。简单来说,“司马炎模式”就是在贵族政治的大背景下搞各种政治平衡,既给太子权力,也用亲王来限制太子权力。

这一模式在魏晋南北朝直到唐朝初期,都是封建统治者们所喜闻乐见并贯彻执行的,当然,这与贵族门阀政治的盛行是分不开的。但这一套模式经常有玩脱的时候,司马炎死后的“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储位之争等等这些,都是“司马炎模式”的著名失败案例。但即使有这么多失败案例,在贵族政治的背景下,采取这一模式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毕竟古人有他们的局限性。

胤禩过界了

扯了这么远,并不是跑题,而是做铺垫。现在回到题目中来,通过上面的这些铺垫,我们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实际上也是在采取“司马炎模式”。

而这一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只要太子没有起异心想提前继位,那么皇帝实际上就会一直支持太子而非起牵制作用的亲王。要知道胤礽在一岁多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此后几十年间康熙皇帝一直对他悉心教导,他的讲师团由康熙亲自挂帅,集合了当时的很多大儒,阵容堪称豪华,而且胤礽也多次监国处理政务。可以说康熙对胤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因此最后胤礽被废,并不是康熙的本意,只能说是他自己布局的失败。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无论胤禩有多优秀,康熙多喜欢他,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胤禩明白自己的身份与使命:做一个合格的皇子与臣子,牵制太子的权力但不能替代太子。不仅仅是胤禩,对其他皇子也一样,这一条就是康熙心中默认的“红线”,敢于触碰这个红线的人,都不会好下场,胤禩如此,提出杀了胤礽的大阿哥胤禔更是被圈禁至死。

一废太子的时候,几乎满朝文武一致举荐胤禩,这已经超过了康熙心中的红线,再加上“张明德案”,因此胤禩终于被康熙所厌弃。这在历史上也早有先例,孙权的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也没有成为太子。孙霸和李泰都是超过了红线,因此即使太子被废了,他们也没有好下场。把胤禩与孙霸、李泰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虽然有所差异,但本质是一样的。

胤禩的好人缘也是厌恶的原因

虽然网上各种吹八阿哥的人,但实事求是地讲,胤禩的政务能力并没有多强,至少没有太多机会展现。胤禩最强的能力在于,他太能拉关系了,以至于一废太子时满朝皆举荐他做新太子。当然了,除了胤禩本身的能力外,与他的出身也不无关系。

胤禩的生母是良妃卫氏,即康熙口中的“辛者库贱妇”。这里大家可能有个误区,辛者库并非都是获罪的人,实际上辛者库是包衣的一种,和包衣佐领一样,为皇室服务。虽然有些辛者库人是罪籍,而大多数辛者库人则是正常的包衣籍。良妃的父亲、胤禩的外公是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所以胤禩生母的出身虽不高贵,但也不算特别低贱。

康熙不选择胤禩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生母的出身位份太低了,也就是没有母族可以依靠,而这也真是满清勋贵们相中胤禩的地方。大家喜欢胤禩而不喜欢太子胤礽,说白了更多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心。由于已经培植了多年的势力,加上母族的扶持,胤礽登基后肯定一个强势的帝王,这不是满清贵族们所乐意看到的;而胤禩由于没有根基,相对会弱势许多,便于控制,使贵族们的利益最大化。

康熙皇帝熟读史书,当然知道这其中的猫腻,他绝不能容忍已经慢慢集中的皇权再被贵族们分走。因此当胤禩声望达到空前高点的时候,也正是康熙最为厌恶他的时候。“允禩甚是狂妄,竟不自揣伊为何等人”(《清圣祖实录》),康熙评价胤禩的这句话可以看成是我上面观点的佐证,胤禩并不清楚自己不过是被八旗勋贵们所利用和康熙打擂台的一个工具而已。又或许胤禩明白,想火中取栗,但不论怎样,他都就此被康熙所厌弃。

综上,在贵族政治还盛行的清朝前期,胤禩遭到康熙的厌弃原因有二:一是自己越过红线,走到了太子胤礽的对立面,想要取代太子胤礽;二是他的母族过于卑微,却被朝臣拥戴。胤禩没有看清自己,更没有看清康熙的心意。


大黄扯点历史


康熙烦老八,有2个原因。一是出身,老二因为他妈才当太子,老八妈比不了。二是老八阴,阴险之人,不堪大用,最终坏事,骗老四家地2个儿弘时与弘昼,忽悠通州大营统领私自调兵,是最明显佐证。



地水火风432


八阿哥胤禩太会做人了、太会收买人心了,这样的儿子隐隐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康熙厌恶他。有一次胤禩得了大病,康熙不闻不问,不管他的死活,父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到这种程度,宫廷里面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可见一斑。四阿哥胤禛不喜欢胤禩那非常正常,他俩本就是夺嫡的死对头,无论谁当皇帝,都不会对对方心软。

胤禩的出身不好,他母亲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妃嫔,他想上位非常困难。由于他知道自身的劣势,所以走了一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条道路。他想得到大多数大臣的支持,这样对他争位非常有帮助。

正好太子胤礽与康熙不和,康熙一怒之下废了太子。康熙命群臣推举一个新太子,百官几乎都推荐八阿哥,康熙非常忌惮,自己还没有死,那些官员就这么拥护八阿哥。如果真立胤禩做太子,他的势力岂不是更加惊人。康熙于是出尔反尔,重新立二阿哥做太子。

四阿哥胤禛登基以后,首先就对付那些兄弟,他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八阿哥。先让他做总理王大臣,后来再找一个茬把他圈起来,后来八阿哥离奇死亡,胤禛应该有重大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