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名篇,黃庭堅的絕美草書代表作


黃庭堅(一〇四五—-一一〇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紹聖元年(一九〇四),因為預修《神宗實錄》誣枉,遂貶謫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崇寧四年(一一〇五), 客死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德祐元年乙亥(一二七五)太常寺議諡“文節”。


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是黃庭堅代表作之一,而這篇文章也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名篇,文中敘述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藺相如以大局為重“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故事。


關於這件草書作品的創作時間,水賚佑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黃庭堅卷》中認為是書於紹聖二年,是時山谷正因《神宗實錄》事被責問 。或許對與黃山谷說來,文字內容才是這件作品的靈魂,代表了山谷對自身心性的觀照,書寫此傳,無疑對當時翻雲覆雨的元祐年間黨爭政壇起到針砭作用。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文字較原文有所節略。紙本,縱三二.五釐米,橫一八二二釐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約翰.克勞弗德藏。卷尾無書寫紀年和史款。卷內鈐有“內府書印” “紹興” “連珠印” “內省齋”“秋壑圖書”“歐陽玄印”“項子京家珍藏”、李廷敬、張大千等印鑑,還有項元汴跋。《式古堂書畫會考》、安歧的《黑緣會觀》等書均有著錄。


蘇東坡在《跋魯直為王晉卿小書爾雅》有云:“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可謂三反”。東坡了了數字,可謂是一語中的山谷結字用筆之妙,黃庭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結字布白上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中宮緊結,四周開張。在《廉頗藺相如傳》這件草書作品中,黃庭堅特別注重結構中宮的斂結以及四周的開張,在結字的處理上,都是採用中宮緊結,四周開張外放的方法,這種類似輻射式的字形結構方法,突破了魏唐以來那種四面停勻、方正的結字外形。


欹正相生,不受羈束。誠如蘇東坡題跋所云”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黃庭堅作橫畫多不平,豎畫亦是曲折不正,草書不同於其他書體,除了需要具備精熟的筆墨技巧之外,還需具備對整體虛實、空間、節奏變化的把握能力,講到整體,這就涉及到了章法的安排。


首先,斷、連的處理:黃庭堅在《吳氏書畫記》卷三講到:“有當連處而斷之,有當斷處而連之。”這是黃庭堅對於斷與連這兩種藝術處理方法獨到的見解,具體到他的《廉頗藺相如傳》這件草書作品,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處理整體章法佈局的時候,黃庭堅是如何處理斷和連這一對比的。


墨色變化的處理:墨色的枯溼變化,對於整體章法的節奏和虛實具有重要意義。在《廉頗藺相如傳》這件作品中,黃庭堅多次大面積運用枯筆,形成多個虛白的塊面,與其前後的重墨塊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同時對錶現整體章法的輕重節奏也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