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宴请功臣,群臣大喜,为什么刘伯温他指着菜说我们必死?

司马长史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摆庆功宴,群臣欢呼大喜,刘伯温却惊恐不已,一身冷汗。感兴趣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故事——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自古皇帝多猜疑,朱元璋更甚。朱元璋整日为自己的江山担忧,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啊。特别是他的太子朱标,朱元璋提起他就来气!这小子生性懦弱,还不及一个女汉子,怎么能做坐好朕的江山。老朱曾丢一个带刺的木棍让朱标捡起来,这孩子一看有刺就不敢捡,气的老朱一凳子扔了过去,没想到这小子竟吓的大病一场。老朱整日拿着棍棒在大院子里追打朱标,也没有修理成自己心目中的儿子。老朱更加下定决心要把这木棍上的刺替儿子拔下,也就是那些以功臣自居,危及朱家皇位的人。

老朱又想想他的那些功臣们,老朱觉得很是对得起他们了,给他们的待遇是十分的丰厚,在公侯伯爵男五等爵位等级制度下封徐达,李善长等六人,封侯者多达28人,其他官位也很多,老朱出手阔绰,动不动就赏赐他们黄金白银,大量的土地。一个个都豪的不得了。把公主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的儿子。他们却贪得无厌竟敢贪赃枉法,明目张胆触犯《大明律》,贪20两银子就得砍头。他们每人有八个头也不够砍的!老朱每每看到那些生猛彪悍的武将,又看看自己的子孙如此的温顺纤弱,老感觉江山岌岌可危。于是老朱心生一计。



朱元璋下达圣旨,邀请各位大臣到南京古楼岗的山坡上,那里有一座老朱特意建造的豪华大别墅,老朱对它美其名曰:“勤忠(终)楼”到这里召开庆功大会。徐达刘伯温应邀来到这里,刘伯温用他那犀利的眼神把这座大楼扫描一番,越看越惊悚,这座楼那么矮,那么宽,不是很规则,往缩小了看,怎么像个棺材似的。窗户很小,挨近窗能闻到阵阵的松木香,松木可是易燃物啊,楼顶虽然雕刻有画,但画笔粗糙,地面平滑的像个溜冰场似的。刘伯温借着和其他大臣挨个寒暄的空隙,把身子靠近墙壁,用手指轻轻敲打几下,耳朵挨近,怎么是空的?!他顿时头上冒出了冷汗。心想:完了!他强忍着内心的惊恐找到徐达,附耳道:时刻注意朱元璋的动向,跟着他!


这时老朱驾到。寒暄一番,命人上菜。刚开始都是素菜什么萝卜、韭菜、青菜豆腐、还有一道老朱要饭时最好的一口,:翡翠白玉汤。

这些大臣们对这些菜不屑一顾,有的还表示出难以下咽的样子。老朱的脸微露怒色,转瞬即逝,这被刘伯温看在眼里,向徐达示意,把老朱的衣角踩在脚下,以便寸步不离。老朱一摆手上重头菜:红烧兔肉、炖狗肉、爆炒驴肉,清蒸燕窝,外加数坛美酒。大臣们高呼“万岁”,尽情享用起来。



刘伯温用脚踢了踢徐达,示意前两道菜:狡兔死,走狗烹。后面的是:飞鸟尽,良弓藏,卸磨杀驴。大臣们大吃大喝起来,一会就醉了。

刘,许装醉,他们两个一刻都不敢放松警惕。一会衣角微动,他们二人跟在老朱后面走出大楼。老朱发现忙问:你们为何离席?他们二人回答:更衣(去厕所)。这时他们身后“轰”的一声巨响,大楼倒塌,顿时火光冲天。原来老朱早已命人在楼下埋好炸药,安排好人适时点燃。老朱惊叹于二人的聪明,绞尽脑汁要处死二人。



后来刘伯温被朱元璋毒死。徐达染病,背上长一种毒疮,必须忌口,不能吃发物鹅肉,老朱就赏赐他吃大蒸鹅,徐达泪流满面吃鹅而死。俗话说的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故事来自民间,最早出自清代评书小说《明英烈转》《大明英烈》。


小姐姐讲史


首先跟火烧庆功楼一样都是民间传说,史书中未见记载。传说是这样的

朱元璋借马皇后生日大宴群臣,一开始上菜都是些萝卜啊,韭菜啊,豆腐啊之类的,这让本想大饱口福的群臣大失所望一点食欲都没有,朱元璋看大家都不吃,就说:怎么?都不喜欢啊,那换点别的

于是第二批硬菜上来了有清蒸燕窝,红烧兔子跟焖狗肉,这下大家开心了,都笑嘻嘻的开始吃,只有刘伯温大惊失色,冷汗直流。

一旁的徐达看他脸色有异就问怎么了,刘伯温回说我们死定了,徐达问为什么,刘伯温回你看陛下上的这些菜,这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必死。

徐达吓得赶忙问那怎么办,刘伯温说以后皇上再请客一定要跟紧他,所以火烧庆功楼的时候,徐达跟着朱元璋出来了没被烧死。

这都是民间传说



北岭散人


有书君认为标题应该说的是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一事件。

事件内容大致是:庆功楼建成那天,朱元璋以邀请大臣们到此庆功为由,准备借机烧死他们。

但却被刘伯温看穿,在大家喝的酩酊大醉时候,偷偷跟随皇帝出了门。

结果,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事,是后人编纂的,但朱元璋杀开国功臣不假,刘伯温没被朱元璋杀死也不假。

有书君首先和大家说一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1. 功臣势力太大,会威胁到自己。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其实最开始,不就是一帮情同手足的兄弟一起闯天下吗,还没有很大的等级分化,几个小弟跟着大哥一起打天下,过着有你的就有我的日子。

从农民起义一路打来,打到最后的大明王朝,几个小弟也积攒了不少的势力,而且又是开国功臣,对皇位就是一个威胁,加上这些人又是粗鲁之人不懂得谨小慎微,猖狂的很,闯天下时候说一起打天下,等打下来的时候,江山就成皇帝一人的了,小弟们不甘心,皇帝也提心吊胆。

两个互相失去信任的一群人,自然就开始了自相残杀,但有几个人能打的过皇帝呢?

2. 为后代守住江山。

大概是朱元璋从小过穷日子过怕了,不想让自己的后代重蹈覆辙,对后代的待遇十分的优越,但是对朝廷外族大臣的待遇却是中国历史上鲜有的差,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朱元璋大明江山是我一人的思想。

如果自己百年以后,还有一些开国功臣没有死,骑兵造反,对于新上任的皇帝便是极大的威胁。

自古的典故中就有很多皇帝受到老臣的左右而如同傀儡,也有很多功臣造反的先河,比如司马家的晋朝。朱元璋当然不愿大明江山就这样落在别人手中,于是只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铲除后患,自己也好安安心心的死去。

3. 功臣自己作

我觉得这些开国功臣里面,最作死的莫过于蓝玉,仗着自己立了几个功,开始目中无人,居功自傲,向朱元璋提一些过分的要求,也经常做出一些越界的事情,朱元璋怎么可能忍,于是连带着蓝玉,牵出许多人,一起杀了,免得看着眼中钉,肉中刺的。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不杀刘基,因为还没等朱元璋杀他,刘基就病死了。

其实纵观中国古代历代开国功臣,没有几个的下场是好的,因为开国功臣对皇位的威胁是最大的,而历史上也有不杀功臣的,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朝廷混乱,维持不了多久,就灭亡了。这或许,就是开国功臣的威力吧,使皇帝畏惧,使朝廷混乱。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刚开始上来的是水煮花生米、鸡蛋炒韭菜、水煮豆腐和小葱拌豆腐。“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些菜正是希望可以暗示着他们可以如君子一样可以淡泊名利。


只可惜,骄兵悍将终究还只是骄兵悍将,他们终究还是比不过刘伯温,也比不过朱元璋,朱元璋的深意他们又如何可以得知呢?只有刘伯温暗通圣意。

朱元璋端起酒杯,然而这些个不够档次的菜,终究没有入的了这些人的法眼,他们甚至出口抱怨,表示自己不吃了,要退席。

朱元璋的一番苦意终究没有人领会,他转身去了御膳房,又吩咐他们重新做了几样菜。 “清蒸燕窝”、“爆炒麻辣兔肉”和“红烧狗肉”。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几道菜的寓意也是十分的明显了。

刘伯温十分明确了朱元璋的意愿,对自己的未来也是开始有了大概的了解了。他告诉徐达,看来皇上是要斩草除根了。


刘伯温也是知道了在此之后的事了,兔死狐悲,接下来就是“敌国灭,谋臣亡”。


围知历史


这个故事,说的是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百官的劝进和拥戴下,正式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大明。

两年后,朱元璋正式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其中,徐达、李善长、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李文忠、冯胜和邓愈六人被封为开国六公爵;汤和、傅友德等28位将军被封为侯爵,合计34位开国功臣。

当时,这34个人总共拥有38194户佃农供养他们,人均达到1123户佃农。朱元璋还跟他们攀亲戚,把把冯胜、蓝玉、徐达、常遇春的女儿嫁给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给他们都颁发了丹书铁卷,本人或子孙犯罪,可免死数次。

在封赏完毕后,朱元璋还命人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建造功臣楼,待建完后边邀请这些功臣元勋一起来设宴庆祝。



据说,在宴会开始后,朱元璋先是简单说了几句:“大家吃好喝好”,然后就让侍卫拿来御酒,大家一杯接着一杯的痛饮起来。

当时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

但此事刘伯温却心不在焉,他举目望望楼顶,,又低头看看地面。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

这时候,御膳房的负责传膳的人员又给大家端来“清蒸燕窝”、“爆炒麻辣兔肉”和“红烧狗肉”三道菜。众大臣一见美味佳肴顿时眉开眼笑,纷纷大快朵颐。但刘伯温看到这三道菜后,便心中大惊起来,索性放下碗筷不再吃。



坐在刘伯温旁边的徐达见此,便询问刘伯温为什么不动筷子,是不是饭菜不合胃口。刘伯温就用手指着酒桌上的这三道硬菜,低声给徐达解释道:“陛下恐怕是要对我们斩草除根了!”徐达还是不解,难道这几道菜还有什么深的寓意?

刘伯温就告诉徐达,正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朱元璋的这道清蒸燕窝,直接把燕窝都给捣了下来,这不是让飞鸟尽了吗?那接下来不就轮到良弓藏?还有这道“爆炒麻辣兔肉”和“红烧狗肉”,不就是暗指兔死狗烹么?所以接下来朱元璋肯定会对功臣们动手。

言毕,徐达已是满头大汗,忙询问刘伯温该如何是好。刘伯温就告诉徐达,你现在千万别再多喝,只需紧挨皇帝坐,他上哪你上哪,即便他上厕所你也一定跟着,切记。

随后,刘伯温借着换衣服的名头离开了庆功楼,而徐达呢,在得到刘伯温的提醒之后,紧跟皇上,寸步不离。



等到大家吃到吃到兴头时,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询问他何故离席,徐达解释说自己特意跟随来保驾。

朱元璋连忙说自己不用保驾,请徐达回去席间就坐。徐达便哭泣的说道:“皇上难道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语,便说如果皇上执意,臣不敢违命,随转身欲回。

这时,朱元璋才同意徐达和自己一同出来,结果两人刚走出几百米,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后,整天茶饭不思,没有多久便忧郁成疾,背上发疽,朱元璋趁机便给他送去一一只清蒸公鹅,当晚徐达吃后便去世。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虽然被大家传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它却是标准的民间故事。因为,在正史中并没有所谓的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个事情,而且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们,除少部分因卷入蓝玉案和胡惟庸案而被杀外,大部分其实还是善始善终。

比如,六位开国公爵,徐达是在洪武十八年病逝,所谓的烧鹅事件完全是子虚乌有;常茂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正常病逝;李文忠是在洪武十七年正常病逝;邓愈也是在洪武十年正常病逝。

只有李善长是因为卷入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冯胜则是因为与女婿朱橚(朱元璋第五子)私下见面,被朱元璋猜忌而被赐死。从这层意义上说,这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事情,明显就是演义故事。


我是赵帅锅


题主所问的应该是来自于“火烧庆功楼”的典故,是民间传说朱元璋为了杀害开国功臣而制造出的一场惨剧。

“火烧庆功楼”只是民间的传说故事,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它仅出现在《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中。也就是说庆功楼并不存在,但却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南京的“忠勤楼”,这座楼是朱元璋为了方便于身边的文武百官商讨军国大事而特意建造的,汪广洋、陶安等人的诗文都曾经出现过这座楼。



当然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事实存在的,既然是题主问的,那我这里姑且就按照故事来说,而不去考虑历史到底存在不存在这个事情。

传说在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时,就对和他同甘共苦,共患难,并为他立下不朽功业的开国功臣们起了疑心,深怕他们会起兵造反,夺取他的皇位,于是他决定将他们全部诛杀,以绝后患。

为了完成这一目的,朱元璋进行了周密而又详细的计划。他先是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庆功楼,美其曰让功臣名垂青史(实际上是为了将他们一网打尽而做的准备),此时功臣们并不知道朱元璋真正的意图,他们还天真的认为这是朱元璋重视他们,想让他们名垂青史,所以功臣们皆称朱元璋英明。



不过此时有一个人却是看清了朱元璋真正的意图,并为此忧心忡忡,这人就是刘伯温。他清醒的认识到,朱元璋决定对他们动手了,功臣楼落成之时,就是他们命丧黄泉之时。所以此时刘伯温在百官皆醉之时,他突兀的站出来与朱元璋说道“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就是朱元璋帝业已成,他的职责已经尽到了,所以希望能辞官归隐田园。

但是朱元璋此时并不打算放过他,所以就拒绝的说道“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就是我不想你离开,如今帝业已成,所以是你该享福的时候了,你怎么能归隐呢?不过刘伯温已经知道朱元璋要杀光他们这些功臣,他怎敢留,所以坚决的说道“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刘伯温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我无心权力,就想回家安度晚年。



此时朱元璋的心中已经是了然于心,他知道刘伯温看透了他的用意,所以他在用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自愿归隐田园来换自己的命。如此,朱元璋念及刘伯温对自己有大功,而且现在又自愿放弃权力,所以他决定放过他,然后赏赐给他许多的金银财宝,就放他回老家。

如此,刘伯温侥幸逃过一劫,但是在走前,他不忍心自己的好友徐达枉送性命,所以在临走前他就到徐达的府上,与徐达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他说道:“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此时徐达还不清楚这句的意思,他不解的问刘伯温这句话何意,但刘伯温并不敢明说,深怕隔墙有耳,他只是隐晦的说道:“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落后来,朱元璋在举办宴席的前一夜就派人在楼下埋好了大量的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一切准备就绪后,朱元璋在第二天就邀请了所有想要除掉的功臣前往功臣楼赴宴,这一日功臣楼楼上是一片笙歌,灯烛辉煌,功臣之间互相道贺、寒暄,好是不热闹。

可是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心事重重的,那就是徐达。此时徐达想起了刘伯温临走时的嘱咐,他在环绕功臣楼一圈后,突然将耳朵紧贴墙壁,然后用手对墙敲了几下,此时墙内传出了”咚咚”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后,他的脸“涮”的一下就下来了,白得就像纸一样,因为徐达发现墙内的空的,他再想起刘伯温的话后,就什么都明白了,原来朱元璋是想将他们一网打尽,就地诛杀。



而后朱元璋到来,酒宴大开,平日素爱喝酒的徐达,此时却丝毫没有兴趣,他一直盯着朱元璋。此后酒宴过一半时,朱元璋见时机已到,遂起身离开,而徐达见朱元璋离去,也紧随其后。不久已离开庆功楼的朱元璋隐约觉得后面有人,回过头一看,原来是徐达。

见是徐达,朱元璋就问道:“丞相为何离席?”,徐达回答道:“特来护驾”,朱元璋听后回道“不必不必,丞相请回”,此时徐达眼见朱元璋一定要他回去,遂就哀怨的与朱元璋说道“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这个时候朱元璋顿时心惊不已,他心想到徐达好生精明,他早已看破我得计策。而徐达眼见朱元璋不言语,索性就说道“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罢他就欲再次回到庆功楼,朱元璋眼见于此,赶紧拦到徐达,并说道“丞相随我来”。



此时徐达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逃过一劫。而就在徐达和朱元璋走了不到百步,他们的身后就传来了一声巨响,庆功楼瞬间化为乌有,而庆功楼中的一群开国功臣们也在一时间葬身于火海中。

以上就是“火烧庆功楼”流传的最广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刘伯温并不是从菜名中得知朱元璋有诛杀他们的心思的,而是从朱元璋见庆功楼中得知他的意图的,之后他也是在第一时间提出了要归隐田园的意思,最终得以逃脱。

当然“火烧庆功楼”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在这个版本里,倒是有刘伯温从菜名中得知朱元璋想诛杀功臣的意思。



话说朱元璋建成庆功楼后,在楼下埋了火药后,就宴请了朝中的开国功臣。在宴席的过程中,刘伯温发现了端倪,他发现庆功楼的墙内是空心的,所以就提醒身边的徐达,在宴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朱元璋的动向,他走我们就走。此后朱元璋到来,宴席开启,初宴席所上的菜都是些平民家的素菜,其中就有道朱元璋最喜爱的翡翠白玉汤。

因都是素菜,所以都是百官都不愿意多吃,因为他们早已享受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平民百姓日常所吃的饭菜早已没了兴趣,更是咽不下去,朱元璋见于此,虽面露怒气,但却并没表现出来,不过此时他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们,在朱元璋的心里,这帮连平民的饭菜都吃不下的主,日后必定为祸大明。



之后朱元璋又让人接着上了红烧兔肉、炖狗肉、爆炒驴肉,清蒸燕窝,外加数坛美酒。这个时候,那些功臣们见到这些才有了食欲,也就开动了起来。但此时刘伯温却再也没有胃口吃,他知道这些菜的意思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朱元璋要卸磨杀驴了。于是在之后的宴席上,刘伯温一刻也不敢松懈,他故意坐着朱元璋的衣角,然后装醉。



酒过半巡后,朱元璋见他们都醉了,也就放心的离开了,此时刘伯温、徐达眼见朱元璋已走,他们也赶忙紧随其后。朱元璋发现他们后,遂问道:“你们为何离席”,刘伯温、徐达二人回答道:“更衣(去厕所)”。可正待他们回答时,身后的庆功楼就突然发生爆炸,顿时还留在庆功楼的那些功臣们就这样葬身于火海之中。


澳古说历史


朱元璋宴请功臣时,为什么刘伯温却指着菜说我们必死?

有关朱元璋的料真是太多了,在民间口口相传。朱元璋草根逆袭成皇上,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神。

他的故事一个个的传,传得神乎其神,就像真的一样,就像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朱元璋宴请功臣,却从菜谱上做文章,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死。



其真实性有多少,无从考究,大家不要当真,下面我们来听一下故事。

话说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在建立了大明朝以后,都希望朱会一如既往的对待待他们。朱元璋开始也是给大家发免死铁牌,立下豪言壮志,一定要与大家同享富贵,感动的大家还稀里哗啦。

朱元璋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专门建了一座楼叫庆功楼。目的就是为了彰显各位功臣跟着他付出的点点滴滴。可能还会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设立凌烟阁24功臣图像,悬挂在那里,自己早晚去朝拜。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做,或者朱元璋根本不屑于去做,或者朱元璋早改变了主意。

因为朱元璋的暴脾气上来了,他就怕这些功臣居功自傲,夺取自己的皇位,危及自己祖孙万代的霸业。

军师刘伯温其实也看出了端倪,于是更加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了这位皇上佬。

在庆功楼刚刚建成的时候,刘伯温没事就往那里溜达,溜达着就看出了问题,他看到里面有几个密室,放了很多干柴,还有类似炸药的东西,他就全明白了。

庆功楼建成以后,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朱元璋邀请上所有的功臣,一起到庆功楼中摆酒设宴,以表自己对大家的感谢。



这理由说的冠冕堂皇,足足让人感动。所以只要是能走动的,都去庆功楼参加宴会,只有刘伯温有满腹的心事,几乎迈不开步子,这时紧跟着他后面的徐达问刘伯温是不是病了?刘伯温说是有心事,徐达再问,刘伯温说无需再问,你只需寸步不离的跟着皇上就行。

话说这一天庆功楼是热闹非凡,足足摆了十几大桌。菜一个个的上,素的,荤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能上的菜都上了。

也名贵的,燕窝都有,竟然还有麻雀肉,很小的那种,刚出娘胎的。都说狗肉不上席,狗肉也上了。当时吃饭,兔子肉也不大多见,也有兔子肉。

徐达还是紧挨着刘伯温坐,刘伯温看着徐达一副满不在意的样子,很为他操心,指了指菜,在手心写了8个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看得徐达后脊背都凉了。

一会儿朱元璋来敬酒,只不过酒过三巡之后,朱元璋说众大臣慢慢吃,我还有点事儿,先走一步。刘伯温说要上厕所,从侧位先溜了。



徐达也起身说有点事要和皇上说一说。其他人也没有在意,就这样,刘伯温,徐达,还有朱元璋三个人出了楼,随后,庆功楼里就着起了大火。

前面说了,这只不过是一个野史故事,可能是杜撰的。但是,后来朱元璋果然对大臣们开了杀戒,非常遗憾,这与他当皇上之前的做法简直判若两人,非常令人失望。


历史漫谈君


这就是朱元璋有名的“火烧庆功楼”,大部分的功臣都在在一场火灾中丧生。

朱元璋这个人是出了名的,只能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的人。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

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也就是朱标的儿子,后来建文帝

可是朱允炆年纪太小,当时开国功臣基本还在朱元璋怕自己去世之后。孙子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功臣,于是朱元璋决定先下手为强

于是朱元璋想起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觉得用一顿饭,就能解决所有的功臣,简直太划算了。但是考虑到这些人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权力,还不如一把火都烧死算了。

朱元璋就开始张罗着建立庆功楼,他告诉每一个臣子,以后楼建好了,我们举行宴会就在庆功楼。

大臣们也很高兴,为了庆祝还专门建立了一栋楼,皇帝家就是豪,就是任性,就是有钱。

没多久庆功楼就建好了,朱元璋要大宴群臣,能来的不要来的,都得来

所以老朱请客的那一天,所有的功臣们都来了。朱元璋看着就很开心,想想就让人畅怀大笑。

到了上菜的时候,仅仅上了四个菜刘伯温一看,他就知道朱元璋这是要杀功臣了。

原来,朱元璋上的菜里有狗肉,兔肉,还有鸟肉之类的东西。

刘伯温就告诉徐达,朱元璋要杀他们这些功臣了

徐达就问他,何出此言

刘伯温解释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徐达听完

之后,也觉得很在理,所以,他们两个商量了一下,就偷偷的离开了。

不过,之后徐达还是被朱元璋害死了。

事后,刘伯温向朱元璋请示,要告老还乡,刘伯温因此逃过了一劫


老虫


《管中窥豹-从心理角度看这一场的杀头饭》

老龙结合坊间传说和清朝的一些书籍给大家还原这场屠杀,朱做了皇帝后决意除掉自己这帮老兄弟,为掩人耳目修了富丽堂皇的功臣楼。说老实话老朱这一举动,让多年追随朱元璋,替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小弟们感动坏了,老大这是要学唐太宗修凌烟阁供奉二十四功臣啊,老大真有太宗之风啊!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入幕之臣”!刘可谓对老朱知根知底!他看出来了朱老大的真实意图,因此便去到了皇宫,然后向朱元璋说道:“如今大哥您江湖地位已经温了,小弟算是完成了多年心愿,我老了想家了,”朱当时假意再三挽留刘,可是刘怎么可能留下受死呢?因此执意要回去乡下。


于是就给了老刘一个富贵生活,就同意了让刘回乡下。刘伯温和徐达是好多年兄弟,共过多次生死,他在回家前特意到徐达兄弟家中喝酒告别,然后郑重的对徐达说道:“兄弟你记着老哥哥的话,不然定会大祸临头,如果大哥要在功臣楼上请大家吃饭,你千万要跟紧大哥。”这一番话让徐达听了冷汗直流。

后面庆功宴上各区域的话事人推杯换盏,好不热闹,突然间功臣楼的大门封死,这座兄弟们心中的凌英阁成了人间地狱,一帮子为大哥打江湖的兄弟全部都被火海吞没了,唯独徐达侥幸未死,因为就在朱元璋借故离开的时候,早得提醒的徐达紧跟大哥逃过一劫!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古有仁义君主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作为熟悉朱元璋的人应该知道!老朱可没有赵得气度和容量!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分析老朱的性格的性格,先要看他的出身经历。 朱重八起于微末,放过牛、出过家、讨过饭,在我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就他出身最低,开国元勋也就他杀的最多也最狠,基本杀的没有了一帮老兄弟绝后了!可能是 因为年轻时太苦,受压迫太多,朱元璋虽然做了皇帝,江山得来不易,穷人乍富最怕人抢。所以他借着严惩贪腐的名义,对官员贪污银子六十两银子以上格杀勿论,借此巩固统治地位!“剥皮揎草”这种酷刑就是朱发明的。



朱治下的大明王朝,若百姓发现官吏向他们征税收粮或摊派杂役时不公,可以将其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上级官府这简直是在放纵百姓斗官员!而可以视为对在此之前的王朝传统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种颠覆,不过这种规定虽然可操作性极低,也能说的上是惊世骇俗了。 老龙回头再看朱元璋的核心性格:公正、仁爱(对百姓)、严苛、猜忌,不自信!少年时代的苦难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



从治国理念来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而朱元璋一个农民出身得皇帝,小家意识更是根深蒂固,他把大明当做朱家的私产来管理。换句话说,他管理的不是天下,而是自己家的资产,

朱元璋定国后办了庆功宴,手底下一群兄弟吃相难看,难免让他生疑!所谓疑心生暗鬼!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入幕之臣!刘可谓对老朱知根知底!所以知道死期不远!


老龙史社


原来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不是单纯地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他孙子。


朱元璋不直接赐死这些人,而用一场庆功宴将开国功臣,一桌饭局不费一兵一卒,便将几十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全部葬送。智也!奸也!

明史记载:“太祖以太子天性柔仁不振,一日,窃令人载尸骨满舆,当其前激发之。太子不胜惨蹙,合掌称之曰:善哉!善哉!”

大致意思是明太祖对太子的生性柔弱不刚的性格非常不喜欢,便令人拉了一车骨头到太子面前,以此激发太子。

但太子并非刚硬之人,被吓出病来,不久一命归西了。朱元璋这是自己间接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啊,而最疼爱朱标太子的便是马皇后。

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之妻,曾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朱元璋能当上皇帝,开国大臣自然是功不可没,但马皇后也是有很大功劳的。


所以朱元璋对马皇后还是非常敬重,对马皇后的建议也是非常重视。

马皇后悲伤之极,为了宽慰儿子的在天之灵,便劝谏朱元璋封朱标的儿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以此慰告朱标英年早逝。

朱元璋采纳了马皇后的建议,但要想让年幼的孙儿顺利登基,继承朱家基业,中间自然不会顺当你。

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死了那就次子,依次类推。当然只是应该按照这种方式,不过皇帝很少会按照套路出牌,一般还是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儿子。

尤其是在太子死后,兄弟间夺位的事情不能再少了。所以一般明眼的大臣,都会提前押注。要是自己扶持的皇子登基,日后定会飞黄腾达。


而朱元璋却是不按套路出牌,选了自己的孙子,古代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少了。如此一来之前大臣的心血岂不都是废了?所以孙子继承一事,肯定有人不同意。

朱元璋深知,这些开国大臣里不少人居心叵测,野心勃勃,更有人对皇帝的宝座虎视眈。

马皇后和朱元璋定便想出了一招,把这些大臣全部一网打尽。这计谋便是宴请开国功臣,火烧酒宴楼。

第二天朱元璋实施自己的计划,首先建立了一座楼房,名叫庆功楼。但实际上是掩人耳目,让开国功臣真的以为皇上厚爱,专门建楼庆功。

几个月后这座楼终于建好了,大臣们喜笑颜开。但有一个人却愁眉不展,这个人就是刘温伯。

此人行事谨慎,善察言观色。对于刘温伯到底有没有参加庆功宴,一般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刘温伯早就察觉,于是在庆功楼未建成之前就向明太祖告老还乡。明太祖苦留说是喝了庆功酒后再辞行。

但刘温伯深知若是去了庆功楼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坚决辞行。明太祖没有办法只好赏了刘温伯一些钱财恩准他还乡。

在归乡之前,他就找到好朋友徐达告诉他在庆功宴会上切不可贪杯,一定要跟紧太祖,与他寸步不离。

徐达谨记,在酒宴上为了防止太祖在自己不留神时偷偷溜走,便踩住太祖衣角。

果然菜上齐不久后,太祖便起身离开了,徐达也紧跟着出来。出来没多久,庆功楼便火光冲天,开国功臣尽葬火海。

徐达虽逃过一劫,但朱元璋不会就此罢休。不久后,徐达患病,忌食蒸鹅,否则伤口会溃烂而死。


朱元璋哪肯放过这个机会,便下旨赏赐徐达鹅肉,可谓君要臣死,他臣不得不死,徐达含泪吃下饿肉,不久也就一命呜呼了。

另一种说法是,刘温伯也在宴会上。朱元璋开始叫人上菜,但却是炒萝卜、炒韭菜、蒸青菜、葱花豆腐四样素菜。

大臣们都迷惑不解,便纷纷议论,只有刘温伯仍在观察朱元璋的脸色。朱元璋见大臣们不动筷子,便说明了这四道菜进行了解说。

这四道菜在不同的文章里也有不同的说法,大概就是希望朝廷官员为官清廉正直,体桖百姓。

后来又命人上了四道荤菜,分别是爆炒驴肉、爆炒兔肉、铁锅炖狗肉、烤麻雀。

这下大臣们可乐坏了,在朱元璋说“吃好喝好”之后便纷纷动筷子,而只有刘伯温不为之所动,仍然坐着。


旁边的徐达不解,来问为何不动筷子?刘温伯说:“皇上今日是要将我们赶尽杀绝啊,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

徐达吓住了,问该如何是好,徐达便说乘机溜出去。之后两人乘着朱元璋离席,众大臣都喝得不可开交,便偷偷溜出去了。

但若一个皇帝若想让你死,易如反掌。不久后,太祖曾着徐达病了忌吃鹅肉,便硬生生地赐与他鹅肉吃,徐达便病情恶化,命送黄泉。

而刘温伯自然也逃不过,没病,也活活被太祖派太医来给看死了。

不论野史里怎么记载,也不管刘温伯到底是否在宴席之上,朱元璋到底是为了让自己的孙儿能够顺利登基,保他朱家皇位而杀死了众多开国功臣,这是不容分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