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朱高炽,朱瞻基,朱祐樘,朱厚照,朱常洛天不予寿?

迟到了多年570


都别抢,我来答。

虽然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是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也是会折损自己的寿命。养生不一定是为了活得长,主要还是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朱高炽是一个拥有“肥胖症”的人,他体重很高,我估计得有300斤以上。毕竟他走路需要两个人搀扶,此外的他的脚似乎也有一点问题。

仁宗体肥重,且足疾——《明史·朱高煦传》

朱高炽继位时已经四十六岁,这个年纪的身体谈不上健康,也谈不上完全衰弱。但身体的各项机能肯定都在逐步下降,而朱高炽又是一个体重严重超标的大胖子。肥胖症属于一种慢性代谢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体内的代谢太慢了,而摄入的热量又过多,就形成了脂肪。

这种病一般跟遗传有关,当然也可能朱高炽自己就是一个原发性患者。毕竟他的父亲朱棣以及其它宗族兄弟似乎都远没有像他这样体重超标,肥胖症极容易引发我们熟知的三高或冠心病。所以朱高炽的猝死大概率就是和他过度肥胖有关。

他的儿子朱瞻基则在三十八岁就患病去世,这个年纪去世确实算是英年早逝。毕竟正是一个人应该大干一番事业的年纪,有阅历,有经验,有精力,算是一个人的黄金年纪。从史书记载来看,朱瞻基生前并没有表现出身体的疾病,也没有遗传父亲朱高炽那样的体重。

或许大概可以排除朱瞻基是因为遗传的原因病逝,所以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勤勉的工作致使身体慢慢出现了一些隐疾。毕竟在他的治理下,明朝的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创了“仁宣之治”,这些都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

朱瞻基临死前留下遗言说:

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

可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朱瞻基对于自己的治理还不算很满意,这些当然都是谦虚的言辞,以激励后世子孙。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可能和个人的体质有关系,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每天都要超负荷的处理国事和奏折,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

况且朱元璋早年间驰骋沙场,身体想必也受到极大的损耗,但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朱元璋还活到71时高龄,这其中确实有各自体质的不同在产生作用。

至于明孝宗朱佑樘则比较好理解了,他去世的时候年仅三十六岁,可以说是由于年幼时没有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再加上继位以后超负荷的工作量,最终拖垮了他的身体。明孝宗是广西纪姓土司纪妃偶然得到明宪宗的临幸才生下来的唯一的儿子。

当时由于万贵妃权倾后宫,在纪妃还没有生下朱佑樘的时候,就险些被万贵妃扼杀在胎中。幸亏得到宫女太监们的保护,才免于被打掉。纪妃在冷宫中产下朱佑樘后,万贵妃立马派门监张敏去把朱佑樘溺死,但在张敏的保护下,朱佑樘被秘密送到已经被废除的吴皇后那里偷偷进行抚养。

在这种东躲西藏犹如打游击战的情况下,使得朱佑樘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补给,所以当明宪宗见到这位唯一的后代时,朱佑樘羸弱的身体不免让这位父亲暗自愧疚。18岁的朱佑樘继位后,面对一个已经国力日渐凋敝的帝国,他勤于政事,开创了“弘治中兴”,一定程度上使得明朝又步入了正轨。

据说有一次仁寿宫起火,朱佑樘一夜未眠,第二天还跑到朝堂上去跟大臣们请假,也算是一个奇景了。因此不难怪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评价他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虽然明孝宗英年早逝,但在位时间却长达十八年。

他的儿子朱厚照则死的相当正常了,因为他是在南征宁王朱宸濠的回程中,跑到长江去游山玩水。经过清江浦的时候,朱厚照看到江面上波光粼粼,两岸山清水秀,顿时起了一阵玩心,架着小船到江面上游玩,还撒网捕鱼。

结果在收网捕鱼时,小船失去平衡,朱厚照由此跌入水中。由于不会游戏,呛入了许多江水,虽然最终被救上船,但因为受凉引发了肺炎,回到北京时身体已经极度虚弱。这应该和他早年沉溺于豹房纵欲过度有关,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

正月十四日,朱厚照强撑这身体在南郊主持大祀礼时口吐鲜血倒地,勉强拖了两个月后,最终不治而为,享年三十一岁。

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于红丸案,他的死是有争议的,在当时就已经有人怀疑是郑贵妃下毒导致朱常洛死亡。当时他继位十天以后就开始一病不起,至于是什么病已经无从考证,当时的太医们主张慢慢调理。

不过不知道朱常洛从哪里听说鸿胪寺曾有仙药送来,所以一再要求内阁首辅方从哲进攻仙药。方从哲原先不同意,但是禁不住朱常洛三番五次的催促,最终同意让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仙药,至于这个仙药究竟从何而来,在当时也是一个疑案。

但鸿胪寺丞李可灼自己说这是他在峨眉山采药时神仙所赠予,能治百病。起初朱常洛服下红丸后,据说当时身体确实有了好转,但在服下第二粒药丸后,当晚就猝然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这就是当时震动朝廷的红丸案。

应该说这其中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身体的因素,但前者的可能性更高吧。而郑贵妃和朱常洛之间那种紧张的关系也不得不让深深的怀疑。

总之感觉朱元璋家的基因不太好,除了朱元璋、朱棣、嘉靖和万历这四个人活过五十岁以外,其它皇帝基本上都是三十多岁就嗝屁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导读:明仁宗朱高炽执政不到一年,47岁去世;明宣宗朱瞻基执政十年,38岁去世;明孝宗朱祐樘执政十八年,36岁去世;明武宗朱厚照执政十六年,31岁去世;明光宗朱常洛执政不到一年,因红丸案38岁去世。大明王朝帝王普遍寿命较短,如果剔除洪武万岁朱元璋(71岁)、明成祖朱棣(65岁)以外,明朝其他十四位帝王平均受命在40岁左右晃荡。而清朝296年的国祚帝王只有十二个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至于题主中说的这几位帝王不能长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大明王朝国祚276年历十六帝,题目中的这五位帝王严格来说都不是昏君。虽然都有一定的瑕疵,但是瑕不掩瑜。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开创仁宣之治;明孝宗朱佑樘执政十八年,人称弘治中兴;明武宗朱厚照和明光宗虽然都贪玩好色,但是在文治和抗击鞑靼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这几位帝王都不长寿的大概原因可以分为三类:1、政务繁忙、防范政敌耗费了过多的精力早亡,以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为代表;2、身体先天就比较弱,加上成为一代明君的壮志雄心不断操劳国事导致英年早逝。这种情况以明孝宗朱佑樘和明仁宗朱高炽为代表;3、在国事之余贪玩好色,并且迷信长生吞吃红丸丹药最终驾鹤西游。代表帝王明武宗朱厚照、明光宗朱常洛。


政务繁忙、防范政敌耗费了过多的精力早亡,代表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是燕王系,也就是说随着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这两位皇子皇孙才有帝王命。如果单单作为藩王世子,可能不会这样短命。但是在朱棣以藩王起兵逆天改命硬扛建文帝时,包括朱棣、朱高炽这父子两个自己心里都没底。但是不抗争只能等死,说白了也是死撑。好在最后朱棣成功上位,但是其中的惊惧、焦虑乃至绝望的情绪是免不了的,尤其是朱棣带兵出征,北平被大军围困都是世子朱高炽在支撑、反击。长期在这种情况下压抑生活朱高炽一介文人如何能不憔悴,这是其一。

其二朱棣称帝后虽然看在皇孙朱瞻基份上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是对汉王朱高煦态度暧昧。这不但让汉王朱高煦对皇位虎视眈眈,也让太子朱高炽心绪不宁。这种情况一直到高祖驾崩传位给明仁宗朱高炽为止,长达几十年始终绷紧神经不敢有丝毫出格这是怎样的煎熬。皇太孙朱瞻基也是同样的处境,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的生活状态。虽然皇爷爷朱棣喜欢自己(在朱棣看来皇孙朱瞻基最像自己),但是如果皇位传给了叔叔汉王朱高煦还怎么能轮到自己?

其三、朱高炽身体肥胖虚弱,甚至在称帝后虚弱时都需要有人搀扶(也许有肥胖人常见的三高、心脏病等)。而太祖朱元璋的废除宰相、揽权的行为也把大部分政务都压在了帝王身上。所以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还面临着繁重的政务,这种压力远远大于明朝中后期的帝王(明朝中后期权力都在内阁,所以帝王动辄就不上朝也没事)。所以长期精神压抑外加繁重的政务,造成这对父子受命不长。

明宣宗朱瞻基就是因为政务压力太大,这才用处内阁和司礼监票拟和披红职权确定后才有所改观。虽然减轻了帝王的工作压力,但是也开启宦官擅权的不归之路。

身体先天就比较弱,加上成为一代明君的壮志雄心不断操劳国事导致英年早逝。代表人物明孝宗朱祐樘、明仁宗朱高炽

我们说过明仁宗朱高炽不像父亲朱棣一样是马上皇帝,文人出身的他肥胖、身体弱。而明孝宗朱佑樘的经历更为传奇,幼年的悲惨生活连不通家庭的孩子都比不上。所以身体一直就不壮,加上这两位帝王都有成为一代明君的念头所以勤于政事耗费了太多精力。明仁宗朱高炽想给天下人看看,自己要比汉王朱高煦更适合做帝王。朱佑樘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开创弘治中兴。甚至比朱高炽更应该称仁宗,明孝宗朱佑樘几乎没有缺点作为帝王只有一位老婆。

明孝宗朱佑樘出身卑微,母亲纪氏只是皇宫女官。宪宗偶尔宠幸,纪氏怀孕。这可惹恼了善妒的万贵妃,先派人去杀纪氏。纪氏人缘好,来人回报说是腹内长瘤不是怀孕。纪氏偷摸剩下朱佑樘后,万贵妃再次派太监张敏杀掉皇子。而张敏偷偷的把小佑樘偷偷的藏起来,和被废的吴皇后一起偷偷的在冷宫里养到六岁。等明宪宗发现并立朱佑樘为太子的时候,瘦弱的朱佑樘胎发未剪都拖至地面了。这种情况下朱佑樘的成长环境恶劣(压抑、冰冷吃的又差),正在长身体的朱佑樘怎么可能身体强健?正是这段经历,明孝宗朱佑樘只娶一位张皇后没有任何嫔妃。

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上长达十八年的励精图治才开创了弘治中兴的局面。所以在明代帝王中后世对明孝宗的评价极高,认为只有汉文帝、宋仁宗才能和明孝宗朱佑樘相比。

所以无论是明仁宗朱高炽还是明孝宗朱佑樘,都是先天身体条件比较弱。再加上繁重的政务(尤其是明孝宗没有别的爱好,几乎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政事上),所以两位帝王都不能长寿。


贪玩好色遇到意外驾崩的明武宗朱厚照和迷信长生吞吃红丸暴毙明光宗朱常洛

这两位帝王都有特点: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独子,一方面国家大事上屡屡有过人之处:在位期间对内平定宁王叛乱、安化王叛乱,减免赋税;对外亲征鞑靼取得应州大捷,有力的保证了国家边境的安定。另一方面则是贪玩好色,经常不上朝在豹房居住。

明武宗朱厚照经常到处游玩,在正德十五年自己驾小船捕鱼。在拖拽渔网的时候船体失衡跌落水中,虽然被救但引发了肺炎。在返回京城后不久住址祭祀时吐血身亡,享年三十一岁。而另外一位帝王明光宗朱常洛更是奇葩,在位没有超过一年变吞食红丸,暴毙身亡。所以这两位帝王早亡是因为意外,明光宗朱常洛的身亡更引发了明朝著名的红丸案。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帝朱由检,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这些皇帝中大多数都寿命很短,且子嗣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皇帝为什么都短命

  第一,明朝的制度,明朝的皇帝,只要不是昏庸的,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朱元璋,这哥们做皇帝的时候每天批奏折要批到2-4点。然后按现在的时间算5点钟就要开始准备早朝,如此工作压力不死人就假了,这也是朱元璋自己弄的,过度的君主集权了。

  第二,明朝的皇帝大多想长寿长期服用所谓丹药,而这些丹药是什么不用多说吧。

  明朝皇帝身体素质普遍不好,可能是导致早逝的原因。成化不到30岁,就叹息“老将至”;孝宗即位前身体就不好(可能是先天不足);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的身体都不好,所以导致蜗居深宫不出;泰昌、天启的身体更是差到极点。

  奇怪的是,同样是朱家子孙,太祖系统的藩王却大多很长寿。出自太祖的亲王、郡王,活到七八十岁的很常见,有的甚至生育上百个儿子,可见明朝皇室并非天生身体不好。

  问题在于,成祖朱棣可能传下了某些遗传疾病,导致永乐一系子孙普遍身体不好。我们来看看永乐一系留下的子孙数量和其中成年的人数,就可略知一二:永乐有两个儿子封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国。

  永乐系统的皇帝生育能力不高,后代大多夭折,许多后代也只能维持一代,说明这个家族可能真的有遗传疾病。联想到永乐出征途中突发疾病致死,可能是某种心脑血管疾病。洪熙、宣德、天顺的死亡都很突然,可能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为何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运转

  1376年,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

  朱皇帝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部长狠揍了一顿。

  第二天又让王秘书接着念,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5条工作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采纳了其中4条。

  事后朱元璋苦笑说:“当大臣不容易,当皇帝又容易吗?我需要的是接地气、解难题的意见建议,可明明500字就能说清楚,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没用的,真耽误事。”

  一直有人对朱元璋暴打茹太素有看法。

  对下属一不合意就动手,作风确实简单粗暴,但了解背景后,对事情的理解会更全面。

  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新政权面临大量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内外形势都很严峻。

  所以,不长寿。。。。。。



敲门砖是土做的


确切地说古代的皇帝都不长寿,历史上四百余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过四十岁。朱高炽、朱瞻基、朱佑樘、朱厚照、朱常洛的寿命就古代皇帝平均值而言属于一个正常的均值。

但鉴于明朝有活过70岁的朱元璋、65岁的朱棣,我们来分析下为何题主所说的这几位帝王皆不能长寿的原因。


其一、遗传病,这一点在像素之前的问答中有为大家做过分析,为何明朝自朱棣后,历代君主为何大多活不过40岁的原因。这来源于遗传病,其源头来于朱棣、徐皇后。这便造成了明朝自朱棣后,皇帝大多不长寿的原因,题主所说的朱高炽、朱瞻基、朱佑樘、朱厚照、朱常洛,他们哪个不是在朱棣、徐皇后之后?


其二、身体孱弱且政务繁忙,朱高炽、朱瞻基、与朱佑樘三位是公认的身体孱弱。如朱高炽就因为身体肥胖,甚至恨过时候需要有人搀扶着才能走动;朱祐樘为宫女所生,差点被万贵妃所杀,为太监所救,藏于冷宫之中养到六岁,甚至等到明宪宗发现之时,瘦弱的朱祐樘连胎毛都没剪过,生活条件有多恶劣就不用细说了,如此条件下身体又怎能不孱弱呢?

此外,又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皇帝需要做到事事亲躬,天下的政务都压在皇帝的身上(这里敲知识点,只有到了明朝中后期,那个时候的权力才在内阁,所以那个时候皇帝就算不上朝也没事,至于前期这是不可能的,皇帝要做到事事亲躬)。这些孱弱的皇帝们面临着繁杂的政务,加之朝堂内外的明争暗斗让他们受到精神压抑,长此以往繁杂的政务加精神之上的折磨,外加身体本就孱弱,这便是为何朱高炽、朱瞻基、朱佑樘寿命不长的原因。



这点可以在朱瞻基启用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方式来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就可看出明朝前期皇帝政务之繁重。不过这里就不得不说朱瞻基此举也给大明王朝留下巨大的隐患,为明后期宦官擅权的隐患。


其三、朱厚照与朱常洛属于意外身亡,我们先来说朱厚照吧,朱厚照如前面介绍的三位皇帝一样也是一位明君,在国家大事上屡有建树,对内平定宁王、安化王叛乱,轻遥减赋;对外亲征鞑靼,保证国家边境的安定。

但,朱厚照在英明神武的背后则是贪玩好色,正德十五年便是因为自己驾小船捕鱼,不慎跌入水中,引发了肺炎。后来因肺炎爆发吐血身亡。

至于朱常洛的死更是奇葩,其与朱高炽一样在位没有一年,因为好色的原因吞食红丸,最终暴毙身亡,这便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红丸案”,朱常洛之死没什么好说的,所谓的红丸在当代被称为灵丹妙药,而在如今我们看来这便是一个慢性自杀的毒药!


像素说


大明王朝立国将近300年有16个皇帝,但这16个皇帝除了极少数皇帝之外,大部分寿命都不怎么长。明朝的皇帝与满清相比,平均寿命确实要短不少。

整个大明王朝中最长寿的恐怕就是第1个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了,他40岁的时候当上皇帝,当了30年皇帝,最后70岁去世。而明成祖朱棣在65岁的时候去世,这两个人可谓是最长寿的皇帝了。其他的皇帝中感觉也就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两个人寿命长一些,其他的皇帝寿命都不怎么长。

第2个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他是被朱棣赶下台的,他到底是生是死谁也不知道,所以没法知道他确切的寿命。后面的皇帝中朱高炽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不过他寿命比较长,活到了48岁。其他的皇帝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岁就死了,从现在看绝对算的上是英年早逝。这当中还包括几个意外死亡的,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和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皇帝的寿命如此之古怪,所以有很多人推断明朝的皇帝的基因似乎有点问题,很容易卡在38岁这个坎上。因为很多皇帝确实是死在38岁上,假如能够度过38和39岁这个难关的话,一般的皇帝大部分就能活到五六十岁。因为在社会上,39也确实是一个大难关。不过明朝皇帝中确实没有特别长寿的,不像清朝有乾隆那样恐怖的,直接活到了89岁。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简单来说,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就比较短。

时间超过两百年的帝制王朝当中,明朝皇帝的寿命是偏短的,十六位皇帝的平均寿命是42岁多,别说比后面的清朝少了十一岁,就是比之唐朝和宋朝也少了六岁多,也只有相距千年以上的汉朝和晋朝被明朝压了一头。

以明朝时的医疗水平,为何皇帝的平均寿命还要比唐宋低那么多呢?

政变原因可以排除,因为唐朝的政变频率远比明朝要搞,死于非命的皇帝有好几个,而明朝只有建文帝朱允炆(26岁)一个。明代宗朱祁钰(30岁)勉强可以算,他是病中被迫退位,明英宗巴不得他直接病死,对他的救治完全不上心,如果他还是皇帝,应该还能拖久一点,甚至有说法认为他的身体后来好转了,明英宗派亲信太监把他干掉。

遗传原因也可以排除,因为没有记载表明明朝皇帝患有某种遗传病,而且皇室开枝散叶,又不好近亲结婚,死在遗传病上面的概率很低。

话说回来,明朝的确不缺暴病而亡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一次落水,捞上来不久就挂了;明光宗朱常洛一次放纵,在位一个月就挂了;明熹宗朱由校也落水过,捞上来以后还活了两年,他的死跟落水应该是没什么关系的。

再加上一个上吊的明思宗朱由检,明朝非正常死亡的皇帝有六位,在一个方面拉低了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当然,明朝那些正常死亡的皇帝寿命也怎么长就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了。

除明太祖朱元璋活到71岁、明成祖朱棣活到65岁以外,明朝再无活过50岁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离得最近,活了48岁了,但这位爷很早就迈入了肥胖群体,朱棣在靖难之役时就跟次子说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努力之类的话,这时候朱高炽才二十多岁,之后又饱受父亲猜疑的心理压力、监国处理政务的工作压力,能熬到48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至于明宣宗朱瞻基和明孝宗朱佑樘,一者是全盛之主,一者是中兴之君,工作压力极大,估计是累的。明武宗和明光宗上面说了,武宗的死也没有阴谋不清楚,反正谁也不会傻到把阴谋写在纸上,能从字里行间脑补出来应该都是能写一部小说的大神,明光宗则全是因为提心吊胆久了(老是担心被父亲搞死),一朝放纵太狠,又吃错了药,结果完了。


平沙趣说历史


明朝的皇帝自明成祖朱棣之后普遍英年早逝,明仁宗朱高炽活了47岁、明宣宗朱瞻基活了37岁、明英宗朱祁镇活了37岁、景泰帝朱祁钰活了29岁、明宪宗朱见深活了40岁、明孝宗朱祐樘活了35岁、明武宗朱厚照活了30岁、明穆宗朱载垕活了35岁、明光宗朱常洛活了38岁、明熹宗朱由校活了22岁。即便在位超过四十年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只活了60岁、明神宗朱翊钧甚至还不及明世宗、只活了57岁。换言之,除了自杀的崇祯帝朱由检,永乐之后明朝没有一个皇帝活过了60岁,活过50岁的也只有两位!不少皇帝二三十岁年纪轻轻便一命呜呼了……

有人将此归结于了中国古代医疗条件的不足。诚然,中国古代的医疗条件绝对比不了现代,可皇帝享受的都是彼时最好的,怎么会比普通老百姓还要“短寿”呢?这明显是站不住脚的。政治斗争的原因?明朝从来没有出现过“弑君”的事情,即便建文帝, 他是否真的死了,到现在依然是存疑的!更别说是这么大规模的英年早逝了,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大多英年早逝呢?

遗传性疾病可能

从明朝皇帝大规模英年早逝这一点,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遗传性疾病。如此成规模地家族性聚集趋势,不得不让人往遗传性疾病方面考虑。再对比明太祖其他各支的后裔,不乏长寿者、也鲜见如此大规模地英年早逝。由此我们可以大概得出一个结论,明朝大宗帝系很可能在明成祖或明仁宗身上便出现了来自于母系的一些遗传性疾病。从明成祖的去世年龄和征战一生来看,他患有这类疾病的可能性相对要小很多,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点,明仁宗的生母仁孝皇后徐氏同样属于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45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前面说到的问题,很可能明仁宗遗传了来自于生母徐皇后的某些遗传性疾病,从而将这种致病基因传给了后来明朝的所有皇帝。这也解释了为何明朝自永乐之后那么多皇帝英年早逝。这种说法虽然未必就一定是真,至少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滥用药物

明朝皇帝“嗑药”是出了名的,史籍有明确记载的明光宗死于“红丸”、明熹宗死于“仙露饮”。由此可见,明朝皇帝“嗑药”恐怕并不是个案。中国古代的丹药、包括明熹宗喝的所谓“仙露”,大多是用朱砂、黑铅等物质与许多大补药物一起炼成。朱砂是什么?汞化合物!黑铅是什么?铅化合物!汞、铅是什么?重金属!虽然丹药中汞、铅的含量很低,但长期服食或者在身体虚弱时服食,同样是可以致命的。明朝皇帝染上这种“爱好”,等于是丢掉了半条小命,不是吗?有怎么可能长寿?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明朝不少皇帝钟爱房中术也是众所周知的,最著名的莫过于被人怀疑死于“马上风”的明穆宗了。为了寻求“情调”和刺激,明朝皇帝中不少都有服食春药的习惯,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本就纵欲、再加上长期服食春药的催动,明朝的皇帝们想不死恐怕都很难!除此之外,明朝妃嫔们为了争宠,往往也喜欢使用含有春药成分的燃香、香料勾引皇帝,如此一来,就算皇帝不服食春药,也“吸了二手烟”,更加会“纵欲过度”,这或许也是明朝皇帝普遍英年早逝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皇帝天下唯我独尊,还会有生活压力?这里所说的生活压力并不是指柴米油盐,而且政治生活领域的压力。明朝的文官集团是种什么样的存在众所周知,恐怕没有几个明朝皇帝没有被文官集团“骚扰”过!为了一个立储,明神宗居然和文官集团对着干了十几年!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的心情能有多舒畅。再加上政务、勾心斗角,明朝皇帝们的日子恐怕并不那么好过。久而久之,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年纪轻轻送了性命,恐怕也不是什么让人觉得特别诧异的事情。

综上所述,明朝皇帝之所以集群式的英年早逝,很可能与遗传性疾病和“嗑药”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政治方面的压力更是加重了这些疾病,让明朝皇帝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久而久之,英年早逝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最后强调一遍,明朝没有“弑君”!明朝皇帝没有一位是“非正常死亡”,甚至包括建文帝都不一定是。所以,“弑君”之说纯属子虚乌有,明朝的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恐怕还没有“弑君”的能力,那些个酒囊饭袋的“锦衣囚徒”藩王就更加没有能力“弑君”了。更何况,这么大规模的弑君,就算在乱世也是相当罕见的!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朱元璋40岁建立大明,当了整整30年的皇帝。由于崛起于陇亩,完成了无数人梦想而不可及的逆袭,从一个叫花子变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人生70古来稀,自己正好活到了70岁,当属无遗憾了!


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成了大明最长寿的皇帝。

朱棣同样猛人一个,也是中年崛起,完成了从一个藩王逆袭为大明皇帝的不可能,并最终活到了65岁。但是比起当了皇帝之后的身心煎熬,65岁崩于北征归来的途中,也算是一种幸福和荣誉,因为军人最高的荣誉就是马革裹尸。


但是朱棣同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成了大明第二长寿的皇帝。

后世唯一意识到自己只有活着才能拥有一切的大明皇帝是嘉靖。嘉靖同样是藩王逆袭成为皇帝的。最初他被内阁那帮老头选中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非他莫属,而是因为他年幼便于控制。但是恰恰是这个少年的权谋心术超越了历代帝王。

他正是用内阁文官们最擅长的礼议,反转逆袭牢牢握紧了权柄。在紧抓权力的同时,最困扰嘉靖的是如何延寿。

因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明朝的皇嗣普遍短命。自己的父亲和两个叔叔都是二三十岁便死去了,自己的大哥夭折,否则这个机会不会留给自己。自己生养了20多个孩子,最终活下来4个儿子,而且3个走在了自己前面。

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不老,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各类奇奇怪怪的丹药,如红铅、含真饼子,等等。差点逼得宫女们把自己变成历史上第一个被宫女刺杀的皇帝。


但尽管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嘉靖也就只活到了60岁,这或许是成功的,因为她是明朝历史上第三长寿的皇帝。

那明朝其他皇帝为什么会命不久常呢?除去3个超过60岁的,剩下的平均下来30多岁。

首先,这一切似乎和朱高炽多少有点关系。朱高炽着一脉的皇嗣身体素质总体不太好,承受不了高强度的政务。


朱高炽天生体胖,虚弱无力,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朱棣也曾经对朱高炽的身体表现出了高度的担忧。

但是很显然朱高炽的身体是因为某种先天疾病导致的,而非单纯不爱运动不节食导致的。虽然在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这究竟是哪一种先天疾病,但很有可能是带有非显性的家族遗传性的。

这种先天遗传可能正是从朱高炽开始的。朱高炽的死因在《明实录》上记载的是“无疾骤崩”。也就是顺没病,莫名其妙突然死的。也就给野史朱瞻基谋害说增加了想象空间。

但是由于他死前三天还在忙于政务,通宵达旦。所以极有可能是由于过度疲劳引发心梗等病而死。

而且这样的病症在古代被误认为“无疾骤崩”是很正常的。类似的还有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是身体肥胖,腿脚不便,最后病故。情况和朱高炽很类似。

朱高炽的亲儿子朱瞻基更能说明这一点,本应年富力强,38岁就暴病而亡了。还有朱佑樘,情况也类似。


其次,权力斗争导致的被文官集团或阉党的谋害。

朱厚照和朱由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原本身体素质相对都还是可以的,都是落水以后生病不愈死掉的。

《明实录》对朱厚照的抹黑是可以就看得到的,他不符合文官们对传统皇帝的认知。他在落水前,就曾经发生过莫名其妙的失踪。他和文官集团的矛盾不可化解。

而朱由校原本只是一个被皇帝这个职业耽误的木匠,理论上可以活得简单活得更久。但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从朱由校父亲朱常洛死于莫名其妙的“红丸案”时,背后实际上就有后宫女人联合太监和文官集团争夺皇子的影子。这些究竟是谁害死朱常洛和朱由校真不好说,但是最终责任归结给了魏忠贤。

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很长时间内都成了各种势力的傀儡,他方唱罢我登场。朱祁钰30岁便病死了;而朱祁镇两次做天子,也不过活了37岁。


再次,无节制纵欲和过度使用春药,也耗尽了明朝的这些皇帝。

最典型的朱见深、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这些皇帝实际上最终都是死在春药上。这些就不详细写了。

明朝后宫流行阿芙蓉、参茸、铅丸,皇宫中配出来的丸药在京城市面上最高能卖到10万两一枚。可见在当时皇室的影响下,民间的风气也相当开放,明朝中后期民间的浮縻之风日盛,和药丸的流行也脱离不了关系。


炒米视角


明朝的皇帝普遍不长寿,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活到七十岁,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六十五岁,还有就是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五十八岁之外,其他的均是英年早逝,没活过四十岁的就有十位,就连上述说的这5位,除了朱高炽其他的均没超过40岁。

明朝皇帝不长寿难道是巧合?就像我老家说的出“少年亡”那我们就来仔细的分析一下明朝的皇帝为什么普遍出现英年早逝的情况?

肥胖皇帝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朱棣子嗣不多,一共有四个儿子,还早早夭折一个,那说起来实际上只有三个,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按说他如果没有什么大错的话,那他就是太子的人选呀,可是朱棣并不喜欢他,他在自己老爹面前怎么做都不对,存在感又不强,朱高炽不是那种资质平庸的人,也算是有些能力,他不受老爸喜欢的关键原因,主要是自己太过于肥胖,三百斤的大胖子啊,平时都靠别人搀扶走路,走两步就开始气喘吁吁,朱棣觉得要是把皇位传给他,没过几天他一命呜呼了怎么办?所以一直在传位的问题上纠结不己。

但是纠结到最后,朱棣还是把皇位传给了他,因为他只有三个儿子,可选择面比较窄,次子朱高珣做事不稳妥,目中无人,自爷爷朱元璋那开始就不喜欢他。再反观朱高炽人家虽然胖点,但是没有什么大毛病啊,而且在关键的时候还能表现出沉稳和大气,朱棣预料的不错,朱高炽上位不到一年便一命呜呼,这一切源于他自己的肥胖引起的并发症。

朱瞻基

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被明成祖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1425即位。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次年,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议,停止用兵交趾。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朱瞻基在位也仅仅十年,1435年去世时也才三十八岁。

朱佑樘

朱佑樘是朱见深第三子,但是由于早年受到朱见深宠妃万贵妃的迫害,朱佑樘是朱见深唯一仅存的儿子,由于年幼经历坎坷,给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颠簸流离,东躲西藏的日子,让他的身体也很不好,几乎是骨瘦如柴来形容,曲折的经历,是指使他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他也只活了三十六岁,虽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皇帝,但他是一个好男人,因为它是大明历史上唯一一个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朱厚照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1]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但是他在后期只顾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甚至外出游玩,有一次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慎落水,作为北京人的他不太懂水性,致使水直接呛入肺,引起肺炎。没过多久也一命呜呼终年31岁。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他是明朝的第14位皇帝,在位仅一年就被废。公元1620年9月26日,因病病逝,史称“红丸案”,时年三十八岁,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总结:上面所提到的上述几位明朝皇帝无一善终,不是横死就是英年早逝,要不然就是不明不白的死去,这和明朝的皇帝们喜欢沉迷酒色,尽情享乐有关,因此透支了身体,使自己的身体不堪重负,从而一个小病就能将其击倒。


佳宁谈历史


大明王朝的皇帝普遍都比较短命,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活到71岁,明成祖朱棣活到85岁之外,其他的十四位皇帝平均寿命,只在四十岁左右。反观后来的清朝,十二位帝王的平均寿命达到五十岁左右,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死了,时年47岁。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38岁去世。明孝宗朱佑樘在位十八年,36岁去世。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十六年,31岁去世。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不到一年,38岁去世。这五位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不一,但寿数都比较低,要么是登基时间极短,就猝然离世。要么是少年天子,中年离世。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大明王朝的国祚延续276年,总共有十六位皇帝,上述说到的五位皇帝很大程度上看,在位期间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但是毛病也不少。这些帝王之所以不长寿,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国事冗沉,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身体经不起消耗(朱高炽、朱瞻基)二、身体条件较差,又有雄心壮志,一心扑在国家建设上(朱佑樘、朱高炽)三、沉迷女色,追求长生不老身体积毒太深(朱厚照、朱常洛)。

先说明仁宗朱高炽,他登基时已经46岁,这个年纪也基本上算是步入老年时代了,身体各项机能已经开始衰退,再加上朱高炽本人又严重的肥胖症状,连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扶着才行,身体新陈代谢缓慢,导致肥胖愈加严重,体型肥胖带来了严重的三高症状。所以,朱高炽的死很有可能跟肥胖带来的疾病有很大关系。另外,朱高炽在还未登上皇位之前,就已经在朱棣的同意下,开始接触和处理政务,登上皇位后就更忙了,过度操劳之下,身体情况就更差了。

再说明宣宗朱瞻基,他死的时候只有38岁,可以说是正处在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不得不说还是非常可惜的。让人奇怪的在于,他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有身体肥胖的症状,显然就不存在遗传方面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在登上皇位后,政务繁杂,在每天操劳之下,身体开始出现一些隐患,日积月累之下,身体逐渐崩溃。

再有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他去世的时候只有36岁,他之所以会英年早逝,主要原因还是幼年时期差点被害,好在遇到贵人相助,东躲西藏好多年,小时候营养跟不上,年纪大了身体就偏向羸弱,以至于当时他父亲明宪宗看到这个亲儿子后,心里都感觉到愧疚。这也没办法,谁叫宪宗宠爱万贵妃,让她权势滔天,能够捡回一条小命应该很不错了。

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那完全就是咎由自取,用现在话来说,自己作。在解决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后,在回京途中,看到长江江面上风景漂亮,非要划个小船去下网捞鱼,结果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不会游泳的皇帝掉落江中,呛了好多水才被拖上来。由于惊吓过度,身体又得了风寒,寒气侵入脾肺,引起了肺炎,就算是有太医精心医治,还是没有太大效果。回到京师后,朱厚照的身体已经是非常差了。有人可能会问,一次小小的落水,难道真就要人命了?也对也不对。正常情况下,壮汉或者年轻小伙子这种身体素质不错的人,肯定是没啥大问题,免疫力好啊!可是朱厚照喜欢女色,早年沉溺于豹房声色犬马,身体已经被掏空,身体素质相当糟糕,免疫力下降严重。拖了几个月也不见好转,最终也是回天乏术了。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的时间更短,不到一个月,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他坐上皇帝位不到十天,就病入膏肓。当时的太医们束手无策,根本查不出什么病,建议是慢慢调养。可是朱常洛不干啊,他听说鸿胪寺有人进贡了仙药,想要试试看。首辅方从哲不敢试啊,万一出问题了,他有几个脑子担待啊?架不住皇帝的三催四请,用了第一颗,也确实看到了点效果,结果在用了第二颗时,当天晚上就挂了。这就是震惊明史的“红丸案”。按照人们的普遍看法,极有可能是朱常洛宠信的郑贵妃对他下手的,因为整个事件都透露着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