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荼蘼未盡


我是头条“醉观沧海”,我来分享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诚如题主所说,朱高煦和他的父亲朱棣一样,能征善战,并且战功显赫,但是最终明成祖朱棣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有些肥胖的朱高炽。

就我说只,朱棣选朱高炽为皇位继承人,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最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纷争犹豫以及综合考量之后,才把皇位传给我自己的这位皇长子。在我看来,总体细分一下的话,原因大致有三条:

第一条:朱高炽为嫡长子,名正言顺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在古代封建社会,为了避免皇子们之间为了皇位你争我夺,所以祖先们就定下了个规矩,立长子,立嫡子,如果有皇子两个都是,那基本上皇位就是他的了,只要他智力正常,且能活到继承皇位。

朱高炽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子,母亲徐皇后,所以即是嫡子又是长子,实为嫡长子,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那是继承皇位再名正言顺不过的了。而朱高煦虽然是朱高炽的弟弟,同为徐皇后所生,但奈何出生的晚了点,就只落得一个嫡子的身份,而与长子无缘,要怪只能怪投胎的时间有点晚。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嫡长子的朱高炽,是可以完败仅是嫡子的朱高煦的。

第二条:朱高炽虽胖,但不迟钝,好儒学,性格宽厚仁慈的他深厚大臣支持

由于自己的生母,徐皇后是那种喜欢安静读书的温柔女子,还被称为“女秀才”,所以朱高炽自从上下来后就一直跟随母亲读书,慢慢也养成了好读书好安静的习惯。所以,他经常静静的待着,脑袋里想着自己读过的书,别人有时候突然叫他,他因为沉浸其中而没能及时回应,这就造成了有的历史书上讲他反应迟钝。

古代,那些大臣们是非常喜欢这个嫡长子的,因为他们认为读书多的人才华高,再加上朱高炽宽厚的性格,所以大臣们大多数是支持朱高炽为下一任皇帝的。

所以,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朱高炽成为下一任皇帝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条:朱高炽虽未曾领兵外出打仗,但镇守北京,也属战功卓著。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战争,与自己的侄子明惠帝朱允炆争夺皇位。明惠帝派兵50多万,进攻朱棣的大本营北京。而此时,朱棣及次子朱高煦都在外打仗,守卫北京这个大本营的正是长子朱高炽。

这时候,一场残酷的“北京根据地保卫战”打响了,在只有几万守军的情况下,朱高炽发动城内所有百姓,利用自己在书中学到的谋利,团结部下,最终成功击退了明惠帝的50万大军。而此时的朱棣正率领主力军队偷袭永宁,如果这边朱高炽保卫北京根据地的战役失败,那么朱棣不得不回防,历史就有可能重新改写。因为,永宁偷袭战的成功,是朱棣迈向胜利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打败永宁守军后,一下子收编了大批有经验的老兵,朱棣的实力一下子壮大了。

所以,朱高炽也是有赫赫战功的,这一切都记载了朱棣和朝中大臣以及天下百姓的心中,他们认为朱高炽未来也将是一个可以依托的皇帝。

总结:

总的来说,朱高炽虽然胖,但是他有嫡长子的天赐身份,再加上他宽厚仁爱的性格以及渊博的学识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以及北京保卫战这种重大的战功,所以,最终在与自己的弟弟朱高煦的皇位争斗中他险胜,成为了明仁宗朱高炽。

事实证明,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体恤百姓,将明朝带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开启了历史上的“仁宣之治”。仁就是指明仁宗朱高炽,而宣就是指他的儿子,朱瞻基,即明宣宗。


醉观沧海


朱高煦骁勇善战,行事有乃父之风,这让从马背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的喜爱。反观朱高炽根本就没有一国之君的形象,大胖子,瘸腿,不爱动,朱棣看他哪都不顺眼,所以朱棣曾多次想废了他。然而朱高炽也有一些朱高煦无法比拟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最终让朱高煦与皇位失之交臂。

长幼之序是朱高煦很难迈过去的坎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为人仁厚,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在世时就指定他为燕王的继承人,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也不敢否定自己老爹的指示。而且长幼有序的思想在当时已经根深蒂固,任谁也不敢轻易逾越。有一段时间朱棣曾透漏出想废掉朱高炽立他更中意的朱高煦时,大才子解缙劝他:“为长,古来如此”“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解缙的理由让人无法辩驳,历史上每一次的储位之争带来的都是腥风血雨,如果从一开始就立长为储,就可以断了那些幼者的念想:你就安心的当个太平王爷,皇帝已经是你哥哥的。在欲望还没有生根发芽的时候就踩死它,这对整个国家的稳定是有好处的。

朱高炽在文官中的威望特别的高

朱高炽非常的喜欢读书,说话轻声细语,整个人非常的儒雅。而且他生性仁爱,体恤下属,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在黎明的时候去检阅士兵,朱高炽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朱元璋问其原因,他告诉朱元璋说天气太冷了,等士兵吃完早饭后再去检阅。他的这种儒雅仁厚的作风深受文官的喜爱。朱棣登基后,把朱高炽派往南京监国,朱高煦趁机制造流言诽谤他,朱棣也有点怀疑,于是派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朱高炽。没多久胡濙便向朱棣汇报了太子监国七事,并对他大加赞扬,说他诚敬孝谨。胡濙的汇报顿时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棣看到朝中这么多人在支持朱高炽,知道其羽翼已丰,慢慢的也就认同朱高炽了。

好皇孙

朱棣生性残暴,在他想废长立幼拿不定主意时,曾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有的人说应该立朱高炽,长幼有序符合礼制,朱棣听完非常的不高兴,毕竟他更喜欢朱高煦,于是就说大臣离间他们父子关系,把支持立朱高炽的人给杀了。有的人看明白了朱棣的心思,就顺他的意思说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又担心于礼不合,会给朝廷带来不稳定因素,他心情焦躁又说别人怂恿他废长立幼,于是又把支持立朱高煦的人给杀了。就在众大臣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解缙站出来说了三个字:好皇孙。朱棣听到这三个字后一惊,顿时明白解缙的意思了。好皇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处事之风特别像朱棣。朱棣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孙子了,在他心目中已经把他这个孙子当做第三代接班人来培养。可是一旦立朱高煦为太子,那朱瞻基以后是绝对当不上皇上的。朱棣听完解缙说的这三个字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朱高炽为人仁爱,这样的人更适合守江山。虽然朱棣对朱高炽不太满意,但最终还是让他成为皇位继承人,从后面看来这样的选择还是非常明智的。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但在这短短的执政期里他干了不少实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醉在江南茶香时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渡江破京师,击败建文帝,结束“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乱军中失踪,其余文武勋贵大部分投诚,一部分忠于建文帝的官员或自杀、或被捕后被杀,总之建文朝廷土崩瓦解。

于是,朱棣在谒孝陵之后,正式即位,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日后的明太宗(成祖)。在登基为帝之后,成祖所头疼的,就是皇太子的人选问题。


成祖一共四子,第四子朱高燨早夭,所以不再叙述。其余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身份都是嫡子。

成祖对于三个儿子,最器重的是次子高熙,因其类己,勇武有力,在靖难中多次出生入死,领军作战,为击败南军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东昌之战,燕军兵败,主将张玉都战死,成祖在军中面临绝境,是高熙及时赶到,击退南军,救出成祖。所以那时候成祖就有改立高熙为继承人的想法,手抚高熙背,说:“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整个靖难之役中,高熙简直就是成祖的低配版,时时冲在交战最前,勇冠全军。成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高熙其中出力甚多。

而幼子高燧,是因为最像燕王妃(徐皇后),而且年幼乖巧,口齿伶俐,特别得成祖欢心。当时无论成祖如何发怒,甚至暴起欲杀人时,只有高燧上前撒娇劝慰,才可以安抚。所以高燧因此恃宠,进而可以觊觎储位。

至于长子高炽,因身材肥胖,且有足疾,平日做事慢吞吞,没有成祖所想像的利索样,因此成祖不是很喜欢他。

但在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燕藩世子之位一是于太子相比,没有那么重要;二是燕王本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日后当了皇帝那么要求高;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炽因是燕王嫡长子,所以被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综合以上几点,朱高炽在成祖还没有登基前,是包括其两个弟弟都没有异议的、当然的下一代燕王人选。

但是,自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起兵靖难,并连续击败南军,逐渐有了夺取天下的前兆之后,朱高熙的心态就起了变化:对于父亲起兵,并争夺天下,他从心里很是支持,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如果成功,那么自己肯定会水涨船高、更进一步。大哥身体确实不好,如果有突发事件,那么自己还会有更大的惊喜。

所以,在成祖“世子有疾”的鼓励下,朱高熙像打了鸡血一样,几乎是拼了命于南军作战,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二弟的心思,朱高炽心知肚明,由于自己身体肥胖,不能上阵作战,时时呆在父亲身边,从而没有朱高熙那样的表现机会,那更应该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绩,以让父亲知道,自己不是毫无成就。

所以,在成祖与朱高熙出征时,朱高炽以燕世子身份,主持燕军大本营---北平的防守重任,并将后勤粮草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成祖在前方不受物资短缺、粮秣不及的困扰。

在建文帝亲自来信,劝说其归顺南军,承诺事后封王的引诱下,朱高炽承毫不动摇,并承受住成祖不明真相,几乎遣人前来问罪于自己的压力,将信函不拆封,并南使一并送往成祖军前,事后还是照常安排后勤补给、严守北平以备南军。

成祖查看信函、及询问南使后,才得知真相,不由得叹息:“几杀吾子!”这也可以看出,朱高炽坚韧性格,和行事作风。绝不是庸庸碌碌之人。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难成功,登基成为皇帝,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则不再像之前册立“燕世子”那样无所谓了。皇太子的选择,是将来王朝兴盛还是衰落的关键,如果随意册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乱,刀兵四起。

在成祖看来,三子高燧一是序齿靠后,年纪又尚幼,心性未稳,首先就被排除在外。

长子高炽,就任燕世子多年,谨慎细微、没有特别过失,在靖难中虽然未有战功,但是坚守北平、主持后勤也是井井有条,并具有相当的处理政事能力,是皇太子的当然人选。

而次子高熙,自起兵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作战前线,屡立大功,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甚至多次救自己出险境。可以说没有高熙,自己有没有命当皇帝,还不一定。

但是两人都有缺点:高炽性情宽和、仁爱,甚至可以说儒雅(成祖自己的感觉就是懦弱),得到了绝大多数文臣的拥戴。

而成祖本人,那是和文臣有相当的隔阂的,他自己都知道文臣们心里对自己那是相当的不满。所以他怕自己死后,高炽因为柔弱而受制于朝臣,成为另一个建文帝,那自己辛辛苦苦“靖难”,搞出这么大阵仗,何苦来哉。

同时高炽确实身体不好,腿脚不便,不要说上阵,就是正常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每次见到长子气喘吁吁、半残废的样子,实在是一生都在战场上打滚的成祖所鄙视和厌恶的。

而高熙,战场上勇猛无敌,功勋卓著,英姿勃发的样子,简直就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但是战场下,高熙就是一个半弱智,而且是残暴横行的半弱智。自恃战功,骄纵狂妄,一切以武力说话,不遵循任何王法,除了自己,没人管得住他。同样,除了自己,还有少数几个功臣、勋戚,也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在朝中那是人缘差到了极点。

如果改立高熙为太子,那就是把国家将来交到一个赳赳武夫手里。虽然成祖自己也是赳赳武夫,但他自认为治理国家,还是不比建文帝差,但是高熙就不好说了。


从内心的喜好来说,成祖还是愿意立高熙,这样自己的征伐事业、治国意志,都可以一脉传承。至多给高熙配上相应的文武大臣,再在以后勉力教导他努力学习治国经验。但是从礼法和传统上来说,成祖不敢违背太祖所制定的制度,废其钦定的继承人----长子高炽,而立幼。

成祖自己就是以建文帝“不尊祖制”的名义起兵的,这下自己再违反太祖所定祖制,那不是自己打脸么。同时高炽热于政事上已十分成熟,没有过失,且得众臣拥戴,如果轻易更改,恐怕会生大乱。

于是,在权衡了近两年之后,在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才最终下定决心,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以安定朝野。同时,册封次子高熙为汉王,就藩云南。册封三子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因年幼得成祖喜爱,所以居京师,暂未就藩。


朱高熙心心念念等待了两年的储君之位,就这么鸡飞蛋打了,极度失望之下,对于成祖也不客气了,当面顶撞:“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就是不肯就藩!并强行跟着成祖北巡北京(北平),返回时候,又跪在成祖面前大哭,请求带儿子们跟着返回京师(南京)。

成祖面对天下百官万民都是说一不二,但是看着这个劳苦功高、又撒泼打滚的儿子却无可奈何,只得同意高熙携家眷随自己返回京师。

朱高熙自此以为得计,行事更加放肆。返回京师后,便求成祖将自己的护卫赐名为“天策卫”,而“天策”两字,是唐太宗为秦王时的官名封号,朱高熙平时也常以唐太宗自诩。之后犹不满足,请求再增两护卫。在跟随成祖左右时候,还多次挑拨是非,陷害长兄太子,致使东宫属官解缙被冤死、黄淮被构陷入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成祖见朱高煦在京师愈发不安于现状,为平息纷争,改封他到青州,朱高熙就是不愿前往。终于招致成祖大怒,训斥他有夺嫡之意(早就有了,只是成祖起先不愿意捅破),催他就藩。朱高煦左右不肯动身,并趁成祖北征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并无故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且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结束北征,返回南京,才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数十起一一查明。这一次成祖终于不再为其开脱,痛斥之后剥夺朱高熙冠服,囚禁于西华门内,要将他废为庶人。

还是皇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所以成祖最后只是削去朱高煦两护卫,并将他的亲信诛杀,释放了朱高熙。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成祖决心彻底了断此事,于是直接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不得违抗,即日起程,否则别怪不念父子之情,必将严惩!朱高煦无法,只得万般无奈之下前往封地。

在乐安时,常心怀怨念,策划谋反更是日日不歇。皇太子朱高炽曾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不但不听,而且还更加怨恨,不肯悔改。

但是,自朱高熙被强行赶到乐安就藩后,永乐朝储位之争,就落下了帷幕。朱高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弟弟的挑衅、陷害,父亲的疑虑、猜忌,最后还是用实际的表现,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虽然终永乐一朝,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不能说稳固,但是在他及东宫官属的全力应对之下,还是胜利地熬过了永乐年间,最终得以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另外,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在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还有一个隐藏的加持,那就是他的嫡长子,成祖亲封的皇太孙---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时,正是成祖开始靖难,前途不明之时。成祖得报自己长孙出生,很是开心,亲自前去探视,看见小小婴儿脸上有一团英气,相貌和自己类似,更是大为高兴。所以这个孙儿,一直都十分受成祖喜爱,自小带在身边,亲自培养。

成为皇帝后,成祖还挑选著名文臣担任其授业老师,让文臣们尽心竭力教导。而在以后几次远征漠北的作战中,成祖总是将朱瞻基带上,以便使其了解军事,锻炼毅力。

而每次经过农家的时候,成祖都要让朱瞻基亲自去农家,让他能够了解农民的艰辛,告诫他以后要爱民惜民。这几乎就是确立了朱瞻基日后的皇太孙地位。

在之后成祖于立储之事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时候,曾向翰林学士解缙征求意见,解缙回奏:“世子仁孝(当时朱高炽还不是太子)。”成祖木然物语。

解缙又奏道:“好圣孙!”这一下,成祖顿时脸色欢愉,频频颔首。之后不久,便正式册立朱瞻基之父、朱高炽为皇太子。

永乐九年(1411年)成祖进一步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是大明第二个皇太孙。

从此,皇太子的地位因这个儿子而得以更加稳固。而少年老成的朱瞻基,也开始以自己特殊的地位,来保护父亲以免遭叔父们无时不在的中伤和打击。并逐渐反击,以维护父亲、同时也是维护自己的大明储位安全。

在一次成祖安排的谒孝陵祭祀中,由皇太子朱高炽带领,率诸皇子皇孙前往孝陵致祭,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自然要走在第一。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不便,即使是两个內侍搀扶,仍然极为吃力,磕磕绊绊,几次差点摔倒。

走在后面的朱高熙见太子模样狼狈,心里既鄙视又好笑,不免出言嘲讽:“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而赵王朱高燧在旁也吃吃发笑。性情温和的朱高炽听见后,不过摇摇头,笑一笑罢了。

但是走在更后的皇太孙朱瞻基立马接口大声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熙、朱高燧回望,看见神采奕奕的皇太孙朱瞻基,顿时相顾失色,这才知道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增加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从此以后,汉、赵二王不敢轻易再讥讽嘲笑太子,朱瞻基也以自己的有力反击,来帮助父亲在权力斗争中不至于落败。

而在仁宗去世,朱瞻基继位成为后世的明宣宗后,汉王朱高熙终于按捺不住,在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造反,意图重演一遍“靖难”。


但是朱高熙不是成祖,而宣宗朱瞻基更不是无能的建文帝。在宣宗御驾亲征,雷腾万钧的攻势下,朱高熙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穷途之下,束手就擒。

至此,绵延二十余年的储位之争,终于以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胜利而告终。


伯虎42


朱棣确实喜欢朱高煦远远胜过朱高炽。他也确实暗示过朱高煦:太子身体不太好啊,你要努力。

甚至,朱棣确实也动过废掉朱高炽的念头,但最终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大臣的一句“好圣孙”——朱棣不喜欢朱高炽,却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更深层的原因,是出于文武大臣派系的考量。

朱棣讨厌朱高炽,喜欢朱高煦,更多地是出于感性情绪,而不是理性思量。朱棣一生戎武,自然与从小跟随自己打仗的朱高煦亲近,而与不爱运动的朱高炽疏远。打个比方,一个热爱运动健身的父亲,肯定喜欢那个同样热爱运动的儿子,而不会喜欢那个死肥宅儿子。

很不幸,朱高炽就是那个死肥宅。

但如果加以理性考量,朱高炽就不仅仅是个死肥宅那么简单了。

朱高炽是很有能力的。燕王朱棣发动叛乱,南下进攻,朱高煦留在北京,守住老窝。在最严峻的形势下,朱高炽仍然能够不慌不乱,保住北京城不被攻破。这种大将风度,其实并不输于战功赫赫的朱高煦。

更重要的是,朱高炽因为性格仁厚,获得了文官集团的一致支持。而支持朱高煦的,则是武将集团。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非常英明的皇帝,他们明白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可以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打天下要靠武将,但治天下只能靠武官。

所以,朱元璋培养太子朱标,一直给他配备大儒,让他养成仁厚的性格,让他亲近文官。朱标死了,朱元璋宁可让同样仁厚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而不让威武的朱棣继位。这都是出于“不可马上治天下”的考量。

朱棣深得朱元璋的真传。朱元璋考量的,朱棣肯定也会考量。如果传位于朱高煦,必定是武官集团势力膨胀,文官集团受到打压——这就与“不可马上治天下的”的理念相违背了。

所以,朱棣宁可传位于自己讨厌、但文官喜欢的朱高炽,也不会传位于自己喜爱、但文官不喜欢的朱高煦。

能够克服自己的狭隘感性好恶,用理性的头脑全面思考,顾全大局,这就是朱棣没有废掉朱高炽的原因。

事实证明,朱高炽确实不错。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承前启后,开创了仁宣之治。


趣谈国史


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主要是因为明成祖朱棣看中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希望日后大明的江山能够传到他的手上。

事实上,相比于体态肥胖,还患有腿疾,走起路来都需要人搀扶的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着实更喜欢英武不凡的朱高煦。因此,早在靖难之役期间,就流露出欲废朱高炽而立朱高煦的心声,他曾摸着朱高煦的背,说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这句话,大有暗示日后将立其为太子的意思,而这并非完全只是朱棣的一句戏言。



后来,朱棣当上皇帝,在选立太子时,一开始也确实有些偏向于立朱高煦为太子。然而,就在朱棣举棋不定之际,一位大臣的一句话,却彻底打消了朱棣立朱高煦的念头,这个人便是明初著名的大才子解缙,他对朱棣说了三个字“好圣孙”。正是这三个字,彻底改变了朱棣的立场。

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帝王,朱棣在立储一事上自然得考虑深远。而朱高炽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无疑是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所以,朱棣最终确立朱高炽为太子,很大程度上只是把朱高炽当作是一个过渡,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这位“好圣孙”日后能顺理成章的继位。



而朱瞻基也确实备受朱棣宠爱,就连北征漠北也要带上他。目的也是为了让朱瞻基熟悉战争、历练军事指挥能力。因此,早在朱棣在位时期,朱瞻基就是被朱棣当成是未来的接班人来进行培养的。

其次,朱高炽虽然肥胖迟钝,还患有腿疾,可人家怎么说也是根正苗红。并且他为人宽仁,也获得朝中很多文官的支持和拥戴。



除了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外,朱高炽自身也还是有些优点的。他虽然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但他为人老实沉稳,宽仁儒雅。因此,朱高炽深得朝中众多文臣们的拥戴。

加上,朱高炽虽无显赫战功,却也没啥过失。何况,他本来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燕王世子,理所当然的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朱棣毕竟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侄子手中夺权的,得位不正。所以,他即位就是想借恢复太祖皇帝旧制的举措,来为自己的夺权正名;通过继续维护封建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拉拢文官。



因此,在朱高炽并无过失的情况下,废除他而改立朱高煦,势必会激起文官集团的不满和抵触。而这是朱棣所不面对的。所以,即便没有朱瞻基这个“好圣孙”,朱高炽的地位也不见得就会被朱高煦替代。

最后,则是朱高煦虽然战功显赫,但却是有勇无谋之流,缺乏足够的政治素养。

其实,抛开文官集团的支持和“好圣孙”的加持不说,有勇无谋的朱高煦,也不见得就能够完全获得朱棣的满意。



在朱高炽被确立为太子后,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蕃国在云南。然而,朱高煦并不想跑到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就藩,要求与自己的儿子留在南京,最终迫使朱棣妥协。此后朱高煦便开始一再挑事,先是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而且还常以唐太宗自比。后来,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行事变得越发放纵,其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朱高煦的种种不法行为,最后也让朱棣对他越发反感,一度到了剥夺其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的地步。


这些历史要读


所谓的小人是说身体与心智的不同步,身体长大,心智还像小孩子一样。朱高煦便是这么一位人物,其为明成祖的次子。因性格类父亲且有战功,受到成祖青睐,有让其继位的倾向,但剧本没有按照朱高煦的意愿,与皇位失之交臂。不甘心的朱高煦执念太深,犯了孔子说的“好勇、好刚”两种流弊,哪怕被囚,也不肯低头,终致身败名裂。

朱高煦略占上风

明成祖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后,立开国功臣徐达之女为皇后,立太子也提上日程。群臣前后于1403年正月、1403年三月两次上疏朱棣,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这是符合自古“最上立嫡,其次立长,再次立贤,最下立爱”的皇位继承基本法,但两次都被朱棣拒绝。原因有两点:

相对于身体肥胖,腿脚不便的朱高炽。朱棣更喜欢朱高煦,其不仅在靖难之役,帮助父亲扭转战局,而且性格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形象俱佳;

上述所说的群臣,更多的是文臣。因朱高炽爱好儒家经典,受到这批人的拥戴。而朱高煦跟随父亲作战勇猛,在武将中颇有威信,受到了武将的拥戴;

朱棣在原则与情感之间左右摇摆,便征询解缙的看法。大才子表示“世子忠敬仁孝,天下莫不闻,守成令主也,且夺长为乱道”。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朱高炽,仁义孝顺,守成之主的人选,不立长恐怕对朝廷不利。见朱棣还是犹豫,解缙知其喜欢朱高炽长子,又补了“一刀”:好圣孙。如此,朱棣才下诏立朱高炽为太子。作为补偿,朱棣也没强令,已封为汉王的朱高煦,前往封地云南,可见朱棣还会很舍不得这个儿子的。

朱高炽经受考验

朱棣继位后,进一步开疆拓土,先后历经七次打击北元势力,留守监国任务交给了朱高炽。而另外一边,朱高煦夺储之心未死,先是在拜谒太祖陵时,因朱高炽体胖加腿脚不便,致使失足。朱高煦公然藐视自己哥哥: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意思是以后我可不会再跌倒了。显然是对夺储一事,向哥哥示威。后又广布眼线,监视哥哥。让本就不太放心的朱棣,在第一次远征回京马上召见杨士奇,询问太子的监国期间的情况。面对咄咄逼人的形势,杨士奇费了一番心思,主打朱高炽的“仁厚爱人”牌,说动朱棣,“上甚喜,命尚膳赐酒馔”,暂时惊险过关。此后,朱棣还是想改立朱高煦。拥立太子的大理寺卿耿通,诚如其姓氏一样,据理力争,被判凌迟,太子之位也岌岌可危,还是经过杨士奇斡旋才稳定下来。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太子朱高炽多次的信任危机,少不了弟弟背后使拌。也渐渐引起了朱棣的怀疑,第二次远征蒙古之时,朱高煦提出要返回南京。朱棣以为,战事即将结束,何故要提前回南京?一旦朱高煦回到南京,兄弟相残,而自己又远在蒙古,那时是鞭长莫及,因此不允。

但朱高煦一再坚持,朱棣提出“汝必欲去,世子宜留待朕”。在明显不过,是说老子担心你造反,要留你的世子在身边做人质。没想到战场上勇猛的朱高煦,变身成政治上的侏儒,竟然说“亦欲以归,进其学”,说是也要一起回去,要上课。两父子之间的裂痕公开化了。

之后朱棣借东宫迎驾事件,假装打压太子一派的势力,如杨士奇罢免只是走走过场,很快便被赦免;而杨溥则坐了10年牢,并未处死,目的在于营造出朱高炽即将被废黜的假象。

此时,虽然很失望,但朱棣念及是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将朱高煦封地改在富庶的山东青州。但朱高煦故技重施,不肯前往。朱棣发飙,下诏:留待之言,殆非实意,青州之命,更不可辞。让其马上前往封地。

接着朱高煦因谷王朱橞一案,被揭发招募私人武装等诸多不法之罪,甚至以李世民自居,变相地说要再来一场“玄武门之变”,朱棣岂容此事发生,将其贬去乐安,严加控制。太子之位才真正稳定下来,朱棣也才将朱高炽作为接班人对待。

后记

曾以为后世的舒尔哈齐、阿济格执念太深,是因为汉化的不够,这个真跟文化程度无关,跟人的秉性有关。

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是说人的过失都源自他的性格类型,观察一个人的过失,便知道人生的正路了,关键是觉察出缺陷,加以修正。否则,便像朱高煦犯了“好勇、好刚”两种流弊,走上不归路。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明成祖朱棣,就像是朱元璋一般,心狠手辣,是个乱世雄主,并非心慈手软之辈,在朱元璋的儿子之中,与朱元璋最相像的儿子自然而然的就是朱棣,但朱元璋却并未选择与自己性格最相像的朱棣做皇帝,反而选择了自己的皇长子,朱标做储君。

昔日,朱棣得不到朱元璋的宠爱,此时,经过靖难之役,朱棣已经成为了大明王朝真正的主人,但在朱棣成为大明王朝的主人之后,却也并未选择外表看起来更加英俊的朱高煦,反而是选择了与自己大哥有相似之处的朱高炽,这又是为何?

就像是一个魔咒一般,当初朱元璋选择了宽厚仁慈的朱标,未选择与自己最为相像的朱棣,而朱棣也选择了宽厚仁慈的朱高炽,未选择与自己最为相像的朱高煦,其实各种原因,说白了也只有一点。


朱高炽不行,但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

朱高炽是朱棣的皇长子,嫡长子继承父业,古来有之,朱高炽具备了做储君的身份,与此同时,朱高炽在朱棣皇帝靖难之役期间负责镇守朱棣大本营,可谓立下过不世之功,朱棣能够取得天下,朱高炽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但朱高炽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朱高炽不仅好吃懒做,更是一个跛子,不仅长得胖,还身患残疾,身为一代明主的朱棣自然不能接受自己的继承人是朱高炽这个事实。

但是,在朱棣召集大臣讨论立谁为太子时,大臣们却又都统一的站在了朱高炽这边。

说起来各种原因,自然与朱高炽的性格有关,虽然朱高炽好吃懒做,是个大胖子,但朱高炽却又宽厚仁慈,在朱棣南征期间朱高炽曾经以太子身份担任监国重任,朱高炽在大臣之间早就已经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大臣站在朱高炽这边也是理所当然。

但若是要说真正的原因,自然不可能单纯是因为大臣的支持,真正的原因还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对于朱高炽这个儿子朱瞻基,朱棣是打心眼里喜欢,若是想要让朱瞻基登基,那么必许将皇位传给朱高炽,再由朱高炽传位给朱瞻基,因此,在朱棣心中,朱高炽成为了皇位的第一候选人。

因为生了个好儿子,朱高炽成为了大明王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在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并没有活多久,他熬死了朱棣,却在朱棣驾崩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朱瞻基之后自然而然的登上了皇位。


魏青衣


汉有文景,唐有贞观,明有仁宣都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黄金时代,而明有仁宣的明仁宗指的是就是朱高炽,虽然朱高炽不过是在位十个月,但却是封建时代仅有的六位谥号仁宗皇帝之一,可以时说,这个皇帝是合格的,但当初的登基却充满艰辛。

朱棣本身是造反起家。自己又是马上皇帝,自然喜欢武将讨厌文臣。在自己三个嫡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而这里面最有资格当太子是两个人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看家守北京,汉王朱高煦随朱棣“造反”打天下。可谓战功赫赫,也许是出于激励,也许真心喜爱,也许就是忽悠朱高煦。朱棣亲口说:“好好干,日后被立尔为太子”。无论真假,朱高煦当真了,为了当太子真是玩命了,朱高煦征战八年,可谓战功赫赫,当然也和一般武将结下“友谊”。也形成了以武将为班底的用了集团。

朱高炽由于身体肥胖不善骑马,所以留守北京,但朱高炽也绝对是能征善战之人,以几万人马阻挡了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确保“根据地”不失。朱棣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朱高炽绝对是有大功的,但却名声不显,朱高炽好文,以性情敦厚著称,不似朱棣和朱高煦那样残暴不仁。朱高炽在文臣中威望很高,再加上朱高炽是嫡长子,具有天然合法性。所以文臣集团都拥护朱高炽。但对朱棣来讲,他真的不太喜欢这个儿子。觉得这个儿子太过文弱不类己。反观朱高煦却颇有自己当年的风范。

而朱高炽自永乐二年被立为太子以后,朱高煦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不去地方就藩,谋取太子之位,而朱棣也十分厌恶朱高炽,有数次危机有被废的时刻,但朱高炽始终打而不倒。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朱高炽是嫡长子。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嫡长子继承制。朱棣说建文帝违反祖制所以“造反”。现在朱棣不能给自己打脸。还有一个就是,朱高炽当燕王世子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棣不敢违反。如果立朱高煦首先就不符合“长子继承制”。

打天下靠武将,治理天下可得需要文臣。而朱高炽在文臣中威望很高,所以得到了文官集团的拥戴他。朱棣得位不不正,必须要稳定政局,稳定政局又必须依靠文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的帝位稳固。一旦随意废立太子,势必引发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臣的反对和不满。朱高炽虽然在朱棣心中没什么地位,但朱高炽在文臣的是心中却是合格的太子,朱高煦为人粗俗,看不上只会耍笔杆子嘴皮子的文臣。如果朱棣一意孤行改立朱高煦。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还有就是朱高炽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他的长子朱瞻基聪明伶俐,是朱棣最疼爱的皇孙。和后世的康熙喜欢乾隆一样,就是隔辈亲。朱棣要想让他最喜欢的长孙朱瞻基继位,只有让朱高炽当太子,就是想着隔代相传,将来帝位能够传给朱瞻基。更为确切地数,朱棣根本就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其中数次有更换的意图。也许是磨练朱高炽意志和锻炼他的能力。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朱元璋的儿子中和朱元璋最为相像的是第四个儿子朱棣,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立朱棣为太子,而是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不幸的是朱标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这时候太子位置又空缺了,按照常理来说朱棣的希望很大,但是这次朱标又落空了,朱元璋反而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其实和朱棣立太子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嫡长子继位制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的长子,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而且患有腿疾,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不善于打仗,作为征战四方的朱棣来说,当然是更加喜欢英勇善战的朱高煦了。所以朱高炽在朱棣面前是很吃不来的。

朱高煦被立为世子是在朱棣当燕王的时候,一个王爷的世子含金量并没有那么大,所以也没有太大的竞争。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顺理成章的就被立为燕世子了,因此朱高炽的敲门砖就是他的嫡长子身份。


众臣拥戴朱高炽

朱高炽虽然没有跟随朱棣征战四方,更没有战功,但是朱高炽一直在中央主持燕王的朝政,而且保证燕王征战四方的后勤,因此朱高炽虽然没有在前线带过多久,但是他在大后方其实也是立有很大的功劳的。

而且忠臣一直跟着朱高炽治国理政,因此除了朱高炽嫡长子的身份外,朱高炽继位对他们的前途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朝中众臣大多都是支持朱高炽的。相比有武将支持的朱高煦来说,在和平年代武将的话语权远不及文臣,所以朱高炽又多了一个砝码。


朱高炽更擅长治国理政

朱高煦多年随着朱棣戎马征战,因此朱高煦作为一个大将来说是非常优秀的,而且多次在危难之中救援朱棣,因此朱高煦绝对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但是当皇帝光会打仗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朱高煦尽管战功显赫,但是他其实和搞政治一直是渐行渐远了。

而朱高炽虽然没有战功,但是燕王的政治,包括朱棣称帝之后,内政实际上都是由朱高炽主持的,因此朱高炽对治国理政来说是非常擅长的。虽然他缺乏杀伐果断的魄力,但是他确是一个仁慈宽厚的好领导,所以他具备当皇帝的潜力。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非常得朱棣喜欢

尽管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但是迫于多层压力朱棣也没有办法废除朱高炽。后来朱棣发现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甚得自己喜欢,也认为他最适合继承大统,因此他就想让朱高炽过渡一下,让朱瞻基把大明发扬光大。

所以朱瞻基是朱棣最后下定决心传位给朱高炽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前面三个原因是根本,这个原因只能是一个催化剂吧,一个让朱棣下定决心传位朱高炽的催化剂!


唐朝的长老


都别抢,我来答。

因为朱高煦是一个智障,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但是脑子灵活,好用。朱高炽很胖,我估计得有三百斤以上,他行动时需要有两个侍卫在左右扶着他,这样他才能够勉强的活动,但是也走的不很是平稳。

其实不管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炽,起初朱棣都不是很喜欢这两个儿子。朱高炽是因为吃了身体的亏,他可能患有“肥胖症”,否则一般来说即便饭量再大,也很少能把自己吃到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走路的地步。

早年朱棣还没有当上皇帝,还是燕王的时候,那时候正是需要武将的时候,靖难之役时朱高煦陪伴在朱棣身边一起作战。所以那时候尚武的朱棣还是偏向于喜欢能够和自己一起上战场的朱高煦,对于朱高炽不是很满意。

因此那时候朱棣还暗示朱高煦说:努力吧,世子(朱高炽)身体不好。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明史·朱高煦传》;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明通鉴》

其实就是说万一朱高炽哪天嗝屁了,就让朱高煦来接替自己的位置。既然父亲都许下这种承诺了,那朱高煦肯定要卖力打仗了。而朱高炽因为身体原因,所以当时朱棣还不是很想把他册立为世子。有时甚至还怀疑朱高炽,怕他有不轨之心,让人悄悄的监视他。

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明史纪事本末》

按理来说,朱高煦是占据了后天优势的,虽然不是长子,但是得到了父亲的欣赏,好好表现的话就成功上位了。但这时候那种败家子的本性就败露出来了,他先是打了几场胜仗,又得到父亲的表扬,整个人就飘起来了,干起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朱高煦自持有军功,而且又得到父亲的支持,而朱棣也确实比较倾向于册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当时朱高煦很不得人心,朝中的大臣都不支持他,只有几个王爷站出来替他说话,这倒让朱棣挺为难的。

主要也是这个朱高煦确实干了一些让他不放心的事情,要是朱高煦很优秀自律的话,估计早就没有朱高炽什么事了。朱棣很欣赏朱高煦,这是一种爱屋及乌,因为他自己喜欢武力,所以自然比较欣赏同样作战勇猛的朱高煦。

但朱高煦的性格确实让朱棣有点不放心,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朱高煦毕竟是长子,而且又没有犯过什么错误,

后来名臣解缙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明宣宗)很聪明,深得朱棣的喜欢。有一次朱棣命令朱高煦和朱高炽到孝陵去拜谒祖宗,中途还发生了一件事情,从而显现出朱瞻基的聪慧。

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失色——《明史·朱高煦传》

这颇有一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朱高煦嘲笑朱高炽跌倒说“前人跌倒,后人警觉”,结果朱瞻基也顺势说“还有后人以此为警示”,其实就是在反击朱高煦。

在朱棣左右为难的时候,解缙以一句“好圣孙(指朱瞻基)”让朱棣下定决心把朱高炽册立为太子,以便将来朱高炽又把皇位传给朱瞻基。而解缙后来也被朱高煦诬陷至死,朱高煦尽管挺能作的,但是朱棣对于这个儿子还是多有包庇。

另外朱高炽继位以后,朱高煦也是越来越猖狂,至于怎么个作法就不说,反正一天磨皮擦痒,蠢蠢欲动的。但由于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所以也没有给朱高煦叛乱的机会。朱高炽驾崩后,朱高煦当时还打算在半路上截杀太子朱瞻基,但没有成功。

最后终于在朱瞻基继位后起兵叛乱,而明宣宗为了杀鸡儆猴,决定御驾亲征。结果还没有开始打,朱高煦的部下看到皇帝亲征,都整怕了,连忙劝说朱高煦投降,朱高煦也怕,所以就投降了明宣宗。

即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朱瞻基都没有杀他。不得不说老朱家护起犊子来那真的是无限宽容,而对待外臣稍有怀疑就拉出去给砍了,像朱高煦之中明目张胆的造反,最后也只是被处理为庶人。

但这个朱高煦真的脑子有问题,起初明宣宗把他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后来明宣宗念及亲戚一场,就跑去看望他,结果他居然偷偷下绊脚把明宣宗给绊了一个狗吃屎,龙颜大怒的明宣宗才不管什么亲戚不亲戚,命令让人扛来一口三百斤的大缸把朱高煦盖在里面,然后在外面架火生柴,活生生把这个朱高煦给闷死了,此外他的几个儿子也被杀了。

真的是一出生动的不作就不会死。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