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历届茅盾文学奖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并排序,您会选哪几部?为什么?

与经典同行


我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比如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读过的不到十分之一,读不读一本书,我的取舍标准俩条:第一,对这个作家的偏爱程度,比如像刘震云,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再比如王安忆,贾平凹,莫言,也是这一类。第二就是茅奖名单公布后,会看一些新闻报道,尤其是相关的书评,然后找感兴趣的来读。比如李准,霍达,陈忠实,刘斯奋,宗璞这些。


下面,我就我读过的选出5本和大家分享下,说说我为什么喜欢。

1: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这个人,有一种河南人特有的那种幽默感,他自己说河南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有话不直说,要绕着弯说,但是绕弯不能瞎绕,还得让你要听的懂。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好比傍晚老张去老王家串门,正赶上老王家吃饭,老王问老张:吃了吗?别的地方的老张怎么说我不知道。但是河南的老张会这样说:中午的饭吃了。


所以表现在刘震云的小说上,就是话密而且绕,我感觉在写《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刘震云经常沉浸在这种感觉里,并且感受很享受,但是也经常会在一个有趣的细节上走的太远,用力太过,而影响全书整体的结构。


但是,要承认,这样的语言是有作者鲜明的个人特色的,就是作者的可识别度极高。除了语言外,这本小说哪里好?

我个人理解,《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是讲“交流”的困难,人与人到底能不能真正的互相了解,而成为知音,人和人交往通过语言,但是交往过程中,比如你和别人说话,第一他可能根本不关心你说什么,你说什么,他都只按自己的思路想,然后按他的逻辑把他认为的你聊上一通,这个不能交流,第二,有人用心听你说,但是他总是会“误读”你的话,而且这种误读不是故意的“曲解”,这就比较难了,就是他“不懂你”,想懂,态度很真诚,但是懂不了,能力很有限。这怎么办呢?


我觉得写《一句顶一万句》的刘震云是有野心的,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一个故事,他觉得他看到了人类的一个秘密,就是交流的困难,导致人心无处安放,这个困难能被破解吗?你可以去看他的书,和书里的主人公一起寻找答案。


另外,就算你不想想这么深,只想当一个故事读,那也不错,因为之前说了,这里面有多中国人,人情世故的观察,很多幽默的段落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2: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是陕西籍的作家,我对他不是很熟悉,他的作品我也只读过这一本。

应该说这也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我感觉这部书前半部分写的从容,越到后面气就有些短,这也是很多长篇小说的通病。

《白鹿原》是一本写“变化”的书,封建的,传统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冲击,逐渐在破坏之中,消亡之中。人也好,家族也好,乃至一乡一县,都抵挡不住潮流。抵抗潮流的人是悲壮的,被结局是悲剧性的。我自己的感觉是陈忠实对于这种变化的心情是矛盾的,对于“仁义”的白鹿原是留恋的。

当然,作为一个故事来看,作者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把很多事情处理的很传奇,比如白嘉轩的几个老婆,那块有鹿的地,还有被人津津乐道的“枣”。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3:王安忆《长恨歌》

王安忆是上海作家,和之前俩位作家不同,她的语言比较具有现代性。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比之前俩位要小的多。加之王安忆特有的女性视角,所以她的小说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既不是幽默,也不是辉宏,而是“精致”

作者通过上海的弄堂,飞翔在天空中的鸽子,一个精致的女人---王琦瑶共同营造起来的上海意象,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有魅力, 在细腻, 精致中为我们诠释时代的变迁。

一座城市,一个人,为我们展现人与城市的关联。

了解上海,上海文化,上海人,上海女人,这部小说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至于故事,我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4:李准《黄河东流去》

李准,在写《黄河东流去》之前,就已经很有名,算是个老作家,他之前写过一本《李双双小传》,拍成了电影。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的生活,塑造了一大批面对苦难的生活,无辜的死亡但是仍然保持有高尚的情操,淳朴的友谊,坚贞的爱情的一群人的故事。


作者的手法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在他描写人的时候,很注意刻画人性的复杂性,比如里面有一个地主,他却刻意的展现“如农民一样”的品质,而在农民的身上,也不避讳他们的缺点和弱点。


作者的语言很好,熟练的运用民间的俗语口语,民歌,同时又能看出作者对古典文学语言的运用,比如这样的句子:“委婉凄凉的唢呐,像大漠落雨,空山夜月”也有这样的句子:“蓝五哥,你放心,我要是日后变心,你杀了我,你宰了我,我姓宋,我叫宋雪梅,咱俩跑出去吧,跟着你,就是要饭我也愿意。”


5:莫言《蛙》

莫言就不用说了吧?莫言是山东高密人,阿城说:莫言的故事讲的好,这个话可是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很早之前说的。

我个人的感觉是,莫言早期的作品比他后期的作品要好。

而且作为小说读,我觉得《生死疲劳》比《蛙》要好看


作为一个问答,我写的够多的了,因为每一个作家,如果要介绍清楚,都是一篇大文章,我这个回答希望能激起你阅读的兴趣,如果你读了之后,哪怕只是想去读其中的任何一本,那么我这个回答就没有白写。


是不是这个理?


吴公子燎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设立了茅盾文学奖,由巴金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

茅盾文学奖由最初的每三年评选一次,改为现在的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


这四十余部获奖作品中,我比较偏爱的五部分别是《穆斯林的葬礼》《生命册》《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长恨歌》。

先来说说《长恨歌》,王安忆的作品以细腻见长。《长恨歌》中王琦瑶是一位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女中学生,机缘巧合之下被选上“上海小姐”,自此,王琦瑶的命动发生了转变,她成了某位男士的附属品,每日静候男士的到来。但是,男士遇难,王琦瑶失去了倚仗,再次回到弄堂。但是,这时的王琦瑶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纯真的弄堂女孩,她无法阻止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几个男人都有了情感纠缠。

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从妙龄少女到暮色垂年,她的一生一直在与不同的男人周旋。这个典型的上海小姐,在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心存着一份渴望。她不愿屈从于现实,即使心中布满伤痕,也要坚定地走自己想走的路。

顺带说一句,其实,比起《长恨歌》我本人更喜欢的是王安忆的《天香》。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在这里不必赘述,曾回答过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一个悟空问答“同获茅盾文学奖,为何会有人觉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再来说说李佩甫的《生命册》。这本书前不久刚刚读过,李佩甫的作品读过几部,很喜欢他的写作手法,尤其喜欢关于农村题材的几部作品。

《生命册》讲述的孤儿吴志鹏从农村走入城市的故事。主人公称自己是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吴志鹏时常说起的一句话是“背后有人”。吴志鹏是喝无梁村乡亲们的百家奶、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乡亲们又推荐并供养他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省财贸学院的初展才华的青年教师。当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成了一个“城市人”之时,乡亲们却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他的眼前。在乡亲们眼中,在城市落下脚的吴志鹏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将生活中发生一切“困难”托付给吴志鹏,期许地望着吴志鹏,渴盼着“困难”的完满解决。

在频繁的“情感绑架”之下,吴志鹏成了一个逃离者,他避开一切可能被乡亲找到的地方,终于成了一个“自由人”。

故事在城市和乡村两条线中穿梭,固守在农村的老姑夫等人与在城市间穿梭的吴志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样的冲突之间,每个人物都更加地生动有活力。另外,作者笔下那些生活在乡村的各色人物都独具特色,每一个人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单独的小传。他们每一位都写在吴志鹏的“生命册”上,与这些人物间无法剪断的“情缘”促使吴志鹏终于又走回了无梁村。

最后,是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这部作品,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不到二十岁,现在还记得读到新月离世时自己伤心难过的样子。时隔多年再读,虽然依旧为新月姑娘悲痛,但是已经能够理解作者的深意,能够体会生活中不完满的遗憾。

霍达在《后记》中写道: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者敲掉一块。

或者,正是因为这份浑然一体的融入,让我们不自觉地深陷作品之中。对玉痴韩子奇的少年老成敬佩不已,为梁君壁能够接受不是亲生女儿新月在自己身边长大而感叹,对执着理想的楚老师心生爱慕,为青春美好的新月惋惜……


茅盾文学奖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每个人对作品的喜好也都是不同的。所以这个排序也是非常主观的,非常个人的。



附: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魏巍《东方》

莫应丰《将军吟》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古华《芙蓉镇》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李准《黄河东流去》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荣誉奖

萧克《浴血罗霄》

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

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

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

刘斯奋《白门柳》(一、二)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

张平《抉择》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周大新《湖光山色》

麦家《暗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

刘醒龙《天行者》

莫言《蛙》

毕飞宇《推拿》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这边风景》

李佩甫《生命册》

金宇澄《繁花》

苏童《黄雀记》


樂悦阅读


从1982年开始至今,已有43位文学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这其中有张洁在第二届凭《沉重的翅膀》和第六届凭《无字》获得了两次茅盾文学奖,真的要膜拜。

这其中如果要选五部我喜欢的,我会选第一:路遥《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全景式的描写了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乡社会生活,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发展中经历的艰难曲折。第一届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风格和《平凡的世界》有点相似。

第二,陈忠实《白鹿原》,这本书文学气息浓厚,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社会发展的史诗巨制。

第三,古华的《芙蓉镇》,这部著作改编的同名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也让刘晓庆,姜文从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第四,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以精妙的语言写活了鄂温克族的百年苍桑巨变,讲述了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第五是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我是先看了电视才知道这本书,此书既磅礴大气,又有诗情画意,涵盖了从红军时期到“文革”后进入新时代约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爱的作品,也许我喜欢的并不合你的意,不妨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而且,获茅盾文学奖的很多著作我都还没仔细看过,也希望可以听听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在老去的老胡


比较优秀的有:古华的《芙蓉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修订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的《白鹿原》(修订本),王安忆的《长恨歌》,熊召政的《张居正》,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等。

  历届获奖名单: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百花文艺出版社《你在高原》(张炜)

  魏巍,《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

  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李准,《黄河东流去》,北京出版社

  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心武,《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浙江文艺出版社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荣誉奖

  萧克,《浴血罗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徐兴业,《金瓯缺》,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

  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斯奋,《白门柳》(一、二),中国青年出版社

  刘玉民,《骚动之秋》,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

  张平,《抉择》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秦腔

  张洁,《无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柳建伟,《英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宗璞,《东藏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

  贾平凹,《秦腔》,《收获》杂志、作家出版社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国作家》杂志、作家出版社

  麦家,《暗算》,《钟山》杂志(发表篇名为《暗器》)、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

  刘醒龙,《天行者》

  莫言,《蛙》

  毕飞宇,《推拿》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届评选: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2015年5月在中国作家网公示了252部参评作品,刘醒龙《蟠虺》、姜燕鸣《汉口之春》、刘诗伟《拯救》、林白《北去来辞》、曹军庆《魔气》和《武汉晚报》原副总编辑王石《隆重纪念一个无用的人》等6部湖北作家作品入围。

  本届252部参评作品均为诞生于2011年至2014年期间的长篇小说,参评数量比2011年第八届茅奖多出72部,将从中选出10部提名作品,最终获奖作品不超过5部,将是“茅奖”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届。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及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按得票数排序)最终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周易建筑环境策划


从1977年至2019年8月,茅盾文学奖一共评选了十届,这十届的获奖作品良莠不齐,如果要从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我个人的看法是:

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古华的《芙蓉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阿来的《尘埃落定》。

一、理由

1. 之所以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排在第一位,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史诗性的巨作,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足以让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2.其余四部小说在我看来,无论在小说所写的内容还是在小说的叙述形式上,都有着超出其他很多作品的地方,是属于那种在时间的长河里越来越显出高贵品质的小说,而不是像某些获奖作品那样,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二、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1977-1981)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1.第一届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张炜:《你在高原》、 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吟》、 姚雪垠:《李自成》、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2.第十届

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 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

三、题外话

有的小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但在我看来,远比很多茅奖作品要杰出,比如余华的《活着》。


至善如水


如果只列五部,本人观点,应该是以下五部:

一是姚雪垠的《李自成》;

二是陈忠实的《白鹿原》;

三是王安忆的《长恨歌》;

四是宗璞的《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

五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赞][赞][赞][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豫川876


我心中的顺序是

陈忠实的《白鹿原》

阿来的《尘埃落定》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古华的《芙蓉镇》

贾平凹的《秦腔》


西北风中的沧桑


我会首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的《白鹿原》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

王安忆的《长恨歌》

贾平凹的《秦腔》


白马侃诗词


我是按照文学的震撼力,价值感,普世观这三点来评判与选择排列的:

《白鹿原》

《穆斯林的葬礼》

《你在高原》

《芙蓉镇》

《骚动之秋》


user3513741117489


天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