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陈红卫215


“知行合一”是心学思想的大成,也是核心。知易,而行难。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



《传习录》曰: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关于“知行合一”,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当时读到这段如醍醐灌耳。今人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凡人多是空励志,以至说多做少,最终落空。

说起“知行合一”,不得不提“四句教”。王阳明五十六岁时将自己的思想归纳为四句,曰"四句教”。对于“四句教”我的理解:四句话要一起来读,如果单独读一句,就片面了,不能真正理解阳明先生的意图。四句教是心学大成之言,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有的人片面的只读第一句,怎么能理解四句教的精髓呢? “四句教”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阳明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让我们再来解读“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符合本心的就是善,不符合本心的就是恶。所以做圣人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寻找,只要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呢?其实,正因为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所以才说它无善无恶。比如:法律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那么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律是非法的,可我们好像也不能说法律是合法的啊。心之本体也是如此,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善的,也不能说它是恶的,只能说它无善无恶。

关于“四句教”的思想,我认为自古以来,理解的便理解了,能掌握王阳明先生思想的精髓,为已所用,便能了解知行合一。不理解也就不理解了,包括片面或批评之流,只是发表自己看法罢了。



要了解“知行合一”,还是要读先生的《传习录》。《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心学”发展和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著作中重要的思想,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要想彻底了解,还是要通读此书。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无论何时,是否理解,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会一直指引着我们,知行合一,需知,也需行。理解了,便能指引我们自省、慎独、求知、前行。


大志读书


小孩或者婴儿,心里的状态和自己的表现是合一的。如果宝宝难受,就哭,心里欢喜,就笑。心和行好像没什么空隙。

人长大了,心里难过,忍着不难过,害怕别人发现。心里很欢喜,忍着不欢喜,也害怕太招摇。

心和行,似乎隔开了。行为不完全表现内心,学会了伪装,伪装的目的是保护自我,维护私欲。

如果说一个人心里不管想什么,都完全100%的用行为去展现。那么,如果此刻心里升起了恶念,比如偷盗之心。那么,就直接去偷去盗,这样是不是就:知行合一了?

那这个知,不是平时的心之所想吗?这个知是“良知”,也许可以理解为“良心”。让行为和“良心”保持一致,甚至就合二为一,没有任何空隙的时候,这个人就格外善良了。

所以,这个【知】,也许不是知识、经验,而是“良心”。这个良心,会不会变呢?如果会变,那就成了“变化的良心”,就有“好良心”,“不太好的良心”。是什么让良心变化?也是行为,可行为不是和良心保持一致了吗?如果真的保持一致,也不会让良心变化。

所以,这个“良心”,可能是稳定的,不变的,不为外界行为所染的,不被情绪经验所动的。

这个“良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那么,每个人的“良心”,有没有高低之分?是共同的“良心”,还是各自的“良心”?

如果“良心”有高低之分,那么,我能不能让我的良心更高一些?那要怎么让良心更高一些?要靠行为来改变良心吗?如果行为改变了良心,那么知就又与行不合一了。

也许,每个人的“良心”都是一样的,或者说,这个“良心”是共同的,有一样的特质。就像水,大海之水,与湖泊之水都是水。

那么,如果大家都做到让良心牵引行为,那么大家就格外的和谐。如果人人“知行合一”,在行与知之间,就没有私心,没有自我,也看不到所有人之间的差别。

知行合一状态下,良心完全绽放,全盘没有个体私欲的干扰。一举一动,毫不费力,皆符合良心,虽动未动,良心不动故。


五角星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所提出来的,但肯定不是原创,或发明,在他千年前佛经中的,体相用,

一体,就是知行合一的显现,如六祖坛经云:「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本是一体」。如灯与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光与灯本是一体,知与行,亦復如是,

王阳明先生为什幺会提知行合一呢?要知到他最先前提出的」心即是理」、理即是心」。是儒家经过千年,道家文化,佛家思想,及禅的文化,洗礼,磨合,冲击后的更新版,融入了其两家精髓,自悟,便提出(心即是理),那年代是儒家大胆心学理论,也是儒学的3。0版,

此思想,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若从,心的字意去了解这心,那永远不会理解阳明先生的,(心即是理)的大道理,若知也是表层的,不是全部,此心是达摩祖师,血脉论中的,心,心,心,难可寻的心,是六祖坛经中云:「不识本心,学佛无益,」。的心,心即是理,就是心即是道,道即是心,也就是心即是佛」。六祖云:「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前念不生是心,后念不灭是佛,即心即慧,即佛乃定」。可见阳明先生当时对,禅学,佛学,有一定的感悟,与理皆解,才提出他的心即是理的理论,在他生命成长的感悟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知行的合一」。此部份冷暖唯有自知,一位圣者最宝贵的精华,分享给云云众生的缘者,


和_子


“知行合一”,通俗点讲,就是你要想知道李子的滋味(知),就必须要亲自尝一尝(行)。这是最直接的理解,其实细说起来,这里还有很多细节,比如我们为什么想知道李子的滋味?“李子”在这里具体代表什么?怎么样才能尝到它?等等,问题很多。

王阳明的学问承自南宋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二人的心学,并将其发挥至极致,宋朝一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后的盛宴,自蒙古人南侵之后,经过明清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有出现过令人振奋的兴盛局面,勉强来讲,也就是阳明心学一枝独秀。

从北宋开始,中国文化各家学派纷纷登场,有张载的气学,二程的理学,邵康节的数学,还有就是二陆的心学,各类思潮愈演愈烈,到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和心学巨匠二陆兄弟还曾经就“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观点在江西举行了著名的鹅湖之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事件。

阳明心学就是承自二陆,心学不能算是纯粹的儒学,里面有诸多道家和佛家的元素,王守仁本人也是个禅和子,有很多传说,仅从他最著名的四句诗教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点,诗中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里“心之体”、“意之动”都是唯识里的东西,但可惜的是,自会昌法难以来,大量的佛教典籍或被摧毁,或是流失,尤其是唯识经典,缺失的最严重,直到民国时期,才由杨仁山居士大量从日本引流回来。

所以阳明心学的四句教虽然名气很大,但在唯识经典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也不免留下诸多遗憾。总之,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丰富理论的指导下踏实实践,隔靴不去痒,说食不能饱,只有理论上明白了,实际上做到了,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澡雪堂主谈国学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明朝王阳明所创所谓,心学,的主要论断。还有所谓心学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学善恶观认为人本无善恶,全是内心的意,心所致,分清善恶就有良知了。你贫穷弱智全是你个人不分善恶造、成的,与他无关,认天命吧。所以你要向善,不能向恶,做个乖乖羊就好了。对牧羊人大好。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心学名句。说要注重行,实践。知行合一。狭隘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是认知的表层浅显阶段的认知总结。按存在合理,那这种思想存在符合当今思想界。实际上我们过度依赖经验主义已深受其害。列宁有文批判经验主义了,《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主义批判》。知行合一,是否隐含另一层含义,你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然既得利益集团不好管理你们。比如狼。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会使人思想思维混乱,丧失独立思想的能力。一个人一但获得思想自由是可怕的。况且时代已抛弃了心学,却有人别有用心一再重提,居心?生活在工业文明创造的社会却向往农耕文明的文化和时代?


李庚19


王阳明的“心学”很有特色,值得玩味,也是有人推崇的原因。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重要思想,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王阳明的知是指良知。是说人的品质,知识,地位等主观因素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也是说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说,只知道不会做不能算是真知,只会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不能算是完全会做。强调了知行的统一关系,注意到了知识的全面性。

王阳明不仅很好的学习和理解了儒家思想,对佛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借鉴,是一个会学之人。

他把“格物致知”和“学以致用”结合起来了。不过他对格物致知的看法有片面性,格物是要把竹子切成段,分成块儿一块儿块儿的研究,他却傻坐在那里死盯着竹子。他总结出“知行合一”也有点瞎猫碰死耗子,蒙对了。

人们常说存在决定意识,却忘记了意识的反作用。又有人说我心即是理,忽略了客观对人的影响。马克思才引进了辩证法对唯物论,唯心论进行改造,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可以算他的辩证法吧。

学习古人如果能有精力训诂当然好,没有精力也不必遗憾,只要对自己有启发就好。理解错误也不必大惊小怪,说不定歪打正着。学习强调领悟,不是生搬硬套。要知道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和实践性是学习哲学的要义,也是哲学思想的本性。

对王阳明的评价分歧很大,是两个半圣人之一也好,一分不值也罢,对古人还是要宽厚些,就是一字之师,也应该学习。

价值判断是每个人的事情,和知识本身没有关系。


老梁139490047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虽然答不好,但还是想说一说自己的见解,有不对的地方请谅解。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

关于知行合一,最浅显的理解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但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实际上这四个字是明朝心学大家王阳明,所奉行的一种极高的为人处世的境界。这是一种修行,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才能的体现,也是修持成果的体现,在王阳明的心学这,就化成了‘知行合一’!能做到这四个字,那么这人不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不在话下。

然而做到这四个前,还有一句叫“格物致知”。做不到这点,是谈不上知行合一的,这是知行合一的基础。

格物致知,依照我的理解就是解析透彻事物的本质。通过格(分解、剖析)事物,增进自己的知识、智慧。

格物是手段,致知是转化,知行合一则是理解后的运用。

我悟性不高,理解的表述的有点玄乎。

按照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当一个人能轻易的了解、看透事物的本质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资源去实践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可以是家庭琐事,也可以是国家大事。这才是一个人才能的最终体现,而不是看多少书,学了多少东西。

能把自己掌握的、理解的,充分运用,这就是简单的‘知行合一’。


网虫读书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其内涵很深,一般较为简单的理解是指: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行”离开“知”便是乱“行”,“知”离开“行”便是“假知”。因此,他主张的实质就是把“知”和“行”结合起来,不能离开“行”而去求“知”,也不能离开“知"而去"行"!


"知行合一"在生活中并不神秘也不少见,作个简单的比方,例如,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制造商也将这个口号印刷到香烟包装盒上,那些不吸烟、或者戒掉烟的人在“吸烟有害健康”这件事上就是"知行合一"。其思想和实际行动能有机统一。


现在,“知行合一”的意思一般多指:“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另也有人将其引申为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毛园老龙


这句话是王阳明说的。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要研究知行合一,需要先去了解王阳明为什么提出“知行合一”这个概念。

万事皆有因,王阳明是为了反对朱熹和矫正程朱理学而喊出的知行合一。

那?

朱熹是谁?朱熹说了什么?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在孔庙他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间,儒学集大成者,世尊为“朱子。"

春秋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子”也!应该是唯一一“子”,很厉害的一个大人物。

他的思想体系是理学,庞大的很,为了此题目,这里不用全部罗列开来,我们把朱熹的理论简单化如下: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明人伦,” 朱熹是理学。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也把王阳明庞大的心学理论简单化如下:

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明其心",王阳明是心学。

理学也罢,心学也罢,都是儒家学派。

众所周知,儒教徒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儒学的方法,那就是——格物致知,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礼记·大学》

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自古至今的大儒一直在和这十七个字较劲。

怎么样才能“知”晓宇宙间事物原理呢?格物嘛!

重点快来了:怎么“格”物呢?

朱熹认为:格就是“至”,就是穷尽。“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对格物的理解就是研究事物,就是需要一件一件去研究外在的事物,包括人生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具体的物质,那怕一石一木,都要一件一件去研究,以寻找出最后最大的道理。理学嘛!

王阳明认为:格是“正”,格物是正物,端正事物,把和你有关的事物都端正了,才是格物。

要研究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使之端正,让其步入正轨,守本心为第一要务,心学嘛!

再往答案前进一步:格物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致知!

朱熹认为:知就是知识,当然,朱熹的这个“知识”还有定语的,这里是指那种终极的知识,所谓致知,就是达到终极的知识,绝非普通的知识。

朱熹认为,格物,也就是研究事物到极致之后,自然会获得知识,对万物有了彻底的认知,就是致知了。

朱熹是往外求知,向万物求知。

王阳明有另一种理解,王阳明借用了孟子的一个概念,他在“知”前面加了一个“良”字,良知也。

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

王阳明认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说明了良知是先天之知,不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得。

良知在哪里?人本心具有也,就像《大学》所说的“明明德”之“明德”,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先天的美好本性,美好素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王阳明认为,如果打算致知,唤醒自己内心的良知就可以了。去研究什么万物呢!浪费功夫。

最后答案来了:

既然王阳明认定了研究万物去致知是浪费功夫,良知是每个人本身具有的,接下来要干什么呢?把浪费的功夫省回来了,把这些功夫拿去干什么呢?

行动呀!

按着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去践行,让实践和良知契合,知行合一也!

不要去研究万物之知了,那是万物之知,非你本人之知。

你知晓了动物生存靠弱肉强食,难道也要弱肉强食吗?你知晓了植物们争奇斗艳的开花为的是吸引蜜蜂来传粉,你也要争奇斗艳吗?

不用,我们是人类,和他们不一样。

追着你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就好了,就可以求得“大道”了。

你想过简单生活,那就去吧,不要弱肉强食争奇斗艳了,

你想孝敬父母,那就去吧,不要说什么事业第一了。

你如果有能力,想要去造福天下苍生,那就去吧,不要怕“吃亏”。

不要说你没有想,你一定想过,这个是人性本能。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葭明通半瓶历史


明代大智者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人生大智慧的一生,他创立的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要命题。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什么是“知行合一”呢?

王阳明用《大学》里所举的一个例子,来阐明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见到美色,都有本能的爱好,一见到美色的瞬间,马上就有反应,有感觉了。这就是“知”;而喜欢这种美色的感觉就是“行”了。这些感觉,都是本能的。这就是“知行合一”。

而一个人,一闻到臭就感到厌恶,这也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

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一种非常纯粹、出自本能的反应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由于心念非常单纯、专注,是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的。

一个人只有在知行合一的状态下,后接近知行合一的状态,才能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因为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出自本能的,纯粹的热爱,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克服种种的困哪,专心致志的追求,直到最后获得成功。

但是,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很平凡,就是因为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大多数的时候把“知”和“行”分开了。思想和行动没有统一。我们追梦的行动力不够,或者是动力不足。导致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由于惰性,我们就想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