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膽求變,創造山水畫新樣貌和新風格


在當今中國山水畫壇,賈又福是一位最有成就、最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畫家之一。他創造的山水畫新樣貌和新風格,是繼李可染之後的又一次突破,但並不一味地模仿李可染。



他追求的是與老師藝術精神上的一致,在最好的繼承是創新和獨創性思想指導下,他大膽求變,形成了“賈氏山水”獨特風貌。



賈又福: 生於1942年,別名飄香,堂號不華堂,鏡真樓,河北省肅寧縣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65年畢業,師承李可染,以中國北方太行山為創作基地,從事山水畫創作以及美術理論研究。同年至中央戲劇學院任教。1977年調回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任教。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中央美術學院教師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1992年獲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授予的“世界名人二十世紀成就獎”。在北京榮 寶齋出版社出版《賈又福談畫篇》、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賈又福山水教學體系 》、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賈又福集:苦修集、懷鄉集、觀化集》。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賈又福工作室教學彙報展》、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賈又福工作室師生作品展”等。



賈又福先生生於農民家庭,從小養成了樸實、勤勞、堅韌、樂觀的個人品質,在小學、中學期間就顯示出過人的造型天賦。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後,得以向李可染、葉淺予、李苦禪、宗其香、何海霞等人學習,拼命吸納各種有益的藝術養份。



賈又福善於學習掌握老師最重要的特點和精髓,並且興趣廣泛,儘可能多地掌握山水、花鳥、人物等多門類學科的最高級原理和技法。比如他的大潑墨大潑彩和學習李苦禪、何海霞有直接關係。賈又福還向長安畫派學會了新時代的山水畫審美觀念和鮮活的筆墨語言。



他在山水畫科如飢似渴地、夜以繼日地用功學習,課餘到圖書館研讀畫冊,記錄揣摩古人的構圖、畫法,大量深入地臨摹古代優秀作品。正如賈又福先生後來在所述:“最主要的是崇尚和學習石濤在藝術上的大無畏反潮流的創造精神!”年輕的賈又福就已經具備了超人的眼光、開放的胸襟。



對賈又福影響最大的要數李可染先生了,他學李可染的畫幾可亂真,那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是純正的李可染的面貌和手法。賈又福曾在日記中寫道:“我下苦功要自己手中有七星寶劍,這寶劍是我頭頂上的七顆明星照耀的。”並旁註:“李可染、李苦禪、葉淺予、宗其香、潘天壽、石魯、何海霞。”



賈又福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央戲劇學院任教。他積極深入山村、工礦寫生,苦練人物畫技法,為工農兵服務。文革結束後,賈又福被調回中央美院任教。



這時,賈又福已經好幾次上太行山等地大量寫生。積累了豐富的寫生感受和經驗,到1979年,賈又福毅然決定確立自己的藝術發端,紮根太行。



太行山脈,是華北平原邁向黃土高原的階梯,壁立萬仞,巖陣千里,素稱中華大地的脊樑,其山形地貌整、肅、闊、大,區別於絕大多數傳統山水畫中的一般表現對象,比如黃山、桂林、三峽等等,更不同於江南丘陵平遠山水,這首先在表現題材上和傳統及前輩拉開了距離。



面對新的對象,賈又福迎難而上,以他的過人睿智、高遠的眼光及膽略洞悉藝術史上的成功範例和繪畫發展的本體規律,他繞開眾人皆畫的一般題材和手法,突破歷代大師的重重包圍,及早地、堅定地選準自己最鍾情的一隅山川。鑽深鑽透,提煉昇華,穩步制定和實現一個一個短期計劃,最終向最高遠的山水畫藝術境地邁進。



1988年9月,賈又福第一次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了個人畫展,對紮根太行十年來的艱苦歷煉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和彙報,向觀眾推出一場令人歎為觀止的宏大視覺交響,引起美術界的轟動。



在展會現場,李可染先生一張一張仔細地看畫,不時停下認真地講評,觀眾圍得水洩不通,可染先生一直堅持了整個一上午,令賈又福感動萬分。



早在展覽前,李可染先生曾親切地對賈又福說:“在我的眾多學生中,你的成就很突出,能有你這樣一個學生我感到很高興,你的治學精神象我,你潛心藝術,很虔誠,非有這點精神不可,你和我的關係,很象我和齊白石老師的關係。”言語中充滿了對得意弟子取得成就的欣慰和殷切的期望。



毫無疑問,賈又福繪畫的風格面貌是前無古人的,當我們在他的作品面前獲得全新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的同時,更引起我們思考中國古老的山水畫發展至今的一些重要的審美經驗的革命。



賈又福曾說:繪畫不應滿足於小我的陶醉,如果在外星球上辦畫展,也應讓外星人能看懂能夠共鳴。



賈又福是農民之子,是大山之子,是宇宙之子,是一個為藝術而生、為思考而生的人。他的藝術,脫胎於最優秀的民族傳統,邁向了最高遠的藝術境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