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人生下半場,學會放下

公元805年秋,落滿枯葉的官道上,一箇中年男子坐著馬車,緩緩向南行駛。


他眉頭緊蹙、臉色悽苦,獨孤的背影籠罩在一個巨大的陰影中。

他的背後,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城——長安。

10年前,他少年得志,金榜題名,21歲時就在“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海選隊伍中脫穎而出。

10年後,他從繁華處跌落,悲愴的淚水滾滾而下,從都城趕赴荒蠻的永州。

三十歲之前他是眾星捧月的人生贏家,三十歲之後他是隨風飄零的孤獨隱士。

他是柳宗元。

人到中年,面對江中垂釣的老翁,他寫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柳宗元的“千萬孤獨”中,我才漸漸體會到中年之後的人生況味。


01

有一種孤單,只能一個人扛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於長安。

“河東柳氏”世代為官。到了唐朝,已經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非常有名的高門望族。

顯赫的身世,既是柳宗元的優勢,也是他的負擔。

他可以憑藉家族榮耀為自己帶來名氣,卻也揹負著整個家族的責任和期望。

在母親的教導下,他讀書十分刻苦,立志出仕做官,大展宏圖。

13歲那年,他因為一篇《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得到聖上的讚譽。

從此名聲大噪,成了家喻戶曉的神童。

21歲,高中進士,26歲,又被任命為藍田縣尉,33歲時已官至禮部員外郎。

少年成名後,仕途連連攀高。沉浸在喜悅中的柳宗元,覺得人生還有著無數種輝煌的可能。

然世事多變,公元805年,順宗繼位,擁立太子的柳宗元一派改革失敗。

剛剛大展拳腳的柳宗元,光明的前景即刻灰飛煙滅。

在這場政治災禍中,他被貶到了荒僻的永州。

人到中年,事業被毀,理想破滅,本就是一場悲劇。

更令他痛苦的是,因為自己的戴罪之身,連累了家族聲望。

面對親人的抱怨和責難,柳宗元愧疚地寫下:

“宗元不謹先君之教,以陷大禍,幸而緩於死……罪惡益大,世無所容。”

柳宗元不想離開長安,不想就此中斷大好的仕途。

但為了不連累家族,他不得不出發。

那個原本“性又倨野,不能摧折”的年輕人,面對人到中年的打擊,不得不退去了所有鋒芒。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道:“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詩和遠方”都是年輕人的,中年人只能用故作堅強,來承擔年齡的重擔。

他們明白,“哭的話除了眼睛會腫,根本沒用。”

所有的委屈,只能打碎牙齒嚥進肚裡,獨自面對命運安排下的一切苦難。

無人依靠的柳宗元,帶著老母,奔赴永州。

02

受苦是人生常態,成年人只能自渡



到了永州之後,柳宗元的日子並不好過。

身處惡劣之地,領著微薄的薪俸,承擔著養家的責任。

更讓人寒心的是,他在永州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

他帶著67歲的老母親,借住在龍興寺的破廟裡。

因為水土不服,加之沒有地方求醫問藥,柳宗元的母親半年後就染病去世了。

但是來自各方面的打擊遠沒有停止。

新的當權者對包括他在內的革新派仍然不放過,各種攻擊誣陷源源不斷從朝廷襲來。

革新領導人王叔文先是被貶,後來又被賜死。

柳宗元如驚弓之鳥,擔心殺戮之禍也會落到自己頭上。

親人離世,生活艱苦,還有政治上的威逼,使柳宗元心情鬱結,健康也大為受損。

在仕途和生活中頻頻失意的柳宗元,卻在永州的山水中成就了自我。

大雪紛飛的一天,柳宗元騎馬慢行,看到一個漁翁,披著蓑衣在江中垂釣。

於是他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名篇《江雪》。

茫茫冰雪中,老翁安靜垂釣,孤高絕俗。

這個孤獨的背影,傳達的不僅是曠世的愁情和孤獨,還有內心的堅守和執著。

那獨釣寒江的漁翁,不正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嗎?

面對朝廷的白色恐怖,面對生活的打擊磋磨,他並未屈服。

公元810年,在風景秀麗的愚溪旁,柳宗元為自己構築了一間小屋。

收拾好心情的柳宗元,開始寄情山水,放下悲傷,繼續前行。

在愚溪附近,他發現了西山、小石潭、袁家渴、石渠、……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

進能兼濟天下,退能獨善其身。

遠離政治的柳宗元,用深沉的思索和豐富的生活體驗,將自己交付於詩文之中。

他與山川相晤,與自我對話。在被世界拋棄之後,找到了自己的救贖之路。

人生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面對苦難,唯有自渡,才能找到真正的出口。

03

放下無謂社交,人生得二三知己足矣

被貶謫後,柳宗元的宏圖之志並未磨滅,曾多次寫信,求朋友為自己說情。

可昔日官場上的酒肉朋友,因利益相關,說翻臉就翻臉,甚至還在背後詆譭柳宗元,以劃清與“罪臣”的界限。

人活一輩子,既要認真做事,也要明眼看人。

友不在多,貴在真心。

所幸除了那些落井下石的“面上朋友”,柳宗元還有劉禹錫這個患難之交。

在柳宗元最落魄的時候,劉禹錫常寫詩勉勵他: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詩的意思是:“兄弟,秋天雖然寥落孤寂,但換個角度看,卻比春天還明朗舒爽。趁著詩興,寫首詩吧!”

不知是否好友的激勵起到作用,柳宗元從低谷中振作起來,心境也在寄情山水中獲得超脫。

同是垂釣,格局已然不同於前: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這首《漁翁》,也是寫於貶謫期間。不過映入詩人眼中的,是青山碧水、翠竹雲空,傳入耳中的,是瀑布激流、溪水淙淙。

和山水自然之聲相應和的,是詩人心中的從容愉悅。

10年後,柳宗元和劉禹錫一同被赦,回到長安。

不料兩個月後,劉禹錫寫了一首《玄都觀桃花》,觸怒新貴,兩人再次被貶。

這次,柳宗元被貶到了柳州,劉禹錫更慘,要到人跡罕至的播州去。

柳宗元得知朋友還有一個八十好幾的老母,難以承受路途遙遠的顛簸,於心不忍,立即向朝廷上奏,請求代劉禹錫去播州。

也許是上奏起了效果,劉禹錫最終去了連州。

一個人落難時,最能看清朋友的人品和真情。

已到不惑之年的兩人,從長安出發,結伴同行。

柳宗元還作詩一首,和朋友告別。可惜這一別,就成了永別。

柳宗元47歲那年,在柳州生了場大病,自知大限已至,他寫了一封絕筆信給好友劉禹錫。

將所有文稿和自己的未成年的兒子都託付給了這位莫逆之交。

後來,劉禹錫將柳宗元的兒子撫養成人,將他所有文稿編撰成集。

他不負朋友囑託,也給後人帶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活到一定年紀,朋友圈越來越大,朋友卻越來越少。

其實中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孤軍奮戰。放下無謂社交,得知己兩三人,足矣。

04

人生下半場,學會放下

柳宗元沒有蘇東坡的曠達,亦沒有歐陽修的有趣。

他是個天生的孤獨患者,無法同蠅營狗苟之輩為伍,也無法笑對人生苦難。

在永州,他終於放下回長安的幻想,投入平凡又不凡的世俗生活裡。

他積極用世,仁政愛民,改革弊政。

他解放奴婢,發展農林、改善風俗、推行教化,努力惠化一方百姓。

和那些奮力鑽營功名利祿的人不同,柳宗元的政治抱負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人生到了下半場,一路放下,才能繼續前行。

柳宗元的一生都在不斷失去,但只有放下傷痛,才是一種更強大的自救,才能走得更遠。

人生下半場就是一個懂得的過程。學會拿得起放得下,重新出發,也是從心出發。

餘生不易,學會放下,才有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