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时的人发现不了有些外国的存在?

丝空万里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古时候中国人认为我们居于天下之中。一块完整的陆地,四周是海,海内就是天下。传说海外有四大部洲,(孙悟空即出生于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但我们不认为孙悟空为外国人)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后面,有四大部洲建筑,代表皇帝一统四海。皇帝的最高理想,就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颐和园佛香阁后面为四大部洲,下方是河清海宴坊。

从大禹治水后划天下为九州,到乾隆在颐和园中建四大部洲,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甚至影响到今天,每年春晚,主持人的一声“海外侨胞们”,我们听上去是那么温暖,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

科学的世界地理概念,开始于1492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明末,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化,徐光启极为重视,广泛宣传。虽然他身为高级官员,但是在强大的传统面前,他的声音实在太弱小了。

哥伦布

我们一直不能理解,当年乾隆皇帝为什么一口回绝了英国的贸易请求。许多学者在各方面撰文论述,但都忽略了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片面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去看古人,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乾隆会见英国特使

所以,我们今天看待历史,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才能看到合理的逻辑。


三维看历史


古代中国人无法发现外国的存在,主要是由以下三点原因造成的,

一是中国地形地貌的限制。

打开中国地理地形图,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东向和南向都面向大海,我们的东海,黄海和南海都是不能和风平浪静的地中海相媲美的。古代中国人面对风高浪急的海洋,又缺乏现代造船技术,通过大航海这条了解世界的路是走不通的。中国的西南是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北部和西北部多沙漠瀚海,以古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要通过这些地方是九死一生的。何况这些地方还经常有强悍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出没,这无疑又给探险增加了难度。古中国的路上丝绸之路,一度是中国了解世界的唯一通道,也因为西北游牧部族的强大而屡屡中断。

二是外出了解世界的动力不足。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都对不能耕种的土地不感兴趣。如果沿着伟大的万里长城巡视一圈,你会发现这条长城其实是400毫米降水分割线,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我们宁可造一条万里的墙,也不试图征服长城以北的土地,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于北方蛮夷的生活毫无向往。古代中原儒家文化的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要远高于周边的游牧民族,中原和游民民族的关系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所以古代中国人自称中原为“中国”,有着世界中心的自信。对于周边这些蛮夷学生,老师是缺乏去了解的意愿的。

三是传统中国人保守的观念。

中国古代人是重土安迁的。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 元帝记

汉民族对于土地的依恋,是信仰般存在的,并镌刻在基因里。

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的基因里是缺乏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的探险精神的。这样的观念显然与发现新大陆的冒险精神想背离的,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也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地理地貌的限制,了解世界的动力不足和传统中国的乡土观念,阻碍了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步伐,是近代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主要原因。





斯毛金侃大山


受到自己知识、能力的限制

犹如:我们不能发现外星人一样,不是我们地球人不想,事实上我们地球人一直在寻求星外文明。

张骞出使西域,

也是为了发现外国人。

三国孙权大将卫温发现台湾人,并将台湾拉入中国版图。


跟着小虎玩着去软考


古代交通很不发达,有些小国国力很弱,影响力很小,也许在中国发展之前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bestwest9


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人们能达到的距离有限,无法接触到距离较远的文明!


千年风雅


1 交通不方便

2 中国地大物博 有些地方民智未开 消息堵塞


看古谈今


信息闭涩,交通不便,科学落后,思想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