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喜剧比悲剧难演,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娱乐一只猫


同一个好的喜剧讲第二次,观众未必会笑,同一个优秀的悲剧讲第二次,让观众哭起来就简单多了。

周星驰 、葛优、 成龙、 周润发 、梁朝伟 、黄渤、 王宝强 、徐峥 、张曼玉 、梁家辉、 张家辉 、曾志伟 、吴君如等许多演员都能表演喜剧。

喜剧和悲剧的确是不同的,如果喜剧中有让观众笑不出来的场景,观众可能会对这个角色感到尴尬和冷漠,甚至这种感觉可能会观众被带入下一个剧本场景中。

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出色喜剧演员,比如金凯瑞、周星驰、憨豆、卓别林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比较沉闷的、不苟言笑,甚至有的还患有抑郁症,喜剧人想要整出新的花样可不容易,往往能把喜剧人自己整郁闷了。

演喜剧要侧重于喜剧的节奏。人的微笑点是很微妙的,演员表演欠一点不行下,过一点也不行。喜剧人只有敏锐的把握到这种节奏,观众才会笑。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笑话,有的人讲出来很有趣,有的人讲出来人们觉得根本不笑。能很好的把控喜剧节奏的演员太少了。这就是为什么喜剧很难演的原因。


喜剧就好比把人的伤口撕开给人看,他和闹剧是有区别的。喜剧搞不好就是演成了神经病,演成了自嗨。说到底,喜剧是一种讽刺,因为科学家认为笑是一种危险的反应,是危险解除后的反应。比如“挠痒痒”。喜剧的拿捏的分寸在于很高的情商,几乎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悲剧只要毁灭,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


伞人愚评


这句话是周星驰粉丝为了造神而创造出来,星粉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喜剧是最难演的,喜剧最考验演技,逗人笑比让人哭更难,周星驰喜剧出色,所以周星驰演技天下第一,所以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

那么喜剧真的很难演吗?陈佩斯应该是喜剧表演的权威吧,那么让我们看看陈佩斯是怎么说的。陈佩斯说“只要掌握方法,谁都可以演喜剧”。

就以香港为例,喜剧好手不乏其人,如许冠文兄弟、麦嘉、石天、黄百鸣、洪金宝、成龙、冯淬帆、吴耀汉,等等,还有大量的喜剧配角,吴孟达、曾志伟、午马、陈百祥等等。一般演正剧的大咖,周润发、梁家辉、梁朝伟、刘青云等等,都不乏几部喜剧经典。可见能演喜好喜剧的在香港大有人在。

窃以为,喜剧分这么几类,行为喜剧、语言喜剧、结构喜剧和黑色荒诞喜剧。行为喜剧是通过装丑扮傻、追逐嘻戏、粗口打闹等来达到喜剧效果,周星驰以及香港大部分喜剧都属于这一种。语言喜剧是通过人物的幽默语言和机锋对话来达到喜剧效果,冯小刚的喜剧大都属于这一种。结构喜剧是通过剧情的推动来达到喜剧效果,宁浩的疯狂系列,孝子贤孙侍候着、抓壮丁、有话好好说等属于这一类。黑色喜剧是通过荒诞、离奇、病态的剧情揭示严肃的主题。黑炮事件、鬼子来了、背靠背脸对脸、驴得水等属于这一类。我不敢说哪种喜剧档次高,但我喜欢结构型喜剧和黑色荒诞喜剧,这两种喜剧考验得更多是编剧和导演能力,内涵深厚,剧情有张力,让人思考。

卓别林为什么被称为喜剧大师,他的喜剧表演形式虽然标签化,但其创作的喜剧内涵非常丰富,揭示的主题往往是严肃的人性、社会和政治问题。

在表演上,周星驰有自己的特点,但在创作上,周差得太远,编剧导演能力都是三流水平,不用说和卓别林相比,就是许冠文、黄百鸣、高志森、杜琪峰、刘镇伟、徐克等都比他强得多。

周星驰在表演上虽然形式单一,但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这种漫画式的表演虽然浮夸但流畅自然不尴尬,这是其优点。可以看一下香港票房排行榜,从李小龙之后到2000年近30年的时间,除了英雄本色和风云,历年的票房冠军均为喜剧,可见香港人是多么爱看喜剧,所以专注于喜剧的周星驰票房突出不奇怪,这也是李连杰在香港票房一般的原因,精武英雄竟然票房惨败,黄飞鸿系列竟然拿不到一个票房冠军,很奇怪当时香港人的审美。

周星驰在创作上基本上没什么才华。周教育背景的缺失,人文素质的低下,审美情趣的恶俗,注定了此人拍的电影格局小、恶趣味、鸡精汤和到处抄袭,可能此人擅长编一些恶俗的、下三路的段子来取悦观众,票房虽然突出,但谈不上什么艺术性。

从电影表达的主题看,周的电影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就是屌丝逆袭,所以周式励志非常受屌丝们的欢迎。电影开局一般是表现屌丝如何如何悲惨,极尽夸张的悲惨,怎么惨怎么来,然后突然就逆袭了,怎么逆袭的?机械降神,比如看了本如来神掌的小册子,或者外星生物帮忙,或者如来佛祖从天而降,或者是戴了个金箍,或者是做了个梦,或者是激发了天生神力。可笑的是,他还在电影里大喊“努力、奋斗”,生硬卖惨,狂洒鸡血,所以这种励志只是碗鸡精汤,甚至是有毒的鸡精汤。因为现实中屌丝们是不可能有电影中那种奇遇的。

周星驰还喜欢来回倒腾他的那点爱情故事,一会儿“爱你一万年”,一会儿又“一万年太久了”,在周的爱情故事中,一般总是*丝被若干大美女爱上,这也满足了现实中玛丽苏屌丝男的意淫。

在表演上,由于周的表演太套路化、模式化和脸谱化,所以奖项很少,由此粉丝们发明出了“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这样,周星驰一下子就越居那些影帝之上了。然而,周星驰曾经在电影中编排段子来讽刺金像奖,可见周星驰对金像奖的急迫和那股酸爽感。

周星驰尽管擅长编一些恶俗的搞笑段子,但掌控整部电影的功力太差了,可以看一下他的电影,几乎全是单线叙事的简单故事,但就这样连故事都讲得磕磕巴巴,离九十年代别人导演他主演的电影差得太远了,90年代周星驰主演一些电影就观赏性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此人非常擅长营销,每部电影上映都能找到话题来炒作。西游降魔篇炒作与马云的“天马行空巅峰对话”,美人鱼炒作“欠了一张电影票”和与华谊的官司,新喜剧之王炒作被院线欺压等等,对了,“装可怜,搏同情”绝对是周星驰的一个必杀技,屡试不爽。

对周星驰的造神运动现在还在持续发酵,网络吹捧愈演愈烈。周星驰的粉丝团体非常庞大,而且已经组织化了,有全国总会,各省各市还有分会和负责人,不定期地搞一些活动,活动目的当然就是吹捧周星驰了。

最后,欢迎众位看官买本新时代的“向***学习”,看这书名,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让你想到了什么?看周星驰这居高临下、睥睨众生的眼神,是不是似天神一般在俯视着你我,还不快快跪倒膜拜?


猴神大叔的小萝莉


让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它。通常,喜剧比悲剧更难解释。因为悲剧是结局,喜剧是过程。如果没有过程,就没有尽头。喜剧是一种虚假的存在,一切都是为了达到永恒的悲剧。根据我的理解,这层“永恒”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无法选择。

因此,陈佩斯的喜剧理论,即所谓的“喜剧的核心是悲剧”。要挖掘最深层的主张和核心,必须以悲剧的方式播放喜剧。必须让观众笑,让观众哭。难度不是太大。也有可能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

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该过程是一部喜剧,以悲剧结尾。中间的“命运感”是永恒的,也就是说,它不能逃避。莎士比亚的作品等西方文学也得到了阐述。可以说,在这方面,东西方文学是相似的。但是,自古以来,我们在东方就没有悲剧性的思想。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喜剧的核心是悲剧。


后来,一个人注意到那个人是曹雪芹,写了一个《红楼梦》。这是一部由喜剧思想创作的悲剧小说。看完之后,它哭不哭,笑不笑,满是论文,代表了喜剧和悲剧的高度统一。没有喜剧的过程,悲剧自然就无法谈论。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喜剧不仅要让人发笑,而且要更多地激发情感和揭示主题。这是喜剧的角色,也是喜剧的难点。以上。


outlooker


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喜剧由一个个小的悲剧串联而成,一台喜剧发挥到极致也就变成一场宏大的悲剧。

悲剧是近距离看到的生活,喜剧是远距离看到的生活。

喜剧的目的在于使观众从中收获喜悦,喜剧给人的乐趣在于从他人的不幸里产生优越感,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人们很少对喜剧人物真正感同身受。因为若不保持距离,就无法心安理得地嘲笑那些出丑角色的愚蠢。

事实上只要我们凑近细瞧,就能看到许多喜剧人物在受苦。此时若真有了丰富的真实感,就难免会自我代入,喜剧中原本惹人发笑的灾难就会变成悲剧。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大家应该都看过《人在囧途》,当我们保持距离去欣赏这部电影,可能觉得徐峥和王宝强都很好笑。

但就是他们的这两个逗逼人物,如果较真往里深看,悲剧内核就会被挖出来:

两个人都是从飞机到火车到中巴车一直辗转各种交通工具,期间各种笑料,剧本表面上的就在这一层。

但他为什么会这样?

徐峥,员工订票不尽责,春运难回家。因为他对员工的管理方法不当,展现了他在领导才能上的失败。而飞机遇雪之后,火车买票难,黄牛票真假莫辨等等,展现了公共交通问题上长期难以解决的肿胀。

王宝强,奶场老板拖欠工资,一年血汗要付流水。因为奶场老板透支对挤奶工的信誉,因为奶场老板的合作者也不靠谱。因为他也没有别的选择,等等。同样的钱,对徐峥来说解决问题高兴就好,对王宝强就是命根子。这一些,都反映了他民工生活的艰辛。

所以《人在囧途》在表面上,就止步在了「遭受困境」后的窘态这一层,刻意绕过了上面说的严肃内核。如果把上面换一个角度严肃地深挖之后,拿同样都是民工来说,另一个人,可能生活艰辛想挣大钱挣快钱,也许铤而走险。

人们乐于消费喜剧人物的不幸,看喜剧的时候更多只想知道这事「有没有」而不需要「为什么」。不幸的原因人们并不关心,因为一旦关心,就会发现这些细节苦难仿佛在契合自己。 一旦喜剧创作者把这一部分赤裸展现,让观众意识到「自己跟剧中角色一样蠢」,或者「自己跟剧中角色有一样惨的可能性」,观众就笑不出来了,喜剧即宣告失败。

这种把控,就是创作者的分寸感。

观众看不到,才可以「幸灾乐祸」。

也就是说,喜剧某种程度上,在回避现实。

而我们对戏剧或电影的价值要求里,往往包含了对现实意义反思的考量。即便它们本身并没有这个义务,但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得更真」。

悲剧正是因为离生活的本质更近,更坦诚直面,从而在人性的体察与思考上,具有更加深邃的价值。



咖司娱乐


我对戏剧是大外行,在生活中也多喜欢看喜剧,说到演更是一窍不通,只有问专业人士,他(她)们亲身体验,感受最深,由他(她)们回答,会更确切。


用户962712118707一滴


这句话是没错的。说白了就是哄哭你容易,骗你笑难,其实就是这么回事。生而为人,谁心里都有柔软不能去碰的地方,亲情,爱情,友情哪一样只有用心去维持和守护必然会有相应的付出和回报。而会哭会笑是每个人的权利,气氛在,情绪上来只要能感染观众,催泪弹其实是很容易发的。但是,说实话,一个点觉得应该是个包袱但是一直不响,演员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并不是每个人的笑点都是一样的,逗不笑也是常有的,尤其演员,喜剧演员叫苦不迭的时候说逗不笑观众的时候真的是压力很大,跟悲情戏确实不在一个层面。


change安然


没有好演的“喜剧“、“悲剧”之差异,只有受众的“浅薄”、“深邃“之区别。

赵本山卖了根拐,引来一片廉价的笑。而卓别林的噙泪而笑,却会带来长久思考。显然,笑的取向、境界,层次、意蕴不尽相同,也就清晰划分了恶搞与幽默的截然不同。

无所谓喜剧悲剧谁更好演,没有文化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观众喜好,上了春晚,即是莫大笑话。


闻鲁生


与其说喜剧比悲剧难演,不如说喜剧比悲剧难出彩。

悲剧本身带走强烈的情感爆发度,不管是歇斯底里爆发型,还是沉默表达型的,因为强烈,反倒相对比较容易抓到爆点。

喜剧则不同,喜剧多以语言的不同组合形式创造笑点,创作方要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积累;演员的演绎得自然;还要求观众有相当的解读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梗,有人觉得好笑,有人觉得并不好笑的原因。


一簑烟雨平


喜剧是把别人的悲剧当成笑话来看,演出的人郁闷得快要崩溃,看客们还嫌不够,囧啊!


星茉兰


只有经历过悲剧或者苦难的人才能真正的诠释喜剧的内涵,专靠演技的经验是不行的,然而演悲剧则不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