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拥有20多万军队,兵强马壮,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忠肝义胆岳老三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出征西藏征剿准格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军,胤禵统领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其实就是威慑叛军,实际军队大约就是十余万。好,为什么老十四手握十余万重兵为何不敢反叛雍正呢?

师出无名

当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反叛夺权,就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以为国除奸臣的名义,出兵反叛,虽是反叛但好歹出师有名。而反观十四阿哥胤禵,出兵以何种名义。康熙帝新死,不先回京祭拜反而先举兵反叛,是为不孝;雍正帝是康熙帝诏书(虽然这个诏书存疑)上钦定的皇帝人选,已然是天下公认的皇帝,不朝拜新君,是为不忠。

此时起兵反叛,师出无名,反而会落下不忠不孝的骂名。胤禵虽然在政治上不如雍正,但是也绝对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一旦起兵,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实胤禵也可以师出有名,就是拿出康熙帝立其为新君的证据。当时,胤禵出征在外,康熙帝与胤禵之间有书信来往,或者奏折。如果康熙帝有意立胤禵为皇帝,必然这些密信就是重要证据。

但是,康熙死后第二天,雍正立刻派与胤禵一同出征的平逆将军延信收缴胤禵留在大营的奏折书信,当西北大营向雍正报告胤禵已然在去京城的路上,雍正立刻派人在胤禵可能经过的两条路线拦截胤禵,而拦截到胤禵后,见其所带的奏折和书信截获,自此,胤禵没有了证据,纵然有百口,也难以辩解。

大军命脉在雍正手中

大军的命脉在于粮草,大军在西北打仗,粮草全部由朝廷从东南各省调配,意思就是胤禵大军的命脉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且在对策妄阿拉布坦的战争中,负责粮草供给的正是四川总督年羹尧,说到年羹尧大家就已经明了了,雍正皇帝的亲信,为了主子夺得大位,断了大军的粮草,胤禵自然只有束手就擒。

胤禵对军队没有绝对领导权

这些军队其实都是地方部队,并不是胤禵亲兵,都是中央授予胤禵统治权去征剿叛逆,这十余万的部队目标就是打垮策妄阿拉布坦叛军,并没有跟随胤禵起兵叛乱的使命,这些军队的领导权都在地方领导手里,比如四川总督年羹尧、平逆将军延信等手里,前面也说了,胤禵一离开西北大营,年羹尧与延信就得到雍正帝的密令,掌握西北大营的领导权。

胤禵存在侥幸心理

胤禵为不反叛,其实胤禵也是存在侥幸心理的,认为自己只身赴京还是有希望夺得大位的。

一是自己在康熙帝生前是最得康熙帝宠爱的儿子,而且胤禵出征在外与康熙的书信中的只言片语可以佐证康熙帝是有意立自己为君的,奈何,雍正来这一手,居然在半道上派兵收缴自己的奏折书信,证据没了。

二是自己在京有八爷、九爷、十爷为内应,众所周知,八爷党是九子夺嫡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派,只是因为八爷胤禩前期势力过大,招致康熙帝的不满,而后八爷眼看皇位与自己无缘,迅速扶持八爷党成员胤禵作为争储人选。胤禵在景山寿皇殿拜谒乃父灵柩时,见到雍正立而不跪,兄弟在灵堂对峙,就算侍卫拉锡来拉开胤禵缓解僵局时,居然当着雍正面大骂侍卫。此时胤禵还不知八爷等人早就败下阵来,结果八爷出面向胤禵说:汝应下跪。胤禵听到八哥说出这样的话时,心里顿时明了,彻底输了。寂然无声而跪,无奈但仍心有不甘。

浮人语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僚体系是封建时代最先进的,其分权制衡有力的杜绝了官僚内部领导的叛乱,胤禵对军队没有绝对领导权,就算其统领四十万大军也不可能造反。何况,雍正可是在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出的,其权谋、城府亦是其他皇子所不可媲美的。只能说胤禵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雍正即位虽然疑点重重,从后来雍正的政绩来看,或许康熙帝在九子夺嫡时期就已经看出雍正帝的潜力。雍正为君十三载,国库充盈。

参考文献

《大义觉迷录》

《清史稿》


海浮人


康熙的十四子拥有20万军队,兵强马壮,为什么不敢造反推翻雍正,反而被雍正软禁看守皇陵?丫丫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老十四是没机会也没有能力造反的:

清朝的统兵制度

清朝统兵制度与明朝不同,从清朝建国时期开始,就一直沿用八旗制度,那就是兵将分离制,兵权只在一个人手中,那就是八旗旗主,而清朝的八旗旗主就是皇帝,如果有战事需要出兵打仗时,皇帝会授予将军兵符,然后将军通过兵符调兵,出征归来,兵符交规皇上,正常时期没有战事,不管是多么大的将军,是没有权利调动军队的。

所以虽然老十四手下有20多万军队,但现在是正常时期,他没有调用军队的权利,没有兵符,军队不会听他调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道理,古代双方交战,拼的不仅仅是双方的战力,更是拼粮草,拼军饷,即使拥有再多的军队,战斗力再强的军队,没有粮饷,这仗是打不赢的,曹袁的官渡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袁绍70万大军,开始为什么屡战屡胜?兵多将广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袁绍粮草军饷很充足,后来为什么输给曹操的20万军队?因为许攸告诉了曹操袁绍粮草的位置,曹操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袁绍缺粮少饷,他慌了!所以有再多的人,没有粮饷,一定会失败!

雍正时期,年羹尧负责军中粮饷的供给补养,而年羹尧是雍正的人,老十四远在西北,即使他搞到了兵符,但是没有粮饷补给,从西北到北京,军队饿着肚子这仗是打不赢的!

雍正的防范

皇帝要稳坐天下,兵权跟粮草财政都要抓稳,现在粮饷控制在年羹尧手中,兵权他也握的牢牢的,首先兵权制度前面说了,除此之外,北京城的卫戍部队丰台大营负责北京城内外的安保,由他的铁杆弟弟老十三掌握,而他的娘舅隆科多则是九门提督掌控京城皇宫的卫戍部队。这样北京城的安防工作与皇宫紫禁城的安防工作都由自己的心腹掌控,外人是根本进不来的!

所以,面对军权,粮饷样样都稳抓,而且继位名正言顺的雍正皇帝,紧靠从西北赶过来的二十万疲惫之师而且还是在没有粮饷的情况下,老十四绝无一点胜算,这就是老十四不敢造反的原因!


丫丫说史


首先,自古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讲究名正言顺,正统这个体制。时间让我们退回到公元1722年,康熙61年,一代雄主康熙大帝走完了一生,康熙在位61年,文治武功卓越,可唯独在晚年自己儿子们争夺皇位是败笔。

(康熙帝画像)

康熙在位时期,曾经两立两废太子胤礽。这位康熙大帝从小培养接班人伤透了康熙的心。康熙大帝,也是生育高手,一生生育子女共55个,活下来儿子就有24个。偏偏康熙儿子们都太优秀了,到康熙去世之前,康熙成年儿子已经有十多位,这才造成历史著名的“九子夺嫡”。

康熙晚年也为此大为头疼,一直没有确立好接班人问题。当时在康熙晚年,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确实是老十四,在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发生叛乱,康熙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平叛,朝廷很多人都认为康熙这是在锻炼接班人。但是同时,在康熙晚年,雍正也很受到重用,代替祭祖、祭天。这都是皇帝才可以做的。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继承大统,雍正有康熙继位圣旨,这在古代是名正言顺,正统。并且雍正继位已经通报全国,在名声上,老十四造反,名声扫地。


(雍正帝)

其次,清朝统兵制度。清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皇权集中顶峰,清朝兵权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清朝将领跟士兵是分开的,互不认识,只有当发生战乱了,皇帝委派将领统兵,将领跟士兵才互相认识,并且同时还有监察将领官员。老十四虽然拥兵20多万,他们直属领导是皇帝。想造反也造反不起来。

再次,粮草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老十四在西北,也就是目前新疆,甘肃,青海地区平叛。我们都知道西北地区是荒漠,地广人稀,庄稼很难存活,老十四虽然统领几十万大军,一旦起兵,没有源源不断的粮草都是天方夜谭。清朝粮库多数集中在江南水乡,这里离西北隔着十万八千里,在说,当时老十四这20万大军粮草都来源于陕甘宁总督控制,陕甘宁总督是年羹尧啊,雍正一手提拔出来的,只要雍正给年羹尧一到圣旨,掐断老十四这二十多万大军粮草供应,即使老十四军队在强悍,也反叛不起来。



最后,就是政权手腕,这方面老十四可远远逊色雍正帝了。老十四是一位出色的武将,统兵有方,但在权谋上,雍正可以吊打老十四,雍正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当康熙的儿子们都为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康熙这老头也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他也怕自己不在了,这群兄弟会自相残杀。

反观雍正,虽然参与“九子夺嫡”,却采用了最不起眼方式,躲在暗处,观察时局,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每天都是跟道士、和尚混搭在一起,研究佛法。给当局者一副与世无争样子。



雍正采用最高明的策略,参与到皇权争夺,暗中同时积极培养自己实力,京城步军统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控制这京城命脉,隆科多,也被雍正已经收入麾下。

同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丰台大营的全都被老十三控制住,丰台大营多半部下都是老十三曾经部下,老十三是雍正铁杆粉丝,在雍正登基后,其他兄弟都改了名字,老十三是清朝唯一不避讳皇帝名字。当整个京城都已经被雍正控制住了。老十四在反叛为时已晚。

总之,老十四虽然统兵二十多万,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自然不敢轻易造反推翻雍正。


小姐姐讲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十四?就这胤禵的事,还二十万大头兵?您就算再给他加二十万,雍正一道黄纸片子下去,他都得乖乖的把兵权交出来。

雍正一旦把皇位给做实了,他老十四能做的,也就是蹲地头上发发牢骚而已,至于造反这事?拉倒吧!憋在心里只有哭的份。

要不然,为嘛雍正一个旨意下去,他就能乖乖的把兵权交给了延信?话都不带多余的。

那可是皇位啊,这东西远远的瞅一眼都是香的,但凡有那么一丝丝的可能,您觉得他不会扯旗子造反?这是没给他留一丢丢的余地啊!

说了这么多,估计有小伙伴憋不住了:“你就扯吧,一点有营养的东西没有,你个大嘴炮?”

好咧!那咱就进入正题,今天就把这事叨叨!

话说这老十四胤禵

他这人聪明,但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将军的料,帝王的相貌他还真不沾边。

为嘛这么说呢?这辈子他就围着西北这嘎达打转了,武功那是没得说,但玩政治他这手和他的亲哥哥雍正比起来差了那么一节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话说这老十四和雍正那是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俩人咋就那么得不对付呢?这一家伙就成了死敌了,为嘛呀?就因为那皇位吗?”

为嘛?皇位是其次的。俩人确实是一个妈生的,但雍正打小就被佟贵妃收养,而且雍正这人是个性子冷的主,大夏天您往他跟前凑,都能感觉到嗖嗖的凉意。您回头瞅瞅老十四,比雍正小了十岁不说,打小是被亲生母亲养到眼跟前,那是被疼大的,而且这性格直爽,还有点意气用事。

就这俩人,虽然是一个妈生的,但是是俩妈养大的,加上这性格不合套啊,所以俩人最终走向了敌对。也就因为这,雍正和他这亲妈到死都不对付,这家长里短的他就没地说理去。

得咧,这又唠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说实话,老十四胤禵手里边说是二十万大兵,其实从小打到挨着个的数,也就是十来万,没那么多的。

雍正一家伙把自己个的屁股给捧到了皇帝宝座之上,那虎视眈眈的八爷早被雍正给连锅端了。

八爷那是老十四的外援,这外援给断了,来您给蹦跶蹦跶,蹦不起来了吧。毕竟想蹦跶您的问问隆科多架在这帮人大脖子上的大刀片子同不同意。而且环卫京城的丰台大营被那病恹恹的老十三给压的妥妥的。

所以啊,京城这块他就没有一丝丝的乱象。话说浑水才能摸鱼,可这一池子的水清着咧!那摸去?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你雍正准备登基,还没有登基这时间是最好的,也是水最浑的时候,那时候他咋不摸?”

你快拉到吧!老十四那个时候在哪?和这北京四九城隔着那可是十万八千里远。这准备登基,他打那听到信了?这电话可够快的啊?问题是那会根本就没有这玩意,就这信没个十天半个月的,他就递不到耳朵眼里头。

所以那个时候老十四,他就是个瞎了眼的猴,窜上窜下的可以,没消息他想下地,没呢胆!

当然雍正继位以后,可没有忘记了这远离京城的亲弟弟老十四,这大将军王。

第一道旨意就是捞老十四回家奔丧。原因无他,也是害怕这性格直爽的亲弟弟脑子给抽抽了,整点啥幺蛾子出来。

当然这奔丧的旨意,顺带还掐了他那大将军的印信,交给赶过去的延信处理。

这愣神的功夫啥都没有了。

所以整个过程,这老十四一脑门的懵圈,他除了知道老爹康熙死了,家里边的事,没有一样知道的,所以京城里边的事,他是一脑门的迷糊。

扛着大旗造反?您也得有准备不是?这啥准备都没有,这是其一。

其他的原因

再说,就这十来万的人,这帮人中有几个愿意跟着你这大将军王玩命造反?人家雍正已经登基,昭告天下人家是正统,你这老十四算那根葱,有口号吗?

而且这帮人那个家眷不在皇帝手里边握着,您造个反试试,分分钟钟一家子老小全得给你剁了脑瓜子。这帮人不背后捅你刀子就不错了,让他们和你一块玩,这不强人所难吗?

过去将军出征,将军的家眷被政府控制,那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

后来的年羹尧那权势比他老十四大多了,最后呢?那也不就是一道旨意的事吗?老十四这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而且满清那兵将的制度是,将兵分离的。平时的将军和大头兵们压根就不认识,只有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这些个大头兵们才知道:“哦!这次你丫子是领着俺们搞事的主子,晓得了!”

那会靠刷脸干事,这不行的,您得拿着皇帝给的印信,结合自己那张大脸蛋子这才成。

所以没事的时候,将军搁自己个家里深造,有事的时候这才找自己的兵,这些个大头兵也许就不是之前的那波人喽!

所以啊,老十四是个将军这没跑,但他仅仅是个光杆司令,他指挥的那帮子人说穿了其实是皇帝养的,跟你没多大的关系。

第三,您以为这军队出去以后,配备那么多的副将,参将的干嘛使唤呢?您干保证这帮人里头没有皇帝的密探?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皇帝的密探那也是康熙的,和雍正不搭边!”

你快拉倒吧,这帮人只认皇帝,不认脸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老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这动刀动枪的,没有后勤补给,这队伍分分钟钟就得炸营了。

而老十四这十几万人的后勤是谁提供的?陕甘总督!那您知道陕甘总督是谁的人吗?年羹尧蹲在陕甘总督的位置上乐了:“对!就是俺!傻了吧!”您以为当皇帝的人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主,那是走一步瞅三步的人。

造反?老十四到是想,但是条件不允许啊!只有哭的份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老十四对于雍正当皇帝,肯定是非常不爽的。既然如此,为何他没有造反呢?



1. 雍正小心谨慎

老十四手中的确握有兵权,但是在康熙去世之后,老十四的兵权很快就被收了。当时给的理由是老十四需要奔丧,没有办法顾及军队,所以暂时把军队交给年羹尧管理。

即召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固山贝子胤禵驰驿入临。印务交总督年羹尧。

这个要求合乎情理,所以老十四没有拖泥带水,而是直接上交了自己的兵权。 不是老十四愚蠢,而是雍正的套路实在是太深了。

雍正不是开始就图穷见匕,他早期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恶意,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这时候都不会和雍正翻脸的。毕竟,造反这件事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不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走这条路的。

老十四骁勇善战,但这和他爱惜自己的生命并不冲突。 单是收归老十四的兵权,雍正还是不放心,于是干脆把他派去守陵。

即皇十四弟、贝子允禵留遵化守陵。

说得好听点是守陵,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软禁。老十四在被软禁的时候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视,根本没有办法做什么小动作。

2. 听老八的话

老十四是个有勇气和主见的人。在雍正继位后,老十四并没有对他行跪拜之礼。后来,老八命令老十四下跪,他立刻就跪下了。

即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

老十四有些桀骜,但是他从来都不敢违抗老八的命令。在他的心目当中,只有老八是值得他尊敬的。

老八是没有谋反的心思的,所以老十四不敢自作主张。老十四希望的是自己的哥哥当皇帝,如果老八没有意愿,那么他即使造反也没有意义。 周杰伦有一首歌曲,叫做《听妈妈的话》。如果放在当下这个情境当中,可以改成《听老八的话》。


3.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会发现那些篡位的人多半会为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清君侧或者是违背先皇命令。

雍正的遗诏是隆科多在公众场合宣读的,即甲午,圣祖大渐,召於斋宫,宣诏嗣位。应该没有作假的可能,所以雍正是所谓的正统,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古代的时候,皇帝的命令要比在群臣当中的名声更加重要。有康熙的遗诏在,雍正的皇位其他人很难撼动。

而雍正不只是继位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问题,他在成为皇帝之后的表现也让其他人挑不出毛病。先不说他的能力怎么样,至少他的态度是好的,一直勤于政务。老十四即便想要造反,也没有合适的理由煽动其他人来帮他推翻雍正。


夏目历史君


拥有20万兵强马壮军队的老十四为什么不起来反抗雍正皇帝,将他取而代之吗?是因为看重兄弟情义还是胆小怕事呢?更或者说是军队不听号令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拥有这么强大军队老十四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呢?

第一,是因为清朝的统兵制度。

众所周知,清朝是打败明朝,从而取得了天下。我们都知道,新朝代的建立肯定会吸取上个朝代灭亡的教训,为了让军队凝聚战斗力,也减少地方军队权利的集中。就采取了一种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兵符的制度,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八旗统兵制度。

虽然表面上看八旗兵的将领拥有指挥权,但是实质军队的指挥权全部都在皇帝的手中。这就说明将领和军队是分开来的,没有对军队的指挥权。只有等到要带兵打仗的时候,皇帝才会把兵符交给将领让他们去调动军队。等到打仗回来之后要将领兵权交给皇帝,所以老十四没有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他带兵造反的机会微乎其微。

第二,是因为清朝的军事力量组成。

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军队的战斗力在康熙年间是清朝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时候,但是他们历经了许多的战役,比如说剿灭明朝余孽、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削三番和战吴三桂等等。将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力都消耗的差不多了。我们来说在清朝的军队构成当中大部分都是满清的弟子,非常的厉害。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娇贵,他们几乎都是跟随满清贵族进来享受胜利的果实,如果说要跟随老十四一起造反的话,就会将他们现有的幸福生活当做筹码,可能大多数士兵都不太愿意。

第三,就是地理位置。

我们都知道老十四的军队驻扎在青海,后勤保障是陕甘总督的年羹尧,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哥,是他的铁杆粉丝。老十四的军队一旦被截断粮草白银,大军人吃什么马应该喂什么?八旗绿营几个月不发军饷,谁还提着脑袋,跟着你老十四去造反?而且在北京,支持老十四的官员早就没有了,没有可靠的情报,也没有信得过的内应,怎么能够得到准确及时的信息。还有最最重要的就是军队在青海,如果你有造反之心,还没到京城就会被皇帝知晓,从而调集大军将他消灭。

最后,老十四虽然知道雍正的皇位是改篡来的,但是胤褆的性格,就是不会鲁莽从事。我们在《雍正王朝》里知道,胤褆是一个很有担当和理想的人,不会为了一个人的利益,而弄得百姓生灵涂炭。在大局观的驱使下,胤褆势必不会反抗。


说古明今


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夺去兵权,并被罚去看守皇陵。

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封“大将军王”,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平定西北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继位,随即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召回,随即剥夺了胤禵的兵权,并将其罚去看守皇陵。雍正四年(1726年)初,雍正皇帝在相继除掉了八爷党的其他成员后,也开始对他的这位同为八爷党成员的亲弟弟胤禵下手,将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已经被囚禁了九年的十四阿哥胤禵才同同样是被雍正囚禁了很多年的十阿哥胤䄉放了出来,恢复起身份和爵位。


从西北到北京山高路远,当十四阿哥得知雍正登基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大局已定,此时十四阿哥再带兵回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康熙驾崩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在哪个时候,从西北到北京上两三千里路程,消息最快传达也需要五六天的时间。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至十一月二十,康熙驾崩到雍正登基的这七天时间里,九门提督隆科多在京城实施了戒严并且关闭了九门,康熙驾崩消息也根本传不到出去,当十四爷再得知消息的时候,雍正皇帝已经继位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统治极大加强,特别是清朝开始,发生武将带兵叛乱的情况是越来越少,十四阿哥也是一样的,他带领的是朝廷的军队,自己也是由皇帝任命的将领,必然要听命于皇帝,这一点是军中上下非常清楚明白的,就是十四爷真的想带兵反叛,也要考虑一下军中的支持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惧怕清朝的严刑峻法,愿意承担反叛失败后的惩罚的。

况且十四阿哥的大军远在西北,从西北连滚带爬杀到北京城下至少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新君名分早有定数,沿途必然遇到激烈的抵抗,即便是能够杀将到北京,也早已是疲惫不堪,面对大清王朝真正的主力精锐和八旗部队,十四阿哥的二十多万年未必有着必胜的把握。


除了路程遥远,十四阿哥还要面对一个艰巨的问题,那就是大军的粮草补给,全部需要仰仗川陕总督年羹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便是十四阿哥能够策动大军反叛,带兵进攻北京,但是摆在十四阿哥胤禵面前的,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它的粮草供给该怎么办。

一直以来,负责西北大军粮草转运的都是川陕总督年羹尧,而年羹尧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不仅是雍正的宠臣,还是雍正的大舅哥,必然是不会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的。而事实也证明,正是因为年羹尧的掣肘,让十四阿哥胤禵的反叛有了极大的顾忌,从而帮助雍正稳定了皇位。

因而,在面对名分已经、黄袍加身的雍正皇帝,作为“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并没有,也没有办法选择带兵反叛,只得服从皇名,交出兵权,自己也开始了被圈禁的生涯。


雍亲王府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康熙遗诏》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隆科多宣布了康熙的遗诏,上面清清楚楚说了传位给德才兼备的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康熙,九子夺嫡大戏拉下帷幕。清朝的祖训是生前不立储,康熙因为宠爱赫舍里立下他们的嫡长子为皇太子,可是太子不争气还是废除了,传位给谁一直是个问题。

虽然九子夺嫡闹得很凶,但是最后拍板的还是康熙了,康熙的遗诏既然说这么清楚,其他人再闹事那就是篡位了,主要是其他人也没能力篡位了,老十四也没有。

老十四和雍正是同母亲兄弟。

十四阿哥胤禵和雍正其实是同母兄弟,他们的生母都是乌雅氏,乌雅氏是隶满洲镶蓝旗包衣,生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时候,出身卑微的她无法抚养这个孩子只得送给其他人抚养,最后乌雅氏再生下胤禵的时候就非常宠爱他,在她的心里是更希望老十四继承皇位的,所以雍正登基后她不接受封号,非常排斥。

皇四子胤禛被送给了没有皇子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佟佳氏地位很高,她是一等公佟国维之女,也是孝康章皇后的侄女,所以雍正在起点上要比老十四高。

雍正实力更强悍,机遇更好。

雍正的机遇也更好,先不说康熙是指明要把皇位传给他的,雍正做皇帝那是名正言顺的,并且康熙死的时候雍正就在皇宫等着了,他的人早已经控制了皇宫内外,而支持八阿哥的老十四了,他还远在西北带兵打仗了,等他反应过来,雍正这边早就已经登基做皇帝,昭告天下了。

老十四虽然有20多万的人马,可都是从京城带出去的,这些人未必愿意跟着老十四造反连累自己在京城的家人,还有粮草补给也是个大问题,老十四敢造反,雍正的人年羹尧是陕甘宁总督,分分钟就可以断掉他们的粮草,在荒芜的西北,老十四能怎么办了?他也是无法造反了。

老十四无法篡位,结局凄凉。

雍正登基做皇帝是名正言顺的,虽然其他人很难篡位了,但是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也怕啊,他后来是连自己的野心勃勃试图篡位的儿子弘时都给处死了,就更别说是自己的死对头老十四了。

虽然乌雅氏极力袒护,但是雍正还是没有放过这个和自己作对的亲兄弟。老十四先是被派去守皇陵,后来又被圈禁,直到乾隆帝弘历继位后,才恢复了他自由。

这件事情要怎么评价了?只能说权势让人疯狂,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事情在历史上是有过很多次了,老十四和自己的亲哥哥争皇位也就不奇怪了。


湘西小木鱼


在康熙晚年之时,皇宫之中陷入了夺嫡大战之中,许多有野心的皇子纷纷结为联盟想要争夺皇位。老十四是德妃为康熙生下的第十四个儿子,而这位妃子也是雍正的母亲,二人是一个母亲所生养的,可以说是皇宫之中最亲密的兄弟关系。但就是这样的关系也没能阻止他站到了八皇子的阵营之中,这相当于与自己的亲哥哥直接成为了对立的状况。

而在康熙晚年的时候他带领了大军前去边疆平乱,因为军事才能十分卓越被派一直驻守在那里,直到康熙去世雍正即位之后才回来。他见到已为皇上的四哥却不愿跪拜,可见他对这个结局是不能接受的。但他还未归来之时手下有二十多万能征善战的兵马,传位之事他应该早就知道了,既不认可为何不直接率领边关的二十万大军打回来推翻雍正后拥立自己的八哥呢?

有三个原因,一是亲情、二是成功概率不高、三是没有更多的兵权,这三个原因可谓是个个扎心,为何这样说,且往下看。

虽然他站在了亲哥哥的对立面之中,但那毕竟是在皇宫之中最亲的关系,后来又传言说他在回朝之后看到雍正吃饭时要把饭菜都吃完不浪费也表现的有些心疼,可见他还是十分在乎他们之前的兄弟之情的。而且他为人也十分的孝顺,定是不愿意让母亲因为兄弟相残而伤心的,所以他也不会贸然发动兵变直接反抗。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生在帝王之家舍弃亲情的人太多,而且他自己也明白就算他起兵也不会成功,反而会落得更惨的下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清朝时期,在军队管理方面实行的是类似于春秋之时的兵符制度,平时军队都归国家负责训练,只有皇上才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而在有需要打仗的时候皇上才会下旨将调动兵马的兵符交给将领,所以除了打仗的时候,士兵与将领之间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也就很少会产生誓死追随的情绪了。

而且这些掌握在皇上手中的士兵主要是八旗子弟,忠心于君王自是不必说的,而且经过了多次的汉人起义和吴三桂的谋反,他们也都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总结出了许多作战的经验。如果老十四带着边关的兵马长途奔回京城自己的人已是疲惫不堪,面对经验丰富以逸待劳的八旗子弟胜算也是十分的不大。当然这还是所有人都愿意追随他情况下,但是边关的将士真的都能跟随他吗?

先不说那些边关的士兵是不是愿意掺和进皇族的家事之中,对他们而言谁当皇帝他们都还是要在这里打仗的,而且他们也都经历了不少的战争,也深知疲劳的长途奔袭而去一定会输,所以他们会不会跟随起兵也是未知的。

而在康熙去世之后雍正就派人用最快的速度赶到边关,秘密的给了当时的抚远大将军一封信,心中让他将老十四的所有奏折和奏章还有将军的大印收缴来送回朝中,如果办不到这个大将军也是要被治罪的。

从这里不难看出老十四在边关拥有的也不是最高的指挥权,他还需听命于他人,而且雍正已经先下手让这个在边关说话更管用的人收了他的权力了,所以边关的士兵还会听这个手中已没有兵权的皇子的吗?答案当然是不会的,所以他即使十分的不满也不会公然的反抗。回到京城之后的他过上了被囚禁的生活,他辗转在景陵和景山之间,在雍正的监视之下过了大半辈子,直到乾隆即位才恢复了自由。

老十四虽说在坐拥了边关的二十万军队,但实际的掌控权并不在他的手中,他也是带不走的。而且就算他能带往京师,用长途奔袭的疲劳的军队去攻打吃饱喝足的精兵强将也是兵家的一个大忌,也是几乎没有胜算的。更何况他要打的是自己的亲哥哥,孝顺的他也是很难做的,所以即使他再不满也还是隐忍了下了,虽然过上了不自由的生活,但性命却保住了。

猫眼观史


康熙死的时候,十四阿哥正在西北平乱。

虽然十四阿哥率领20万军队,但这不是他的私兵,这些人拿着国家俸禄,是不会跟着他去造反的。

此外,他远在西北,20万大军回转北京,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按当时的速度,最快也要2个月的时间。2个月足够雍正在京城部署好一切,所以老十四不可能有胜算。

老十四的20万大军,最先要解决的就是粮草问题,西北的经济是不足以供养这么庞大的军队的。这20万军队的粮草主要还是靠朝廷供应,所以老十四的生死就掌握在陕甘总督年羹尧手中。

所有人都知道,年羹尧是雍正的小舅子,是雍正的铁杆拥护者。年羹尧早就在陕甘一线部署了大军,只要老十四一有异动,马上中断他的粮草供应,出兵平叛。所以老十四只要敢动,必死无疑。

经过几十年的夺权斗争,老十四也看得明白,自己是不可能成功的,还不如坦坦荡荡,还能保住性命。

于是老十四主动交出兵权,以为父奔丧为由,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老十四就被雍正囚禁,但雍正没有伤害他的性命。

直到乾隆继位,乾隆下旨将老十四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