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称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怎么看?

小城市的奋斗者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的大运河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位于洛阳市小李村南侧的回洛仓也随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回洛仓是下图这个,看人的大小你就对比出来了,上面这个严格说叫粮囤,是家用的。下面这个才是国家用的。

隋朝一直有国家修建粮仓防备荒年的习惯——名为义仓,从隋文帝时期,全国征收义租:在丰收每年秋天的时候,根据贫富不等,每家出粮食一石以下,存储在国家政府建设的粮仓,等到饥荒年的时候,政府打开义仓放粮赈灾。

回洛仓市隋炀帝大业年间建造而成,是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级粮仓。一个回洛仓能够养活半个洛阳城。而且回洛仓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皇城里的皇帝杨广供应粮食。由于皇帝的加持,回洛仓的粮食向来是不会短缺的。

回洛仓不是一个仓库,它是一个仓库城——据推算大概由710个仓窖组成,目前考古人员已经探到了220座仓窖。回洛仓是一个长方形的大仓,东西长度1000米,南北宽度355米,相当于50个足球场加起来的面积那么大;回洛仓的城墙有3米多厚,没扣窖内直径10米,外直径17米,深10米,可储存粮食50万斤,整个回洛仓总储量为3.55亿斤粮食。是一个真正的超级大仓。

为了建造回洛仓,隋炀帝命令尚书令杨素监造,每个月征发200万民夫修建,有迁徙了洛阳城和各州县富商数万家到回洛仓附近。

回洛仓如何保证粮食不会发霉、发芽、生虫呢?这就是隋朝工匠聪明智慧的地方了。

第一,位置很重要,回洛仓选择地址位于山地丘陵上,这里海拔高、土壤干燥而且不会被水淹。而且还离大运河距离非常近,便于粮食的运输(水运永远是消耗最低、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今天也是如此)。

第二,灭虫灭菌,挖好后用火烧周围的泥土,不仅仅能够让仓窖变的更加干燥,而且高温能够杀灭虫卵霉菌(尽管那时只知道发霉不知道细菌)等。

第三,墙壁上涂上特殊的泥,加上木炭、干草、木板等防潮物质,这些就彻底的避免了粮食能够接触到超市泥土的可能。

更有趣的是,监测粮仓的湿度——在粮仓入口种上小树苗,根据小树苗的胜场情况判断粮仓内的湿度。

有了这几个步骤,回洛仓在当时的存储规模、技术上可以说是全球一流。这也是我们古人的智慧。

但是这样的技术真的比我们现在还先进吗?如果这话对,我们就太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了。过了这么多年都没有长进,岂不是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这么大规模的仓库,放在现在修建需要多长时间呢?答案是一个星期,不需要200万人,只需要一个施工队。所以说专家太不懂理工科的牛逼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太不了解当前我们“基建狂魔”的称号怎么来的了。

中国的超级工程这位专家来了解一下。

回洛仓能够提供当时洛阳半数人一年的粮食,而当时的洛阳城只有100万人。而我们现在一个3线小县城的人口都有几十万人。回洛仓放在今天北京,连一个区的人口都养不活一年。隋朝的都城洛阳放在今天也就是县级的,专家拿1200多年前来和今天比较,图样图森破。

粮食存储技术,虽然说古今存储粮食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防潮、防霉、防虫、防火,但是技术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粮仓里得粮食,常年保持再20℃以下得准低温,入仓得时候回经过杀虫,仓库设定有电子测温、测湿度、互联网监测摄像等技术,而且已经达到了智能化、自动话得地步。

粮食保存得核心要素没有变,但是拿1200年前得技术说超越今天得技术,这显然就贻笑大方了。


嘟嘟读读


隋朝的千年粮仓——“回洛仓”,其建造技术与技巧的确令人称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说“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有点夸大其实了吧。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粮仓到底有哪些令人惊奇的地方:

回洛仓又称兴洛仓,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据史料记载,此粮仓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仓内有三千粮窖,每窖藏粮超过八千担,守军上千人,以此估计,兴洛仓共有2400万担粮食。

2004年9月,由于洛阳一拖厂区进行修建而被发现,2009年7月,开始初步勘探。为配合2014年“隋唐大运河申遗计划”,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其进行保护性挖掘。回洛仓城东西长达到100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达355000平方米,和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相当。仓城内布局的整齐有序,有管理区、仓窖区、道路与漕渠,一共有700多座仓窑,每个仓窑口都成椭圆形,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仓窑外围还有基槽。

每个粮仓的建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仅考虑到了防潮防虫防火,还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首先来看看仓窖的建造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设计挖好仓窖;第二步是点燃干草烘干整个仓窑;第三步是用燃烧后的草木灰混合泥土涂在第一层;第四步是铺设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后放入粮食封存。这种仓窖因为经过了火烧,不仅防潮,而且土壤内的虫卵也被烧死,还能防虫害,而且密封性极好。

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是:他们居然是通过在粮仓入口处种植的小树苗来判断粮仓的存储情况。仓窖里的粮食一旦受潮霉变,就会影响到小树苗的生长,进而达到控制粮仓情况的作用。

由于战乱,其中一个仓窑里的粮食竟然保存到了现代,考古人员从中取出了部分粮食,种子居然还发芽了,种下去以后竟然还结出果实了,经过了千余年,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此种保存粮食的方法在农村地区依然广泛应用,所以,并不存在现代科技无法超越的可能。无论是古代技术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更多的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只不过是我们更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而已。


小史坑


2004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一带进行考古挖掘,当时一路发现了许多的仓窖和古代地下通道,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于是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就从此展开了。

在考古学家不断深入的发掘之后,发现这里不只是一个单一的仓窖,这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仓城。

一开始挖掘到一个仓窖,它的体积就达到了400多立方米,足以让考古学者感觉到震惊。而经过后来的不断挖掘发现,专家学者们推测,这一带大概应该会有700多个这样的仓窖!

700多个这样的仓窖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意思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单一的仓窖,按它能够大概储存粮食达到55万斤来算。如果整个仓城都装满粮食的话,那么它的粮食总储蓄量可以达到3.85亿斤以上。也就是说这样一座仓城能够养活一座城市达到500年之久。

而经过一番研究之后,这个仓库就是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的回洛仓,也就是位于如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和马坡村一带的大型粮仓。

据隋史记载,隋炀帝在登机之后就开始营经营京都洛阳,并且计划着将天下所有的富贵大族人家都迁到新修的东都洛阳来。以充实洛阳的人口,带动洛阳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其实也是封建统治者常常用来对付地方势力的一种方法。

而洛阳从一片虚无到繁华似锦,人口大量增多。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需要解决人口需要的粮食问题。所以隋炀帝就开始着手修建庞大的粮仓,来提供洛阳人民的粮食。

而这个隋朝洛阳回洛仓,到底技术先进在哪些地方呢?

要想保存粮食不坏,要解决三个大的问题,一是防火,二是防潮,三是防虫。

防火问题对于粮仓来说,主要是选好优势的地理位置和隐蔽的地方,尽量的远离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回洛仓选在了洛阳的郊区。并且常年有人把守,而且回洛仓的仓窖是挖掘成一个椭圆,并且循环下降。


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直接向下的通道,而是弯曲盘旋的,这样有利于减少火灾的发生,并且便于人们第一眼看到火灾,及时的进行扑灭。

第二个问题就是防潮。在南方基本上粮食存储的最大问题就是防潮了。而在北方防潮可能做得比南方更好,因为北方气候条件相对干燥,而且土地里面的湿度不高。要是在南方往下挖十米就已经成了井,更别说进行粮食储存。

在回洛仓的建设过程中,聪明的隋朝人在仓窖周围的峭壁上用大火进行燃烧。而燃烧过后的仓窖,其周围近百米地方的含水量都烤干得差不多了。

再加上黄河以北的土地本来就含水少,再大火烧完峭壁之后又在窖壁上涂上一层青膏泥。然后再铺上木板和木炭。

木板是干燥的木板,吸水能力极强,而且木炭的防潮能力也是非常好。就像如今我们现代技术中所用的活性炭一样,不得不叹服隋朝人的智慧。如此一番,防潮问题就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最后一个问题是防虫。在仓窖当中,不仅环境十分干燥,而且经过火烧之后,土壤中那些虫子的卵和自身的病害虫都已经被杀死了。再加上木板之间的密封性特别好,木火碳又能够消耗掉木架当中的氧气。


所以虫子几乎不能生存,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仅如此,还在粮仓的入口处种上一些花草树木,一旦其中的粮食受潮发霉,其内的氧气就会影响到树苗的生长,能够及时的提醒人们。

隋朝回洛仓的防潮防虫技术,确实相当高明,但是说要比现代技术高,那还是太过了。


史之策


哪个专家说的?报上名来!

什么叫隋朝的粮仓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这种话也敢说,服了。

首先,不可否认隋朝大粮仓确实很厉害,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洛阳发现的回洛仓遗址,属于隋朝的国家级粮仓,整个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6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其内部存粮数量惊人。

隋朝粮仓的智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要说到存粮,必须要保证三大问题:防火、防潮、防虫。

防火主要是粮仓管理,暂且不细说了。至于防潮和防虫,回洛仓选择在洛阳,有着很大的地理优势。

黄河的冲击沉淀,导致黄土特别的厚实,可以挖掘出很深的储粮仓窖。

古人在挖好大型仓窖之后,会在里面用柴草进行燃烧,燃烧之后仓窖的壁面含水量更低,而且也更加结实。

此后,再涂一层青膏泥,然后铺设木板和木炭,木炭层可以有效的防潮,上面再铺设很多层席子,最后再放入粮食。

此时的仓窖不仅十分干燥,而且经过火烧之后也降低了土壤内虫卵滋生病虫害的可能性。

最后,在粮仓入口处种植了小树苗,一旦里面的粮食受潮霉变就会影响树苗的长势,可以随时控制粮仓的存储情况。

所以,隋朝粮仓可以长时间存储粮食,确实很厉害。

但是,但是,再牛的技术也只是利用了当时的材料,真能和现代化的仓储技术相比?这让我国的科研人员脸往哪搁啊……

所以,赞叹可以,别太夸张了。


七追风


实际上,并没有哪个专家亲口说过“隋朝千年粮仓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之类的话,只不过是一些人的传言罢了。但洛阳城边的千年粮仓确实称得上一个伟大工程,体现了隋朝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隋朝(581年——618年)只存在了38年,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当短命的王朝。虽然历史不长,但隋朝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贡献都可圈可点。

在政治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把全国官僚机构划分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是国家最核心的权力机构。每个部又下辖四个司,构成了科学而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器,对中央政权的巩固作用不言而喻。

在文化建设上,隋代推行的“科举制”,可以说是为古代知识分子走向仕途、报效国家提供了极大便利,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创举。

在民生和军事上,人们熟知的“隋唐大运河”,是605年——610年由隋炀帝(569年——618年)动用上百万工匠开凿通了许多河道,把它们贯通后形成的,隋唐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水上交通大动脉,不论于国家和百姓都是居功至伟。

隋炀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即606年,就把都城从长安迁徙至洛阳。毕竟是新建的都城,况且一下子让洛阳城增加了许多人口,隋炀帝担心粮食供应不上,就决定在大运河·洛河岸边建造三个粮仓,回洛仓、含嘉仓、洛口仓,以此来满足城内居民的粮食需求。

其中,“回洛仓”是最大的粮仓。2013年被考古发现的就是回洛仓。

回洛仓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粮仓,整体造型接近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左右,南北宽约355米,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5万平方米,堪比50个足球场的面积总和。据推算,整个回洛仓可以储存粮食大约3.6亿斤,而隋朝总人口约为5000万,都城洛阳人口将近100万,如果按照当时每人每年消耗700斤粮食计算,也就是说,仅仅一个回洛仓的粮食,就足够洛阳城居民食用半年。


建造这样的粮仓时,实际上跟过去黄土高原老百姓开挖地下窑洞的工序相类似。现在地上挖出一个道“凸”形的大坑,接着,用特制工具把大坑的表面夯实,让其达到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之后,在倒“凸”形中间的环形台阶上,挖出一圈圈直径10米、深度10米的仓窖,最后,用干柴烈火来烧烤大坑和仓窖,使它变得更加结实、牢固。

最后,给大坑和仓窖表面涂抹一层白膏泥,就是制作陶瓷的高岭土,质地细腻,黏性较大,不容易渗水,当受潮时,会呈现出青灰色,因此,俗称“青膏泥”。最后,再把平滑的木板挨个固定在上面,再铺设一层草席,仓窖就算建造完工,可以直接存储粮食了。

整体来分析,建造一个粮仓并不见得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只不过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很高,建造工序很复杂,在古代科技不算发达的情况下,建造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工程。据史料记载,当时是大臣杨素作为总监,每月从全国召集200万人次来建造三个大粮仓,用时将近一年。

以现在的技术来看,建造它们很轻松。


鸿鹄迎罡


隋炀帝一生干过不少大事,其中就包括修建超大型粮仓——回洛仓。但这个回洛仓真的有着当今都无法超越的水平?这倒是有些夸大了。

从修建的缘由来看,回洛仓是顺应时势而建的国家工程。是隋炀帝有这样的想法,民间有这样的技术,于是就有了这个巨型仓库。

北周天和四年(569),一个将来“美姿仪,少聪慧”的孩子在长安出生。他正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第二个儿子——杨广。杨广在年幼时就因为父亲的功勋而受封为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时年十三岁的杨广就被封为晋王,官至柱国、并州总管。不久后,杨广又授任左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这些职位虽然更多是流于表面,没有实权的。但能够获得这样的恩赐,还是说明杨广有足够的心思,很能讨人欢心。

杨广的心思之缜密,从他与哥哥杨勇争夺太子之位就可以略知一二。

隋文帝曾派擅长看面相的人私下打量过自己的儿子们。最终相面之人告诉隋文帝,杨广贵不可言。不久,隋文帝就亲自前去杨广府邸。结果隋文帝发现,自己的这个年幼的儿子,府中丝竹蒙尘,甚至有不少都已经损坏。隋文帝看到这幅景象,以为这个儿子不喜欢玩乐,便对杨广大加赞赏。自此之后,杨广越发重视掩饰自己,慢慢博得了“仁孝”这样的好名声。

为了讨得父母喜爱,杨广亲近自己的正妻,不沉迷于妾室;每次上朝都乘坐简朴的马车,对待大臣都非常有理;多次在母亲面前抹黑杨勇……最终,杨广从哥哥手中夺过太子之位。

仁寿四年(604),为了修建洛阳的防御工事,杨广征调山西和河南的几十万农民。大业元年(605),杨广又大兴土木营建洛阳。这一番动作,俨然是要把洛阳打造为一个固若金汤的超级大都市。那又怎么保证这座城市的后勤?需要粮食了就从外地运?在本地种?还是,修建大型粮仓慢慢储藏?显然,针对洛阳的地位和实况,杨广选择了在本地修筑回洛仓。

洛阳作为国家中心,在杨广看来,显然不适合再作为农业基地,就好像今天的北京——北京作为国家中心,有的更多的是政治资源而非农业资源。所以在杨广看来,依靠本地每年的产粮,不足以确保洛阳的粮食安全。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运送洛阳日常所需的粮食就修建大型交通工程,显然又成本过高,得不偿失。所以在本地修粮仓,慢慢积累,就成了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最合适的办法。

而现代并没有那些需要隋炀帝去纠结的制约因素。我们有更发达的交通,如有需要,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去调配。所以从隋朝的超大型粮仓到现代散布各地的中小型粮仓,这反而是一种进步。

而从粮仓的修建规模和技艺来看,回洛仓确实是当时先进水平的体现。但放在今天,还是比不过当代粮食储存技术。

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整体面积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整个仓内已知的仓窖有220座,但据推算总共应有700个左右。这确实是个庞大的工程,在当时可谓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今天的技术水平,如果有需要,也能够修筑这样的大型工程。目前国内最大的粮食储备库中央储备粮三河直属库在本世纪初就已达到储梁35万吨的规模。回洛仓放在古代确实无法超越,但在现代看来,也只是一个大工程罢了。

而回洛仓的仓窖在修建时需要先挖坑,之后用火烧烤仓窖壁面,再依次涂抹一层青膏泥、铺设一层木板、木板上铺一层席。现在我们的粮食仓储库,都已经是混泥土建筑。现代粮仓修建更高效,受环境制约也更小。

就修建的技术含量来说,现代远远比古代走的靠前。回洛仓有的,是把当时有的材料组合、利用。就像青铜器再繁复,也只是一件青铜器,制作难度不会高于现在的航空零件或高端电子芯片。

回洛仓确实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但那技术放在当代,就是非常原始、落后的了。

我们说回洛仓无可比拟,一方面是它在当时确实世界领先。而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我们祖先的创造力的赞叹。他们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我们用“难以超越”这样的字眼去表达我们的敬佩,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妥,不是吗?


邓海春


被发现的隋朝粮仓叫“回洛仓”,遗址长1千多米,宽355米,面积相当于半个故宫那么大。你可别以为一个粮仓就这么大,“回洛仓”就是一个建满粮仓的小城——仓城。

仓城,可以理解为储运粮食的物流园,仓城里有700多个仓窖,仓窖才是储存粮食的地方。仓窖上有屋,下有窖,窖是一个缸形圆坑,内径十米,深十米,估算能储粮50万斤。什么概念呢?前四后八拉煤车按每车拉10吨的话,就是25车的量。把这700多个仓窖装满。需要一次性出动近2万个拉煤车。

隋朝粮仓,当然不止“回洛仓”。史料记载的洛阳附近。除了回洛仓至少还有洛口仓、兴洛仓。回洛仓的记载是四周十余里,七百多窖,而洛口仓则更大,四周二十余里,凿三千窖。要是史料记载没错的话,没有被发现的洛口仓,将是回落仓的四倍规模。

也就是说用,假如用现在的拉煤车,要装满隋朝时洛阳周边的粮仓,估计需要10万以上车次。且不说,隋朝建立这样规模粮仓,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单说运输这么多数量的粮食,用到的人力、物力对于当时的民工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隋朝粮仓,技术上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就是夯实基础、烘干仓窖、铺设木板席子,还有各种防潮措施。说白了,就是规模空前大,舍得耗上财力、人力、物力,上马大工程而已。

隋炀帝杨广的做事风格就是:排场大,规模大,关键是工期短。

公元605年3月到6月,杨光同时上马了几个大工程,包括建洛阳东都、建显仁宫、建西苑、开凿南运河,造数万首船。上马的项目一个个工程量巨大,但是大部分要求几个月内完成,完不成就会有人掉脑袋。

公元606年到608年,杨光上马的大工程,包括建洛口仓、建回洛仓、修长城、修驰道、开北运河和江南河,照样是一个个要求个把月就完成的大型项目。

别说什么隋炀帝杨广“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杨广真不值得我们洗白。光是一个建东都洛阳的工程——一座新城的建设要在几个月内完成,怎么完成?他的想法很是简单粗暴,拿人命来填!

建洛阳城,每个月强制200多万劳役,民工伤死累死能有一小半儿,每天工地往外拉尸体的车辆,能排成一百里。

修长城,凿运河的工程量更大,去服劳役的民工伤亡率,甚至超过了战场上的士兵,杨广是把国家建设当成了单机游戏来玩,没把人命当回事,号称“扫地好兵”。

为了他自己玩的尽兴,他的工程和战争,不停地征调民力,连种田的人都没了,天地都荒芜了。劳役太多,男丁不够,女人来凑。

第三次征高丽的时候,从扬州到幽州,几千里的道路上,到处是饿死累死的运输物资的民工。杨广是真的为数不多,做到了“残暴不仁,以百姓为蝼蚁”的榜样。

隋朝几十年就垮塌,虽然也有诸多原因,但是杨广的无尽的劳役破坏了社会秩序,使得大量平民百姓死于劳役,大量小地主损失了家财,这才真是“官逼民反”。

世道坏了,人心思乱,杨广惨死江都,咎由自取。


尔朱少帅


自古以来,粮仓都是属于战备部署,到了现代也是一样,每个城市都有储备的粮仓。回洛仓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位置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小李村。当初隋炀帝建好回洛仓后,因为施政不当,仅维持了10年左右。基于粮仓的战略位置和重要性,回洛仓在历史上曾被几经争夺,有记载的比如有:李密、李世民等。

直到现代2004年,回洛仓被考古发现,挖掘了八年才让庞大的粮仓公众于世。这些粮仓规模非常庞大,它的长度为一千米左右,宽三百五十米左右,里面有仓窖区、管理区、通道和漕渠组成。仓城中整齐排列着七百多个仓窖,储粮能力非常惊人,按它的体积容量计算,估计可以储存3.4亿斤左右的粮食。

它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也是申报被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说这个隋朝千年粮仓,现代的技术都无法超越,我是觉得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呢?分析如下:

一、 在建造上

建造上来说,按现在的科技和工具要复制问题不大,现在有挖掘机,总比古人的原始工具强。因为粮仓是口大底部小的,到后期就要人工操作了,人工操作嘛也还算没问题,但是墙面的加工就有分别了。

据记《农书》记载,“夫穴地为窖,小可数斛,大至数百斛,先令柴棘,烧投其土焦躁,然后周以糠,稳贮粟于内”。

说的是古人为了防潮防虫蚁,粮仓的墙面用火烤焦,然后将泥巴和糠混合成浆,涂在墙体上。按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涂水泥,那么水泥在泥土里能保持多少年不腐烂呢,顶多也就几十年吧(否则我们的房产也不会是70年产权了)。

回洛仓上千年的历史下来,当人们挖掘开来的时候,墙面还是很完整,没有渗水或者虫蚁侵蚀的迹象。那么我们就得研究了,用什么材料的植物去烧,附墙上的泥巴有没有其他成分?就墙面这一个防潮、防虫技术,现代就未必做的到了。

二、在储存时限上

考古人员在挖掘时,发现了粮仓里堆得满满的粮食,这些粮食现在已经全部成为碳化物了。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每粒粮食的形状还是保存的很完整,能够清晰的辨认出来。当中还发现了个别粒的粮食竟然还没有损坏,居然还在发芽!

我们现在的生产条件好了,粮食是根本不愁缺乏了。但是有一点很多人都未必清楚的,那就是现代粮仓里的大米是要定期更换的,就如流水兵一样,多少年一到,就必须全部更换新米。很多更换的出来的米重新流转到市场上消化。

有时候我们去买米就会发现,有些便宜一点的,有个别还能看到一些蛀虫在里面,这些大多都是粮仓更换出来的陈年米。那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的是我们现代的粮食保存年限还是有限的,防腐剂你总不能经常的使用吧,对身体不好。而回洛仓能做到粮食那么久远的保存,这里面确实有值得研究的东西。

所以说,如题说述,针对被发掘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说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历史小地主


隋朝虽然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但其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隋朝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可能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功绩。更是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尤其是唐朝,几乎就是完全继承了隋朝的一切,当然隋唐从某一方面来说本来就是关陇集团内部领导权的轮换,只是可惜了隋文帝和隋炀帝为李渊作嫁衣裳。

在隋朝所做的贡献中,其中一项惠及至今但罪在隋朝的功绩就是隋炀帝命人开凿的几条长水渠,即现今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当时开凿的是广通渠、永济渠和通济渠,将长安、洛阳、沧州、扬州和杭州等连接在了一起。政治作用在这里就不提了,另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粮,将全国各地的粮食经由运河运送到两京(长安和洛阳),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隋朝从隋文帝开始就建了几个巨大的粮仓,用来储存全国各地征上来的粮食,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位于洛阳城外的回洛仓,它几乎是和重修洛阳城同时开始修建的,用以储存洛阳以东地区征上来的粮食,供应洛阳皇室和当地的百姓,同时也运往长安。

回洛仓仓城呈长方形,占地35.5万平方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内布局整齐划一,管理成熟完善。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等一应俱全。大约有700座仓窑,每个仓窑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外围还有一个基槽,外径达到了十六七米。这样建起来的仓窑能够更长时间的储存粮食。

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回洛仓在隋末成为割据势力争抢的对象,并被瓦岗李密夺得,有了这天下第一的大粮仓,更是吸引了很多百姓的依附,而当时洛阳城中并没有粮仓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洛阳陷入孤城的境地,即便攻不进去,但没有粮食足以毁掉一个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的城市。也基于此,回洛仓这个隋朝时期最大的粮仓毁在了隋末战乱中,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大唐建立之后的回洛仓已经不再被用作粮仓,而是直接废弃了。而代之以含嘉仓,含嘉仓建在洛阳城内,是大唐时期最大的一座粮仓。

含嘉仓具体建于什么时期并没有记录,或者是隋炀帝时期,也可能是唐初才建,但有一点确定的是,这座大粮仓真正大规模投入使用应该是在唐朝时期。并且在天宝年间达到了储粮580万石,约占全国储粮的二分之一,相当于现在的2.5亿斤,这个储存量是相当惊人的。

含嘉仓的建造和回洛仓略有不同,它南北长615米,东西长725米,约占地43万平方米,仓城内街道纵横,秩序井然,管理区和储粮区分立,大约有400个仓窑,而所有的仓窑基本都是同样的结构和形制,只是大小有所不同,仓窑都呈口大底小的椭圆形,仓口的直径是8米到18米不等,深约6米到12米不等。每个仓窑在建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防潮防蚊虫以及密封性等等。

当挖好一个仓窑后,先用火将整个仓窑烘干,然后开始底层的防潮工作,第一层是草木灰,第二层是木板,第三层是席子,第四层是谷糠,第五层是席子,席子之上就可以放置粮食了。四壁的处理和底层是相同的,也是五层结构。放粮食的时候留出半米的高度,再设防潮层,第一层席子,第二层谷糠,第三层席子,然后填土封存。

这样一个仓窑就算成功了,其粮食的储备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甚至百年。在已发现的含嘉仓仓窑中,160号仓窑中有一整窑的粟,约有五六十万斤,储存良好,只是颜色略有不同,经检测发现粮食颗粒的碳化率还达不到50%,而考古人员更是在木板缝隙中取出了部分粮食颗粒,在第二天居然发芽了,种下以后还能结出果实。

而这些粮食已经是有千余年的历史,还是唐宋时期存下的粮食,可见储存技术有多强悍。而且当时的储粮管理也很严格,每个仓窑都有刻铭砖,记载这些粮食储存时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以及负责的官员,还有就是仓窑的位置。

含嘉仓的粮食多来自于河北、山东和江苏一带,它们经过通济渠和永济渠被运到东都洛阳,然后在含嘉仓封存,主要是供应两京的皇室和百姓吃食。我们知道,随着开元盛世的到来,唐玄宗时期大唐的繁盛达到了顶峰,而当时的长安城就有人口百万,所需要的粮食是非常多的,而含嘉仓的储量完全保证了这种供应。

但我们知道,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将大唐从繁盛拉向了衰败,随之而来的是不停歇的战争,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已经渐渐力不从心,而几条大的水渠也因为战乱而年久失修,逐渐的阻塞多处,且水源不充足。含嘉仓已经征收不到足够的粮食,一部分开始废弃,但还是有一部分一直到了北宋时期还在使用。宋朝的战乱终于让含嘉仓步了回洛仓的后尘,被废弃不用,但是其中一窑的粮食竟完好的保存到了现代,让我们见识到了隋唐的智慧。

隋唐的大粮仓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即便已经过去了千余年,但还是让人感觉震撼,而他们储存粮食的方法在近代还曾在部分农村使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回洛仓和含嘉仓等也都已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但若以此认为现代的科学技术赶不上隋唐时期的这种储粮技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古代的技术有古代的好,现代的科学技术也有现代的好,而且方式方法早已改变,只能说古代的一些智慧让人震撼,而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为生活服务。


萧晓四姑娘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修建储存粮食的粮仓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但是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粮仓的考古价值确实不比王侯将相的陵墓那样有吸引力,既没有让人惊诧的奇珍异宝,也没有大量的碑文材料供史学家考据历史人物或者大事件。但是隋朝的这座千年粮仓回洛仓的确十分出名,而下令修建它的正是一直被黑的隋炀帝杨广。

很多人提到隋炀帝就想到荒淫无度和残忍暴虐,其实他是一位文武兼备军政全能的帝王,一手打下了隋唐盛世的基业。比如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开拓丝绸之路,亲率将士征讨吐谷浑等等功绩,只是他本人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弄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弄得个惨死的下场。隋炀帝好战,为了保证自己军队的军饷,确保国家稳定,他修建了诸多十分雄伟的天下粮仓。

回洛仓有多大呢?根据考古专家测量,这座粮仓的平面面积有50个足球场那样大,隋炀帝在迁都洛阳之后就立刻开始修建这座粮仓,主要还是为洛阳城的正常运行提供粮食,毕竟诸多王亲贵族跟着一同来到洛阳,生活总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回洛仓之所以让考古学家们惊叹,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规模之大。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回洛仓拥有仓窖三百多个,文献通考之中的记载则是三千三百个仓窖,根据专家的考证,回洛仓的仓窖竟然有700个之多,的确让人震撼。

不仅仅是数量多,每一个仓窖的储存量也是极大的。据科学家计算,一座仓窖所能存储的粮食可达到50万斤以上,整座粮仓可储存的粮食高达3.85亿斤,十分让人惊叹。仓窖的修建不仅仅是图一个“大”字,其存储粮食的实用性也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

仓窖整体是圆形的,建造之时,首先先挖出一个外径16米左右,内经10米左右,宽3米,深1.5到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就在这基槽之中夯打,以形成足够坚实的仓窖口。这样的仓窖口不仅仅可以防水还可以防止坍塌。之后,仓窖的挖掘工作才正式开始,仓窖深10米,挖完之后先将仓窖的墙壁用火烤一遍,随即涂抹一层青膏泥,铺上一层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席才算是最终完工。

以这样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仓窖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粮食,据说隋朝粮仓里的粮食一直吃到了隋朝灭亡后的唐朝贞观年间。回洛仓是隋唐大运河的附属配置,是大运河沿途最为重要的粮仓。通过今天对回洛仓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出当年大运河的繁荣盛况。

回洛仓的壮观我们是十分惊叹的,但和今天的粮食储存技术相比还是很落后的。我国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建设了仓容高达1000多亿斤中央直属储备库,和这样宏伟的现代化粮仓相比,回洛仓实在不值一提,只是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以这种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噱头吸引大众视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