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耳光、泼冷水、踢肚子……九江13岁女生遭受校园暴力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然而,校园暴力事件却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巨大伤害,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近日,市民叶先生(化名)向浔阳晚报记者反映,他13岁的女儿小蝶就遭遇了校园暴力,在大半年的时间里被五名同学殴打、勒索。目前,他正在与学校、施暴者的家长协商此事的解决办法,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叶先生不愿透露小蝶所在的学校。

那么,孩子遭遇校园暴力,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女生遭同学多次殴打,全身多处挫伤

据叶先生介绍,小蝶是彭泽人,今年13岁,今年2月份进入城区一所学校。“因为孩子一直住校,家人与她见面的时间并不算多。之前孩子的奶奶曾经发现她的脸上有伤痕,但孩子说是走路撞到的。考虑到孩子之间确实喜欢打闹,容易受点小伤,所以我们也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叶先生表示,他于10月底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称他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长期殴打,这令他大吃一惊。“11月2日,我赶到学校,老师告知了我调查结果,并给了我多张由我女儿室友和施暴同学写的情况说明。”这时,叶先生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在学校遭受了严重的校园暴力。

在叶先生提供的情况说明中,浔阳晚报记者看到,小蝶的室友表示,从9月开始,由于被怀疑偷拿了同学的物品,小蝶被几名同学多次拳打脚踢,对方“索赔”的金额甚至达到上万元,“很多东西小蝶没有拿,(被)打到不得不承认……被打到大腿青了,只能穿长裤……我们早就让她和老师说,但她怕又被打”。叶先生表示,通过老师让小蝶、知情人和部分施暴者写的情况说明,他发现自己的女儿经常被同学拉去其他寝室,还遭受了扇耳光、泼冷水和踢肚子等暴力行为。“打人者最大的有16岁,其中有人用木棍甚至是钢管殴打我的女儿”。

“目前,学校和警方正在调查此事,我也希望能给我一个公正的答复。”叶先生告诉浔阳晚报记者,他带女儿去医院进行了检查,被诊断为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身上的伤很快就会痊愈,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孩子因为遭遇校园暴力出现心理问题”。

家长、学校和警方是孩子的保护伞

对此,浔城一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表示,通常来说,使学生免遭霸凌的保护有三层:家长、学校和警方。“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每个公民的自由又受到法律的约束。虽然我国法律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伤害他人就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律师表示,在我国,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伤害他人造成重伤的,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伤害他人造成轻伤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大多实施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直到在被国家机关追诉的时候,才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此外,有受害者家长会接受‘私了’,我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律师表示,他认为,“私了”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校园暴力案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1000多件,2016年、2017年分别同比下降16.51%和13.37%。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律师表示,这意味着,3年间,校园暴力致人死亡案件达300起左右,年均百起。“近两年,校园暴力案件数量逐年减少,这说明治理工作有了成效,社会的关注,对抑制校园暴力起到了正面作用,应该对这一问题保持理性态度。但也提醒学校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加强生命教育。”律师说道。

预防校园暴力,家长要善于观察

那么,家长们如何防止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呢?从事教育工作13年的刘飒告诉浔阳晚报记者,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观察。“有的孩子会因为害羞、害怕等原因羞于开口,但做家长的一定要善于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行为举止有问题或者衣服书包不正常的残破,更要及时询问了解,千万不要视而不见。”刘飒表示,多数遭遇校园暴力的孩子在性格上较为孤僻、内向,家长们要做好家庭教育,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也别让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帮凶”。对别人的孩子多一点宽容,不要将孩子间的小摩擦上升到校园暴力的范畴。

“最重要的是,让小朋友树立一种信念:遭遇校园暴力,要勇敢地把事情告诉父母和老师。同时家长们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刘飒说,家长应该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耐心、观察、沟通,让孩子哪怕在学校遭受了不公平对待,仍然可以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

浔阳晚报记者 李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