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反唐是正史,还是虚构?你怎么看?

清酒暖风lina215yang


薛家三部曲《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构成了民俗演义的薛家将系列,与《杨家将系列》,《呼家将系列》构成了我国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其中对民间的影响,杨家将最有名,薛家将次之,呼家将为末。之所以会这样,显然杨家将系列的悲情英雄更加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而薛家将是靠实力排名(薛仁贵在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属于名将系列,而北宋的杨业和呼延赞明显实力不足,属于有名气的普通的将军而已),呼家将显然实力微末,所以影响最小。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有了陈寿的史书级《三国志》,才有了罗贯中流传千古的《三国演义》,而薛家将也是有艺术原型的。

薛家将的第一代薛仁贵,与之相匹配的《薛仁贵征东》,也最与史实相近,毕竟史书上薛仁贵的功劳摆在那里,三千玄甲军大破高句丽数万人马,一路凯歌征服高句丽,也就是辽东,是薛仁贵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而且薛仁贵作为高句丽的征服者,受到了高句丽百姓的热情拥戴,甚至忘却了亡国之痛。

而薛家将的第二代,薛丁山对应的《薛丁山征西》,相对就虚构成分大大增加了,甚至里面出现了黎山老母,王婵老祖等神话人物,就跟《封神演义》似的,而且薛丁山也是小说改编了,其原型是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但是薛讷还是在唐朝的西线战场作战的。总体来说,还是属于征西的。

至于薛家将的第三代,也就是《薛刚反唐》,那就是演义者,见风就是影,弄点皮毛无限放大,而且有架空时空的嫌疑。

看过《薛刚反唐》的都知道,薛刚反的是武则天,扶持庐陵王李显(武则天的儿子)继位,其实是反武周兴李唐。从开始踢死太子,惊蹦圣驾,到九炎山落草聚义,然后汇合一系忠臣之后,再加上薛家涌现的无数子孙名将,一路扶持庐陵王,最后剿灭武周,李显继位;然后薛刚扶持的李显又被害死,薛刚的弟弟薛强扶持的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故事就完美结束了,李唐中兴,武周灭亡。

而李旦的儿子唐明皇李隆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了。这位把唐朝推向盛唐的君主,也是让唐朝跌落巅峰的开启者,继“开元盛世”之后,巧取豪夺儿媳杨玉环,演绎一出爱情绝唱,进入“天宝危机”,最后引发“安史之乱”。然后,我们那个让世人侧目的大唐就不再是大唐了,而只是一个苟延残喘的普通王朝罢了。

而“安史之乱”中,薛家子孙,薛仁贵的孙子薛嵩确实加入了叛军,其后史朝义兵败,薛嵩携四州之地归朝,就是带了一大块地盘重新归附唐朝,被唐朝封为平阳王,终于当上王爷了。比起薛仁贵从一介平民(落魄贵族-----北魏重臣薛安都的后代)拼杀一生,才获得一个郡公,作为“官三代”的薛嵩更容易获得高阶官位了。而且薛嵩为战后重建工作做了大量的努力,也算是作为忠臣之后,可以让先辈含笑九泉了。

所以,我们看出,薛刚的历史原型是有的,就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也确实反过唐朝,但最后也迷途知返,重新归附朝廷了。但是演义小说架空时空,改头换面,将薛嵩演义成反武周兴李唐的中兴之臣,反唐时间也从李隆基末期的事迹(“安史之乱”反唐),提前到李隆基的奶奶武则天时期了(李隆基是武则天小儿子李旦的儿子,是武则天的亲孙子)。说是架空小说也不为过呀。


剥开历史迷雾看真相,相信大家现在可以知道《薛刚反唐》是虚构,还是演义小说了吧。



萧子北


薛刚为薛仁贵之孙,其故事是民间评书和戏曲中薛家将系列的一部分,其中的薛家将指的就是以薛仁贵为第一代,薛丁山为第二代,薛刚为第三代的薛家将。

薛刚是两辽王薛丁山的儿子,从小就继承了父亲高强的武艺,性格豪迈,并且喜欢打抱不平,非常会惹事。在一次元宵佳节上,薛刚将二太子李奇打死,因而使得唐高宗李治受惊驾崩,创下了大祸。犯下祸事的薛刚当即逃到了外地,李治一死,整个王朝就乱套了,按照唐朝当时的法律,薛刚一人犯法,应当株连九族,但是李治在死前跟众人交代过薛家历代功臣,对唐朝也是忠心耿耿,所以此事要追究的话只追究薛刚一人就好。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遭到了想去除薛家势力的人的反对,他们和武则天说了此事,要求把薛家诛九族,此时的武则天几乎执掌整个朝堂,称帝的欲望膨胀,这个建议正中武则天下怀,她早就想除掉开国的功臣和他们的后代了,于是武则天赶走了中宗庐陵王,将薛丁山一家285口斩尽杀绝,捉拿外逃的薛刚。

逃到西凉的薛刚,在友人的书信中得知全家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满门斩首,感到异常愤恨,于是对大唐皇室怀恨在心,决定举兵反唐。薛刚在好友马登的引荐下得以与中宗相识,得到中宗原谅,授予兴唐兵马大元帅,忠孝武英王。薛刚还赴西凉借兵,结果被西凉公主看上了,娶西凉公主为妻获得了西凉国的支持,并辅佐当时还是庐陵王李显讨伐篡位的武则天,这也是“薛刚反唐”的来源。在这期间薛刚三次挂帅,挥军北上攻克长安,最终把张武一党处斩于父母墓前,终得以报怨仇并为家族昭雪。

至于薛刚这个的历史人物,更是没有“反唐”一说。薛刚在以四郡降唐之后便一直致力于唐朝的恢复上,恪守自己的职位,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反唐”迹象。


见yun卸甲


答:“薛刚反唐”纯属虚构。

“薛刚反唐”的故事出自于“说唐系列”中的《薛刚反唐》。

“说唐系列”共包括有《说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樊梨花挂帅》、《薛刚反唐》、《万花楼》等等。

不难看出,整个“说唐系列”是以讲述“薛家将”故事为主的,其次是“罗家将”。

“薛刚反唐”的故事讲的是:武则天当道,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张士贵之子奸臣张台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三子薛刚勃勃不屈,三祭铁丘坟,九焰山聚义,拥戴庐陵王李显,灭武兴唐。

显然,就这故事本身而言,并没有丝毫“反唐”的意味,故事主角薛刚反的是武则天的武周,最终灭了武周,还政于唐。

所以,有人说,这“薛刚反唐”中的“反”字,应该是“返”字之误。

但不管是“反”还是“返”,武周还政于唐,一方面是狄仁杰等良臣的苦劝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武则天本人的天良发现,主动迎接庐陵王李显回京册封为太子的。当然,张柬之等几个发起的“神龙政变”也推了一把,总之没有薛刚什么事儿。

实际上,世间并没有名叫九焰山的山,也没有薛刚这个人。

历史上的薛仁贵没有叫薛丁山的儿子,他的儿子名叫薛讷,曾任幽州太守,长期跟突厥作战。还率军大破吐蕃,雪了父亲的大非川之耻。

当然,把薛讷硬说成是《薛丁山征西》中“薛丁山”的人物原型,也勉强讲得通。

但什么王敖老祖、梨山圣母、樊梨花、杨凡、陈金定、薛金莲等等人物,全是虚构的。

不过,“薛刚反唐”的故事,也有一点影儿,但不发生在武则天篡唐代周的时代,而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

且说,薛仁贵的第五子名叫薛楚玉,曾任范阳、平卢节度使,他的儿子薛嵩,可视为薛刚的原型人物。

薛楚玉后来遭人陷害,以“渎职”之罪被免职,薛嵩就成了无业游民、街头混混。

薛楚玉的范阳、平卢节度使之职先后被张守珪及其养子安禄山接任。

大家都知道了,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

薛楚玉的长子薛嵩就加入了安禄山的队伍,真真正正的反唐了。

不过,郭子仪、李光弼两大中兴名将横空出世,薛嵩敏锐地觉察出朝廷会取胜,于是举兵“返唐”,投降了朝廷。

大唐中兴后,薛嵩一路升官,后来被加封为高平郡王、检校尚书右仆射等职,官爵远远超过了他的祖父薛仁贵,且画像被奉入凌烟阁中。


覃仕勇说史


《薛刚反唐》的薛刚是演义中虚构的人物,谈不上什么原型,因为武则天没杀过薛家满门。

薛仁贵是随李世民征辽东时一炮打响的,但他主要战功是在李治在位期取得的。他虽然号称名将,但也有两次比较大的失败,一次失征西突厥,因为治军不严先胜后败;还有一次是征吐蕃,被吐蕃大将论钦陵诱至大非川(大致在青海湖再南一些),几乎全军覆没。不过李治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因为薛仁贵有救驾大功,薛曾给高宗当侍卫长,一次山洪爆发,大水冲进宫城,多亏薛仁贵警觉,及早保护李治转移高处,才幸免于难。

演义中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倒是有所本,此人正名为薛讷,在西域和北疆战功显赫,应该是第一个获得节度使头衔的唐朝将领,他的后人于史无载。

薛家第三代知名者是薛嵩,他是薛讷之弟薛楚玉的儿子,这家伙倒真是个反贼,不过他参加的是安史之乱,跟的是安禄山史思明,跟武则天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厮虽然不算安史铁杆,但直到安史叛军最后一任老大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即将败亡,才见风使舵投降唐军主帅仆固怀恩,捞到个相卫节度使头衔。不过他这一镇没能传子传孙。他死后儿子薛平年幼(可没有演义中薛葵那么猛),由其弟薛崿继任,但是他当年的反贼同僚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乘机下手,驱逐薛崿吞并相卫镇。

薛嵩之子薛平后来当过两任节度使,也算一时名将,不过他对朝廷比较恭顺,算是善始善终。


真正鳄鱼不哭


《薛刚反唐》是一部演义小说,它是借薛仁贵之孙的故事,影射武则天心狠手辣,排除异已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她掌控朝政的憎恨和不满。


《薛刚反唐》中的薛丁山与樊棃花之子薛刚,为虚构人物。之所以要虚构这个人物,是因为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都是家喻户晓的忠臣武将,选择他们的后代说事,叫做“釆取一端,生发开去”,让人觉得更可信更吸引人。



小说以正月十五闹花灯,薛刚失手打死二太子李奇为引子。为了强调李唐宗室掌权的正统性,借唐高宗李治之口说道:“念在薛家对大唐有功,只追究凶手一人,对其家族网开一面”。可武则天竟下令将合家285人处斩,并铸铁丘坟,让其永世不得翻身。言外之意,李家人是讲道理的,武则天不仅不讲道理,而且残暴,是个人神共愤的婆娘。


正是由于武则天残暴起的因,才结出薛刚复仇“反唐”的果。薛刚祭坟时结识众好汉;西凉借兵,得西凉公主青睐喜结良缘;故人牵线,结识庐陵王;最后,拥戴李显,杀入长安,推翻武则天,实现了大众的侠客梦,完成了作者歌颂英雄,贬损武则天的目的。

故事很精彩,大家都爱听,但是不真实。历史上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有个儿子名薛嵩,曾经反过唐。此人自幼习武,“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其父在玄宗时期担任范阳、平卢节度使,薛嵩在父亲手下担任官职。后来,唐玄宗宠信安禄山,两地的节度使变成了安禄山,薛嵩也变成了安禄山的手下。



唐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薛嵩不大习文,加上郁郁不得志,也加入反唐行列。由于薛嵩英勇善战,被安禄山封为节度使,驻防相州地区。后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展开反攻。唐肃宗派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相州。安庆绪恐难支撑,派薛嵩突围向史思明求援。唐军不敌薛嵩的冲杀,尸横遍野,最后得以杀出重围。


后来,安庆绪被杀,薛嵩投奔史思明。史思明被杀后,唐军又一次开进河北地区。薛嵩预感到叛军将以失败告终,于是改弦易张,以献出四州之地为条件,向仆固怀恩请降。唐军将领仆固怀恩恐再生战事,准其献城投降,并保留他们原有官职。

接着,朝廷颁布诏书:“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薛嵩到底是忠良之后,在任上勤政爱民,口碑极佳。衰落的唐朝,为了笼络这些地方藩镇,维护稳定局面,不断给这些降将加封。例如,薛嵩先后被封为高平郡王、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平阳郡王,并且其画像被奉入凌烟阁中。而他祖父薛仁贵征战一生,战功赫赫,拼到底才得了个平阳郡公,凌烟阁也挤不进,真是奇哉怪也!



薛嵩于772年病死,生年不详。


春秋风云


薛刚反唐不过是个虚构的小说,和正史的关系仅仅是用了真实历史做了故事勾画的背景而已。实际上,薛刚反唐属于戏说历史的范畴,在古时候仅仅流传于说书人和戏剧人的口中而已。

故事中的薛刚,出身名将之后,因为少不更事,一怒之下打死太子,惊死高宗,只得逃亡。在得知自己的家人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被满门抄斩之后,心中大忿,跑到大辽借兵拥立庐陵王李显继位的故事。

薛刚反唐反的其实是武家的唐,而并非是李家的唐。恰恰相反,他实质上是在保唐卫唐。这个故事,其实只是在质疑武周的统治而已。是作为正统对异统在文化上的一种讨伐。

那么历史上薛刚反唐的原型是谁呢?

一说是薛嵩。

薛嵩是薛仁贵真实的孙子。自幼跟随家人学习武艺,可谓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然而,除了武艺高超,但是文化底蕴就差了很多,这也导致其眼光受限。当时安禄山叛乱唐朝,薛嵩觉得跟着安禄山有搞头,就起兵反唐了。然后随着郭子仪等唐朝大将力挽狂澜,安禄山的势力江河日下,不复开始时的风光。薛嵩顿时就后悔了,然后他就以自己手中的四州为礼,献给了大唐,获得了唐朝的宽恕,最终被封为节度使。

二说是李敬业

李敬业又说是徐敬业。其父是英国公,父亲死后,他继承其爵位。

李敬业和薛嵩一样,从小就善骑射,但是和薛嵩不同的是,他的文化功底要强上许多。所以,他对大唐忠心耿耿。武则天时期,其爵位被废,贬为柳州司马。在在武则天窃取大唐政权后,拥立庐陵王李显,起兵反唐,其实是反周。

但是,李敬业的结局并不太好,反周失败,最终兵败身亡。


Crazy历史


薛刚反唐是清朝人如莲居士的历史小说。历史上以薛仁贵为主的薛家将并无薛刚其人,他的父亲薛丁山,母亲樊梨花也都是虚构人物。其祖父薛仁贵倒是名耀史册的唐朝名将。

由于《薛刚反唐》,以历史大背景为依托,围绕历史名将薛仁贵编织故事,其虽是历史小说,但增强了故事和人物的可信度。艺术形象薛刚、薛丁山、樊梨花等,已经深入人心,在民间人们大多把他们认同为真实历史人物来谈论。薛刚反唐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据说薛刚的真实原型是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之子薛嵩。史书记载:薛嵩少时就以臂力骑射闻名。薛嵩还真和薛刚有相似之处,他也反过唐,安史之乱时薛嵩投在叛军之中,以军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洺、刑四州投唐。唐朝正是用人之际,念其是名将之后,将门虎子,既往不咎,被唐朝封为昭义节度使。薛嵩为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重建工作,做出了贡献,所以名声也并不怎么差。薛嵩和历史小说中薛刚的不同之处是:薛刚反的是武周,小说结局是薛刚率

军逼武则天退位,社稷又重回李家人的手中,薛刚是复唐的功臣。历史上的薛嵩却真正反过唐。

小说中薛刚的父亲是薛丁山,据说薛丁山的真实原形是薛仁贵长子薛讷。薛讷是薛嵩的伯父,小说中是父子。历史小说也允许天马行空,虚构的故事更精彩,相信谁也不会为这个较真。

今古大观个人陋见,抛砖引玉期待朋友们的指点。,


今古大观


薛刚反唐是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人、也并无此事。

传统的戏曲和评书中,薛刚是薛仁贵之孙、薛丁山之子。因为薛仁贵是唐朝名将,所以就假借他孙子的名义,演绎了一段忠良之后反抗讨伐武则天的故事

正史中反武则天的是开国名将李绩之孙徐敬业。



我爱宝葫芦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薛刚反唐是虚构的,作者是清乾隆年间的人,而且这本书名字也有问题,薛刚反的是武周,后来还是他十万大军兵临城下,逼迫武则天禅位于李显,助唐朝复国,所以这本小说其实就不应该叫薛刚反唐,要不叫薛刚反周,要不叫薛刚复唐。

其实这一系列除了薛仁贵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虚构。首先薛仁贵虽是平头百姓出身,但是他的祖上可是北魏河东王薛安都,他的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也都在在北魏、北周、隋朝当官,只能说薛轨官小死得早,所以到了薛仁贵这辈就只能种地为生了,不过河东薛家即使是种地那也是一个大家族,并非像小说里写得那样生活如此不堪。

还有张士贵,他也不是小说中的奸臣形象,张士贵是唐开国功臣,一生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曾以少对多大破王世充、败窦建德、灭刘武周,而且亲身参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死后追赠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影视剧中张士贵的奸臣形象)

不光如此,小说里张士贵处处排挤薛仁贵实属无稽之谈,张士贵对薛仁贵有知遇之恩,薛仁贵之所以能为唐太宗所提携,全靠张士贵的引鉴,更难能可贵的是薛仁贵其实是张士贵培养的接班人,张士贵在宫中是禁军头领,致仕后接班的就是薛仁贵。张士贵是征辽东的时候发现的薛仁贵,张士贵死后负责征讨高句丽的正是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薛仁贵。唐朝名将被小说丑化了千年,被世人谩骂了千年。

说回薛仁贵的儿子,小说中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历史上薛仁贵的儿子叫薛讷,是谁提拔起来的呢?正是武则天。小说中害死薛丁山的人在历史中对薛讷是非常重用,拜其为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后转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薛讷一直活到唐玄宗时期,而且还被唐玄宗夸赞有周亚夫之风。

再来说说薛刚,薛刚反唐实际上是薛嵩反唐,没错薛仁贵的后人还真反过唐,不过薛嵩并不是薛讷的儿子,而是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的儿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跟着安禄山、史思明反唐,因功授邺郡节度使,后来史朝义被仆固怀恩击溃,他立刻又以相、卫、洺、邢四州投降朝廷,仆固怀恩对他既往不咎,朝廷还封其为昭义节度使、平阳王,是唐安史之乱后的一个割据势力。


守仁读仁


薛刚反唐是虚构的。

民间盛传的薛刚反唐有多个版本

大抵是讲薛仁贵之孙薛刚失手将太子打死,之后皇帝又因此事受惊驾崩。薛刚自知闯下大祸,连忙逃走。原本族人是世代功臣不应受到牵连,但是此事被奸臣所趁,又值巧武则天把政,想要趁机消灭唐朝的开国势力,最终薛刚被诛灭九族。薛刚知道族人被杀之后,怒不可遏,加入了反武则天的队伍,最后报仇雪恨的故事。



现实中薛仁贵的孙子是薛嵩

薛嵩由于出身将门,嫉恶如仇、对于世间的不平事非常的看不惯,当时唐玄宗又整天迷恋杨贵妃,世间百姓多受苦,朝廷奸臣当道。在个人升迁无望之下,刚好安禄山起兵造反,于是薛崇趁机加入了反唐大队,想要趁机为民众申苦申冤,同时想要建功立业。只不过后来安禄山的势力急转直下,连番失利,很明显造反要失败了。薛崇为了保全家族,带着兵马和地盘向唐朝投降了,被唐朝封为朝廷的地方节度使。



现实中反武则天的人物是李敬业

李敬业原名徐敬业,是被李唐皇室赐予的皇家“李”姓。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于扬州,拉起了一支想要光复李唐皇室反对武则天的队伍,只是最终失败被杀。



综合来讲,薛刚反唐的故事都是以反“武则天”兴“李唐”为故事情节,借用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和李敬业的反唐经历,来描写的一部故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