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土司为何能存在七百年呢?

阿龙生活录


有这样一个家族,它建立的“小朝廷”比汉唐时间还长,更堪比享国八百年的周朝,它就是贵州“寿命”逾七百年的“土皇帝”播州杨氏土司。



作为一个地方割据势力,他为何能世袭罔替、历经二十七代三十世而不倒呢?我们来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一、内部拥护


唐僖宗乾符三年,武略将军杨端前去平叛南诏国彝人占领的播州区域。



这次平播战争胜利后,杨端及其同族、七姓旧人,连同开始前去平叛的平播将军何中立代表的何氏,都作为有功之臣得到了镇守播州的殊荣,“与杨氏分土而治,留守于兹”。


平播大捷后,僖宗诏命:“凡平播功臣,照职留守播地,永镇边疆。”


自此,杨端便在这场战役后世袭了播州宣慰司宣慰使,同时他也是播州杨氏土司政权的开创者。

在杨氏进驻播州的同时,何氏及七姓家族也对其加以支持和拥护,这一做就是近七百年时间。


所以说,杨氏能在播州立足、兴起,与这些播州内部家族的拥护是分不开的。


二、与朝廷交好,并紧随政策发展


历经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四朝元老”播州杨氏土司,立于四朝皆不倒,充分说明了它顺应了中央政权对西南等少数民族政策施行的时代发展。


1. 唐朝和宋朝的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强调,中央封建王朝通过控制少数民族的首领,以达到其控制当地居民和地区的统治目的。


宋代在唐代羁縻政策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两朝对羁縻州的管辖相对松驰,施行凡 "夷人"献地归附都可以自署刺史,自立为羁縻州。


播州杨氏便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开启了其播州之主的百年征程。


2. 元朝和明朝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的羁縻之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土司(或土官)由中央任命,并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他们被赋予当地的管辖权,并接受册封成为朝廷命官,履行一定义务的同时,相应地获得对当地人民和土地的合法统治权。


西南地区是土司制度的重点实施对象,而播州也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区域,播州杨氏名义上受中央钳制,实际上是西南割据势力,在当地可谓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


3.明朝的“改土归流”政策


为了铲除土司制度的沉疴积弊,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统治,明朝政府改之前的“土司制度”为“改土归流”政策,即派政府官吏(流官)到这些区域进行管理。


土司本来是“天高皇帝远”的存在,现在要有人来和他一起分享权力,他们自然不满的。


杨氏被灭后,明朝廷才得以推行此项政策,所以在杨氏执掌播州时,在杨氏根本利益没有被触及之前,杨氏与朝廷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和友好的,朝廷对其也给予了默许和支持。


三、尽忠报国


荏苒光阴七百余载,杨氏除了勤恳治理播州、安定西南地区,还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播军,与中央政府军一道抵御外敌肆虐。


比如在南宋时期,播州第十五世土司杨文,是当时的抗蒙名将,他先后六次派播军前往川、云、贵等地抗击元军,积极从事阻止元军南侵的斗争;后来一直到“老东家”南宋灭亡,看到大势所趋才不得已归附元朝。


播州杨氏一直保持正确的政治站队理念和行动,收获民心的同时,也被新朝廷同样看重并依旧镇守西南。



四、对中原文化的强烈认同


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杨氏土司对中原文化更有强烈的认同感,比如在其历任土司中,杨选、杨轼、杨粲和杨文等都曾热衷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原文化。


杨选“性嗜读书,择名师授《子》、《经》”;杨轼“留意艺文……由是蛮荒子弟,多读书攻文,土俗为之大变”;杨粲提倡“建学养士”,嘱咐族人要“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杨文更是“建孔子庙以励国民,民从其化”。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杨氏家族秉承了中原汉文化“忠君”、“大一统”等诸多理念,使得儒家文化不仅改变了播州当地的风气,还削弱了原来文化制度的落后性,这也符合了朝廷对文化同化及其更有利于统治的期望。


五、军事结构完备


军事结构指的是军事设施和军事管理制度。


前者指的是海龙囤这样的军事堡垒,城垣、瓮城、衙署、军营等设施一应俱全。


《播州杨保考》就曾记载:“播州版籍虽列于职方,然专制潜力,自相君臣,赋税之册,不上户部;兵役之制,不关枢府,名为外臣,实为一独立政权。”


由此可见,称霸西南一方的杨氏使得海龙囤宛如小朝廷一般。


后者指的是对囤施行的内部军事管理制度,比如《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中就提到了总管、总管厅、龙凤关把总、提调等囤上的管理机构及人员管理制度。



结语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更何况一个家族(割据政权)呢?播州杨氏因为历代土司所做的上述诸多努力而世袭其位、世守其土、世御其民,才使得其行使土司职权长达七百二十五年之久。


说到杨氏被灭,虽然是因为其末代土司杨应龙对权力和统治疆域的欲壑难填才导致被明朝万历皇帝所派大军围剿,但朝廷与地方政府对西南统治的觊觎何尝不是“播州杨氏土司”这棵堪比胡杨的大树倒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呢!



千史千寻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治所在今遵义市绥阳县境),作为播州州治。后来属于黔中道。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

北宋

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传至杨昭无子,以族子杨贵迁为养子。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一度废播州、遵义。

南宋

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主力之一。

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下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杨邦宪降,元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不久,杨邦宪卒,子杨汉英袭,元朝廷赐名杨赛因不花。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遍及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公元1301年),杨汉英为元平叛有功,进封资德大夫。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杨氏附明玉珍。

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


阿龙生活录


谢祁东阿龙!

播州杨氏土司制度,只所以能够存在7百多年,具体原因没深入考研。就人类社会一般规律而言,需具备以下特色:一是封闭的环境,包括政治、文化、语言等;二是血缘关系密切;三是生产力原始落后,资源相对缺乏等因素。


琴簧汗舞


答∴七百年,已历明,清,民国,新中国四个朝代。这土司有一于天下理念!

若问者以此做硏究生l博士论文答辩题,可去查找四个朝代初创时土司对新政权的态度,便有答案!


用户3242395133159品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治所在今遵义市绥阳县境),作为播州州治。后来属于黔中道。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

根据《杨氏家传》等文献的说法,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传至杨昭无子,以族子杨贵迁为养子。

实际上,杨氏家族来源晦暗不明,1974年出土的宋代《杨文神道碑》自称先世出自会稽,与其后人的说法自相矛盾,而宋代官方记载杨氏为“播州夷人”。学界一致认定《杨氏家传》其先太原人以及杨贵迁为杨家将之后都是明朝初年编造的,杨氏应当是唐末从泸(治今泸州市)、叙(治今宜宾市)二州的边徼羁縻州地区迁来播州的少数民族中的酋豪,即为罗族(今称彝族)的一支,后裔渐次汉化,遂依托为中原名门之后,著于谱牒。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一度废播州、遵义军。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主力之一。

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下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杨邦宪降,元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不久,杨邦宪卒,子杨汉英袭。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遍及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1301年),杨汉英为元平叛有功,进封资德大夫。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杨氏附明玉珍。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到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杨氏政权最后一任藩镇首领杨应龙继承宣慰司。杨应龙处多事之秋,随明军数从征伐,居功自傲,颇轻视明军,其人性猜狠,嗜杀,遂于万历十八年叛。杨氏政权经过几百年发展,至此时其所辖的五司七姓全部叛,明政府权衡再三,决议先行会勘,而不是直接翦灭。未及会堪,万历二十年宁夏博拜(西域部族)叛,二十年时丰臣秀吉派兵杀入朝鲜,明政府不得已而为之出兵抗倭援朝。直到万历二十二年,朝鲜事稍缓,才决议讨伐杨应龙,然应龙玩弄征讨者,最终到朝鲜事彻底完结,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发兵32万多,再次征讨时,明朝才彻底灭了杨氏政权。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


历史在记录


简要概括,就是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才使杨氏生存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