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贾府被抄家?

crewyor



红楼梦里,作为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府,为何如此富有?“三年穷知府,十万雪花银。”不过一句话而已。贾府至贾宝玉一代,富贵已经有近百年的光阴,经过三代经营形成了金陵四大家族的鼎盛之姿。姻亲关系盘根错节,一荣俱荣。公爵之家,底下人每年的供奉就享之不尽,贾府的富有可想而知。

这样钟鸣鼎盛、富贵至极的天下望族,又是如何落得个抄家灭族,家破人亡下场的呢?愚以为原因有四:

一、元春之死

自荣宁两府老太爷去世之后,只剩下贾敬、贾赦、贾政三兄弟支应门庭,可除了贾政在仕途上还有点企图心之外,那两兄弟,不是炼丹药就是好女色,不是抛弃家业,就是不顾家族体面,上梁不正下梁歪。

贾府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为了延续荣宠,只能将嫡长女元春送入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为家族争取富贵权势。

可以说,贾府之所以被人看重,除了公爵府邸的余荫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元春这位“凤藻宫贤德妃”的功劳。元春在宫中因“不明原因”死去之后,相当于在皇帝面前没了吹枕头风的人,只要稍有人进言其罪,就岌岌可危。


二、后继无人

贾敬一代没有在官场上说一不二的人物,下一代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和贾环兄弟五个,最有出息的贾珠死了,贾珍和贾琏买了个官儿空挂名,贾宝玉无心仕途,就更别提贾环了。

第四代就更惨了,贾蓉于仕途没有天分,娶了两任妻子秦氏可卿和许氏,可惜均无一儿半女;贾珠留下遗腹子贾兰,年纪尚幼不堪大任;贾琏房里又只有巧姐儿一个女娃娃,枝叶零落。

在官场上没有势力就罢了,连个可以培养的后代子嗣都没有,也难怪会被人拿捏看不上了。

三、以权谋私

贾府的以权谋私,不仅有帮助薛蟠脱罪,给贾雨村行方便等事,还有凤姐弄权,可卿葬礼,草菅人命,放高利贷等等,细数起来让人不寒而栗。

就说凤姐作为一个大字不识的后宅女眷,竟然可以打通官场各种门路。元春省亲的时候,王熙凤也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妇人,竟然就已经开始做放高利贷的买卖,可见权眼通天。

后八十回,这些事儿八成也会成为贾府获罪证据之一。可以看出,放高利贷是违背国家法度的事情,更兼其在秦可卿丧礼期间,利用贾琏之权谋私利,更是为法纪所不容。

秦可卿作为宁国府少奶奶,本身并无诰命,只是一届白身罢了。可她的丧礼办得风风火火,一点儿不比婆家祖父贾敬的简陋,就连装殓的匣子,用的也是昔日获罪的忠义亲王老千岁给自己准备的樯木棺。

那么多人都不敢买,贾政也觉得不妥,可贾珍一意孤行用了这个。后来,果真也成了贾府的罪证。


四、政敌攻讦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贾府经营多年,在官场上得罪的人不知凡几。贾妃死后,四大家族中史家落败,薛家退让,王家势弱,贾府只余贾政一人殚精竭虑。贾府的大靠山北静王被皇帝派往边界镇守,这就给了政敌可乘之机。

早在宝玉挨打,和北静王素有嫌隙的忠顺王府就已经和贾府宣战,只是碍于宫中的贾元春和宫外的北静王顶着,没有办法将他们扳倒就是了。

乍然失了靠山,贾府一众人等又都是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全然不顶事不说,且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罪证等人揭发,根本用不着使多大劲儿,就足以扳倒这座外表巍峨但内里早已被蛀空的国公府邸。

富不过三代,享受惯了的贾府折腾得风风火火,不过数年的时间,就将祖辈辛苦积攒的家业挥霍一空。没有培养出可以接班的子孙后代,就算有再多的权势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贾源贾演两兄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荣耀和功勋,权势和富贵,就这样变成了镜花水月。追根究底,不过是“无一可继业”而已。


少读红楼


贾府会被抄家,简直是早晚的事情。

其实很早之前的“抄检大观园”,就是贾府抄家的一次预演。

而与贾府交好的甄家的被抄,也早已预示了贾府被抄的必然性。

这两种揭示,其实早已将贾府被抄家的原因说的一清二楚。

第一,贾府与甄家交好。甄家被抄,贾家难以幸免。

1.贾府与甄家亲好,又是世交,两家来往极为频繁。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说:

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

两家不仅交好,而且里面的“宝玉”也一样。冷子兴在说到甄宝玉的时候说:

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侧批: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


从脂砚斋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甄宝玉就是贾宝玉的缩影,两个人根本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故而,两家不仅是世交,其实发生的故事也是极为相似的。就好像一个人照镜子一样,其实镜子里的那个,也还是你。所以《红楼梦》里五十六回,贾宝玉和甄宝玉在梦中相见,两人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当贾宝玉醒来之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影子。

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

这就可见,甄宝玉和贾宝玉根本是一回事。

第十八回,贾元春回家省亲的时候,点了四出戏,其中有一出就是《仙缘》。而脂砚斋在后面的批语是:【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邯郸梦》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最后一梦,《邯郸梦》讲的是穷困潦倒的卢生在旅店遇到吕洞宾后,吕洞宾赠他一个枕头,然后他睡了一会儿,梦到自己做了宰相,娇妻美妾。正在梦做得好的时候醒来,发现店家的黄粱还没有煮熟。

就《红楼梦》此处来说,甄宝玉可能就是贾宝玉的“吕洞宾”,是来告诉他:你的一切经历不过是黄粱一梦。是因为我给了你这个“枕头”(宝玉),你才会有这样的梦的。

这就很符合作者的设定了,即贾宝玉根本是甄宝玉(作者)根据自身经历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而所有的真相其实都在“甄宝玉”身上。

所以,在《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中,脂砚斋通过批语点出了这一点。

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庚辰双行夹批: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还有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还罢了。”

看官到了这里应该惊醒了!什么是“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什么是“满床笏”?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红楼梦》开头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解么?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这个绝非偶然。而且大家再思忖“甄士隐”之名,岂不觉得作者就是借此隐去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吗?况且清代文字狱如此酷烈,倘若直接将作者名字标出,作者能不遇害?所以,小编认为,曹雪芹有可能也是一个笔名。不过小编并不认可什么明亡之类的寄托。

这些按下不表。我们再回到文本,说贾府和甄家的关系。贾府几次收到甄家的东西。

第七回中:

至掌灯时分,凤姐已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今儿甄家送了来的东西,我已收了。咱们送他的,趁着他家有年下进鲜的船回去,一并都交给他们带了去罢?”王夫人点头。凤姐又道:“临安伯老太太生日的礼已经打点了,派谁送去呢?”

第十六回中,作者借着赵嬷嬷之口说出甄府接驾盛况:

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其实,此刻的甄家就是贾家。因为元春刚刚封妃,省亲就在眼前。

而脂砚斋提醒读者注意,也是为这一点。

贾蔷道:“才也议到这里。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缦 的使费."......”

为什么偏偏贾府置办省亲行头的钱偏偏甄家收着?我们可以理解为,甄家和贾家关系很好。也可以理解为,甄家其实就是贾家。其实作者这样写,本来就有双关之意。

综上,无论是贾敬宾天,还是贾母过寿,甄家的人都几次打发人过来请安并且送东西,这就可见,两家关系真的是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

2.贾家接收了甄家被抄家时候藏起来的的东西。

七十四回的时候,遇到抄检大观园,甄家被抄的消息通过探春的嘴说了出来。

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庚辰双行夹批:奇极!此曰甄家事。】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就可见贾家被抄,定然也与内部的溃烂有关。荣国府两家子都因为争夺掌家权抄了自个人的家,那再因此做出更加偏激的事情,似乎也并非没有可能。

与甄家交好这一条还不算,必然还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做出来的。

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结合贾珍平日里的为人做派,这种私藏赃物的事情,他绝对干得出来。而且既然《红楼梦》提到了这一事情,想必绝非闲笔,早晚会因为这个事情被连累的。

第二,贾家有人做了不法之事,而且其罪不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引发官场震动。

就贾府来说,贾珍和贾赦为非作歹,贪财好色,五毒俱全,这也不必论了。

贾珍不仅奸淫儿媳妇,还在父孝期间,与儿子共同享用“二尤”,形成“聚麀之乱”,还妄自收受甄家抄家藏起来的物品。其无法无天,已经让人忍无可忍。

贾赦为了得到石呆子的扇子搞得人家家破人亡,为了得到贾母的财产非要贾母的丫鬟鸳鸯,索要不成居然唆使邢夫人向王夫人发难,抄检大观园。后期故意讲笑话说贾母偏心,送给贾母吃的东西黑乎乎看不清是什么。可见他对贾母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

这两个人做的事情,其实早已是人神共愤。他们得到这样的结局也不意外。可见天理循环。

王熙凤,贪图财物,收受贿赂,逼得一对有情人自杀;通过鸳鸯将贾母的东西拿出去放贷,并且将贾府大大小小人物的例银拿出去放贷;为了整治尤二姐,暗中派人杀张华灭口(后来手下实在不忍,故将其放了)......

薛家的话,薛蟠打死了冯渊,亏得贾雨村才得以脱身。然后贾雨村为了不让门子显出他当初的窘相,将门子远远打发了充军。那门子未尝不会找机会报复......

史家虽然涉笔最少,但从史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叔叔婶婶待她不好来看,史家原本的日子可能也不怎么样。倘若日子很好仍旧将湘云当作丫鬟来看待,就可见其叔叔婶婶有多酷烈薄情了。人品如此,自然也干不出什么好事。

这可真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前面造下这么多孽,后面必然要偿还的。所以癞头和尚在用通灵宝玉给贾宝玉治病的时候说: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第三,皇帝对于四大家族一直都很忌惮,早有除之后快之意。

其实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连帮结派已非一日,尤其是这几家每家金字塔顶端的人物都是恶贯满盈。

要知道贾家和薛家的结姻,那可是官商勾结。如果再加上王子腾,他可是升到了九省都检点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手握军权。如果这四大家族意图谋反,再加上睡在身边的贾元春,皇帝老儿恐怕早就死翘翘了。

以上事端,随便有一样当作导火索,再加上做皇帝的人本来就疑心很重,担心皇权被孤立,受到威胁,自然找到机会就会将其连根拔起。

从元春之死,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踪迹。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点了四出戏,脂批指出:

第一出《豪宴》;【己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己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一捧雪》是明末戏曲家李玉写的戏曲,写的是有个叫莫怀古的人因为有一个稀世珍宝——名为“一捧雪”的玉杯,为奸相严嵩惦记,故而前来索取,然莫怀古因先人遗物,不肯相赠,导致家破人亡,自身流落在外的故事。这与《红楼梦》中贾赦强抢石呆子的古扇故事如出一辙。可见,贾家之败,由贾赦而起,此乃导火索也。“假赦”即意罪不可赦。

《长生殿》是清初作家洪昇写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此故事中,杨玉环死于军队哗变。而起因乃是由于杨国忠,陈玄礼等人要杀杨贵妃的原因也是由于杨国忠。结合这点,元春肯定死于军队哗变,而且死法和杨贵妃一样,乃是被白练缢死。故而《红楼梦曲》中关于元春的曲词是: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就可见,元春死于蓄意谋杀,而当事人此前完全不知情。所以在梦里向爹娘寻告,要爹娘早日退步抽身。

同样,在元春的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春之死乃是遇到了强劲的对手。绝非高鹗续写的病死那么简单。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综上,笔者推测,最后的贾府很有可能陷入了皇权争斗之中,押宝押错了,最终导致全军覆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无辜的就是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儿们了。她们的青春美貌与才情,都陪葬在了贾府(假府)营造的这一切“幻象”之中。


半瓣花上阅乾坤


首先,贾府抄家不抄家,颓势已经无可挽回了。抄家只是让他们死的更快点而已。

王熙凤治病,找人参只能找到点渣末;邢夫人要二百两银子都凑不到;贾母的红米饭都不够吃;家里办点什么事还得去贾母那偷东西往外卖。

林黛玉都说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还要面临太监无休止的敲诈

〖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

〖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

这可是贾琏、凤姐正为二百两银子都发愁的时候啊。还要应付各种婚丧嫁娶,人情来往。

贾府要出的越来越多,进项越来越少。所以贾府开始不断裁人了。但是由于贾府的贪污腐化越来越严重——比如贾芸拿二百两银子种树,只用五十两在工作上——你花再多的钱想开发经营,也让办事人给你昧下;投下钱一分赚不了,还要赔一笔。想办什么事,经过层层吃拿卡要,原来二百两就能办的,现在要花一千两——比如姑娘们买脂粉,办事的弄点烂的敷衍了事,根本不能用,只能再花钱托人买好的,办事的白捞近二两银子。

再加上,贾府的贾珍、贾赦都空有爵位,没有实权。贾政当了个官,也一直是从五品。官当不大就没有进项。这样下去,贾府就算没啥变故,也只能越来越向刘姥姥家发展,自己把自己折腾的精穷。

但是,贾府肯定不想白死,肯定想拼死一搏,这一搏导致了他死的更快——被抄家。并且,根据书中的暗示,甄家跟贾家就是影子般的存在,甄家被抄了,贾家肯定也会被抄。

被抄家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亏空,二是政治投机的失败。

现实中的曹家,就是家里花销越来越大,挪用官银填补家里的亏空,结果造成官银的亏空越来越大,被抄没家产,赔偿国库的亏空。书中的贾家也必然走这条路,才能让家庭维持下去。

根据书中的提示,贾家跟忠顺王府不睦,和北静王关系较好。如果北静王可以上位的话,贾家成为从龙之臣,又可以风光几代了,所以把宝都押了上去。结果北静王一系斗争失败,贾府又因宝玉的事得罪过忠顺王,这下招来了发狠的报复。在忠顺王的鼓动下,皇帝怒于贾家造成的亏空,抄没了他们的家产来赔偿。


待我施为地煞变


贾政正在家中设宴,锦衣卫突然造访,也不等通报,直闯进来,非贾府之人统统离开,关门,宣旨:“着锦衣官惟提贾赦质审,馀交西平王遵旨查办。钦此。”



第一宗罪就是:“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辜负朕恩,有忝祖德,着革去世职。”

交通外官,就是营私结党了,这是皇家大忌,不然怎么能派锦衣卫去呢?而且不提审人犯直接革去世职,这叫“不由分说”,根本没有回旋余地,也不给申冤叫屈为自己辩护的机会。

说得出的罪状一下就致人死地了,那往日里的种种不堪都被倒腾出来,最大的就是人命官司。

当年,贾赦看上几把古董扇子让贾琏去买,人家石呆子不卖,贾雨村为了巴结贾家,让人诬告了石呆子,把人家扇子没收了送给贾赦,那石呆子一气之下自杀了。



第二宗罪是:贾珍“引诱世家子弟赌博”外加“抢占良家妻女为妾,因其女不从,凌逼至死。”

引诱世家子弟赌博,这事上上下下都有参与,连邢夫人的弟弟邢大舅爷都混迹其中。这一款罪是轻罪。

最重要的是尤二姐,尤三姐这命案,那张华本是个糊涂穷鬼,当时受了王熙凤挑唆曾告过贾珍,后来王熙凤要灭口时他逃了,这次又是受了人挑唆仍然就是重提。



第三宗罪:就是锦衣卫的赵堂官领人查抄,翻出了王熙凤放高利贷的票据。

贾府是公侯之家,放高利贷属于“重利盘剥”,查出来不是轻罪。

贾府蒙祖上积功累德,得了世袭公侯,子孙们非凡不知感恩,收敛,再创新功,反而败坏祖业,挥霍无度,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连那些下人奴才都仗势欺人,为非作歹,伤了几条性命,得罪了多少人,谁都不知道,还只一味地装富摆阔耍大牌。

一旦靠山没了,“树倒猢狲散”,大厦将倾,随便一点压力就轰然倒塌了。

几条罪状只是诱因,贾府没落是必然。

抄家,只是加速器。


小苗读红楼


首先说一下曹雪芹和《红楼梦》。历史上的各位探轶大家已经说了很多曹家和贾家的关系。怎么说呢?可信,可不信。信是因为无论怎样,个人经历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小说,尤其《红楼梦》如此鸿篇巨著,不可能没有作者生活的影子。而且那些生活场景,陈设细节,穿着打扮,礼仪规矩,没有生活经历是杜撰不出来的。不信是小说就是小说,作者融入的是生活细节,但情节设置不可能照搬生活,艺术加工才是小说的本质。这和自传有本质的区别。看《红楼梦》千万别当成历史,不然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贾家败亡势所难免。内部的腐朽是关键。后代子孙在没有创业初期的拼搏精神,一味吃老本,不创造。内部人才断档,必然导致家业继承青黄不接,坐吃山空,没有一个林如海一样中兴的人才,覆灭是迟早。

人员冗杂,目无法纪。我们说过贾家主子奴才起码一两千人,维持这些支出都捉襟见肘,更何况还要奢侈无度。主子奴才不贪赃枉法如何能坚持下去?一个家族的覆灭,必然从精神层面先开始。贾家已经在堕落的路上无法回头了。



贾元春被选贵妃,更是烈火烹油,看着是富贵已极,却不知是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不靠子弟自强,只想走捷径发展裙带关系,历史证明,覆灭只是迟早。

综上。元春出事,必然牵丝挂缕的带出来贾家所有的问题,抄家就成了必然。墙倒众人推,所谓的同气连枝,不过是一损俱损罢了。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中的贾府被抄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当然有关,无论哪个作者,其作品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小说是对生活的综合提炼与升华,绝不是对生活的再现,更不是对自己生活的再现,故贾府被抄的原因需从文本去找。



贾府抄家,按高鄂续文是“交通外官,依势凌弱,辜负朕恩,有忝祖德,” 以及什么“引诱世家子弟赌博。”“高利盘剥”等,实际上那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却是四大家族,以及其交往的王公贵族,所形成的关系网势力太大,影响到了当朝的稳定平衡,因此,在收拾了王子藤这把保护伞之后,再各个击破。至于罪名,只要想找,总会有的,甚至不不需要捏造。



凡世家子弟,纨绔众多,四大家族亦是如此。他们蒙祖上荫庇,不爱读书,不思读书,一心只是吃喝嫖赌,骄奢淫侈,就是那些奴才也是仗势欺人,为非作歹,不知做过多少伤天害理之事。比如薛蟠打死人命,比如王熙凤弄权逼死人命,比如贾雨村为贾赦逼死石呆子等。平时朝庭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成了气候,危极朝廷利益,朝廷下起手来绝不会手软。



因此,贾元春死后,王子腾因一个小小风寒也死了,贾家没有了保护伞,被抄家,也是意料中事。


萍风竹雨123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从《红楼梦》中通过贾府摆平的大大小小的案列是很多的,比如花了比较大的篇幅描写的就有: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薛蕃为争抢香菱打死冯渊案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王熙凤揽下的馒头庵主持静虚请求的长安县张财主退亲的案子

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凤姐调唆张华告贾琏,然后又指使旺儿暗中杀死张华。

其它只是一笔带过的就更多,比如贾赦为了几把古扇逼得扇子主人石呆子家破人亡、私收犯官转移财产并据为己有等等。主人尚且如此,下人也是狗仗人势,做出出格的事。

这些个的违法事例,倒未必是导致贾府被抄的主要原因。但积累太多,一旦失势,就会成为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致贾府衰败、被查抄内部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过度奢华。且不说元妃省亲要体现皇家的排场,《红楼梦》里描述的贾府两件事尽显贾府做事的高调与奢靡。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原文有这样一段描述:且说贾珍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意。可巧薛蟠来吊,因见贾珍\n寻好板,便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说是铁网山上出的,作了棺材,万年不坏\n的。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的,原系忠义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用。\n现在还封在店里,也没有人买得起。你若要,就抬来看看。”贾珍听说甚喜,即命\n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声如玉石。\n大家称奇。贾珍笑问道:“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着一千两银子只怕没处买;\n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银子作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连忙道谢不尽,即命解\n锯造成。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殓以上等杉木也罢了。”贾珍如何肯听。

第十四回 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描写出殡时的场景:“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接连一带摆了有三四里远。”、“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只是到清虚观打醮,顺带游玩,主人及随从一大帮,出门时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

如此的奢华,而且还是承继祖宗的功劳,难免不会招人记恨。

外部的原因,主要还是贾府与忠顺亲王不和。而且贾府获得的官职,靠着祖宗的功德,在朝内并无什么建树,更主要靠元妃的庇护,尚且可以维持其繁华。当元妃突然暴毙,贾府失去了靠山,走向衰败就是难免的事。由于得罪了忠顺亲王的势力,忠顺亲王要将其彻底打垮,罗列罪名,通过皇权抄没家产是最有效的方法。

曹雪芹的祖上曾任江宁织造,其小时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回到北京老宅。很多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就是曹雪芹根据幼年经历,多年艰辛创作而成。


whitedeer


贾府为何被查抄,有贾府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因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之贾府被抄家了,任何不好的方面都是衰败的原因。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需要把主人公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塑造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现实,尤其是小说,离不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要说《红楼梦》是写史也罢,还是说情也好,总归要有个结局,而这个结局自然是悲剧,所谓悲剧者就是一种凄凉的结局,让人惋惜而不知所措,让人伤心且无能为力,只能跟着故事情节欲罢不能,话又说回来,等了解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后,难免会有很多个为什么?从而红学便是从这些个为什么中脱颖而出。

贾府辉煌腾达是因为祖上的铁饭碗,让后代世袭,侧面来说是一种啃老,《红楼梦》一开始就从堕落写起,对于辉煌是一笔带过,可以说是曾经拥有,而作者主要所写的是末世,末世也就是贾府被抄家的主要原因,别的在这里就不长篇大论,今天针对这个提问说说贾府抄家的根本原因――末世情缘。


什么是末世?《红楼梦》中的悲剧和末世有何联系?末世寓意着什么?

《红楼梦》中的末世有两种概念,

一是现实社会的矛盾,导致各种不和谐,从而几乎达到了极点,即将灭亡,故称末世。

从等级制度来说,从贾府说起,封建等级制度是一种不平等的现象,这种不平等就出现了各种矛盾以及贫富差距,下人几代为奴,官爵世代相传,就别说这些,就拿简单的生活来说,刘姥姥的日子和贾府的生活差距有多大。

人是情感动物,可是在封建社会里,地位悬殊,下人的命运自己无法做主,作为主子且可以欲所欲为,钱权交易,官官相卫,拉帮结派,残害贫民,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社会制度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封建社会已经走入了末世,这种包办婚姻、等级森严、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就像贾府衰落一样,也像封建王朝灭亡一样,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就是思想观念的末世,现实和未来的冲突,自由和礼教的矛盾,导致了一种末世。

《红楼梦》意在写情,是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是对悲剧的痛恨之情,这种年轻人对未来,对爱情的追求,其思想超越了现实社会中的封建礼教,从而被扼杀了,但是这种思想的萌芽已经诞生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代表了社会思想观念。

礼教和超俗的斗争也是新民主和旧思想的争斗,这种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争取自由爱情的且不能朝朝暮暮,倒是有些人且成了金玉良缘,每个人,每个下人都敢于拿生死去捍卫自己的思想价值,爱情观和人格,偏偏是那些假正经的人且鞭挞他人,听信谗言,一步步激化思想矛盾,演变为一场思想的战争,最终的结局是悲剧。

贾府被炒是社会矛盾演化的必然,也是贾府没有先见之明,只顾着贪图享乐,没有运筹帷幄,思想意识形态不顺应历史潮流,而输于末世,最终的结局就是《红楼梦》中的悲情,白茫茫一片云彩,不带走任何荣华富贵。


黑白文章泽渊诗


贾府由富而贫,主要是经济上的崩溃。其实贾家早就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了,但繁华不减。当然,繁华不减,客观上更加剧了经济的衰退。但另一方面,既然能维持繁华,说明经济体系还在维持、还在运转。

如果就这样下去,贾府在一定时期内,只会渐渐穷下去,而不至于忽然穷到“寒冬噎酸荠,雪夜围破毡”的程度。破产的主要推动力,只有获罪抄家才能自圆其说——就像《西游记》,怎么让无拘无束的齐天大圣变成虔心取经的孙行者,尤其是跟唐僧发生冲突后还不离不弃,到今天仍旧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于是作者设置了“紧箍咒”这个东西,把无拘无束的孙悟空拘束起来,至少拘束一段时间,直到孙悟空对唐僧、对取经事业产生感情,那就赶都赶不走了。

用获罪抄家来解决贾家的贫穷问题,是唯一合理方案。问题是贾家是大族,宁荣二府、赦政珍三个当家人,怎样才能让他们一起获罪?株连九族不可能,那必须是造反之类的大罪。但以作者的身份时代背景,又绝不可能写造反——作品很明显有自传色彩,你写你家造反,还想不想活了?

同样的道理,作者也不可能写贾府无罪被冤、或者轻罪重判,因为那有“诽谤圣君”之嫌,同样是文字狱时期的极大忌讳。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注意到,除了贾政说宝玉将来会“弑君杀父”,但凡提到皇帝,总是诚惶诚恐地歌功颂德,连最有反叛精神的宝玉, 也说“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显得非常牵强,其实是文字狱白色恐怖之下,文人惶恐心理的直接体现。

既然不能写造反之类的大罪,也不能是被冤枉,那就只能让宁荣两府三家全部犯罪。我们来盘点一下,八十回中写他们犯了哪些罪。

贾赦、贾珍二人,人品、行为欠佳,犯罪不足为奇。同时他们还缺乏谨慎,比如贾赦,就曾图谋石呆子的古扇、通过贾雨村害人家家破人亡。

根据平儿的叙述,这件事并非贾赦指使,而是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私自做主完成,之后才把古扇送来。虽然得到贾赦的欢心,毕竟贾雨村才是主谋。

但以贾雨村的“奸雄”才干和恩将仇报,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肯定会把主要责任推到贾赦身上。而“官也不好生作,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的贾赦,又显然斗不过奸诈善权的贾雨村。这是他获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说贾政。贾政是个老实人,也是个好人,甚至可以算是个正人君子。要让他做多大的坏事,不太符合他的性格。但是作为贵妃的生父,如果他本人没犯错、只是被连累,还不至于一败涂地。

在七十五回中,老嬷嬷告诉尤氏:“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

甄家与贾家一向亲厚,而在上一回中已经交代甄家被抄家,这时带着东西来,又神色慌张,必是要寄存本该被抄没的珍贵物品。这时荣国府是贾政当家,“上房”发生的事肯定是经过贾政首肯。贾政正直,不肯落井下石,于是答应帮甄家收藏要紧的东西。事败之后,贾政因此获罪。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宁国府的罪恶实在太多。而在甄家寄物的次日,贾珍就陪着“两个南京新来的”吃早饭(中国古代传统,只有中饭晚饭请客,没有请吃早饭的礼仪。陪着同吃早饭,那就是相当亲近的亲友了),也许与昨夜送来“寄物”的甄家是一回事:

五十三回甄家派男仆女仆分别送礼,贾母过生日宁府招待男宾荣府招待女宾,这是贾家的惯例。

如果贾珍陪吃早饭的正是甄家人,他也势必卷入“寄物”案中。而以他的“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的肆意妄为,很可能会把小事闹大,不仅给自己招惹祸端,也在客观上加重了贾政的罪状。

说了三位当家人,再来看看少爷们。贾琏基本没什么大恶,但王熙凤干涉司法,一向是“假托贾琏所嘱”,把他连累进来。而在古代宗法社会,王熙凤私放高利贷、派家人暗伤人命等等事端,丈夫贾琏也难脱责任。至于国孝家孝中纳妾,即使不是什么大罪,毕竟是贾琏自己所为。死里逃生的张华一旦被人利用,足以致贾琏夫妻于绝境。

宝玉也没犯什么罪,他的问题是只会“安富尊荣”,毫无谋生能力。家境败落之后,他没了祖母与父母的庇护,会第一个陷入赤贫。他是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哪里能指望他挽回家族的颓局?

贾环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他的破坏能力有限,也许是从赵姨娘那里听说贾政收藏甄家寄物,在某个节骨眼儿上告密,导致父亲获罪。然后荣国府的爵位,侥幸落到他的头上,应了中秋夜贾赦那句毫无来历的预言。

袭爵的贾环当然没有重振家业的能力和心力,只会让重创下的贾府江河日下,子孙流散。唯一有出息、仕途得意的不是他,而是下一辈的贾兰。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栖鸿看红楼


首先,贾家后继无人

开国时期,贾家是两国公,那绝对是炙手可热权柄在握的强势军政长官。从封号就可以看出来问题,宁,使某方面安平宁静也。大臣得封宁国公,就非得是大的,战略方向性的,统帅级的核心人物才能获得。这样强势的功臣,就算开国皇帝都得安抚。

第二代,贾代化贾代善都任过京营节度使。这个官当然不能与九门提督直接划等号,但也最少相当于京畿大营统领,手掌两三万军队怎么也是皇帝亲信才可能。而且代善也是国公,更得皇帝信任,也为荣国府新购买了更多土地。

第三代,贾家全面颓败,贾敬白身进士,贾赦空头将军,贾政则是万年从五品员外郎。到了第四代,贾珍三品的空爵,贾琏是六品捐官同知,当管家跑腿。

到了这里,贾家实际已经只算是京城的二三流贵族,对朝廷的影响力完全衰弱到近乎于无的地步,比如,贾珍打官司都要花钱去打点都察院了。

当然,显赫时,贾家与老亲故旧纠缠,结党营私,必定得罪了很多的人。到后期,贾家已无实力,只是依靠王子腾而已。最终,等贾元春王子腾死了,失去最后一点倚仗的贾家必定遭到群殴。

其次,贾家门风极坏,罪恶滔天

贾珍这个族长太坏,就不说了,他对族人基本采取放纵态度。

王熙凤收银子,冒贾琏名义干涉张金哥婚姻案件,逼死两条人命。做得是轻车熟路,显然类似事情王夫人甚至贾母当年都做过。

贾赦为几把扇子,最终令石呆子家破人亡。

至于什么违法举荐,勾结外官,私藏罪官财产等事,那就多了去了。

主子如此,奴才同样贪污盗窃甚至托名主家为恶,从54回知道,荣国府的地比宁国府多好几倍,但其租佃与收入多不了几个钱。显然钱粮租佃都被周瑞等人吞了。而奴才趁机勒索佃户使之倾家荡产卖儿鬻女的,绝不可能少。

这些罪恶,平时都不会有什么,等贾家倒下去的时候才会总爆发。

第三,贾家没有朋友

从书中知道,贾史王薛只与勋贵老亲往来。与士大夫阶层没有交集,孤立无援。

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一个正常官员到贾家拜访就完全可以说明问题。哦,也有一个,就是忠顺王府长史。呵呵。

贾珠的岳父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这个职务其实很吓人的。虽然级别只有四品,却类似今天北大清华联校校长的存在。桃李满天下,大批官员出自于手下,随便动员些人紧急支持贾家绝对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可曾看见书中说李纨贾兰回李家?李守中夫妻及李纨的兄弟可曾与贾家来过交往?

有人说,因为贾家是武勋家族,与文官体系历来合不来。

错了,女儿都可以嫁,李家又怎么会嫌弃贾家是武勋家族,后面反而来嫌弃?

这是不正常的。纵然李家不希望寡妇女儿多回娘家,外孙贾兰可以去拜访外公吧?

这是因为,贾家无礼法,名声臭大街,比如贾政借孝顺贾母之名,身为次子以五品官身份占据国公府的正房,出入以老爷自居,掌家决策将长兄逼到马棚边上,王夫人掌握内务,都是严重违反礼法的。这些,显然令后面才真正知道详情的大儒李守中感觉到很难堪,只能最终放弃了这个亲家。

最后,有政治斗争的影子

贾家与忠顺王是历来的对头。后期,忠顺王得势,必定做出报复。

所以,贾家被清算是正常结局。不被清算反而是诡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