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歷代地名,你知道幾個?

  平涼歷代地名,你知道幾個?

  平涼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就文學藝術而言,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光輝時期。周代,漢魏,尤其唐代,人才與文學都出現了高峰,大家不少,名作不斷。古代騷人文士以隴東為背景或直接在這方水土上生活而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散見於《詩經》、《古詩源》、《唐詩》等祖國文化典籍之中,需要熱心的平涼人去挖掘研究。

  數千年來,平涼乃至整個隴東其建置、疆域名稱變化不斷,所以以這方熱土為背景或直接描述這方熱土的文學作品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未必識得與自己的故土有關。如:《安定城樓》,據史料記載,史家考證,“安定城樓”就在今天涇川縣的水泉寺,安定城是唐代涇原節度使治所,李商隱的岳丈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辦公衙門就在安定城。李商隱寓居在王茂元幕府中幾年,在平涼這方水土上登高覽勝寫了不少優秀詩文,“安定城樓”是其中一首,反映了詩人懷才不遇,命運不順的憂憤心情。不瞭解這些,平涼讀者讀到此詩容易滑過去,失去重溫歷史,親近故鄉的機會。月是故鄉明,這是人之常情,黃土地曾經孕育過不凡的詩意(王維、李白、杜甫、李商隱等不少名家在這裡留下了傑作),成長過光輝的思想(王符的《潛夫論》,梁蕭、李夢陽的文論都光華四射),產生過奇特的夢幻(如牛僧孺的小說集《怪玄錄》),瑰麗的傳說(如西王母的傳說,涇河龍王傳說,柳毅傳書等)。繼承隴東本土優秀文化遺產,推陳出新,發揚光大,這是開創未來,發展文化旅遊事業的大事。所以,筆者將平涼古代建置變化簡列如下,以便讀者閱讀、查找與平涼有關的文化典籍。

  周時,平涼是周戎接壤之地。《詩經》中的“大原”即今平涼固原一帶。“涇陽”指今平涼崆峒區涇河川一帶。

  平涼地區見於歷史記載的最早的縣是烏氏縣,今平涼城附近及稍西的地方為烏氏縣故地。烏氏是戎族一支,生活在涇河上游,接近六盤山一帶,而烏氏縣設置在公元前315年秦惠王時代。

  公元前272年(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滅掉義渠,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當時屬北地郡(北地郡包括今平涼、慶陽兩市及寧夏的固原部分地區)。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北地郡分出了一個安定郡,轄六盤山以東地區(今平涼市除莊浪靜寧的縣區),涇陽、朝那、烏氏三縣都歸安定郡。而安定郡又屬涼州刺史部。

  漢時設的月支道是縣級行政單位,轄區大致在崇信縣北部至涇河川的白水附近。

  三國時曹魏於郡上設州,安定郡屬雍州。

  西晉設都盧縣,在今平涼市崆峒區西,都盧是六盤山異名。

  東晉十六國時期(317—430年),安定郡先後歸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大夏。公元319年東晉分安定郡置隴東郡(今之隴縣與華亭縣),358年前秦王苻堅始置平涼郡(今之平涼部分地方和彭陽縣),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這是“平涼”的由來。夏勝光元年赫連定即帝位於平涼。429年赫連定將京兆陰盤縣移至今平涼市崆峒區四十里鋪涇河北曹灣廟底下古城。

  北魏時平涼入魏,後歸西魏北周。431年北魏於臨涇置涇州,這一時期平涼出了不少權傾朝野的人物。莊浪縣稱略陽縣(地域即今之莊浪縣及靜寧縣一些地方),歸秦州管轄。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新置平涼縣屬涇州平涼郡。今崆峒區西部置平涼縣,這是平涼建縣的開始,平涼縣後屬原州(今固原市一帶)平涼郡。崆峒區東部仍為陰盤縣,屬涇州安定郡。

  唐代華亭縣屬隴州,改鶉觚縣為靈臺縣,改陰盤縣為潘原縣,今之莊浪,靜寧二縣在唐貞觀時屬龐大的隴右牧管轄,不過,那時的莊浪、靜寧還包括了今之平涼、華亭的西部。

  安史之亂後,平涼成為戰場。陷於吐蕃,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史學家祝世林說唐中後期:“漢政權的力量也僅能達到今平涼崆峒區北界和鎮原的西界,天險隴山亦非唐有,這一形式一直延續到北宋”。幾百年中,涇州城就是前線重城,涇原節度使治所就在涇州城。唐中後期,平涼就是臨近邊塞的地區,唐與吐蕃在六盤山東西展開拉鋸戰,唐文武官員將士,詩人墨客,出關入關,匆匆忙忙,寫了不少邊塞詩。蕭關、關山、隴山、崆峒、涇河、隴東、隴右等名詞多次在詩家作品中出現。以今平涼廣大地區為背景反映平涼的詩文確實很多。

  唐蕃會盟時,今安國鎮及華亭馬峽以西就是蕃界。說明唐王朝在平涼一帶的邊界曾縮到隴山東麓。六盤關,天險隴山皆在蕃人手中,涇河川一帶經常是唐蕃爭來奪去的戰場。由此可見隴東,尤其平涼的涇河川一帶對於唐都長安,對於整個唐政權是多麼重要和令人憂心牽掛。以反映邊地人民疾苦,戰爭生活,守邊的悽苦,思鄉的愁苦為題材的作品發現的已不少,更多的有待人們探尋研究。

  到了宋代,平涼又是漢政權中最重要的邊區軍事重鎮之一,只不過北宋王朝與北方異族的邊界線又推到了隴山以西和固原以北。北宋王朝擴展了平涼這一地區,穩穩守住這一方水土才使大宋政權穩住了陣角。當時平涼叫渭州,渭州城即今平涼市城區。平涼在北宋是經濟繁榮,人口較多的發達的邊區城市,難怪施耐庵要將《魯提轄拳打鄭關西》的故事場景放在渭州城展開,可見其在當時及稍後的文武士子心中影響是較大的。

  平涼稱渭州是從唐末開始的。渭州治原在隴西縣,但隴西被吐蕃攻陷後,元和四年,渭州治就移到了平涼城,809年平涼變成了渭州,一直到300年後的1130年,金代攻佔平涼才改渭州為平涼府。

  元朝時平涼歸陝西行中書省,六盤山以西設靜寧州,莊浪路,那時崆峒建有驛站(涇雞頭山或崆峒峽)通向莊浪路。莊浪路後又降為州。

  明代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陝西布政使關內道。是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的封地。以後平涼地名的變化不大,直至今天。(張鳳林)

注:作者此文參考祝世林先生有關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