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在三国之中最早灭亡,为何还能有很多人喜欢?

CarKei


方圆论坛在线

严格来讲,三国时期的正统政权并不是刘备的蜀汉政权。而是曹魏政权。原因也很简单,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而晋朝的建立又是篡取的曹魏政权而建立的。所以自然而然曹魏就成为了三国时期的正统政权。那为啥作为三国时期正统政权的曹魏在后世名声没有蜀汉大呢?而三国时期第二大政权东吴,更是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宣传的原因。

蜀汉之所以能被世人所熟知。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三国时期的正统政权,代表着三国时期正义的一面。究极原因还是因为三国之后小说演义以及民间故事的不断渲染所导致的。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社会上蔓延起一股“尊刘贬曹”的风气。在这股风气之下蜀汉的地位和影响被无限拔高。而曹魏和东吴则沦为了蜀汉的配角。之后无数的小说桥段以及民间故事都应运而生。而在这些故事中,蜀汉永远都是正面角色。

直到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民间故事和三国史实为框架杜撰出了一部经典的三国小说《三国演义》。此时推崇三国蜀汉刘备的潮流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在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处处可见罗贯中对于蜀汉的同情和偏袒。蜀汉在罗贯中笔下俨然成了三国的主角。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也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情绪。他在小说中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

正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推崇蜀汉刘备的的小说故事。才导致很多人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同情蜀汉。实际上三国时期如果来划分一下三个国家的实力强弱的话,蜀汉是最弱小的一个国家。之所以曹魏会第一个灭亡蜀汉。一方面是柿子捡软的捏。另一方面,虽然蜀汉实力比不上东吴。但蜀汉很有进取心。这一点是曹魏所忌惮的。不想东吴因为深受世家大族的掣肘。孙权只想着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相对而言东吴对曹魏的威胁并不直接。两相比较之下,蜀汉自然是第一个要被曹魏灭亡的对象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备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领导蜀汉人民,披荆斩棘,兴复汉室,在他的统领下,蜀国渐渐变得强大起来,人民都归顺他,他之所以能够收拢人心,是因为他不仅有胆识,而且还有高尚的人格,他不似其他君王那样,通过武力来镇压人民,让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相反,他运用儒家的治国之法,以德服人,从不滥杀无辜,对人民百姓充满爱戴,这样的一位君王,建立的蜀国,人民又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字玄德,他的家乡是涿郡涿县。他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代。刘备小的时候孤苦贫困,做卖草鞋的生意养活自己,但他胸怀大志,想着有一天能成立自己的国家,救处在战争混乱,饱受饥苦的广大老百姓,让世间太平。后来他与张飞、关羽在桃园拜成了兄弟。因为打败了黄巾军,立了大功,所以朝廷就给他封了个官做,担任安喜县的县尉。在没有请出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他曾跟随过公孙瓒、曹操、刘表、袁绍等人,寄人篱下,但他卧薪尝胆,等待时机翻身,也一次次的离开,一个个的君主。在公元207年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做了他的军师。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他们率军取得了荆州、益周、汉中等地。从此以后,刘备结束了依靠他人的政治生涯。在公元221年,建立了蜀汉国,当上了皇帝。

刘备能够成功的当上蜀汉国的皇帝,跟他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为什么蜀汉最早灭亡,还有这么多人喜欢?现在大家就和小编一起分析总结一下,刘备有哪些性格特点。他的性格特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仁政爱民的思想。刘备身上最明显的性格特征是他仁慈的政策和热爱人民的思想。在刘备当政时期,“上报国家,下安黎民”是他一贯的作风。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的时候,就立下誓言,“齐心协力,报效国家、热爱人民!”在没有请到诸葛亮帮助他的时候,它的力量非常渺小,就他自己一个人,可是不管到了哪里,他用的政策都是仁慈的,也是热爱人民的,因此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刘备在新野安营扎寨的时候,就被当地地的百姓编歌来歌颂,新野的牧业能够丰盛,是因为刘备,刘皇叔来到了此地。在曹操率军追杀他的时候,后面有曹操的追兵,前有江河阻挡,可是刘备宁愿被追兵赶上,也不愿抛弃黎民白姓,独自逃跑。他与100多万的群众走走歇歇,走走歇歇,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最后被曹兵追上了,丢了夫人,丢了他的孩子阿斗,夫人也投井自杀了。他的作为都和其他的君王任意屠杀百姓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备的忠义精神也值得赞扬。刘备的这一辈子可以说是为忠义而生的,也是为忠义而死的。刘备的忠义精神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三国演义的第一章就是写的桃园三结义,他与关羽张飞结成了兄弟以后, 三个人一起出生入死,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精神另世人感慨万分!在三国这段历史上留下了感动人的佳话!他们的结义比亲兄弟还亲,忠义精神超出了一般的拜把结义!嗯哼在那个自私自利、战争混乱的年代,这种精神更显得宝贵。刘备把这种忠义的精神还能发扬光大,每时每刻处处找寻人才,得到了很多有志之士的帮助,在他身边聚集了很多,武功高强,才华出众的人才。

国家逐渐壮大,英雄辈出。 感人的故事也层出不穷。在襄阳的长坂坡,赵云赵子龙忠心保护夫人和孩子阿斗,在百万曹军的大营里进进出出,杀死了50多名曹军的大将,救出了刘备的二夫人和孩子阿斗。刘备心疼赵子龙,生气摔了自己的阿斗,这样的忠义之举也令赵子龙感动。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华,在寒冷的冬天三次真心的登门拜访,也令诸葛亮感万千,诸葛亮终于答应帮助刘备,任蜀汉国的军师。赵云诸,葛亮等人,也深感知遇之恩,从此一心一意跟随刘备。这也跟其他各路军队之间,那种自私自利、互相使奸的处事方式全然不同。

刘备也是一个有胆有识、胸怀广阔足智多谋的人。刘备不惧任何困难,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而且机智勇敢,能灵活应对各种危险。在曹操煮酒论英雄的那一章里讲到,刘备深深知道,在别人的屋檐下生存,一定要能屈能伸,机智应对,才能保护好自己,才能有机会翻身。所以他在曹操身边,也都是在后院种花种菜,翻土施肥,养鱼玩鸟,什么事儿都不问,慢慢等待时机翻身。曹操善于猜别人的心思,他的疑心非常的重,当他说到当今谁能被称英雄的时候,刘备机智的借打雷的声音,假装震惊掩饰过去,巧妙的保护了自己,没有让曹操猜到自己的胸怀大志。所以也没有被曹操加害。

刘备是一个贤明的皇帝,他仁慈的政策,爱民的精神,养贤纳士的作为,在这个战争不断,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的年代,特别能受到贫困疾苦,饱受战争蹂躏的百 姓的爱戴和拥护!也是作者罗贯中心目中英雄形象的体现。 其实刘备和曹操都是胸怀大志的人,也是都称霸一方的英雄人物,也常常被人们拿来论比。他们的不同,其实也就是一个是仁慈的君王,一个是暴戾的君王而已。由于这篇小说的作者,罗贯中先生在刘备身上描写的过于理想化,反而令人感觉不太真实。但无论怎么描写,在那个时期,刘备的形象一直是贤明的君王、仁慈君王、热爱人民的君王、胸怀广阔的君王,从古到今被人们传颂和爱慕!

总之,小编觉得从古到今统治者只要能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为,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歌颂。比如,咱们的习大大习主席,就是处处为人民着想。整治贪污腐败,扫除黑恶势力,为人们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三国乱世,刘备爱民如子,百姓是他争霸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助力。赢得百姓的心也就成为乱世的胜利者,刘备带着十万百姓一起走,不是残忍是责任,也是自己逐鹿天下的雄心。











Zh上善若水W


蜀汉能成为大家喜好的对象,是有历史根源的

唐朝时期

对三国的评价比较中肯,尤其是唐太宗评价曹操。刘备和孙权在唐朝时期也并不认为是枭雄,而是英雄。

南宋时期

才开始对蜀汉进行吹捧,原因也很简单,偏安一处,且担负汉家衣冠之重任。所以需要蜀汉,好在民间树立起反对“暴政”、“篡权者”的一面旗帜。

元明时期

忠义则是元朝统治阶级与汉民们共同所需的,所以元末明初时期,《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刚好也是这时候出现。

而且关羽,宋朝时期抑武扬文,因此是被贬得很低的。反而是元朝时期,被元朝统治阶级树立起来的一个忠义形象,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

到了清朝

因为汉族民间已经比较推崇关羽,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入关之后,先是在各地八旗及绿营驻军中建立关帝庙,并允许用黄瓦。到了后来,为了稳定统治蒙古和西藏,清政府与藏传佛教一起,将关帝说成是藏传佛教的护法格萨尔佛。并加封为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

也因为清朝时期藏传佛教的宣传,关羽开始与观音菩萨同列,有时候也能在一些寺院中发现关羽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为清政府的多次加封关羽,使得他能与孔子并列(孔子为文圣,关羽为武圣)。因此民间认为关羽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参考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

在这一百多年里,战争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日本的全面入侵,大量的汉奸走狗肆意横行于九州沿海。因此民间和政府对岳飞是推崇极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孙中山),而同样虽然偏安于川蜀的蜀汉政权,但它所展现出来的不屈,也是国民党政府宣传机构所必备的课程。

所以那段时间,岳飞的剧以及关羽和赵云的剧,流行于大江南北,成为中国人心中崇拜的对象,也成为一种坚持抗日的精神寄托。

到了今天,虽然网络或者影视剧开始正视三国时期,比较中肯地评判。可刘备和他的部下们,屌丝式的逆势,以及共同打天下时的不离不弃,又成为触动很多年轻创业者或年轻人的心中那份几百年来塑造的魂。


史之为用


蜀汉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欢,很大程度上是被《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所渲染的“忠君”、“正统”的思想干扰了;另外再加上“评书”、“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推波助澜,让刘备和蜀汉的形象被过度美化了。

三国里按照能力和胸襟排名,曹操属于一流,孙权属于二流,刘备属于末流。

刘备是三国里最假仁假义的人,是名副其实的“戏精”,打着自己“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

服关张于懵懂之际,纳赵云于非常之时,逢场作戏、哭哭啼啼简直不要太无耻。

曹操赏识他,他暗怀阴谋诡计;吕布接济他,他私藏觊觎之心。孙权救他于危难,他包藏祸心;刘璋邀他于落魄,他乘虚而入。

借荆州,有借无还;去西蜀,鸠占鹊巢。

笼络结拜兄弟时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但是见到年轻热辣制服诱惑的孙夫人,立马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还遗传给了他的白痴儿子。

笼络勇将赵云的时候说:“为吾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是实在人:“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怎奈阿斗经不起折腾,本来红光罩身的运气生生被摔成了白痴。

一言以蔽之,“老天有眼,报应不爽”,对蜀汉有好感的人群里,怕也有不少同情者吧:一手好牌,被刘备打的稀烂!报应!


嘚吧一下


蜀汉作为东汉的延续,打的是兴复汉室的旗号,因此也得到许多人的认同。

另外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中对于蜀汉的描述尤为突出,基本上是围绕刘蜀来的。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基本上讲的都是蜀汉的故事。

桃园结义的义气,三顾茅庐真心诚意,过五关斩六将的勇猛,火烧赤壁的智慧,乐不思蜀的笑谈等等一直影响着后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等等蜀汉著名人物的名气一直延续至今。

而另外的魏和吴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相对较少,所以流传下来的故事相对就少了许多。

所以蜀汉虽亡,可是名气却大,喜欢的人自然不会少了。





奔跑的蜗牛灬


与其说很多人喜欢蜀汉,倒不如说喜欢蜀汉中的一些人,比如诸葛亮、关云长、赵子龙、张飞等等。确实在三国争霸中,蜀汉是最早灭亡的,至于为什么大部分喜欢蜀汉,我觉得有以下3个原因。

1.大家对弱者都有怜悯之心,更喜欢底层创业成功的人。



蜀汉的老大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底层群众。他的祖宗中山靖王喜留恋群花之中,并且格外的能生育,至少生了百十个儿子,但是能继承位置的却只有一个,那么这些剩下的孩子们就只能深入群众,从基层开始发展了。至于刘备的这一支生活如何,他的老祖宗中山王只能说,我只顾生前荣华,哪还能管得了之后的洪水滔天,只能让你们自己去奋斗了。所以刘大耳的成长史格外的艰难,对比起宦官家庭的曹操,虽然没有了被人鄙夷的目光,但是却没有了启动资金和追随的众多宗族子弟。哪怕孙吴政权都经过了父、兄两代统治发展,要人有人,要兵有兵,而且身为将门世家的嫡系,比起刘备那稀薄的皇室血统来,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了。而且刘备的手下大部分也出生寒门,先说诸葛军事,虽是世家子弟,却需躬耕农田,两兄弟虽是武将,但一个是小地主,一个是小商贩,在汉朝还是属于最底层,马超虽然是将门世家,却也是个家破人亡的落魄诸侯,比之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崛起史,无疑刘备的创业可谓是路途坎坷、颠沛流离,更有看点,充满了太多的机遇,而且他自身足够努力。

2.蜀汉老大的仁义招牌让大家更爱戴。



首先桃园三结义的誓词就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做安喜县尉时,称刘备“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新野百姓的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等等还有很多刘备仁义的示例。可以看出刘备在群众的心里那可以仁义之君。刘备的仁义招牌在三国中打的是最响亮的,人们谁不喜欢仁义的人呢。而反观曹魏创始人曹操,挟天子令诸侯,逼死伏皇后,在百姓心中视为曹贼,可见不收待见。早说东吴孙权,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人们向来对这类人有着不同的成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刘备的仁义确实笼络了不少人心。

3.蜀汉的文武更具有鲜明个性。



诸葛亮的智慧,关云长的忠义,张飞的勇猛,一身是胆的赵子龙等等文武各个有鲜明的特点。在三国的故事中更是随口道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布八阵图、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等等很多展示孔明的智慧的案例。关二爷更是后来的武圣了,更是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更是威震华夏。猛张飞一声大吼,吓退曹操大军,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出。蜀汉的文武大将的事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而反观曹魏和东吴,大将也不少,但是让人们记住的不多或者是印象很少。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大家喜欢蜀汉的主要原因。最后特别想把苏轼的诗搬出来默念一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记住那些可爱的人


答:益州人民不喜欢蜀汉!

《三国志·谯周传》:于时军旅数出,百姓雕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谯周认为蜀国国力太弱,讨伐别的国家,简直是徒劳无益,不但不能削弱别国国力,反而削弱自己的国力。所以谯周在《仇国论》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句话:“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

意思是:大国的能力强,就可以讨伐别的国家;小国的国力弱,就应该体恤人民的疾苦,壮大自己的国力,使人民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方能成为大国,振兴汉室。

如果人民疲劳,国家就会瓦解,俗话说‘与其射出很多箭没有命中目标,不如谨慎发箭,不要轻易出击。

可见,蜀汉政权在益州人民眼里已经是摇摇欲坠、土崩瓦解的了……特别是当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之际,谯周大放厥词:“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无论是魏、吴,反正就是投降,为什么不投降魏呢?还能二次投降吗?最后还是投降魏。因此,投降已经是蜀汉政权的主流民意了!

没有人喜欢蜀汉。


中行偃1


认证考核答题

关于三国的历史,好多人耳熟能详,而蜀汉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争夺天下的时候,势力最弱小,但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却没有把实力最强的魏国曹操作为演义主角,而成就较低的刘备,却为广大的读者群所推崇,喜欢呢

当刘备起事之初,势单力薄,得到诸葛亮后,如鱼得水,自此事业蒸蒸日上,凭借诸葛亮的智谋,关张赵马黄一帮武艺高强的人才,经过奋斗,有了自己的一片根据地。然而强大的对手曹操和反复无常的东吴,虎视眈眈,威胁国家的安全。虽然,经过发展刘备集团壮大,和他国抗衡,最终三国鼎立,但是最后却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退出三国舞台。

为什么在诸多历史学家的笔下,尤其是三国演义,刘备作为最主要的人物,展开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战争场面,矛盾冲突,即便曹操,孙权都不同程度展示过他们的精彩瞬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天时,孙权占据江东富庶之地,得利于地利,刘备通过携民渡江,到西蜀之后,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得人和。

所以没有蜀汉这个政权,三国故事就没有那么精彩,蜀汉有一组文臣武将与君王的传世佳话,人们一提兄弟情义,总要说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刘备仁义,以下可证:糜芳叛变,关羽败走麦城,哥哥糜竺请罪,刘备没有迁怒,关羽千里走单骑,义无反顾。

而刘禅昏庸无能,乐不思蜀,人们在叹息之余多的是伤感同情,姜维的失策和最后的挽救也是多的遗憾,恨的是司马家的凶残。总之,蜀汉的结局虽然凄惨,但留给后世的历史却是可歌可泣的。


山谷大师


汉末三国,是个精彩纷呈、英雄辈出的年代。蜀汉偏安一隅,综合实力在三国当中是最弱的,仅传二世而亡,但却圈粉无数,在笑谈君看来,这不仅仅是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的功劳,和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为人也有很大关系。

1、刘备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

刘备从184年黄巾起义时起兵,到赤壁之战后的209年才有自己的基业,足足25年。

这么多年,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从老家幽州,跑到了南边的荆州,部众多次被打散,妻小多次失陷,当真是创业维艰。

刘备白手起家,面对这么多挫折,换了普通人,早就放弃了,而刘备就是靠着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撑了25年,算是大半辈子,事业才有起色,不得不佩服。

2、刘备所倡导的仁德,在乱世当中弥足珍贵

对比三国之主,曹操自然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有屠戮百姓这个污点;孙坚孙策,英雄豪杰但是短命,孙权左右逢源,关键时刻背信弃义。

刘备则是宽厚仁德,正史里的刘备,身经百战,但戎马一生,没有使用过屠城、放水灌城的手段,因为他有一颗爱民之心。携民渡江之时,刘备放弃了最佳撤退时机,也要和百姓一起走。

刘备也善待部下,徐庶天下大才,因为母亲被曹操掳走,刘备没有强留徐庶;黄权整建制投奔曹魏,刘备没有为难他的家属,所以,后来季汉灭亡之际,黄权之子黄崇感念恩情,甘愿战死沙场。

乱世当中,尔虞我诈、利益为先,刘备的这种品质,实在是可贵。

3、刘关张兄弟情谊,感天动地

正史中,并没有桃园三结义,但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很早就追随刘备,前期刘备那么悲惨,三人始终不离不弃,其实以关羽、张飞的本事,如果投靠其他主公,早就荣华富贵,享受不尽了。

关羽中途不得已降曹,曹操极其优待,想要收为己用,然而关羽斩杀颜良报恩,之后挂印封金,拜书告辞,此等忠义之心,连曹操都对此敬佩不已,令部下不得追赶。

关羽死后,年过六旬的刘备,亲自挂帅,倾全国之力为关羽报仇。且关羽、张飞二人的后代,也为蜀汉尽忠流血,关兴深得诸葛亮器重、张遵随诸葛瞻战死绵竹……

4、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世楷模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开始起飞。

然而蜀汉的巅峰一闪而逝,失荆州、丢三郡、败夷陵,蜀汉中青代人才伤亡殆尽,留给诸葛亮的完全是个烂摊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出将入相,一个人挑大梁。身边没有五虎将,没有庞统、法正,后主又不思进取,顶着这么大的压力,诸葛亮五次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楷模。

刘备、诸葛亮之间至诚的君臣关系,是后世绝大数君臣都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在蜀汉政权里,我们更能感受到那一股人情味,更能感受到君臣之间的至诚相待,也更加缅怀那些逝去的英雄,对他们的壮志未酬感同身受。


历史都付笑谈中


你好,我是赵COCO,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1、首先三国演义是尊汉抑魏的,设定就是这样,总是支持好人多一点。我想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会为诸葛亮的死而流泪,会为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而惋惜嗟叹,会为赵子龙的七进七出而兴奋不已、拍案叫绝。但绝不会称赞曹操的望梅止渴、借掌粮关人头的机智。因为作者就是这么设定的,设定曹操就是一个白鼻子奸臣,大汉才是正统,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刘备等人是匡扶汉室、替天行道。

2、人物刻画上,刘备成了仁义的代名词,诸葛成了智慧的代表,关羽那是义气的化身,赵云是智勇双全,忠肝义胆!反正蜀国都是正义的、智慧的……;而魏国,老曹是阴险的、狡诈的,事实上哪个君王不是如此,司马是隐忍的、艰险的,但他那是被时势所逼的,若太过锋芒毕露,老曹早杀他了,曹丕和他老子差不多!说说吴国:周瑜小心眼……可能吗,吴国水军大都督,没有气量,孙家会那么信任他吗!事实上,赤壁之战,诸葛压根没怎么参合,都是老罗加进去的。鲁肃,真的有那么憨直吗?还不是为了孙刘联盟,他不睁只眼闭只眼,联盟怎么维持啊,大智若愚!并且蜀的篇幅也更多,因此主观上引导大家更关注更喜欢蜀。

3、官方的宣传,其实从蜀国的基本属性开始,他就符合中国古往今来的主流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反过来曹操也好孙权也好,除了一部分客观功绩以外,他们的主观动机是违背中国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的。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刘备才是符合古代统治阶级的法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