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火燒人、搶槍、停課,香港“黑色星期一”背後是這些

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11月11日,香港多個地區度過了一個“黑色星期一”。

從早上開始,香港發生了一系列堵路、破壞和傷人事件:

面對搶槍危險,香港警察在西灣河被迫第一次開槍還擊傷人;

第一次出現香港地區的十幾所高校在當日停課的情況;

第一次出現了暴徒淋油縱火燒人的悲劇,部分國外遊客也遭到襲擊(有日本遊客在彌敦道拍照就被誤認為內地人並遭毆打)。全天香港超過60人受傷,其中被燒傷者情況危殆;

受暴力事件衝擊,香港高等法院等機構和許多商家被迫提早關門,恆生指數一度重挫800點。

香港特區特首林鄭月娥傍晚召開記者會,強烈譴責暴力行為,表示肆意破壞香港的暴徒不會得逞,他們也爭取不到口中聲稱的“政治訴求”。的確,爭取所謂的“政治訴求”,就是香港發生“黑色星期一”的內在原因。

目的是製造寒蟬效應

如果給香港暴力事件畫一個時間軸,可以清楚地發現,暴力行為的升級與演變,與香港區第六屆議會選舉日期相當吻合。

香港特區第六屆區議會從10月4日開始提名,將於11月24日進行投票。此次選舉,香港452個選區將各自選出一名區議員組成新一屆區議會。

從提名期開始,特別是在一些號稱愛自由、愛民主的亂港分子被裁定提名無效後,香港街頭暴力行動就開始有所轉移和升級。

愛國愛港政團的地區辦事處屢遭非法破壞,威脅愛國愛港人士及其家人的非法行動驟然增多。截至10月底,香港廉政公署就接獲了77宗關於區議會選舉的投訴,其中28宗涉及使用武力威脅候選人。

威脅愛國愛港政團和愛國愛港人士的行動,最終升級為對人身安全的攻擊。香港立法會議員、區議會候選人何君堯遇刺事件,是個明確的信號。幾乎與何君堯遇刺同時,民建聯候選人楊子熙也在競選活動中被暴徒追打、遭潑不明液體。

刺殺和潑不明液體的行為,與“黑色星期一”搶奪警察佩槍、淋油縱火燒人的暴行如出一轍。這幾起暴力事件表明:暴徒的“政治訴求”,就是在香港400萬選民中製造寒蟬效應,讓香港區議會選舉不能順利進行,以便渾水摸魚。

手段依舊是暴力

對特定目標人物刺殺、毆打,或隨機搶槍、點火燒人,背後的貓膩也漸次明晰:有人搞金錢收買、製造謠言、設定亂法,以圖“長臂管理”。

有報道稱,從參與普通街頭行動到當“勇武派”暴徒,都有明碼標價。《反蒙面法》生效後,價碼還有所提高。幕後操縱者甚至為所謂“死士”設定了高額撫卹金。除了金錢,毒品和性服務也被當作獎賞品。

除了物質和性刺激,還有人提供裝備。10月中旬,香港警方曾經展出繳獲的暴徒裝備,包括汽油彈、土製炸彈、稀釋液、金屬粉末和能夠安裝在無人機上的投擲器,不少裝備有可能造成重大傷亡。

顯然,這讓香港700萬市民和數以百萬計的訪客,都處在了暴力活動威脅之下。這也就解釋了,香港何以出現了許多新的“第一次”。

可以說,幕後操縱者操縱的不是什麼合理的政治權利申訴,而是打著各種名義的暴力行動。面對日益嚴峻的暴力威脅,需要儘早揭開幕後操縱者及其代理人的面目。

完善法治和還原真相是當務之急

針對香港亂局,已經有許多人行動起來,在香港街頭乃至世界各地努力申張正義,還原事實真相。

一些國際媒體也開始對香港的暴力行為感到擔憂。德國訪談欄目主持人TIM SEBASTAIN對香港大專學界發言人的質問,表明了媒體應該遵循的立場。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在許多人努力還原事實真相的同時,也有一些政客在繼續歪曲事實、設置議程,試圖藉機牟取政治租金。有的國際社交媒體刪改視頻,隱瞞真相,甚至封殺還原香港暴力事件真相的賬號。

面對這種情況,香港有必要完善法治執行機制,遏制暴力行動蔓延的勢頭,媒體有必要履行公器義務,努力還原真相。

本質上,止暴制亂是個法治議題。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框架下,以法治為支點,也藉助國家安全制度和執行機制,更好地止暴制亂,是維護香港法治的題中之義,也是港人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所繫。而在當下,這也愈顯迫切。

□徐立凡(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