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知道一个字的平仄?如何快速学习?

郭晖


说在前面

给孩子看病,诊所里人满为患,我正在排队。利用排队的间隙,在想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快速学习”这些字眼让我很反感。这不是一个人的病,这是这个社会的病。我们什么都求快,这实在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些事宜快,如急救,如救火,如赛跑等,但还有很多事宜慢,这学诗就是其中一件。

我这个回答可能有些文不对题,因为题主要求“快”,我却啰啰嗦嗦说一些“慢”的事情。但学诗这个事却的的确确需要慢功夫,尤其是这格律诗。

画龙画虎难画骨,格律诗的形式好学,难在意境上。许多人将功夫用在研究形式上,在意境的营造上却很少见用工夫。这大概是因为形式有很多明晰的理论,学起来总能抓住点什么;意境却是件很模糊的事情,主要靠悟,靠揣摩,学起来总觉得空空的,什么也抓不住。

题主学诗,从判断字的平仄开始,这没错,因为这是最基础的。如果不知道平仄,那么对仗、相粘、拗救等等就无从谈起了。要判断一个字的平仄,得先知道什么是平仄;还得知道,古代的平仄与现代的平仄有何不同,这是个难点;最后才能讲学习的方法,至于快不快,这个还真不敢保证。

什么是平仄?

现在有很多人是反对学习格律的,因为他们只看到格律对自己的束缚,实在是没有理解格律的本质。王力先生曾经说过:

“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在当代基础教育阶段,欣赏诗歌只重内容,忽视形式,实在是难以透彻地理解诗意。这种习惯,也影响了孩子之后对诗歌的理解。题主学诗能从判断字的平仄开始,从形式开始,我是很赞同的。

平仄实质是对声调的分类。

声调是我们汉语里客观存在的东西。学过普通话的人都知道,现代汉语里有四种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这种叫法实际不标准,但用在日常教学中,却非常容易让我们区分四声。其实所谓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是指:阴平声(一声)、阳平声(二声)、上(shǎng)声(三声)、去声(四声)。

平,就是平直的意思。仄,就是不平的意思。据此,这四种声调就可以分为两类:平声与仄声。平声的调值平直,可以延长。仄声的调值或曲折不平,或短促,难以延长。现代普通话的声调中,阴平声和阳平声属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仄声。

但是,我们学习的格律诗却不是用现代音韵写成的,用的是中古音韵。中古的声调与现代普通话是不同的。中古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都属于仄声,只有平声属于平声。正是这种不同,让很多人在判断古诗当中字的平仄时常常失误。

难点: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变化

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转变,有一个说法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是说中古音中的平声,到现代普通话中分为阴平声和阳平声两种。这种变化不影响平仄的判定,所以学诗时可以不管。现代普通话里读阴平声和阳平声的汉字,一般都可以归为中古时期的平声。

入派三声,是说中古音中的入声,到现代普通话时已经消失。原先读入声的汉字分为了三部分:一部分并入平声,一部分并入上声,一部风并入去声。并入上声、去声的入声字,因为都同属仄声字,所以也不影响平仄的判定,所以学诗时也可以不管。最紧要的是并入平声的入声字,它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古为仄声,今为平声,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如果碰到这类字我们不加以分辨,就会错误地认为古人作诗,在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判他们个出律之罪,实在影响我们学诗。

以下是《古入声今读平声字简表》,图片截于胡安顺、郭芹纳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汉语(下册)》。

怎样知道一个字的平仄呢?

题主在题目里,并没有说为什么要去判断一个字的平仄。但我想了一想,判断平仄这种事情,似乎也只有在学习格律诗、填词等情况下才会用到,所以我就默认题主在学诗。

如果不是学诗,只是区分现代普通话里的平仄,那就太容易办了:把普通话的四声读准,能分辨出声调,自然就能分辨出平仄。不知道读音声调的,去查字典。

如果是学诗,就要稍微难一点,但其实也是很容易的。读准普通话的四声,这就解决了大部分字的平仄判断问题。剩下最难搞定的部分就是古入声今读平声的字。这一部分有好几个办法供选择。

一、全部背下来。把上面图片中的《古入声今读平声字简表》全部背下来,这是最笨、最下功夫,却也最有用的办法。

二、碰一个,查一个,记一个,慢慢积累。读“风急天高猿啸哀”,就记住“急”是古入声字;读“白日依山尽”,就记住“白”是古入声字;读“恨别鸟惊心”,就记住“别”是古入声字。就这样一个一个记,慢慢的,大部分入声字也就记住了。

三、寻找规律,以律而记。如史存直先生总结的方法:

(1)b、d、g、j、zh、z六个声母阳平字是入声。

(2)fa、fo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

(3)d、t、n、l、z、c、s七声母拼e[ɤ]韵母,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只有阳平、去声)都是入声。

(4)zh、ch、sh、r 四声母拼uo韵母,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没有上声)都是古入声。

(5)b、p、m ,d、t、n、l 七声母拼ie韵,除了“爹”(diē)字是古平声外,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

(6)üe 韵除了“嗟”(juē)“瘸”(qué)“靴”(xuē)之外,都是古入声。

(7)g、k、h、z、s五声母拼ei韵母(c不拼ei),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没有去声)都是古入声。

(8)有些字文言白话读音不同,文言读开尾韵,白话读“i”尾韵或“u”尾韵,这些字是入声。

四、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形声字的声旁是入声字的,那这个形声字很大几率也是入声字。如“白”是入声字,“伯”“柏”都是入声字。

五、利用律诗的平仄规律来倒推入声字。如果一句诗的某个地方,按照普通话的平仄去衡量,不符合格律,特别是应仄而平的地方,我们就要查一查是不是入声字搞的鬼。如“一岁一枯荣”按普通话的读法,其平仄为:平仄平平平,最后三个字全是平声,这是诗家大忌,称为“三平尾”。我们就要查一查这里平的蹊跷的“一”是不是入声字。“一”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所以这句诗的平仄应该是:仄仄仄平平,完全符合格律。这样我们就认识了入声字“一”。

结束语

平仄是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在现代普通话中,平声指阴平声(一声)和阳平声(二声),仄声指上声(三声)和(四声)。在中古音中,平声指平声,仄声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人学习古诗,最难的是分辨变成平声的古入声字。不过对于会说南方方言的人来说,也是比较好分辨的,因为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入声。方法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终会有进步。至于快不快,本人真是无法保证,在此真诚致歉。

@會說話的鍋,只说锅想说的,欢迎关注!

會說話的鍋


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初学格律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弄不清楚平仄。普通话好的朋友告诉我:用新韵,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没什么难的。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弄清平仄后,多读唐诗宋词,看到平仄有疑问的,再去查平水韵,看是不是古今发音不同,这样很快就通今识古了。

但现在问题是我从小在河南农村长大,那个年代老师也不要求普通话必须过关,现在还真回忆不起来哪个教师教过我普通话。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教“国”字的时候,扯着嗓子领读:guó,guó,中guāi的guó。门外看门的大爷来一句:中国的锅就是比外国的锅好!不是手不溜,怪袄袖,我确实不会普通话,怎么办?

经过摸索,找到了一条适合我自己的方法:方言类比法。

河南人讲普通话很难改掉河南口音,为什么?因为河南话的读音接近普通话,只是声调与普通话差别大点儿,上学的时候最害怕的语文题就是给汉字注音标调。如果把河南话和普通话搅在一起,恐怕越搞越乱。后来我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方言入手,来分辨平仄。方法如下:

在普通话中找四个代表字,许多书籍推荐

妈、麻、马、骂,

普通话,正好一二三四声

在河南话中,妈发音近普通话中的二声,麻发音近普通话中的四声,马发音近普通话中的一声,骂,与普通话发音差别不大,四声。但在韵母是ie\\ue,在普通话中读四声的字,在河南话中大多读一声,如:叶、月、越,铁等。

虽然知道这些,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方便。那就跳过这些,直奔结果:遇到不知道平仄的字,就直接用方言读出,再和四个参照字反复诵读比较,接近哪个就是哪个,然后再通过字典或者网络工具确定是否正确。才开始的的时候,准确率大概只有70%左右,这也是不小的成绩。经过20天左右的努力,基本是解决了平仄辨别。

熟悉了对联和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后,就回忆自己从小学开始还能记起的诗词,遇到似乎不合格律的,就查平水韵来看是不是古今读音不一样。如读到“天寒白屋贫”,用普通话,五连平。按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一查平水韵,白、屋都是古入声字,古仄。再看下去发现:珀、百、拍、伯、泊、箔、帛、柏,都是入声。猜测入声字的形声字也是入声,反之亦然。再查资料,了解更多的辨别技巧。很快就跨过了平仄关。

后来我把自己的体会分享给了一个有同样困惑的朋友,结果他用了一周就找到了窍门。让我不得不服气智商的高低是有先天成分的。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如果能给朋友们多少有一点儿启发,也不枉在键盘上抠半天了。


湍水钓叟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云山浅浅


喜欢楹联的朋友开始都会遇到对仗中的平仄问题,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对于如何判断和确定字的平仄很犯头痛。现在我就来谈一下,怎样知道一个字的的平仄?如何快速学习的问题。

怎样知道一个字的平仄

对于汉字的平仄,其实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讲明白。尤其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不是专门研究文字学的一般爱好者,更是被那些生涩难懂的音调韵律弄的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在前期粗浅的学习中,我大致知道古汉语音调叫做“古四声”,发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同现代的普通话发音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这个“竹”字在现代发音是“平”声,但在古发音中却是“仄”。

现代普通话分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阴平、阳平都是平,属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这个比较好理解,一般普通话相对标准的就能发音准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地的方言,发音又有很大差别,有的文化名人做出的诗句或者对联明显就有方言的痕迹。或者说按照方言发音就符合平仄要求,按照普通话就不对仗。毛主席的很多词就有湖南话的音调。

我建议用话声调作为确定平仄的基础

现代人讲话普遍接受普通话的音调,而对于古四声却很少接触,即便是专业的文化人用古四声来发音听起来也感觉怪怪的,所以,我们在日常作诗或者作对联时,应该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来确定平仄。也就是说,普通话的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这样既符合人们的讲话习惯,又好记好学,便于操作,何乐而不为?


方圆居文化


问题:怎样知道一个字的平仄?

前言

作格律诗词,清楚每一个字的平仄很重要,否则就容易犯出律的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掌握好平仄,需要注意这三个办法即可。

一、大多数的平仄与今天普通话类似

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是1234。其中大部分的字平仄是相同的。

例如古四声的平声,类似于今天的1声和2声:朝、见;辞、云。

古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其中上声类似3声:彩;去声类于4声:帝

难的是古代的入声,今天可能是平声,例如: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入去上平平。

二、古仄今平的字

古仄今平的字,大部分是入声字,例如:白、石、叔、熟、集、合............

对于入声字的区分,有一些规律,但不是100%的准确,可以百度一下老街写过的一篇文章:《老街味道-学格律诗怎么辨认入声字》:

1、-n和-ng结尾肯定不是入声

2、zi、ci、si没有入声

3、zh、z、g、j、b、d,的二声(阳平)大部分是入声zhuo、chuo、shuo、ruo、4、kuo、fa、fo、la、不论什么声调(实际上无上声),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

内容比较多,其实记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不建议大家一定费心去记住。而且即使费心去背了,也不可能背过。

三、知道一个字的平仄,最好的办法

创作时遇到把握性不强的字,用最简单的办法:查。现在我们的都有电脑和手机,所以检查平仄非常方便了。

用电脑的话,百度平水韵,打开页面,进行页面内的搜索(ctrl+f),输入要用的字查找即可。

用手机的话,同样找到平水韵的页面,uc浏览器中长按,出现页内查找,输入要用的字即可。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不少检测格律的软件,例如诗词吾爱、国粹网,都可以检测出平仄和格律。不过,需要注意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结束语

最好的办法还是多写、多读。例如读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时,自然就是能记住”急“是个入声字。读到”遥看瀑布挂前川 “时就知道”看“在这里是平声,读到”偷看吴王苑内花“时,就知道原来”看“是平仄两用的字。

当然,一定要懂基本的格律知识,否则读多少也搞不明白。

同理,自己作格律诗作得多了,这些字当然记住的也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个问题要分二个方面来看,因为目前作诗词使用的韵谱,有使用新韵的,也有使用平水韵的。

新韵依据普通话的声调,除了少数的双声音调的字以外,一般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音调为仄声。

平水韵就比较复杂一点。

平水韵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下平声可以对应普通话的第一声调;上平声可以对应普通话的第二声;上声可以对应普通话第三声;去声可对应第四声。

平水韵中的入声已归入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所以新韵中没有入声。

平水韵中比较麻烦的就是这个入声。除了死记硬背,恐怕也只有查字典一途了。没有其它捷径可走。多写多用可以记住一些,但对于象我这样年纪大记性差的人来说,也只有查字典一途了。



8232354703122老三届


格律诗必须讲平仄,所以理解平仄是阅读和创作格律诗的基础。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汉语语言的一种声调关系。

声调是汉语的特点,语言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南朝梁沈约最初发现汉语里共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二、怎样区分平仄?

平仄的区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语音来区分。

古汉语语音平仄:

平——平

仄——上、去、入

现代汉语语音平仄:

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的平声,到现代分化为阴平、阳平,上声中有一部变为去声,去声到现代依然是去声,现代汉语中,入声消失了,古代的入声字杂入了现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其中杂入去声者最多。

如果是用现代汉语语音来写的格律诗,那么我们需要用普通话的四声区分平仄就好,这样学过小学拼音的人都能区分,很方便。

麻烦的是,我们读的格律诗基本都是古人写的,由于语音的变化,很多古人合律的诗,现在读来却不合平仄了,这就要了解一下古汉语的语音了。

古汉语的平、上、去三声虽与今人稍有不同,但大体相近,不影响平仄区分,最麻烦的是入声,因为现代汉语已经没有入声字了。

有人提倡将入声字都背下来,小楼觉得没必要,遇到不了解平仄的字,查就好了。

三、怎样查平仄?

现代网络发达,要查一个字的韵是很方便的。

1、搜韵网

搜韵网可查平水韵,词林正韵等很方便。

2、韵典网,经常打不开,不推荐。

3、汉典网

汉典网也能查韵。


在检索框输入你要查询的字,在检索结果那里点音韵言。


然后再点韵书。

出来的结果有该字在历代韵书中的平仄,还有古汉语拟音,非常好用。

(完)


谢小楼


平仄只是声调一个二元简化单位,既不复杂,也不神秘。只要我们学会汉语拼音方案的四声分辨。记住四个字“非平则仄”,就可以知道一个字的平仄。



汉语拼音(新韵体系)中的平仄

一、汉语拼音方案中,将汉字字音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带平字的(阴平、阳平;或称第一、二声)就是平声。

二、不带平字的(上声、去声;或称第三、四声)就是仄声。

中古音(平水韵体系)中的平仄

一、中古音中,将汉字字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同样带平字(平声)的为平声,不带平字的(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二、由于古今音已发生变化,也至使一些字音的平仄发生变化,使平仄的分辨与今音产生了一些差异,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中古音中的平声字基本上分到普通话的第一、二声中,平仄不变。

2、中古音中的上声字和去声字基本上仍为普通话的第上声和去声,平仄不变。

3、中古音中的上声字小部分变为普通话的去声,平仄不变

4、中古音中的部分入声字分入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中,平仄不变。

5、中古音中的部分入声字分入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声中,平仄改变。




从上两表可见,其实这部分的常用字并不多,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就好了。

6、中古音中的小部分平声字,今读仄声。也有小部分仄声字今读平声。

这部分的字也不多,至目前我已整理到的就四十多字。稍后我会附上诗例,在头条文章里首发,大家可关注一下。截个图:



7、中古音中有小部分同义字的读音,可平可仄。

这部分的字也不多,我很早前已完成整理,并附了诗例在头条文章里发布过,有兴趣的可翻阅一下。也截个图:


8、中古音中有部分多音字,不同字义,平仄不同。

这点也要注意一下,中古音多音字的平仄也有小部分和现代汉语有区别,这点稍后有时间我也会整理。



以上八点,前四点中古今音的平仄没有变化,可以不理会。后四点中古今音的平仄产生了变化,但这部分的常用字并不多。也不用去背记,在创作训练中不断学习熟悉就好了。


诗词书院


我们在阅读诗歌或是戏曲、曲艺作品的时候,常常体会到一种琅琅上口的音乐之美。这是与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押韵,二是平仄。押韵,就是在某些句子的结尾之处,用同韵字。用韵按一定的规律,使得语言就如车行的辙迹一样,所以,押韵又叫“合辙”。

如果要写诗歌,或是戏曲、曲艺的唱词,要达到琅琅上口的音乐之美,除了要讲究合辙押韵之外,还要讲究声调平仄的规律。因为声调的平仄是表现声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是协调韵律的重要因素。简单的说吧,押韵与发音相关,平仄与声调相关。

传统音韵学中,对于平仄都有解释,但大都说的不是很清楚。平仄与声调相关,现代普通话分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阴平、阳平都是平,属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

旧的音韵学中,汉语的发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入声字在汉语普通话中被取清了。原来读入声的字,分别划入到平、上、去三个部分中了。古代发音中,“平”是平声,“上、去、入”属仄声。这样一说,平声与仄声的区别似乎很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这样规定?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很难在诗歌创作中做到得心应手。

现代的音韵学研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方法,对声调的研究,可以通过量化方式,把声音的调值测量出来。通过音调调值的研究,可以很好的解释说明,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下面是汉语普通话四声调值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汉语普通话第一声的调值是55,特点是音高很高,发音很平,叫一声高又平。二声的调值是35,发音特点是,先稍低,然后向上扬,二声向上扬;三声的调值是214,发音特点是,起初稍低,慢慢向下沉,然后再向上扬,三声拐个弯。四声的调值是51,起始很高,迅速下降。从5降到1,叫四声降下来。

这里的调值和音乐中的调值是一样的概念。明白了调值。再来看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就好理解了。声调是平的,或者是上扬的,就是平声;音调有下降的,就是仄声。

诗词在古代是用来演唱的,平声字的发音是可以延长的,比如a这个音,发第一声(平声)的时候,是可以延长的。而发第四声(仄声)的时候,无法延长。这就是诗词的韵脚之上,都用平声字,不用仄声字的原因。因为一句完整的话说过,要抒情,要拖腔,用了仄声字,会把情感的延续打断。这是文学和音乐的关系。

古代的入声字,其发音特点,与普通话的轻声有点相象,也有点象爆破音,发音迅速,短促。所以,也属于仄声。仄本身就有收窄之意。下面是普通话四声举例:

普通话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阴是静,阳是动。阴是没有变化,阳是动,不断加力升调,但无论阴平,阳平,声音都是可以延长的。下面我们以一首唐诗为例,说一说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这是杜甫的《客至》。其平仄的格式是这样的。

格式中带圆圈的地方是可平可仄的,不带圈的地方是必须严格遵守平仄规律的。三角形的地方是韵脚。我们只看看上面这首诗的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就行了。一三五七句分别是水、扫、味、饮,全是仄声字,二四六八句分别是来、开、醅、杯,全是平声字。

平仄的规律掌握好了,阅读起来,就会有音乐感。现代戏曲和曲艺中,唱歌的创作,还是很注意平仄和押韵的。我们看看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一段唱: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说什么周祥不周祥。

其基本遵循的规则也是一样的。上句是仄声,下句平声。


七月流火140400643


汉字读音有四声,四声二元化即分为平仄-----仄即不平。平仄产生与南朝时期,对格律诗有深远影响。

古人是怎么区分平仄的呢?

古人认读汉字使用的是切音的方法,《切韵》、《集韵》、《广韵.》以及《康熙字典》等工具书都是用切音方法认读汉字,用已会读的汉字反切得生字到读音,古汉字读音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对于四声分辨,南朝沈约的《答甄公论》说:“……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将四声与四时相联系。唐朝释处忠所著的《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描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康熙字典》收录有)。我最早也是从《康熙字典》的四声歌诀开始对四声有所认识的。

我等的粤语平仄区分(我估计南方其他方言也一样)

我这边老一辈(七八十岁以上)会做诗对的人都用调切音方法来区分四声。早年网上看到香港小学语文教学诗词部分也教调切音(粤语四声九调)。

我的平仄区分主要也是依据《玉钥匙歌诀》从粤语读音中做出大致判断,在不能确定又需要准确判断的时候再韵书(平水韵)来纠正即可。如果写诗词对联,大体写出来后在利用网上资源来修正(我主要是用《搜韵》)。

国语的平仄区分

国语读音也分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专门针对国语编写的韵书《中华新韵》,其平仄划分为:平声-----阴平和阳平,仄声——上声和去声。用新韵的话,区分平仄很简单了。

总之,不管国语粤语或其他方言,从读音中记住“不平就是仄”。